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患剪指甲造成傷口 中醫調理保住腳趾

糖尿病患剪指甲造成傷口 中醫調理保住腳趾#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個性爽朗的老太太原本糖尿病控制得不錯,但兩年前剪指甲時,右腳小趾不慎剪出一點小傷口,沒想到就一直好不了,先是自行擦藥,後來去醫院清傷口和使用抗生素,傷口還是越來越大,才發現是糖尿病傷口感染合併骨髓炎。清瘡多次遲遲沒改善,只好截掉小趾。她把腳上的紗布拆開,腳趾的末端幾乎都是暗黑色,小趾雖然截肢了,但是第4趾也開始變色,趾縫及足背處有3個洞在流膿,顯然血液循環很不好,缺血的範圍還不小,老太太表示:「骨科醫師說,可能第4趾也要截肢,第5蹠骨也可能保不住了。」5成患者在截肢後5年內過世 死亡率高於許多惡性腫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每年足部潰瘍的發生率約為5%,而終其一生,約有25%到30%的糖尿病患會發生足部潰瘍,其中有一半是細菌感染;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患者,截肢的機會更是沒有足部感染糖尿患者的155倍,而每六名患者就會有一人在感染後一年內死亡,將近五成的患者會在截肢後五年內死亡,其死亡率高於許多惡性腫瘤。但是,這些傷口、感染、截肢、死亡,是可以經由改善照護而避免的結果。糖尿病患者因為的周邊感覺運動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而出現一些小傷口,小傷口又因為周邊的神經及血管病變而容易惡化成大傷口。不癒合的傷口,會因為皮膚表皮的常在菌種,乘隙而入而引發感染。也因為周邊神經病變的緣故,患者可能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疼痛;而周邊血管病變更可能大大減少炎症反應的表現,所以在判斷上會增加很多困難,導致患者很難早期就發現。糖尿病足傷口感染,在中醫是屬於「脫疽」、「陰疽」、「脫癰」的範疇,糖尿病本身加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脾腎虧虛為本,寒濕外傷為標,會使人體出現氣陰兩傷,陽氣不足,寒濕入絡,血瘀不暢,氣血凝滯、經脈阻塞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靈樞.癰疽》中記載「發于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在中醫瘡瘍專書《外科正宗》提到「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臭難辨,其命仙方難治。」。益氣活血開啟去腐生新效果 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由瘡潰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說明了這種難治的疾病,是因為毒氣結聚加上氣血不通,造就了這種難治療的情形。中醫治療上,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及臨床病程之外,還會配合這個疾病的特色來加入針對性的藥物,像是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使陽氣通暢,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另外還要加入破血通經藥物,因病屬瘀血重證,非破血峻藥不當其任。氣行則血行,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啟去腐生新的效果,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細菌也開始被體內的免疫細胞吃掉,不但可以改善傷口的缺血問題,也同時可以改善感染的問題,一舉數得。經過了將近半年的努力,老太太回診時高興抬起腳來,「骨科醫師說我的腳不用再截肢了,傷口長的很好,已經都沒有細菌了,也幾乎癒合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型微胖的老太太吃力的來看診,身旁陪同的女兒焦急表示,媽媽有糖尿病很久了,一開始是吃藥,後來發現腎臟不好,就改用打針,胰島素打了好幾年。她遞過來一疊醫院的抽血紀錄,接著說「這幾年血糖不太穩定,胰島素也越打越多,但血糖還是沒有明顯改善,新陳代謝科醫師檢查後說,應該是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調整胰島素的劑量和打法,也吃了增強胰島素反應的藥物,效果還是不理想,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無法穩定血糖的疾病,不管是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受損、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產生無法調降血糖的問題。一般來說,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各有優缺點及適應症,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患者會出現劑量越用越多的情形,這是因為身體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越來越差,或是慢慢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胰島素是運載血糖進入細胞的工具,缺了胰島素血糖就無法進入細胞中,細胞會缺乏能量,而且會血糖升高的情形。隨著糖尿病的時間進展,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會慢慢減弱,靈敏度變差了,就須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原來的工作,這時候就稱為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必須增加藥物的劑量了。增加的胰島素,會更提高身體脂肪的儲存效率,也就是變更胖,變胖後又會使胰島素阻抗增加,所以只好又增加胰島素的劑量,之後又變更胖,胰島素阻抗又更強,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中醫對於糖尿病的描述,大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而胰島素阻抗通常多屬於「脾癉」的階段。「脾癉」最早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中醫調理 胰島素劑量減半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加上不斷增加施打劑量的胰島素,又會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積,這又會加重「痰」、「瘀」阻滯,郁熱就會更加嚴重。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為核心病機,以消導之劑清郁化熱,配合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一段時間之後,她再次帶著媽媽來看診,高興地說「蔡醫師,媽媽的胰島素劑量已經減少了快一半了,血糖也很穩定,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誰惹阿嬤生一肚子氣?產氣性膀胱炎作祟

誰惹阿嬤生一肚子氣?產氣性膀胱炎作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蔡阿嬤長年罹患糖尿病且長期洗腎,日前在家因發燒、呼吸喘經家人送往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極高、尿液很濁,再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罕見疾病「產氣性膀胱炎」,如同「生了一肚子氣」,透過抗生素治療後,症狀終於改善,所幸及早發現,才免於膀胱壞死和敗血症的風險。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這名患者在急診的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膀胱內出現鵝卵石般的氣體,且膀胱壁不規則增厚,研判導致尿路感染,造成產氣性膀胱炎,後續經細菌培養,證實尿液中含有大腸桿菌。 初期症狀是下腹疼痛、血尿 逾8成患者有糖尿病史產氣性膀胱炎為較為罕見疾病,好發於女性及60歲以上患者,約有八成初期症狀是下腹疼痛,其他症狀包括血尿、胃口變差、解尿困難、發燒、呼吸喘等,其中超過八成患者有糖尿病史,這是由於尿中葡萄糖濃度上升,提供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有利的生長環境,一旦泌尿道清潔不佳,就會使膀胱感染的病菌分解身體內的糖份,同時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膀胱內脹滿空氣,因而無法儲存一定量的尿液,造成尿液混濁以及上述症狀。 林軒任指出,其中約有兩成的產氣性膀胱炎會逆行性感染致腎臟,造成腎乳頭壞死,甚至造成阻塞形成水腎,一旦感染至上泌尿道,往往需要放置腎臟引流管,若感染仍無法控制,則必須進行壞死的腎臟切除,而且這些患者甚至有高達兩成五的死亡率。 嚴重需切除部分膀胱 還恐惡化為產氣性腎盂腎炎針對產氣性膀胱炎,主要治療為抗生素治療,而大部分病原菌為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若持續性血尿造成膀胱阻塞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膀胱灌洗將血塊及壞死的細胞由尿管排出。另外,約有一成的產氣性膀胱炎的患者由於膀胱壁嚴重潰爛、持續性血塊凝固於膀胱內時,則需透過泌尿科施以內視鏡手術,以協助清除潰爛的膀胱壁,若膀胱壁已經被感染破裂,則必須進行部分膀胱切除術。 林軒任提醒,產氣性膀胱炎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的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若感染程度嚴重,恐惡化為產氣性腎盂腎炎,屆時有致命風險,不可不慎。

大嬸變辣媽 她靠這招減重甩開糖尿病

大嬸變辣媽 她靠這招減重甩開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4歲的趙小姐是藥品代理商,因忙於業務,經常飲食不均衡、三餐不定量,身高163公分的她體重飆至85公斤,在36歲時就被診斷出二型糖尿病,從此展開每天服用糖尿病藥物的生活,成了標準的「糖胖症」患者。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八成以上合併肥胖問題「糖胖症」是指第二型糖尿病合併體重過重,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中,有八成以上合併肥胖問題。糖胖症患者若沒有控制好血糖,未來易併發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神經及腎臟病等疾病。過去二型糖尿病治療方式以服用血糖藥或施打胰島素為主,但近十年來有更多糖胖症患者選擇透過減重代謝手術瘦身,同時揮別糖尿病用藥,趙小姐因藥物控制逐漸變差,決定接受減重代謝手術。手術一年半後,趙小姐飯前血糖從190降至83,不需再服用血糖藥,更成功的減下25公斤。除了一擺長年的藥罐子生活,更甩掉過去的大嬸形象,成為人人稱羨的辣媽! 40歲的徐先生,從小就是個胖男孩,國中開始用過各式減重方式,雖然曾經靠著吃代餐瘦30公斤,但卻在短短三個月復胖回比原本更重的體重,因此決定進行減重手術。透過胃繞道手術,身高180公分、BMI 56的他,手術後一年內成功減去90公斤。減重後,不僅因長期體重壓迫而產生的膝關節疼痛消失,也治癒因肥胖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現在他工作精神更好、效率更高,一甩過去的疲倦感。瘦身成功後的徐先生,除了體態上明顯的轉變,在個性上也變得更加陽光自信,開始拓展交友圈,參加各式戶外運動活動鍛鍊體力,並且結交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侶,展開幸福人生之路。術後仍需忌口搭配運動 才能維持手術效果安南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黃致錕院長指出,8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透過減重代謝手術後,不需要服用血糖藥及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男女都能得到十分顯著的效果。但不論減重手術或代謝手術,都必須搭配營養師及體適能老師為每名患者安排的個人化營養指導及運動訓練計畫,才能真正達到手術效果。

糖尿病患半夜腹瀉止不住 中醫有解

糖尿病患半夜腹瀉止不住 中醫有解#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一起來看診,丈夫長期有拉肚子的問題,尤其是晚上特別嚴重,根本沒辦法睡覺,每間醫院的腸胃藥都吃過,也做了很多檢查,排除腫瘤和發炎問題,但也只是吃止瀉藥治療。看他體型消瘦,面色暗沉,這個問題應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慢性腹瀉確實是很難處理。我問「除了止瀉藥,還有使用什麼藥物?」他說,還有一些腸胃蠕動、消脹氣的藥,因為有糖尿病,也長期打胰島素。新陳代謝科醫師認為,我拉肚子可能和糖尿病有關,但也只能用止瀉藥來處理。為什麼糖尿病會造成慢性腹瀉?我們的腸胃道機能,有很多的機能是由迷走神經控制,也是最長、分布最廣的自主神經系統。控制不良的高血糖,會在全身流竄、到處破壞,這些細小的自主神經系統更是容易受到傷害。像是腸胃道的蠕動、消化液的分泌、括約肌的收縮放鬆等,在腸胃道的自主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後,一切都會變得異常,胃排空困難、胃酸分泌異常、腸道蠕動異常,會導致胃脹、噁心、嘔吐、腹痛、胃食道逆流、脹氣、消化不良、腹瀉、腹痛、便祕。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造成的慢性腹瀉,主要是因為腸道自律神經病變和腸道蠕動因子分泌異常所致,造成腸胃蠕動發生障礙,特徵是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與大腸激躁症不同的是,腹瀉較常發生於夜間,症狀與情緒無關。糖尿病腹瀉,是屬於中醫「泄瀉」範疇。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提到「二陽結謂之消」是指胃腸結熱導致消渴,消渴症患者因濕熱結於胃腸而傳化失常導致瀉下,或熱結於內,日酒傷津耗氣,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而致腹瀉,或情志不遂,氣機不利,肝失調達,橫逆侮脾而泄瀉,或脾陽損及腎陽,脾腎陽虛,命門火衰,氣化無權而腹瀉等,濕熱侵襲、肝氣乘脾、寒熱錯雜、脾胃虛弱是糖尿病腹瀉的常見類型。高血糖全身流竄破壞 釀腸胃道神經病變中醫治療方面,腸胃道的神經病變,和中醫病機的痰、濕、淤、滯有關,利用健脾化濕、理氣和胃、補中益氣、活血化瘀、芳香化濁、溫化寒飲等方法,加上可針對性改善神經系統功能的中藥,以及每個人體質不同的個別調理,糖尿病的腸胃神經病變是可以治療的。調理一段時間後,他回診時高興地說:「蔡醫師,我這幾天睡得不錯,半夜都沒有腹痛拉肚子了,中醫調理比止瀉藥還要有效呢!」(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誤信釋迦降血糖 糖尿病患血糖狂飆

誤信釋迦降血糖 糖尿病患血糖狂飆#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坊間流傳吃釋迦可以降低血糖,營養師提醒,釋迦營養價值高,但含糖量也高,若一次性攝入過多,仍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宜攝取適當的總糖量。含有豐富的鉀、鎂及維生素C 糖分也不容小覷近日多名糖尿病患者至衛福部南投醫院返診追蹤時,發現原本控制得當的血糖增加許多,在營養師詢問下,發現正逢釋迦產季,這幾位糖友不約而同地都吃掉一整顆釋迦,詢問下才得知道他們誤信吃釋迦能降血糖,甚至能治療糖尿病的傳言。南投醫院營養師毛柔壹表示,12月為釋迦的產季,是目前當季的水果之一,其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鉀、鎂及維生素C。釋迦口感綿密,香甜可口,因此糖分也不容小覷,所以慢性病患者要小心適量地攝取。台灣的農業技術先進,經由技術改良後的釋迦個個都碩大飽滿還帶有特殊的香氣,好吃得讓人停不下來,毛柔壹指出,每100公克去皮去籽釋迦就有104大卡的熱量,是一種熱量及營養密度較高的水果,目前市售的釋迦約一顆一斤重,若一次食用一顆即超過建議分量,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分數,除了分次食用外,多人一起分食也是一種方法。此外,為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建議攝取頻率也不宜過多,一周一、二次為限,並與其他水果輪替食用。若是腎功能不佳及限鉀的患者最好與營養師討論後再攝取,避免攝食過量的鉀離子。攝取過量 餐後至少做30分鐘以上運動毛柔壹建議,若不小心吃過量,餐後進行至少30分鐘以上的運動,消耗多攝取的熱量及糖分。也提醒糖尿病患者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遵從醫囑,別誤信偏方控糖,以維持血糖穩定。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如腎臟病、心臟病比較為大家熟知,口腔疾病雖然困擾很多患者,卻常常被忽略。糖尿病患常見的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齲齒、口乾、口角炎,甚至口腔黏膜有黴菌感染或出現扁平苔癬。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血糖控制不良者罹口腔疾病風險及牙周齒槽骨破壞的狀況可能更為嚴重。三餐飯後睡前用牙刷、牙線清潔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思綺指出,糖尿病患常得到口腔疾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口腔環境更容易使細菌滋生,此外,免疫力較差及局部發炎,都有可能增加齲齒及牙周病發生的機會。陳思綺建議,除了控制好血糖外,糖尿患者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及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每日至少兩次於餐後或睡前使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等工具進行牙齒清潔。刷牙時流血、有搖動感應就醫 預防缺牙危機如刷牙時流血、口臭、牙齦萎縮、牙齒有搖動感或食用冷熱食物牙齒感覺痠痛,必須儘快到牙科診斷及治療,避免延誤造成牙齒搖動、鬆脫或需要拔除而造成缺牙,影響後續的生活品質。

減重手術蒸發50公斤 擺脫藥罐人生

減重手術蒸發50公斤 擺脫藥罐人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在台灣,平約每四人就有一人肥胖。肥胖者若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稱為「糖胖症」;這類患者如果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容易併發心血管、腎臟病等疾病。高雄一名半百彭姓老農接受減重手術,半年內體重蒸發了50公斤,並擺脫惱人的三高問題,快樂享「瘦」下半輩子。53歲的彭先生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媽媽和姊姊都是資深糖友,他在10年前也檢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糖化血色素9.2%(正常值6%以下),三酸甘油脂數值更超過正常值的4倍,體重最重達120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40kgm 2(標準值是18.5-24kgm 2)。每4人有1人過胖 合併第二型糖尿病易罹心血管疾病彭先生每月固定在住家附近診所追蹤治療,但因肥胖導致血糖控制不良,還有三高、痛風問題,加上愛喝含糖飲料,家人很擔心他的身體狀況持續惡化,而到高醫體重管理中心門診諮詢。在家人鼓勵下,他接受外科醫師張博智施行微創胃繞道手術,並調整飲食習慣,半年內成功甩油,目前體重已降到70公斤。另外,糖化血色素降到正常5.1%,血脂與血糖等藥物也已完全停藥,健康獲得大幅改善,繼續當快樂農夫。高醫副院長黃明國表示,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超過220萬人,每年約有16萬新診斷糖尿病患,大多是第二型糖尿病,在2018年健保支出統計,糖尿病醫療花費高達291億元支出,而肥胖已是公認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在台灣的肥胖盛行率,大約每4人就有1人是肥胖,如何控制血糖及肥胖已是現代人重要的課題。高醫家醫科主任李純瑩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的罹病率迅速增加,主要歸因於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特別是久坐不動的習慣和普遍的西式飲食。對於糖胖症患者來說,體重過重是導致高血糖的主要原因,因此先積極控制體重,特別是改善體脂肪相對重要,然而糖胖症可能同時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疾病,更應於治療時一併考慮。減重手術可治療糖胖症 患者飲食及生活習慣也要改高醫外科減重醫師張博智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朋友在接受微創減重手術前,可依照「ABCDEF」準則為篩選依據,A代表Age(年齡),B代表BMI(身體質量指數),C是C-peptide(C胜肽),D是Duration(二型糖尿病罹患時間),E是Ethanol(酒精)、Emaciation(身體消瘦),F則是Fat或Fatty Liver(脂肪肝),以上皆須由醫師審慎專業評估,才能達到有效減輕體重、減少體脂肪及大幅改善血糖等問題,常見的胃縮小手術或胃繞道手術都有立即且顯著的效果。因此對於嘗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法達成體重管理目標,需要藉由減重來改善或緩解糖胖症問題的患者,經由醫師評估後,減重手術是可考慮的方式之一,更可讓超過8成的糖胖症手術病友放下藥罐,達到「沒糖胖,蓋健康」的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