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腎病變 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降2.5成死亡率

糖尿病腎病變 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降2.5成死亡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病人有高達四成五是糖尿病患者1,再來是高血壓等系統性疾病造成的併發症,少數則是腎臟本身的疾病;如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病等。 奇美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吳佳純表示,腎臟病人口會持續增加的原因除了慢性病控制不佳,與肥胖、抽菸等習慣也有關係。台灣因為照護洗腎病人的醫療品質佳,死亡率較其他國家低,加上洗腎費用有全民健保支出,較少因為經濟因素而放棄洗腎治療;腎移植案例相對也較國外少,這也是為何台灣洗腎人口比例較國外高的原因。 酮酸胺基酸「轉胺」作用保護腎臟 對慢性腎臟病病人來說,飲食控制是一個關鍵,在慢性腎臟病第3b期註開始通常都會建議病人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最主要原因就是腎功能下降會導致身體代謝廢物累積形成「尿毒」,不僅會加速血管硬化,也可能會導致骨質流失及肌少症,因此透過低蛋白飲食可減少蛋白質代謝分解出的尿毒:「尿素氮」產生。另一方面,腎臟病病人常伴有蛋白尿(腎臟漏出蛋白質在尿裡),當蛋白質攝取越多,將造成蛋白尿越嚴重,越傷害腎臟。 因此在慢性腎臟病的治療上,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治療是一個重點。何謂酮酸胺基酸?吳佳純醫師說明,酮酸胺基酸有「轉胺」作用,能夠將血中的尿素氮的原料(氨)與酮酸胺基酸的酮基交換之後再利用來合成蛋白質。「一方面降低氨(尿素氮),同時也增加蛋白質製造。」 看更多 腎臟病衛教專欄 搭配低蛋白飲食方針缺一不可 吳佳純醫師強調,低蛋白飲食 (0.6-0.8克/公斤/天)在實施上雖然會降低蛋白尿及尿素氮,但拿捏不當會出現營養指標下降及肌少現象。當搭配酮酸胺基酸合併極低蛋白飲食(<0.6克/公斤/天)時,可強化保護腎臟效果,又不擔心發生營養指標下降及肌少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要達到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護腎的效果,先決條件就是來自降低蛋白質的攝取量,並以酮酸胺基酸來加強效果;如未在飲食上控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光服用酮酸胺基酸是無法發揮護腎效果」。在沒有保險給付洗腎的國家,由於洗腎是相當高價的醫療行為,吳佳純醫師說明,病患通常會很願意自費購買酮酸胺基酸,並嚴格執行低蛋白飲食盡可能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 可延緩半年進入洗腎治療 吳佳純醫師強調,多篇國際研究論文的綜合分析結果均顯示,低蛋白飲食對無論糖尿病或非糖尿病中重度慢性腎臟病患者,都有延緩腎衰竭效果2,3。台大及台北慈濟醫院依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也發現,低蛋白飲食合併酮酸胺基酸在嚴重的慢性腎臟病(第五期)病人是延緩進入透析的保護因子。 長庚醫院團隊也以健保資料庫分析出,嚴重的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病人若低蛋白飲食加上服用酮酸胺基酸,會比沒有服用者在五年追蹤期內可延緩半年進入透析,而且減少兩成五的死亡機會及減少兩成的心血管事件發生。 治療慢性腎臟病是長期抗戰的工作,吳佳純醫師更提醒,除了遵照醫囑與飲食方針外,病患更要培養運動習慣,同時適當休息避免過勞,透過正確的作息與治療,也能維持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2019 台灣腎病年報 (page 38) 2.Waugh N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0.  3.Hahn D,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8.  註記:慢性腎臟病第3b期:腎絲球過濾率(GFR) 30-45 mL/min/1.73㎡。 慢性腎臟病第4期:腎絲球過濾率(GFR) 15-29 mL/min/1.73㎡。 慢性腎臟病第5期:腎絲球過濾率(GFR) 30-45 mL/min/1.73㎡。

慢性腎臟病積極介入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延緩洗腎

慢性腎臟病積極介入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延緩洗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人口這幾年一直居高不下,新竹安慎診所鄭集鴻醫師說明,主要與人口老化與糖尿病患者增加有關,有四成五的人更因為糖尿病沒控制好而必須進入洗腎治療。此外,由於台灣全民健保對腎臟衰竭病患有補助,全球只有台、美、日是如此,也因此洗腎人數較多與積極治療的態度也有關。半年內應控制糖化血色素在7%以下由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控制不佳,是造成腎臟病變的主因之一,因此醫學界對糖尿病患者的照護上,不管是在血糖控制與用藥都予以積極治療。以評估血糖穩定度的糖化血色素來說,正常人指數大多在6%以下,糖尿病患者控制不佳甚至會到10%。目前治療目標均希望半年內能控制在7%以下,對於預防併發症的發生較有作用。為何糖尿病控制不佳會造成腎臟病變?主要原因就是血液糖分太高,血液中蛋白質就很像泡在糖水中(糖化蛋白),對於腎臟過濾膜即造成傷害,因此慢慢尿液就會有蛋白出現(尿蛋白),這表示腎臟已經開始病變,若血糖持續沒控制好,狀況就會越來越差。血壓控制也是關鍵因此在照護治療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是重點,血糖的指標是7%以下為目標、血壓則需控制在130/80 mmHg 的範圍,鄭集鴻醫師提醒,血壓過高也會造成腎臟過濾膜的傷害,因此血壓控制也相當關鍵。另一方面,飲食也是重點,糖尿病患者務必遵循營養師所提出的蛋白量等控制,日常作息也要正常。鄭集鴻醫師說明,低蛋白飲食對於延緩腎功能惡化是一個重點,但兼具營養補充也是必須取得的平衡點,因此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相當重要,能夠提供身體足夠的必須胺基酸,讓患者能以極低蛋白質的營養攝取程度來降低腎臟壓力,對於預防腎病變很有效益。地方診所積極扮演腎病防治引導角色鄭集鴻醫師表示,儘管健保在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治療上,是在慢性腎臟病第五期(腎衰竭期)才進行補助,但若狀況允許,會建議病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微白蛋白尿期)就開始執行,對於延緩洗腎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他也特別提醒,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缺一不可,併行治療才能有保護腎功能的效果。慢性腎臟病人在治療效果上,與遵從醫囑程度息息相關,因此與民眾緊密度更強的診所角色也相對重要。鄭集鴻醫師建議,診所醫事人員應多強化腎病防治的概念,除幫病人提早做篩檢,提早介入治療外,也應傳達正確治療的訊息。有些慢性腎臟病的年長者會花不少錢買保健食品,但如果能替代儘早補充酮酸胺基酸,在治療方向上也會比較精準。鄭集鴻醫師也提醒,目前疫情嚴峻,慢性腎臟病不太需要到大醫院做複雜的檢查,建議在地方診所持續進行治療,也是比較安心的作法。

高血糖傷頭頸部動脈 中風患者5成有糖尿病

高血糖傷頭頸部動脈 中風患者5成有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不久前中風的男性由家人推輪椅來就醫,他的妻子說,丈夫才45歲,發病前沒有什麼不舒服,只是變瘦而已,沒想到檢查發現有糖尿病,血糖很亂,住院後神經內科醫師說,應該是糖尿病造成中風。他懊惱地說,「我右手右腳中風,經過復健治療已經可以做基本活動了,只是比較沒力,我完全不知道有血糖問題。」很多糖尿病的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但是,不知道的階段,身體還是持續被高血糖影響,各種併發症還是不斷進行。中風怎麼會和糖尿病有關係?三高疾病容易共病 加重心血管系統的破壞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糖尿病患罹患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3倍,而在所有中風的患者中,大約有五成有糖尿病。高血糖會傷害頭部及頸部動脈的內壁,使其逐漸硬化狹窄,因而阻礙該處的血流,就易發生腦缺血梗塞;另外,高血糖會影響全身及腦的微細血管血液循環,造成腦部急性或慢性的小血管病變;還有高血糖會使血液變黏稠,如果加上糖尿病的多尿症,會使情形更加嚴重;加上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會導致自律神經功能異常,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而導致腦缺血;如果再加上三高疾病容易併行,高血壓加上高血脂,更會加重心血管系統的破壞。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在中醫屬於「脈痹」、「皮絡損」的範疇。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這些瘀毒久了就會損傷絡脈,也就是小血管損傷。在中醫古籍《素問‧通評虛實論》提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濕之病也。」其中的「消癉」指的就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的階段,長期的脾虛胃熱,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這時就容易出現濕、濁、痰、瘀等病理產物,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造成脈絡痹阻,就會出現各種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中醫治療使氣血運行順暢 促進受損腦細胞修復治療上,依據臨床上常出現的氣血瘀滯、毒瘀互結變化,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以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再搭配益氣養陰、散寒解毒、利濕等方法。另外再依照中風的各種中經絡、中臟腑分類,給予熄風化痰、活血通絡,平肝潛陽、化痰通絡,化痰通腑,益氣通絡、活血化瘀,滋陰潛陽、熄風通絡,清熱化痰、醒腦開竅,豁痰熄風、辛溫開竅,益氣回陽、救陰固脫等方法加以治療,既治標又治本,兼治糖尿病又治腦中風。中醫的治療,著重在配合臨床症狀及體質分類,量身訂做治療方針,就可以慢慢讓體內氣血運行順暢,促進受損的腦細胞修復,恢復身體原本的機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糖尿病患剪指甲造成傷口 中醫調理保住腳趾

糖尿病患剪指甲造成傷口 中醫調理保住腳趾#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個性爽朗的老太太原本糖尿病控制得不錯,但兩年前剪指甲時,右腳小趾不慎剪出一點小傷口,沒想到就一直好不了,先是自行擦藥,後來去醫院清傷口和使用抗生素,傷口還是越來越大,才發現是糖尿病傷口感染合併骨髓炎。清瘡多次遲遲沒改善,只好截掉小趾。她把腳上的紗布拆開,腳趾的末端幾乎都是暗黑色,小趾雖然截肢了,但是第4趾也開始變色,趾縫及足背處有3個洞在流膿,顯然血液循環很不好,缺血的範圍還不小,老太太表示:「骨科醫師說,可能第4趾也要截肢,第5蹠骨也可能保不住了。」5成患者在截肢後5年內過世 死亡率高於許多惡性腫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每年足部潰瘍的發生率約為5%,而終其一生,約有25%到30%的糖尿病患會發生足部潰瘍,其中有一半是細菌感染;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患者,截肢的機會更是沒有足部感染糖尿患者的155倍,而每六名患者就會有一人在感染後一年內死亡,將近五成的患者會在截肢後五年內死亡,其死亡率高於許多惡性腫瘤。但是,這些傷口、感染、截肢、死亡,是可以經由改善照護而避免的結果。糖尿病患者因為的周邊感覺運動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而出現一些小傷口,小傷口又因為周邊的神經及血管病變而容易惡化成大傷口。不癒合的傷口,會因為皮膚表皮的常在菌種,乘隙而入而引發感染。也因為周邊神經病變的緣故,患者可能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疼痛;而周邊血管病變更可能大大減少炎症反應的表現,所以在判斷上會增加很多困難,導致患者很難早期就發現。糖尿病足傷口感染,在中醫是屬於「脫疽」、「陰疽」、「脫癰」的範疇,糖尿病本身加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脾腎虧虛為本,寒濕外傷為標,會使人體出現氣陰兩傷,陽氣不足,寒濕入絡,血瘀不暢,氣血凝滯、經脈阻塞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靈樞.癰疽》中記載「發于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在中醫瘡瘍專書《外科正宗》提到「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臭難辨,其命仙方難治。」。益氣活血開啟去腐生新效果 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由瘡潰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說明了這種難治的疾病,是因為毒氣結聚加上氣血不通,造就了這種難治療的情形。中醫治療上,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及臨床病程之外,還會配合這個疾病的特色來加入針對性的藥物,像是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使陽氣通暢,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另外還要加入破血通經藥物,因病屬瘀血重證,非破血峻藥不當其任。氣行則血行,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啟去腐生新的效果,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細菌也開始被體內的免疫細胞吃掉,不但可以改善傷口的缺血問題,也同時可以改善感染的問題,一舉數得。經過了將近半年的努力,老太太回診時高興抬起腳來,「骨科醫師說我的腳不用再截肢了,傷口長的很好,已經都沒有細菌了,也幾乎癒合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型微胖的老太太吃力的來看診,身旁陪同的女兒焦急表示,媽媽有糖尿病很久了,一開始是吃藥,後來發現腎臟不好,就改用打針,胰島素打了好幾年。她遞過來一疊醫院的抽血紀錄,接著說「這幾年血糖不太穩定,胰島素也越打越多,但血糖還是沒有明顯改善,新陳代謝科醫師檢查後說,應該是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調整胰島素的劑量和打法,也吃了增強胰島素反應的藥物,效果還是不理想,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無法穩定血糖的疾病,不管是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受損、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產生無法調降血糖的問題。一般來說,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各有優缺點及適應症,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患者會出現劑量越用越多的情形,這是因為身體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越來越差,或是慢慢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胰島素是運載血糖進入細胞的工具,缺了胰島素血糖就無法進入細胞中,細胞會缺乏能量,而且會血糖升高的情形。隨著糖尿病的時間進展,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會慢慢減弱,靈敏度變差了,就須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原來的工作,這時候就稱為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必須增加藥物的劑量了。增加的胰島素,會更提高身體脂肪的儲存效率,也就是變更胖,變胖後又會使胰島素阻抗增加,所以只好又增加胰島素的劑量,之後又變更胖,胰島素阻抗又更強,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中醫對於糖尿病的描述,大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而胰島素阻抗通常多屬於「脾癉」的階段。「脾癉」最早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中醫調理 胰島素劑量減半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加上不斷增加施打劑量的胰島素,又會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積,這又會加重「痰」、「瘀」阻滯,郁熱就會更加嚴重。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為核心病機,以消導之劑清郁化熱,配合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一段時間之後,她再次帶著媽媽來看診,高興地說「蔡醫師,媽媽的胰島素劑量已經減少了快一半了,血糖也很穩定,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誰惹阿嬤生一肚子氣?產氣性膀胱炎作祟

誰惹阿嬤生一肚子氣?產氣性膀胱炎作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蔡阿嬤長年罹患糖尿病且長期洗腎,日前在家因發燒、呼吸喘經家人送往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極高、尿液很濁,再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罕見疾病「產氣性膀胱炎」,如同「生了一肚子氣」,透過抗生素治療後,症狀終於改善,所幸及早發現,才免於膀胱壞死和敗血症的風險。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這名患者在急診的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膀胱內出現鵝卵石般的氣體,且膀胱壁不規則增厚,研判導致尿路感染,造成產氣性膀胱炎,後續經細菌培養,證實尿液中含有大腸桿菌。 初期症狀是下腹疼痛、血尿 逾8成患者有糖尿病史產氣性膀胱炎為較為罕見疾病,好發於女性及60歲以上患者,約有八成初期症狀是下腹疼痛,其他症狀包括血尿、胃口變差、解尿困難、發燒、呼吸喘等,其中超過八成患者有糖尿病史,這是由於尿中葡萄糖濃度上升,提供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有利的生長環境,一旦泌尿道清潔不佳,就會使膀胱感染的病菌分解身體內的糖份,同時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膀胱內脹滿空氣,因而無法儲存一定量的尿液,造成尿液混濁以及上述症狀。 林軒任指出,其中約有兩成的產氣性膀胱炎會逆行性感染致腎臟,造成腎乳頭壞死,甚至造成阻塞形成水腎,一旦感染至上泌尿道,往往需要放置腎臟引流管,若感染仍無法控制,則必須進行壞死的腎臟切除,而且這些患者甚至有高達兩成五的死亡率。 嚴重需切除部分膀胱 還恐惡化為產氣性腎盂腎炎針對產氣性膀胱炎,主要治療為抗生素治療,而大部分病原菌為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若持續性血尿造成膀胱阻塞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膀胱灌洗將血塊及壞死的細胞由尿管排出。另外,約有一成的產氣性膀胱炎的患者由於膀胱壁嚴重潰爛、持續性血塊凝固於膀胱內時,則需透過泌尿科施以內視鏡手術,以協助清除潰爛的膀胱壁,若膀胱壁已經被感染破裂,則必須進行部分膀胱切除術。 林軒任提醒,產氣性膀胱炎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的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若感染程度嚴重,恐惡化為產氣性腎盂腎炎,屆時有致命風險,不可不慎。

大嬸變辣媽 她靠這招減重甩開糖尿病

大嬸變辣媽 她靠這招減重甩開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4歲的趙小姐是藥品代理商,因忙於業務,經常飲食不均衡、三餐不定量,身高163公分的她體重飆至85公斤,在36歲時就被診斷出二型糖尿病,從此展開每天服用糖尿病藥物的生活,成了標準的「糖胖症」患者。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八成以上合併肥胖問題「糖胖症」是指第二型糖尿病合併體重過重,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中,有八成以上合併肥胖問題。糖胖症患者若沒有控制好血糖,未來易併發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神經及腎臟病等疾病。過去二型糖尿病治療方式以服用血糖藥或施打胰島素為主,但近十年來有更多糖胖症患者選擇透過減重代謝手術瘦身,同時揮別糖尿病用藥,趙小姐因藥物控制逐漸變差,決定接受減重代謝手術。手術一年半後,趙小姐飯前血糖從190降至83,不需再服用血糖藥,更成功的減下25公斤。除了一擺長年的藥罐子生活,更甩掉過去的大嬸形象,成為人人稱羨的辣媽! 40歲的徐先生,從小就是個胖男孩,國中開始用過各式減重方式,雖然曾經靠著吃代餐瘦30公斤,但卻在短短三個月復胖回比原本更重的體重,因此決定進行減重手術。透過胃繞道手術,身高180公分、BMI 56的他,手術後一年內成功減去90公斤。減重後,不僅因長期體重壓迫而產生的膝關節疼痛消失,也治癒因肥胖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現在他工作精神更好、效率更高,一甩過去的疲倦感。瘦身成功後的徐先生,除了體態上明顯的轉變,在個性上也變得更加陽光自信,開始拓展交友圈,參加各式戶外運動活動鍛鍊體力,並且結交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侶,展開幸福人生之路。術後仍需忌口搭配運動 才能維持手術效果安南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黃致錕院長指出,8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透過減重代謝手術後,不需要服用血糖藥及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男女都能得到十分顯著的效果。但不論減重手術或代謝手術,都必須搭配營養師及體適能老師為每名患者安排的個人化營養指導及運動訓練計畫,才能真正達到手術效果。

糖尿病患半夜腹瀉止不住 中醫有解

糖尿病患半夜腹瀉止不住 中醫有解#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一起來看診,丈夫長期有拉肚子的問題,尤其是晚上特別嚴重,根本沒辦法睡覺,每間醫院的腸胃藥都吃過,也做了很多檢查,排除腫瘤和發炎問題,但也只是吃止瀉藥治療。看他體型消瘦,面色暗沉,這個問題應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慢性腹瀉確實是很難處理。我問「除了止瀉藥,還有使用什麼藥物?」他說,還有一些腸胃蠕動、消脹氣的藥,因為有糖尿病,也長期打胰島素。新陳代謝科醫師認為,我拉肚子可能和糖尿病有關,但也只能用止瀉藥來處理。為什麼糖尿病會造成慢性腹瀉?我們的腸胃道機能,有很多的機能是由迷走神經控制,也是最長、分布最廣的自主神經系統。控制不良的高血糖,會在全身流竄、到處破壞,這些細小的自主神經系統更是容易受到傷害。像是腸胃道的蠕動、消化液的分泌、括約肌的收縮放鬆等,在腸胃道的自主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後,一切都會變得異常,胃排空困難、胃酸分泌異常、腸道蠕動異常,會導致胃脹、噁心、嘔吐、腹痛、胃食道逆流、脹氣、消化不良、腹瀉、腹痛、便祕。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造成的慢性腹瀉,主要是因為腸道自律神經病變和腸道蠕動因子分泌異常所致,造成腸胃蠕動發生障礙,特徵是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與大腸激躁症不同的是,腹瀉較常發生於夜間,症狀與情緒無關。糖尿病腹瀉,是屬於中醫「泄瀉」範疇。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提到「二陽結謂之消」是指胃腸結熱導致消渴,消渴症患者因濕熱結於胃腸而傳化失常導致瀉下,或熱結於內,日酒傷津耗氣,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而致腹瀉,或情志不遂,氣機不利,肝失調達,橫逆侮脾而泄瀉,或脾陽損及腎陽,脾腎陽虛,命門火衰,氣化無權而腹瀉等,濕熱侵襲、肝氣乘脾、寒熱錯雜、脾胃虛弱是糖尿病腹瀉的常見類型。高血糖全身流竄破壞 釀腸胃道神經病變中醫治療方面,腸胃道的神經病變,和中醫病機的痰、濕、淤、滯有關,利用健脾化濕、理氣和胃、補中益氣、活血化瘀、芳香化濁、溫化寒飲等方法,加上可針對性改善神經系統功能的中藥,以及每個人體質不同的個別調理,糖尿病的腸胃神經病變是可以治療的。調理一段時間後,他回診時高興地說:「蔡醫師,我這幾天睡得不錯,半夜都沒有腹痛拉肚子了,中醫調理比止瀉藥還要有效呢!」(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