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重視糖尿病問題 澎湖縣邀請加入病友會

重視糖尿病問題 澎湖縣邀請加入病友會#糖尿病

糖尿病近年來正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若是控制不良,勢必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足部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每一種併發症都嚴重威脅健康與生命,有鑑於此,澎湖縣馬公市第二衛生所配合行政院衛生署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及成立病友會。澎湖縣衛生局,希望能藉由經過訓練的專業醫事人員(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的團體合作,落實以病人為中心之理念,提供診察、檢驗、衛教及追蹤等完整的服務,期能降低及延緩糖尿病患者併發合併症,維護病人的健康,亦可減少健保醫療費用給付。 馬公市第二衛生所於3月21日辦理「歡喜糖病友會」聚會,共有20位病友及家屬參加,護士劉秀娟強調健康生活行為的重要性,例如培養運動習慣,讓適度的體能活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並且可以有效的控制體重、減少脂肪、增加肌耐力、強化心肺功能、提高胰島素敏感度等功能;飲食控制、並多攝食蔬菜水果和全穀類。 馬公市第二衛生所歡迎糖尿病病友們踴躍參加「歡喜糖病友團體」,藉由定期舉辦相關衛教及病友聯繫活動,達到互相支持、鼓勵與提醒對糖尿病控制的重要性。

糖尿病勿自行調藥 少油多纖維才對

糖尿病勿自行調藥 少油多纖維才對#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控制血糖,患者若是出現血糖飆高不穩,甚至需要緊急送醫。阮綜合醫院糖尿病內分泌科簡誌銘醫師表示,確實遵循營養師的飲食建議,通常都可以獲得不錯的控制,包括均衡飲食,選擇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避免吃高油、高膽固醇的食物,加工過、醃製或加糖罐頭食物應少吃,烹調宜改用清淡作法,例如水煮、清蒸、涼拌等,少吃精緻醣類食品,例如蜂蜜、果汁、蛋糕及各式甜點、並避免水果及飲酒過量攝取。 逢長假過後,由於患者為按時服藥或擅自中斷服藥;結局是一過完年立刻就得上急診掛病號,也有病人誤以為再多吃一顆藥,壓低血糖就可以開心地大吃大喝,卻不知任何糖尿病用藥都有安全劑量範圍,一旦藥物過量可能出現致命的低血糖反應。另外要注意的是「麻將族」,忙於通宵打牌,也會造成靜脈血栓,或者是「礦物族」長時間坐著看電視吃零食,也可能造成血糖飆高,另外泡溫泉、旅遊、開車,都應該要跟平常一樣,不同疏忽病情的照護。要特別提醒的是,「糖尿病足」,許多患者送到醫院時,呈現傷口過大,紅腫潰爛的狀況。這些患者足部的潰爛多只是因為意外小燙傷、甚至是蚊蟲咬傷抓破造成傷口感染,卻因認為「沒關係」而錯失治療良機,送醫時,因感染範圍過大,恐需截肢處理,甚至引發敗血症導致死亡。糖尿病患傷口難以癒合,再加上足部血液循環不佳,一個小傷口三到五天就可能釀成大禍,因此在預防上,一定要每天檢查足部,家屬也要幫老人家檢查腳部,穿軟鞋、避免穿高跟鞋,穿軟襪、剪腳指甲切口平整,勿剪過短、傷及皮肉,若有香港腳、雞眼、繭等,要尋求專科治療,以防造成皮膚裂傷,傷口感染。平時血糖控制很好的病人,若不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暴飲暴食或忘記服藥的話,就有可能破功,平常就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更可能因此雪上加霜,血糖就像翹翹板般地高高低低,繼而引發酮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滲透壓昏迷;若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自行調高藥量,反而易導致低血糖昏迷,稍有不慎,都可能要命。

糖尿病患者染結核菌 高出一般人6倍

糖尿病患者染結核菌 高出一般人6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國內一項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結核菌,研究中也指出,糖尿病患血中帶有結核菌的比率達30%,也就是患肺結核潛伏感染率,高出一般人6倍之多,醫師建議,這類肺結核高危險群,最好每年進行胸部X光檢查。若出現長期咳嗽等症狀,應格外注意,及早就醫診斷。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委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執行結核病整合型研究計畫,針對近2千例肺結核高危險族群進行潛伏感染篩檢,發現肺癌病患的結核菌帶菌率為35%、糖尿病患的結核菌帶菌率為30%、洗腎病患的結核菌帶菌率為18%、長期使用呼吸器病患的結核菌帶菌率為17%、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結核菌帶菌率為25%、呼吸照護病房的結核菌帶菌率為21%,都高於一般人5%。生策會研究員雙和醫院主任謝安慈指出,「結核病潛伏感染」是指患者尚未發病,但體內已可測得結核菌抗體,代表過去曾接觸結核菌,且未來有可能發病,而糖尿病患之所以成為高危險族群,原因是糖尿病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而且長期高血糖會減弱免疫細胞的殺菌能力,再加上高血糖環境有利細菌生長繁殖,因此,提高糖尿病患結核病潛伏感染率。疾管局提醒,糖尿病患、洗腎病患、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病患等結核病高風險族群,宜定期進行X光篩檢,期能及早診斷治療,另外,出現咳嗽、胸痛超過3週、體重減輕等疑似肺結核症狀,就應儘速就醫,進行結核病診斷,以避免發病後,增加原有疾病的嚴重度與治療難度。

糖尿病患視力降不在意 視網膜竟剝離

糖尿病患視力降不在意 視網膜竟剝離#糖尿病

一名43歲的糖尿病患阿美(化名),約9個月前至新陳代謝內科就診,經內科醫師診察發現病患右眼矯視僅剩 0.1,左眼0.9,因此轉介至眼科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發現除了有輕微的原發性青光眼徵兆外,右眼眼底視網膜有缺血之變化,且已影響至視網膜中央黃斑部區域,不過病患本身並不在意,直到今年1月,這名病患右眼已經產生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並已侵犯至視網膜中央黃斑部,雖已用手術復位,但後續仍須定期追蹤,以免產生其他併發症。  9個月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張庭嘉已發現,病患發現右眼眼底視網膜有缺血之變化,包括棉花絨毛樣斑點、局部出血、不正常新生血管生成、血管硬化等的情況,今年1月份,病患由內科醫師再次轉介回眼科門診重新評估,發現右眼的最佳矯正視力衰退至僅可於眼前十公分處辨識手指數,如此大範圍之裂孔性視網膜剝離需要以開刀方式治療,手術:包括玻璃體切除術、視網膜下積液排除術與矽油灌注術。此外亦安排視網膜雷術治療術。 張庭嘉醫師表示,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之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青光眼病史,阿美具備了後兩項,且在9個月前就未持續接受追蹤,雖然尚未發現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發生的情況,但是較為不幸的事就是合併產生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剝離是一項嚴重影響視力的眼科疾病,且大範圍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無法以藥物治療,僅能以手術復位。張庭嘉醫師說,本病例中由於患眼視網膜遭受剝離的範圍,大約已占據超過 5/6 的視網膜面積,因此手術中決定以矽油灌注填塞,以便提升手術成功率。術後目前視網膜雖已成功復位,但後續仍有相當多問題,包括眼科與內科方面的追蹤,仍然需要持續的協同照護,因此張庭嘉眼科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需持續於眼科進行定期追蹤。

糖尿病患者 當心併發周邊神經病變

糖尿病患者 當心併發周邊神經病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前,1名51歲的羅先生,在18年前因胰臟炎,開刀去除拿掉胰臟後,指頭及足部的感覺開始變遲緩,也就是併發了所謂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讓他只要發病痛起來就會影響到日常起居生活,甚至還因此丟了工作。據臺大醫院的衛教資料中指出,糖尿病會引起週邊神經的病變,進而引起許多的症狀或後遺症。糖尿病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有幾種不同的型態,末端對稱性的多發性神經病變是最常見的一種,症狀通常是從腳指出現,之後慢慢的往上竄。患者會出現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當感覺的異常到達小腿中段,手指的症狀也會開始出現。感覺減退可包含對冷熱及痛覺的不敏感,震動及位置的感覺也會減退。而感覺異常會出現的症狀,如麻、刺、痛、燒、蟲爬等。病程較久後會出現腳部肌肉萎縮及肌力減退的現象。病況的逐步進展會造成足部的潰瘍或關節的病變。臺大醫院神經肌病科謝松蒼醫師也說,糖尿病神經病變所造成的神經痛、麻痛等症狀,可以請神經科專科醫師詳細評估,目前有幾種藥物對這些症狀的減緩非常有效。而平常也該注意良好的血糖控制及足部照顧。因此如果知道患有糖尿病神經病變時,不要灰心也不要輕心,請教糖尿病及神經科專科醫師是不二法門。

節食月瘦15公斤 竟是糖尿病惹禍

節食月瘦15公斤 竟是糖尿病惹禍#糖尿病

42歲的簡小姐節食減重,短短一個半月體重減少15公斤,就在暗自竊喜之際,簡小姐常覺得減重後,不僅容易疲倦、甚至四肢無力,以為是節食減重的關係,於是開始恢復正常飲食,但體重卻仍持續下降,而且出現「多吃、多渴、多尿」情形。就醫檢查後,醫師表示,簡小姐罹患糖尿病,而體重下降的原因也不單是節食減重造成的,而是原先罹患的糖尿病作祟,目前簡小姐已開始接受糖尿病藥物治療。門診不難發現有些正在進行減重計畫的民眾,體重驟減後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求診而意外發現自己罹患其他疾病;體重減輕除了刻意、有計畫性的因素外,許多疾病在臨床上也會以體重減輕來表現。一般有意義的體重減輕是指在沒有刻意減重之下,六個月內減輕原本穩定體重的10%,或是在一個月間急速下降5%。體重減輕一般可分為三個原因:(1)體內能量消耗過劇、(2)體內能量流失過多、(3)食物攝取減少。因為體內能量消耗過劇所造成的體重減輕,不外下列三個原因:(1)甲狀腺機能亢進、(2)嗜鉻細胞瘤、(3)劇烈運動。因為攝入體內能量流失造成的體重減輕,則多是因為糖尿病或胃腸吸收不良症候群。會導致吸收不良症候群的原因,簡而言之,如果病人體重減輕合併食物攝取量增加多,一般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或吸收不良症候群。以年輕病患而言,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以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厭食症或慢性感染為最常見的病因,但是在老年人則為惡性腫瘤、精神疾患(如痴呆症、憂鬱症)、慢性疾病等等。據統計,老年人若是出現了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大約有30%是因為惡性腫瘤所引起,也有約30%是因為精神與神經的疾病(如憂鬱症與早期的失智症),而有30%是查了半天也找不出病因的。因此老年人的體重減輕絕對不可以等閒視之。

是失智症或老化?務必注意徵兆

是失智症或老化?務必注意徵兆#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已超過17萬人患有失智症,推估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罹患失智症人口約1萬8,000人,但截至100年12月底止,全國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失智症患者僅35,783人、臺北市僅5,792人,顯示仍有80%的失智長者隱藏在社區中未被發現。失智的早期發病症狀常被誤認為正常老化現象,而錯失就醫的黃金時間,使得失智症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造成患者的病情惡化,也加重家屬的負擔。台北市衛生局表示,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都是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民眾應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並於生活中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參與及採地中海飲食,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包括明顯記憶減退影響工作或生活、語言出現困難、搞不清時間或地點、判斷力變差、東西擺放錯誤、個性改變如疑心變重、開創性及主動性降低等,應早期就醫,以把握治療黃金階段。北市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以及有效預防失智症發生,於北市衛生局網站及所屬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網站,皆有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或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PMSQ)供下載,鼓勵民眾多加利用自我檢測或幫助家中長輩檢測。北市衛生局並透過失智症相關電影特映會活動,讓參加的民眾對失智症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關心身邊的長輩,並能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與接納。

糖尿病要控制好血糖 避免眼部病變

糖尿病要控制好血糖 避免眼部病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台北報導)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的內分泌疾病,病患因血糖過高,容易引起各種眼睛病變,影響範圍主要有視網膜和白內障,其中又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多、最嚴重。新竹市衛生局建議糖尿病患,面對糖尿病絕對不要心存僥倖,只要耐心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的治療方針,持續的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情,定期到眼科醫師做檢查,就可以有效預防眼部病變。衛生局指出,因糖尿病會影響全身性血管的通透性,而視網膜當中佈滿血管,一旦通透性增加,造成血管中物質(如血漿)不正常滲漏至網膜中,便會造成網膜水腫、出血,甚至視網膜剝離;而糖尿病控制不穩定的時間愈長,或血糖一直處於高數值愈久,其視網膜病變機率愈大,由此可知糖尿病控制對視力很重要,患者不可不慎。衛生局表示,發現有糖尿病時血糖超過250mg/dl,就要同時做眼睛的檢查。若是低於此數值,可在醫師建議下一個月內做檢查。若初次檢查眼睛完全沒有問題,則可一年檢查一次。但如果發現有出血、血管滲出物等病變,就需依照病變的程度每半年或每三個月檢查一次。新竹市衛生局建議所有罹患糖尿病的病人,重要的是不要心存僥倖。嚴謹的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給予的治療方針,去控制血糖、血脂,每天持續的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情,定期每年由眼科醫師做一次眼底檢查是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的最好方法。此外,良好的血糖控制亦可延緩眼底病變的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