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通常沒有症狀!病友張小姐表示,確診糖尿病時,既不痛不癢不痠也不疼,毫無症狀令她感到驚訝。但張小姐很有病識與危機感,非常認真治療。她表示,親戚曾因糖尿病併發中風,事業沒了,生活一切完全崩盤;住家社區警衛,某天突然昏迷,送醫後才知是糖尿病。「感觸很深,我很害怕自己也變成這樣。」因此張小姐定時回診,按時吃藥、調控飲食,進行血糖值監控,搭配規律運動。後來糖化血色素數值維持在5.8(正常值小於7)的漂亮成績,呼籲大眾不可忽視糖尿病帶來的威脅。 6成糖友血糖控制不及格  醫:建立用藥安全觀念是關鍵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人口數已超過220萬人,且將有100萬位「準糖尿病人」在10年內會發病,呼籲民眾務必了解糖尿病資訊,做到長期穩定控糖。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指出,高達6成糖友未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0%的治療目標。 「沒有症狀不等同於血糖控制良好。」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李淳權說明,血糖若控制不佳將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甚至進一步產生腎臟病變,以及心血管疾病、中風、視力損傷、神經受損、糖尿病足等併發症。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與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發表的治療指引中,「併發症管理」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點治療目標。 因此,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回診用藥是治療重要關鍵,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透過規律用藥搭配改善生活習慣以穩定血糖並延緩發生心、腎等併發症。許多糖友常誤以為藥物會傷肝、腎,或是認為出現症狀才要吃藥,因而自行減藥、停藥,導致病情加重,增加併發症風險。李淳權指出,糖尿病治療藥物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更具安全性與方便性,除了一天一顆為治療趨勢,現階段已有不易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低血糖的降血糖藥物,即使是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不需要調整劑量也可以使用。 上網找糖尿病資訊常有誤  大大耽誤正規治療糖友張小姐坦言,剛確診時對於用藥與飲食控制、血糖監測等問題感到茫然,上網搜尋卻找不到所需資訊,也擔心找到錯誤資訊。根據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對糖友來說,每次看診時間有限,難以好好詢問心中的疑惑,因此,多半透過網路的網友經驗分享,或是親友口耳相傳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然而,卻有近6成病友找不到具可信度的衛教資訊,甚至超過5成認為衛教資訊複雜,不易閱讀。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糖友需要在一開始就打好疾病衛教基礎,以幫助疾病獲得最好的控制。 整合衛教資源  以LINE機器人即時解決糖友疑惑糖尿病衛教學會為解決糖友資訊不滿足的困擾,整合現有衛教資源,以「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與糖友即時互動,集結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糖尿病照護專業團隊,彙整糖友常見的糖尿病共病、飲食控制、藥物使用、運動方式、心理健康及常見迷思,彙整成千筆資料的大題庫,糖友可以就自身疑問在「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發問並獲得即時回覆。 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的操作模式相當便捷,國人普遍熟悉通訊軟體LINE的使用方式,也不用另外下載其他應用程式,即使是高齡糖友也能簡單上手。除了聊天機器人的即時問答功能外,也整合學會與國健署等具有公信力的衛教資源並加以明確分類,民眾可以於選單區點選閱讀。糖尿病智慧好幫手亦有定期推播,幫助糖友與照護者了解正確糖尿病資訊。糖尿病智慧好幫手https://line.me/R/ti/p/%40470pdxsq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為何腎功能急速下降?醫:蛋白尿是主因

糖尿病為何腎功能急速下降?醫:蛋白尿是主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退休近70歲罹患糖尿病的婦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又伴隨蛋白尿狀況,平常並未特別控制飲食,故體重始終居高不下,一直都未察覺疾病惡化。醫師嚴正指示必須控制蛋白尿,不然疾病很難改善。在營養師教育跟病友互相鼓勵之下,漸漸開始主動遵照醫囑服藥,也進行飲食調整,減少垃圾食物攝取。目前身體狀況已大有改善,體重也控制下來。4成糖友不知已有蛋白尿 腎功能恐已悄悄惡化曾競鋒診所院長曾競鋒醫師表示,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變發生最常見的首要徵兆,但一旦偵測到蛋白尿時,多半表示腎臟已受損到一定程度。如果輕忽而未及時介入照護,未來可能更加速腎功能衰退,甚至惡化到必須洗腎,更提高了腦中風、心臟病風險,這幾乎成為腎病變的三部曲。根據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TACD)於2019年「及時篩、腎心安」計畫調查顯示,台灣在基層診所的糖尿病患者有近7成合併高血壓,超過4成有慢性腎臟病,甚至超過8成合併高血脂症。面對這樣的狀況,協會也延續推動「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鼓勵積極介入糖友的治療流程,改善糖友的照護。曾競鋒醫師說明,2020年「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擴大普查5萬位糖友中,發現高達4成的糖友對蛋白尿沒有正確認知,亦不清楚蛋白尿的出現代表腎臟功能已處於持續惡化狀態。有鑑於此,協會今年(2021年)加以透過「及時篩、腎心安」3.0計畫,改善糖友的腎臟保護觀念並積極提升糖尿病腎病變照護品質。推動過程中發現,參與的基層診所不論從掛號櫃台、診間醫師、營養師等,紛紛投入與病患溝通糖尿病腎病變發生風險因子,及偵測蛋白尿重要性的相關衛教。透過有效溝通,不僅加深了醫病關係,也更強化病患遵從度。此外,為了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 ),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診所諮詢。遵照醫療團隊指示 穩定服藥遠離洗腎目前糖尿病的治療觀念在基本血糖目標的控制監測以外,腎臟、心臟保護也是治療關鍵重點。除了糖尿病,國人常見的高血壓問題也是導致腎臟及心臟病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臨床資料,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會增加2倍以上的心衰竭風險,如果糖尿病合併蛋白尿,造成腎臟惡化風險更會上升至3倍以上。除了控制好三高有助於改善蛋白尿以避免腎臟提早惡化以外,若能於初期及早察覺蛋白尿發生並遵循醫師治療,將更有機會改善甚至逆轉蛋白尿發生。糖尿病通常給藥的種類相當多,過往有些年長者甚至會自行斷藥,造成治療中斷而使病情惡化或引發心腎併發症。曾競鋒醫師建議,基層診所的醫療團隊要與糖友或家人多點溝通,提醒他們可配合使用保護腎臟、治療蛋白尿的藥物,也讓病患更安心用藥。如近年有許多新型口服治療藥物發現減少腎臟、心臟壓力,可兼顧良好心臟及腎臟保護,對於糖尿病患者和照護家屬來說是一大福音。最後曾競鋒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需定期固定追蹤自身蛋白尿狀況,按時回診持續謹遵醫囑勿自行停藥,才能常保「腎力」人生。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蛋白尿、洗腎、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

高壓氧助傷口癒合 單足截肢阿公已能爬樓梯

高壓氧助傷口癒合 單足截肢阿公已能爬樓梯#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0歲的方爺爺長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洗腎多年也曾因忽視傷口照護導致右足截肢,今年5月左足受傷發現感染,雖趕緊至他院治療仍進行小趾截肢,術後3個月傷口仍未癒合,只能以輪椅代步,輾轉至衛福部臺北醫院以經清創手術合併高壓氧治療一個月後,現已可自行上下樓出門,期間照護得宜也保住其他腳趾。讓潰爛部位再次獲得血液與養分高壓氧治療中心醫師蕭詠聰表示,傷口難以癒合的原因相當複雜,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造成的血管狹窄、細菌引起的嚴重感染、飲食均衡與否、年紀等皆是影響傷口癒合的因素,常見糖尿病、洗腎患者因血管與神經病變,導致足部傷口經常無法癒合、不斷感染,甚至被迫截肢。為能加速嚴重潰爛傷口癒合,許多糖尿病患會選擇至傷口照護門診由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傷口照護,並至高壓氧門診進行治療,透過吸取百分百純氧增加體內含氧量、提高組織修復力、增加抵抗力。透過高壓氧治療,可以讓氧氣擴散到受傷的部位,促進血管的增生及傷口的癒合,也增加對感染的控制,讓受傷的部位避免進一步的損害。以方爺爺為例,因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引起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造成下肢血流供應不足合併細菌感染,導致傷口更難癒合,方爺爺先透過清創手術並打通下肢堵塞的血管,使血液循環恢復暢通,讓潰爛部位能再次獲得血液與養分,結合高壓氧治療,才成功控制病灶範圍,使傷口順利快速癒合。方爺爺分享在進行高壓氧治療過程時,感覺十分輕鬆放鬆至入睡,清醒後也更有精神。蕭詠聰表示,少數民眾在高壓氧艙內時,會感到耳膜鼓脹不適,是因為艙內加壓導致,此時只要保持正常呼吸並做吞口水的動作,就能達到類似在搭乘飛機或是在高山時,即可減壓。對中風者可修護腦部 一氧化碳中毒減少併發症蕭詠聰表示,高壓氧治療範圍廣,除幫助傷口加速復原,例如對中風者可有效增加腦部的血液循環與氧氣供應、減少腦部水腫,對腦部及神經復原有效;又例如於冬季常見一氧化碳中毒,高壓氧可快速降低一氧化碳濃度並減少中毒併發症。目前符合健保給付的高壓氧適應症,就包含血管傷害及肢體殘障、一氧化碳與硫化氫及慢性氰中毒、火災所造成的煙吸入損傷、灼傷或燙傷等。

糖尿病患足部潰瘍 截肢風險飆155倍

糖尿病患足部潰瘍 截肢風險飆155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太太由女兒推著輪椅來看診,拉起褲管、脫掉襪子,大拇趾截肢、露出有些黑有些枯白的骨頭,第二趾及第三趾變黑,乾乾黑黑的,從截肢的大趾延伸到足背上有一個傷口,是個沒有癒合的傷口。女兒拿出去年的照片,對照後顯示傷口持續惡化,變黑的部位越來越大。老太太罹患糖尿病多時,最近的糖化血色素約7.1左右,傷口已經5年了,一開始是在大趾的趾縫,經過清瘡、抗生素、高壓氧都沒改善,去年截肢後,也一直癒合不起來。女兒表示,骨科醫師說這個慢性傷口很難好,加上相鄰的兩趾都黑掉了,甚至連腳踝處也開始變黑,有可能要截肢到小腿……治療四周以上未癒合 屬於慢性傷口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傷口造成皮膚缺損,經過合宜治療後,超過四周以上仍然無法達到結構和外觀的癒合,就稱為慢性傷口。有許多疾病或傷口本身的因素會影響傷口癒合,例如傷口感染、承受外在壓力或化療藥物、類固醇、放射線的暴露等。此外,許多器官系統的問題也會造成慢性傷口,例如糖尿病、周邊血管阻塞、靜脈回流淤積等因素引起下肢潰瘍,長期臥床造成的壓瘡也是常見的慢性傷口。這些不易癒合的慢性傷口容易造成感染、敗血症等併發症,嚴重時將導致截肢,甚至死亡。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每年足部潰瘍的發生率約為5%,終其一生,約有25~30%的糖尿病患會發生足部潰瘍。糖尿病的傷口不容易癒合,主要是高血糖傷害末梢神經及血管,造成局部容易因為感染、血栓或其他原因使局部血液循環缺損,形成身體組織壞死和腐爛的症狀,可能會影響身體的任何部分,但通常會影響周邊四肢像足踝、腳趾、手指等,是糖尿病常見的血管併發症。半數患者截肢5年內死亡 比率高於許多癌症據美國報導,糖尿病患者足潰瘍的發生率是非糖尿者的17倍,而這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率是一般人15倍的主要原因。如果是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患者,截肢的機會更是沒有足部感染糖尿病患的155倍,而每六名病患就會有一人在感染後一年內死亡,將近五成的患者會在截肢後五年內死亡,其死亡率高於許多惡性腫瘤。所以遇到慢性傷口時,並不是截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糖尿病的足部慢性傷口,在中醫是屬於「脫疽」、「陰疽」、「脫癰」的範疇,糖尿病本身加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脾腎虧虛為本,寒濕外傷為標,會使人體出現氣陰兩傷,陽氣不足,寒濕入絡,血瘀不暢,氣血凝滯、經脈阻塞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靈樞.癰疽》中記載「發于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在中醫瘡瘍專書《外科正宗》提到「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臭難辨,其命仙方難治。」又說「由瘡潰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說明了這種難治的疾病,是因為毒氣結聚加上氣血不通,造就了這種難治療的情形。中醫治療不易癒合的慢性傷口,除了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及臨床病程外,還會依照這個疾病的特色來加入針對性的藥物,像是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使陽氣通暢,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另外,還要加入破血通經藥物,因病屬瘀血重證,非破血峻藥不當其任。氣行則血行,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啟去腐生新的效果,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細菌也開始被體內的免疫細胞吃掉,不但可以改善傷口的缺血問題,也同時可以改善感染的問題。經過幾個月治療,老太太足踝及足背膚色變回正常為紅潤的膚色,第二趾及第三趾原本黑黑乾乾的情形,也出現血色,不癒合的傷口開始長新皮了,老太太高興地說:「骨科醫師說我的腳不用再截肢了,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餐餐吃好吃滿想提升免疫力 半年就得糖尿病

餐餐吃好吃滿想提升免疫力 半年就得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建築工王先生常爬上爬下、滿身大汗、消耗大量體力,平時用餐量大,因認為身強體壯可提升免疫力,自COVID-19疫情以來,日日加餐加量,中餐買便當加大份量及喝全糖飲料,下午再吃、3個麵包,晚餐水餃一次吃30顆,餐費爆增還認為能吃就是福,這樣吃了逾半年反而變瘦了,日前出現頭暈、想吐、視力些微模糊,經抽血檢查發現血糖高達400mg/dl,診斷為糖尿病。 血糖超標4倍 有視力模糊、皮膚搔癢、傷口癒合慢等症狀應警覺衛福部臺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洪泊儒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多半不會有自覺,通常在例行健康檢查驗血時才被診斷,而當身體出現糖尿病常見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通常檢驗出的血糖已超標正常值許多。一般正常血糖在100mg/dl,王先生血糖高達400mg/dl已是一般人的4倍。洪泊儒建議,可透過定期健檢發現身體的警訊,例如國健署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提供年滿40歲至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檢查,其中就包含血糖檢測。早期發現危險因子、降低罹患疾病機率,以利治療並防止疾病惡化,平時更要多留意身體變化,例如視力模糊、傷口癒合慢、皮膚搔癢、容易倦怠,都有可能和糖尿病相關,如能早期發現、治療,透過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規律服藥及自我血糖監測,越快開始調整生活型態就越能順利控糖,並減少急性、慢性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正餐改全穀雜糧搭配瘦肉、魚肉及蛋白質 自榨果汁也要控糖營養科主任李佩霓表示,飲食是影響血糖變化主因,正確的飲食控制不是少吃就好,而是選擇吃、適量吃,建議以適量全穀雜糧為正餐,如糙米飯、地瓜飯、麥片及薏仁等富含纖維質的未精製榖類,搭配瘦肉、魚肉、蛋或豆腐的蛋白質,可增加飽足感及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為減少過多油脂熱量攝取,也可將主餐中的炸雞腿改以滷雞腿替代。李佩霓提醒,一杯240ml的果汁約需2至3份水果量製成,因此即使是自榨果汁,不加糖也會攝取過多糖份,建議將一杯果汁改為一份水果,一份約為一個拳頭大小,一天限2份以內,若糖尿病友無法控制想喝果汁的欲望,可自榨一份水果加入蔬菜製成蔬果汁現打現喝,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的功用,並補充攝取不足的蔬果量。外食族應依照活動量選擇便當,高活動量可選擇800大卡以內的便當,低活動量者選擇600大卡以內較為合適,避免攝取過多的醣份與油脂,讓營養攝取更加均衡,也可透過營養諮詢評估身體狀況與營養攝取。

只不過血糖有點高?不規律用藥腎病變機率飆20倍

只不過血糖有點高?不規律用藥腎病變機率飆20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前年體檢發現有糖尿病,為什麼今年體檢連腎臟都出問題了?」一名年約50歲的初診患者,邊說邊遞給我檢查報告。我問「有控制血糖、調整飲食及運動嗎?」「我想說不太嚴重,就沒有規律去醫院拿藥。」糖尿病腎病變就是這樣出現。控制不良的血糖全身流竄,血管產生發炎,血流豐富的腎臟破壞更嚴重許多糖尿病患者平時血糖控制不理想,通常會認為,「只不過是血糖有點問題而已,應該沒關係啦!」其實糖尿病是全身性的疾病,控制不良的血糖,會隨著血液循環到處竄,因為高血糖的高滲透壓,對血管內皮產生發炎及破壞,尤其是血流豐富的腎臟,更是特別嚴重。剛開始是腎臟變肥大,腎絲球基底膜增厚、內皮小洞消失、腎絲球系膜變多,隨著時間演變,開始會出現腎絲球系膜溶解、腎絲球的小動脈玻璃樣變性、腎絲球的瀰漫性硬化、腎小管間質纖維化……一連串的變化,並且隨著高血糖的時間越久而傷害越多、越嚴重。糖尿病患者併發腎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大約30%的第一型糖尿病患及4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在發病 15 年內會發生糖尿病腎病變,如果加上確診前的時間,很多都會在知道有糖尿病後的6~7年就出現腎病變。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腎病變,在古代中醫歸屬於「消渴」、「水氣」、「虛勞」、「關格」等範疇,如古籍《聖濟總錄》記載:「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開闔不利,能為水腫。」將整個疾病過程、病機變化都做了闡述。另外,在古籍《外台秘要》述:「消渴……甚久病變或發癰疽或為水病。」則提到了糖尿病後期常出現的小血管病變,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及糖尿病腎病變。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這些瘀毒久了就會損傷絡脈,也就是小血管損傷。糖尿病腎病變,病因和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太過有關,病位在腎,涉及五臟六腑。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是氣陰兩虛、脾腎氣虛、五臟氣血陰陽俱虛;標實是血瘀、痰濁、水濕、濁毒、濕熱等。其發展規律為燥熱傷陰耗氣,氣陰或氣虛,演變成氣陰兩虛,再進入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而瘀血、水濕、痰濁等標證貫穿糖尿病腎病整個發展過程,治療上以此為基準,臨床上再搭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加以不同調理,可以達到慢慢改善腎病變的效果。中醫調理減輕腎臟工作負擔,慢慢修復受損的地方中醫西醫各有不同,除了常見的西醫治療外,中醫調理一方面減輕腎臟工作負擔,另一方面慢慢修復受損的地方,改善腎臟的功能。中醫對於不同階段的糖尿病腎病變,有不同的治療方針,再加上每個人體質的不同,加以不同調理,通常都可以看到腎臟功能的進步,如果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的調整,都可以有不錯的效果。(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

「糖心蛋」族群染疫易成重症 死亡風險多8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其中慢性病患者又是重症高風險群,統計至今年5月,確診者中有7成為慢性病患者,其中糖友佔比更高達37%,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研究顯示糖友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至3倍,無法穩定控糖者,死亡風險更高達8倍,呼籲「糖心蛋」族群不可不慎。5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共病危機不容忽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肥胖問題息息相關,任一項疾病都容易引發另外兩項併發症,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若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約造成5.4萬人死亡。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表示,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應同時控制血糖、肥胖等問題,切勿以為單控制一項風險即可。「糖心蛋」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蛋型身材三族群的統稱,在治療時應選擇三管並進,從飲食、治療與運動多方下手,才能有效改善心血管與粥狀動脈硬化等問題。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友死亡主因最大宗為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 ,有約五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顯見糖尿病及其共病危險性不容忽視。從源頭管理食欲 護心、控糖、顧體重三管齊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治療日益精進,近年來在治療發展上,也有注射型腸泌素這類能同時穩定血糖、體重,同時管控心血管風險的選項,能從源頭降低食欲,目前該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一線用藥治療6個月、糖化血色素仍無法降到8.5以下者,就可由醫師代為申請使用。謝宜璋也提到,要有效達成護心、控糖、顧體重的治療目標,目前有排糖藥物及腸泌素等治療選擇,排糖藥在心衰竭族群證實可以帶來治療好處;而選擇腸泌素這類較為天然的治療選擇,可以降低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並在血管方面帶來益處 ,對於有動脈粥狀硬化症病史或是高風險的糖友在治療上為首選 ,加上抑制食欲的機轉也能協助病友打破壞習慣的惡循環,有效協助病友積極投入治療,邁向長期穩定的健康生活品質。

糖友防疫間未規則服藥致腎功能加速惡化 醫:勿輕忽風險

糖友防疫間未規則服藥致腎功能加速惡化 醫:勿輕忽風險#糖尿病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陳敏玲醫師。圖/陳敏玲醫師提供。(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5歲患有糖尿病伴有腎病變的中年男性,由於疫情期間不敢回診所抽血開藥,將近2個半月沒有服用三高藥物,除此之外因為腰部拉傷,也是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 ; 近日微解封下回診抽血追蹤,發現血糖、血壓、血脂都變高了,微量尿蛋白也變成巨量尿蛋白了,在診所持續追蹤、幫助患者調整藥物穩定控制三高後,尿蛋白的情況才開始降低。腎、心、眼、足,併發症及時檢查不可少在新冠肺炎嚴峻的居家防疫期間,指揮中心呼籲盡量不要外出與前往醫療院所,因此慢性病患看診模式也有了變化,部分患者會採取視訊看診或電話問診,部分患者甚至不回診了。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秘書長陳敏玲醫師表示,糖友多少都會因為身體不適而可能需要服用止痛藥,但建議能到基層診所讓醫護人員了解相關病史,開立避免影響腎功能的藥物,才能落實疾病治療的全面考量,避免腎臟病或其他併發症發生。目前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230萬,以台灣九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第2型來說,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很容易疏忽監控。事實上當血糖高,免疫力就會跟著下降,對於疾病抵禦能力也變低,疫情期間更是要特別注意。陳敏玲醫師特別提醒糖友除了要注意血糖控制,還要注意三高控制避免造成腎臟、心臟相關併發症,像糖友的血糖一旦飆高,影響到血管內壁受損,可能會導致腎、心功能降低。隨著微解封的日常到來,因為疫情延期回診的糖友,陳敏玲醫師建議近期可以恢復常態性回診持續監控病情,除了每三個月要追蹤醣化血色素,做好血糖控制外,也要糖友注意每年都需要做腎功能、視網膜病變與足部等併發症檢查,以及早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延緩惡化。及早認識糖尿病風險因子 增強自我照護力糖尿病患約有4成是慢性腎病患者,保護腎臟尤其重要。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2020年執行的「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便是希望藉由提升基層醫療人員的糖尿病照護專業能力,讓第2型糖友更了解腎臟與心臟的風險因子,達到延緩腎心併發症目的。陳敏玲醫師強調,尿蛋白是腎功能評估的重要指標,糖尿病患者的病識感普遍不足,有時看診問病患或家人尿蛋白狀況都不太理解。經去年「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調查發現,尿蛋白是病患認知落差最高的,44.2%的患者都無法正確認知自己已經出現尿蛋白,可見透過基層醫護人員落實衛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也因此今年進一步在「及時篩、腎心安」3.0計畫中,更加強糖尿病患伴隨有腎心風險因子的衛教知識,透過基層糖尿病團隊照護糖友,落實照護模式的在地化,相信也能讓糖友有最佳的醫療與生活照護品質。此外,為了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診所諮詢。前陣子的防疫生活讓一些慢性病患無法規律回診而變得有些焦慮,陳敏玲醫師建議,平日除了規律服藥、多監測血糖外,運動也是控制血糖的因子之一,建議在防疫原則下,可以適當外出走走運動,心情不要太緊繃,讓疾病控制落實於日常,才是長久之道。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功能、止痛藥、新冠疫情、新冠肺炎、肺炎、疫情、遠距醫療、視訊醫療、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居家防疫、微解封完整的衛教資訊及網址可透過以下網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https://actonmrf.com/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