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不怕血糖升太快 低GI米飯讓糖尿病患輕鬆吃

不怕血糖升太快 低GI米飯讓糖尿病患輕鬆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米飯因澱粉成分高,容易被吸收,因此血糖的變化也比較大,若是吃下過多白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容易影響其消化過程,加速血糖上升,增加胰島素分泌,且對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上造成影響,也就更容易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危險性。根據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35種水稻發現,品種不同的米飯其GI值也不同,範圍在48~92之間,GI值在55以內屬於低GI值米飯,研究專家也指出,若採用低GI飲食,可減少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也能幫助糖尿病患者更確切的管理好自己的病情,讓血糖變化不至於太大。家醫科醫師洛桑加参解釋,所謂的低升糖指數飲食就是許多人簡稱的「低GI飲食」、「低胰島素飲食」,而低GI飲食,就是要讓食物慢慢消化,慢慢被吸收,如此血糖濃度才不會一下子上升太快,胰島素也不會大量分泌,對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上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此外一般白米飯,多屬於高GI值,澱粉成分高,食用後越容易使血糖升高,並促使胰島素分泌增加,糖尿病患者應少吃。此外洛桑加参說,低GI值食物指的是糖量含量低、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例如五穀米、糙米、綠色蔬菜等。他也強調,採用低GI值的飲食方式,除了可避免血糖上升過快,對心血管疾病、肥胖者、高血壓患者等也都有幫助!

鬼影幢幢 糖尿病神經病變惹的禍

鬼影幢幢 糖尿病神經病變惹的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8歲吳先生,罹患糖尿病20餘年,同時患有高血壓,長期接受口服藥物治療。一日開車時,突見前方紅綠燈標誌分開為兩個,而且只有兩眼直視目標時才會有複視狀況,若遮住其中一眼則複視情況就消失。經檢查發現其右眼眼球無法往外側移動,為糖尿病引起的外展神經病變,經過治療和控制血糖後複視慢慢恢復。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表示,造成眼睛出現複視症狀的因素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糖尿病神經病變、重症肌無力、腦幹中風、顱底腫瘤、鼻咽部腫瘤、病毒性神經病變等。什麼是外展神經病變?黃婷毓醫師說,外展神經是十二對顱神經的第六對,負責支配眼球的外展運動。而外展神經病變是一種神經病變,發生的症狀通常為雙眼複視,主要在往患側看的方向特別明顯,理學檢查會發現患側眼球無法往外自由外展,造成兩眼運動不共軛,而當閉上其中一隻眼睛時,則無複視現象。這種神經病變在糖尿病患當中容易併發。黃婷毓醫師指出,糖尿病引發的外展神經病變的危險因子,除了糖尿病罹病時間較長,以及血糖控制不佳之外,如果也併有其他血管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和抽煙),發生的機會也會大大的增加。治療方面,黃婷毓提到,首先要控制血糖,同時控制其他血管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和三酸甘油脂。另外,由於糖尿病之神經病變有時會合併有疼痛症狀,如需要也須給予神經疼痛藥物治療,進行疼痛控制。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除了外展神經病變外,常見的還有多發性神經病變(手腳麻)、胸神經病變、顱神經病變等。黃婷毓醫師也提醒,糖尿病除了典型的「三多」症狀之外,有時候也會以神經病變作為其表現症狀。建議民眾在出現不明原因之複視的時候,宜儘早就醫治療,以免因糖尿病之併發症,造成不可回復之器官受損。

運動持之以恆 有助控制糖尿病

運動持之以恆 有助控制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糖尿病」是一種特別需要健康管理的疾病,48歲的林先生今(100)年參加基隆市社區闔家歡健康檢查,空腹血糖值為108mg/dl,五年前被診斷為糖尿病患,5年來除飲食控制外,並要求自己每週爬山或慢走至少5天,每次至少30分鐘,絕對不能間斷,身體的狀況也好很多」。由此可知「持之以恆」的運動對健康是有幫助的!但林先生則表示「95年參加社區闔家歡健康檢查空腹血糖值155mg/dl,當時衛生所護士已予說明並轉介,由林先生的例子可以看出,運動不僅可以控制體重、穩定血糖,促進心肺功能的健全,也需消耗皮下脂肪以及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同時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有助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在臨床上醫師在診治糖尿病患者時,也必會告誡糖尿病患者除要按時服藥外,也需要養成持久適宜的運動。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表示,「適宜的運動」是指每星期運動三至四天,每次15至30分鐘之間;其所採取的運動型式最好是有氧運動如爬山、慢走、跳舞、游泳、有氧體操、太極拳,而每個月需評估一次運動的效率,並逐漸的增加其運動量。許明倫提醒民眾,「糖尿病」目前雖仍是一種不能根治的疾病,但只要按時服藥定期回診依循醫護人員的指導,維持適當的運動及控制飲食,可使病情穩定並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發生且擁有愉快的生活品質。

醫訊/認識食物代換 糖尿病也可以自由吃

醫訊/認識食物代換 糖尿病也可以自由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且活動量也不足的狀況下,慢性病也逐漸盛行,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其中糖尿病在慢性病中,佔有極大的族群,而糖尿病患在高血糖的控制上很重要,包括飲食、藥物、運動等都是控制重要的環節。而飲食控制的重要主軸是均衡飲食及份量控制,以均衡飲食為基礎,藉由均衡的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攝取,達到控制血糖,延緩併發症發生的目的,因此亞東醫院特別邀請營養師賴玉釧,幫助糖尿病友認識飲食的份量代換以及均衡飲食原則。講座時間:101年7月10日(二)上午10:00~11:00講座地點:亞東醫院新大樓1F心臟血管內外科門診候診處講座洽詢:(02)7728-1229

糖尿病友當心!24型人格恐致併發症

糖尿病友當心!24型人格恐致併發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北市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見圖,攝影/陳茂軒)本(5)日指出,台灣的醫療水準和環境比起全球先進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糖尿病病友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卻遠高於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地,其原因在於患者有24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及就醫態度,導致病情不易受到控制,併發症找上門的機率當然大幅增加!記者再將這24種臨床上常見的患者人格特質,分作「自我感覺良好」型、「身心因素」型和「生活習慣」型種,讓病友能檢視是否自己也有這樣的問題,進而能改進、配合治療。按照洪建德醫師提供的資料,「自我感覺良好」型的患者最為常見。自我感覺良好型的患者多半會出現「自覺無病、置之不理」、「自覺痊癒、擅自停藥」或「有病自己醫、不想靠醫師」三種情形,這些患者自認身體狀況良好,醫師善意提醒反而遭病人白眼,當發現嚴重併發症時,為時已晚。「身心因素」型的患者因為過度擔憂或緊張自身的病情,在醫師諮詢、衛教時不是心不在焉不專心,就是語無倫次毫無邏輯,一離開診間醫師的叮嚀全都忘光光,病情當然也無法控制。甚至還有病人懷疑醫師的診斷,所有資料都要拷貝、錄音,但自我的解讀卻又與醫師大相逕庭。此外,還有患者過度迷信偏方,或每當有新藥、新治療方法或別人介紹不同醫院的醫師都一定要嘗試,導致規律的療程一直被中斷,病情無法控制。此外,也有患者將自己的病情視為「不願意面對的真相」,產生鴕鳥心態,遲遲不接受治療。「生活習慣」型的患者因工作忙碌,沒有時間看病,服藥也不規律,加上應酬、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病情惡化。再者,有患者以為補充「營養食品」就可以強身、治病,一打開抽屜琳瑯滿目的補充食品十餘種,曾有患者因服用過量的營養品,使腎臟功能急速惡化。而洪建德醫師收治的患者中,約有十分之一的病患屬於公司外派的人員,可能出國三個月才能返台就診一次,不利於病情的追蹤或藥劑調整。洪建德醫師呼籲,雖然經濟環境不景氣,許多人把健康照顧的支出省掉了,但其實經濟越是不景氣,更要注意健康照顧!因為預防及早期治療疾病的支出相對是小錢,若是拖成大病,影響體力、業務績效與後續的醫藥費用、住院及長期復健,更是沉重的經濟負擔。※臨床上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4型人格(洪建德醫師提供):01.自我感覺型:自覺沒有症狀,就放著不管。02.偷工減料型:一個月分的藥可以吃半年。03.過河拆橋型:自覺好了就好,不用再監測與用藥。04.自己醫治型:不管有沒有醫師處方,藥物劑量自己決定。05.滾石生苔型:聽到哪邊有新醫院,有新藥,就換醫師,但是滾石永遠不生苔。06.緊張焦慮型:來到診間格外緊張,什麼都忘了;醫師說什麼,出了診間馬上忘記。07.中西合璧型:中西醫都看,反正健保都給付,兩種藥都吃。08.血汗工廠型:沒有時間看病,全神、全時間投入工作。09.絕不吃藥型:打死也不吃藥,迷信吃藥傷身體,就等併發症出現,還是怪罪藥物。10.健康食品型:打開抽屜,都是健康食品,一天十來種,一口吞下。11.鴕鳥心態型:視而不見,醫師有責任指出國王沒穿新衣是會感冒的。12.缺乏運動型:很少運動,更不用說辦公室坐整天了。13.飲食偏食型:又分大口吃肉型、狂吃麵包型、嗜飲料型、暴食水果型等。14.交際應酬型:每天不規則用餐的份量與三大營養素的分配。15.用類固醇型:使用類固醇或吃了偷加類固醇的藥物。16.老邁失智型:因為老邁缺乏人們照顧生活,或年輕就開始失智。17.心不在焉型:說了一整天,回到原點。無法溝通、衛教、說明。18.明察秋毫型:抱一些無理頭刊物找醫師無理頭接話,但是沒有邏輯來發現眼前已有併發症了。19.性急暴躁型:急性子,血壓飆高,瞳孔放大,呼吸急促。20.旁若無人型:每次一到診間就敲門進來要先看或拿藥,無視前有病人隱私的存在,沒有考量旁人。21.太空飛人型:外派國外,每三個月回台看病,還可以美食訪友,好不樂哉。22.事事懷疑型:任何醫師都甭騙我,所有資料都要拷貝,每句話都要記錄,但是解讀卻不與人同。23.滿嘴英文型:說話滿口英語,但是又無理頭。24.精神分裂型:已經吃藥了,所以就很鎮靜,沒吃藥就不能來看病了。註:為配合版面編排,故名稱有些許調整,但不影響原意

專題/糖尿病高危險群及「三級預防」

專題/糖尿病高危險群及「三級預防」#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書田診所曾收治一名年僅30歲的年輕人,就診時發現血糖偏高,醫師正要為其治療時,患者卻說將要到外地工作,僅說會控制飲食便不再接受治療,未料再次就醫時,發現自己的血糖嚴重失控,甚至已經引起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究竟哪些人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說,要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或是已經罹患糖尿病的患者要杜絕併發症的困擾,可以遵照「三級預防」的原則,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造成日後的負擔。洪建德醫師指出,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主要的特徵有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3(體態肥胖者),患有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黑棘皮症、多卵性卵巢、父母親有糖尿病、有過姙娠糖尿病史、沒有規則運動習慣、有特殊內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末端肥大症、甲狀腺機能亢進、庫辛氏症等)、使用類固醇者或更年期後女性等等,都是血糖偏高的高風險族群。此外,醫師強調,通常有高血壓的人,血糖也容易比較高;患有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人,早晚也會得糖尿病,因此不得不特別注意。洪建德醫師提醒,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人,長期持續數十年的血糖過高,即使只是偏高(糖化血紅素7.0%至8.0%),也可能引發糖尿病的併發症!像是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大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神經病變、骨質密度、免疫力降低等全身性的影響,同時罹患老人癡呆症的機率也會上升。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急性感染症、結核病、或急性併發症(高滲透壓高血糖症或酮酸血症等)而病危。在血糖控制方面,可分為三個層級。洪建德指出,上班族年輕人,特別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應多加強體能活動,注重均衡營養,保持理想體重,預防糖尿病於未然,這是「第一級預防」。第二級預防就是平時把握健康檢查的機會,儘早發現血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並立即治療。第三級預防是當已經罹患糖尿病時,一定要面對它,不要忌病求醫或是長期否認,找一位專科醫師長期監控與諮詢,並且指導飲食藥物運動的配合,達成正常血糖,以避免併發症。此外,洪建德醫師也建議可透過衛生署提供的中老年人健康檢查、公司行號的定期健檢,或是自費做健康檢查,以提早發現隱藏性血糖的問題。

糖尿病病友旅遊先規劃 健康不掃興

糖尿病病友旅遊先規劃 健康不掃興#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糖尿病病友在旅遊旺季期間會有國內外旅遊的計畫,其他只要事前周全的準備,不僅可以確保旅遊的安全也可玩得盡興。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劉存鎮醫師,整理了一些應注意的事項, 供大家參考:1.行前的準備與醫師討論,確定病情穩定,並諮詢營養師。記得準備充足的藥物隨身帶著糖尿病病友識別卡,上面有姓名、住址、電話、主治醫師和聯絡電話,以及目前服用的藥物。另外可以請醫師幫您準備一些感冒、胃腸炎、發燒、過敏和暈車等藥物,以備不時之需。2.施打胰島素的病友別忘了多準備注射針和酒精棉。注意溫度變化,避免胰島素變質損壞。胰島素應隨身攜帶,以免托運行李遺失或延誤。3.注意飲食有些航空公司有提供預訂糖尿病餐點,搭機前可先詢問。注意食品衛生,食物飲水應先煮熟,避免誘人的甜食。隨時適量的補充水份很重要。作息規律,旅途中避免熬夜、酗酒。4.避免劇烈的運動持續平常的運動習慣,注意不要過度勞累。長途旅行應避免坐臥太久。給自己準備一雙舒適的鞋子,注意足部護理,保暖很重要喔。5.別忘了量血糖旅途中飲食作息可能和平常不同,血糖起伏會比較大。隨身攜帶血糖機,經常測量血糖。當血糖數值變化太大時,應調整藥物並適度的休息。身上記得帶著方糖或餅乾,預防低血糖的發生。6.皮膚的照顧 依旅遊地點的天氣狀況,準備防曬油和潤膚乳液,避免曬傷或皮膚乾裂。劉存鎮醫師最後提醒糖尿病病友,盡量不要單獨出遊,結伴旅遊歡樂多多安全也多多。

糖尿病只能吃西藥?中藥也可降血糖

糖尿病只能吃西藥?中藥也可降血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糖尿病」為慢性病,若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提早引發「多重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自主神經失調、腎臟病變及心臟血管疾病,不僅對病患生理和心理健康影響深遠,更成為國人健康照顧的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黃建榮表示,過去的糖尿病患都只能吃西藥降血糖,現在醫學界證實中藥也可以幫助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的病況。因此建議病患以西醫控制血糖為主,中醫調養改善為輔。黃建榮醫師表示,在中醫學上認為糖尿病是因為飲食、作息不正常,進而改變身體狀況,影響血糖的穩定性,造成肝腎失調所引起的疾病,可以使用中藥中的山茱萸、六味地黃丸來保肝益腎,導正肝腎失調的狀況,現代醫學也認為這些中藥成分可以維持胰島細胞功能與降低血糖。黃建榮醫師表示,糖尿病還有可能會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包括眼睛的疾病與末稍血管循環疾病。根據中央健保局統計,眼睛疾病已經成為糖尿病併發症之首。糖尿病患者通常引起視網膜剝離或是黃斑部病變,如果沒有控制病情,甚至會導致失明。可以使用白虎人參湯、地黃丸、杞菊地黃丸來改善,末梢神經血液循環則可藉由足浴泡腳來改善。|黃建榮醫師強調,中藥材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改善併發症的療效上,已經受到美國醫學界的認可,因此建議民眾以西醫控制血糖為主,中醫調養改善為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