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友營養不良黃金8週補體力

癌友營養不良黃金8週補體力#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癌症患者在化療後,食慾降低、口腔不適難以嚥食,導致營養不良只能先中止療程」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暨永長欣診所院長謝瑞坤醫師表示,排名國人死因首位的癌症,有8成5的癌症病人有營養不良的情形,營養支持是治療期間的關鍵,術前的營養評估不能少,可應用簡易營養不良評估工具(簡稱MUST)預先評估營養狀況,術後更有黃金8週復原期需積極營養介入,幫助患者恢復能量,堅持完成接下來的療程。營養師張毓雯表示,在治療期間有5大營養管理重點:高蛋白、高熱量、鋅、低GI、以及麩醯胺酸,要提升癌友活力,促進食慾以及維持治療、厭食、噁心嘔吐等不佳狀況之營養。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於2019年發佈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指南提到,建議癌症患者的飲食應注重高熱量和高蛋白,以避免營養不良及惡病質的產生,提升生活品質。8成5癌友營養不良 難熬療程不適、惡病質反應根據最新的國健署統計,全台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仍位居國人死因首位,持續威脅著國人健康。謝瑞坤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因為疾病與療程的影響,常是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而癌友又多集中於體力、消化吸收能力較差的55歲以上之高齡族群,更易出現營養補充不足影響預後的狀況。癌症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謝瑞坤醫師補充,手術開刀會使患者的體力會明顯下降,嚴重者需長期臥床而導致活動力不佳,身體機能下降進而影響食慾、消化吸收能力,造成營養不良情況,而無法進一步承受最優化的治療。除了上述的療程引起的不適外,腫瘤本身也會導致患者營養不良。謝瑞坤醫師說明,癌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癌症惡病質的情況,引起綜合性的全身不適,包含食慾不振、消瘦憔悴等狀況,嚴重需中斷治療,良好的營養補充能緩和惡病質發生的風險。據美國腸外腸內營養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統計,患者若面臨營養不良而引起衰弱、再住院、住院時間延長等,會因此增加原本治療費用,對於癌友的經濟也是一大考驗。術前MUST工具助營養評估 術後黃金8週營養補充 提升好活力謝瑞坤醫師強調,營養的補足與否會影響到癌症患者接續療程的耐受度,不能忽視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尤其術前的營養評估、以及術後進行化放療之前的階段,應要特別確保營養充足。謝瑞坤醫師說明,癌友術前的營養不足可能伴隨著術後不良的影響,尤其頭頸癌患者已普遍被預期會有較大的不適影響,應在術前就及早評估,可使用英國靜脈暨腸道營養學會(EAPEN)建議的簡易營養不良評估工具(MUST, 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來評估成人病患是否有營養不良風險,會從BMI指數、體重、營養不良整體性風險等來評分,若得2分或以上,應及早建立營養需求 ,以幫助患者術後更好地恢復體力,提高其生活質量。謝瑞坤醫師補充,然而量表僅協助判定當前的營養狀況,即使術前營養正常,術後還是有營養不良之風險,所以術後在黃金八週內的營養追蹤與介入也很重要。謝瑞坤醫師進一步統整解釋,手術後、輔助化療開啟前的大約8週內是患者恢復體力、補充營養的黃金時期,如以台灣盛行的肺癌為例,手術後復原期也差不多是6至8週左右,在這期間應確保營養充足,才有體力堅持治療。5大營養管理關鍵:高蛋白、高熱量、鋅、低GI、麩醯胺酸營養師張毓雯說明,對於營養不良的病人而言,口服營養補充能夠幫助患者恢復體力,且癌症患者處於營養穩定且沒有厭食症和惡病質時,醫師可採更積極的治療方案幫助癌友照護病情。一般癌症治療期間如果嚴重營養不足時,醫師會建議採用積極的營養介入方式,包含靜脈注射營養、鼻胃管管灌營養品等,然而,一般癌症患者在營養準備期則可依醫師或營養師建議選用專門的腫瘤配方營養補充品,建議五大營養管理重點,包含:高蛋白、高熱量、麩醯胺酸、低GI、以及鋅。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於2019年發佈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指南就提到,建議癌症患者的飲食要高熱量和高蛋白,其中蛋白質為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的主要構成物質,補充蛋白質有助於組織的修復,幫助肌肉生長 ;麩醯胺酸是條件型的胺基酸;鋅則有助於維持正常味覺與食慾。

罹癌是運氣不好?醫:6成癌隨機突變

罹癌是運氣不好?醫:6成癌隨機突變#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常常看到癌症出現在遵守健康生活型態的人身上,他們不抽菸、吃健康的食物、運動,而且沒有癌症的家族史。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時報出版)一書提到,當這種例子發生時,人們總是痛苦地質疑:「為什麼是我得到癌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伯特.渥克斯根據「隨機突變致癌」理論安慰大家說:「我希望成千上萬的癌症病人可以因為我們的發現,心裡得到寬慰。……不管外界的環境有多麼的完美,隨機突變總是會發生的。」 癌症據說是因為運氣不好所致「隨機突變致癌」指的就是癌症起因於基因的突變,而突變的發生乃因「隨機性的錯誤」而起。講的白一點就是,運氣不好所以得癌症(The bad luck of cancer)。多年來,大量的科學證據指出,癌症起因於基因的突變。這些突變讓細胞失去控制,以致形成腫瘤。所謂突變就是DNA 編碼的錯誤。如果把 DNA 序列比喻成一連串的文字,那麼突變就好像是一篇文章裡面出現錯字一樣。 伯特.渥克斯用「打字錯誤」作為比喻來說明突變的種類。如果因為打字員太疲勞而打錯字,那麼我們可以把錯誤的原因歸類為「環境因素」;如果打字員沒有問題而是打字機本身的缺陷,那麼所造成的打字錯誤我們可以稱為「先天遺傳」的問題;如果打字員和打字機都沒問題,但還是打錯字,那麼就是「隨機錯誤」了。講的學術一點,這三者的意思如下: •「先天遺傳」的突變幾乎是遺傳自父母,只有非常少數的「先天突變」是出現在受精卵發生後。到目前為止總共有超過 50 種的遺傳性癌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安潔莉娜.裘莉的遺傳性乳癌。 •「環境因素」中的致癌物接觸到身體細胞後,破壞DNA 以致於產生的 DNA 序列錯誤。例如,香煙含有超過 60 種以上的致癌化學物,這些物質能夠傷害我們細胞的 DNA 造成突變。由於吸煙會讓肺臟直接暴露在有害的環境中,因此抽菸造成肺癌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 •「隨機錯誤」產生的突變是 DNA 在例行性的複製過程中偶爾發生的錯誤。科學研究發現,正常人的健康細胞在生長過程中,每一次的複製平均會出現三個突變,而這種突變大都是隨機發生的。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癌症的發生率和隨機突變有正相關。這項研究運用數學模式來計算 48 億人(分布在六大洲 69 個國家)17 種癌症的大數據,所以非常值得我們參考。 細胞出現越多的突變,就越有可能從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問題是哪來這麼多的突變呢?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於2018年3月發表一項新的數據,他們認為大約5% 的癌症起因於遺傳突變,29% 的癌症乃因環境因素或生活形態所造成,而大約66%的癌症導因於隨機突變。伯特.渥克斯坦教授的研究團隊估計約三分之二的癌細胞突變是起源於「隨機性的錯誤」。屬於「隨機突變致癌」這個範疇的癌症包括腦瘤、頭頸癌、甲狀腺癌、食道癌、骨癌、肝癌、胰臟癌、皮膚癌、卵巢癌、睾丸癌、和不吸煙者所罹患的肺癌。其中尤其是腦瘤和前列腺癌最多,超過95%是由隨機突變所造成的。

奇美醫院邀患者齊心對抗骨轉移

奇美醫院邀患者齊心對抗骨轉移#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長年穩居我國國民致死原因之冠,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平均每4-5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癌症。許多民眾聞「癌」喪膽,卻不清楚癌細胞還會轉移到骨骼,加速骨骼破壞速度,導致脊椎壓迫、病理性骨折、癱瘓等骨骼併發症,進而影響預後及生活品質。奇美醫院醫療團隊,為提升院內病友對於骨轉移的重視及積極治療,特別舉辦《BoneBone骨力 抗癌有力》策展活動,透過遊戲機衛教,讓民眾了解「什麼是骨轉移」、「骨轉移治療與處理」,幫忙病人對骨轉移的症狀有所警覺,並在了解後與醫師配合治療,維持抗癌好「骨」力。醫病齊心對抗骨轉移  避免癱瘓、預後降低窘境奇美醫院不僅是雲嘉南地區癌症治療領頭羊,也於院內打造醫師、病人可以流暢溝通的環境。奇美醫院醫療副院長田宇醫師說明,近幾年奇美醫院推廣「病人安全」,除了鼓勵病人「多發問」,也要求醫院同仁要「用心聽」。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讓治療計畫不再僅是由醫師主導決定,而是需要病人充分了解各種治療方式的優缺點後,與醫師共同討論後所下的決策。良好的醫病關係,不僅可以協助醫療團隊打造客製化療程,還能夠讓醫師及早判定患者病程。馮盈勳主任以癌症骨轉移為舉例,骨轉移主要症狀為骨骼疼痛,往往要骨骼併發症發生時,才會發生行動困難、癱瘓等外顯結果。若癌友主動告知骨痛症狀,醫師就可以及早安排相關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針對癌症骨轉移可能帶來的衝擊,馮盈勳主任表示,骨骼內有負責汰換舊骨的蝕骨細胞,及製造新骨的成骨細胞,正常情況下二者速度應是相等的。但是,若癌細胞隨著血液、淋巴液轉移到骨骼,這就是骨轉移,此時癌細胞侵襲骨頭會激化蝕骨細胞,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太快,骨骼變得越來越脆弱,甚至骨折,行動會到限制,因此可能需要停止原定的療程,最後導致治療效果變差。骨轉移不分癌別 所幸治療方便、低負擔馮盈勳主任提醒,所有晚期癌症患者都有骨轉移風險,可能發生在癌症剛被診斷時,或癌症治療期間,或癌症治療後,例如常見的乳癌、肺癌、攝護腺癌、食道癌、多發性骨髓瘤都有相當的骨轉移機率,其他如大腸直腸癌骨轉移也有可能發生。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因為侵犯處就是骨髓,所以此症高達九成的患者會有骨骼病灶,許多患者確診時已發生骨折、脊椎壓迫等骨骼併發症。馮盈勳主任指出,有骨轉移合併骨折的病人,除了腫瘤治療,醫師以合適的藥物控制原發性癌症之外,必要時需要由骨科或神經外科醫師進行骨骼固定或腫瘤減壓手術,以及放射腫瘤科醫師安排骨骼局部放射線治療以減緩疼痛、盡可能恢復癌友行動力。馮盈勳主任說,確診癌症骨轉移不須過於擔心,骨轉移目前的治療方式很多元,透過每個月施打一次單株抗體或雙磷酸鹽類藥物,就可以控制癌症骨轉移,延緩骨骼併發症發生。且骨轉移治療藥物已通過健保給付,癌友經濟狀況不易因療程受到衝擊。馮盈勳主任特別提醒,癌症病友若出現骨骼疼痛或痠痛,切莫隨意接受按摩或推拿,若相關症狀是由骨轉移引起,脆弱骨骼反而可能因為受到外力壓迫而骨折。務必要主動告知主治醫師,以利及早檢查、及早治療。

更年期亂補充荷爾蒙 罹癌風險恐增高

更年期亂補充荷爾蒙 罹癌風險恐增高#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荷爾蒙指數下降,該怎麼補充荷爾蒙,才能改善更年期潮熱、睡不好、心悸的症狀?許多人想藉由補充荷爾蒙藥物來減緩症狀,中醫師彭溫雅提醒,如果民眾一定要使用西藥或想補充荷爾蒙的藥物,一定要先瞭解自身體質是否適合荷爾蒙,避免產生副作用。平日可以多食用天然的食材,有助於減緩更年期的不適,建議多外出散步,心情會更開朗。補充荷爾蒙藥物 先就醫了解自身體質彭溫雅指出,無論中藥、西藥,對症下藥都能改善疾病,不過民眾若要使用西藥或想補充荷爾蒙的藥物,一定要先瞭解自身體質是否適合荷爾蒙,因為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若體質不適合,將提高引發癌症的風險。因此,有更年期困擾的民眾,可以尋求醫師協助開立藥品,不建議自行到藥局買藥。更年期的婦女面臨生理變化,難免情緒波動,《金匱要略》:「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中醫食療上,彭溫雅表示,如果只是偶爾睡眠品質差,可以先試試中醫濃度低的茶飲,例如偏失眠,可以先服用甘麥大棗湯,將甘草、浮小麥、紅棗以等量製作,假如各取10克藥材,以五百c.c.的水煮開,當成茶飲每天服用。喝豆漿補充荷爾蒙 黑木耳蓮藕降血脂如果已確診為更年期,請尋求專業醫師調整藥方。醫師說,不論男女,可以多喝豆漿,大豆異黃酮是補充荷爾蒙的重要來源;若為怕冷、體虛體質,可以多食羊肉滋補;若體重增加,可以多食如山楂、黑木耳、蓮藕,菊花枸杞等降血脂、軟化血管的食材。彭溫雅指出,45~55歲男女正處於荷爾蒙下降的狀態,女生透過月經,男性更年期症狀則多元化,不易察覺。如果發現男生本身非常開朗,近來卻多愁善感、憂鬱、愛哭,這些心理的情緒反應,與更年期症狀類似,請立即就醫。彭溫雅呼籲,運動散步可以讓心情舒緩,更年期間多外出散步,心情會更開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治療新選擇 二代ALK肺癌新藥問世

治療新選擇 二代ALK肺癌新藥問世#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市一名60歲老婦人,7年前因背部、大腿骨頭痠痛難耐,至骨科就診後竟發現其肺部左下葉有一顆將近5公分大的腫瘤,經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ALK陽性型肺癌。而後,該老婦選擇了標靶治療做為療程,在第一線治療失敗後,老婦服用舊型第二代ALK抑制劑,然歷程七、八月後,即出現治療抗藥性。所幸,第二線ALK型肺癌標靶藥物中已有新型第二代藥物問世,過往的限制也終於突破。針對接受第一代口服ALK抑制劑無效後的患者,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延長至16.7個月,整體存活期可以延長至34.1個月,且對腦轉移的患者也有相當高的顱內反應率。肺癌二線治療曙光 最新的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有望高效控制腫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醫師指出,肺癌是沉默的殺手,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忽略;當患者查覺到病症時,往往已是肺癌局部晚期或已發生癌細胞轉移。此外,因其腦轉移機率高且惡化容易,其致死率在近十年來,也一直穩居癌症死亡之首。我國約有九成患者屬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患者九成。此外,肺癌分為多種基因型,其中EGFR陽性約佔半數,ALK陽性約佔4-6%仍不可輕忽。若確診為ALK陽性肺癌患者也不用灰心,隨醫療科技發展,今日第二線的標靶藥物中,已有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問世。根據大型臨床試驗結果統計,第一代口服ALK抑制劑治療失敗後,患者採用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後,其疾病控制時間可達16.7個月以上,整體存活期也可以延長至34.1個月。針對肺癌患者常發生的腦轉移,新型第二代ALK抑制劑亦有高達67%的顱內反應率,有望延長腦轉移患者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18.4個月。 患者應與醫師討論用藥情況 一同量身訂定肺癌療程夏德椿醫師解釋,今日臨床上的治療武器日益多元,除了考量單一藥物的療效外,是否能讓患者持續接受不同標靶藥物治療也是關鍵。醫師已可依據患者的情況,為其制定個人化療程,雖然不能保證每名患者都能對藥物有反應,但只要確定了患者突變的基因型,就可以為其規劃標靶治療療程,一旦患者對藥效有反應,治療效果就會很快展現。夏德椿醫師表示,如今治療方式進展快速,患者千萬不要放棄任何治療機會。鼓勵民眾積極接受肺癌治療,若發生治療抗藥性也無須害怕,第二線治療也突破過往限制,仍可提供高成效的治療,肺癌治療的戰線也有望延續至第三線治療。

有器官就有癌 泌尿系統症狀自我覺察

有器官就有癌 泌尿系統症狀自我覺察#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所組成,負責尿液的產生、運送、儲存與排泄的重要機制。然而,泌尿系統就像一個悶葫蘆,過去不太容易知道是否發生病變,如今超音波影像學檢查非常普遍,因而可以即時被診斷出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器官,就有癌?――泌尿系統相關腫瘤泌尿系統是一個空腔,附著於上的黏膜就是所謂的「尿路上皮」,尿路上皮的下方有一層「肌肉層」,肌肉層外面則是「臟壁層」。其中,臟壁層是很薄很薄的組織,肌肉層可以想成一堵強壯厚實的城牆,假使罹患了尿路上皮癌,尿路上皮通常是從城牆最內層的黏膜長出來,如果只在黏膜裡面生長,還沒有長到肌肉層,就叫作「非侵犯性的尿路上皮癌」;如果侵犯到肌肉層,就叫作「侵犯性的尿路上皮癌」。一旦侵犯到了肌肉層,正因為臟壁層實在太薄了,臟壁層幾乎沒有阻隔腫瘤突破的能力,癌細胞一旦進逼,很容易突破臟壁層,造成擴散的風險。人體裡面總共有三十七兆個細胞,怎麼可能都不出錯?若是裡面不小心有了差錯,又很幸運地逃過免疫系統的監視、身體檢查系統稽核的話,就有可能變成癌細胞。如果再次發生變化,進而侵犯到其他器官的話,確確實實就成了一顆癌細胞了。請大家務必記得一個大原則:「只要有器官,就會長成腫瘤,差別只是發生機率的高低!」為了避免一時疏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關於泌尿道腫瘤,我們可以從以下可能症狀,作一些簡單的自我覺察:◆ 疼痛關於泌尿腫瘤,最常發生的症狀是疼痛。一旦腫瘤細胞壓迫或發炎,甚至造成出血,可能讓人感到疼痛,因此有時疼痛也是腫瘤早期的徵兆。◆ 血尿因為很多泌尿系統的癌症,都是從尿路上皮的黏膜生長出來,自然會接觸到尿液,就有可能透過尿液的沖刷,進而造成出血。因此,一旦發現有血尿的狀況,就需要進一步做詳細檢查,檢查血尿是否由癌症所造成?通常癌症造成的血尿,病人都不太會感到疼痛,幾乎都是沒有症狀,只單純呈現出血尿而已。如果病人只有血尿,而不感到疼痛,罹患癌症的機會就跟著提高;如果伴隨著疼痛或是其他症狀,癌症機率就會相對減低。但是,不管是否有伴隨症狀,患有血尿都應該進一步詳細檢查。◆ 腫塊除了血尿以外,最要擔心的就是腫塊。若是癌細胞數量夠多,就會長成腫塊,從解剖學來看多半長在較為深層的位置,我們不一定摸得到腫塊。所謂腫塊指的是在器官上鼓起的東西,其中分為良性和惡性。有時候像是手上的一顆痣,也是一個腫塊,只是我們都知道那是屬於「良性瘤」,就沒有健康上的疑慮;有些腫塊則是「惡性瘤」,就可能產生身體的危害。除此之外,假使腫塊壓迫到旁邊的器官,或是產生出血、發炎,可能造成疼痛,就有機會發現這個潛在的危險。◆ 下泌尿道症候群下泌尿道症候群,更是泌尿系統經常發生的毛病,亦即所謂的頻尿、急尿等相應症狀,通常和腫瘤並沒有太大關係。不過,臨床上有少部分膀胱癌患者只會產生此類症候群,但是,卻完全沒有血尿的情況。由於下泌尿道症候群會對日常造成相當明顯的困擾,因此,病人通常會就醫,自然就會被發現,所以問題也不大。一般而言,一旦身體有任何症狀都應該密切留意,千萬不可輕忽。不過,也無須過度擔心,只要透過就醫檢查,進一步確認是哪裡出了毛病,趕緊治療處理即可。我常常對患者說:「檢查有問題,就來處理問題;檢查沒事,那就放心過生活,不要過度憂慮!」總之,對於自己身體的狀況,做到「關心而不擔心」,這樣才是最為適切的方式!(本文摘自/泌壺裡的癌變/博思智庫)

力行5個防癌好習慣 遠離罹癌風險!

力行5個防癌好習慣 遠離罹癌風險!#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呼籲每個人都應採取各種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共同以積極和鼓舞人心的方式提高癌症防治措施。台灣癌症基金會身為國際抗癌聯盟的成員,多年來倡導「全民練5功」癌症預防宣導計畫,賴基銘教授也呼籲: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包括飲食、運動、肥胖、菸害等皆有密切關聯,希望國人確實做到「全民練5功」,一起守護你我健康。全民練5功:實踐這5招健康生活型態,可以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遠離癌症的威脅。防癌好習慣一:蔬果彩虹579台灣癌症基金會許嘉芸營養師強調,蔬果中的防癌抗癌物質-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蔬果中,應遵守「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多色且足量的攝取蔬果,足量即是每日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防癌好習慣二: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以上,減肥者300分鐘以上。賴基銘教授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長3年壽命,還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透過規律運動不但可以控制體重,也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從事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有助於預防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的發生。防癌好習慣三:體重控制賴教授強調,肥胖是癌症的警訊,研究顯示,體重若超過個人理想體重的40%,男性罹癌風險將增加33%,女性則增加55%。維持體重必須控制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間,或是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基準。防癌好習慣四:遠離菸檳,電子菸更要注意!賴教授,嚼檳榔除了會造成牙齒本身和牙周組織嚴重的破壞外,更可能引發口腔、咽、喉與食道的癌症,所以千萬別為了小小口慾,埋下致癌的因子。根據研究發現,癌症的死亡約有30%和抽菸有關,而且不只是吸菸者本身有風險,二手菸對於健康的危害絕不亞於當事者。雖說近年來,我國抽菸率下降到13%4,創歷史新低,然而,電子菸成分中的甲醛,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恐有致癌風險;即使是選擇不含尼古丁成分的菸油,仍會影響肺部的健康,而且有心理成癮的風險。防癌好習慣五:定期篩檢,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健康盤點面對癌症罹患人數持續上升,醫療支出持續增加的現況,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供國內常見四大癌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的免費篩檢,鼓勵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以就近至健康中心、衛生所、診所、醫院進行檢查。之外,因應癌症年輕化的趨勢,除了平常定期追蹤自己健康狀況之外,在乳癌方面,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早期開始定期追蹤,肺癌高風險族群也應該要自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而子宮頸癌方面,自2007年起,UICC開始推廣「疫苗+篩檢」 的觀念,鼓勵大家除了30歲後的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現政府也開始推廣國中生HPV疫苗施打,更進一步進行健康預防。

缺乏D與過敏感冒有關?D該怎麼挑?

缺乏D與過敏感冒有關?D該怎麼挑?#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90%的現代人,嚴重缺乏維他命D?!癌症、糖尿病、常拉肚子,都和維他命D有關?維他命D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全身的每個細胞,幾乎都有維他命D的接收器,身體許多功能運作它都參與其中,特別是可以抑制發炎,當維他命D不足,身體就容易發炎,長期下來就會大小病不斷。而且還有許多研究發現,維他命D可以有助於抗癌、糖尿病等等。所以充足的維他命D,是讓每個人活得更健康、生活品質更好的基礎!維他命D 觀念3問答Q1:你以為三不五時曬曬太陽就能獲得維他命D?A:錯!要曬對時間才有用!Q2:你以為吃鈣片就能預防骨鬆?A:錯!缺少維他命D、光補鈣是沒用的!Q3:維他命D應該是特定的族群才需要額外補充吧?A:錯!90%的人都缺D,過敏、感冒、拉肚子,可能都和維他命D不足有關!市面上的維他命D 補充品琳瑯滿目,該如何挑選?1.錠劑、膠囊、滴劑都可以:選擇覺得好入口,吃了之後能有效吸收、血中維他命D 有確實上升的種類。2.選擇「純」維他命D:市面上有綜合維他命,或是鈣+ D 的複方維他命,建議吃單方的維他命D。3.選擇檢驗合格的產品:選擇經過國家認證的產品,較有保障。4.選擇「非活性維他命D」:一般人需補充的是「非活性」的維他命D,如果補充「活性」維他命D,容易造成高血鈣問題(瓶身標示的單位為IU,即為非活性維他命D)。選購維他命D的重點1.挑選維他命D時,會發現瓶身通常會標示D3字樣,是代表什麼呢?因為維他命D可分為D1、D2、D3、D4、D5等等,不過其中以維他命D2及D3較為重要,所以市面上較常看到D2和D3的補充劑。D2來自植物,D3來自動物,所以如果你為素食者可選擇D2,一般人選擇D3即可。2.維他命D的單位維他命D有分為「活性」與「非活性」,一般人要補充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其單位通常會標示IU(活性維他命D會標示UG),所以大家購買補充劑時可以IU作為判斷的依據(為什麼不能補充「活性維他命D」,請見下一頁的Q1)。3.合格認證字樣瓶身有標註「USP」、「GMP」認證標示的產品,品質較有保障。4.劑量我常被問到,維他命D的補充量該吃多少呢?會建議一般成人每天服用00∼2000IU。維他命D補充劑的外包裝上顯示的數字,就代表每一顆/滴的劑量。不過想要提醒的是,重點不在於你吃了多少量,而是補充後血液中的濃度有多少?同樣吃1000IU的維他命D,有人血液中維他命D的濃度上升得很快,有些則非常低,所以其實維他命D很難給一個標準的建議量,又比如說一個住在南部的人,和一個住在北部的人,他們原本血中的維他命D基礎值就不一樣,那他們的建議量又怎麼會一樣呢?(本文摘自/每日好D【實踐版】/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