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瘋狂運動加上飲食改變 百斤胖男甩肉36公斤

瘋狂運動加上飲食改變 百斤胖男甩肉36公斤#飲食

因為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所以近年來國民健康局一直推動肥胖防治,希望能夠透過降低民眾的體重,減少慢性疾病發生。日前國民健康局與高雄市衛生局發表「全國職場體重控制成果」,其中以大樹區衛生所輔導的林志忠最令人驚豔,因為他靠著規律的運動與健康飲食,在三個月內狂瘦36公斤,從大胖哥變成型男,勇奪全高雄市瘦身比賽第一名。今年40歲的林志忠是學校交通車的司機,從30歲開始體重就直線成長,到了38歲的時候甚至高達100公斤,同時也發生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才能將血壓控制在正常值。直到今年七月高雄市衛生局辦了減重比賽,林志忠毅然決然參賽,每天至少運動6小時,飲食則是以蔬菜水果、麥片等健康食物為主,甚至放棄了他最喜歡吃的肉類食物,三個月之後,體重從97公斤變成61公斤,不但贏了身材,還抱走了1萬8千元的獎金。林志忠表示,瘦身之後最大的好處,是身體變得更健康,不但不需要吃控制血壓的藥物,連睡覺打呼的習慣也消失了,最後他發現,原來肥胖不是福,而會帶來更多的疾病,所以他也呼籲那些肥胖的人,一定要減重、運動,才能讓身體更健康。高雄市衛生局表示,今年全市有7.14萬人參加減重,達到107.6公噸的亮麗成績,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活動,宣導減重的觀念,讓市民能夠更健康。腦傷男神智不清 高壓氧治療恢復意識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87忍受3秒鐘乳房攝影不適 換來健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56愛吃生魚片、活蝦 小心染沙門氏桿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88

女性不愛吃水果 罹患子宮肌瘤比率上升

女性不愛吃水果 罹患子宮肌瘤比率上升#飲食

一篇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以2萬多名30多歲的黑人女性為研究對象,並持續追蹤逾10年以檢視蔬果攝取量是否與罹患子宮肌瘤有關,因黑人女性罹患子宮纖維瘤的風險是一般女性3倍,因此研究人員猜想是否涉及飲食習慣,根據研究顯示出相較於幾乎不吃水果的女性,每天食用2份以上水果的女性,比較不會罹患子宮肌瘤。新竹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醫師曹健民在衛教文章中表示,子宮肌瘤是肌肉細胞形成的良性腫瘤,40~50歲的婦女是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子宮肌瘤是骨盆腔最常見的腫瘤,婦科的病人因子宮肌瘤接受手術的病例約佔所有婦科手術的38.8%,而因子宮肌瘤接受單純子宮切除手術亦佔所有單純子宮切除手術的58.6%,可見子宮肌瘤是婦科中相當重要的疾病。根據美國研究報告顯示,比起每天食用不到1份蔬果的女性,每天食用至少4份的女性,罹患子宮纖維瘤的風險少了10%;但當蔬菜與水果個別分析時,食用較多水果的女性罹患子宮肌瘤風險較低,但食用較多蔬菜的女性罹患子宮肌瘤的風險則不清楚,此外研究更指出,從乳製品中攝取較多維生素A也可能有助降低子宮肌瘤的風險。女性熬夜恐導致經期紊亂 甚至引發子宮肌瘤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88女性應多喝綠茶?美研究:兒茶素抑制子宮肌瘤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04子宮的頭號殺手─子宮肌瘤http://w3.uho.com.tw/sick.asp?aid=3873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飲食

嘉義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中心主任游慧宜醫師表示,糖尿病雖然屬於非傳染性疾病,但卻年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遺憾的是,初期糖尿病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因為已經出現三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但體重下降才警覺就醫,但此時,幾乎都已確診為糖尿病。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提高罹患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多民眾會將糖尿病與眼角膜病變、腎臟病變、截肢甚至死亡等併發症畫上等號。游慧宜醫師指出,其實,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習慣做起,並定期接受檢查,就能遠離糖尿病。現今針對糖尿病治療,是「越早積極治療,成效越好」為原則。臨床研究發現,每下降1%的糖化血色素,就可減少37%洗腎及視力受損、減少43%截肢機會、減少15%心臟病及中風發生。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針對糖尿病治療包含藥物與胰島素注射等方式,游慧宜醫師重申,要擺脫糖尿病併發症的夢靨,除了積極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並回診追蹤外,平日血壓與血糖測量、健康的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同時擁抱健康人生。

正確飲食加運動 651人減重2噸!

正確飲食加運動 651人減重2噸!#飲食

奇美醫學中心配合行政院衛生署推動「健康100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活動,辦理「健康100動起來,減重2000體輕盈」計畫,活動期間自8月1日起至10月29日止,共計651人報名參加。減重成果豐碩,共計減重2,073公斤,順利達成減重2噸的目標。減重課程共分六次,分別於8/6、8/20、9/3、9/17、10/22、10/29上課,課程內容簡單易懂易做,講師專業又活潑的授課方式,廣受民眾好評,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適度的運動,讓減重達到最佳效果。成績前五名減重皆達10公斤以上,第一名與第二名僅相差0.2公斤,競爭相當激烈。奇美醫學中心關心全體學員健康,於9/3、9/17、10/22幫學員量測血糖及膽固醇,提供學員參考,並提醒量測數值偏高學員應追蹤檢查,落實做好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為民眾健康把關。

想變「紙片人」激烈減重 當心罹暴食症身心出問題

想變「紙片人」激烈減重 當心罹暴食症身心出問題#飲食

社會近年來吹著一股紙片人的風氣,許多女性都會嘗試各式各樣的減重方法,希望能越瘦越好,但反覆的採用各種不同的激烈減重法,體重沒減掉,暴食症反而在不知不覺中上身。何謂暴食症?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醫師說,許多人以為大吃大喝就是暴食症,其實暴食症者在暴食時,會無法控制食量,吃進大量的食物,以滿足飢餓,但之後又會有罪惡感,開始擔心體重,便會清瀉或是嘔吐。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一周至少一次以上,就已經罹患了暴食症。洪建德醫師指出,暴食症患者一旦長期挨餓、清瀉等行為,會使得血糖與電解質缺乏,誘發極度的饑渴,一旦接觸食物時,就會狂吃喝,以補充減重流失的體液與營養,使得體重瞬間回升。外人可見病患體重高低起伏很大,且生活重心都在體重與身材上。洪建德醫師提到,暴食症所引起的併發症在生理上會出現電解質失衡、食道潰瘍、心律不整、肌肉無力、貧血、影養不良所引起的感染等。心理上會有社交障礙,與失去掌控的無力感。症狀與憂鬱症引起的次發性暴食症不易區分,應轉介專家。在治療方面,應先注意併發症,同時教導完整的減重方式與基本生理機轉,配合運動習慣,改善飲食內容,必要時會診精神科。

均衡飲食、每天運動 長壽不二法門

均衡飲食、每天運動 長壽不二法門#飲食

行政院衛生署南投醫院於29日上午假該院急診室前廣場及南投市康壽國小舉辦「飛揚100.健康動起來」活動,除邀請社區民眾及員工家眷組隊報名趣味運動競賽外,健康闖關遊戲也吸引不少民眾踴躍參加,南投市長許淑華、南投縣衛生局廖仁龍等貴賓也與現場民眾同樂。南投醫院院長林克成表示,健康保健的關鍵除了注意均衡飲食外,養成每日運動的好習慣,更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而每年南投醫院均會響應世界糖尿病日舉辦的健康闖關遊戲,今年更是加入了趣味運動競賽的活動,並鼓勵社區民眾及員工家眷組隊參加同心協助、萬眾一心、王牌投手及親子接力等趣味運動競賽,希望藉以培養民眾多運動的健康觀念。民眾於競賽活動結束後,也踴躍參加健康闖關遊戲,現場遊戲攤位豐富有趣,該院社服室並向院內員工募得上百項的物資舉辦愛心義賣攤位,義賣所得全數捐贈南投縣婦幼志工協進會。協會理事長王愛仙表示,該筆愛心款項將用於幫助南投縣境內弱勢家庭、隔代教養的孩子上。

注意飲食、生活加運動 延緩、降低罹患糖尿病

注意飲食、生活加運動 延緩、降低罹患糖尿病#飲食

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聯合國呼籲世人應重視糖尿病流行的問題,一起採取行動改變不良的飲食和作息習慣,養成規律運動等健康的生活型態,以延緩或降低罹患糖尿病,以及併發症的發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新光醫院於11月5日(星期六)上午9時至12時假新光醫院地下一樓會議室共同辦理「2011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新生活座談會」,現場提供糖尿病病友分享、免費篩檢、衛教諮詢等活動,鼓勵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勇敢站出來為糖尿病教育及防治工作宣傳,並提醒社會大眾對糖尿病預防的認知,進而願意挺身支持與關懷糖尿病友。糖尿病99年高居臺北市十大死因第5位,也是引起失明、洗腎及截肢的主要原因。研究顯示,糖尿病人發生心臟血管疾病是正常人的2至4倍;發生視網膜病變則為正常人的17倍;在洗腎病人中則有20%至25%為糖尿病患者。而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糖尿病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許多糖尿病人都知道,糖尿病可引起眼睛病變,嚴重時可以突發失明。但是很多糖尿病人並不知道,及早的預防和治療,往往可避免失明的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與糖尿病病齡及患者年紀有關,根據統計,糖尿病患在患病7年後50%有視網膜病變,而在17到25年後則有90%出現病變,長期的高血糖環境會損傷視網膜血管的內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變,如微血管瘤、硬性滲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體增殖甚至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並無任何症狀,但當症狀出現時,視網膜病變已經到達某種程度,所以,糖尿病人每年都應該最少有一次眼睛的例行檢查。另外洗腎患者中近4成是糖尿病患,國家衛生研究院在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糖尿病病史超過5年、控制不佳,或胰島素阻抗性高、微量蛋白尿正常偏高,及愛菸癮君子等因素,都大幅提升慢性腎臟病發生率。糖尿病腎病變初期的表現是蛋白尿,隨著蛋白尿的惡化,接著有高血壓的出現,最後腎功能變差,而終至腎衰竭,甚至需要洗腎。糖尿病患除了控制好血壓、血糖外,亦可至醫療院所做尿液中微量尿蛋白的檢測,同時也採取低蛋白攝取量飲食習慣,腎臟惡化的速度才得以減緩,甚至可獲得改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糖尿病的認知以及有效預防糖尿病之發生,在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皆有辦理三高篩檢(血糖、血壓、血膽固醇)、糖尿病相關講座及支持團體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沒有碩博士學位的教授 陳定信獲美國傑出臨床教育家獎

沒有碩博士學位的教授 陳定信獲美國傑出臨床教育家獎#飲食

美國肝病學會宣布,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培育無數肝病臨床醫師,曾被網友稱為「肝帝」,因此頒給他「傑出臨床教育家╱導師獎」(Distinguished Clinician Educator/Mentor Award)。(見圖/翻攝傑出臨床教育獎網站)陳定信教授是國內難得沒有碩博士學位,卻能在肝病研究上有傑出成就而成為學者,沒有高學歷學位但在臨床實驗上發揚光大,而成為能在大學中擔任教授的醫師。陳定信他早年跟隨宋瑞樓教授研究,發現了台灣肝病的元凶是B型肝炎病毒,是首位發現B型肝炎病毒能夠由母親垂直傳染給新生兒的學者,這些重大的研究成果促使了大規模的台灣肝炎防治計畫,讓台灣成為全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施打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治療、追蹤B肝 防肝癌、肝硬化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27用對方法 B肝也能有好肝!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527B肝帶原、染C肝 不留意易致肝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