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5位病患就1位重新診斷?全台首次AI導入助攻診斷

5位病患就1位重新診斷?全台首次AI導入助攻診斷#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髓是人體製造血球的地方,不同種類的血球有著不同的功能,當造血幹細胞產生突變,將會造成血球的數量異常,影響正常功能。其中,骨髓增生性腫瘤是一組血液癌症,為骨髓中產生過量的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依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可分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其包含早期骨髓纖維化(pre PMF)及顯著骨髓纖維化(overt PMF)四類。骨髓增生性腫瘤分類有難度 一旦判讀錯誤恐影響治療進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科郭明宗醫師表示,不同種類的骨髓增生性腫瘤有不同的預後及治療方式。其中,因為骨髓增生性種類多且臨床症狀相似、特異性不高,因此難以透過臨床診斷的結果判斷患者屬於種類,必須透過「骨髓病理切片」才能進一步確認。郭明宗醫師也以早期世界衛生組織尚未明確分類時為例,曾有20%的患者原先被診斷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後續分類後重新診斷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顯示其診斷的困難與複雜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解剖病理部莊文郁副主任進一步解釋,骨髓切片的判讀複雜度遠超乎一般人所能想像,病理醫師必須仔細評估各種細胞在顯微鏡下的數量、形態特徵,以及空間分布的狀況,才能得到精準的診斷。然而,過往以人工鑑別的方式判讀,較難取得客觀且量化的結果,因為容易存在不同診斷者間的差異,特別是對於該疾病較不熟悉或是經驗較少的醫師會更難判讀。跨界結合金三角優勢 齊心破解「骨髓增生性腫瘤」難題!為此,林口長庚首度攜手台灣諾華與雲象科技,透過林口長庚龐大的數位病理資料庫,結合雲象科技所累積的AI技術與應用開發經驗,透過 AI進行深度的學習與訓練,期望發展出一套可以辨識骨髓增生性腫瘤的模型,輔助醫師更快速、精準的診斷骨髓增生性腫瘤。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與延長存活期一直是各界對於癌症治療的共同目標,諾華腫瘤(台灣)總經理陳喬松表示,身為全球製藥領導者,自第一代標靶治療到目前最創新的細胞基因療法,諾華持續為癌症治療創新里程碑。本次合作也期望結合三方優勢,幫助更多血液腫瘤病患及早診斷並接受治療,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延續病患的生命並提升生活品質!圖說:莊文郁副主任病理判讀情境照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10個常見QA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10個常見QA#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病毒肆虐,許多癌症患者對於施打新冠疫苗有疑慮,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及血液腫瘤部長裴松南表示,癌症患者在施打疫苗前,應先了解期別、正在接受治療的藥物名稱、副作用,以及是否明顯影響免疫力?如果是早期病患,且已完成所有治療,則應將自己視為一般民眾,以下提供癌症患者施打新冠疫苗的十大疑慮與建議。1.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相較於一般民眾,癌症病患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可減少被感染風險及變成重症的機會,但正在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以及所用化療藥物會抑制骨髓造血能力,例如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乳癌、惡性肉瘤等,務必跟醫師討論。2.打疫苗前是否要詢問醫師?醫師沒辦法保證不會發生副作用,詢問醫師是為了解目前的治療會不會影響免疫系統?如果會的話,該如何調整用藥周期來配合疫苗施打,其次評估產生副作用的風險及身體整體狀況是否能負荷?3.我要接受癌症相關手術了,可以打疫苗嗎?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建議,最好是等術後一周,副作用都過去了,再接受疫苗注射。另一個選擇是開刀前數周先注射,以免後續被感染,產生肺部問題而增加手術併發症。4.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除非正發生因接受免疫治療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否則是可以施打疫苗的。5.接受化療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尚未開始化療的患者,最好在化療10天前或更早接受疫苗。若已經在化療,則要避開造血功能被抑制最嚴重的時候,但不必為了疫苗而中止化學治療。6.正在接受標靶治療可以打疫苗嗎?這得看是哪一種標靶,有些標靶不太會影響白血球,例如肺癌常用的標靶治療,但乳癌的標靶治療,因為種類多,對白血球的影響不一樣,需與醫師討論,至於肝癌患者,比較重要的是肝癌多合併肝硬化,所以得更小心。7.正在接受抗荷爾蒙治療可以打疫苗嗎?如果是乳癌患者,且只使用抗荷爾蒙藥物例如tamoxifen、 anastrazole、letrozole、exemestane,在確定無禁忌症時,建議施打疫苗,攝護腺癌患者,也是一樣,但因為攝護腺癌患者年紀多比較大,合併疾病多,需請醫師評估。8.有凝血功能障礙可以打疫苗嗎?所有疫苗都是肌肉注射,所以血小板最好在30000/uL以上。血小板低下病患,注射後加壓至少10分鐘。若在使用抗凝劑,最好詢問醫師。9.有沒有最適合癌症患者的疫苗?目前幾種疫苗所提出的臨床證據,都無法說明哪一種是最佳選擇,但共同的證據就是有打比沒打更有保護力。10.有打過疫苗就可以放心了嗎?當然不行,畢竟一劑所產生的免疫力是不夠的,更何況疫苗不是打完馬上產生抵抗力,戴口罩、常洗手、避免群聚還是得遵守。尤其正在接受化療的患者,產生抵抗力的能力比較差,更需特別小心。裴松南表示,有些患者打完疫苗淋巴結會反應性增大,不用太緊張,如果剛好要做影像檢查,例如正子、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最好延期,以免判讀錯誤。乳癌患者有淋巴水腫時,應接種於另一側手臂,若雙側均有淋巴水腫,則接種於下肢,同住家屬或照顧者也應施打,以免傳染給患者。

當疾病迫近 才學會珍惜當下

當疾病迫近 才學會珍惜當下#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翻看一張張電腦斷層掃描片子,診斷不言可喻:肺臟滿布腫瘤無數,脊柱畸形,有一葉肝臟被侵蝕。癌症,擴散極廣。我是神經外科住院醫師,最後一年的訓練剛開始。過去六年來,這類片子我看過無數次,即使希望渺茫,也會試圖找到某種能幫助病人的治療方案。可是,這次不同:我看的是自己的片子。病床上,我躺在露西身邊,兩人都在哭,斷層掃描影像還在電腦螢幕上發光,我的醫師身分,從此無關緊要。診斷十分明確,癌細胞已經侵入多個器官系統。病房很安靜。露西告訴我她愛我。「我不想死。」我說。我告訴她要再婚,我無法忍受讓她一個人過日子。我還說,我們應該馬上把房屋貸款拿去重新融資。我們開始打電話給家人。維多利亞來到病房,我們討論掃描影像,以及可能採用的治療方式。她接著提到,要做好各種具體的規劃,以準備我回來當住院醫師。我打斷她。「維多利亞,」我說:「我不會回醫院當醫師了。你不覺得嗎?」我生命的一章似乎結束了,搞不好整本都在鋪陳這個結局。我曾想扮演牧師般的角色,協助另一個生命轉型,但現在我才發現,自己才是那頭迷失而惶惑的羊。重病不僅改變生命,更是粉碎人生。這不太像天啟,沒有一道刺眼的疾光來啟發「人生重要的道理」,反而比較像是有人丟下燃燒彈,夷平前方的道路。住院醫師肺臟滿布腫瘤無數,還有比親身體驗更好的了解方式嗎?作為醫師,當病人罹患重大疾病,人生即將改變時,我大略知道他們即將面對的一切,這時就能跟他們一起探索。這麼說來,對那個想要了解死亡的年輕人來說,末期疾病不就是上天給的完美禮物嗎?還有比親身體驗更好的了解方式嗎?可是,我當初並不明白這有多麼困難,當中有太多領域必須去探測、摹繪和體會。我本來總想像,醫師的工作就像火車一樣,在鐵道的兩端移動,帶給病人平穩的旅程。我沒有預期到的是,面對自己大限將至,會完全失去方向,感到天搖地動。回想年輕的自己,總是想要像愛爾蘭小說家喬伊斯說的那樣,「在靈魂熔爐裡鑄造我的種族尚未產生的良心」。但我省視自己的靈魂,發現鍛造工具不堪一擊,爐火又太弱,連自己的良心都無法鑄成。我迷失在生死交關的荒原,找不到路標。在成疊的科學研究、細胞內分子通路、和無數個存活曲線統計中,我找不到依靠,於是重新閱讀文學。只要跟死亡有關的著作,我都一一收下。比如說,俄國作家索忍尼辛的《癌症病房》(Cancer Ward)、英國小說家約翰遜(B. S. Johnson)的《不幸者》(TheUnfortunates)、托爾斯泰的《傻子伊凡》、美國哲學家內格爾(Thomas Nagel)的《心靈與宇宙》(Mind and Cosmos)、吳爾芙、卡夫卡、蒙田、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法國作家葛雷維爾(Henry Gréville)以及諸多癌症病人的回憶錄。我在尋找一套理解死亡的語彙,尋找一條路徑,以開始定義自己,再次向前爬行。上帝給了我這項特權,領著我離開文學和學術,讓我親身去體驗死亡,而現在為了了解自己的親身體驗,我必須把它譯回語言。海明威用類似的詞語描寫他的歷程:「獲取豐富的經驗,然後退隱深思,反芻經驗為文字。」我也需要文字,才能前行。結果,是文學在這個階段把我帶回生活。未來的不確定性高聳在前,使人動彈不得,不管我轉向哪裡,任何行動都被死亡的陰影罩住而喪失意義。但我記得轉變的那一刻,難以承擔的不安開始消退,難以跨越的不確定之海一分為二。我一身疼痛地醒來面對另一天,早餐以外,做任何計畫都不切實際。每次我心想,再也撐不下去了,這時有句話會隨即回應,「我會繼續下去」,合為貝克特的經典名言,那是很久以前我大學時期學到的。我起身下床,向前走一步,不斷覆誦:「我撐不下去了……不,我會繼續下去。」(I can't go on. I'll goon.)確診時,我準備好了去死,當我發現自己不會那麼快死去時,就跌入了抑鬱患病後,棘手之處在於,你的價值觀不斷在變。你設法弄清楚對自己重要的事物,但之後還是會反覆確認。就像信用卡被拿走後,我不得不學會用記帳簿整理支出。你決定要把時間花在當神經外科醫師,可是兩個月後,你不那麼想了。再過兩個月,你也許想去學吹薩克斯風,或想全心服事教會。死亡是個單一事件,可是身懷絕症地活下去,卻是個歷程。我發現,哀慟五階段那套老掉牙的理論,我居然一一經歷: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抑鬱以及接受,只不過次序倒了過來。確診時,我準備好了去死,甚至感覺良好。我接受了,已經預備好了。然後,當事態逐漸明朗,我發現自己不會那麼快死去時,就跌入了抑鬱。雖然它是好消息沒錯,可是也令人困惑,令人不知不覺地消耗元氣。癌症醫學蓬勃發展,統計數據越來越精確,都意味著我可能會繼續活一年,甚至一百二十年。重大疾病通常會使人心智清明。不過,我從以前早就明白,人終歸一死。我依然記得這個道理,不過我策畫午餐的能力則卻一去不復返。要是我能知道自己究竟還有幾個月、幾年可活,那麼前行的道路將會很明顯。告訴我剩三個月,我會花時間和家人在一起。告訴我還有一年,我會寫一本書。給我十年,我會回去醫病。一次只活一天的現實對我毫無幫助:這一天我該幹什麼啊?於是到了某一刻,我開始討價還價,也許帶了點懇求的語氣:「上帝,我讀了《約伯記》,但看不懂,如果祢是要測試我的信心,那祢應該明白了。我的信心十分微弱,說不定只要香腸三明治上不放芥末,我就會崩潰了。你用不著啟動什麼超級力量打擊我,你知道……」然後,在討價還價之後,電光石閃的怒意出現:「我努力了一生抵達這裡,然後你賜給我癌症?」然而,現在我終於安抵否定的階段。我也許在全面否定病情。既然未來任何事情都難以肯定,那我們應該假設自己會長命百歲就好。或許,那是唯一的前行之道。醫師的職責是幫病人及家屬重新站起,去面對、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我不知道。即使如此,我起碼已經了解,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努力幫他們重新站起,去面對、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然而,有個生命的未來發展不能遭到剝奪,那就是我們的女兒凱迪。我希望我可以活得夠久,足以讓她對我有一點記憶。我沒有辦法像文字活得那麼長。我想過,自己可以留給她一系列的信,那信裡要說什麼呢?我不知道十五歲的時候,這個女孩會是什麼樣子,我甚至不知道她會不會喜歡我們給她的小名。也許,只有一件事我可以告訴這個嬰兒:「你的生命短暫跟我重疊,其餘的都屬於未來。而我的生命,除非奇蹟出現,都將留在過去。」我要說的很簡單:在人生中,妳會有數不清的場合需要介紹自己,除了列舉你擔任過的職位、做過的事以及對世界的價值,我衷心希望,妳能牢牢記住,妳曾使一個人在臨終前的日子,充滿著豐沛的喜悅。在我過去的歲月,從沒有過這樣的心情,沒有欲求和渴望,只是靜靜地感到愉悅、深深滿足。就在此時此刻,這具有重大而非凡的意義。(本文摘自/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時報出版)

單車環島留生命印記 她視癌症為祝福

單車環島留生命印記 她視癌症為祝福#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當癌症來襲時,你會如何面對這樣不可承受之痛?49歲的阿咪挑戰自我,踩著鐵馬環繞台灣半圈,沿途拍下美景與自己,這是獨屬阿咪的生命印記,也是她在抗癌路中送給自己的第一份禮物;攝影師怡霖捕捉罹患乳癌的母親手術後的剪影,想留下的是母女相依、正向走過抗癌的生命記憶。由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羅氏大藥廠共同舉辦「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已邁入第八屆,舉辦初衷是希望鼓勵與癌同行的人透過按下快門,紀錄下這些生命故事,傳遞出動人的勇氣與希望,帶給抗癌夥伴更多力量與癌奮戰,本屆總計收到258件參賽作品,有26幅作品脫穎而出,參賽者將鏡頭下的傷痛轉化為充滿勇氣的生命故事,這些作品預計於7月起至全台10家醫院巡迴展出,讓大眾看到癌友充滿希望的一面。「癌症」是祝福 找到生命中更多無限可能獲得癌友組第一名的阿咪自述在病後某天,想到自己生命中幾無可回味之事,總是默默承擔著為人子、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但從未正視自己的所想、所求。適逢看到電視跑馬燈有單車環島活動,她立馬決定加入,催促丈夫買了兩台二手車就報名出發,雖然因故只繞了台灣半圈,但對她來說卻是完成屬於自己的生命熱情。她提到治療中的一切逆境,像是確診時的擔憂死亡、切除乳房後的自卑感及因化療掉髮所帶來的衝擊,都是丈夫陪她一同走過,兩人在抗癌過程中感情更深厚,她覺得罹癌像是個祝福,雖然沒有任何人想得到,但就像風箏能夠飛是因為逆風,人會成長是因為逆境。透過鏡頭記錄人生百態 也療癒生命中的逆境身為攝影師及街頭藝術家的怡霖,她的母親三年前罹患乳癌,歷經手術及化療,目前也持續在服用荷爾蒙藥物。這次參賽的作品「生命癌殤」得到親友組第一名,是在母親手術後兩周拍攝,她表示當時拍攝時的起心動念「時光抓不住,希望記錄當下,才不會有遺憾」,她也提到母親是個堅強的女性,在治療過程中,跟他像是夥伴關係,一起依循醫囑好好治療。怡霖表示自己是個情緒豐富的人,但透過鏡頭下的人生百態,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讓更多癌友知道,勇敢面對,不要逃避解決問題,就也可以像他們母女一樣正向的面對抗癌旅程。癌症非絕症 盼用攝影助更多癌友邁向康復罹癌不是生命旅程的終點,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往往需要心理的轉念跟調適,比賽評審陳啟文鼓勵說:「拍吧!盡情拍吧!相機之前人人平等,只要你願意拿相機來拍的那一刻,你對你自己的人生的態度其實已經在做一個轉變」。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捕捉希望比賽期盼鼓勵記錄生命中的感動時刻,不論是抗癌的孤獨艱辛、親友的相依相守,抑或醫病間的互信陪伴,都經由一幀幀照片娓娓道來,傳遞最動人的勇氣與希望。

不怕被當女生 小四男童留長髮2年助癌友

不怕被當女生 小四男童留長髮2年助癌友#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癌症連續38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7年癌症發生人數已高達11萬1684人,相較2016年發生人數新增5852人,平均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罹癌。台灣癌症基金會不只提供癌友在治療和照護上的關懷與服務,更長期提供癌友「醫療級假髮」免費借用,幫助癌友在治療過程中更自信地面對外界,降低因掉髮而造成的身心負擔。常被誤認女生走錯廁所 紮馬尾練田徑不以為苦就讀西松國小四年級的敏睿,同時也是學校田徑隊的選手,他卻不像一般選手留著清爽的短髮,反而蓄了一頭長髮,原來敏睿看到姊姊捐髮幫助癌友,覺得很有義意所以也想一起來捐髮。由於田徑隊每天早上都要進行訓練,因此練習時敏睿必須先戴上髮箍、紮起馬尾才能練習跑步,敏睿覺得這些事不麻煩,反而用開朗的心情去看待因蓄髮而發生的每件事,像是最容易被人誤以為女生,上廁時,別人以為他走錯廁所。敏睿捐出留了快兩年的頭髮,他說:「希望捐髮可以幫助癌友走出生命中的黑暗,未來想要用自己小小的力量,邀請大家一起加入捐髮行列。」醫療級假髮動輒萬元 響應捐髮助癌友減輕負擔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一頂醫療級假髮市價動輒上萬元,對治療中的癌友是一筆不小支出,為減輕癌友的經濟負擔,基金會長期提供癌友醫療級假髮免費借用服務,希望陪伴癌友找回治療的動力與信心,完成療程邁向康復之路。一頂醫療級假髮約需5至8束頭髮,每年製作需求頂數約1000至1200頂,每頂製作經費需要3500元,期邀請大家響應「一起來.揪捐髮暨募集假髮製作經費」計劃,號召民眾一起來揪捐髮。愛心捐髮條件:30公分以上、不燙不染。同時希望透過計劃的啟動,募集足夠的假髮製作經費,將大眾的愛心捐髮,製成醫療級假髮,永續提供癌友免費借用服務。

偏鄉就醫路迢迢 7成癌友想放棄治療

偏鄉就醫路迢迢 7成癌友想放棄治療#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對大多數人來說,生病了,走幾步路或搭車幾十分鐘,到離家近的診所或醫院看醫生就好,對於偏鄉長輩而言,卻是一段遙遠路途。住宜蘭縣大同鄉的葉爺爺為治療食道癌,每天回診放療、每兩周住院化療,得獨自搭乘一天僅兩班的客運,沿途都是山路經常沒有位置坐,單程必須站近2小時才能抵達醫院,倘若下大雨又得擔心落石、坍方,長期就醫翻山越嶺、舟車勞頓,讓樂觀的爺爺也不免心力交瘁,「不曉得治療有沒有用?什麼時候結束?有時好累都想說不要去了。」強忍病痛搭公車翻山越嶺 車資也是心頭痛為實地了解偏鄉地區長輩的辛苦,公益大使林予晞從市區開車一個多小時到葉爺爺家,親自接送他到醫院,開在唯一一條下山的路,聽著葉爺爺吐露無奈,讓她深刻體會到,「台灣不大,但很多地方很遠,離醫院很遠,尤其是罹癌的長輩們,距離常讓他們不得不放棄回診、追蹤及治療。生病不僅要面對病魔,還要面對經濟上的困境,更要忍受長途的舟車勞頓,車資更是他們的心頭痛,這些因素都會讓他們放棄治療。」根據2018年醫療統計年報,所有疾病中,癌症病人平均門診次數最高,尤其對於正在接受化療或放療的癌友,需每周甚至每天往返醫院就診,密集治療對身體負荷已是一大考驗。癌症是需要高頻率穩定回診治療的疾病,葉爺爺的困境,幾乎是偏鄉地區銀髮癌友的真實生活,他們就醫的一哩路,比你我想的還要遙遠,穩定接受治療成了一種奢求。響應小額捐款 助弱勢長輩穩定完成療程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就醫交通困境調查」結果顯示,銀髮癌友比例高、就醫往返時間成本高、獨自就醫比例高,是偏鄉地區常見的「三高」現象;台灣醫療水準高,癌症若在確診3個月及時治療,1年內死亡率為18%,未接受正規治療,1年內死亡率將成長3倍達55%,如能持續治療,可以穩定控制病情甚至治癒,但有近7成病友卻表示有中斷治療的想法,最大原因就在於交通不便。對銀髮癌友而言,若沒有更方便的就醫方式,不僅中斷治療機率提高,對癒後也有不利的影響。富邦人壽2017年起攜手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出「銀髮偏鄉 就醫無礙」交通補助專案,針對居住大南部、宜花東等偏鄉地區60歲以上弱勢癌友,住家距離醫療院所10公里以上,且每月至少回診一次,給予每人8000元回診治療交通補助,幫助他們穩定完成療程,邁向康復之路。全台每年新增10萬名以上癌症患者,其中60歲以上佔近6成,尤其南部與東部地區每年約新增4000多名銀髮癌友,為了不讓就醫交通困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邀請大眾支持響應小額捐款,用愛心讓他們的康復「醫」哩路不再遙遠。

免疫治療iNKT細胞盼翻轉癌症療程

免疫治療iNKT細胞盼翻轉癌症療程#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最新統計,癌症已蟬聯38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許多癌症罹患初期未有明顯症狀,患者發現時經常已進入中、晚期,且病況多變,令人聞之色變。所幸,隨著衛生福利部於107年9月通過《特管辦法》,開放6大項自體細胞治療技術,國內細胞療法發展快速,免疫治療–iNKT細胞可望成為輔佐癌症療程的支持助攻手,未來可減輕患者與其家屬的治療艱辛度。iNKT細胞放大培養技術 癌症治療可望更輕鬆更便利免疫細胞治療是透過增加患者本身的免疫細胞,再輸回患者體內,進而殺死癌細胞,其中iNKT細胞是近期才被發現的免疫細胞。iNKT細胞結合T細胞和NK殺手細胞優點,兼具免疫調節和毒殺性,且能夠辨認糖脂質的抗原,具有抗癌免疫力與抑癌效果。台大醫院小兒部權威醫師暨長春藤生物科技GTP實驗室主持人林凱信教授說明,「iNKT細胞雖然數量少,卻有著非常強大的力量,在免疫系統扮演非常獨特且重要的角色。」針對iNKT細胞數量少的困境,林凱信教授進一步說明,長春藤生物科技正以獨步全球的iNKT細胞放大技術,致力投入突破性研究。目前患者若要採集周邊血幹細胞,需要連續5天、每天2個小時到診所施打白血球增生劑(G-CSF)後,才能進行血液採集。「透過iNKT細胞放大培養技術,單次採集即可應用於多種治療或多次相同治療,將大幅減輕患者所需耗費的時間及身心負擔,且將最大化iNKT細胞功效。」提高幹細胞儲存品質 投入專屬培養液研究iNKT細胞透過周邊血幹細胞萃取,提及周邊血幹細胞儲存方式,林凱信教授也分享,長春藤生物科技不僅斥資打造高規格無菌GTP實驗室,目前亦投入幹細胞專屬培養液研發,嚴格把關幹細胞儲存品質,期望以最高規格服務有需要的民眾。「傳統常見幹細胞培養液是胎牛血清培養液,長春藤全球生物科技使用無血清的培養基,將可提升周邊血幹細胞儲存之安全穩定性,解決常規培養液與人體樣本交叉感染的風險。」林凱信教授表示,iNKT細胞不只可望輔佐治療癌症,未來甚至可以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狼瘡,以及代謝綜合症疾病如動脈粥狀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為強化治療精準度,長春藤生物科技GTP實驗室亦同步投入iNKT細胞分離技術,未來可望能更精準地治療上述自體免疫疾病。林凱信教授最後也呼籲,隨著身體老化,周邊血幹細胞功能也會逐漸減弱。「建議有癌症家族史、曾罹患癌症的民眾,在年輕時就先存下健康的幹細胞,未來應用時效果會更良好。」

多科別照護團隊 助癌友對抗骨轉移

多科別照護團隊 助癌友對抗骨轉移#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07年12月成立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藉由先進的醫療設備、高水準的醫療團隊、以病人為尊的核心價值,為新竹地區注入優質醫療服務,更解決了新竹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危機。悉知唯有醫病齊心才可獲得最佳治療成效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更是積極於院內舉辦衛教活動,提升患者病識感及治療積極度。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陳自諒院長表示,院方舉辦二週年院慶系列活動期間,啟動《BoneBone骨力 抗癌有力》策展以及系列骨轉移衛教講座,宣示醫院積極協助癌友全方面對抗癌症的決心。期許在院慶及聖誕佳節之際,齊心守護患者,許諾病友們擁有健康的明天。腰酸背痛別輕忽 當心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頭裡癌症骨轉移症狀不顯著,多為腰痠背痛、骨痛,與老化結果相似,容易被忽略,患者往往因擔誤治療,導致骨折、癱瘓、臥病在床等骨骼併發症發生,生活品質進而受到限制。癌症中心鍾智淵主任提醒,癌細胞不只會對原發器官造成傷害,不斷增生的癌細胞,也會像種子一樣,隨著血液、淋巴液轉移到骨骼。在骨骼落地深根的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將會激化負責破壞骨骼的破骨細胞,導致成骨細胞製造骨質的速度遠遠落後於流逝速度。骨骼會變得越來越脆弱,骨骼併發症也會隨之而來,癌友預後、生活、工作等將受到全面性衝擊。發生癌症骨轉移者,也無須過於擔心骨轉移治療便利性。堅守「病人優先」精神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早就集結院內多科別的團隊,提供極具整合性及便利性的優質癌症照護服務。不僅可以水平整合患者療程,患者出院後持續提供延續性照護,提升治療成效;更可減少患者候診時間,增加治療積極度。你需要的,全都包了! 多科別照護團隊提升治療可近性癌症中心鍾智淵主任以癌症骨轉移,舉例說明多科別照護團隊的優勢,癌友發生癌症骨轉移,除了需治療原發性惡性腫瘤外,也需要透過骨轉移控制藥物延緩骨骼併發症發生。骨轉移治療前,為降低顎骨併發症副作用發生,患者用藥前需要進行口腔檢查、治療。治療期間,需要補充的鈣質、維生素D,營養師可提供飲食建議。而這些,癌症中心皆有相關資源可以協助癌友便利對抗骨轉移。骨骼是癌細胞容易轉移的器官之一,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機率發生骨轉移,尤其是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四大好發骨轉移之癌症患者,更需審慎提防。癌友若發生骨骼疼痛等症狀,切莫輕忽,務必主動告知醫師。確診骨轉移也無須過分擔心,鍾智淵主任鼓勵,患者們應與醫師攜手,配合醫師囑咐一起積極控制骨轉移,以利獲得良好的治療成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