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高血壓

研究顯示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盛行率已逾12%,相當於每8個人就有一位是腎臟功能異常者。近年來,國際研究也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與日後慢性腎臟病風險有關聯。台灣有高達26.7%小學生(7-12歲)屬於體重過重及肥胖,其中含糖飲料、營養不均、運動量不足為兒童腎臟健康3大隱憂。為增進大眾對於腎臟健康的認識,「腎臟超人」計畫透過遊戲教材與校園活動,建立孩子「均衡吃、喝足水、勤運動」的愛腎護腎3觀念,陪伴孩子一齊迎向腎利人生。 慢性腎臟病人口逐年攀升,除了成人三高控制,兒童肥胖也是風險因子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腎臟病防治儼然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依據國民健康署「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5成以上慢性腎臟病患者卻輕忽三高控制,顯示疾病衛教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針對罹患高風險疾病的成人,慢性腎臟病的預防一直是醫療的重點,但隨著飲食愈來愈精緻,我們發現腎臟病預防與教育需要更及早紮根,從兒童就該開始推廣,以避免成人時三高以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 國際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也會增加未來罹患慢性腎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地雷多,兒童腎臟健康面臨3隱憂 除了兒童肥胖令人擔憂之外,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營運長表示,觀察一般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型態,發現台灣兒童的腎臟健康面臨3大隱憂: 含糖飲料頻率高: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含糖飲料不僅導致糖尿病、肥胖的發生,更與慢性腎病的有著顯著的關聯。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超過9成的台灣國小學童,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含糖飲料已成兒童腎臟健康的一大威脅。 每日營養不達標: 飲食習慣也有腎臟健康息息相關,但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7-12歲的兒童,僅13.1%每日蔬菜達國民健康署建議的份數(3份)、僅6.4%水果達建議的份數(2份)、且高達83.6%的兒童牛奶攝取不足1份。 日常運動量不足:運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展,然而,僅一成六的台灣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歲-17歲兒童與青少年,需至少平均一天一小時進行中度以上運動的標準。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腎臟超人,飛入校園倡導愛腎護腎3撇步 為了加強台灣兒童對於腎臟的認識與保健,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台灣基層透析協會、台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與來自德國、在腎臟透析與照護具領導地位的台灣費森尤斯醫藥,一齊推動「腎臟超人」計畫,一齊建立3大愛腎護腎的好習慣: 均衡吃: 兒童每日的營養攝取,可以參照國民健康署建議的餐盤口訣,以維持均衡營養。口訣為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喝足水: 盡量少喝或是戒除含糖飲料,4-8歲孩童每日至少喝足1.2公升水;9歲以上孩童每日則要喝足1.5公升水。 勤運動: 建議進行每日平均6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像是有氧運動、或是體育活動,並維持理想體重不超標。 「腎臟超人」計畫是由費森尤斯亞太區所發起的一項企業社會責任,讓腎臟化身為器官中的超級英雄,並透過故事與遊戲的方式紮根學齡兒童之衛生教育,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推廣舉辦,在校園中教導上千名小學生關於腎臟照護的知識。 吳麥斯提醒,家長除了陪同孩童一起培養愛腎護腎的好習慣之外,若有以下症狀: 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有可能是慢性腎病已發生,需進一步就醫檢查,及早介入並適時治療,才可以常保腎臟健康。 而針對家中已在對抗慢性腎臟病的長輩,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楊孟儒理事長也補充: 「以台灣的醫療品質,即使是腎臟病末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相對高於歐洲等其他國家。若是家中長輩真的需要面臨慢性腎臟病、或是末期腎臟病照護,也不需要太驚慌,配合醫師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仍可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入冬首波冷氣團報到》天冷怎麼辦?專家教你「4招」有效抗寒保暖

入冬首波冷氣團報到》天冷怎麼辦?專家教你「4招」有效抗寒保暖#高血壓

天氣溜滑梯!近日東北季風增強,氣溫一下子驟降,容易引發心血管和中風疾病。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慢性病患者及長者,除了平時就要規律服藥、定期量測血壓、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外,這陣子更要注重保暖,防止著涼。想要平安度過天氣劇變期,務必遵守保暖和用藥原則。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 治療缺血性腦中風 !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 治療缺血性腦中風 !#高血壓

“阿嬤在吃晚餐的時候,突然手舉不起來,口水從嘴角流出來,然後也無法握起湯匙,站起來的時候沒有力就跌倒在地上” “昨天晚上還好好的,早上就叫不太起來,講不太出話來 ” 類似的劇情一直在急診室重複上演,我們也不時有看到名人腦中風的新聞。腦中風就是會突然的發作讓我們措手不及。 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尤其好發於60-79歲的年齡層。腦中風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和阻塞性腦中風。但不論是出血還是缺血性腦中風,都需要趕快到醫院就醫,儘快接受治療,讓腦部後續損傷和神經學症狀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一般來說,中風的位置、範圍、時間是影響預後的關鍵。 危險因子 腦中風有很多危險因子,其中包含了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所謂的三高),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頸動脈狹窄等。這些都是可控制的高危險因子,因此,我們要努力去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我們罹患腦中風疾患的機率。 如何快速辨別腦中風?要如何辨識是否有腦中風呢?請記住「快速」動作, 要 「FAST」,每一個英文字母的意義分別為,F:Face;A:Arm; S:Speech;T:Time。簡單來說,臉歪、嘴斜、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最後看到正常的時間),然後趕緊送醫。 腦中風的處置 腦中風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倘若病患在腦中風發現後3個小時內診斷為血栓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在病患符合規範下,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有助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 然而,現在缺血性腦中風已經不再只有靜脈內注射或是吃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已。在符合特定的條件,經醫師評估以後,我們可以進行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以外科介入的方式來治療在大血管阻塞的急性缺血中風。此項手術的另外一個好處在於對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的病患,但在6小時內大血管腦中風的病患,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之下,仍然能夠接受治療,讓中風的範圍減少。2015年1月在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MR CLEAN試驗,證實顯著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優於單純用IV rt-PA的治療效果。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是一種類似心導管檢查的手術的治療方式,醫師會在鼠蹊部穿刺並把微導管或同時置放支架送到腦部血管去抽吸血栓。簡單來說,血栓堵塞了血管,我們把血栓抽吸出來讓血管通暢,縮短腦部缺血或缺氧時間以降低腦部損傷的範圍,進而減少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病患後續仍然需要努力復健來慢慢恢復其功能性。 最後,重點是我們要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及早就醫」,要FAST! 慢性疾病也要好好的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冬天也要記得多保暖。 文章授權/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方耀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