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眼睛真的會放電?糖尿病可用「眼電圖」揪視網膜病變

眼睛真的會放電?糖尿病可用「眼電圖」揪視網膜病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心跳要看心電圖,你知道眼睛也有「眼電圖」嗎?36歲許小姐日前覺得開車時看不到對側和隔壁車道的來車,半夜起床上廁所也看不清楚,至眼科看診檢查眼底才發現,許小姐的視網膜有許多色素斑點沈積,確診「視網膜色素病變」,也就是俗稱的夜盲症的一種。「能否看見影像」視網膜是決定性關鍵器官新竹台大分院眼科部醫師張逖文說明,視網膜是一層由幾百萬個不同的神經元細胞,所組成的感覺組織層,所有的光影與色彩進入眼球後,都會被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接收,再轉化成電位訊號,經由各個神經元傳送到大腦,我們才能看得到影像。不同的視網膜疾病會影響不同的神經元,使得這些電位訊號無法正常傳送到大腦,視力就會出現問題。視網膜電位圖(ERG)是用來偵測不同神經元細胞在受到光刺激後,所發出之電位訊號的檢查工具,能協助醫師分辨是哪個神經元出現病變,診斷各種視網膜疾病。張逖文進一步說明,雖然常見的視網膜疾病,如:視網膜剝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在診斷上不太需要用到視網膜電位圖,但是對於一些比較複雜或少見的視網膜疾病,如遺傳性視網膜變性、夜盲症、色盲、中毒性視網膜病變等疾病來說,則是關鍵檢查。另外,有些癌症、營養不良、不明炎症、或長期接受化療等藥物治療的病患,可能會出現畏光、模糊、夜間視力不佳、不明眩光等視力問題,或有不明原因的視力障礙等狀況,眼科醫師也會利用視網膜電位圖,找出可能的病因。視網膜病變可早期預測高危險族群張逖文補充,對於視網膜剝離術後、視網膜血管阻塞及晚期青光眼等部分病患,醫生也可利用此工具來客觀地評估病患的視網膜功能。且最新醫學研究顯示,對於糖尿病病患,在臨床上未出現任何視網膜病變的病兆前,視網膜電位圖可以比現行的篩檢工具更早發現高危險族群,達到預測未來發生病變的機率。然而,視網膜電位圖檢查相當繁複耗時,且檢查機器龐大且昂貴,加上需要接受檢查的病患相對較少,大部分診所或小型醫院都不具備視網膜電位圖的檢查機器。若眼科醫師想要為病患安排此項檢查,都必須將其轉診到外縣市醫學中心,增加就醫的不便性。張逖文分享,由於常接受其他診所和醫院的轉診病患,希望在引入新型手持式視網膜電位圖檢查儀後,能夠提供病患更完整仔細的視網膜檢查,除協助診斷外,也有助於提供病患和醫師相關的治療策略建議,及預後評估不同面向的資訊。

擔心妊娠糖尿病?營養師教你「4招」避吃隱性醣類

擔心妊娠糖尿病?營養師教你「4招」避吃隱性醣類#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一名36歲的女子首次懷孕,本來身形就胖胖的她,有家族糖尿病史。懷孕26週時,被檢測出妊娠糖尿病,醫師建議住院以胰島素注射治療。孰料,她卻再無回診,直至36周時突然連續3天感到噁心、嘔吐、嗜睡且胎動明顯減少,到院檢查時才發現婦中胎兒已無心跳。妊娠糖尿病有1/2到1/3機率成為糖尿病患者台灣每年約有1萬多名孕婦患妊娠糖尿病,盛行率約13%。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妊娠糖尿病是婦女在懷孕中最常發生的疾病之一,主要因為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賀爾蒙使得血糖升高以便讓胎兒獲得足夠養分,身體機轉若無法適時調控時就很可能發生。「每一名妊娠糖尿病媽媽,未來有1/2到1/3的機率可能會轉變成糖尿病患者,但9成的孕婦只要經過飲食控制、做好血糖監測,都可以得到良好血糖控制。」黃閔照建議,產後4至12週期間,孕婦一定要安排血糖監測,若在早期獲得良好控制,未來罹患糖尿病機率也會降低,同步也能減少治療花費。孕婦妊娠糖尿病飲食4原則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建議,要改善妊娠糖尿病,孕婦飲食可掌握4原則: 高纖醣類為主並分配3餐 每餐必搭蔬菜穩血糖 吃原型食物避免隱性醣類 盡量在家自己煮李婉萍說,不少妊娠糖尿病孕不敢吃任何澱粉,反而使血糖太低,影響寶寶成長,「只要抓好方向就能吃對食物,像是鹹餅乾、肉鬆、貢丸、甜不辣等,這些容易誤以為沒有加糖就沒關係,反而可能吃到隱性糖類,最好還是每餐自己煮。」運動則建議,需每週5天、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妊娠糖尿病不僅會造成產後罹患糖尿病機率增加,也會使得孕婦罹患高血壓、子癲前症、酮酸中毒的機率增加,同時也會造成胎兒血中葡萄糖濃度也會升高,導致胎兒可能會因吸收過多糖分而生長迅速,成為「巨嬰」。及早監測糖尿病家族病史 預後狀況佳台大醫院婦產科主任李建南提醒,胎兒體重過重、尺寸過大,會使得剖腹產、產道撕裂傷、難產機率大增,少數因而早產,而孕婦酮酸中毒易使胎兒死亡,也會造成新生兒血糖過低、黃疸比例高。李建南表示,有糖尿病家族病史、BMI值較高以及高齡孕婦等,都會增加罹患妊娠糖尿病風險;且患有妊娠糖尿病者,8至10年後有約1/3會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因此產後需定期追蹤。但若有及早監測、及早發現,並做好控制,預後多半不錯。孕婦應每天檢測血糖值 需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說,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在懷孕第28週到生產前,要密切監控血糖狀況,起初建議每天測量7次,之後血糖若穩定,可減為每天量3至5次。而孕婦的血糖值會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飯前血糖控制在95毫克/分升、飯後2小時血糖120毫克/分升才算達標。黃閔照補充,妊娠糖尿病容易造成許多孕期並發症,但只要靠飲食及運動控制,多半可改善,「若缺乏積極監測,通常無法有效控制血糖。」過去孕婦需要自費接受妊娠糖尿病容篩檢,確診孕婦須自費接受糖尿病營養諮詢及配合控制項目,不少婦女因經濟、工作考量,並未積極接受治療,演變成一齣齣母嬰悲劇。今年7月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已開始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篩檢,12月起中央健康保險署也規劃4400萬元預算,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病患血糖試紙,也有醫材業者免費提供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機,粗估可為每名妊娠糖尿病孕婦省下1萬元的醫材費以及後續醫療衍生費用。

擔心血糖高,就不吃晚餐?專家破解「糖尿病7大迷思」

擔心血糖高,就不吃晚餐?專家破解「糖尿病7大迷思」#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糖尿病患友除了要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以外,錯誤的飲食習慣也會影響血糖忽起忽落!為了破解控制血糖上的困惑,以下特別整理出常見的7大錯誤飲食迷思,以及常見易搞混提供醣類或非醣類的食物,一起走出飲食迷霧!糖友常見的7大錯誤飲食迷思1.改吃鹹味點心,就不會影響血糖上升?不論口感風味是鹹是甜,餅乾本身就是由麵粉、蛋、奶油及糖等添加物製成。從食物製成原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麵粉是全穀雜糧類,消化吸收後血糖還是會上升,這都是使血糖上升的關鍵因素。2.朋友約聚餐,有糖尿病就不能外食吃大餐?糖尿病飲食跟一般人的飲食概念皆相同,如同營養師常說的:「不是什麼都不能吃,而是什麼食物都要酌量吃!」盡量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品、分量控制,就是糖友們的最佳飲食方針,吃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還是暖暖的火鍋,都沒問題!3.既然吃白飯會升高血糖,那我改吃燕麥片 / 穀粉就OK?!我現在早餐都改吃一碗公的燕麥片,再配上4湯匙薏仁粉和2湯匙芝麻粉,這樣血糖就不會上升了吧?以為只要不吃米飯就可以改善血糖,這是很多人的錯誤觀念喔!別忘了,燕麥片、薏仁雖然是高纖維食物,但這兩種食物都是全穀雜糧類,也是含醣食物,進食時仍需要控制分量和食物均衡搭配,才不會導致血糖飆升!另外提醒大家,市面上的穀粉包、燕麥飲等也常添加糖來調味,建議選擇無糖的選項,或是以無糖豆漿來沖泡,營養會更均衡喔!4.只要食物低GI,我就能放心吃!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是指我們吃的含醣食物,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快慢的數值。但低升糖指數食物在胃腸中慢慢被消化、吸收後,仍會讓血糖上升。因此不論是否食物有標榜低GI,都要記得仍需要控制分量喔!5.只要標榜有「少糖」「無添加糖」,就不會讓血糖變高?少糖、無添加糖,不等於「少醣」或「無醣」,更不等同於不影響血糖喔!標榜少糖或是無糖,是指製作過程中減少或沒有額外添加糖,但如果這食物本身是全穀雜糧類、乳品類及水果類,這些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還是會產生葡萄糖,影響血糖。所以此類食物即便不加糖(砂糖、果糖、冰糖、蜂蜜、黑糖、紅糖),也不代表就不會影響血糖囉!下次記得先看看這食物是否為含醣食物,才不會不小心多吃了,血糖爆表!6.擔心血糖太高,我就不吃晚餐!我午餐都點一碗大碗的羹配上大碗的控肉飯,但這樣吃血糖肯定太高……不如晚餐就不吃了?血糖要穩定需要「定時定量」和「均衡飲食」,若大小餐一次攝取大量的醣類食物,那血糖肯定會超高!雖然下一餐自動減量或是不吃,但血糖波動仍會很大,還是會影響血管的健康。建議每餐要有主食、蔬菜及豆魚蛋肉類等不同種類的食物,且避免大小餐或只吃想吃的食物,以利血糖的控制。7.吃水果要注意分量,改吃無糖水果乾就可以放膽享用?水果的成分中含有果糖,不論吃起來有沒有甜味,或是曬乾、榨成果汁,其中皆含有醣,別被口感欺騙了!脫水後,水果的分量也會變少,2~3小片的芒果乾(約20克)就是一份水果,約20克的芭樂乾也是一份水果,偶爾吃也一定要節制喔!曬乾後的水果脫去了水分、也流失許多維生素,建議仍以新鮮水果為主。(本文摘自/失控的不是血糖,是你的飲食:講糖教你這樣吃,血糖穩定不飆升/如何出版)

三餐吃外送,30歲男暴瘦「●公斤」糖尿病提前報到

三餐吃外送,30歲男暴瘦「●公斤」糖尿病提前報到#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胰島素問世至今(2021)剛好100周年,自研發以來一路協助患者穩定血糖、降低胰臟負擔,現階段也有複方胰島素可以協助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年輕族群當心,糖尿病沒有想像中那麼遠!一名30幾歲男子平時生活作息不規律,三餐經常叫外送美食解決,近幾個月來容易感到疲倦,原以為是工作忙碌的關係,不料卻陸續出現經常口渴、多尿症狀,體重甚至在短短兩個月瘦了11公斤,直到本身有糖尿病的父母來探望兒子時驚覺有異,在家人堅持下就醫後,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9.5%,終於確診糖尿病,在醫師建議下接受胰島素治療迄今,糖化血色素穩定控制低於6%,症狀大幅好轉,也讓家人放心。糖尿病年輕化 更易忽略相關警訊近年來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人數大幅增加,然而,許多患者身處糖尿病前期卻渾然不覺!知名糖尿病診所院長陳炳錕表示,糖尿病與飲食息息相關,疫情期間活動量減少、經常叫外送美食解決三餐等因素都容易造成血糖劇烈波動,如果本身屬於高齡族群或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前述個案雖然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卻因為年輕而輕忽糖尿病的警訊,等到有明顯症狀確診糖尿病時,高血糖已侵蝕大小器官的健康,各式併發症的風險也大幅提高。處於糖尿病前期 可藉由調整生活習慣恢復血糖界定糖尿病前期有3個條件:(1)空腹血糖介於100-120mg/dL (2)口服葡糖糖測試下,血糖值介於140-199 mg/dL (3)糖化血色素介於5.7-6.4%。陳炳錕進一步說明,當患者處於糖尿病前期時,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變差,需要更積極的調整生活習慣讓血糖恢復正常,避免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精緻澱粉製成的米飯麵食、高糖分的水果,若是已經確診糖尿病也應該正視問題,及早治療以防併發症的發生。確診時胰臟功能剩一半 及早接受胰島素治療陳炳錕指出,部分糖尿病前期或是初診斷糖尿病的患者對治療常有抗拒心態,甚至誤以為血糖高只是短期性的問題。其實,患者的胰臟功能在確診糖尿病時往往僅剩一半,處理血糖的能力也不佳,迫使胰臟需要拼命運作,應該立即接受治療穩定血糖。當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高於6.5%、空腹血糖超過120 mg/dL時會先以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尤其對於年輕族群而言,胰臟是要使用一輩子的器官,也建議及早接受胰島素治療以保護胰臟功能。胰島素問世至今(2021)剛好100周年,自研發以來一路協助患者穩定血糖、降低胰臟負擔,現階段也有複方胰島素可以協助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相較於傳統胰島素,一天一次的治療模式更加有效方便,也不易發生低血糖、體重增加的副作用。陳炳錕舉一名40歲個案為例,這名患者本身具糖尿病家族史,確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近9%,考量到併發症風險,與醫療團隊討論後選擇施打胰島素,治療半年後糖化血色素降到5%,僅靠飲食控制即可穩定血糖,只須定期回診追蹤,不用加上藥物治療。好好正視高血糖帶來的影響,積極配合醫療團隊治療,其實血糖控制沒有那麼困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染疫死亡率高8倍!醫籲共同照護預防併發症

糖尿病染疫死亡率高8倍!醫籲共同照護預防併發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慢性病患者不但是染疫的高風險族群,其中糖尿病患者染疫後發生重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死亡率更高達8倍!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全國有近220萬名的糖尿病患,且每年以16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等於每4人就有1人恐罹患糖尿病。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指出,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併發症,主要因為糖尿病初期多數沒有症狀,導致病情一步一步「擴」及全身。當身體長期在高血糖的狀態下,容易提高併發症的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 疫情擅停追蹤用藥 陷高血糖重症危機在疫情嚴峻期間,不少糖尿病病友都暫停去醫院追蹤、檢查,但這種現象卻讓部分糖友陷入高血糖及重症危機,甚至有老人家血糖失控而不自知,結果昏迷、送急診。因此,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提醒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更應做好血糖控制,切勿擅自中斷治療;按時回診追蹤、穩定使用藥物並做好自我飲食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血糖監測,以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風險。 近期德國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有良好控制血糖,染疫後的重症風險並不一定會比一般人高。無形的壓力會影響血糖控制,若感到焦慮或焦慮,應主動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家人協助與支持,才能在身心靈上得到最好的照顧。 台灣推動共同照護+五大呼籲 提升三高控制預防併發症糖尿病為危害國人健康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加上台灣新冠病毒疫情仍未平息,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可能會提高新冠病毒肺炎的重症、死亡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呼籲,希望透過實際行動提升民眾對糖尿病的認知、增加危險族群篩檢率並延緩糖尿病的發病時間,遵循糖尿病治療指引,結合大數據及新科技以提升糖尿病照護品質,確保每位糖尿病患或高風險族群可以獲得需要的照護。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除透過藥物治療外,亦需強化個案之疾病風險因子識能,以增進疾病管理品質。」為強化國內糖尿病防治工作,國民健康署於全國22縣市全面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多科共同照護有效提升病人的三高控制,以預防或減緩心腎相關疾病等併發症之優質疾病照護為目標努力。 2021世界糖尿病日在新竹 點燈關懷「疫起控糖」2021年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ACCESS TO DIABETES CARE 糖尿病照護與自我管理」,強調疫情期間糖尿病患者須加強自我控糖,和醫護人員保持良好關係,一起做好糖尿病照護。為提升國人對糖尿病的疾病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新竹市政府合作,將於11月6日(六)在新竹舉辦「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並有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各大醫療院所共同響應參與,邀請民眾一同前往參與,呼籲大眾一同關懷、照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疫起控糖 安心腎利」!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通常沒有症狀!病友張小姐表示,確診糖尿病時,既不痛不癢不痠也不疼,毫無症狀令她感到驚訝。但張小姐很有病識與危機感,非常認真治療。她表示,親戚曾因糖尿病併發中風,事業沒了,生活一切完全崩盤;住家社區警衛,某天突然昏迷,送醫後才知是糖尿病。「感觸很深,我很害怕自己也變成這樣。」因此張小姐定時回診,按時吃藥、調控飲食,進行血糖值監控,搭配規律運動。後來糖化血色素數值維持在5.8(正常值小於7)的漂亮成績,呼籲大眾不可忽視糖尿病帶來的威脅。 6成糖友血糖控制不及格  醫:建立用藥安全觀念是關鍵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人口數已超過220萬人,且將有100萬位「準糖尿病人」在10年內會發病,呼籲民眾務必了解糖尿病資訊,做到長期穩定控糖。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指出,高達6成糖友未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0%的治療目標。 「沒有症狀不等同於血糖控制良好。」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李淳權說明,血糖若控制不佳將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甚至進一步產生腎臟病變,以及心血管疾病、中風、視力損傷、神經受損、糖尿病足等併發症。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與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發表的治療指引中,「併發症管理」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點治療目標。 因此,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回診用藥是治療重要關鍵,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透過規律用藥搭配改善生活習慣以穩定血糖並延緩發生心、腎等併發症。許多糖友常誤以為藥物會傷肝、腎,或是認為出現症狀才要吃藥,因而自行減藥、停藥,導致病情加重,增加併發症風險。李淳權指出,糖尿病治療藥物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更具安全性與方便性,除了一天一顆為治療趨勢,現階段已有不易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低血糖的降血糖藥物,即使是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不需要調整劑量也可以使用。 上網找糖尿病資訊常有誤  大大耽誤正規治療糖友張小姐坦言,剛確診時對於用藥與飲食控制、血糖監測等問題感到茫然,上網搜尋卻找不到所需資訊,也擔心找到錯誤資訊。根據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對糖友來說,每次看診時間有限,難以好好詢問心中的疑惑,因此,多半透過網路的網友經驗分享,或是親友口耳相傳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然而,卻有近6成病友找不到具可信度的衛教資訊,甚至超過5成認為衛教資訊複雜,不易閱讀。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糖友需要在一開始就打好疾病衛教基礎,以幫助疾病獲得最好的控制。 整合衛教資源  以LINE機器人即時解決糖友疑惑糖尿病衛教學會為解決糖友資訊不滿足的困擾,整合現有衛教資源,以「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與糖友即時互動,集結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糖尿病照護專業團隊,彙整糖友常見的糖尿病共病、飲食控制、藥物使用、運動方式、心理健康及常見迷思,彙整成千筆資料的大題庫,糖友可以就自身疑問在「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發問並獲得即時回覆。 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的操作模式相當便捷,國人普遍熟悉通訊軟體LINE的使用方式,也不用另外下載其他應用程式,即使是高齡糖友也能簡單上手。除了聊天機器人的即時問答功能外,也整合學會與國健署等具有公信力的衛教資源並加以明確分類,民眾可以於選單區點選閱讀。糖尿病智慧好幫手亦有定期推播,幫助糖友與照護者了解正確糖尿病資訊。糖尿病智慧好幫手https://line.me/R/ti/p/%40470pdxsq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為何腎功能急速下降?醫:蛋白尿是主因

糖尿病為何腎功能急速下降?醫:蛋白尿是主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退休近70歲罹患糖尿病的婦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又伴隨蛋白尿狀況,平常並未特別控制飲食,故體重始終居高不下,一直都未察覺疾病惡化。醫師嚴正指示必須控制蛋白尿,不然疾病很難改善。在營養師教育跟病友互相鼓勵之下,漸漸開始主動遵照醫囑服藥,也進行飲食調整,減少垃圾食物攝取。目前身體狀況已大有改善,體重也控制下來。4成糖友不知已有蛋白尿 腎功能恐已悄悄惡化曾競鋒診所院長曾競鋒醫師表示,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變發生最常見的首要徵兆,但一旦偵測到蛋白尿時,多半表示腎臟已受損到一定程度。如果輕忽而未及時介入照護,未來可能更加速腎功能衰退,甚至惡化到必須洗腎,更提高了腦中風、心臟病風險,這幾乎成為腎病變的三部曲。根據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TACD)於2019年「及時篩、腎心安」計畫調查顯示,台灣在基層診所的糖尿病患者有近7成合併高血壓,超過4成有慢性腎臟病,甚至超過8成合併高血脂症。面對這樣的狀況,協會也延續推動「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鼓勵積極介入糖友的治療流程,改善糖友的照護。曾競鋒醫師說明,2020年「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擴大普查5萬位糖友中,發現高達4成的糖友對蛋白尿沒有正確認知,亦不清楚蛋白尿的出現代表腎臟功能已處於持續惡化狀態。有鑑於此,協會今年(2021年)加以透過「及時篩、腎心安」3.0計畫,改善糖友的腎臟保護觀念並積極提升糖尿病腎病變照護品質。推動過程中發現,參與的基層診所不論從掛號櫃台、診間醫師、營養師等,紛紛投入與病患溝通糖尿病腎病變發生風險因子,及偵測蛋白尿重要性的相關衛教。透過有效溝通,不僅加深了醫病關係,也更強化病患遵從度。此外,為了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 ),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診所諮詢。遵照醫療團隊指示 穩定服藥遠離洗腎目前糖尿病的治療觀念在基本血糖目標的控制監測以外,腎臟、心臟保護也是治療關鍵重點。除了糖尿病,國人常見的高血壓問題也是導致腎臟及心臟病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臨床資料,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會增加2倍以上的心衰竭風險,如果糖尿病合併蛋白尿,造成腎臟惡化風險更會上升至3倍以上。除了控制好三高有助於改善蛋白尿以避免腎臟提早惡化以外,若能於初期及早察覺蛋白尿發生並遵循醫師治療,將更有機會改善甚至逆轉蛋白尿發生。糖尿病通常給藥的種類相當多,過往有些年長者甚至會自行斷藥,造成治療中斷而使病情惡化或引發心腎併發症。曾競鋒醫師建議,基層診所的醫療團隊要與糖友或家人多點溝通,提醒他們可配合使用保護腎臟、治療蛋白尿的藥物,也讓病患更安心用藥。如近年有許多新型口服治療藥物發現減少腎臟、心臟壓力,可兼顧良好心臟及腎臟保護,對於糖尿病患者和照護家屬來說是一大福音。最後曾競鋒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需定期固定追蹤自身蛋白尿狀況,按時回診持續謹遵醫囑勿自行停藥,才能常保「腎力」人生。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蛋白尿、洗腎、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

高壓氧助傷口癒合 單足截肢阿公已能爬樓梯

高壓氧助傷口癒合 單足截肢阿公已能爬樓梯#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0歲的方爺爺長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洗腎多年也曾因忽視傷口照護導致右足截肢,今年5月左足受傷發現感染,雖趕緊至他院治療仍進行小趾截肢,術後3個月傷口仍未癒合,只能以輪椅代步,輾轉至衛福部臺北醫院以經清創手術合併高壓氧治療一個月後,現已可自行上下樓出門,期間照護得宜也保住其他腳趾。讓潰爛部位再次獲得血液與養分高壓氧治療中心醫師蕭詠聰表示,傷口難以癒合的原因相當複雜,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造成的血管狹窄、細菌引起的嚴重感染、飲食均衡與否、年紀等皆是影響傷口癒合的因素,常見糖尿病、洗腎患者因血管與神經病變,導致足部傷口經常無法癒合、不斷感染,甚至被迫截肢。為能加速嚴重潰爛傷口癒合,許多糖尿病患會選擇至傷口照護門診由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傷口照護,並至高壓氧門診進行治療,透過吸取百分百純氧增加體內含氧量、提高組織修復力、增加抵抗力。透過高壓氧治療,可以讓氧氣擴散到受傷的部位,促進血管的增生及傷口的癒合,也增加對感染的控制,讓受傷的部位避免進一步的損害。以方爺爺為例,因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引起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造成下肢血流供應不足合併細菌感染,導致傷口更難癒合,方爺爺先透過清創手術並打通下肢堵塞的血管,使血液循環恢復暢通,讓潰爛部位能再次獲得血液與養分,結合高壓氧治療,才成功控制病灶範圍,使傷口順利快速癒合。方爺爺分享在進行高壓氧治療過程時,感覺十分輕鬆放鬆至入睡,清醒後也更有精神。蕭詠聰表示,少數民眾在高壓氧艙內時,會感到耳膜鼓脹不適,是因為艙內加壓導致,此時只要保持正常呼吸並做吞口水的動作,就能達到類似在搭乘飛機或是在高山時,即可減壓。對中風者可修護腦部 一氧化碳中毒減少併發症蕭詠聰表示,高壓氧治療範圍廣,除幫助傷口加速復原,例如對中風者可有效增加腦部的血液循環與氧氣供應、減少腦部水腫,對腦部及神經復原有效;又例如於冬季常見一氧化碳中毒,高壓氧可快速降低一氧化碳濃度並減少中毒併發症。目前符合健保給付的高壓氧適應症,就包含血管傷害及肢體殘障、一氧化碳與硫化氫及慢性氰中毒、火災所造成的煙吸入損傷、灼傷或燙傷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