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血壓標準下修了!醫:最新指引更重視「居家血壓」

血壓標準下修了!醫:最新指引更重視「居家血壓」#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高血壓盛行率居高不下,且有年輕化趨勢,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歲以上罹患高血患者盛行率達3成,顯示高血壓相關疾病問題已不是中老年人才需注意,各年齡層都可能面臨高血壓威脅。而堪稱隱形殺手的高血壓,多數民眾血壓偏高時都不會有明顯感受,導致病識感不高因而忽略血壓穩定的重要性,當高血壓患者無好好控制血壓時,沒事就沒事,一有事就是大事,最後引發嚴重併發症,使終端器官損傷,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居家血壓量測標準動作,搭配722血壓量測更精準台大北護分院家醫科醫師曹玉婷表示,高血壓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平時是感受不到的,血壓數值量測已與傳統不同,不再單單只仰賴診間量測,研究發現,病患在家中放鬆環境下,量出的數據會更精準。但如何確保病患居家量測血壓正確性與習慣養成?以正確居家血壓量測標準姿勢來說,量測坐姿應舒適靠著椅背不翹腳,保持壓脈帶與心臟同高,量測前至少休息5分鐘,且在舒適平穩狀況下量測,量測位置為手臂並非手腕。此外在習慣養成上也可以利用722量測,來確保頻率及數值正確性,722原則就是連續量7天、一天量2回,早晚各一回、每回量2次,2次量測之間相隔1分鐘,再將量測值取平均值。高血壓控不好恐傷害大腦患失智台大北護分院神經科醫師蔡欣熹表示,民眾對高血壓察覺性並不高,正確血壓值通常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狀態,但倘若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或患有其他疾病,血壓標準值則會不同,若已有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血壓值標準則降低到120/80毫米汞柱,若控制狀況不見改善,對於大腦的傷害也會非常嚴重,最常見有腦部血管塞住或是破裂,引起腦中風、腦出血、腦梗塞等疾病,但其實高血壓對腦部傷害不僅僅只有上述這些疾病,也有可能因為腦部血管逐漸退化,造成腦部長期慢性疾病,中老年後罹患失智症風險會高出許多。生活型態改變與控制血壓標準的重要性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主委鄭浩民表示,在高血壓防治正確概念上,民眾在生活型態上可依循SABCDE原則,飲食低納、注意酒精攝取量、體重BMI控制25以下、戒菸、得舒飲食、多做有氧及阻力運動。而在血壓量測上則依新版「高血壓治療指引」,其中有兩項與現行指引不同的重要改變,其一是將門診量測血壓值改以「居家量測血壓值」為主,數值更為精確。其二是將高血壓標準,由現行數值140/90毫米汞柱,下修為130/80毫米汞柱,且不論任何共病症包含冠心病或是腎衰竭,血壓控制標準的數值皆相同,適用於所有病人。血壓穩定降風險!提高配合度切勿自行停藥 生活型態有準則血壓高低是身體健康與否的重要訊息,想降低高血壓風險,民眾平常除應養成良好居家血壓量測習慣與正確性外,已是高血壓患者應配合遵循醫師指示服藥,不隨便自行停止藥物以利控制血壓,倘若本身有家族病史者,更應及早注意血壓值,調整生活型態,除飲食習慣調整外,在運動量上也應養成每週5天每次3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而體重控制則在理想BMI以20~24.9 kg/m2,才能幫助控管血壓,降低死亡率。(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高血壓新指引下修標準!更重視居家血壓!)

不明胸悶心悸、血壓突暴增!竟是罕見「腎上腺瘤」作祟

不明胸悶心悸、血壓突暴增!竟是罕見「腎上腺瘤」作祟#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52歲林女士本身有輕微的高血壓,經規律服藥控制良好,雖偶有胸悶、心悸等情形,但因發作時間短暫,不以為意。但日前林女士心悸再次發作且伴隨嚴重盜汗及發燒,送往醫院急診抽血檢查發炎指數為4(正常為1以下),懷疑腫瘤的可能。罕見腎上腺瘤恐致心悸、高血壓危象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許竣凱表示,進一步檢測林女士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指數,竟比正常值高出近9倍;斷層掃描後,更發現腎上腺有一顆10公分的罕見嗜鉻細胞瘤,腫瘤已幾乎要比腎臟還大。考量嗜鉻細胞瘤內充斥腎上腺素,若不處理恐隨時造成血壓暴增及心悸,甚至心衰竭,立即安排手術摘除腫瘤;術後林女士恢復良好,不再被不定時的心悸所擾。許竣凱指出,一般腎上腺腫瘤可分以下2種: 功能性腎上腺腫瘤:多屬良性的腺瘤,無分泌荷爾蒙的功能。 非功能性腎上腺腫瘤:會持續或間斷性分泌大量荷爾蒙,影響患者健康甚鉅。「嗜鉻細胞瘤即是一種極罕見的功能性腎上腺腫瘤,發生率僅10萬分之一。如同潛藏體內的不定時炸彈,平時沒有症狀,一旦受觸發便會猛發性分泌大量腎上腺素,使患者心跳加速,進入亢奮的戰鬥狀態,產生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等情形。曾有患者因反覆胸悶接受多次心導管檢查後,幾經輾轉才發現是嗜鉻細胞瘤導致的高血壓危象。」他說。嗜鉻細胞瘤症狀不明顯易延誤治療在腎上腺腫瘤的治療上,以手術切除為首選。考量林女士腫瘤太大,且屬於輕微觸碰就會造成血壓飆升的嗜鉻細胞瘤,加之腫瘤緊貼大血管,稍有不慎恐致大出血,故以開腹的方式進行手術,以確保有足夠空間及視野。手術時由患者腹部中線下刀,撥開大血管後精細分離腫瘤與沾黏組織,過程密切監測血壓;歷經2個小時,成功避免傷到血管及觸發血壓飆升,順利將腫瘤摘除,術後出院僅定期回診追蹤即可。許竣凱補充,其他功能性腎上腺腫瘤,如:醛固酮增多症、庫欣氏症等,多能在2公分內就被發現並得到診治;然而,嗜鉻細胞瘤卻因發作時間短暫,且症狀缺乏特殊性,往往被忽略或誤診而延誤治療。呼籲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若有不明原因的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等情形,須盡早就醫接受診治,避免病情惡化。

少鹽可降高血壓?你我都吃錯!專家教你「鹼性飲食法」

少鹽可降高血壓?你我都吃錯!專家教你「鹼性飲食法」#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之所以會老、會生病,是因為血液中的重碳酸鹽減少,而不是老化的結果。只要為血液補充足夠的重碳酸鹽,我們就不會老得太快,而在增加體內重碳酸鹽濃度的各種方法當中,以使用碳酸氫鈉的效果最為明顯。補充小蘇打會不會攝取太多鈉?碳酸氫鈉──事實上所有重碳酸鹽都一樣──對身體來說,都是安全、容易操作的有效用藥。動物身體裡面4種主要的礦物質是:鈉、鎂、鉀與鈣,而這4種礦物質都可以構成重碳酸鹽,舉例來說,鎂在海洋中的含量豐富(位居第2),於是碳酸氫鎂就成了海中哺乳類動物主要的氧氣輸送者,牠們的生理機能會仔細地將鈉排出(牠們的生活環境中鈉很多)。至於重碳酸鹽裡最好用的碳酸氫鈉,當中「只有」28%是鈉,這意思是,你吃進去的4公克只有1公克是鈉。鈉是身體必需的營養素,它讓體內的體液保持平衡,也讓神經信號連結順暢。你的身體需要適量的鈉才能進行血壓與體液的調節,同時讓肌肉與神經和諧運作。人體其實需要的鈉當鈉攝取不足時,身體在激烈運動後會很難緩和下來。身體發熱時會流汗,此時若鈉不夠,流的汗就不多,容易導致全身過熱,引發中暑、衰竭、脫水等現象。鈉是能量的載體,同時也負責傳遞的工作。它從頭腦接受到訊息後,透過神經系統將指令傳送給肌肉,好讓肌肉能夠依據大腦的命令行動。如果你想要揮動手臂或收縮肌肉,大腦會先送一個訊息給鈉分子,然後它會被傳給鉀分子,之後又被傳給鈉分子,如此持續下去,直到抵達目的地──然後,你的肌肉就收縮了。這就是所謂鈉、鉀離子的交換,少了鈉,你就無法移動你的身體。人體大部分的鈉都存在血液與淋巴液裡面(約85%),多餘的(比如飲食中過量攝取)主要是透過尿液排出。人體的鈉含量有一部分是由腎上腺素分泌的一種荷爾蒙───醛固酮所控制,醛固酮的多寡會決定鈉是要留在腎臟,或隨尿液排出體外。大部分人都吃錯鹽碳酸氫鈉是一種急症用藥,也是一種便宜的癌症療法,它可以鹼化身體;每天用它刷牙並搭配生機飲食幾週或幾個月,身體的酸鹼值便會有明顯的提升。這種日常的使用並不會讓體內的鈉含量或血壓升高,因為這並不是我們需要嚴加提防的那種鈉(如氯化鈉),攝取大量的精鹽對身體有害,應該以適量的粗鹽、海藻鹽或喜瑪拉雅岩鹽取代。大衛.布朗思坦醫師在他所著的《用鹽保健康》中寫道:「每當我跟病人說他們需要增加鹽的攝取量時,總會換來一臉的狐疑。每一個上門的病人,我都會仔細確認他們鹽的攝取量,最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大多數的人鹽都吃得不夠。我想你大概會以為自己眼花看錯了!我們一直認為飲食應該要少鹽,權威人士總是宣稱,想要活得健康、沒有高血壓,鹽的攝取就要少一點,但這是錯的,少鹽不會讓我們更健康,也不會降低高血壓。有超過15年的時間我都在推廣鹽的重要性,它是身體第2重要的成分,僅次於水。我們每天都需要攝取足夠的好鹽,才能讓身體進行上百種生物反應。鹽會造成血壓問題嗎?大部分人減少鹽的攝取之後,血壓並沒有明顯的降低。我在書中有引用許多研究,指出人們認為少鹽能夠降血壓是個謬誤。在常規醫學理論中,鹽有2個離子:鈉與氯化物。精鹽內有99%含鈉和氯,及有毒添加劑,如亞鐵氰化物與鋁,粗鹽是比較好的選擇,它含有許多精鹽缺少的重要礦物質。」就算是健康的人,體內的重碳酸鹽也會在45歲左右開始明顯下降,到了90歲,血液中就已流失18%的重碳酸鹽。重碳酸鹽是能中和酸性的鹼性緩衝劑,缺少重碳酸鹽,會讓血液無法有效排除酸性物質,而體質過酸會引發一些退化性疾病,如胃食道逆流、腎結石、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症、心臟疾病、癌症與痛風,可見血液中的重碳酸鹽減少,是讓人變老與生病的原因。人體只有在胃分泌胃酸時,重碳酸鹽才會進入血液,因此我們平時要盡可能飲用富含鹼性礦物質的飲料,裡面若含豐富的重碳酸鹽與鎂會更好。二氧化碳、汽泡水和重碳酸鹽碳酸水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其製作原理是以高壓方式直接將二氧化碳打入水中,碳酸水可以由工廠生產製造,亦可用很便宜的方式在家製作,不喝這類飲料的人就等於錯過這個滋養身體、讓人變得健康愉悅的機會了。你要說它是氣泡水、蘇打水或氣泡礦泉水都行,因為它們指的是一樣的東西;至於天然泉水中所含的碳酸,則源自於岩層中豐富的二氧化碳。我們需要了解飲用氣泡水(因注入二氧化碳時有嘶嘶聲而得名)與喝碳酸氫鈉水(會在胃中轉變成二氧化碳)兩者的關係。有些人認為,不需要特別去喝含重碳酸鹽的水,因為它下肚之後就變成胃中的二氧化碳,這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有「氣泡」有差《營養雜誌》曾做過一個有關氣泡礦泉水與無氣泡礦泉水的研究。2組受試者分別連續2個月喝有氣泡、無氣泡的礦泉水,每天1公升;2個月後交換,再花2個月的時間每天飲用前一次沒喝到的另一種水。結果發現,喝氣泡水的成員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cholesterol,被視為是引起心臟疾病的因子)明顯減少,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cholesterol,能降低心臟疾病的發生)有明顯的提升。飲用氣泡水引起的生化反應,估計能在下一個十年當中,讓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的可能性降低3分之1。受試者在實驗中接受一系列的檢查,包括血壓、各式各樣血液成分的測量、膽固醇。有趣的是,飲用充滿鈉的礦泉水並沒有導致血壓升高──碳酸氫鈉不會增加血壓,儘管它裡面有鈉。根據《美國醫藥雜誌》的研究,最理想的水是1公升中有超過48毫克的鎂與85毫克的鈣,以及少於195毫克的鈉──但如果鈣含量比鎂多2倍,這個水就會有極大的不同。有人認為,碳酸水會腐蝕牙齒與骨頭,讓鈣質流失、讓胃呈現酸性,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一個健康的人並不會因為飲用碳酸水而生病,反倒會更健康,若能將更多的重碳酸鹽與鎂摻入飲用,效果會更好。大部分人並不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以及它與重碳酸鹽的關係,所以很容易就抹煞重碳酸鹽這樣的好東西。缺少二氧化碳(如此也會缺氧)是身體開始出現問題的前兆,這樣的狀態若持續一段時間,我們就會開始老化,好發各種疾病與癌症。游泳池酸鹼值維護的借鏡要照顧好一座游泳池,酸鹼值的掌控非常重要,必須隨時讓它保持適當的總鹼度,一旦總鹼度太低,大理石及灰泥牆面會被蝕刻,金屬會被腐蝕,池面與地板會變髒汙,池水會變綠……,這會傷害到泳者的眼睛。泳池水的鹼度在水的化學作用裡扮演著主要角色,所以定期檢測絕對必要。一般建議是,在池水的酸鹼值出現小變化時就要進行調整,因為在數值有一點高或有一點低時調整是最容易的──有游泳池的人都知道,千萬不要等到酸鹼值差太多時才想要一次調整到位。醫生們可以從泳池維護人員那裡學習到,如何診斷與治療身體最基本的生化反應,他們可以給每一位病人便宜的酸鹼值測試條,讓他們回家檢測自己的體液。所有的細胞都需要適當的酸鹼值才會有最佳表現,一旦身體偏酸性或過鹼,酵素的活性、細胞修復力與細胞的繁殖等化學反應都會受到抑制。雷蒙.法蘭西斯寫道:「酸鹼值7是中性的,0到7是酸性,7到14是鹼性。細胞內正常的pH值是7.4,微鹼性,所以,要讓身體系統正常運作,讓細胞內液體和身體其他部分的液體保持在正常的酸鹼值,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血液酸鹼值失衡會致命當身體沒有處在最佳的酸鹼值時,也許大部分功能仍可照常運作,但血液不行。艾恩.斯林醫師寫道:「你的血液是在pH值7.3與7.5之間運作,偏鹼性,一旦超出這個範圍,你就沒命了。」這就是為什麼急診室與加護病房這類緊急救人的地方都會使用碳酸氫鈉,當酸鹼值掉到7.3以下時,碳酸氫鈉可以「馬上」將病危的人救回來。酸性體質與慢性健康問題有關,包括容易疲勞,這對許多辛勤工作與活動量大的人來說非常常見。酸性體質已被確認是造成骨性關節炎與風濕的原因,但大家都習慣將焦點放在酸性食物上,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出在身體失去了抵禦酸性物質的能力。一個健康的身體要去消化像是柑橘或番茄等酸味食物,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影響運動能力運動競賽強調速度及持久度,身體肌肉收縮的主要動力來源是由無氧醣解作用所提供,但當體內氫離子累積過量,造成肌肉酸性越來越嚴重(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人體的乳酸系統會在無氧醣解作用下製造能量,同時產生乳酸。身體產生一個乳酸分子,就有一個氫離子形成,氫離子會降低血液的pH值,使肌肉呈酸性。身體會回收乳酸再將其轉化為能量,並同時帶走氫離子,但當乳酸爆增到某種程度,而身體無法再回收時,氫離子就會累積在肌肉中),醣解作用就會受到限制──一旦酸度增加,便會抑制能量的轉換以及肌肉收縮的能力,讓運動員的表現大打折扣。導致基因突變,甚至造成癌症細胞生長過程中對毀損的DNA的回應方式,決定了它們是先暫停運作、修復自己、自我消滅,或是無意識地繁殖,最終造成癌症。隨著大腦酸鹼值的降低,大部分存在於粒線體、伴護蛋白(蛋白質製造時,將蛋白質摺疊成應該呈現的立體形狀的輔助分子)的基因,以及細胞核蛋白酶體途徑對DNA編碼基因表現的調控力,都會大受影響。羅伯特.楊格醫師建議:「細胞內所有基因的改變,都是源自於細胞周圍酸化的結果,這些細胞變化通常是由於環境充滿了酸性因子所造成,例如有吸菸習慣或暴露在二手菸之中,又例如是在充滿酸性汙染的地方生活或工作。酸化產生的基因改變會導致癌症發生,所以最好的預防之道,就是採取鹼性的飲食與生活方式,讓細胞周遭的液體都能維持在微鹼的狀態。」鹼性飲食法+小蘇打,平衡身體酸鹼值身體呈現的症狀是試圖要告訴你一些事情,唯有了解這一點,你才能夠發覺症狀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只有治療表面的症狀,卻沒有處理背後的原因,那是沒有效果的。透過觀察自己有沒有上述所列的情況,可以讓你了解身體是否有酸鹼值失衡的問題。然而,就算是極酸的體質,仍可透過健康的飲食方式,來排除體內過多的酸性廢棄物,讓身體得到平衡。最理想的飲食要富含鹼性食物,因為鹼性體質能減少體內毒物的產生,同時強化免疫系統。若要身體全面健康,體內所有系統都需保持平衡,只改善胃的吸收是不夠的。因此,身體需要進行大掃除,而採取鹼性飲食法來恢復健康的酸鹼值,會得到最好的長效結果;我們還可以使用碳酸氫鈉來協助加快這個過程,但要記住,從長遠來看,它並不能取代鹼性飲食法。口服碳酸氫鈉能夠讓我們「迅速」回到比較健康的鹼性,之後務必搭配適當的鹼性飲食法維持身體的狀態。碳酸氫鈉能提供身體所缺的營養,建議用法是(此處劑量依美國飲食標準設定,應用時請參酌使用): 一杯約235毫升(ml)的水最多配8分之1茶匙的碳酸氫鈉。 同時放入4分之1的檸檬切片(增加鉀以平衡納)。 一天(24小時為週期)的使用量最多是1又2分之1到2茶匙的碳酸氫鈉。(本文摘自/小蘇打的驚人療效:臨床實證,從感冒、胃酸過多、氣喘、糖尿病、高血壓到癌症,都能神奇治療!/柿子文化)

3高患者小心第4高!醫警告:高血壓恐誘發「高腎壓」

3高患者小心第4高!醫警告:高血壓恐誘發「高腎壓」#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一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且有超過9成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由於腎臟無痛覺神經分布,初期腎臟病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病患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導致腎功能無法恢復。而專家提醒,腎臟病不只要留意3高,還有常被忽略的第4高「高腎壓」。病患林先生平時自覺身體狀況控制得宜,只是常感到疲憊、 出現泡泡尿,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檢測,才發現竟將邁入慢性腎臟病第3期,所幸發現及時,及早接受治療並調整生活型態,得以延緩腎功能惡化。腎臟病控制不只3高,還要注意「高腎壓」慢性腎臟病病患常伴有精神體力不佳、尿液有濃泡等異常警訊,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除了控制3高外,更要留意「高腎壓」的發生。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腎壓」(腎絲球內壓),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腎臟代謝功能負擔加重,就可能導致腎壓過高,造成腎臟損傷。「腎臟就像是身體的污水處理廠。」黃尚志解釋,一旦流入的污水過量、含有太多廢棄物,就會使得污水處理廠故障出問題,即出現「高腎壓」。由於腎臟每天要處理大量血流,並藉由過濾血液來排除體內代謝廢物,當血液通過時,會讓腎臟血管內壓力變大、形成腎壓,而腎臟無法承受過高的腎臟壓力。因此身體若長期處在高血壓狀態下,將使得腎壓過高;若是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易導致腎絲球硬化或腎元破壞,損害腎臟功能。3高族群易腎病變,掌握3點延緩惡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指出,3高族群更容易併發腎病變,民眾除了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外,也建議40歲以上3高族群掌握以下3點: 及早檢測尿蛋白 定期腎絲球過濾率(eGFR)檢測 關心並了解自身腎臟功能民眾亦可善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源頭避免或延緩腎臟疾病惡化。每位病患腎臟功能惡化速度不一,只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透過生活型態調整與治療介入,及早控制「高腎壓」,便有機會顯著改善或延緩腎功能持續惡化。黃尚志提醒,如發現身體不適或異常,應及早就醫、尋求醫師專業建議,勿信偏方,以免忽略實際病灶而誤用止痛藥,反而忽視了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可能性,且濫用藥物反而更傷腎,加速腎臟惡化的速度。延伸閱讀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

頑固型高血壓,吃3種藥也無法降⋯恐隨時中風、心衰竭

頑固型高血壓,吃3種藥也無法降⋯恐隨時中風、心衰竭#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女兒陪著爸爸來看診時表示,爸爸患有高血壓已經有幾10年,目前光是血壓藥,一天就要服用5種,但血壓控制效果仍不佳,常常超過160毫米汞柱甚至有時會到180毫米汞柱多,調整藥量也不見起色。醫師確認檢查報告,發現病患除了高血壓外,也有高血脂的問題,腎功能亦較差,腎絲球過濾率(GFR)是34,已進入需要特別注意的程度。女兒表示,心臟科醫師原先建議爸爸做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後因腎臟血管合併腎功能不佳,因此作罷,才會希望以中醫調理身體,希望讓血壓穩定一點。服用藥物超過3種仍無法降血壓,恐是頑固型高血壓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當高血壓病患在經過同時使用或服用3種以上、且包含其中1種為利尿劑的降血壓藥物後,仍無法控制到目標血壓值時;或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肌酸酐大於1.5毫米汞柱,或尿蛋白大於每日300毫克)的病人身上,血壓仍大於130/80 毫米汞柱,即稱之為「頑固性高血壓」(Resistant hypertension)。蔡易昌說明,影響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因此雖降血壓的西藥有很多種類,但也很常遇到不論怎麼調藥,血壓都無法控制得很好的狀況,時間一久對身體的傷害很大。根據統計,在超過20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500萬名高血壓病患中,卻有1/3患者不自覺,這是非常危險的,隨時可能會出現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心臟衰竭、主動脈瘤、廣泛性動脈粥樣硬化、肺栓塞、認知障礙、痴呆和慢性腎臟病等重大疾病風險。高血壓最新治療指引:130/80毫米汞柱以上蔡易昌進一步解釋:「過去認定的高血壓是140/90毫米汞柱,但許多患者在血壓低於這些數值時,仍有出現高血壓併發症情形。因此,美國心臟協會已調整高血壓的最新治療指引,重新定義血壓達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上,就是高血壓。正常血壓的定義則維持於120/80毫米汞柱以下,希望可以提高民眾對於高血壓有更多的警覺性。」其實,在中醫沒有「血壓」這個名稱。蔡易昌指出,高血壓在古時候,多依其症狀分散在「眩暈」、「頭痛」等範疇,大多屬於肝、脾、腎功能的失調。最早的紀錄見於古籍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以及《靈樞.海論》的「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內經》認為無論虛實皆可致眩。到了漢朝的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則使用六經辨證來區分不同的血壓眩暈問題,開啟了不同的思考。宋朝以後進一步豐富了各種論述,南宋的著名醫家嚴用和在《濟生方.眩暈門》提出:「所謂眩暈者,眼花屋轉,起則眩倒是也,由此觀之,六淫外感,七情內傷,皆能導致。」補齊了六淫七情所傷致眩的理論。到了元朝的朱丹溪,則提倡痰火學說,曾在醫學名著《丹溪心法》提到:「無痰不作眩。」而明朝溫補學派的著名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認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當以治虛。」從此確立了中醫對於高血壓的病因病機,是屬於「本虛標實」。高血壓病機為「本虛標實」致眩,依不同體質調理蔡易昌表示,中醫認為高血壓主要是為肝腎陰陽失調,陰虛為本、陽亢為標,因此透過中醫調理陰陽失調的情形,就是其治療重點。例如: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肝腎陰虛、陰陽兩虛、痰濕阻逆、氣虛血瘀等,皆為臨床上常見的體質分型,依照每個人不同加以不同調理,就可以讓我們身體逐漸找回調控血壓的能力。對於頑固性高血壓,中醫這種針對體質的調理,反而比西藥更有優勢。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該名爸爸回診時血壓大約都控制在130左右,和以前比起來穩定相當多。蔡易昌也分享,中醫對於高血壓的治療,並不是著重在於「用藥降血壓」,而是在於「讓身體自己可以調控血壓」。(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台灣洗腎發生率下降,需提早介入處方標準化

台灣洗腎發生率下降,需提早介入處方標準化#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人洗腎人數相當多,根據台灣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有9萬多人需定期洗腎,但慶幸的是,在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腎臟醫學會發行的2020年台灣腎病年報中發現,在經過年齡的校正後,腎臟透析發生率終於有下降的趨勢。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腎臟學科教授吳麥斯表示,一直以來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多為65歲以上、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有家族病史的族群,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是重要的預防方法。 另一方面,台灣人的飲食豐富,蛋白質攝取普遍都過高,尤其近期流行減肥吃「生酮飲食」,對高危險群來說腎臟負擔很大。同時健身實施的高蛋白營養餐,也不適合所有人當作日常飲食。建議除了節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平時也要盡量少油少鹽。 腎病防治持續於偏鄉宣導衛教,落實轉介提早介入 同時擔任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的吳麥斯表示基金會長期為落實疾病預防,除了日常衛教工作外,長年深入偏鄉提醒年長者注意三高警訊,更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協助建立通報機制協助追蹤。期望能夠補足常規醫療系統較難著力之處,透過提早介入與轉介,減少洗腎人口的發生。 嚴格落實醫療關鍵流程,減少透析與增加存活有成效 吳麥斯指出,目前台灣腎臟病人在進入醫療系統後都有相當嚴謹的治療流程,處方也相當標準化,台灣的作法不僅受到國際肯定,在回診狀況與具體延緩腎病、減少透析人數、增加存活率方面都有明顯成效。 吳麥斯說明,去年12月腎臟醫學會發表的CKDOD(慢性腎臟病之觀察性資料庫)初期研究結果,有別於嚴格控制篩選條件的臨床實驗,更能夠反映出真實世界的疾病數據,具有相當參考性,更重要的是可看出醫師所給予處方之病患遵從度,透過這樣的判斷,對於日後的精準醫療相當有幫助。「要整體改善台灣人的腎病,除了預防,遵從治療更是關鍵,未來要補強的缺口便是在回診後的病患執行度,以及預後的效果觀察。」 在遵照醫囑情況下,多數腎病都能獲得良好控制,但若有疾病感染、共病因素,或者不小心服用到腎毒藥藥物,也可能會突然間急速惡化,這也是為何要持續溝通防治衛教的原因。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有效控制惡化 在腎臟治療當中,非透析病患第5期健保有補助酮酸胺基酸治療,在國外研究中,也看到患者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達到延緩洗腎或有效控制腎臟惡化的成果。吳麥斯強調,在腎臟治療當中,仍舊要依照個案依循關鍵流程診治,以酮酸胺基酸治療來說,患者必須要嚴格控管低蛋白飲食的搭配,才能夠真正達到效果。 看更多腎臟病衛教專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