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誤信釋迦降血糖 糖尿病患血糖狂飆

誤信釋迦降血糖 糖尿病患血糖狂飆#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坊間流傳吃釋迦可以降低血糖,營養師提醒,釋迦營養價值高,但含糖量也高,若一次性攝入過多,仍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宜攝取適當的總糖量。含有豐富的鉀、鎂及維生素C 糖分也不容小覷近日多名糖尿病患者至衛福部南投醫院返診追蹤時,發現原本控制得當的血糖增加許多,在營養師詢問下,發現正逢釋迦產季,這幾位糖友不約而同地都吃掉一整顆釋迦,詢問下才得知道他們誤信吃釋迦能降血糖,甚至能治療糖尿病的傳言。南投醫院營養師毛柔壹表示,12月為釋迦的產季,是目前當季的水果之一,其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鉀、鎂及維生素C。釋迦口感綿密,香甜可口,因此糖分也不容小覷,所以慢性病患者要小心適量地攝取。台灣的農業技術先進,經由技術改良後的釋迦個個都碩大飽滿還帶有特殊的香氣,好吃得讓人停不下來,毛柔壹指出,每100公克去皮去籽釋迦就有104大卡的熱量,是一種熱量及營養密度較高的水果,目前市售的釋迦約一顆一斤重,若一次食用一顆即超過建議分量,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分數,除了分次食用外,多人一起分食也是一種方法。此外,為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建議攝取頻率也不宜過多,一周一、二次為限,並與其他水果輪替食用。若是腎功能不佳及限鉀的患者最好與營養師討論後再攝取,避免攝食過量的鉀離子。攝取過量 餐後至少做30分鐘以上運動毛柔壹建議,若不小心吃過量,餐後進行至少30分鐘以上的運動,消耗多攝取的熱量及糖分。也提醒糖尿病患者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遵從醫囑,別誤信偏方控糖,以維持血糖穩定。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如腎臟病、心臟病比較為大家熟知,口腔疾病雖然困擾很多患者,卻常常被忽略。糖尿病患常見的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齲齒、口乾、口角炎,甚至口腔黏膜有黴菌感染或出現扁平苔癬。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血糖控制不良者罹口腔疾病風險及牙周齒槽骨破壞的狀況可能更為嚴重。三餐飯後睡前用牙刷、牙線清潔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思綺指出,糖尿病患常得到口腔疾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口腔環境更容易使細菌滋生,此外,免疫力較差及局部發炎,都有可能增加齲齒及牙周病發生的機會。陳思綺建議,除了控制好血糖外,糖尿患者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及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每日至少兩次於餐後或睡前使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等工具進行牙齒清潔。刷牙時流血、有搖動感應就醫 預防缺牙危機如刷牙時流血、口臭、牙齦萎縮、牙齒有搖動感或食用冷熱食物牙齒感覺痠痛,必須儘快到牙科診斷及治療,避免延誤造成牙齒搖動、鬆脫或需要拔除而造成缺牙,影響後續的生活品質。

減重手術蒸發50公斤 擺脫藥罐人生

減重手術蒸發50公斤 擺脫藥罐人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在台灣,平約每四人就有一人肥胖。肥胖者若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稱為「糖胖症」;這類患者如果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容易併發心血管、腎臟病等疾病。高雄一名半百彭姓老農接受減重手術,半年內體重蒸發了50公斤,並擺脫惱人的三高問題,快樂享「瘦」下半輩子。53歲的彭先生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媽媽和姊姊都是資深糖友,他在10年前也檢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糖化血色素9.2%(正常值6%以下),三酸甘油脂數值更超過正常值的4倍,體重最重達120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40kgm 2(標準值是18.5-24kgm 2)。每4人有1人過胖 合併第二型糖尿病易罹心血管疾病彭先生每月固定在住家附近診所追蹤治療,但因肥胖導致血糖控制不良,還有三高、痛風問題,加上愛喝含糖飲料,家人很擔心他的身體狀況持續惡化,而到高醫體重管理中心門診諮詢。在家人鼓勵下,他接受外科醫師張博智施行微創胃繞道手術,並調整飲食習慣,半年內成功甩油,目前體重已降到70公斤。另外,糖化血色素降到正常5.1%,血脂與血糖等藥物也已完全停藥,健康獲得大幅改善,繼續當快樂農夫。高醫副院長黃明國表示,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超過220萬人,每年約有16萬新診斷糖尿病患,大多是第二型糖尿病,在2018年健保支出統計,糖尿病醫療花費高達291億元支出,而肥胖已是公認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在台灣的肥胖盛行率,大約每4人就有1人是肥胖,如何控制血糖及肥胖已是現代人重要的課題。高醫家醫科主任李純瑩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的罹病率迅速增加,主要歸因於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特別是久坐不動的習慣和普遍的西式飲食。對於糖胖症患者來說,體重過重是導致高血糖的主要原因,因此先積極控制體重,特別是改善體脂肪相對重要,然而糖胖症可能同時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疾病,更應於治療時一併考慮。減重手術可治療糖胖症 患者飲食及生活習慣也要改高醫外科減重醫師張博智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朋友在接受微創減重手術前,可依照「ABCDEF」準則為篩選依據,A代表Age(年齡),B代表BMI(身體質量指數),C是C-peptide(C胜肽),D是Duration(二型糖尿病罹患時間),E是Ethanol(酒精)、Emaciation(身體消瘦),F則是Fat或Fatty Liver(脂肪肝),以上皆須由醫師審慎專業評估,才能達到有效減輕體重、減少體脂肪及大幅改善血糖等問題,常見的胃縮小手術或胃繞道手術都有立即且顯著的效果。因此對於嘗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法達成體重管理目標,需要藉由減重來改善或緩解糖胖症問題的患者,經由醫師評估後,減重手術是可考慮的方式之一,更可讓超過8成的糖胖症手術病友放下藥罐,達到「沒糖胖,蓋健康」的目標。

糖尿病變害跛行 中醫調理又能趴趴走

糖尿病變害跛行 中醫調理又能趴趴走#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60歲的初診患者,一跛一跛走進來診間,一坐下就拉起褲管,露出黯黑的小腿,他說,年初時走路突然腳痛,休息一下會改善,之後慢慢得變成隨時都會痛,走路也一跛一跛的,去大醫院檢查,醫師表示,應該是和糖尿病有關,是糖尿病的周邊血管病變!仔細看他的腳,足踝上有一個皮膚潰瘍傷口,小腿以下的膚色暗黑,足部的脈搏觸診十分微弱、溫度冰冷,這些都是標準的血管病變症狀。他接著說:「有做過遠紅外線治療、高壓氧治療、血管繞道手術,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手術後原本一跛一跛的現象已經消失,但是上個月又開始疼痛跛行了,中醫有辦法幫忙嗎?」周邊血管病變 末端組織嚴重缺血會壞死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是一個很常見、卻很容易被忽略的併發症。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的高滲透壓狀態下會造成血管內皮發炎,造成動脈硬化及血管壁基底層增厚,之後會形成組織血氧通透性變差、血液凝聚功能增強,血栓便容易形成,進一步引起血管腔狹窄、阻塞,造成末端組織缺血。缺血了會怎樣呢?最開始的的症狀是在行走或運動時,小腿肌肉因為缺血缺氧引起疼痛,休息後疼痛會緩解消失,臨床上稱為「間歇性跛行症」。如果持續惡化,就會連休息時都會疼痛,更嚴重的會出現夜間疼痛,最後會導致肢端的組織潰瘍或壞死。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在中醫屬於「脈痹」、「皮絡損」的範疇。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這些瘀毒久了就會損傷絡脈,也就是小血管損傷。糖尿病是一種本虛標實證,久病必虛、久病必瘀,加上久病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體質,因正氣虛引發許多內生的病理產物,如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並因為本虛抵抗外邪能力弱,容易感受風、寒、濕、熱、毒邪等侵入,造成脈絡痹阻。在中醫古籍《素問‧舉痛論》提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熱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則清楚描寫了周邊血管病變的疾病進程及症狀變化。治療半年潰瘍癒合不再寒足 「終於像正常人了」治療上,依據臨床上常出現的氣血瘀滯、毒瘀互結變化,糖尿病周嫌血管病變以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再搭配益氣養陰、散寒解毒、利濕等方法。若是下肢局部紅腫熱痛甚,甚則潰瘍、疼痛甚,屬於邪盛之證,治則是清熱解毒、瘀阻脈絡。若是四肢冰冷、皮膚蒼白,脈搏漸弱,屬於脾腎兩虛,寒濕凝滯之證,治則用溫補脾腎,祛寒通絡。若是面色暗沉,容易口乾,手腳心煩熱等症狀,屬於氣陰虧損、毒瘀互結之證,治則為益氣養陰,解毒通瘀。經過三個月的治療,時常困擾他的下肢疼痛、跛行已經消失了,又經過大約三個月的調理,下肢的潰瘍傷口已經癒合,冰冷的腳也可以感覺到溫暖了。回診時,他高興的說:「我的腳終於像正常人了,還好當初有決定來找蔡醫師調理,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走10公尺都難!下肢動脈阻塞恐截肢

走10公尺都難!下肢動脈阻塞恐截肢#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的腳都很冰冷,走一點路就會痠痛,得停下來休息。」老太太捶著腿抱怨著。聽完描述,黃柏森醫師便為老太太量測腳背的脈搏,因為這些都是下肢血管阻塞的典型表現,屬於心血管的治療範疇,但因為民眾對此疾病的認識不足,誤以為是關節或筋骨的問題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隨疾病惡化走路距離愈來愈短 冬天症狀更明顯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指出,導致下肢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是動脈粥狀硬化,也就是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血管管徑愈來愈小,使得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而產生各種症狀。黃柏森醫師解釋,除了足部冰冷、腳麻以外,下肢血管阻塞進展到中度時會以「間歇性跛行」來表現,也就是在行走一段距離後便感到腿部痠麻、疼痛、無力,必須停下來休息才能繼續行走。隨著疾病惡化,行走距離將愈來愈短。尤其是天氣較冷的時候,血管收縮,這些症狀會更加明顯。隨著血管阻塞程度變高,腿部缺乏養分供應將會導致持續性的疼痛,且一旦受傷,即使是很小的傷口也會難以癒合;若未即時治療,皮膚將缺血壞死,而變成紫黑色,甚至併發感染而需要截肢處理。身為醫師,最不樂見的就是截肢,因為截肢不僅影響患者外觀、行走功能、工作能力,此外,截肢後死亡率在一年內高達34%,對家屬的心理與經濟皆是很大的負擔。治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三高務必嚴格控制黃柏森醫師說明,下肢血管阻塞、冠狀動脈阻塞、中風皆屬於血管阻塞的疾病,面對各種血管阻塞,務必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嚴格控制,並視情況搭配使用預防血栓形成的藥物,並且定期回診追蹤調整用藥。而針對民眾常詢問的促進血液循環的健康食品,不論是國際治療指引或是臨床經驗都覺得治療反應不一,只能當作附加治療,民眾務必還是需要找尋專業醫師並配合醫師處方用藥。黃柏森醫師說,當血管阻塞程度已經太高,單靠藥物不足以治療時,進一步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或導管介入手術。外科繞道手術是取下一段病患的靜脈或是用人工血管嫁接於血管上游和血管下游健康的部位,讓血流可以繞道跨過狹窄阻塞的地方恢復遠端的血流供應,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侵入性及麻醉風險較高,但目前研究認為長期維持血流暢通的機會較高。介入性導管手術的侵入性則較低,過程類似於大家熟悉的「心導管手術」,醫師會在X光輔助下,將導管放入狹窄的動脈中,利用醫療器材來拓寬血管管徑。由於下肢血管管徑較大,而且血管會隨著腿部動作伸縮、扭曲或彎折,如果置放堅硬的金屬支架,可能有支架變形折斷的風險,因此目前國際上的共識是「leave nothing behind」,盡量不要在體內放入金屬支架。進行導管手術,最常見的有氣球導管擴張術,利用氣球導管將硬化的膽固醇斑塊壓扁而擴大血管管徑,然而當斑塊太硬或阻塞程度太高時,其效果有限。假使氣球導管撐過之後,管徑依舊狹小,必要時會再放入金屬支架以維持血流。除了氣球導管與支架以外,為了防止日後血管壁發炎、纖維化導致血管再度狹窄,可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將紫杉醇藥物塗至血管壁內,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避免或是延緩血管再次阻塞,目前研究指出,使用一般氣球擴張術,2年內血管暢通率約5成,若是使用塗藥球囊,2年內血管暢通率則可提高到約8成左右。黃柏森醫師解釋,部分患者的鈣化斑塊在氣球擴張術之後不易壓扁,而鈣化如同牆壁的斑塊也會影響塗藥球囊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採用斑塊旋切術,也就是一種去除血管內斑塊的裝置,透過刮除或旋磨的方式去除粥狀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管徑,讓血管更持久地暢通、不阻塞。9旬嬤欣喜恢復行動力 可自行如廁串門子由於治療的方式很多,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做法,並非每個病灶都需要使用斑塊旋切裝置這樣的治療方式,但在某些特別的病灶就得多花點精力來處理,例如阻塞長度較長、鈣化嚴重的病灶等,尤其是位於關節處的血管,因為比較不適合放置支架,因此比較建議使用斑塊旋切搭配塗藥球囊來治療。黃柏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90歲的老太太,右腳跛行已經2、3年之久,漸漸嚴重到走10公尺去上廁所都會痠痛到無法行走。檢查發現右鼠蹊部的血管有嚴重鈣化的斑塊導致血管幾乎完全阻塞,當時花了30分鐘才終於穿過病灶,使用氣球導管擴張仍無法打開血管管徑,於是決定進行斑塊旋切術,經過多次刮除終於將塞滿血管的斑塊刮除,再搭配塗藥球囊完成治療。後續經過一年半的追蹤,沒有發生再狹窄,病人也沒有跛行症狀,能夠自行上廁所或走到隔壁跟鄰居串門子,讓老太太十分開心。如何預防下肢周邊動脈阻塞?黃柏森醫師強調,患者務必按時服藥,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可以有效降低下肢血管阻塞的風險。適度的行走復健能夠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也能刺激側枝循環血管增生。此外,氣溫較低時,血管容易收縮使症狀惡化,因此要多多注意保暖。由於糖尿病患者大多合併神經病變導致感覺遲鈍,平日須留意足底及腳指頭皮膚的狀況,若有傷口便需謹慎照顧或就醫,以免感染惡化,甚至截肢。黃柏森醫師提醒,因為民眾對於下肢血管阻塞較不熟悉,容易延誤就醫,甚至拖到腳趾發黑,此時治療難度很高效果也較差,因此呼籲民眾要對腿部冰冷、痠麻、疼痛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及早治療。血液循環不佳的組織容易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若發現足部傷口超過兩周仍未有癒合跡象,便須檢查是否有動脈阻塞或靜脈疾病的問題。(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減重手術 助糖尿病友遠離腎病變

減重手術 助糖尿病友遠離腎病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球糖尿病人口自2000年的1.5億,到2017年翻了近三倍,增加至4.25億,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2045年將成長至6.29億人。而台灣每年新發生的個案數約16 萬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統計,糖尿病盛行率超過11%,患者超過230萬人,平均每10個成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儼然成為新一代國病。由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攜手台大等6家醫院共同發表最新的學術研究,針對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做減重手術,減低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發生機率,是學術醫療的一大突破。蛋白尿減少 神經功能也獲改善台灣糖胖症研究(Taiwan Diabesity Study)由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支持,台大醫院內科莊立民教授主導。針對糖尿病減重手術這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聯合了桃園敏盛醫院、台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大里仁愛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及嘉義基督教醫院。研究比較49名肥胖且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減重手術患者和338名接受標準藥物治療的患者,首度證實第二型糖尿病肥胖病患在接受減重手術後,比起不接受手術的藥物控制組,蛋白尿明顯減少,腎功能改善,神經功能也獲得改善。台大內科張以承醫師表示:「經過24個月的追蹤,病患接受檢測腎功能的重要指標腎絲球過濾速率、尿液檢測、神經系統檢查(包括腳趾音叉振動測試、踝腱反射測試、以及用來偵測足底壓力覺知的10克單股纖維測試,以識別雙腳是否有潰瘍和截肢的風險),以及眼科檢查(包括視力測量和眼底檢查),發現接受減重手術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比起不接受手術的藥物控制組,蛋白尿明顯減少、腎絲球過濾速率改善、腳趾音叉振動測試、踝腱反射測試功能也獲得改善」。此研究領先全球發表於《Obesity Surgery》8月號學術期刊上,《Obesity Surgery》為國際減重及代謝治療的重要論壇,受到國際醫學高度矚目。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王偉理事長表示,台灣糖胖症研究於2014年起跑,經過三年多努力,在2017年成功完成1000例台灣糖胖症患者的收集,並預計追蹤10年,以了解代謝手術對糖胖症患者的好處。此研究計劃結合內外科,視患者病症情況,甚至包括新陳代謝科、內分泌科及心臟科等,投入多科團隊共同研究,為糖胖症患者定期追蹤數據、術後血糖控制和飲食衛教等,幫助患者有正確生活飲食習慣避免復胖,並維持身體各項數值正常,才能遠離糖尿病併發症,多科合作達成最佳控制病情的團隊。百公斤病友 術後欣喜圓求子夢病友林淑鈴27歲時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及高血脂,體重114公斤,糖化血色素高到10.9,三酸甘油脂有300多,由於糖尿病一直控制不好,已有視網膜病變,六年前接受胃繞道手術,手術兩年後減去56公斤,足足減掉一半的體重,並順利在去年35歲時生下兒子。現在的她體重少一半,健康卻多一倍,血糖、血壓、膽固醇都回歸正常值。台灣糖尿病絕大多數為第二型糖尿病,其中合併肥胖及過重的比例高達66.4%,顯示肥胖和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併發症按發生率前五大分別為:神經病變34.5%、心血管疾病25.19%、糖尿病足23%、腎病變17.92%及腦中風7.65%。因此糖尿病被稱為沉默的隱形殺手,容易被忽視,但卻會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千萬不可輕忽。去年國人10大死因 糖尿病第5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糖尿病為國人第5位死因,糖尿病是目前台灣與全世界重要的疾病,莊立民教授表示:「台灣醫療對於糖尿病症相當重視,不斷努力尋求更好的治療方式,現在透過減重手術來治療肥胖型糖尿病可以有效減輕體重外,血糖大幅降低,經由多科團隊追蹤也能及早控制身體各項數值,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無疑是糖胖症的一大福音。」

糖尿病患嗜吃燒烤 不加醬血糖也會飆

糖尿病患嗜吃燒烤 不加醬血糖也會飆#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許久不見的糖尿病患者來看診,他這幾年都有吃西藥控制,只是從去年底開始,血糖越來越不穩定,他拿出最近的血糖紀錄表來,早上起床的空腹血糖大約在140到180之間,餐後2小時的血糖則是起伏很大,有時170有時350,看起來就是很不穩定。「蔡醫師!我的西藥都有照時間吃,最近血糖不好,新陳代謝科醫師有調藥也有加藥,但還是不穩定,糖尿病衛教師認為是我的飲食有問題,但是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那…你都吃哪些東西呢?」「主食都特別注意不要選高升糖的,青菜也有吃,不過我比較喜吃肉,烤肉、燒烤、牛排,但是我都有特別選擇吃原味、不加醬的肉。」「應該是這個問題,烤肉、燒烤類的食物,即使是不加醬,對血糖也不好,它的糖化終產物特別高。」「什麼是糖化終產物呢?為什麼對糖尿病不好呢?」糖化終產物讓身體機能老化 也是慢性病兇手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簡稱為AGEs,是糖與蛋白質相互聚合,經過多種反應後產生,它也會改變及影響蛋白質的正常功能,降低蛋白質被代謝的機會。不但會造成身體機能的老化,還會引起心血管及代謝病變,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是慢性疾病的致命兇手!當食物被加熱,食物中的蛋白質或脂肪可能就會與糖相結合,產生AGEs。隨著烹調時間越久,更容易大幅增加AGEs的產生,尤其是以烤、煎、炸的烹調方式,產生糖化終產物的含量最高。根據研究顯示,糖化終產物和糖尿病有很大的關係,它會造成血管發炎、降低胰島素的活性、降低胰島素的功能、也會使胰島素抗性大幅增高,另外他也會造成肥胖、高血脂,這樣當然就會出現血糖控制越來越差,或是吃藥沒反應的情形。中醫方面,糖化終產物屬於飲食中膏粱厚味的結果,早在《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就提到「膏粱厚味」這個名詞,會導致體內積熱,五臟真陰被內熱灼傷,尤其與肺、脾、腎三臟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在《韓非子》中提到「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的說法更是直接。在中醫古籍《素問.奇病論》提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脾癉的「癉」字,是「熱」的意思,所以脾癉是指脾熱之病,就是吃太多膏粱厚味、甘味肥美,導致內熱中滿脾熱,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症,而這熱內熱,亦可使消渴症惡化。烹調方式錯誤 單靠吃藥難治療糖尿病針對這個內熱,中醫治療的大方向會利用滋陰清熱、生津止渴,加上補氣健脾、滋陰固腎來恢復胰臟的功能;針對糖化終產物,可以利用消濁化痰、健脾理氣的藥材來去除它對身體的影響,另外也會加上降低胰島素抗性的專用中藥材,搭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調理,可以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並增加自我控制血糖的能力,血糖問題就可以慢慢改善。飲食對於糖尿病是很重要的,危險的食物、錯誤的烹調方式,都會造成血糖波動增加,也會惡化病情,如果沒有好好調整飲食,單靠吃藥也是很難治療糖尿病的。(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灰指甲厚又硬 翁剪趾甲連趾頭也剪了

灰指甲厚又硬 翁剪趾甲連趾頭也剪了#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2歲林姓老翁罹患糖尿病,併發灰指(趾)甲,趾甲又厚又硬,非常難剪,家人平常會帶他到指甲店請店員協助剪指甲,日前,阿公因等不及家人帶去剪趾甲,竟自己拿水果剪刀剪腳趾甲,不慎竟連同腳趾頭也給剪了,因傷及骨頭,家人趕緊將他送醫。自行用鋒利水果刀修剪 造成開放性傷口豐原醫院傷口外科醫師陳明澤表示,糖尿病患容易併發灰指(趾)甲,因指(趾)甲受黴菌感染,造成指(趾)甲變厚、變硬,修剪時使用平常所用的剪刀很難剪斷,應就醫協助治療。老翁自行用較鋒利的水果刀修剪趾甲,不料卻將腳趾頭剪掉,還剪掉骨頭一小部分,造成開放性傷口,到院後因傷口無法完全縫合,採用傷口覆蓋保護方式,讓傷口自然癒合。耐心服藥12至24周 治療率達8成以上豐原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欣表示,治療灰指(趾)甲方式可分為外敷及口服藥物兩種。外用藥依藥物機轉、劑型等使用方式不同,通常需治療9至12個月,甚至更久。若感染情形嚴重,或外用藥效果不佳,則建議以口服抗黴菌藥一天一次,手指甲受感染者需服用6至12周,腳趾甲則需服用12至24周或更久,治療時間視指(趾)甲生長速度而有所不同,通常耐心服藥,治療率可達80%以上。糖尿病、末梢循環不佳或周邊神經病變患者,應積極治療灰指甲,避免因肢端微小傷口併發細菌感染,導致嚴重併發症,呼籲患者若有灰指(趾)甲情形應儘早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