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享用美食要當心 高油高糖恐讓你糖尿病上身

享用美食要當心 高油高糖恐讓你糖尿病上身#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台灣飲食彷彿世界的大廚房,不管中式、義式、美式等,只要想得到的應有盡有,但在品嘗美食時前,若忽略的血糖控制,恐怕吃下肚的全都是負擔,輕者三高上身,嚴重者則引發糖尿病的併發症以及造成急性併發症,危及性命。熱量、糖水攝取過多 血糖易失控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表示,在享用美食前,如果不多留意油脂的熱量,反而吃進了大量的油炸物,恐怕血糖會因熱量升高,膽固醇則因反式脂肪酸而增加,漸漸的血糖失控,三高就會找上門。除此之外,夏天多數人愛喝的含糖飲料也存在著一大隱憂,因為500c.c的糖水一下肚,血糖就會立刻飆高在緩降,但糖尿病患卻會無止境的上升,所以,提醒民眾在吃東西時,要多留意種類與分量,以免長期血糖失控引起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各種急性感染症等糖尿病併發症,以及增加老人癡呆症機率。治療、控制血糖 穩定病情降併發症風險若不幸罹患糖尿病,在治療方面首先是早期發現,立即治療,可試著經由非侵犯性治療、運動加上均衡而定量的飲食,讓血糖降下來,維持正常糖化血紅素小於5.6%,接著則是密集治療血糖,回復正常新陳代謝,包括血糖、血脂、適度蛋白質及血壓與尿酸等。洪建德醫師表示,初期服藥治療血糖時,需短期回診,注意服藥的反應、有無不適,所以,一開始不能使用慢性病處方籤,倘使用藥物在3個月內,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應考慮使用胰島素。早期打胰島素,不會造成洗腎,反而還可減緩慢性病併發症、末期肝病、老人痴呆症、胰島素阻抗等,且部分主動治療的病人,在控制良好後,還有停用胰島素的可能,反之,若拒絕使用胰島素,恐怕會影響治療成效。

迷思恐害死人!她拒打胰島素 兩度從鬼門關前走一遭

迷思恐害死人!她拒打胰島素 兩度從鬼門關前走一遭#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普遍糖尿病患都存在著一種迷思,總是認為施打胰島素會傷腎,但其實這種錯誤的觀念,很可能讓你命喪黃泉!日前,一名54歲的女性,患有20多年的糖尿病,因不願接受施打胰島素,長期都以口服藥物組合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且多次因藥物副作用住院,甚至還有2次引起全身水腫、心臟衰竭,差點喪命。服藥效果佳 僅針對早期糖尿病患收治這名患者的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表示,該名女子因對胰島素存有迷思,不管如何勸說,心理就是相當抗拒,直到某次糖化血紅素已逾10.9%就醫時,才接受了接受胰島素,不過,從此之後便不再回診。但提到抗拒胰島素,該名患者並非第一例,在台灣還有很多人都以為吃藥比較安全,事實上並不然!對於早期糖尿病患而言,因血糖比常人稍高一點,所以,還能藉由藥物、運動以及均衡而定量的飲食來控制,一旦服藥效果變差,無法有效穩定血糖時,就得施打胰島素。早期打胰島素,不僅不會造成洗腎,還可以減緩慢性病併發症、減輕末期肝病、老人痴呆症、胰島素阻抗等,且部分主動治療的病人,在控制良好後,有可能停用胰島素,所以,提醒民眾別在陷入錯誤的迷思中了。

易疲勞、腰痠背痛 恐是營養攝取不均所致

易疲勞、腰痠背痛 恐是營養攝取不均所致#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據國健署2013年所公布職場員工外食比例調查發現,有高達5成以上,每周三餐外食5天以上,雖然外食方便取得,但現在的飲食型態大多西式、精緻化,也易有高GI、高油脂、高糖份等「3高」問題,使得多數人明明身體沒任何疾病,卻經常感到腰痠背痛、疲勞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亞健康」狀態,埋下胰島素阻抗的危險因子,成為罹患疾病的高危險群而不自知!長期營養不均 第二型糖尿病恐找上你程涵宇營養師表示,現代人因工作及生活型態,營養攝取不均衡的狀況早已是常態,長期下來,不僅容易處於亞健康狀態,也可能會導致胰島素阻抗,產生頭暈、嗜睡、體重增加等不明顯徵兆,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風險。特別是糖尿病,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2014年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為9.92%,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且有高達98%的患者都屬於第二型糖尿病,主要與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果糖、素食攝取過多有關,但若能積極的進行體重、血糖、及飲食控制,還是有機會能夠回復健康,除此之外,營養師也建議民眾,應攝取均衡營養、改善飲食陋習,如此一來,才能擺脫疾病風險。

肥胖危害問題多!中風、糖尿病易提早上門

肥胖危害問題多!中風、糖尿病易提早上門#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肥胖症除了會影響外表、社交外,更會對健康造成傷害,有許多研究調查皆發現,肥胖所帶來的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等三高問題,對健康造成威脅,尤其年輕人更比一般人早承受中風、糖尿病等風險,若能及早減重,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只是,坊間的減重方法千奇百怪,若想要瘦得持久又不失健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大林慈濟醫院為了幫肥胖者健康甩肉,成立了減重整合式門診,藉由減重與代謝手術治療,讓病態型肥胖病患,享有健康的身體外、又能改變體態、變得更有自信心。限制型手術減少食量 又可改善腸胃道荷爾蒙減重與代謝手術治療中心尹文耀醫師表示,若因肥胖引起併發症或三高問題,又加上長期控制不佳,恐怕就無法順利透過其它方法來減重,因此,會建議民眾考慮用手術來降低體重及改善血糖控制。像是限制型手術,例如:胃袖狀切除手術或胃繞道手術,來減少食量,同時改善腸胃道荷爾蒙,術後只需服用少量藥物,甚至不再服用,目前手術均以腹腔鏡甚至單孔腹腔鏡進行,傷口小、復原快,讓患者早日恢復健康。開刀總是會有一定的風險,以手術方式來減重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術前必須謹慎的評估,術後密切追蹤相當重要。糖尿病控制不佳、影響生活 手術治療改善問題像是一名29歲的盧姓男子,因糖尿病長期控制不佳,血糖平時都在300至400 mg/d,且糖化血色素平均在10%以上,經常住院治療,也需24小時背著胰島素幫浦調整血糖,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經由新陳代謝科評估轉由外科治療,執行胃袖狀切除手術,術後經門診持續追蹤,血糖與糖化血色素已正常控制,不用再吃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酯藥物,體重也明顯下降、 活動更靈敏。

糖尿病會傳染?病童入學遭拒、易被排擠

糖尿病會傳染?病童入學遭拒、易被排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孩子入學原本是件期待又開心的事情,但對於部分兒童而言,卻是噩夢的開始!由於普遍民眾對第一型糖尿病的認知不足,總以為只要稍微接觸到就會受到感染,使得他們容易受到排擠、不平等的眼光,甚至還有校方以沒有醫護人員、沒聽過此疾病、要家長全程伴讀等理由為拒,迫使兒童找不到學校就讀。按時打胰島素、量血糖 他們也能和正常人一樣「環境支持不足是目前第一型糖尿病童所面臨的困境」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丁瑋信醫師不諱言的說,過去在門診上,他也曾遇過一名小六的男童,因為參加畢業旅行,為了不想讓同學看到他打針的樣子,便忍了三天不打針,甚至就連出現不適也不敢吭聲,直到旅行結束回家後,就立即被送醫院,住進加護病房了。但其實病童只要按時注射胰島素和進食,血糖控制得宜,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生活,不管是吃甜食、運動都可以,只要在進行運動前,先測量血糖,採取適當的措施,留意低血糖,他們也能開心玩樂。忽略胰島素 酮酸症、腎臟病變恐上門目前在台灣約有9000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這些小孩因環境、基因的關係,導致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血糖上升,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來控制,以免糖尿病酮酸症、腎臟病變、昏迷等問題上身。最後,馬偕兒童醫院呼籲,應多給這些病童一些支持,不管是校方還是社會,都應有基本的認知,並打造友善校園環境、提升校園照護水準,讓病童也能開心上學。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要延緩病情惡化程度、避免併發症上身最佳的方式就是控糖,只是,普遍民眾在控糖上的觀念,多半只著重在於飲食、藥物上,卻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以至於長久下來成為了控糖死角,進而增加7成的死亡率。控糖三管齊下 飲食、運動、藥物不可少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醫師表示,由於台灣糖尿病人口多半是因胰島素量不足所致,且胰臟分泌功能的退化速度,以每年5~10%在進行中,因此,當病患無法分泌出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時,就會增加心臟、腦血管、視網膜、腎臟、神經等病變風險。所以,若想降低各項風險,就得從「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來進行,只不過,在全台170萬名糖尿病中,約有55%、85萬名糖友沒有運動的習慣,可見大家都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運動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降低死亡率據國外先前一項研究發現,沒有中強度運動習慣的糖尿病患,如快走、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每分鐘心跳在94~117之間的運動,相較於能做到規律性中強度運動習慣族群,死亡率高出7成。除此之外,醫師也表示運動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葡萄糖利用,有助體眾及血糖控制,相關致死率也能因此下降,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以上的好習慣,且若是參加團體運動,還能拓展社交,使身心達到舒坦及愉悅狀態。糖友的配偶 罹病風險竟增2倍雖然運動有助於降低糖尿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但若是親友們總是以口頭來提醒,並沒有身體力行來陪同的話,久了反而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反效果。另外,除了過去已知的家族史、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外,美國糖尿病學會2015年研討會中更發現了一項有趣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沒有血緣關係的另一半、配偶,罹病的機率竟比一般人高出2倍。由此可見,糖尿病不單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人的事,所以糖尿病關懷基金會邀請有氧舞蹈教練潘若迪擔任運動控糖大使,設計出運動MV,邀請大家一起做運動,減重、控血糖,只是建議在早午飯後的1.5~2小時運動為佳,應避免在飯後、晚上,以免導致低血糖。

每天喝2公升含糖飲料 男子昏倒險死

每天喝2公升含糖飲料 男子昏倒險死#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36歲的王先生,常感覺口渴,所以一天要喝2、3千c.c的全糖飲料,某天在家裡昏倒,被送醫插管,抽血發現血糖飆升到2311mg/dl,超過正常的20倍!導致嚴重脫水合併酮酸中毒,差點因為「甜過頭」喪命。血糖破表!「全身器官如泡在糖水裡」豐原醫院新陳代謝科林正修醫師表示,王先生並未發現已經罹患糖尿病,病發前兩個月,吃東西就胃痛,加上容易口渴,特別喜歡喝飲料,甘蔗汁、全糖古早味紅茶、罐裝含糖飲料都愛喝,一天要喝3000c.c。他也因為高血糖又大量飲用飲料,導致血糖一路飆到2311mg/dl,超過正常的20倍,使得葡萄糖高濃度集中在血液中,引發嚴重脫水造成意識模糊。全台近5成患者  不知自身有糖尿病林正修醫師說,從醫20年,王先生是首位血糖破2千的病患,因為一般血糖機只能檢測600mg/dl,王先生的血糖濃度早已經破表!加上吃飯就腹痛,已是酮酸中毒的症狀,他又不斷喝含糖飲料,等於一直「加糖」,使得情況越來越嚴重,宛如「全身泡在糖水裡」,要不是年輕,體力和身體狀況體都很好,真的會「甜死人」。王先生覺得自己年紀還輕,從未想過可能罹患糖尿病。林正修醫師也說,台灣有46.3%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經有糖尿病,如果又習慣高糖分飲食,像王先生這樣每天狂喝全糖飲料,就可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中,短時間就造成血糖失控,嚴重真的可能會奪命,不可不慎。

國小胖童年年增 罹糖尿病風險高

國小胖童年年增 罹糖尿病風險高#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國小到國中階段,應該是每個人最開心、無憂無慮的時候,如果此時期的兒童或青少年,得知自己罹患了糖尿病,通常會降低幸福感,增加憂鬱、焦慮的情形,以及難以建構自我的認知,影響自我照顧和代謝的控制,進而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胖胖童爆增 國小一年級肥胖率達1成2根據過去國際糖尿病聯盟的統計,全球0~14歲的孩童與青少年中,第1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盛行率為0.026%(約每萬人有2至3人),第2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生率,隨著孩童與青少年肥胖比率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依據臺北市102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結果,國小一、四,國中七年級及高中職一年級肥胖盛行率分別為11.62%、13.22%、15.22%及13.89%,光國小一年級的學童,肥胖盛行率竟高達將近1成2,臺北市衛生局健管處林夢蕙處長提醒,暑假已來到,請家長重視暑假期間兒童健康生活型態的養成如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等。定期追蹤、規律運動 預防併發症林夢蕙處長表示,糖尿病患者需要自我監測血糖,配合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加上注射胰島素方能達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為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如心臟、眼睛、腎臟及神經等全身小血管產生病變,患者每年需進行眼底檢查及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