#三高

脊椎開刀後下背痛⋯竟是「這種瘤」無聲長大!醫警告:破裂恐致命

脊椎開刀後下背痛⋯竟是「這種瘤」無聲長大!醫警告:破裂恐致命#三高

多年抽菸、有高血脂病史的61歲黃先生,從2年前開始持續下背痛,並曾因腳麻症狀被診斷為脊椎狹窄問題,而在其他醫院進行過脊椎手術。然而仍持續背痛,發展至難以忍受的地步,因此前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室求助,檢查發現腹部有顆5.5公分動脈瘤,主動脈瘤血栓更是下肢麻痺疼痛的原因。

3高患者小心第4高!醫警告:高血壓恐誘發「高腎壓」

3高患者小心第4高!醫警告:高血壓恐誘發「高腎壓」#三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一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且有超過9成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由於腎臟無痛覺神經分布,初期腎臟病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病患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導致腎功能無法恢復。而專家提醒,腎臟病不只要留意3高,還有常被忽略的第4高「高腎壓」。病患林先生平時自覺身體狀況控制得宜,只是常感到疲憊、 出現泡泡尿,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檢測,才發現竟將邁入慢性腎臟病第3期,所幸發現及時,及早接受治療並調整生活型態,得以延緩腎功能惡化。腎臟病控制不只3高,還要注意「高腎壓」慢性腎臟病病患常伴有精神體力不佳、尿液有濃泡等異常警訊,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除了控制3高外,更要留意「高腎壓」的發生。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腎壓」(腎絲球內壓),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腎臟代謝功能負擔加重,就可能導致腎壓過高,造成腎臟損傷。「腎臟就像是身體的污水處理廠。」黃尚志解釋,一旦流入的污水過量、含有太多廢棄物,就會使得污水處理廠故障出問題,即出現「高腎壓」。由於腎臟每天要處理大量血流,並藉由過濾血液來排除體內代謝廢物,當血液通過時,會讓腎臟血管內壓力變大、形成腎壓,而腎臟無法承受過高的腎臟壓力。因此身體若長期處在高血壓狀態下,將使得腎壓過高;若是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易導致腎絲球硬化或腎元破壞,損害腎臟功能。3高族群易腎病變,掌握3點延緩惡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指出,3高族群更容易併發腎病變,民眾除了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外,也建議40歲以上3高族群掌握以下3點: 及早檢測尿蛋白 定期腎絲球過濾率(eGFR)檢測 關心並了解自身腎臟功能民眾亦可善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源頭避免或延緩腎臟疾病惡化。每位病患腎臟功能惡化速度不一,只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透過生活型態調整與治療介入,及早控制「高腎壓」,便有機會顯著改善或延緩腎功能持續惡化。黃尚志提醒,如發現身體不適或異常,應及早就醫、尋求醫師專業建議,勿信偏方,以免忽略實際病灶而誤用止痛藥,反而忽視了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可能性,且濫用藥物反而更傷腎,加速腎臟惡化的速度。延伸閱讀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

有三高動怒先且慢!情緒起伏過大當心「心碎症候群」

有三高動怒先且慢!情緒起伏過大當心「心碎症候群」#三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有時我們因為遇到不好的事情而動怒氣,可能會氣急敗壞到極點,或情緒高漲到無法負荷,醫師就指出,若最嚴重情況可能會出現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透過心電圖檢查會呈現出異常的波形,不可不慎。 日前大學學測放榜,不少家長看到成績單,難免都會情緒波動,近日有位張姓婦人前來就醫時表示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醫師細問才得知原來是與子女為了志願排序發生衝突,提醒患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民眾,高漲情緒會造成心血管負擔加大,嚴重者恐引發心碎症候群,釀成心臟衰竭或心因性休克,恐得不償失。一看女兒成績單就暴氣!婦突心跳狂飆又胸悶婦人表示自己平時血壓多維持在130~140左右,稍微偏高但並未服藥追蹤,近日因就讀高三的女兒學測放榜,她看到成績單當下「心臟感覺漏了好幾拍」,但還是克制住脾氣跟女兒討論志願排序,只因母女倆意見相左,吵得面紅耳赤,她瞬間感覺到心跳速度狂飆,「彷彿全身血液都衝到腦部」,甚至有心悸、胸悶等症狀,只得暫時停戰,並趕緊就醫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表示,萬一氣急敗壞到極點,或情緒高漲無法負荷,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心臟肌肉也會有部分收縮功能變得比較差,但實際上血管並沒有阻塞,此症狀被稱為「壓力性心肌病病變」 (又稱「心碎症候群」),多數人遠離高壓環境後就會逐漸改善,但少數患者可能引發心因性休克,恐需緊急進行搶救。「心碎症候群」症狀類似心肌梗塞張育晟指出,長期處在壓力大的環境,或是情緒起伏劇烈的情況下,會造成情緒緊繃、腎上腺素分泌過旺、交感神經亢奮,因而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症狀,連帶造成心血管收縮,增加心臟的負擔,進而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等到壓力解除或情緒恢復穩定後,心臟功能又回復到正常狀態。若民眾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是具有三高病史,過大的情緒起伏,確實會容易誘發心臟疾病的發作,讓原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系統,在強烈的刺激之下,甚至出現急性的心臟衰竭症狀,一旦心臟的功能無法應付身體的需求,就會造成易喘、胸悶、肺部積水、腳水腫等症狀。除了家庭衝突、親子關係緊張外,職場壓力也是許多門診患者主訴的原因。張育晟建議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的民眾,除了穩定情緒之外,生活作息也應維持正常、不熬夜,一旦面對壓力緊繃、情緒高漲時,建議可以暫時遠離高壓因子,到戶外走走、運動,緩解心情,或者是找親朋好友舒緩心情,調適好身心狀態,必要時記得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保護自身健康。

三高勿輕忽70歲老婦血管壁退化成腦動脈瘤

三高勿輕忽70歲老婦血管壁退化成腦動脈瘤#三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70多歲女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三餐不正常,老年除了三高之外,也罹患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應開始享福的她,在某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腦部長了兩顆動脈瘤。由於患者年事已高、且固定服用抗凝血劑治療頸動脈狹窄,若要進行手術,風險實在太大。在醫師的建議下,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血流導向裝置治療腦動脈瘤,術後持續門診追蹤,患者恢復良好也能重拾退休人生。腦動脈瘤如同一顆無聲炸彈  三高、40歲以上女性需注意收治上述患者的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陳國瑋醫師說明,腦動脈瘤成因複雜,隨著年紀漸長,血流衝擊腦血管壁,導致血管壁退化變脆弱,長久下來退化的血管壁可能如氣球般脹大,形成所謂的腦動脈瘤,使病患處於與不定時炸彈為伍的風險中。腦動脈瘤好發於女性,高危險族群包括40歲以上女性、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有腦動脈瘤家族史者。血流導向裝置突破治療瓶頸  為患者拆彈解危動脈瘤以傳統開顱手術與血管內介入治療為主要的兩種方式。陳國瑋醫師進一步說明,開顱手術是以手術顯微鏡為輔助,用血管夾夾閉動脈瘤瘤口,以阻斷血流防止動脈瘤變大。血管內介入治療則可利用金屬線圈填充動脈瘤空腔,來防止血流繼續流入,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現在也有新式「血流導向裝置」,除了達到阻斷血流的效果,亦可降低傳統手術或一般導管栓塞手術的風險。陳醫師也補充,介入治療的傷口小、術後復原快,可依據患者動脈瘤所在的位置、形狀,以及動脈瘤跟周邊血管的位置來選擇適合的處置方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有助預防陳醫師也呼籲,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他也提到動脈瘤不一定都會破裂,需視動脈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狀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高風險者才會建議手術治療腦動脈瘤。(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衰竭3表徵:累、喘、腫 你中哪個?

心衰竭3表徵:累、喘、腫 你中哪個?#三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的外送員跑單生涯業績長紅,但每天一到下午就莫名疲憊,為了行車安全,路邊停車小憩片刻,但似乎效果不佳依然「虛累累」;33歲的上班族陳小姐也是接近中午就莫名一陣累,就算睡個30分鐘午覺,也不見好轉,只好下午再喝一杯咖啡,才能勉強撐過一天的工作,同事見狀老是嘲笑是標準的草莓族。爬樓梯就喘或合併下肢水腫 可能是心臟發出求救訊號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提醒,一般人若感到疲倦,透過短時間休息或上班族利用中午休息片刻,通常可以達到養精蓄銳的效果,但有些人就是無法透過休息改善疲倦感,若平常容易覺得累,再加上爬個一、二層樓梯就喘吁吁,或合併下肢有水腫等現象,千萬要注意是否心臟在發出求救訊號,小心成為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洪崇烈表示,雖然心臟衰竭最後的病程是重度失能或換心,但初期心臟衰竭並不是完全散失功能無法運作;臨床上,心臟衰竭患者可以透過治療、日常生活健康管理,達到延緩病情並降低再入院率與死亡率,在控制得宜的情況下,並不影響平日較為緩和性的走路、散步等運動。心臟衰竭有不同的型態,整體而言男女比沒有太大的差異,若細分「收縮性心臟衰竭」的患者多來自於冠心病,患者以男性略高於女性,年齡層也會較低;而「舒張性心臟衰竭」很多是女性在停經後易有代謝症候群等問題伴隨而來,因此女性比例較高。心臟衰竭一般也與年齡有高度相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也要特別留意;此外,若曾有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疾病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減少三高威脅 亦可降低心臟走向衰竭命運心臟衰竭在臨床上是一個症候群的表現,不同患者的臨床症狀表徵有所差異,但「累、喘、腫」是一個很具體且易觀察的指標,民眾若發現有這種現象應該就醫,醫師會詢問病史,並透過抽血、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衰竭嚴重度與分類的檢查,做全盤了解與診斷。心臟衰竭功能上分為四級,分級愈高者心臟功能愈差,患者必須終身服藥,尚包括體內去顫器、心臟節律器等也能解決部分患者的問題,防止其心律不整或猝死的發生,洪崇烈提醒,減少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威脅,亦可大幅降低心臟走向衰竭的命運。

宅男教師不甩三高 下肢水腫要洗腎

宅男教師不甩三高 下肢水腫要洗腎#三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4歲王姓大學助理教授,3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欲下降等症狀,甚至下課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自認年紀輕應無大礙 懊悔忽視身體警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表示,患者身材矮胖,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開車到學校通勤,卻常常在等紅燈時睡著,有時在家裡只要不講話,也會在沙發上秒睡,他起初以為是工作忙碌,加上開車太累造成,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立刻赴醫檢查。 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約3年前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同時體重過重,無適當控制,且仗勢年紀輕,認為應無大礙,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拿藥,直到腎臟失去功能,造成嚴重水腫、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症狀,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 但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讓他維持既有的課程不致中斷。 另外,開始透析後,患者水腫、尿毒症改善,再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才大幅改善睡眠品質。 林崇智指出,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而患者為宅男,平時生活型態僅教學,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並於短時間內進入透析治療,延續生命及維持生活品質。 三高未控制會傷腎 又與睡眠呼吸中止症互為因果林崇智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另外,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

開顱手術 摘除腦內1.8公分炸彈

開顱手術 摘除腦內1.8公分炸彈#三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2歲的蔡先生有缺血性腦中風及高血壓病史,時常頭暈,症狀長達3年,經檢查發現有1.8公分的「腦前交通動脈瘤」,醫師考量動脈瘤隨時有破裂致死的風險,與患者溝通後進行「開顱夾閉手術」取出腫瘤,患者術後狀況良好且無任何併發症,回歸正常生活。腦動脈瘤破裂出血 出現爆炸性頭痛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徐賢達表示,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導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導致,常見於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等血管交會處。在台灣盛行率約5%,好發於40至70歲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5倍;先天缺陷、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等皆為致病因子。徐賢達醫師指出,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患者會出現爆炸性頭痛,感覺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疼痛。出血患者中,超過一半在就診前或搶救過程中便回天乏術,另一部分恐在術後24至48小時內因再破裂出血,導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則在手術後,出現水腦症或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導致終身臥床、失語症、意識障礙等重度失能或神經缺損的後遺症;僅少數患者能幸運醫治,癒後能自理生活。目前腦動脈瘤主要治療方式為「開顱夾閉手術」及「經血管內栓塞手術」兩種。開顱夾閉手術須移除頭蓋骨,以鈦合金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根部,防堵血流進入動脈瘤,避免再次破裂。屬於精密手術,需經驗豐富神外醫師執行,手術成功後復發率幾近於零,適用於前交通動脈瘤、中大腦動脈瘤及後交通動脈瘤等;栓塞手術則是從鼠蹊部穿刺動脈,置入導管至動脈瘤處,以白金線圈填塞動脈瘤腔的方式治療。栓塞手術困難度相對低,但存在與動脈瘤大小成正比的復發率,適用於基底動脈瘤及高齡患者。三高患者是動脈瘤危險族群徐賢達醫師提醒,三高患者是動脈瘤的危險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民眾,須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維持規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顛倒,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因腦動脈瘤生長過程無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民眾定期做腦血管健檢,及早揪出潛在腦動脈瘤;若日常中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等,務必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