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患不控「糖」 足部病變嚴重恐截肢

糖尿病患不控「糖」 足部病變嚴重恐截肢#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名64歲的劉小姐,有家族遺傳糖尿病史,最近稍為運動一下,便覺得足部疼痛痠麻。起初不以為意,但狀況並未隨休息改善,於是前往醫院求診,原來是糖尿病造成足部產生病變。醫師建議,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好壞,是足部併發症發生的關鍵,而若有小傷口建議及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造成感染或截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孫丕昌說,糖尿病在臺灣盛行率及死亡率均逐年增加。而足部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伴隨產生足部的潰瘍、感染以至於截肢是造成患者嚴重失能,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早期發現+提早復健 延緩足部肌肉萎縮在所有非外傷所造成下肢截肢的患者之中,其病因約有一半以上是和糖尿病的控制不良,造成下肢病變有關。糖尿病患常常併發周邊血管病變,引起足部缺血,加上神經病變,使足部感覺減弱,甚至出現畸形,此時若再發生感染,就會導致嚴重的足部問題。因此他強調,早期發現並預防糖尿病造成的各種足部問題,是避免將來發生感染、截肢等嚴重併發症,進而危及生命。而糖尿病患最重要的還是血糖控制,若能在早期尚未產生足部變形時,透過復健活躍遠端肌肉,或許可延緩肌肉萎縮。

【免費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

【免費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加上運動量不足,以致於造成慢性病發生率增加,且好發族群有逐漸年輕化,不僅如此,在這些慢性病中糖尿病佔極大的部分,因此,血糖的控制更為重要了。有鑑於此,為增加民眾飲食控制的重要性,亞東醫院特邀施淑梅營養師主講「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希望能透過此活動幫助民眾更加了解均衡飲食,及份量控制的重要性外,也要幫助病友認識飲食之份量代換,使他們的飲食更具多樣性,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月20日(二)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1001

糖尿病患冷熱感覺遲鈍 泡腳當心燙傷

糖尿病患冷熱感覺遲鈍 泡腳當心燙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加上最近寒冬低溫發威,很多人都想在睡前泡個熱水腳來幫助睡眠,雖然泡腳對於活絡經脈、舒壓與放鬆消除一天的疲勞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糖尿病患者,就需要格外注意。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因為長期的血糖不穩,導致末梢神經病變,因此病友們對冷熱的感覺非常遲鈍,同時觸覺也不靈敏,常發生被燙傷了,也不自覺,演變成更大的傷害。泡湯細菌多  當心傷口恐感染因此提醒,冬日溫水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要由家屬來試水溫;又如果是飢餓時血糖較低、或吃飯前後一小時、或過度疲累時,就最好不要泡腳。泡腳時間不可以太久水溫維持在30至40度之間較合適,而淨泡也不要太久以30分鐘為限。尤其不建議去泡溫泉,因為眾人泡的池中有許多細菌,一旦有傷口會造成感染。衛生局也建議,天氣冷其實多到戶外曬太陽,做好保暖的工作並適當的運動與補充溫開水這樣血液循環會較好。有時候也可以喝薑茶去寒,這都是不錯的方式。

食材醣類掌握好 糖尿病患飲食多變化

食材醣類掌握好 糖尿病患飲食多變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聖誕節快到了,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享受耶誕美食!營養師舉辦「聖誕飲食繽紛樂」健康講座,針對糖尿病患者設計控醣耶誕點心,並教導糖尿病患者挑選食材的小技巧,讓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心享用耶誕好料。成大醫院營養部柯玉珍營養師以食物模型做造型小熊吐司,再放兩顆葡萄乾當眼睛、一顆蔓越莓當嘴巴,完成後就是含醣類一份的點心。他解釋,大部分的糖尿病人適合每一餐主食類3份,每日水果2份及奶類一份。在這個份量內,可以自由變化食材設計耶誕餐點。海苔無醣份負擔少例如,可以將10公克的五穀七彩球,加入120cc的低脂鮮奶中,就成了含醣類一份有口感的點心。營養師也推薦買包壽司用、沒有調味的海苔,將海苔剪成耶誕樹的形狀,放在飯或粥上面,因為海苔屬於蔬菜類,沒有醣份,糖尿病患者吃起來沒有負擔,又可以利用吃飯時間感受濃濃的耶誕氣氛。更簡便的方法就是買幾個漂亮的碗盤,將一份水果的量,例如半根香蕉、一顆橘子或是一顆拳頭大的蘋果,切一切放入碗盤,就是美觀的水果餐。但柯玉珍營養師也提醒民眾要聰明選擇擺盤的食材,例如,栗子四顆(帶殼50克),或者果乾15公克、玉米粒4湯匙、或者地瓜55公克就含有醣類1份。同樣是一份醣類,可以依自己的胃口和喜好,做不同的創意搭配。 

腳底小傷口不理會 糖尿病婦差點喪命

腳底小傷口不理會 糖尿病婦差點喪命#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有糖尿病的民眾,若足部出現傷口,可別太大意,嚴重恐怕必須截肢!台中就有一名五十九歲的丁姓婦女,罹糖尿病長達十五年,近期雙腳突然發疼,友人建議到公園赤腳踩石子路,可獲得改善,不料婦人聽信,在走石子路的同時,不慎踩出小傷口,傷口竟然開始大舉擴散,滲出膿水,且左側腹股溝疼痛,她才驚覺不對,事態嚴重,前往醫院就診,經診斷竟是糖尿病足潰瘍併壞死性肌膜炎,所幸緊急處理,給予抗生素治療,才免於截肢或敗血症的噩運。全球每三十秒 一名糖尿病患須截肢小小傷口,豈料會差點截肢要命?臺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鮑卓璨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每4個糖尿病人,就有1個會發生足部潰瘍,其中八成是由糖尿病神經病變所造成。國際糖尿病聯盟於2005年的估計,全球每30秒鐘就有1位糖尿病人接受截肢。簡言之,糖尿病足的發生,是綜合糖尿病神經病變、周邊動脈疾病和足部感染的結果。台灣的資料也顯示,非創傷性截肢的病人一半來自於糖尿病。將近3%的台灣的糖尿病人,都有足部問題。因糖尿病足而必須住院治療的糖尿病人超過1%。其中約三成的病人必須截肢。同時,截肢後三年內再截肢的比例高達四成,因此,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以減少截肢的風險,對糖尿病人而言,是很重要的。鮑卓璨呼籲,建議每年至少接受1次徹底的足部檢查,以發現糖尿病足部病變相關的危險因子。

歲末年終聚餐多 糖尿病患血糖易失控

歲末年終聚餐多 糖尿病患血糖易失控#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每當氣溫下探時,有多數民眾皆會趁著補冬、聖誕節、跨年、尾牙、過年等機會,與親朋好友們聚會,但頻繁、不定時的聚餐,則會使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與體重,面臨嚴苛挑戰,且傳統的治療藥物,多會造成患者體重增加,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額外的體重增加會惡化胰島素阻抗性,並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血糖控制不良 恐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許惠恒醫師表示,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關鍵,但現代人飲食作息不規律及過多攝食,易導致血糖濃度過高,甚至超過腎臟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尤其上班族糖尿病患更難控制。所以,一旦如果沒有妥善控制血糖,恐會引發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臟病變等,嚴重者甚至必須洗腎。而在治療方面,許惠恒醫師表示,過去傳統的降糖藥物,多為幫助胰島素分泌或減少胰島素阻抗等機制,來增加糖份在體內的利用,因此,容易讓人發胖與造成低血糖。但食品藥物管理署在11月時已核准了一個排糖藥物,透過阻斷腎臟中主要葡萄糖再吸收的機制,讓身體每天從尿液排除平均約78克的葡萄糖到體外,達到控制血糖效果。腎功能指數低下者不建議使用雖然排糖藥物有助於減輕體重、血糖等,但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江珠影醫師提醒民眾要多喝水,因為此藥物是透過尿液排除葡萄糖,所以除了外陰部清潔需多加留意外,多喝水也才能將糖份排除以避免尿道感染,且對於腎功能指數eGFR低於45以下的患者則不建議使用。

足部照護10要點 糖尿病患避免併發症、截肢

足部照護10要點 糖尿病患避免併發症、截肢#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足部照護常被糖尿病患所忽略,因糖尿病所引起的神經功能退化,十分容易引致手腳麻痺,感覺遲鈍,常會因為一個小小傷口,處理不當產生細菌感染造成潰爛,嚴重時需要進行局部或下肢截除手術,以保性命。神經病變缺乏痛覺 糖尿病足易受傷為何會形成糖尿病足部的問題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護理科何璇護理長說明,典型的糖尿病足部潰瘍形成過程,是由於神經病變,缺乏痛覺預警使患者腳部容易受傷,常沒有發覺;以致沒有立刻作出適當的治療,由於血流不良受傷部位難以痊癒,加上細菌感染,侵犯深部肌腱及骨骼,導致截肢危險,因此糖尿病的患者應特別重視足部護理。糖尿病患常因神經功能退化,導致手腳麻痺,感覺遲鈍,所以當足部受損,也不容易察覺,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對足部作適當的檢查及護理,才可避免足部產生併發症,對此他也提供10個注意事項:1)控制血糖可降低神經傷害,所以血糖控制是預防足部病變的最基本要求。2)每天睡前檢視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是否有切傷、傷口、撞傷及紅點產生。3)洗乾及擦乾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及足間部位。4)定期檢查糖尿病患者的指(趾)頭,可以用鏡子協助檢查腳底以及足趾之間。5)剪指甲應以平剪的方式。6)不可以自行去除腳部的雞眼或硬皮,應尋求醫師協助。7)一旦發現腳上有異樣、有傷口或香港腳,馬上去看醫師,以免引起細菌感染潰爛。8)穿著合適的鞋襪,鞋子必須柔軟合腳,尤其是腳部有變形。9)穿鞋子之前要檢查有無異物,若視力不良,要請他人代為檢查雙足及鞋子。10)脫去鞋襪,將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在腿部支撐的情況下放置在一舒適的姿勢,使用健康足部檢查表,辨別足部是否有異樣情形。

才吃飽又肚子餓 當心是糖尿病前期症狀

才吃飽又肚子餓 當心是糖尿病前期症狀#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才剛吃完飯沒多久又肚子餓、冒冷汗,出現低血糖的情形,當心是糖尿病前期症狀!一名45歲的張先生,近來有手抖、心悸、肚子餓、冒冷汗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嗜睡甚至昏迷等現象。經醫師問診後,發現其症狀常出現在早餐後,約上午10到11點之間。經口服葡萄糖耐糖試驗後證實是葡萄糖不耐症,也就是糖尿病前期的症狀、給予飲食建議及體重控制後,症狀有所改善。症狀常現於餐後4小時北市聯醫忠孝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鄭筆聳醫師說,糖尿病前期包含空腹血糖異常或葡萄糖不耐症兩種,都是血糖偏高但未達糖尿病的程度。好發在中年以後,但近年來因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罹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一般人認知糖尿病都是高血糖,但在糖尿病前期時,有些人會出現餐後低血糖症狀。鄭筆聳醫師表示,餐後低血糖大多發生於糖尿病前期,常出現在餐後4到5小時左右。在治療方面,建議需做體重、飲食及生活作息控制,以降低惡化到確診第2型糖尿病的機會,同時也減少胰島素過度分泌造成低血糖。體重、飲食控制為首要飲食方面,應減少高糖份或醣類食物攝取,如糕點、糖菓、含糖飲料等加工過的精緻食物,可少量多餐或在正餐間補充些高纖餅乾。如還是不能減輕症狀,則需諮詢專業醫師,考慮使用降血糖藥物來延長醣類食物的吸收時間,改善餐後低血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