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複合療法 老人可有效控制血糖

糖尿病複合療法 老人可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

年長的糖尿病患者的新療法問世,讓糖尿病不再是老人家的惡夢。馬偕醫院醫生簡銘男今天表示,年老的糖尿病患者,因為腎臟及肝臟器官老化,而現行用藥常常作用在腎臟、肝臟與肌肉組織,所以造成病患無法有效控制血糖。因此簡銘男醫師與研究團隊更改療法之後,發現到效果十分地好,這篇研究還登上國際老人醫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簡銘男醫師表示,傳統降血糖藥物作用在胰臟、肝臟及肌肉脂肪組織,但年老的糖尿病患腎臟及肝臟器官老化,造成服藥後疾病控制仍困難,而現行用藥仍無法提供多數病患有效控制;但是加入DPP-4抑制劑之後,可以改善這些情況,讓老人家的血糖可以順利下降,加上DPP-4抑制劑的耐受性好沒有副作用、低血糖症的發生率低,而且不會讓患者增加體重。研究團隊針對97位、平均年齡為73歲、患有第2型糖尿病的老人家,並且將他們分為兩組,進行臨床治療研究。結果發現發現,添加DPP-4抑制劑的那組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值,而且這些年長病患在使用DPP-4抑制劑後,沒有明顯的副作用。簡銘男醫師強調,DPP-4抑制劑目前是健保給付,所以不需要自費,為許多第2型糖尿病患帶來好消息;但是簡醫師仍提醒患者,除了服用藥物,糖尿病患者仍需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才能讓血糖得到控制。防治愛滋病現佳音 全球死亡率下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28&HN_Yr=0&HN_Mon=0男子頭皮癢就醫 竟發現陰蝨寄生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27&HN_Yr=0&HN_Mon=0登革熱警訊解除 北市仍不敢掉以輕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21&HN_Yr=0&HN_Mon=0

作息不正常體重突然下降 小心糖尿病上身

作息不正常體重突然下降 小心糖尿病上身#糖尿病

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指出,苗栗市一名剛滿40歲的阿勳,體型非常壯碩,最近體重減輕,還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導致體重下降,沒想到在員工體檢時卻發現,血液中的血糖值竟超過250(正常值空腹小於100、飯後小於140),經過醫師診斷評估,確定他罹患糖尿病,另外還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圖片說明:糖尿病患得對冰淇淋說:Out)根據媒體報導文章,醫師指出糖尿病、高血壓皆是文明病,兩者的關係密切,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時,更是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和腎臟疾病的併發機會。根據台北榮總醫院新陳代謝科衛教文章指出,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然後透過血液運送至全身,胰島素則幫助葡萄糖進入身體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細胞中,如果沒有胰島素作用,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便會上升,當血糖升高到某一程度,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時,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排,所以稱為糖尿病。由於糖本身的滲透壓高,糖分從小便中排出時,會伴隨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使得細胞脫水,所以會出現尿多,口渴,多吃,疲倦,體重下降等典型症狀,依據衛生署統計,糖尿病死亡率近十年來已由1978年每十萬人口中6.5人,躍昇至1995年的33.97人,呈五倍之增加,而且從1979年以後長據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若就死亡率增加幅度而言,則為十大之首。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78每8秒有一人死於糖尿病!醫療耗費大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98胖小孩討喜有福氣? 長大後恐糖尿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34

胖小孩討喜有福氣? 長大後恐糖尿病

胖小孩討喜有福氣? 長大後恐糖尿病#糖尿病

白白胖胖的小孩看起來很討喜,長輩們也常常把「小時候胖不是胖」掛在嘴邊,不過現在根據美國研究指出,「小時候胖不是胖」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根據網路媒體報導,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研究人員指出,不應該忽略兒童肥胖,或認為長高後,肥胖就會消失,其實嬰兒的成長速度、體型與日後的肥胖風險高低有關。就是因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觀念深植在許多民眾的心中,且這些民眾認為長大後肥胖問題就會消失,而忽略嬰兒肥,認為嬰兒、幼兒肥胖沒什麼大不了,不過研究醫師現在已證實,愈來愈多兒童罹患第2型糖尿病,原因大都與肥胖有關,而且只要減少體重5~10%,糖尿病風險便能降低一半。根據台北榮總醫院衛教資料中表示,糖尿病人中,約有90以上的人是屬於第2型糖尿病(或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常見於成年人,有家族史、及之前所提及之代謝性症候群之病患,尤其常見於體型肥胖者,初期治療第2型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體重減輕、運動及藥物治療等,根據美國研究指出,過重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兒童的10倍,肥胖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則高出一般兒童近19倍,顯示出肥胖是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相當重要的一項因素。糖尿病患者,80%是肥胖的人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027糖尿病飲食概念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5694近7成糖尿病患體重過重 防治糖尿病先打擊肥胖!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459

胃繞道手術減重 還控制血糖、血壓

胃繞道手術減重 還控制血糖、血壓#糖尿病

34歲的余小姐從小就較一般人肥胖,在青春期體重就達75公斤以上,在婚後更保持在90公斤以上。他曾嘗試過許多種不同的減肥方法;中醫穴位埋線、針灸、西醫雞尾酒療法、健康食品使用、但都徒勞無功,體重節節攀高,終致破百。2年前她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最初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因控制不佳、最後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但血糖值仍在150mg/dl以上。新陳代謝科醫師建議她至外科接受「減重手術」。於是余小姐到台中醫院微創中心蔡金宏主任門診求診。蔡金宏主任發現余小姐體重109公斤,身高170公分,BMI:37。飯前血糖148,糖化血色素(HbA1C)7.5%,屬病態性肥胖病併糖尿病的患者,符合接受胃繞道手術減重的條件。病患在手術完成後3個月,除了體重降到87公斤,目前血糖值也已控制在正常值,糖化血色素也回到正常值。目前已不需要藥物控制血糖。蔡金宏主任說,如果BMI>40或>35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就符合接受胃繞道減重手術的條件;所謂的胃繞道術就是讓食物不經過胰臟頭、降低對胰臟的刺激,讓胰臟能休息。正常的胃容量約800~1000㏄,術後胃容量約50~100㏄,其目的除了食量變小、腸道變短,可減少吸收,達到減重目的。胃繞道減重手術後,除了能有效的控制體重外,並且能夠有效控制因肥胖引起的相關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等。

每8秒有一人死於糖尿病!醫療耗費大

每8秒有一人死於糖尿病!醫療耗費大#糖尿病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莊立民表示,糖尿病是一個被忽視的、日趨嚴重的問題,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之99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高居第五,而縱觀全世界,糖尿病人口已達到3億,若置之不理,將在一個世代內成長至5億之多。包括富裕與貧窮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免於糖尿病的流行。而糖尿病對貧窮國家的打擊最大,四分之三的糖尿病人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據統計,全球每八秒就有一人死於糖尿病,即每年有四百萬人因糖尿病而死亡;更不容忽視的是,每年有一百萬人因此截肢;糖尿病也是引發失明及下肢截肢等重大併發症、造成肢體殘障的十大原因之一。糖尿病的社會成本也逐年升高,全球的糖尿病醫療支出,高達378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增長到490億美元。糖尿病造成高醫療費用負擔、降低勞動生產率以及減緩經濟成長。莊立民理事長極力呼籲全民正視糖尿病所帶來的影響,了解糖尿病不僅是一個健康問題,它影響著每一個人,需要我們大家一同來面對,靠群體的力量才能做出改變。我們可以透過改變危險因子以預防第2型糖尿病的發展,包括不健康的飲食、吸菸、飲酒、缺乏運動等。而造成糖尿病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我們需要綜合各單位的努力、社會大眾的支持以及上下一心的共識,扭轉此一全球盛行的疾病,迎向更美好的路。另外不可忽視的全球問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包括心臟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及糖尿病。NCDs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死因,佔全球死亡率的60%(每年3500萬人);五分之四的NCDs死亡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若可以每年減少2% NCDs的死亡率,未來十年將可防止3600萬人死亡。●糖尿病患失明 視網膜病變惹禍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12891●糖尿病中西醫合併治療 照護有效果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201●預防糖尿病發生 從打擊肥胖開始!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59

罹第2型糖尿病的命運 胰島細胞衰敗

罹第2型糖尿病的命運 胰島細胞衰敗#糖尿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怡君說,有些病人是一定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比如: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危症、手術前後、或是嚴重肝腎不良患者。其實胰島素是人體內胰臟細胞會分泌的一種賀爾蒙,早在1920年代就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胰島素發展至今已經有許多種類可以選擇,有中長效、短效、超長效、超短效、不同比例混合型,甚至注射的筆針也製作越來越人性化,即使是視力不佳的病患操作起來也相當容易,讓醫師治療病人時,除了藥物之外有更多選擇。目前,民眾對胰島素治療各有不一樣看法,從國外大規模研究得知,第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在後期勢必會走向胰島細胞衰敗命運,所以不得不施打胰島素補充回去。但另一方面,在疾病的早期就施打胰島素對於血糖控制也是有很好效果。2009年新英格蘭雜誌的一個大型試驗也証實,一天只要注射一次胰島素就可以使6成以上原本控制不良的病人糖化血色素降到7%以下,更對胰臟細胞的衰敗有預防之效。林怡君醫師進一步解釋,當然胰島素治療也不是全然無副作用,有些病人會產生水腫、體重增加問題或是施打部位皮膚局部反應。最嚴重情況就是低血糖產生,這時必須尋求專業醫師做調整,可能是劑量不對或是施打時間不正確,一般民眾切勿自行大幅度調整劑量。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糖尿病

嘉義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中心主任游慧宜醫師表示,糖尿病雖然屬於非傳染性疾病,但卻年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遺憾的是,初期糖尿病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因為已經出現三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但體重下降才警覺就醫,但此時,幾乎都已確診為糖尿病。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提高罹患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多民眾會將糖尿病與眼角膜病變、腎臟病變、截肢甚至死亡等併發症畫上等號。游慧宜醫師指出,其實,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習慣做起,並定期接受檢查,就能遠離糖尿病。現今針對糖尿病治療,是「越早積極治療,成效越好」為原則。臨床研究發現,每下降1%的糖化血色素,就可減少37%洗腎及視力受損、減少43%截肢機會、減少15%心臟病及中風發生。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針對糖尿病治療包含藥物與胰島素注射等方式,游慧宜醫師重申,要擺脫糖尿病併發症的夢靨,除了積極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並回診追蹤外,平日血壓與血糖測量、健康的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同時擁抱健康人生。

預防糖尿病發生 從打擊肥胖開始!

預防糖尿病發生 從打擊肥胖開始!#糖尿病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依據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8歲以上民眾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0%(男性:50.9%,女性:32.8%);而18歲以上之糖尿病患者,將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男性糖尿病患者有54.2%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較女性糖尿病患者(45.8%)高。另對於已經患有糖尿病且為過重及肥胖者之個案,是否會因此而進行體重控制呢?前項調查結果顯示,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糖尿病民眾,採取減輕體重者不到3成,仍有進步的空間。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為從源頭幫助國人預防糖尿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健康局今年推動之「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截至10月21日已成功號召全國66萬人參與,累積減重公斤數達938噸,遠遠超過原訂600噸目標。未來健康局將持續與22縣市及各部會合作,共同打擊肥胖,訂定健康的公共政策,推動「健康城市」、「健康促進醫院、職場、學校、社區」,改善致胖環境,營造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強化社區行動力,民眾透過學習「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健康體重管理技巧,達到遠離糖尿病,全民健康的目標。依據國民健康局94年及98年進行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自述經醫師診斷有糖尿病之民眾,在98年已有9成以上表示自己有透過飲食控制來控制血糖;但94及98年皆有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過去兩週沒有運動,顯示患者在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上仍需加強。另外糖尿病者在自我驗血糖及注意自己足部保養等自我疾病照護行為上,雖然已分別從94年的22.4%、39.0%增加到98年的37.9%、46.1%,但仍不夠積極。●步態不穩、尿失禁、失智 當心是「水腦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398●幼兒過度內向家長應注意 早期發現「語言發展」問題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340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