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台灣高達65%第I型糖尿病患 曾併發酮酸中毒

台灣高達65%第I型糖尿病患 曾併發酮酸中毒#糖尿病

(撰文/Megan Chen)(圖片/優活健康網提供)(專業諮詢/中中山醫學大學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宜瑱醫師)什麼!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酮酸中毒比例竟高達65%,比對岸中國大陸的41.7%還要高出五成多!酮酸中毒症屬於高血糖併發症狀,好發於血糖值高於250mg/dL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醫師指出,尤其是胰島素缺乏的糖尿病患,更要小心酮酸中毒發生的危險。阿源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某天因頭昏想吐,就醫後發現血液中酮體濃度過高,引發酮酸中毒,經急診室醫師施打胰島素後,阿源的症狀即緩解,出院前,醫師特別叮嚀他,一定要按時監測血糖、血酮及使用胰島素,以免酮酸中毒再度發生,引起生命的危險。糖尿病患引發酮酸中毒 死亡率約5~10%什麼是酮酸中毒?中山醫學大學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宜瑱醫師表示,所謂的酮酸中毒是由於糖尿病患體內的胰島素不足,而無法分解利用葡萄糖時,體內便會以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造成過多的脂肪分解因而產生酮體,當血液酮體濃度越來越高,身體會發生頭暈、噁心想吐等症狀,嚴重可能會脫水,造成意識混亂、昏迷,統計顯示酮酸中毒症死亡率高達5~10%。 楊宜瑱醫師接著說,糖尿病引發酮酸中毒,其實就意謂著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而臨床上發現,酮酸中毒高危險族群包含:(1) 第一型糖尿病的兒童及青少年。(2) 使用胰島素幫浦的糖尿病患者。(3) 當使用胰島素注射的患者生病、處於壓力,或遭感染、發生嘔吐時。(4) 使用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忘記施打胰島素。(5)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嚴重恐會造成胎兒的死亡。 測血液中含酮量相較尿液測試較為準確 身體中的酮體有三種類型:β -羥丁酸 (β–hydroxyburate)、乙醯乙酸(Acetoacetate)及丙酮(Acetone),在身體處於正常狀態下,β -羥丁酸及乙醯乙酸的成分幾乎是各一半,從尿液及血液都能測得酮體,但當酮酸中毒發生時,β -羥丁酸會高達九成的比例,這時候單靠尿液測乙醯乙酸就無法完整呈現酮酸中毒時的酮體值,楊宜瑱醫師說,加上尿液檢查因干擾物質較多,且為非量化測量,故測試結果會有相當誤差,還是建議以測血液中酮體的量較為準確,而目前測血酮不再只有透過醫院生化儀器,因其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知曉血酮值,利用血糖機可以立即測值比較迅速方便,只要糖尿病患在測血糖時發現有血糖值較高的現象(一般為250mg/dL以上),直接以同機換成血酮試紙測酮體反應,若測量出的血酮值過高(正常值為<0.6mmol/L),請至醫院與醫師協尋治療方式! 血酮監控好 糖尿病不煩惱很多人都說:「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這句話可真一點也不誇張,尤其以酮酸中毒而言,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比率有65%之高,比起鄰近大陸的41.7%,及澳洲的37.2%都高出許多,也意味著台灣糖尿病患多數血糖控制不佳的事實,楊宜瑱醫師就這麼說,糖尿病患有規律的監測血酮,除了可以減少急診及住院事件發生外,也可以幫助醫師快速辨別病患的病情;對姙娠孕婦而言,也可以降低胎兒早產及死亡率的發生。楊宜瑱醫師呼籲,「飲食」、「運動」、「藥物」及「監測」是糖尿病患自我管理關鍵四步驟,透過良好的飲食及定期的運動習慣,並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同時定期測血糖及血酮值,才是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1) 飲食:依照營養師的建議監控飲食。(2) 運動: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以333為原則,每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下。(3) 藥物:依照醫師的指示服用相關藥物。(4) 監測:定期使用血糖機測血糖及血酮,一旦發現血酮值過高,可先施打胰島素,補充水分、預防脫水,若已經開始喘、噁心想吐時,就建議立即就醫。想了解更多血糖相關知識,請上:http://www.abbott-freestyle.com.tw/

治糖尿病新招!讓人尿出整杯「全糖奶茶」

治糖尿病新招!讓人尿出整杯「全糖奶茶」#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這營養過剩的時代,我國糖尿病患者始終居高不下,達兩百萬人左右,但隨著糖尿病藥物的相繼問世,現在竟有藥物能夠直接把血液中多餘的糖份,透過排尿的方式尿出來,一整天約可排出等同於一杯全糖奶茶熱量的糖份,除了能控糖之外,藥物機轉也讓人大感新鮮。治糖尿病新機轉 直接把糖分排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目前全新作用機轉的降糖藥,最重要的是由抑制腎臟近端腎小管對於過濾出來的葡萄糖再吸收,使葡萄糖不再被回收至血液中,反而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因而降低血糖值。此新發現的降糖機轉,經研究顯示,糖友服藥後,能夠每日自尿液排出的葡萄糖約為70公克(相當於280大卡熱量,等同於15顆方糖,或是一杯500ml全糖奶茶)。對於體重控制不佳或有高血壓疾病糖友而言,可望成為新的治療選擇。新光醫院內分泌糖尿病科醫師賴史明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不足或作用不佳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綜合症,如果糖尿病沒有得到充份的控制,可能引起一些急、慢性併發症,嚴重的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衰竭等,此新的機轉研究,能延緩病患打胰島素的時間,還能幫助糖尿病友減重,只是此種方式,女性病患則要注意泌尿道的感染。

糖尿病患不控「糖」 足部病變嚴重恐截肢

糖尿病患不控「糖」 足部病變嚴重恐截肢#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名64歲的劉小姐,有家族遺傳糖尿病史,最近稍為運動一下,便覺得足部疼痛痠麻。起初不以為意,但狀況並未隨休息改善,於是前往醫院求診,原來是糖尿病造成足部產生病變。醫師建議,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好壞,是足部併發症發生的關鍵,而若有小傷口建議及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造成感染或截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孫丕昌說,糖尿病在臺灣盛行率及死亡率均逐年增加。而足部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伴隨產生足部的潰瘍、感染以至於截肢是造成患者嚴重失能,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早期發現+提早復健 延緩足部肌肉萎縮在所有非外傷所造成下肢截肢的患者之中,其病因約有一半以上是和糖尿病的控制不良,造成下肢病變有關。糖尿病患常常併發周邊血管病變,引起足部缺血,加上神經病變,使足部感覺減弱,甚至出現畸形,此時若再發生感染,就會導致嚴重的足部問題。因此他強調,早期發現並預防糖尿病造成的各種足部問題,是避免將來發生感染、截肢等嚴重併發症,進而危及生命。而糖尿病患最重要的還是血糖控制,若能在早期尚未產生足部變形時,透過復健活躍遠端肌肉,或許可延緩肌肉萎縮。

【免費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

【免費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加上運動量不足,以致於造成慢性病發生率增加,且好發族群有逐漸年輕化,不僅如此,在這些慢性病中糖尿病佔極大的部分,因此,血糖的控制更為重要了。有鑑於此,為增加民眾飲食控制的重要性,亞東醫院特邀施淑梅營養師主講「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希望能透過此活動幫助民眾更加了解均衡飲食,及份量控制的重要性外,也要幫助病友認識飲食之份量代換,使他們的飲食更具多樣性,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月20日(二)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1001

糖尿病患冷熱感覺遲鈍 泡腳當心燙傷

糖尿病患冷熱感覺遲鈍 泡腳當心燙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加上最近寒冬低溫發威,很多人都想在睡前泡個熱水腳來幫助睡眠,雖然泡腳對於活絡經脈、舒壓與放鬆消除一天的疲勞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糖尿病患者,就需要格外注意。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因為長期的血糖不穩,導致末梢神經病變,因此病友們對冷熱的感覺非常遲鈍,同時觸覺也不靈敏,常發生被燙傷了,也不自覺,演變成更大的傷害。泡湯細菌多  當心傷口恐感染因此提醒,冬日溫水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要由家屬來試水溫;又如果是飢餓時血糖較低、或吃飯前後一小時、或過度疲累時,就最好不要泡腳。泡腳時間不可以太久水溫維持在30至40度之間較合適,而淨泡也不要太久以30分鐘為限。尤其不建議去泡溫泉,因為眾人泡的池中有許多細菌,一旦有傷口會造成感染。衛生局也建議,天氣冷其實多到戶外曬太陽,做好保暖的工作並適當的運動與補充溫開水這樣血液循環會較好。有時候也可以喝薑茶去寒,這都是不錯的方式。

食材醣類掌握好 糖尿病患飲食多變化

食材醣類掌握好 糖尿病患飲食多變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聖誕節快到了,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享受耶誕美食!營養師舉辦「聖誕飲食繽紛樂」健康講座,針對糖尿病患者設計控醣耶誕點心,並教導糖尿病患者挑選食材的小技巧,讓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心享用耶誕好料。成大醫院營養部柯玉珍營養師以食物模型做造型小熊吐司,再放兩顆葡萄乾當眼睛、一顆蔓越莓當嘴巴,完成後就是含醣類一份的點心。他解釋,大部分的糖尿病人適合每一餐主食類3份,每日水果2份及奶類一份。在這個份量內,可以自由變化食材設計耶誕餐點。海苔無醣份負擔少例如,可以將10公克的五穀七彩球,加入120cc的低脂鮮奶中,就成了含醣類一份有口感的點心。營養師也推薦買包壽司用、沒有調味的海苔,將海苔剪成耶誕樹的形狀,放在飯或粥上面,因為海苔屬於蔬菜類,沒有醣份,糖尿病患者吃起來沒有負擔,又可以利用吃飯時間感受濃濃的耶誕氣氛。更簡便的方法就是買幾個漂亮的碗盤,將一份水果的量,例如半根香蕉、一顆橘子或是一顆拳頭大的蘋果,切一切放入碗盤,就是美觀的水果餐。但柯玉珍營養師也提醒民眾要聰明選擇擺盤的食材,例如,栗子四顆(帶殼50克),或者果乾15公克、玉米粒4湯匙、或者地瓜55公克就含有醣類1份。同樣是一份醣類,可以依自己的胃口和喜好,做不同的創意搭配。 

腳底小傷口不理會 糖尿病婦差點喪命

腳底小傷口不理會 糖尿病婦差點喪命#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有糖尿病的民眾,若足部出現傷口,可別太大意,嚴重恐怕必須截肢!台中就有一名五十九歲的丁姓婦女,罹糖尿病長達十五年,近期雙腳突然發疼,友人建議到公園赤腳踩石子路,可獲得改善,不料婦人聽信,在走石子路的同時,不慎踩出小傷口,傷口竟然開始大舉擴散,滲出膿水,且左側腹股溝疼痛,她才驚覺不對,事態嚴重,前往醫院就診,經診斷竟是糖尿病足潰瘍併壞死性肌膜炎,所幸緊急處理,給予抗生素治療,才免於截肢或敗血症的噩運。全球每三十秒 一名糖尿病患須截肢小小傷口,豈料會差點截肢要命?臺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鮑卓璨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每4個糖尿病人,就有1個會發生足部潰瘍,其中八成是由糖尿病神經病變所造成。國際糖尿病聯盟於2005年的估計,全球每30秒鐘就有1位糖尿病人接受截肢。簡言之,糖尿病足的發生,是綜合糖尿病神經病變、周邊動脈疾病和足部感染的結果。台灣的資料也顯示,非創傷性截肢的病人一半來自於糖尿病。將近3%的台灣的糖尿病人,都有足部問題。因糖尿病足而必須住院治療的糖尿病人超過1%。其中約三成的病人必須截肢。同時,截肢後三年內再截肢的比例高達四成,因此,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以減少截肢的風險,對糖尿病人而言,是很重要的。鮑卓璨呼籲,建議每年至少接受1次徹底的足部檢查,以發現糖尿病足部病變相關的危險因子。

歲末年終聚餐多 糖尿病患血糖易失控

歲末年終聚餐多 糖尿病患血糖易失控#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每當氣溫下探時,有多數民眾皆會趁著補冬、聖誕節、跨年、尾牙、過年等機會,與親朋好友們聚會,但頻繁、不定時的聚餐,則會使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與體重,面臨嚴苛挑戰,且傳統的治療藥物,多會造成患者體重增加,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額外的體重增加會惡化胰島素阻抗性,並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血糖控制不良 恐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許惠恒醫師表示,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關鍵,但現代人飲食作息不規律及過多攝食,易導致血糖濃度過高,甚至超過腎臟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尤其上班族糖尿病患更難控制。所以,一旦如果沒有妥善控制血糖,恐會引發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臟病變等,嚴重者甚至必須洗腎。而在治療方面,許惠恒醫師表示,過去傳統的降糖藥物,多為幫助胰島素分泌或減少胰島素阻抗等機制,來增加糖份在體內的利用,因此,容易讓人發胖與造成低血糖。但食品藥物管理署在11月時已核准了一個排糖藥物,透過阻斷腎臟中主要葡萄糖再吸收的機制,讓身體每天從尿液排除平均約78克的葡萄糖到體外,達到控制血糖效果。腎功能指數低下者不建議使用雖然排糖藥物有助於減輕體重、血糖等,但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江珠影醫師提醒民眾要多喝水,因為此藥物是透過尿液排除葡萄糖,所以除了外陰部清潔需多加留意外,多喝水也才能將糖份排除以避免尿道感染,且對於腎功能指數eGFR低於45以下的患者則不建議使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