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糖尿病

嘉義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中心主任游慧宜醫師表示,糖尿病雖然屬於非傳染性疾病,但卻年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遺憾的是,初期糖尿病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因為已經出現三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但體重下降才警覺就醫,但此時,幾乎都已確診為糖尿病。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提高罹患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多民眾會將糖尿病與眼角膜病變、腎臟病變、截肢甚至死亡等併發症畫上等號。游慧宜醫師指出,其實,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習慣做起,並定期接受檢查,就能遠離糖尿病。現今針對糖尿病治療,是「越早積極治療,成效越好」為原則。臨床研究發現,每下降1%的糖化血色素,就可減少37%洗腎及視力受損、減少43%截肢機會、減少15%心臟病及中風發生。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針對糖尿病治療包含藥物與胰島素注射等方式,游慧宜醫師重申,要擺脫糖尿病併發症的夢靨,除了積極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並回診追蹤外,平日血壓與血糖測量、健康的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同時擁抱健康人生。

預防糖尿病發生 從打擊肥胖開始!

預防糖尿病發生 從打擊肥胖開始!#糖尿病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依據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8歲以上民眾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0%(男性:50.9%,女性:32.8%);而18歲以上之糖尿病患者,將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男性糖尿病患者有54.2%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較女性糖尿病患者(45.8%)高。另對於已經患有糖尿病且為過重及肥胖者之個案,是否會因此而進行體重控制呢?前項調查結果顯示,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糖尿病民眾,採取減輕體重者不到3成,仍有進步的空間。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為從源頭幫助國人預防糖尿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健康局今年推動之「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截至10月21日已成功號召全國66萬人參與,累積減重公斤數達938噸,遠遠超過原訂600噸目標。未來健康局將持續與22縣市及各部會合作,共同打擊肥胖,訂定健康的公共政策,推動「健康城市」、「健康促進醫院、職場、學校、社區」,改善致胖環境,營造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強化社區行動力,民眾透過學習「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健康體重管理技巧,達到遠離糖尿病,全民健康的目標。依據國民健康局94年及98年進行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自述經醫師診斷有糖尿病之民眾,在98年已有9成以上表示自己有透過飲食控制來控制血糖;但94及98年皆有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過去兩週沒有運動,顯示患者在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上仍需加強。另外糖尿病者在自我驗血糖及注意自己足部保養等自我疾病照護行為上,雖然已分別從94年的22.4%、39.0%增加到98年的37.9%、46.1%,但仍不夠積極。●步態不穩、尿失禁、失智 當心是「水腦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398●幼兒過度內向家長應注意 早期發現「語言發展」問題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3400

什麼!含糖飲料不只會發胖 還可能引起心臟病

什麼!含糖飲料不只會發胖 還可能引起心臟病#糖尿病

含糖飲料不只會讓人變胖,還有可能引起更多疾病,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果中年婦女每天喝兩杯以上的含糖飲料,即使沒有發胖或是體重增加,她們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含量,會是不喝含糖飲料婦女的四倍;而且最恐怖的是,她們腹部的脂肪會大量地增加、血糖也會升高,最後會造成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項研究是奧克拉何瑪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niversity of Oklahoma Health Sciences Center)的雪伊(Christina Shay)教授所進行,並且在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中提出來,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美國心臟協會發言人愛麗斯(Alice Lichtenstein)表示,這個研究顯示含糖飲料與心臟病的關連,但是並不代表含糖飲料會導致心臟病。美國心臟學院副院長、加州大學的心臟專家哈羅德(John Harold)教授表示,他認為最好的飲料,不是零卡路里的飲料而是水,他也建議他的病人要多喝水,對身體才是最好的選擇。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老年人照護不可忽視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90&HN_Yr=0&HN_Mon=0心臟病患自己救自己 幹細胞療法新突破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88&HN_Yr=0&HN_Mon=0吃綠藻補身卻換來洗腎 血液變綠色嚇壞醫師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89&HN_Yr=0&HN_Mon=0

20年後糖尿病患倍增 每10個成人有1人得病

20年後糖尿病患倍增 每10個成人有1人得病#糖尿病

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今天公布一項報告,在報告中提到,在2030年的時候,每10個成人當中,會有一個人是糖尿病患者;全球的糖尿病患者將會高達5億2千多萬人,而且這些數據還是最保守的預測。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目前全球糖尿病的並患有將近3億4千多萬人,所以該組織認為這個預測其實是保守的。WHO糖尿病單位的負責人羅格利克(Gojka Roglic)表示,姑且不論這樣的數字正不正確,但是這的確是有可能會發生的,而且未來糖尿病之所以會增加,並不完全是因為肥胖所引起,而是因為身體老化所導致的結果;羅格利克強調,如果沒有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導致自己罹患糖尿病,那麼這些患者將會面臨身體上的病痛,並且影響到生活品質,但是只要採取正確的預防方式,其實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不需要過度害怕。熟女狂抽菸導致口腔癌 女性患病比例逐年上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53&HN_Yr=0&HN_Mon=0維護婦女、孩童身心健康 受暴姐妹站起來!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52&HN_Yr=0&HN_Mon=0腰肥肚子大不是「帶財」 是要小心代謝症候群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51&HN_Yr=0&HN_Mon=0

糖尿病患勿慌亂 血糖認知不可少

糖尿病患勿慌亂 血糖認知不可少#糖尿病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2010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已位居第5大死因,為加強民眾認識糖尿病,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響應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擴大舉辦「血糖認知大挑戰」活動,包括「標準血糖值」、「食物連連看」、「豆豆強強滾」等好玩又有趣的闖關活動,希望病友們藉由遊戲方式讓標準血糖值以及對食物的認識輕鬆記憶。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糖尿病衛教團隊表示,許多患者初次面對糖尿病時手足無措,大多需經歷一段時間自我調適,很可能導致在過程中耗時而延誤治療時機,因此血糖前期的認知成為重要的一環。 糖尿病衛教團隊在2011年針對3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進行個別飲食與運動衛教,多數患者在建立新的健康生活型態後,偏高的血糖、血壓值已經明顯下降。此次活動獲得醫護人員、病友家屬、學生的熱情響應,由林志弘醫師介紹世界糖尿病日的由來,陳瑩憓衛教師與李怡珊衛教師帶領病友們一起「健康有氧動一動」,把健康態度融入生活中,並藉由此活動獲得豐富的健康知識,讓大家帶著愉悅的心情「滿載而歸」。

控制血壓血糖、避感染 維持糖尿病患腎功能

控制血壓血糖、避感染 維持糖尿病患腎功能#糖尿病

研究顯示,糖尿病人發生心臟血管疾病是正常人的2至4倍;發生視網膜病變則為正常人的17倍;在洗腎病人中則有20至25%為糖尿病患者。而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新光醫院腎臟科呂至剛醫師表示,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糖尿病患進行的相關腎病變研究發現,糖尿病病人罹患微量蛋白尿的盛行率為27.4﹪,意即平均每4位糖尿病患便有1位會發生初期糖尿病腎病變,依此推估台灣應該有超過五十萬名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這些人都存在惡化為尿毒症的風險。呂至剛醫師說,臺灣的尿毒症(末期腎臟衰竭)發生率全世界第一,目前有將近六萬名因為尿毒症正接受定期洗腎治療的病患,依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07年統計資料,台灣尿毒症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416人,盛行率為每百萬人口2,288人。尿毒症的新病人中,45%是糖尿病患者,可見防治糖尿病腎病變的重要性。呂至剛醫師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目前並沒有絕對有效的預防方法,雖然尿毒症的陰影會帶給病人極大的壓力,但是只要遵照下列要點積極面對,很多病人都可以長期維持穩定的腎臟功能:1. 按照醫師處方,定時服藥。2. 不吃任何其它藥物,若需要營養補充劑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服用。3. 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及尿酸數值於正常範圍內。4. 戒除抽菸及喝酒習慣。5. 多喝水、多運動、維持正常飲食及營養攝取。6. 注意保暖、建立良好衛生習慣、少去人群擁擠的地方,避免細菌感染。

每10秒有1人死於糖尿病! 聯合國糖尿病日教育民眾掌握健康

每10秒有1人死於糖尿病! 聯合國糖尿病日教育民眾掌握健康#糖尿病

依據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為了遏止糖尿病流行威脅持績擴大,建立糖尿病的醫療與預防,將每年的11月14日訂為「聯合國糖尿病日」。童綜合醫院為響應此節日,特訂5日舉辦「糖尿病的預防與教育」活動,並設計一系列的闖關活動讓民眾透過遊戲來認識糖尿病,保護健康從今日做起。童綜合醫院為響應「聯合國糖尿病日」活動,喚醒國人對血糖健康照護的重視及注意,宣導「糖尿病的預防與衛教」,活動一開始,由該院新陳代謝科蔡政麟主任開場,勉勵現場的糖尿病患及家屬,提醒社區民眾關於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性。另外還邀請到海豚糖樂園的李遜庭會長抵達現場,給予病友心理上的支持,讓他們有更多的信心及力量面對此疾病。接著,為鼓勵病友們持續及有效的控制病情,針對表現良好者給予嘉獎並頒發獎狀。最後進入重頭戲,趣味的闖關遊戲中包含糖尿病患照護計劃、血糖檢測及控制、窈窕一起來、你吃對了嗎?皮膚保養及足部護理及認識低血糖等關卡。現場民眾積極的參與各項闖關活動,努力的了解該如何做好預防與照護,尤其是糖尿病若控制不好,最怕引發併發症或是擔心有傷口等情形,因此若能真的了解糠尿病與其照護方式,可以降低糠尿病的發生。吳小姐表示,陪媽媽一起過來參與活動,可以和其他病友相互分享心情,還可以和醫院醫護人員討論近況,並諮詢相關問題,更能體會媽媽的心情,可適時的給予關懷,鼓勵她積極的面對疾病,觀念正確可儘量做到完善的預防照護。

視力模糊、水腫甚至陽痿 糖尿病併發症多

視力模糊、水腫甚至陽痿 糖尿病併發症多#糖尿病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許博期說,隨著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及人民平均餘命的增加,再加上現代預防醫學的興起,使國人更重視自己的健康。但是現在所謂的文明病,如糖尿病,病患日漸增多,據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盛行率約4%,每年的新發生糖尿病比例約1.5%。糖尿病與腦中風、心臟病和高血壓也有密切的關係。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統計,全球有2億8千多萬糖尿病人口,台灣約有120萬人,占總人口數5%。台灣的糖尿病人口中,1%因為周邊血管疾病需要截肢,4%得過心肌梗塞,更高達6%發生過腦中風。近年來治療糖尿病併發症所耗費的醫療支出更是日益龐大。因此對於糖尿病的積極防治是刻不容緩的。在中醫糖尿病是屬於「消渴證」範圍,臟腑病變主要在肺、脾(胃)和腎,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症狀有口大渴,飲水多,口乾舌燥,咽中發熱,大便正常、小便清等;中消症狀有口渴易饑餓,飲食多,卻形體反瘦,易汗出,小便頻數等;下消病狀有煩躁口渴、面目黑、小便多,小便渾濁或清長。其病程也主要可分成三個階段,早期病機為陰虛燥熱,症狀為吃多、喝多、尿多(三多)及體重減輕;中期發展成氣陰兩虛,以倦怠、乏力、口乾為主要表現,並可出現視力模糊、手腳麻木或尿中會出現微量白蛋白;末期演變為陰陽兩虛,併發症加劇,會出現腰酸、手腳冰冷、水腫、陽痿等症。在糖尿病的中醫藥膳食療方面,中醫觀點以清熱生津,養陰益氣為主要方向,如、山藥、薏仁、南瓜、燕麥、牛蒡、芹菜、芥菜、菠菜、蓮藕、荸薺、豆芽、苦瓜、冬瓜、香菇、金針、黑木耳、白木耳、玉米等,在顧及總熱量攝取之下應可考慮選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