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會有血糖增高、多飲、多食、多尿、疲乏無力和體重明顯減輕等症狀,如何預防糖尿病?糖尿病又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血糖值?「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哪該怎麼辦?」想必是許多糖尿病患常煩惱的飲食問題,其實不管是想要預防糖尿病或是糖尿病患者,要想戰勝糖尿病,吃對食物、生活作息正常以及適度運動很重要!因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特地邀請新陳代謝科醫師張然舜,教你緝拿健康元兇,戰勝糖尿病!講座時間:101年6月19日(二)上午10:00~11:30講座地點:新竹市立功社區(立功巡守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會有血糖增高、多飲、多食、多尿、疲乏無力和體重明顯減輕等症狀,如何預防糖尿病?糖尿病又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血糖值?「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哪該怎麼辦?」想必是許多糖尿病患常煩惱的飲食問題,其實不管是想要預防糖尿病或是糖尿病患者,要想戰勝糖尿病,吃對食物、生活作息正常以及適度運動很重要!因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特地邀請新陳代謝科醫師張然舜,教你緝拿健康元兇,戰勝糖尿病!講座時間:101年6月19日(二)上午10:00~11:30講座地點:新竹市立功社區(立功巡守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五月五慶端午,又到粽葉飄香時節,特別是各種香氣四溢的粽類,教人聞了皆無法抵擋它的誘惑;但糖尿病患者及體重控制者對於粽子高熱量的成分,卻往往只能望之卻步。因此,花蓮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陳信典醫師、中醫科顏慶仁醫師以及謝瀠伊營養師特別於端午節前夕分享,如何輕鬆享受端午美食的同時,又能兼顧到健康,與病友們一起樂活慶端午。市面上常見的粽子一字排開,每個都是美味又應景的端午美食,對於必須控制血糖的糖尿病病友來說,要怎麼選、怎麼吃?花蓮慈濟醫院營養師謝瀠伊表示,一般市售約200公克的鹹粽,熱量就有400至600大卡不等,相當於兩碗飯,而且餡料經過熱油翻炒,再沾上甜辣醬一起吃,高油、高鈉,對高血壓、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病患來說都是一種負擔。可口的鹹粽讓糖尿病友們個個又愛又怕,因此許多民眾選擇爽口冰涼的鹼粽取代油膩膩的粽子。謝瀠伊營養師也提醒病友,鹼粽的熱量雖然較少,但在食用時要避免沾花生粉或砂糖,同時可以用代糖取代;再來,餡料的選擇也是另一項重點,像是含糖量較高的紅棗、豆沙等內餡也要盡量避免攝取過多,若食用「甜粽」取代當餐米飯,一定要搭配適量蔬菜、水果,才會讓營養攝取更均衡,血糖更加穩定。謝瀠伊營養師建議民眾,包粽子時最好符合三低一高原則: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的素材,調味少一點,增加粽子的纖維質,或將糯米混加「五穀米」,增加粽子的纖維,而高血壓的民眾注意少鈉、少油,盡量選擇水煮粽,醬油、豆瓣醬和甜辣醬也要少沾一點;高血脂的病患則要避免肥肉和爆油過的配料,並且要謹記「天天五蔬果,健康跟著走」的口訣,病友們也能健康慶端午。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糖尿病的人口超過130萬,有的病友血糖長期無法控制穩定,又對胰島素治療強烈抗拒。5日彰化縣縣長卓伯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彰化縣醫師公會蔡明忠理事長、彰化縣診所協會連哲震理事長、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周賢彰副院長、秀傳醫療體系林浤裕副院長、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孫嘉成副院長,共同帶領民眾破除胰島素的五大迷思。孫嘉成指的五大迷思分別是:注射胰島素不是糖尿病人的世界末日;使用「蚊子針」克服針頭恐懼症;胰島素是糖尿病人的維他命,不夠時就要適時補充,不會成癮;適時胰島素治療,血糖儘快控制好,才不會產生失明、截肢、甚至洗腎等嚴重併發症;多操作、多練習,監測血糖不麻煩。卓伯源縣長指出,彰化縣糖尿病人約有8萬多人,但接受胰島素注射者不到二成,當糖尿病友聽到醫師建議用胰島素治療,直接的反應是擔心接受胰島素治療後會變成要終生使用擔心自己「回不去了!」或「是不是沒救了?」醫師才會建議要用胰島素。卓伯源說,胰臟就像是一個工廠,生產胰島素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血糖,但是當工廠老舊或是生產線故障,就會減少甚至無法生產胰島素,這時補充胰島素代替工廠的生產力,就可以控制好血糖。胰島素治療的同時,血糖自我監測就可以很快地知道血糖的高低,以作為飲食的調整和醫師調整胰島素劑量的依據,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彰化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基層醫療院所合作「血糖達標計畫」外,縣府也特別提供100台免費血糖機贈與設籍於本縣之第2型糖尿病患者,數量有限請速申請。卓縣長鼓勵糖尿病友透過定時血糖自我監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藥物使用等四大要素,有效控制血糖,迎向健康、美好的人生。
無論台灣或全球的流行病學統計,糖尿病與癌症近年來的發生率及盛行率都呈現上升的趨勢。糖尿病患與日俱增依據台大莊立民教授健保資料庫的研究,台灣在1999年時20歲以上成年人糖尿病的盛行率為4.8%,到了2004年增為6.8%,糖尿病人口約114萬人,尚不包括未就醫的人口。目前台灣所屬西太平洋地區的盛行率為8.3%。隨著孩童與青少年肥胖比率的增加,糖尿病發病的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糖尿病是造成許多併發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失明、截肢和腎衰竭。癌症蟬聯十大死因之首2010年台灣的十大死因中,癌症已蟬聯首位29年之久,該年奪走41,046條人命,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4%,每12分48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前三名癌症死因排名依序是肺癌(20%)、肝癌(18.9%)與結腸直腸癌(11.4%),就占了半數。糖尿病與癌症有關第二型糖尿病與某些癌症風險的增加有關,尤其是肝癌、胰臟癌與子宮內膜癌,風險高出一般族群兩倍以上。糖尿病患因癌症死亡的機率也比常人增加25%,特別是肝癌、胰臟癌與結腸直腸癌。台灣相關研究發現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乳癌及膀胱癌的死亡率在「年輕」糖尿病患的風險相對更高。糖尿病影響癌症的發生與預後,原因包括胰島素阻抗性、高血糖、炎症反應或共同危險因素,如老化、肥胖、飲食狀態、缺乏運動等。如何降低糖尿病與癌症風險體重過重及肥胖和癌症的發生有關,包括乳癌、結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肺癌等。美國糖尿病學會與美國癌症協會在2010年的共識會議中建議:推廣健康的生活型態如健康的飲食(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的攝取,增加高纖蔬果穀物的飲食),適當的運動(身體活動)和體重管理可以降低癌症的風險並改善預後,也可經由改善胰島素阻抗性,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抽菸與癌症的發生及預後有關,包括肺癌、咽喉癌、上消化道癌症、膀胱癌、胰臟癌、肝癌、子宮頸癌等,抽菸本身也是造成糖尿病的獨立風險因子,所以戒菸要趁早。糖尿病患依其年齡與性別接受相關的癌症篩檢也很重要,仁愛醫院特別提供民眾主要癌症(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的篩檢服務。另外,臨床研究發現口服降血糖藥雙胍類(Metformin)可以減少乳癌、攝護腺癌的風險,降低癌症的死亡率。所以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是多層面的,糖尿病的藥物治療也日新月異。仁愛醫院「糖尿病中心」有專業的醫師、衛教師、營養師提供您整體的評估、衛教及治療,定期舉辦病友會解答病友及家屬的疑惑,也針對高風險民眾(如肥胖、近親有糖尿病者)做預防保健服務,誠摯歡迎蒞臨諮詢。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許多糖尿病患常會煩惱飲食問題,若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哪該怎麼辦?其實要戰勝糖尿病,吃對食物很重要!亞東醫院特別邀請蘇筱媛營養師,為糖尿病患者說明糖尿病均衡飲食的概念,指出糖尿病飲食控制的目的「不在於嚴格的限制,而在於合理的份量進食」,所以只要學會了食物代換觀念之後,飲食就可以富有變化與彈性,若想了解更多詳細的訊息,歡迎民眾到場與營養師互動。講座時間:6月8日(五) 上午10:00~11:00講座地點:亞東醫院1樓思源廳 (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講座洽詢:(02)7728─1229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目前有位50多歲的女性,30歲開始就罹患糖尿病,但是卻沒有積極治療,最後造成微血管與神經等病變,在一次煮飯時不慎燙傷腳部,但是她竟完全沒感覺。高雄西醫診所院長韓天木醫師針對此案例解釋,因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等慢性病造成微循環不佳,手麻腳麻沒有知覺,這就是所謂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韓醫師表示,上述案例的情況在臨床上也很常見,部分患者因手腳麻木,受傷沒有知覺,最後導致傷口壞死甚至截肢,嚴重程度不可輕忽。造成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問題的原因是當人體血管組織器官血流不通順或是缺血時,使的各種器官功能發生問題,如耳內微循環不良,會造成耳鳴、突發性耳聾;眼部微循環不良,會產生頭痛或視力障礙,其餘症狀還有失智、腦中風、性功能障礙等。而多數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與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等慢性病有關。要如何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問題呢?韓醫師指出,其實治療末梢血液循環的藥物並不多,而且治療效果並不明顯,目前衛生署已有核准通過的銀杏葉萃取物藥品,用來做為輔助與改善末梢血液循環之用,但並非每一種銀杏葉製劑都適合使用,必須看清楚原料的來源,因為若是來源有問題,可能產生銀杏酸或酸酮醇,吃了不只沒效,反而有毒素問題,故慎選高規格的品牌與產品對於預防與改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才有正面的幫助。民眾應在醫院或是藥局經由醫師藥師指示後再購買,才能確保使用的安全性。此外,飲食控制與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降低血液濃稠度並使血液活絡順暢也能強化末梢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宜蘭縣政府衛生局為加強照護蘭陽地區糖尿病人之視力保健,今年6月1日開始辦理「護眼行動」糖尿病人視網膜篩檢活動,糖尿病人只要於6月1日至6月30日至就診醫療院所,由看診醫師開立「視網膜檢查轉診單」,並攜帶「健保IC卡」及「糖尿病護照」,即可在全宜蘭縣20家眼科醫療院所,享有以「免掛號費」的方式接受視網膜篩檢。根據統計資料推估宜蘭縣20歲以上糖尿病人數約有2萬8,669人,糖尿病是「一輩子的症狀」,而且會在不知不覺中引起身體許多部位的急慢性併發症,包括心臟血管疾病、腎衰竭及神經病變,而糖尿病所引起的視網膜病變,是造成眼睛失明最主要的原因,當罹病的時間越長或在血糖、血壓控制較差的情況下,造成視網膜病變的危險性就愈高,而最可怕之處,是在於早期的視網膜病變並無任何症狀,故即使尚未自覺有症狀,也應該每年接受定期檢查一次,倘有視網膜病變者,更應遵守醫囑做定期檢查,才能永保眼睛的健康。宜蘭縣衛生局局長劉建廷指出,醫學界已研究出預防糖尿病失明的方法,那就是嚴格控制血糖、血壓,每年作詳細的眼睛檢查,經檢查若有異常情況時,更需要及早治療、定期複診、長期追蹤,使視力之惡化減至最低以維護生活品質,同時呼籲糖尿病患者要把握此次難得的機會,爲自己的靈魂之窗做好把關的工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的王先生是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已服藥控制五年,血糖控制尚可。求診前兩年多起出現四肢末梢麻木的現象,診所醫師告知為糖尿病常見的週邊神經併發症,僅給予症狀治療;然而,求診前幾個月起,王先生的手腳麻木範圍逐漸延伸,甚至造成雙腳無力、走路不穩,行動需使用拐杖。檢查診斷為慢性去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給予血漿置換術治療後,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於門診治療追蹤,肌力恢復良好,感覺症狀也大幅改善,已恢復正常生活。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三個主要併發症之ㄧ,其中對稱型遠端多發性神經病變為最常見的一種,在糖尿病病患中盛行率隨著罹患糖尿病的年數而增加,總體約30%至50%。這類病患的代表性症狀為四肢末梢起始往近端延伸的感覺異常,通常足部比手部先開始,包括感覺遲鈍、麻木或感覺變異,一些病人會有自發性的疼痛,可能在四肢末端會有肌力輕微下降的情形;也有部分病人並無自覺,但神經傳導檢查便已顯示神經功能的傷害。目前糖尿病相關的週邊神經病變目前尚無根治辦法,主要著重於儘可能良好控制血糖,以及針對麻痛等感覺症狀予以症狀治療。 慢性去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容易與糖尿病常見的多發性神經病變混淆,但兩者病因及治療大不相同。醫學文獻上也指出,約有10%的糖尿病病患其週邊神經病變,原因不只是糖尿病,可能是接觸神經毒素藥物、腎功能障礙、維生素缺乏等等引起。因此,當糖尿病患產生週邊神經病變症狀時,除了再次檢視血糖控制狀況之外,最好能尋求相關專科醫師的協助,以期及早得到適當的診斷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