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患受傷不用怕 新療法保命又保腳

糖尿病患受傷不用怕 新療法保命又保腳#糖尿病

由於糖尿病患者的新陳代謝較一般人差,只要腳部受傷很容易潰爛且發炎,以至於得靠著截肢手術保住性命,但大林慈濟醫院日前發現,可以利用「腳部自由皮瓣手術」,幫助患者免去切除腿部的命運,目前已有不少病患手術成功。糖尿病患者因為新陳代謝作用不佳,使得癒合傷口的膠原蛋白不足,讓病患只要腳部一受傷就會很難痊癒,因此被稱做「糖尿病足」。過去大多為不讓傷口潰爛危及患者生命,醫師都會建議做截肢手術;但是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許宏達醫師採用「腳部自由皮手術」,能幫助患者保腿又保命。許宏達醫師表示,該手術利用病患的健康組織與血管一同取下,蓋上傷口並連接動脈與靜脈。不過許宏達醫師也強調,並非所有患者都適用「腳部自由皮瓣手術」,仍有部分病患因為某些狀況,仍得做截肢手術才能活命。其實國外先前也有針對「糖尿病足」患者做研究,美國凱薩醫院《Kaiser Hospital》與夏威夷檀香山大學過去曾利用絲光綠蠅的蛆,放在傷口上清理壞死與遭感染的組織,發現部分的足部傷口復原狀況很好,未來會再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助糖尿病足患者。台中林新醫院心血管科吳士平醫師提醒,糖尿病患平時應多注意腳部,或是其它部位有無傷口,並建議盡量少穿太緊與腳趾外露的鞋子,以免因為忽略傷口出現潰爛。草莓般的可怕殺手「卡沙巴梅症候群」不可輕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75&HN_Yr=0&HN_Mon=0心肌梗塞誤以為胃痛 找錯科恐延誤治療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74&HN_Yr=0&HN_Mon=0嬰兒易感染肺炎鏈球菌 施打疫苗可預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72&HN_Yr=0&HN_Mon=0

糖尿病患B肝風險倍增 美政府籲接種疫苗

糖尿病患B肝風險倍增 美政府籲接種疫苗#糖尿病

美國聯邦政府疾病管制局(CDC)「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建議60歲以下成年糖尿病患者,應例行接種B型肝炎疫苗。因為研究顯示,60歲以下糖尿病患感染B肝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研究發現糖尿病患感染B肝病毒的風險增加,主要是透過血糖檢測儀器感染,血糖檢測常以針刺手指採血,消毒工作如果稍有疏失,或者好幾個人使用同一套器具或裝置,就會增加感染的機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肝炎衛教文章中提到,B型肝炎是由一種病毒引起的肝臟發炎,台灣地區在30歲以上的健康人口群中,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將近有15~20%(約有了三百萬人是屬於B型肝炎帶原者),就研究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約80%的肝硬化、肝細胞癌與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用對方法 B肝也能有好肝!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527身體疼痛發警訊 就醫意外發現肝硬化!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881小心「肝」爆掉了! 「健康搜查隊」追蹤無聲器官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04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台灣成人失明三大原因之一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台灣成人失明三大原因之一#糖尿病

台中林新醫院眼科醫師羅育倫指出,隨著都市化以及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生越來越普遍,在門診常常會聽到糖尿病患者問幾個問題,包括糖尿病為何要看眼科等。糖尿病會引起全身微小血管及大血管的病變,視網膜上的血管因血糖升高的破壞會造成視網膜血管的滲漏或者阻塞,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台灣目前成人失明的三大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檢查是非常重要的。羅育倫醫師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嚴重度跟糖尿病發生時間的長短以及血糖控制好壞有關,時間越久及血糖控制不良者視網膜病變往往越嚴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若糖尿病超過15年,有約80%的患者會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超過20年則幾乎全部都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糖尿病超過19年,較嚴重需胰島素控制者有約84%的患者會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需胰島素控制者約有53%的患者會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雖然久了幾乎都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然而這並不表示良好的血糖控制不重要,事實上良好的血糖控制非常重要,一旦有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重要的就是減少疾病的惡化、減少嚴重視力喪失的機率,長期嚴格的血糖控制在不論在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減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惡化。

低血糖性昏迷 嚴重恐致死

低血糖性昏迷 嚴重恐致死#糖尿病

一般人只知糖尿病患在低血糖時會造成昏迷,其實在高血糖時也會昏迷,但不論是低血糖或高血糖造成的昏迷,衛生署花蓮醫院豐濱原住民分院林玉祥醫師提醒,如果未能及時施救,就有可能造成神經學上的損傷後遺症,嚴重的甚至會死亡,因此控制血糖很重要。林玉祥醫師表示,這發生低血糖性昏迷而無法立即補充糖份,隨時間長短可能進一步造成腦部的損傷、甚至死亡;而在發生低血糖昏迷前,有一些情形病患及家屬可以即早處置或預防。低血糖的定義:血糖<=70 mg/dl嚴重度不以血糖值區分,而是以症狀定義輕微:盜汗、顫抖、注意力不集中、頭暈,通常攝取醣類食物後會快速改善嚴重:意識不清、昏睡、昏迷,無法自己治療低血糖症狀:1) 自主神經:發抖、顫動、冒汗、心悸、脈搏加速、體溫變化、四肢刺感、呼吸困難2)中樞神經葡萄糖缺乏:思考緩慢、視力模糊、口齒不清、動作不協調、麻木感、注意力不集中、暈眩、疲倦、嗜睡(3) 不明原因:饑餓感、噁心、四肢無力、頭痛、感覺不對勁低血糖的高危險群:年紀大、營養不良、 肝腎功能不良及使用積極胰島素療法接近正常的 HbA1C 值(糖化血色素三個月平均血糖) 。自主神經病變。多次或重覆嚴重低血糖病史。低血糖預防最有效的工具:教育病患 以及隨身攜帶糖片。要注意時常發生低血糖並不代表血糖控制良好。低血糖雖然危險卻是可以預防及治療,切不可因過度懼怕低血糖,而不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患常併發足部問題 當心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常併發足部問題 當心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

奇美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葉敬淳表示,隨著台灣漸漸地邁入高齡化社會,糖尿病的盛行率也是有增無減。而在糖尿病的種種併發症之中,困擾患者最多、耗費醫療資源最鉅者,首推「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特點,主要在於多重病因,包括周邊神經及血管病變、免疫缺失及感染、血流動力學改變及骨骼變形。因此患者除了需要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幫忙控制血糖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必須由「整形外科醫師」來照顧他們重要的「腳」;如此才能夠避免足部潰爛、壞死而導致將來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的悲慘結局。根據美國統計,單一糖尿病足的醫療支出就超過了國家整體醫療預算的百分之十。而每五位糖尿患者就有一位是因為糖尿病足而住院。此外,在下肢接受大截肢的患者中,超過一半是歸因於糖尿病足。再者,這些下肢接受過大截肢的患者中,五年內將有一半會再接受截肢;同時,只有一半的患者存活超過五年。因此,糖尿病足已不僅是「腳」的問題而已,除了牽涉到病人的健康生命外,更加影響到整體的醫療資源和社會成本。

肺腺癌無聲殺手奪命 婦人提早篩檢救回

肺腺癌無聲殺手奪命 婦人提早篩檢救回#糖尿病

根據衛生署統計,肺癌已經成為國人健康第一殺手,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其中有超過五成是肺腺癌。根據萬芳醫院腫瘤科醫師梁永昌的文章中提到,肺腺癌的可怕在於早期毫無徵兆。加上因腫瘤長得慢,但會往別處擴散,因此被形容為「無聲殺手」。台南麻豆新樓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陸希平建議,如果民眾超過45歲,應該每2~3年就做一次低劑量的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陸希平醫師表示,有一位李姓婦人15年前發現胸部X光有陰影,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有1.5公分、雲絮般模糊病變,結果李姓婦人接受陸希平醫師建議,提早驗出肺腺癌並治療。陸希平說,肺癌若在第1期發現,活過5年的機會約50%,第2期約30%,第3期只有15%,第4期幾乎不可能長期存活,但是2006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證實,透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可以有效診斷肺癌,不過國內目前仍屬自費檢查,每次約5千元。而近來國外研究也發現,在所有的肺癌患者當中,同時有糖尿病的人,較容易存活。挪威的科學家分析了1677個肺癌案例後發現,同時罹患肺癌與糖尿病的病患,比起罹患肺癌卻沒有糖尿病的病患,存活機率多了約一倍,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可以提供肺癌治療一個新的方向,說不定可以發現新的治療方式。梁永昌醫師在文章中提到,雖然目前並沒有確實預防肺腺癌的方法,但是根據一些調查發現,有幾個方式可以預防肺腺癌,像是多喝綠茶、保持廚房通風、避免使用化學芳香劑、預防並避免三手菸的傷害、保持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陸希平醫師建議,有效的篩檢預防政策,不再只是靠運氣好提早發現,才能迎向健康人生。睡眠有障礙!專家:入眠環境可減輕睡眠睏擾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44長期便秘致大腸癌?不太會!醫師強調更容易痔瘡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51媽媽吃皮蛋安啦! 乳汁含鉛濃度低寶寶不會中毒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50

糖尿病患、有腎臟病家族史 當心尿毒症

糖尿病患、有腎臟病家族史 當心尿毒症#糖尿病

台南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蔡明松主任表示,尿毒症已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如何防治慢性腎衰竭的發生已經成為公衛的重大議題。根據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究報告,整體慢性腎衰竭的盛行率大約在11.9%,而其中較嚴重的3~5分期就有6.9%,這數據和我們鄰近的亞洲國家報告差不多:日本在12.9%,而韓國約13.7%,大陸有11.3%。這些數據若是在高危險族群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者或有腎臟病家族史者,就變得更高了。這顯示如公衛可以有效益的從此高危險族群作介入,將可以使防治效果更明顯。郭綜合的醫療團隊發現,其實慢性腎臟病的症狀雖然分布廣泛,但是有一些部分是病患在照護過程中偶爾會向醫師抱怨的。也因此院方在2007年開始成立慢性腎臟照護團隊時,就開始著手評估病患的症狀程度,透過科學驗證的方法來印證,是否症狀嚴重者,越快會進入透析,也要看看是否可以在腎臟指數還不高的情況下就能看出端倪,早期提出洗腎的警告。院方在所有進入慢性腎臟照護病患,除抽血驗尿之外,並評估以下十項指標,分別是噁心嘔吐、頭暈、喘、泡沫尿程度、血壓控制不良、呼吸吐氣尿味、下肢水腫、失眠、心跳緩慢、多尿。每一症狀由專業腎臟病衛教師協助患者自我評分,評分等級採五分制,越嚴重者分數越高,最後將所有分數相加得到一個總分。經過五年後,將資料回溯分析,並有了重要發現,越低的腎臟殘存功能表現越嚴重的尿毒症狀,同時越高的尿毒症狀,將會有更高的風險會導致尿毒症。進一步分析在本院接受腎臟照護滿一年者發現,一年後越是無法減輕症狀者越容易發生尿毒症。

幼童突頻尿、體重減輕 家長別輕忽

幼童突頻尿、體重減輕 家長別輕忽#糖尿病

幼童突然頻尿或尿床,短時間體重急速減輕,家長千萬不要一味的責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兼急診小兒科主治醫師宋禮安表示,一位幼稚園中班的四歲小妹妹,就這樣被診斷出是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合併酮酸血症,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病童母親因不捨與憂心,一時情緒崩潰,哭紅著雙眼。有一名四歲的女童,經附近診所轉診至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時,病史發現該女童的小便次數比過去頻繁,最近甚至會經常尿床,還時時叫著口渴,一直想喝水,當送到急診室時,女童是軟弱得躺在媽媽的懷裡。宋禮安醫師表示,經初步診斷該女童有倦怠、虛弱無力、呼吸急促、腹部輕微疼痛、厭食等現象,尤其一星期內由十八公斤的體重突然掉了約兩公斤,顯然原因並不單純。再從抽血發現女童血糖值已偏高至700多,高出正常值約3.5倍,立即被收入小兒加護病房詳細檢查與緊急治療,最後女童被診斷為初次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合併酮酸血症。這名小病患,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就醫,很可能因為脫水嚴重與酮酸中毒,會有致命危險,目前這名幼童的病情已經控制穩定,不過未來終身必須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