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早餐吃雞蛋竟是大忌!專家教你吃「逆轉糖尿病菜單」

早餐吃雞蛋竟是大忌!專家教你吃「逆轉糖尿病菜單」#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拿出一張紙,寫上「早餐」、「午餐」、「晚餐」和「點心」這4個大標題,你現在要做1天份的菜單計畫。請寫下符合以下原則,而且你也喜歡的食物。扼要說來,我們找的食物要是:不含動物性產品:沒有肉、魚、乳製品或雞蛋,一丁點也沒有。這用意是要清除飲食中的動物性脂肪、動物性蛋白質和血膽固醇。低脂:盡量少用添加的油脂或完全不要用,並避免其他油膩的食材。在看產品成分表的時候,請注意每1份量食物的脂肪不可以超過2至3克。低升糖指數: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也就是避免白糖、白麵包、高澱粉量的馬鈴薯(baking potato,是澱粉量最高的馬鈴薯種類,經常用做烤馬鈴薯、馬鈴薯泥或薯條)和大部分的即食麥片等等。其他大部分純素的食物都可以。某些種類的食物升糖指數特別低,像是豆子和其他豆科植物、綠葉蔬菜、大部分水果、大麥(很適合拿來做成湯品)和許多以這些食物為原料的產品。令人吃驚的是,義大利麵是屬於低升糖指數,不像其他小麥製品是高升糖指數。糖尿病的健康早餐建議:純素、低脂、低升糖在早餐這個標題下面,寫上你喜歡的食物,而且要是純素、低脂和低升糖指數。所列下來的食物很有可能你早就在吃了,底下是一些建議: 熱麥片,像是燕麥粥。全麥麥片加上肉桂粉、葡萄乾或蘋果醬(不加牛奶)。 冷麥片,像是麥麩雪花片加上脫脂豆奶或脫脂米漿,也可加上莓類、水蜜桃或香蕉。 瓜類、香瓜、香蕉或其他任何水果。 黑麥麵包或德式裸麥吐司加上肉桂粉(不加奶油或人造奶油)。如果你希望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試試這些: 炒豆腐 早餐式豆泥捲餅,餡料是豆泥、生菜和番茄(不加蛋或乳酪) 英式烤豆或鷹嘴豆 德式裸麥麵包沾鷹嘴豆泥糖尿病早餐選擇與說明燕麥粥:大部分的研究參與者都選擇傳統燕麥粥當早餐,這是有原因的。燕麥含豐富的可溶性纖維,這種纖維的特性是在水中會變得很濃稠,而且可以把身體多餘的膽固醇帶走(小麥和米飯則含有很高的不可溶性纖維)。但是那碗毫不起眼的燕麥片,功效卻不僅止於此,它還能夠幫助你控制血糖,高纖維也能幫助你減重。另外一項益處是燕麥「不含」膽固醇和動物性脂肪,培根加蛋的早餐則含有非常高的膽固醇和動物性脂肪。請選擇傳統燕麥粥,不要選即食冷麥片或1分鐘快煮式燕麥片。傳統燕麥粥和快煮式燕麥片不一樣,前者仍保有完整的穀類形態。當燕麥片的穀類形態保持得愈完整,升糖指數也會愈低,而飽足感也能維持得愈久。若要增加降血糖的效果,可在燕麥粥上灑些肉桂粉,或加上葡萄乾、莓類以及幾乎其他任何水果皆可,但就是不要加牛奶或白砂糖,只要做個1、2天,就不會再想添加多餘又不健康的配料。若你吃麥片一定要加牛奶,請改用豆奶或米漿,以免吃進牛奶裡的動物性脂肪和膽固醇。大部分乾麥片是屬於高升糖指數,燕麥粥則是屬於中間值,它不但會讓你有飽足感,而且也讓血糖保持穩定。炒豆腐:豆腐和蛋白幾乎完全相同──本身雖然沒有多少自己的味道,但不管炒菜時加入什麼香料或醬料,都可以很快入味──它有蛋白的口感,但卻完全不含膽固醇、動物性脂肪和動物性蛋白質。早餐式豆泥捲餅:沒時間吃早餐嗎?早餐式豆泥捲餅是你的救星。只要買一盒冷凍的早餐式豆泥捲餅帶回家,放進微波爐,幾分鐘的時間,你就可以享用一頓既豐盛又健康的早餐。或許在週末比較有空的時候,你也可以自己動手做,做完後可以冷藏或冷凍起來存放,這樣在接下來忙碌的一週裡,你隨時都能享有便利的美味早餐。不該在早餐出現的東西首先來談談最明顯的東西──雞蛋,它不會出現在我們的早餐菜單裡。一顆雞蛋裡含有超過200毫克的膽固醇,和227克的牛排一樣多,還有一大堆的飽和脂肪,會使膽固醇升高。蛋白則是含有大劑量的動物性蛋白質,那是你最好要避免的東西。如你所知,從植物來源攝取蛋白質不但對腎臟較好,對長期骨骼健康也比較有幫助。請避免雞蛋和雞蛋替代品,如蛋液,那其實是由蛋白所製成的。當然,肉也要從早餐菜單裡除名,包括用火雞、豬肉或牛肉做成的香腸,它們全部都含有動物性脂肪和膽固醇。貝果也最好不要吃,除非是德式裸麥貝果。雖然一般貝果是屬於純素而且低脂,但升糖指數卻很高。甜甜圈、丹麥麵包 和瑪芬蛋糕也都別想了。想知道為什麼嗎?只要把它放在一張餐巾紙上幾分鐘,看看有多少油脂滲出來,你就知道原因了。那些油脂正等著要讓你變肥、升高你的血膽固醇,並加速惡化胰島素阻抗。糖尿病的健康午餐建議:沙拉、湯沙拉 田園沙拉加脫脂沾醬、檸檬汁、醬油或照燒醬汁 三色豆子沙拉 義大利麵沙拉 黑豆拌玉米沙拉 以麵條、北非小米、中東小麥或米飯為基礎的穀類沙拉湯 綜合蔬菜湯 蘑菇大麥湯 豌豆湯 食用快煮式或者是即食湯品也可,只要是低脂而且不含任何動物性食材的產品糖尿病午餐選擇與說明沙拉:沙拉可以是簡單的生菜加番茄,也可以是較特別的通心粉沙拉、三色豆子沙拉、亞洲風味沙拉或是水果沙拉等等。如果你想先嘗試綠葉蔬菜沙拉,一般的生菜都可以使用,但最好大膽嘗試新鮮菠菜、芝麻菜和其他綠葉蔬菜。可以加入小黃瓜和番茄切片,並請儘管加入鷹嘴豆、大紅豆等豆科植物──它們不但提供豐富的營養而且可以保持血糖的穩定。為了食用方便,超市現有販售一些罐頭式的三色豆子沙拉或四色豆子沙拉,你想要吃的時候,打開即可食用。有些店裡也設有吧台,專賣種類齊全的沙拉。選擇沙拉沾醬的時候,記得選用脫脂純素的種類,目前在許多超市都買得到。湯:湯可以當做很棒的午餐開胃菜,但一大碗豐盛的湯也可以就是午餐。湯裡可以有豐富的蔬菜、豆子、大麥和其他穀類,吃起來不令人滿足而且對健康十分有益。如果你在週末煮一大碗湯,那接下來的一週就都隨時有得吃了。如果你要求方便,乾燥混合湯包可以為你省下不少時間。只要把湯包加入滾水,再煮一下即可,你也可以視個人喜好,加入番茄、綠辣椒或其他冷凍或新鮮蔬菜。如果你又放入紅蘿蔔、番茄、冷凍蔬菜(例如花椰菜、羽衣甘藍、白花椰菜或四季豆)和其他冷凍蔬菜,你就把簡單的湯品變成豐富的燉品了。假如你寧可請別人代勞,超市裡有各式各樣數不盡的罐裝湯品或冷凍湯包,只是你必須懂得如何挑選。買市售現成的湯要注意一點:有些製造商會在湯裡添加過多鹽分,所以你應該挑選低鈉品牌,雖然會花你一點時間尋找,但絕對值得。記得每日鈉攝取量要少於2,000毫克。若你希望不論到哪裡都喝得到自製的湯品,你只需挑選一只像是膳魔師的保溫瓶,將瓶中裝滿湯以後,就可以帶去上班──你的同事會很羨慕。冷凍餐:冷凍餐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現在市面上出現各式各樣的冷凍餐種類,加上使用微波爐調理很方便,因此要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變得很簡單。糖尿病的健康晚餐建議:外食怎麼吃?不管你是否喜歡下廚,可以拿來做晚餐的健康食材實在數也數不盡。許多人喜歡烹飪,但也有許多人沒時間或嫌麻煩,這些人通常喜歡選擇簡單方便的食物或是直接在外用餐──我個人絕對是屬於後者。下面先列出一些最基本的晚餐建議:番茄紅醬義大利麵:有些市售的番茄醬汁可以拿來用,要選擇脂肪最低、不含乳酪和其他動物性產品的牌子。選擇全麥的義大利麵,加入一些綠花椰菜或菠菜(新鮮或冷凍皆可),這樣就完成了。豆子加飯:試試古巴式黑豆拌飯加上番茄莎莎醬、素食烤豆,或脫脂墨西哥豆泥。蔬菜千層麵:選用低脂豆腐來代替義大利軟乳酪,並夾入多層的燒烤蔬菜。蔬菜炒飯:使用不沾鍋,並用低鈉醬油調味。零脂素漢堡:看清成分表並要選擇脂肪最低、不含乳酪和其他動物性產品的牌子。用大塊蔬菜加鹹味醬做燉菜糖尿病的簡單點心建議:水果、湯、三明治現在你的一日菜單即將完成。但是即使你覺得自己在兩餐中間不會餓,還是建議要寫下一些備用點子,這樣萬一哪天真的饞,就不會慌張了。下午3點的飢餓感有時會瓦解你的意志力,所以還是準備一些吃起來不會有罪惡感的食物比較好。下面是一些點心建議:水果:大部分的水果是屬於低升糖指數,這十分令人意外,而且水果的營養價值更是無可比擬。最好身邊隨時準備一些蘋果、柳橙、西洋梨和香蕉等等水果。有些人喜歡在冰箱放一盒切好的香瓜或其他瓜類,這樣回家時就有方便的點心。乾燥水果也還可以接受,它們的升糖指數並不一定會比新鮮水果高,但是由於水分已經被榨乾,所以吃乾果會比吃新鮮水果更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因此選擇新鮮水果還是對健康比較有幫助。即食湯包:它放在抽屜裡非常方便,想喝時只要加入熱水就可以了。義大利時蔬豆子湯、豌豆湯和扁豆湯等,一般來講都是純素低脂的。簡單三明治:用黑麥麵包或德式裸麥麵包夾生菜、小黃瓜切片和番茄,再沾點芥末醬,吃這樣的三明治會讓你感到飽足,但是卻不會有罪惡感。其他的簡單點心建議還包括麥麩片加豆奶、德式裸麥吐司或黑麥吐司夾果醬、紅蘿蔔條以及米蛋糕(請選擇成分單純,而且不添加砂糖的種類)。(本文摘自/糖尿病有救了(暢銷10年紀念版):完全逆轉!這樣做效果驚人/柿子文化)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胰島細胞」其實是被肥死的「許多人在減重前抽血檢查,常意外發現有糖尿病的問題,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過300,糖化血色素超過10,必須開始服用糖尿病的藥物。」蕭捷健表示,根據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 體重減少0~5公斤,有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5~10公斤,有34%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0~15公斤,有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5公斤,有86%逆轉糖尿病 蕭捷健也發現,體重下降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藥物了。所謂減重,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話解釋糖尿病,他說:「人體就像是手機,因為你一直在充電(吃),最後就把電池充壞了。」我們是怎麼把這顆電池搞壞的呢?蕭捷健說明,脂肪肝(肝臟)和糖尿病(胰臟),是2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第1圈:肝臟循環1. 過多熱量攝取我們吃了碳水化合物,這些醣類必須在肝臟或肌肉裡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稱為肝醣,這個過程需要胰島素的作用。肝糖的儲存空間是有限量的,肝臟的肝糖儲存量大約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儲存量因人而異,可多達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2. 肝臟脂肪增加肝糖儲存空間滿了之後,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沒地方擺,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在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轉換成脂肪儲存比較費力,需要胰島細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島素。3.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降低血糖肝臟塞滿了脂肪後,會感到憤怒:「你再塞我就要壞掉了!」於是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已讀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無法轉換成脂肪儲存。4. 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強行把葡萄糖變成三酸甘油脂,於是血液裡有更多的VLDL極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來越嚴重。第2圈:胰臟循環1. 胰島脂肪過多由於血液裡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這些脂肪對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細胞去分化。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過5%的時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2. 胰島素反應變差餐後的血糖降不下來,導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島細胞還能代償,當胰島脂肪累積到一個程度,胰島細胞就被肥死了,這也就是糖尿病的開始。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導致脂肪肝的情況更嚴重。 (圖片提供:減重醫師蕭捷健FB粉絲專頁)4招改善脂肪肝,逆轉糖尿病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蕭捷健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逆轉糖尿病:1. 充電80%就好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3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2. 夠長的空腹時間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 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 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3. 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再做的運動就可以了。蕭捷健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可吃更多澱粉也不變胖。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 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 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 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 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蕭捷健提醒,「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 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 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 」

3高患者小心第4高!醫警告:高血壓恐誘發「高腎壓」

3高患者小心第4高!醫警告:高血壓恐誘發「高腎壓」#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一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且有超過9成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由於腎臟無痛覺神經分布,初期腎臟病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病患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導致腎功能無法恢復。而專家提醒,腎臟病不只要留意3高,還有常被忽略的第4高「高腎壓」。病患林先生平時自覺身體狀況控制得宜,只是常感到疲憊、 出現泡泡尿,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檢測,才發現竟將邁入慢性腎臟病第3期,所幸發現及時,及早接受治療並調整生活型態,得以延緩腎功能惡化。腎臟病控制不只3高,還要注意「高腎壓」慢性腎臟病病患常伴有精神體力不佳、尿液有濃泡等異常警訊,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除了控制3高外,更要留意「高腎壓」的發生。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腎壓」(腎絲球內壓),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腎臟代謝功能負擔加重,就可能導致腎壓過高,造成腎臟損傷。「腎臟就像是身體的污水處理廠。」黃尚志解釋,一旦流入的污水過量、含有太多廢棄物,就會使得污水處理廠故障出問題,即出現「高腎壓」。由於腎臟每天要處理大量血流,並藉由過濾血液來排除體內代謝廢物,當血液通過時,會讓腎臟血管內壓力變大、形成腎壓,而腎臟無法承受過高的腎臟壓力。因此身體若長期處在高血壓狀態下,將使得腎壓過高;若是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易導致腎絲球硬化或腎元破壞,損害腎臟功能。3高族群易腎病變,掌握3點延緩惡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指出,3高族群更容易併發腎病變,民眾除了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外,也建議40歲以上3高族群掌握以下3點: 及早檢測尿蛋白 定期腎絲球過濾率(eGFR)檢測 關心並了解自身腎臟功能民眾亦可善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源頭避免或延緩腎臟疾病惡化。每位病患腎臟功能惡化速度不一,只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透過生活型態調整與治療介入,及早控制「高腎壓」,便有機會顯著改善或延緩腎功能持續惡化。黃尚志提醒,如發現身體不適或異常,應及早就醫、尋求醫師專業建議,勿信偏方,以免忽略實際病灶而誤用止痛藥,反而忽視了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可能性,且濫用藥物反而更傷腎,加速腎臟惡化的速度。延伸閱讀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

高齡共病糖友險洗腎 破除用藥傷腎迷思 找回健康腎力

高齡共病糖友險洗腎 破除用藥傷腎迷思 找回健康腎力#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糖尿病齡20年的74歲陳大姐,因擔心用藥容易上癮或傷腎,長年未良好控制,過往飯後血糖幾乎都是高於200mg/dL,糖化血色素部分往常更是達9~10%(數值高於6.5%即為糖尿病)。至陳宏麟診所就診時發現腎臟已出現病變,腎絲球過濾率(eGFR)已剩30 mL/min/1.73 m2,若未即時介入,恐於2~3年內步入洗腎。雖已過早期黃金診療期,但經過醫護團隊加強其病識感的提升及破除患者迷思後,開始積極接受醫護人員團隊的建議按時服藥,腎臟功能及血糖控制都逐漸進步,拾回腎力人生。 糖友降血糖 更要及早預防腎臟病變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表示,這位大姐是相當棘手的案例,患者一來到門診就發現糖尿病問題嚴重,腎臟也已經面臨病變。陳宏麟說明,之前來診所前不僅已出現蛋白尿,血糖也已需每天打兩劑胰島素才得以控制,已過了早期診療的黃金期。 儘管女兒也是從事醫療相關領域,但由於老人家自己住在鄉下,很難隨時叮囑。詢問過往醫療經驗,由於患者缺乏病識感的情況下,認為打針會上癮或者是吃太多藥對腎臟不好,有時連胰島素都沒有按照醫囑來進行施打,甚至有段時間還相信民俗療法自行抓中藥吃,因此病情一直沒有改善。 陳宏麟強調,腎絲球過濾代表著清除廢物的能力,腎絲球過濾率衰退到30 mL/min/1.73 m2表示腎功能已相當不好。如果仍然控制不良,腎功能可能每年以5~10 mL/min/1.73 m2的下降速度惡化,不出2、3年時間恐需洗腎。 由於個案已經面臨大小血管的病變,因此陳宏麟在治療策略上除以降血糖,血壓,血脂等等風險因子為目標外,更要同時考量保護腎臟及其他器官,以及連帶可能產生的大血管病變所導致更多併發症的危機。 遵從醫囑 搭配新藥 健康腎力新生活 所幸這位病患在來到保腎護心卓越機構認證的陳宏麟診所後,透過團隊專業的心腎風險資訊提供及積極衛教之下,鼓舞患者開始重視自我風險管理,於治療三年後,搭配糖尿病口服新藥控制並按時服藥之下,腎絲球過濾率已經進步,維持50~60 mL/min/1.73 m2,胰島素也調節至一天只要打一次,精神狀態因為血糖穩定而變好,人也變得更開朗。陳宏麟表示,為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 ),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認證機構診所諮詢。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迷思,認為吃藥或者打針對腎臟不好,但中斷醫療只會加速惡化,建議與醫生進一步討論個人的治療期待與腎臟保健目標,決定適切的治療計畫。陳宏麟提醒,除了要遵照醫囑,同時也要根據個人狀況聽從營養師建議做飲食調整與改善,才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 糖尿病患1/3都有心血管疾病,甚至有一半患者是因為心血管併發症而離世,而腎臟不好也會連帶影響心臟功能,故共病照護是很重要的環節。陳宏麟表示,目前糖尿病新藥已經可以能夠保護腎臟、心臟,不僅減少腎臟壓力、發炎、延緩腎功能惡化,也能降低26%心臟衰竭機率,新藥甚至可以排糖,提早使用對於糖胖症(糖尿病與肥胖共病)的治療有穩定體重的效益。 經過這次認真進行治療,陳宏麟發現這位大姐不僅都準時回診,也懂得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乖乖服藥。陳宏麟鼓勵患者,不要因為不了解病情而抗拒治療,只要找對方法配合醫囑,糖尿病也能夠維持生活品質、找回健康 更多基層診所與衛教資訊: 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https://actonmrf.com/ 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蛋白尿、洗腎、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

台灣洗腎發生率下降,需提早介入處方標準化

台灣洗腎發生率下降,需提早介入處方標準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人洗腎人數相當多,根據台灣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有9萬多人需定期洗腎,但慶幸的是,在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腎臟醫學會發行的2020年台灣腎病年報中發現,在經過年齡的校正後,腎臟透析發生率終於有下降的趨勢。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腎臟學科教授吳麥斯表示,一直以來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多為65歲以上、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有家族病史的族群,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是重要的預防方法。 另一方面,台灣人的飲食豐富,蛋白質攝取普遍都過高,尤其近期流行減肥吃「生酮飲食」,對高危險群來說腎臟負擔很大。同時健身實施的高蛋白營養餐,也不適合所有人當作日常飲食。建議除了節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平時也要盡量少油少鹽。 腎病防治持續於偏鄉宣導衛教,落實轉介提早介入 同時擔任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的吳麥斯表示基金會長期為落實疾病預防,除了日常衛教工作外,長年深入偏鄉提醒年長者注意三高警訊,更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協助建立通報機制協助追蹤。期望能夠補足常規醫療系統較難著力之處,透過提早介入與轉介,減少洗腎人口的發生。 嚴格落實醫療關鍵流程,減少透析與增加存活有成效 吳麥斯指出,目前台灣腎臟病人在進入醫療系統後都有相當嚴謹的治療流程,處方也相當標準化,台灣的作法不僅受到國際肯定,在回診狀況與具體延緩腎病、減少透析人數、增加存活率方面都有明顯成效。 吳麥斯說明,去年12月腎臟醫學會發表的CKDOD(慢性腎臟病之觀察性資料庫)初期研究結果,有別於嚴格控制篩選條件的臨床實驗,更能夠反映出真實世界的疾病數據,具有相當參考性,更重要的是可看出醫師所給予處方之病患遵從度,透過這樣的判斷,對於日後的精準醫療相當有幫助。「要整體改善台灣人的腎病,除了預防,遵從治療更是關鍵,未來要補強的缺口便是在回診後的病患執行度,以及預後的效果觀察。」 在遵照醫囑情況下,多數腎病都能獲得良好控制,但若有疾病感染、共病因素,或者不小心服用到腎毒藥藥物,也可能會突然間急速惡化,這也是為何要持續溝通防治衛教的原因。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有效控制惡化 在腎臟治療當中,非透析病患第5期健保有補助酮酸胺基酸治療,在國外研究中,也看到患者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達到延緩洗腎或有效控制腎臟惡化的成果。吳麥斯強調,在腎臟治療當中,仍舊要依照個案依循關鍵流程診治,以酮酸胺基酸治療來說,患者必須要嚴格控管低蛋白飲食的搭配,才能夠真正達到效果。 看更多腎臟病衛教專欄

中年男罹糖尿病「性福」不起來!醫:風險恐高5倍

中年男罹糖尿病「性福」不起來!醫:風險恐高5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中年男子患有多年糖尿病,一開始糖化血色素沒控制好,數值大約都在8~9之間。幾年後開始感覺手腳容易冰冷,甚至感覺有麻痛感,以及出現性功能變差等症狀,求診泌尿科醫師後發現是糖尿病的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所造成。且新陳代謝科醫師補充,已經造成的併發症如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其實很難改善,男子才轉而向中醫求助,希望能透過調理改善身體狀況。男性患糖尿病,性功能障礙風險飆5倍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根據統計,年齡在40~70歲的台灣男性,超過5成有性功能障礙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勃起功能障礙。而糖尿病患者出現性功能障礙的比例,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高出將近5倍;如果加上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比例則更是高達將近7倍。此外,在不分年齡的概括性統計中發現,糖尿病患者合併性功能障礙的機率,主要與糖尿病的患病時間有關,從患糖尿病5年以內的60%,至6~10年的70%,甚至是20年以上會提升至80%。蔡易昌說明,控制不良的血糖,會造成神經病變而無法傳導神經訊息,血管病變則是造成血流不足;血管內皮功能障礙造成微血管病變,胰島素阻抗導致性腺功能不足,綜合起來就會使神經傳導「無訊號、無回饋、無反應、無動作」,造成性功能不佳後果。腎虛非腎病!中醫以調理元氣補精改善中醫治療這方面的問題,不會只著重在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而是整體治療加上「腎氣」調理。蔡易昌解釋,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並因為本虛抵抗外邪能力弱,容易感受風、寒、濕、熱、毒邪等侵入,造成脈絡痹阻,也就是小血管損傷及小神經損傷。而中醫所說的腎氣,指的就是元氣,除了每個人先天的基因外,亦需要仰賴後天飲食營養的補充,如同中醫古籍《素問.經脈別論篇》所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蔡易昌表示,如果脈絡痹阻,元氣無從補充,就會越來越虛,便會呈現腎氣虛的症狀。腎虛是腎臟精氣陰陽不足,並不是腎病,腎虛的常見症狀有:疲倦、腰膝痠軟、腰背痠痛、經常身上覺得重重的、小便習慣改變;女性月經可能週期、顏色、量改變、不孕;性功能異常、耳鳴、耳聾等。「糖尿病造成的性功能障礙,必須調理腎氣,同時也要調理各種造成脈絡瘀阻的病機。」蔡易昌總結,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以及各種外邪所造成的病理變化,不是單純活血化瘀可以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男子回診時表示性功能已獲明顯改善,性生活的滿意度也更高。(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糖尿病救命藥物百年突破 數位化成疫情時代控糖轉機

糖尿病救命藥物百年突破 數位化成疫情時代控糖轉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適逢胰島素發明的100週年,作為糖尿病患者的救命藥物,在糖尿病治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時間演進,胰島素也不斷地被改良創新,現今除了長效型和複方劑型的胰島素,注射針頭也從傳統針頭改良成筆針形式。尤其在智慧醫療的蓬勃發展之下,市面上已有許多數位工具可輔助胰島素的使用,包括智慧控糖app與搭載藍芽功能的智慧胰島素注射裝置等。這些突破性的發明都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治療便利性,即使受到疫情衝擊仍可持續穩定控糖。中山附醫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楊宜瑱表示,人體內的胰島素除了會24小時無間斷的分泌來控制血糖的平衡,用餐前後的血糖升降也會影響胰島素分泌,因此患者除了應留意平時的血糖值,飯前飯後的血糖也是控制重點。部分患者使用1-3種口服藥後,仍無法達到糖化血色素7%以下的治療目標,此時應與醫師討論是否以胰島素藥物介入治療。長效型胰島素的好處是可維持患者24小時空腹血糖值,複方劑型胰島素則結合不同機轉控糖藥物的優勢,一天施打一劑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增進用藥的便利性。此外,除了在藥效研究上有突破性進展之外,胰島素在使用便利性上也不斷與時俱進,改良後的筆針型式胰島素不僅可以降低注射時的不適感,也讓藥物的保存更加便利。楊宜瑱表示,傳統型的針劑需要抽取藥物,操作上較為複雜,現在筆針型胰島素發明後,除了方便患者抽取藥物,筆針的注射針頭也更細小、劑量刻度更精準,大幅增進患者的使用意願。隨著數位化時代來臨,目前已衍生出許多智慧工具來輔助病友的控糖流程,不只減輕患者的負擔,也讓醫療團隊能做更即時、個人化的治療調整。楊宜瑱以智慧控糖app及搭載藍芽功能的智慧胰島素注射裝置為例,由於患者需要長期且頻繁的紀錄血糖數值,若都以手寫或事後回顧難免會有誤差。現在透過智慧工具能即時傳輸血糖值、紀錄飲食的功能,讓病友更精準又方便的控糖。尤其患者還可授權分享胰島素注射劑量等雲端資料,使醫療團隊能更快速了解患者的血糖變化,並適時調整治療方針,將疫情期間只能居家控糖的危機化為新的轉機。圖說/中山附醫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楊宜瑱表示,透過智慧工具能即時傳輸血糖值、紀錄飲食的功能,讓病友更精準又方便的控糖。MAT-TW-2101832-1.0.12/2021參考資料: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胰島素注射指引https://pse.is/3xqgmb台灣醫事檢驗學會/胰島素阻抗與其評估https://pse.is/3vxvnm嘉義基督教醫院/正確注射胰島素https://pse.is/3zdp8k

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DNA的端粒比較短?

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DNA的端粒比較短?#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比例高居世界第1,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世界第3,這當中有不少是來自於第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也就是糖尿病腎病變,如果沒有好好的控制,最後將發展成末期腎臟病(腎衰竭),乃至洗腎,不僅大大的影響生活品質,也給身體帶來相當大的負擔。糖尿病與腎病之間的關係為什麼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呢?簡單來說,血糖控制不佳,高濃度的血糖會可能會損害腎臟的血管功能,影響腎臟代謝廢物的機能,進而傷害腎臟組織並造成高血壓;而升高的血壓會再回過頭來傷害過濾功能失常的腎臟,造成惡性循環,慢慢的就會發展成糖尿病腎病變。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吃得健康、有足夠的身體活動不僅能幫助預防或控制糖尿病或腎病的發展,過往我們可能透過監控血糖、腎功能來確定控制的狀況,新研究發現,透過檢查血中白血球細胞的DNA端粒長度,可能也是個值得參考的方式。端粒是什麼?端粒,英文Teomeres 簡稱TLs,是位在每個染色體中,DNA每一股的兩端,一串重複固定序列核甘酸的片段(重複序列為 5′-TTAGGG-3′)。每次細胞分裂,端粒都可能會變短,也就是說細胞分裂越多,端粒的長度就會越短,因此,年輕個體的端粒通常比較長,並會隨著年齡與退化疾病縮短,是個有用的老化生化指標。第二型糖尿病末期腎病患者端粒比較短?最近有一篇發表在《Diabetologia》期刊上的研究,分析相對白血球端粒長度(relative leucocyte telomere length,簡稱 (rLTL)和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末期腎臟病患的香港人,以及腎功能衰退速度之間的關係。由於是以亞洲人為對象的研究,結果或許值得我們參考。研究以4,085位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人為對象,觀察1995年與2007年間,白血球端粒長度、推估腎絲球過濾率(eGFR),還有新出現末期腎臟病的病例。在平均追蹤的14年間,有564位腎病發展到腎病末期,而這些人的白血球端粒長度也明顯較短,同時也觀察到腎功能指標eGFR衰退得快,也與rLTL有關。糖尿病腎病變—端粒—DNA雖說未來會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調查來確認現在的發現,但如何阻止白血球端粒變短,似乎是可以參考的作法。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延緩端粒的縮短速度呢(預防或改善疾病)?健康飲食與端粒長度的關係答案很簡單—就是吃得健康,而地中海飲食是目前最具科學證據支持的飲食方法之一,事實上,過去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飲食越是接近地中海飲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都能有效預防或是改善病情,那麼這樣的改善是否會反應在「端粒」上呢?2020年在《Advances in Nutrition》期刊上,有一篇系統回顧與薈萃分析研究,回顧了幾個電子資料庫裡,截至2018年12月為止,所有以英文、西班牙語與法語發表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對地中海飲食的黏著度,和血球端粒的長度有正向的關係,換句話說,吃得健康可能有助於延緩端粒縮短的進行。要怎麼樣才吃得健康呢?就是地中海飲食吧!傳統地中海飲食的特色是吃很多的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穀類,而且是以非精製穀類為主;烹調用油以橄欖油為主,並比較少碰飽和脂肪;適量吃魚,而乳製品、紅肉和加工肉品比較少吃;比較特別的是會適量飲酒,而且大多是隨餐飲喝紅酒。這些食物內容,單獨吃可能沒有多大的效果,但科學家認為地中海飲食的健康效益,很可能是來自於各種食物營養素之間的協同作用促成。(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 DNA 的端粒比較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