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親密的家人走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你會選擇隱瞞病情還是如實告知?不論對於家屬或醫師,這永遠是醫院病房裡最大的難題之一,每做出一個決定,都像是死神握著鐮刀一般,左右病患的生命意志。在外科醫師賴俊佑的內心,也曾與自己拉扯過義務與道德的兩端,最終他明白,擁有「同理心」,才是走在成為真正的醫師的道路上,最難能可貴的信念。以下摘文出自《開刀房的溫暖》一書:
當最親密的家人走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你會選擇隱瞞病情還是如實告知?不論對於家屬或醫師,這永遠是醫院病房裡最大的難題之一,每做出一個決定,都像是死神握著鐮刀一般,左右病患的生命意志。在外科醫師賴俊佑的內心,也曾與自己拉扯過義務與道德的兩端,最終他明白,擁有「同理心」,才是走在成為真正的醫師的道路上,最難能可貴的信念。以下摘文出自《開刀房的溫暖》一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的健保給付制度,可說是全世界的典範,台灣人光是感冒看醫生,都享受著健保帶來的方便,然而,並不是所有病症的醫藥費都能夠給付,尤其種類繁多的癌症,給付的規範相當繁雜,這也呈現了兩樣情,若癌友獲得健保給付,簡直是幸運之神眷顧,大大減輕經濟壓力,若必須全自費,即便有再新的藥物、再好的治療方法,若負擔不起,也只能拚死拚活的籌錢、工作,卻同時面臨抗癌的辛苦。自費及健保給付,讓癌友的治療之路呈現「兩樣情」。淋巴癌上身 受惠健保給付男大生抗病成功陳先生今年23歲,二月剛從大學畢業。看起來比別人晚了一些,原因是他在就學期間一度休學、全力抗癌。那時他的脖子上出現不明腫塊,由於沒有痛感,原本他並不在意,直到脖子的腫塊愈來愈大,像是頸部兩側塞了顆乒乓球,他才趕緊就醫,確診為惡性的何杰金氏淋巴瘤。休學接受化療期間,雖然副作用讓他相當難受,從口腔到胃腸道嚴重潰瘍,全身痛到無法入睡,平時連喝水都像是幾十把刀在喉嚨裡割,但在家人鼓勵下,他撐過經化療的痛苦,疾病終於緩解。原以為已經痊癒,沒想到規劃赴日留學準備相關健檢文件時,醫院卻通知他癌症復發!在醫師苦勸下,他接受二線化療、自體幹細胞移植。有鑒於他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醫師建議他接受標靶藥物,作為鞏固治療。但鞏固治療的藥物所費不貲,每個月20~30萬,完成整個療程要價約莫兩百萬。所幸,陳先生用藥時,健保開始給付。讓他可以持續安心治療,不需要擔心費用壓力。陳先生說,自己一路走來的治療,幾乎都有健保給付,健保真的幫了大忙!他也樂見其他癌病友可以不再因為過高的經濟負擔而面臨自費用藥抉擇。8顆腦瘤只能全自費?機車行老闆耗盡半生積蓄阿煌兩年多前因為頻繁跌倒、就醫檢查,原以為是貧血,沒想到在腦袋裡發現8顆腫瘤,經診斷為肺腺癌第四期合併腦轉移。面對治療,「腦袋裡的腫瘤有8顆,超過健保給付規定的3顆,因此只好8顆全自費接受加馬刀治療」阿煌不解地說:「難道不能幫我付3顆,多出來的5顆我自己付?」阿煌生病兩年來,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所有治療都努力嘗試了,但只有化療獲得健保給付,每月高達15萬左右的治療費用,雖然有商業保險,但商業保險也是有上限的。阿煌說,治療與生活費幾乎花光了積蓄,「本來想省錢,請醫師乾脆把標靶停掉,但醫師建議不要停、先減藥,這才讓每個月藥費又省幾萬塊!」沒錢只好回機車行上班 過程簡直出生入死他說,初罹癌時也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積極接受治療,加上當時有點積蓄,認為應該好好休養,先遠離對肺部傷害較大的機車行工作,因此將機車店頂給妹婿打理,沒想到龐大的藥費讓存款快速縮水。為避免坐吃山空,阿煌回到已經交給妹婿打理的機車行,一邊治療一邊工作,也為避免再次吸入致癌物質,口罩片刻不敢離身。阿煌說,癌症新藥治療的費用真的很龐大,若是健保也出一點,自己再出一點,一定能減輕我們的壓力。仍在服藥治療的阿煌,目前繼續在機車行裡打拚,幫忙換換機油、露個臉讓信任的老客戶持續上門光顧,維持機車行的生意,也才有錢繼續拿來付醫藥費。(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癌症自費極昂貴 有無健保給付是「天堂地獄之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罹患癌症後,除了治療外,許多癌友最先問的事情就是:「三餐該怎麼吃?」抗癌路漫漫,腫瘤除了會增加能量消耗外,治療過程又可能經歷各式各樣的副作用,許多癌友體重便在過程中失守,導致營養不良。身體若缺乏足夠的能量對抗癌症,可能會造成外觀的改變,進而影響心情,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癌症惡病質,讓食慾變得更差,加速身體機能的流失,將更難維持抵抗力,造成疾病惡化的惡性循環。在臨床上,許多癌友未必是死於癌症,更多是因為營養不良導致惡病質而離世。因此,維持體重不僅可以降低治療過程的副作用,更能兼顧生活品質,讓治療效果更好,而注重營養則是維持體重的不二法門。諮詢營養師,維持體重、觀察三餐維持體重是癌友治療期間的重要任務,如此一來,身體才能有足夠的能量對抗癌症。癌友可以參考營養不良評估表MST(Malnutrition Screening Tool)勾選,檢測自己的營養不良分數,只要大於等於2分,建議盡快尋找醫療協助、諮詢營養師。MST表格,主要參考2個指標,一個是進食情況,另外一個是體重減輕狀況。每日觀察自己的進食量,在三餐固定份量的情況下,本來可以吃一整份餐點,但現在只能吃6、7成,甚至一半都不到時,就是身體的發出警訊。在沒有刻意減重的情形下,體重減輕也是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請參照下面的「營養不良評估表」。一旦確診罹癌後,建議可以請醫師或個管師協助轉介醫院的營養師,及早維持營養狀況,才能有好的體力與狀態面對疾病,戰勝癌症。營養師會根據癌友的生活習慣、療程、副作用、身體共病等狀況,量身打造專屬癌友的飲食建議;吃不完、做不到的話,營養師也能幫忙想對策,設法在有限的食慾中,盡可能滿足癌友的營養需求。諮詢時,癌友們也可以將親朋好友送的各式營養補充品,請營養師代為評估,由營養師給予補充的相關建議,相較盲吃眾多昂貴的營養補充品,營養師更能正確地指導癌友如何均衡飲食、維持體重、正確使用營養補充品,吃得巧、吃得好,身體自然就會好。特殊病患,更需諮詢營養師1. 同時有慢性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的癌友:雖然攝取足夠的熱量與優質蛋白質,是癌友飲食的重要原則之一,但有許多癌友在罹癌前便有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每日飲食更要諮詢營養師,才能吃得安全。例如有些腎臟病患者要特別限制蛋白質攝取量,為此需要定期檢驗血液生化值,由營養師估算出適宜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2. 特殊癌別(如頭頸癌、消化系統)癌症患者:部分頭頸癌患者因疾病而無法吃固態食物,所以需要吃天然食物攪打成的液體飲食或是營養品,營養師會針對個人特殊狀況,提供飲食建議。胰臟有內外分泌的功能,會影響消化、吸收甚至代謝功能,因此胰臟癌患者的營養不良風險較高。另外消化系統的癌症患者,例如食道癌和胃癌,也同樣有較高的營養不良風險,這些癌友更需要營養師的評估與建議。營養不良評估表(Malnutrition Screening Tool )1、 最近(6個月內)沒有刻意減重下,是否體重減輕?□否(0分)□不確定(2分)□如果是,請問減輕幾公斤?1~5(1分)6~10(2分)11~15(3分)>15(4分)□不清楚幾公斤(2分)2、 常因為食慾不振而吃得少嗎?(和平時比較,攝食量少於1/4就算)□ 否(0分)□ 是(1分)*MST分數為_____,分數大於/等於2分,建議尋找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以利維持營養狀況。我該怎麼吃?訣竅是什麼?「該怎麼吃?」是癌友時常有的困擾。由於牽涉不同癌別、不同副作用,以及每個癌友本身飲食習慣、身上共病的情況,而有所不同,但大原則是「先達到足夠的熱量,同時攝取優質的蛋白質,達到飲食均衡。」盡量選擇新鮮食材,不過度調味,維持好的進食習慣與品質。先有足夠熱量,再追求飲食均衡每個人每天就算身體靜臥不動,光是呼吸、消化等維持身體日常機能運作,就會消耗一定的熱量,正是所謂的「基礎代謝率」。網路上有許多計算熱量需求的小工具,癌友可以輸入自己的身高、體重、年齡、活動型態,就能得到自己的數值。當然,可以到營養諮詢門診,請營養師做整體營養評估,這是更精準的做法。癌友時常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熱量卻遠遠不足。熱量若是不足,吃進的食物都用來維持身體的基礎代謝,蛋白質也會被身體當作熱量消耗,沒有多餘的蛋白質協助身體修復落髮、傷口、提升白血球等抗癌工作。所以建議癌友,每日進食首要條件是達到熱量需求,蛋白質才能有效被利用,體重才得以維持。先攝取足夠熱量、優質蛋白質,接著再追求飲食均衡。一般的狀況下,癌友的餐盤與一般人並無不同,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推動的「我的餐盤」,每餐皆需要6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才能攝取到日常所需的營養。維持三餐,不足的部分由點心補齊建議癌友最好可以維持定時三餐,除了觀察進食量是否有變化,每餐也能清楚知道哪類食物沒有吃完,就能在點心時間補足。例如蛋白質沒吃完,可在下午點心時間吃1顆茶葉蛋,或者在飲品中添加蛋白粉;若是蔬菜水果沒吃完,到了下午,就打杯蔬果汁當飲料喝等(蔬菜可以先汆燙、水果選擇可去皮且避免腐壞的部分)。另外,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容易噁心、嘔吐、味覺改變,連吃都很困難,建議化療後病人食慾較差時可以「少量多餐」。但每餐吃得少少的,很難估計真正進食量,這時候把握「熱量、營養密度高」的選擇原則,在有限的食慾下,吃進較多的熱量與營養。舉例來說,濃湯的熱量密度就較清湯來得高,這時候也可以在湯品中加入高蛋白粉。同時可嘗試高熱量的飲品,通常愈濃稠、熱量會愈高,例如酪梨牛奶。(癌友若擔心鮮奶的生菌,可選擇奶粉泡的牛奶、保久乳或豆漿)如果真的吃不下,只要能引起食慾的食物都能嘗試看看,吃些糕餅類、高熱量的東西幫助補充熱量並無不妥,這時想加糖或是布丁也可以,另外,堅果飲也是不錯的選擇,堅果1克就有9大卡的熱量,先顧及熱量,有了食慾再考慮蛋白質。真的吃不下,營養補充品是好幫手市面上有許多針對癌友設計的營養代餐,如癌症均衡營養品,1罐大約250大卡,兩罐等於一餐,內含所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如果真的吃不下,也無精力準備飲品補充熱量,可以考慮其中幾餐以營養補充品替代。舉例來說,癌友若現在一餐只能吃到6成,剩下4成就可以利用1至2罐營養品補充。甚至這些配方還能針對癌友特殊的身體狀況做調整,像是便秘,則加強膳食纖維的配方,能有效幫助腸胃蠕動。其他較有科學證據的營養補充品如下:魚油:魚油因含有Omega-3 脂肪酸,可以減輕癌細胞所引起的身體發炎反應,建議癌友可以補充,一天上限是5克。如果有些營養品內含魚油,就不需要另外補充魚油;若購買的是無魚油的配方,則可以另外補充,癌友可依自身經濟條件選擇。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左旋麩醯胺酸是人體必要的一種胺基酸,可協助修補癌症患者的傷口、口腔黏膜、腸胃道黏膜破裂等。不過使用時需注意,每日需要足夠熱量,左旋麩醯胺酸才能有效運用。建議補充時機點是化療前、化療中,化療後如果有口腔黏膜受損情形,也可繼續食用。預先保護黏膜組織,是避免口腔黏膜破裂時,導致吃得不好,而消化道黏膜受損,則容易使消化吸收變差。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是一般民眾平時選擇營養補充時的首選,對於癌症患者,更能穩定神經、修復傷口。高蛋白粉:市面上有許多蛋白粉品牌,若癌友的蛋白質實在攝取不足時,可以購買蛋白粉,蛋白粉主要有乳清蛋白、大豆蛋白2種,因為經過純化,10克蛋白粉約1份肉(約1兩肉),可視三餐狀況在飲品中添加,增加蛋白質,熱量密度也會比較高。另外,市面上也有黃豆粉可以選用,相對蛋白粉便宜,但並未經過純化,所以黃豆粉成分中會有醣質,需要吃得更多才能達到蛋白粉的量,黃豆製品也容易產生脹氣,可能造成癌友腸胃不適,購買時請注意營養標示說明。聚餐、外食放心吃,癌友放寬心最重要每天自己煮三餐,有時也想要變換口味,癌友只要選擇烹調方式較為健康的餐廳或餐點,外食不必有壓力。外食有各種菜色,只要滿足熱量與優質蛋白質攝取的原則,癌友可以盡情選擇自己喜愛的食物來吃。有時想吃西餐牛排,肉類的相對份量多,蔬果類較少,下一餐或點心補齊即可;有時吃義大利麵或燉飯,澱粉較多,熱量也偏高,雖然並非營養師建議的餐點首選,但癌友若吃不下,就想吃義大利麵,當然可以吃,其他蔬菜、水果、蛋白質同樣在點心或下一餐補足即可。若是上班族、生活忙碌的癌友,現在也有許多烹調簡單的健康便當可以選擇,然而健康便當要特別注意熱量相對較低,有時飯的份量偏多、蛋白質不一定足夠,可以自己調配飯量,甚至多購買一顆茶葉蛋,即能補足優質蛋白質。最重要的是,希望癌友保持心情愉悅,把握以上重點原則,飲食限制不需太多,下一餐均衡、補足就好了。人是群聚動物,跟朋友聚餐,心情好,更能吃得下餐點,體力也會慢慢提升,更能跟大家出遊、聚會,形成正向循環,是抗癌很重要的環節。(本文摘自/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解鎖癌友真心話,戰勝心障礙/博思智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8歲的楊先生身材高大壯碩,曾因心肌梗塞就醫撿回一命,後來積極透過飲食控制和運動減重,近5年來,楊先生減重有成,但瘦不下來的大肚腩對他而言十分困擾,經就醫檢查赫然發現,占據腹部的不是脂肪而是巨大腫瘤,就連肝臟及腸胃道都因腫瘤推擠而挪到腹腔左側。減重減不掉的「大肚腩」竟藏惡性巨瘤楊先生平日無任何不適或身體疼痛,但一心想減重瘦身的他,腰圍反而從38吋一直飆到44吋,怎麼都減不下來,診所醫師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令人驚訝的結果,由於診所沒有良好的設備與環境,於是轉診至大醫院。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邱文祥表示,楊先生罹患的是第3期惡性肉癌,經過腹部斷層掃描可見其腫瘤體積十分龐大,影響範圍從橫膈膜至下腔靜脈,腹部器官遭腫瘤推擠嚴重位移,右側腎臟也已被腫瘤包覆導致萎縮、下腔靜脈亦被嚴重壓迫。臨床上,惡性肉癌的病因不明,發生率是所有癌症的1%。邱文祥表示,行醫40多年,也僅收治10多名病患,若能仔細而完整的切除惡性肉癌的影響範圍,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6~7成。由於病患的腫瘤體積龐大、侵犯範圍廣泛,為求謹慎,邱文祥召集泌尿科、一般外科、心臟血管外科、胸腔外科等組成醫療團隊並擬定手術計畫,接替為病患清除腹腔內的巨大腫瘤。「主血管遭腫瘤包覆」壓迫內臟大移位邱文祥表示,首先以傳統開腹手術率先切除主要腹膜後腫瘤,並摘除右側萎縮腎臟,再由一般外科醫師負責切除部分右側肝臟。由於病患的下腔靜脈主要血管已遭腫瘤包覆,腫瘤與主要血管間亦有許多小血管,因此請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協助分離包覆在血管上的腫瘤,過程不僅非常容易出血,也須立即將破掉的血管一一縫補,最後再由胸腔外科醫師修補右側橫膈膜,才算是大功告成。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醫師蔡崇鑫表示:「因為病患的肝臟大移位,與人體解剖位置都不相同,下腔靜脈亦被腫瘤嚴重壓迫、非常不容易察覺位置,切除部分肝臟的手術過程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出血。」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君儀表示,此次術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處理腫瘤與血管之間的沾黏,由於腫瘤是整個包覆著大血管,且和大血管之間有很多小血管相連,因此分離腫瘤並縫合血管的過程,花了不少時間,也是他前所未見的大型腫瘤。開腹取「22公斤腫瘤」幸術後恢復良好手術共歷時6個小時,開腹傷口從胸骨下緣至肚臍下方長達35公分,最後摘除38公分x20公分、重量高達22公斤的腫瘤,相當少見。楊先生術後於加護病房觀察3天後轉入一般病房,平日重視健康與養生的他,恢復情況十分良好,術後門診追蹤一切正常。楊先生回想起這次手術表示:「萬萬沒想到瘦不下來的肚子裡竟然不是藏著脂肪,而是一顆難以想像的巨瘤!」也希望藉此呼籲大眾,除了每年定期健康檢查外,身體若有異狀須保持警覺,才能找出真正原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一個平凡的早晨,60多歲王先生坐在餐桌吃早餐、看報紙。挪動姿勢的時候,突然感到背部劇痛,雙腳麻木無感、動彈不得。在急診室見到這樣的狀況,通常會懷疑是脊椎發生問題壓迫脊椎神經所造成。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醫師馮博皓指出,經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脊椎有壓迫性骨折,且脊椎神經被嚴重壓迫,進而造成下肢癱瘓。更麻煩的是,在胸部X光中也發現了腫瘤,因此判斷是肺癌轉移到脊椎骨,導致病理性骨折。當癌症轉移到骨頭,及稱為「癌症骨轉移」。出現癌症骨轉移時,患者通常會感到痠痛不適,然而很多人會誤以為只是退化或工作勞累,便不以為意,容易錯過治療的時機。馮博皓說明,及早接受治療,可以控制癌症骨轉移,減少骨骼併發症的風險,有助維持生活品質。哪些癌症出現骨轉移的風險較高?癌細胞是一群生長快速、不受控制的細胞,隨著疾病進展,部分癌細胞可能會侵入血管、淋巴管,然後隨著血液在體內流動。當癌細胞抵達骨骼、肺臟、肝臟、腦部等處時,可能落地生根,開始分裂生長。「胸腔科比較常遇到的肺癌患者中,大概3至4成會合併骨轉移。其中有不少病人是在剛發現肺癌時,便已經有骨轉移。目前於確診肺癌時,大多會進一步安排骨骼掃描,評估是否有骨骼轉移。後續在治療過程中,會定期追蹤患者狀況,若出現背痛、痠痛等警訊,將會視狀況進行骨骼掃描。」馮博皓表示。癌症骨轉移,除了疼痛還有什麼症狀?骨轉移的症狀與轉移的部位有關。馮博皓解釋,最讓人擔心的應該是轉移到所謂的中軸骨,也就是需要承受重量的骨頭,例如脊椎、骨盆、大腿骨等處。除了會造成疼痛之外,還可能出現病理性骨折,倘若脊椎崩塌掉,可能壓迫到脊髓神經,嚴重會造成下肢癱瘓、失禁,假使發生在頸椎,還可能讓患者手腳都無力,非常嚴重。病理性骨折會讓患者疼痛難耐,生活品質大打折扣,而且還會導致行動不便、失能,對患者、家屬產生極大的影響與心理負擔。提防骨骼併發症「高血鈣」癌症轉移到骨頭後,會刺激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吸收作用,一方面會破壞骨骼的結構,一方面將骨骼中的鈣離子釋放進入血液中,而導致「高血鈣」。馮博皓說明:「並非每位癌症骨轉移的病人都會產生高血鈣,但是如果癌症骨轉移合併高血鈣,通常表示狀況比較嚴重,算是一個不好的因子。」高血鈣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漸漸可能會出現口渴、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輕微的症狀如腸胃不適、便秘,還算好處理,嚴重的話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心律不整,恐危及性命。 積極治療骨轉移,減少骨骼併發症癌症骨轉移的治療,首先要針對癌症進行全身性治療,包括標靶治療、化學治療等,馮博皓表示,如果已發生骨轉移症狀,例如疼痛、壓迫性骨折、神經壓迫等,就要針對局部加強治療,可以使用放射線治療或手術切除。另外,癌症骨轉移也可透過藥物治療,由於癌症骨轉移會刺激蝕骨細胞過度活化,進而導致一連串骨骼併發症,所以可以使用單株抗體藥物、雙磷酸鹽藥物來抑制蝕骨細胞之活性,以延緩、降低骨骼併發症的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常常讓患者失去行動能力,須長期臥床,如果又是家裡的經濟支柱,會讓病患、家人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馮博皓指出:「我們的努力目標就是盡量避免骨骼併發症的發生,只要判斷有骨轉移的病人,就建議開始使用對抗骨轉移藥物,以維持生活品質、治療品質,並延後骨頭併發症的出現。」骨轉移治療過程中,應攝取充足造骨原料接受癌症骨轉移的治療時,記得要攝取充足鈣質與維生素D,讓造骨細胞有原料能夠形成新骨質。馮博皓提醒,規律運動對身心都有幫助,患者可以和醫師討論,根據病況設計合適的運動處方,也要小心安全、避免跌倒。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也要積極治療癌症骨轉移,才能降低骨骼併發症的風險。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記得時常檢查撫摸頸部及耳後,是否有腫塊或淋巴結腫大現象,萬一發現頸部腫塊,再加上出現6大症狀,就有可能是惡性腫瘤。且醫師指出,好發族群不僅僅是有抽菸、酗酒習慣者,也可能是不明原因發生淋巴轉移癌症。婦無抽菸、酗酒仍出現無痛腫瘤,確診扁桃腺癌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澄清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灶,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林奐宇表示,雖然知道是由淋巴轉移到左頸部,但到底是從何處轉來的最初癌部位,則需透過全身正子攝影來找出可疑的病灶,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左側扁桃腺癌。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後,扁桃腺癌與頸部腫塊已消失,目前無復發跡象,於醫院定期追蹤檢查。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聲音、聽力突異常,可能潛藏癌症危機林奐宇特別提醒,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若出現頸部腫塊且伴隨以下6症狀,建議盡快就醫,進行頭頸部詳細的檢查,才能確認是否有潛藏癌症的可能性。頭頸癌6判別症狀:1. 頸部腫塊越來越大2. 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3. 聲音上的改變4. 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5. 同側耳朵疼痛6. 聽力異常頸部發現腫塊,病因可先用年齡區分林奐宇指出,頸部出現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3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以及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一旦出現頸部腫塊,須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且根據腫塊發生的不同部位,也是一項有利於鑑別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以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林奐宇也分享,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在門診就診時即可同步進行,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想檢查頸部腫塊沒有想像中困難,有以上症狀應先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是最安全的作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7歲卵巢癌第3期的佩佩(化名),剛結束化療療程,身體孱弱疲憊不堪,連上下樓梯都沒有力氣,容易腳軟走起路來十分危險。直到開始接觸「癌友瑜珈課程」2個月訓練後,竟可以騎腳踏車、快速競走,讓她又有活著的感覺。佩佩表示,過去因為化療導致手指痠麻、僵硬的副作用,總是在起床及生活日常感到不便,一開始連簡單的瑜珈動作都做不到覺得很無力,但是堅持下來後,除了不適感漸獲得緩解與消退,身體也慢慢地恢復。9成罹癌治療病患,曾感到疲憊和低潮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國內有超過9成癌症病人曾受到「癌因性疲憊症」困擾,民眾在確診罹癌後與經歷治療期間的不適感時,容易出現低潮,影響持續治療的意願,因此如何緩解癌疲憊與癌低落是抗癌路上一大課題。而過往觀念中總認為疲憊時應該多休息、多睡覺,但研究發現,透過中低強度的瑜珈訓練可以明顯改善癌因性疲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指出,癌疲憊成因眾多,包括治療藥物、癌症本身,甚至是罹病後的心理壓力,都可能引發癌疲憊。臨床上有許多病人治療後出現疲累、心情低落,而後因為疲累而整天臥床,漸漸地連運動、吃飯都無力進行,甚至想要延期治療,影響到積極治療的動機與效果。蔡麗娟表示,「癌友瑜珈課程」是針對治療期與初癒期癌友所設計,避免癌友為上肢水腫、肌筋膜沾黏所困擾,導入能促進淋巴回流、肌筋膜放鬆等伸展的瑜珈動作,達到有效率的呼吸、適度伸展。也考量到癌友可能因治療而影響到的身體限制,乳癌患者常出現的淋巴水腫,腸胃道癌患者因開刀對腹部耐受性較差等,因此,在瑜珈體位法的設計上,以「伸展」為主,搭配能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輔具,例如:居家運用牆壁與地板、搭配椅子變換容易操作的體式等。讓原本對癌友來說困難的瑜珈體位,也能輕鬆操作,提高活動力。正念減壓,結合呼吸與瑜珈伸展參與多場癌友瑜珈課程教學的瑜珈老師Mimi指出,在為癌友設計課程時,特別加入正念減壓與呼吸的練習,因癌友學員常處於高壓的情緒狀態,如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對身體狀況的焦慮,甚至是否成為別人的負擔、拖累家庭等等,因此在癌友瑜珈裡,也強化正念減壓與呼吸的練習,幫助癌友學習與生命的「不確定」共存,練習把專注力放回自己身上。其中,有高達8成5的癌友學員,在完成8週的課程後,感受到心理狀態更穩定,同時減緩癌症本身與治療造成的不適。而在百位學員中,有55%以上癌友從來沒有瑜珈經驗,有許多癌友甚至在罹癌前都沒有運動的習慣。反而是透過一系列每周1次的規律課程,從舒緩的伸展動作、導引式的呼吸練習、做為初階訓練體能的方式,進而幫助癌友逐步恢復體力。乳癌術後常見淋巴水腫症狀的癌友學員小琳表示,癌友瑜珈有助於大幅緩解淋巴水腫的不適感。79歲高齡且患有肺腺癌的病友林女士也分享,在術後曾因肺積水而出現喘與胸痛的症狀,亦透過癌友瑜珈獲得舒緩,覺得自己終於能好好呼吸了。癌症病人與家屬要面對的是長時間與疾病相處,與適應疾病在治療中所帶來的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將持續推出癌友瑜珈專屬課程,盼能透過瑜珈的舒緩癌因性疲憊症,並協助結束療程的癌友,提高生活及睡眠品質,加速返回正常生活。
圖說:中山醫張基晟副校長指出,透過NGS有望更快確認致病基因,幫助醫師及時訂定標靶治療(優活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檢視近幾年我國的癌症死亡排行,更可發現同樣結果,可以見得肺癌對於患者的健康衝擊劇烈。「而肺癌具有高致死率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初期肺癌症狀不明顯」,中山醫學大學張基晟副校長指出:「以非小細胞肺癌舉例,僅有3成5不到的患者在早期確診,但卻有超過半數(53%)患者確診時已邁入第四期;部份屬於第三期的患者,更有7至8成的機會病程會惡化。」肺癌標靶藥日益多元,想要及早治療快做次世代基因定序!基因突變是造成癌症的主因,而可以鎖定致癌驅動基因、精準控制的標靶藥物,可說是今日對抗肺癌的關鍵。中山醫學大學張基晟副校長說明:「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肺腺癌,又可依據突變基因分為不同類別,如:EGFR、ALK、ROS1、BRAF、MET、KRAS、RET、NTRK、NRG1…等,每種基因型對應的標靶藥物都不同,同時今日已有多元標靶藥物可使用,至少有6成的肺腺癌患者可找到適切的標靶藥物治療,患者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病程、延長存活期,更能避免生活品質受到劇烈衝擊。」「次世代基因定序正是掌握黃金治療期的關鍵!」張基晟副校長直指,過去常使用單基因檢測方式,依照基因突變發生率依序檢測,但若患者屬於罕見肺癌,不僅需要反覆進行穿刺採取腫瘤組織,也因為耗時,可能導致療程延後展開。而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以依需求,一次性檢測數十個甚至數百個基因,幫助醫師快速確認突變基因,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基因資訊,幫助判別該使用何種標靶藥物與治療成效。張基晟副校長鼓勵,若經過檢測確認屬於罕見肺癌也別擔心,已有多元的標靶藥物可使用,與傳統治療相比,副作用也較小,患者有望兼顧預後與生活品質。舉例而言,今日在ALK型肺癌上,在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都有標靶藥物可用,意味著,患者在病程發生變化後,仍有機會使用下一線的標靶藥物,若治療期間的副作用難以忍受,更可以更換藥物接續治療!除此之外,隨著醫療科技發展,臨床上將會有越來越多新型標靶藥物可用,近期就有新藥不斷地上市,例如針對MET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物也由臨床試驗很快即已經問世。鼓勵患者確診後,務必積極與醫師配合,主動說出自己的治療考量點,與醫師共同擬訂治療方向。也提醒,若治療期間出現任何不適,也應即時或於下次回診時告知主治醫師,以利其透過副作用管理,改善副作用衝擊。肺癌治療已邁入精準治療世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團隊,為了傳遞「肺癌治療的多元性」與「次世代基因定序的重要性」,與台灣諾華合作,舉辦罕見肺癌展覽,期盼透過活潑的插圖與動畫,提升民眾病識感,避免患者確診肺癌後消極面對,更期盼能帶給患者治療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