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引發周邊神經病變 嚴重恐截肢

糖尿病引發周邊神經病變 嚴重恐截肢#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的嚴重性在於併發症的發生,除了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等大血管病變的風險,另外還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與周邊神經病變等;尤其若長期處於高血糖,就會使周邊神經損傷,這時若手腳末梢受傷,恐不容易察覺,嚴重時恐面臨截肢。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在早期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大多是負責傳遞體表冷、熱、痛的小神經纖維受影響,這時可測量手腳對溫度的敏感性,查看是否有周邊神經病變等問題,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良好血糖控制 防病變目前對於神經病變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唯一可有效減緩神經病變進展的方法。糖尿病患者手足的保護非常重要,例如平時可以戴手套或穿襪子、穿鞋前先檢查鞋中有否異物等,並應隨時檢視足部是否有受傷,以免造成更進一步的感染損傷。另外,若已有周邊神經病變發生時,適度的散步、伸展、局部按摩、浸泡溫水、充足的休息等,都可以協助減緩神經疼痛。

糖尿病患低血糖昏迷 當心造成腦部損傷

糖尿病患低血糖昏迷 當心造成腦部損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的許先生雖然罹患糖尿病已有三年,但他在這段期間規律服用降血糖藥物,從未間斷。不料,上周在上班開會時,他突然臉色發白、全身冒汗,並出現心悸、發抖等現象,同事緊急將他送醫,這才發現他出現的是低血糖症狀。「太」積極控制血糖  竟會造成低血糖阮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簡誌銘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常有多喝、多吃、多尿,以及血糖偏高的現象,唯有靠規律服用降血糖藥物來控制血糖。不過,積極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卻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原因包括藥太強或藥過量、飲食不正常等,有些人則是因為自行的調整藥量,服用藥量不足而影響到血糖控制。低血糖症狀輕微的人常會出現頭暈、盜汗、心悸、發抖等症狀,嚴重會出現抽搐、昏迷、休克等,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的受損、失去知覺,甚至恐誘發心臟病發作,及造成永久性腦病變。出現心悸、冒汗  先吃一些含糖食物因此,簡誌銘醫師表示,糖尿病者在出現包括顫抖、心悸、冒汗和飢餓感等症狀時,最好能測血糖,確定低血糖時可藉由吃或喝一些含糖食物如糖果、果汁或非低熱量的汽水。而要維持血糖在接近正常值的範圍,又要避免低血糖的血糖發生,只有靠經常自我測試、規律的飲食及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和遵從醫師指導,同時要注意自己的活動量及飲食上改變。

空腹血糖正常勿輕忽 當心罹患糖尿病

空腹血糖正常勿輕忽 當心罹患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45歲的吳先生,日前剛做完例行性的身體檢查,空腹血糖數值為98mg/d1,但正當他慶幸自己還好沒有超標時,醫師就建議他做飯後血糖與醣化血紅素的檢查,因為吳先生的體重過重,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因此,醫師覺得做個完整的檢查,才能真正的安心。結果檢查後發現,飯後血糖超過200mg/d1,醣化血紅素也超過6.5%,所以,事實上吳先生已經罹患糖尿病了。過胖、高血壓為高危險群隨著生活型態、飲食的改變,對胰臟來說是一種負擔,更是加速胰臟老化、糖尿病發生的主因,對此,書田診所家醫科康弘銘醫師表示,有多數糖尿病患者在初期時症狀不明顯,甚至根本沒有症狀,平均約經過5~10年後才會開始出現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下降等症狀,不僅如此,罹病後若沒有即早治療,在經過15年後就會合併產生一些不可逆的疾病,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等。不僅如此,若是有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脂、女性有多囊性卵巢、妊娠糖尿病、或是曾有空腹血糖或飯後血糖過高記錄、家族史等民眾,應多加留意,因為這些人都是屬於糖尿病患高危險群。診斷4要點 幫你預防糖尿病目前診斷糖尿病有4種參考數值,且彼此間是護相互補的,所以,很難表示哪一個才是最準確的方式,此外,家中若有血糖機的民眾,也可透過在家自行做飯前、飯後的檢測,若發現數值異常,建議到醫院做更詳細的檢查,以確保身體安全:1)空腹血糖超過126mg/d1:可檢查出5成的糖尿病患。2)飯後血糖超過200mg/d1:敏感性高,所以,可透過此數據檢查出9成的糖尿病患。3)醣化血紅素超過6.5%:可檢查出3到4成的糖尿病患4)有高血糖症狀且隨機血糖超過200mg/d1最後,康弘銘醫師提醒,若是你是喜愛甜食的民眾也要多加注意,因為甜食會加重胰島素代謝,增加負擔以致產生糖尿病風險,所以,建議民眾每年應定期做檢查,才能在糖尿病發生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此一來,才能真正降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讓自己穩定控制住糖尿病。

糖尿病患防失明 應定期眼底鏡檢查

糖尿病患防失明 應定期眼底鏡檢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5歲的楊先生為糖尿病患者,因為初期沒有任何不適的症狀所以未規則就醫,直到右眼視力模糊才就醫,沒想到醫師告知要開刀讓楊先生十分震驚。糖尿病為國人常見的疾病,併發症如視網膜、腎臟、神經病變,都與血管病變有關,但是視網膜血管病變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糖尿病患者本身還沒有眼睛不舒服症狀時,通常不會到眼科就診,但是卻不知眼底可能早已發生變化,往往都要到視力已經出問題了才就診,但此時治療的效果並不好,嚴重甚至會有失明危機。半年檢查一次 及早發現治療保視力基隆市衛生局提醒,無論有沒有眼睛的症狀,通常在一發現有糖尿病之後,就應立即到眼科作詳細的眼底鏡檢查,以確知眼睛的健康情況,對眼部正常無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建議至少半年應該檢查一次,若是有出現視網膜病變則要更密集追蹤,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大部分的糖尿病患都能維持很好的視力及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防視網膜病變 血糖控制為首要

糖尿病患防視網膜病變 血糖控制為首要#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國人愛好品嘗美食,醫師提醒,享受美食之餘,可不能太肆無忌憚,血糖沒有控制好,小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來找碴!68歲的林伯伯從3年前被診斷有第二型糖尿病,血糖雖然一直都控制不錯,視力卻時好時壞,到醫院檢查發現雙眼最佳矯正視力僅剩0.2,經檢查為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接受治療後,雙眼最佳矯正視力恢復到0.4。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江立峰醫師表示,長期高血糖會傷害微血管,而視網膜是富含微血管的組織,因此首當其衝。從流行病學來看,罹患糖尿病20年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有9成會有視網膜病變,其中約3成的患者會失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6成會有視網膜病變,其中1.6%患者會失明。視力模糊別輕忽  定期追蹤保健康現行治療方式最重要的依然是控制血糖,據研究顯示,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減少約8成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機會,或減少已發生病變患者惡化機會,以及定期接受散瞳視網膜檢查,倘若已經進展至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則建議接受全網膜雷射術治療,黃斑部水腫者,則可接受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江立峰醫師也提醒,若有高血糖、血壓、血脂及腎臟病者,應該好好控制,抽菸者建議減量或戒菸,視力模糊不可輕忽,應至少每年檢查視網膜,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視力永久受損。

樂閱讀/做對5件事 擊退腦疲勞

樂閱讀/做對5件事 擊退腦疲勞#糖尿病

壓力逼迫我們的大腦快速反應,時間一久,大腦累壞了、再也撐不住。做對以下五件事,幫你找回元氣、讓大腦再度活力充沛。1)累了就去睡覺吧!研究發現,睡眠時血液中的一氧化氮會稍微增加,有助於加強記憶的固化,還可以提升睡眠品質,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睡眠對提升記憶力有幫助,」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胡朝榮表示,國內外相關實驗都證實,睡眠和記憶力息息相關;在睡覺前學習的東西,經過睡眠之後會記得更熟。如果感覺疲勞,卻無法立刻去睡,除了喝咖啡以外還有什麼提神的方法?中央大學認知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永儀說,腦細胞需要大量的氧氣,目前唯一確定有效的提神物就是新鮮氧氣,吸一口真的會瞬間醒腦;不過這是暫時性的,一旦拿開氧氣筒,提神效果就沒了。2)壓力沉重時,最快也最有效的紓壓法就是運動面臨壓力,人體的反應是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瞳孔放大,人的本能已準備好要迅速逃離,如果這時候還勉強自己坐在電腦前,當然會覺得焦慮不安、心煩意亂。「去運動吧!這才是你的身體面對壓力時該有的反應,」陳永儀說,在沒辦法馬上改變壓力環境的情況下,運動是最好的紓壓方式。一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20分鐘的有氧運動(瑜伽不屬於有氧運動),持續一個月就能顯著改善焦慮症狀,還能讓大腦的運作效能更好。3)學習禪定睡覺時,外界的新事物暫時不會進入大腦,但大腦還是在快速運作。如果老是覺得睡不好、思緒停不下來,你應該學習禪定或稱內觀(mindfulness),真正讓大腦休息。「身體要動,腦袋則是要靜,能做到這兩者,大腦才可以真正得到休息。」陳永儀說,配合腹式呼吸法,練習禪定可以幫助你專注、給大腦一個喘息的機會。然而,腦子裡的思緒太多了,要如何不被這些雜亂的念頭帶著走?陳永儀建議先找一個聲音、或是一種氣味來當做專注點,例如空調的聲音、或是點一支香或蠟燭。她自己則會使用節拍器的聲音。4)訂定合理的目標壓力並非全部來自外界,很多壓力都是自找的。在設定目標前,應該先對自己的壓力承受度有所認知,才能訂下合理的目標;不要把自己逼到極限,而是該給自己一點時間與空間去釋放內心壓力。唯有心清明了,才能重拾專注與力量。馨培心理治療所院長呂嘉寧表示,生活不可能全無壓力,而人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承擔度,因此重點不是追求「零壓力」的人生,而是要找出自己的極限,不要設定超出能耐的目標,才不會把自己逼過頭了。5)一個小儀式,不把煩擾帶回家另外,很多人下班後仍持續處於情緒緊繃的狀態,就算回到家還是在擔憂工作的事,大腦得不到休息的機會。呂嘉寧建議,不妨為自己安排一個小小的儀式,例如下班回到家就先洗澡、換掉上班的衣服等,藉由這些儀式,告訴自己「我已經下班了」、「不要再想工作了」。練習一段時間後,你就會慢慢適應不同角色的切換,不再把工作的煩擾帶回家。(本文作者/張曉卉、黃惠如)(摘自/別讓身體比你老/康健出版)

糖尿病患視網膜病變風險暴增25倍 罹病7年半數都淪陷

糖尿病患視網膜病變風險暴增25倍 罹病7年半數都淪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我國高達一百五十萬名左右的民眾,不幸罹患糖尿病,但糖尿病若控制不佳,則易引起三大病變,分別是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與腎病變,後兩者則需透過定期的蛋白尿檢查與眼睛檢查,才能追蹤是否有病變的情況產生,但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的統計102年臺北市糖尿病患眼底檢查率僅31.74%,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率為42.17%,顯示6、7成糖尿病人仍未定期受檢。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7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全國40歲以上成人之高血糖盛行率為13.3%。糖尿病患視網膜病變風險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林怡君醫師表示,糖尿病會引起眼睛病變,若未予治療則引起失明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5倍。而研究更顯示患病7年後50%有視網膜病變,17年到25年後則有90%出現病變,因此每年接受1次的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檢查,可提早預防並早期治療。此外糖尿病人出現初期和中期慢性腎臟病的症狀不明顯,當民眾發現時,常瀕臨需要洗腎治療的階段。所以,糖尿病人每年也應該最少有一次尿液微量白蛋白的例行檢查,早期預防、適當診斷與治療,可延緩併發症發生。林莉茹進一步提醒民眾,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一定要謹記健康5個要訣,包括定期就醫與檢查、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與腰圍、按時服藥,可有效避免併發症(如腎病變、中風、心肌梗塞、週邊血管病變等)的發生。

醫訊/糖尿病友健康吃素

醫訊/糖尿病友健康吃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熱衷於吃素,覺得吃素可以讓身體少疾病,而且又不容易發胖!有鑑於此,亞東醫院特邀蘇筱媛營養師主講「糖尿病友健康吃素」,藉由此講座帶著大家一起來解析吃素的優勢和劣勢,並告訴大家如何健康吃素,才是對身體有好處的,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友健康吃素時間:5月20日(二)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7728-100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