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婦人因風濕病造成膝關節嚴重變形而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卻種下難治型慢性骨髓炎的遠因,在20次住院控制反覆發炎中,又不慎跌倒骨折,再遭到細菌感染。一般而言「截肢」或許是不可迴避的選項,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骨腫瘤及關節重建科主任謝明宏卻與整形外科聯手治療,歷經30次手術,並置入腫瘤型人工膝關節,總算讓病人正常走路,重回健康生活。
55歲婦人因風濕病造成膝關節嚴重變形而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卻種下難治型慢性骨髓炎的遠因,在20次住院控制反覆發炎中,又不慎跌倒骨折,再遭到細菌感染。一般而言「截肢」或許是不可迴避的選項,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骨腫瘤及關節重建科主任謝明宏卻與整形外科聯手治療,歷經30次手術,並置入腫瘤型人工膝關節,總算讓病人正常走路,重回健康生活。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75歲女士罹患膝關節炎多年,卻因擔心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術後疼痛、復原差,忍了3年疼痛仍遲遲未進行,最後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置換新一代全人工膝關節,術後恢復的狀況良好,3個月內就再次去做最喜歡的國標舞、高爾夫球等在罹病後無法做的活動,且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長輩罹膝關節炎,女多於男!典型症狀表現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台灣每年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近6成為65歲以上,且女性患者為男性2倍。膝關節炎典型症狀表現為: 疼痛(約有8成) 痠軟無力(約有5成) 僵硬 關節變形 發出咯吱聲 腫脹 周圍肌肉萎縮然而,其中有近7成5的患者,因擔心換膝手術術後復原不佳,寧願採取忍痛、減少移動等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且平均拖遲1.5年才願意換膝,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黃炫迪表示根據研究,逾5成患者在換膝前表示已無法久站,超過7成連走路都有問題,甚至痛到影響睡眠品質。常見換膝手術5大隱憂患者最常見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5大隱憂為: 術後復原狀況不佳,有73% 術後感到疼痛,有53% 手術費用,有45% 10~20年後需再次手術,有41% 手術導致血栓等併發症,有37%黃炫迪指出,若患者遲遲不願換膝,可能導致膝蓋關節惡化劇烈疼痛、失去活動能力,更連帶使心肺與代謝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導致體重快速增加、易喘,在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下,最終無法外出、喪失行動力。其實目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率高達9成以上,無須太擔心不適應或二次手術可能。黃炫迪建議有需求的患者,不要忍痛、不用減少活動,盡早尋求專科醫師處理,才是維持老年行動力最有效的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使許多民眾生活日常侷限於自家空間,很多長輩更因此不敢外出活動,在家久坐機會變多,原本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更加嚴重。不少就診民眾納悶,膝蓋疼痛不是應該多休息嗎,怎麼反而越休息症狀越嚴重呢? 膝關節退化如老車,沒保養更嚴重 衛福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表示,其實膝關節的軟骨中心處是沒有微血管分布的,軟骨的營養是來自於膝關節囊液,而膝關節囊液的推動,需要藉助膝關節的活動。 李曉惠表示,若把退化的膝關節比喻為20年以上的老車,就會知道膝蓋應要如何保養,「試問,您敢將老車放在車庫裡1個月都不發動嗎?或是敢開著老車一路從台北殺到墾丁去嗎?」 李曉惠進一步解釋,「同理,已經退化的膝蓋更需要適當的活動,不宜完全不動或動得太多,建議可做如騎腳踏車或游泳等不承重的活動,或是不引發疼痛、少量多次的短程走路。」 簡單「護膝運動」鍛鍊股四頭肌、膝關節 若不適合外出,李曉惠建議民眾可在家執行以下護膝運動,主要鍛鍊2面向: 1.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肌力: 一次停留5~10秒,每回30次,一天3回。以保護膝蓋、增加膝關節穩定,減少膝蓋軟骨退化及摩擦。 2.強調膝關節活動度: 一次停留10~20秒,每回10次,一天3回,有緊的感覺即可,勿勉強。讓日常生活活動更自如。李曉惠提醒,若運動當中或運動後有不適感,請諮詢您的醫師或物理治療人員。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坐姿,伸直膝蓋、勾起腳板。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股四頭內側肌強化運動:膝蓋下方捲一小毛巾,大腿出力讓膝蓋下壓下方毛巾。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抱膝運動」:坐姿,雙手抱在小腿處、讓腳後跟盡量靠近臀部。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壓膝運動」:坐姿,足部放在前方板凳上,雙手下壓膝蓋。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輩年紀大之後,容易膝蓋關節不好,常常都會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可說是最廣為人知的手術治療之一。但是你知道,人工膝關節手術也可以只換一半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身邊若有60歲以上的家人,一定或多或少有經歷過膝關節痠痛無力症狀,這有可能便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表現。對於初期來說,復健治療、運動訓練及生活模式的調整,均有不錯療效。但隨著經年累月的使用,關節退化開始邁入中期,軟骨磨損過半,關節疼痛與無力漸漸強烈,可能就需要進行關節內玻尿酸注射,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直到關節完全損壞變形,關節退化進入末期,各項非手術治療失去效果,最後就需要全膝人工關節手術治療。關節退化嚴重,換全膝手術需復健3個月林心畬說明,全膝人工關節手術俗稱換關節,讓許多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病患能夠重拾自由行走的能力,擺脫對止痛藥物的長期依賴。但是手術的疼痛不適,手術後3個月以上辛苦的復健訓練,卻又讓不少病患聞之卻步。同時,全膝人工關節手術除了切除損壞的軟骨,也會同時切除十字韌帶,導致部分病患感覺術後步態不自然。手術傷害較大、復原緩慢、復健辛苦、步態改變,均是目前全膝人工關節手術需要面對的困難。而病患從關節退化進入中期開始服用消炎止痛藥物,到關節完全損壞而需進行全膝人工關節手術之間,通常還有5到10年的漫漫長路,在病症逐步惡化的階段,病患常常面臨「止痛藥物越吃越多,出門走路越來越少」的困境。林心畬表示,有7成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都是從內側軟骨開始磨損,爾後逐漸擴大磨損區域。但許多民眾不知道的是,若是在內側軟骨磨損已經造成生活上的不適,但其他部位軟骨尚未磨損時,其實只要更換有問題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不需要壞一半就換全套,也不需要吃藥忍耐到全部壞掉才接受手術。壞一半就換一半,才是半膝人工關節手術的核心觀念。軟骨若未磨損可換「半膝」,6周即恢復行走半膝人工關節手術又稱單髁或局部人工關節手術,最大優勢便是只切除出現磨損的一部分關節軟骨,相較於全膝人工關節手術,磨骨量及出血量均減少至1/3以下,植入物也僅有全膝人工關節約1/3大小。手術後的疼痛腫脹大幅減少讓病患恢復快速,通常手術後3日即可出院,且由於傷口小沾黏少,復健6周即可恢復正常步行。林心畬進一步指出,此手術另一優勢是完全保留前後十字韌帶,不像全膝人工關節手術常將前後十字韌帶切除,保留完整韌帶可以讓膝關節的動作與穩定性最接近自然狀態,手術前後的步行姿態幾乎一樣。當然這也是半膝人工關節最大的限制,若膝關節有十字韌帶斷裂或嚴重內外翻變形導致膝關節不穩定,則半膝人工關節手術失敗之機率會大幅升高。手術前需先由醫師進行檢查以確認適合何種手術治療。半膝人工關節手術隨著手術器材與技術的成熟,目前10年關節存活率已超過95%,即每20個手術病患,僅有不到1人可能在10年內需要二次手術治療。此項手術也已納入健保給付,相較於其他自費微創手術而言,病患負擔輕鬆,壞多少換多少,依照自身需求量身打造才是最佳治療方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女性膝關節置換率比男生高,其中原因有很多,不外乎是跟肌力、骨骼結構、荷爾蒙、鞋子及生活形態息息相關。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威明醫師分析四大關鍵。蹲廁所膝蓋承受5至7倍體重壓力陳威明醫師表示,在全世界的醫學研究報告中發現,置換膝關節的患者中,有70%至75%是女性。女性膝關節置換率高因素有很多,第一,女性肌肉相對較男性弱,肌力不足時,無法分散膝關節壓力,關節軟骨受力就會增加。第二,女性在停經後,荷爾蒙與雌激素降低,會增加軟骨的代謝速度。第三,女性骨架相對較纖細,若到中年發福,同樣骨骼架構下,單位面積承受的壓力有所增加,也造成關節更容易磨損;另外女性因為要生育,骨盆生理構造相對較男性寬,導致膝關節前側髕骨的「Q角」較大,容易造成髕骨往外偏移及軟骨磨損。第四,許多女性因為著重美觀或工作關係,不像男性能穿著運動鞋或有舒適柔軟鞋墊的鞋子,而需要穿著高跟鞋或鞋底較硬的鞋子,增加了關節反作用力。一般在爬樓梯時,關節需要承受3倍體重、下樓梯時是4~5倍、蹲姿則高達5~7倍!女性上洗手間不見得一定都坐馬桶,而是常要採蹲姿,蹲的時候膝關節受力更高,可能也容易造成磨損。選錯增高墊 可能會加劇關節磨損鞋子也會影響膝、髖關節,許多人喜歡透過增高鞋墊,讓自己看起來更高挑,陳醫師表示,如果用到不適合腿型的鞋墊,可能會加劇關節磨損。O型腿的人應該挑選墊高外側的鞋墊;X型腿則應該挑選墊高內側的鞋墊,才能降低關節的磨損速度。建議不要長期蹲跪,且多運動,訓練股四頭肌,有助於分散膝關節壓力,若非必要,盡量穿著舒適的鞋子,且適度控制體態避免增加關節壓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體育系男大生,系上表演從高空翻筋斗跳下時,右膝關節扭傷,就醫發現外側半月軟骨及前十字韌帶斷裂,原本以為需接受前十字韌帶關節鏡重建手術,但經骨科醫師診斷並融入前十字韌帶受傷治療新觀念,進行關節鏡手術縫合半月軟骨加上復健治療,讓膝關節穩定度明顯進步,可重返他最愛的競技運動場。半月軟骨縫合加復健治療 膝關節穩定度進步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表示,為男大生進行關節鏡手術時,首先發現外側半月軟骨的後角出現破裂,前十字韌帶股骨的附著點有部分撕裂傷,但還保留2/3,表面上還有微血管附著,能供應血液。在清創外側半月軟骨破裂處後,隨即縫合外側半月軟骨的後角破裂處,原本預計要做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則選擇不做。他的半月軟骨縫合後加上復健治療,術後理學檢查發現,膝關節穩定度有明顯進步。本月2019年亞太膝關節、關節鏡及運動醫學大會,會議中許多國際知名的運動醫學專家,紛紛針對前十字韌帶重建提出革新觀念,包括恢復功能及讓病患回到運動場上才是治療最重要目的;重建後即便讓膝關節穩定,仍須接受術前、術後的復健;前十字韌帶重建已被證實並不能預防日後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十字韌帶重建與否 須以使用狀況判定除了專家們的建議,李佳霖醫師指出,臨床上遇到有些病人詢問,傷到前十字韌帶,一定得做重建手術嗎?其實可觀察日常生活中膝關節有無常常扭傷或軟腳來判斷;或在做好適當保護及復健後,是否可以回到喜愛的運動競技場上而定。若膝關節的使用狀況可被接受,就不需要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李佳霖醫師亦提醒,前十字韌帶斷裂後,無論是否接受手術,都必須接受復健治療。十字韌帶斷裂後,韌帶負責本體感覺的機械受器也受傷,除了基本肌肉力量外,也要重新訓練體內的本體感覺。除了體能訓練師鍛鍊項目,也可藉由儀器作為前十字韌帶斷裂術前及術後的復健工具,藉由平台角度變換,每次運動都能達到平衡、協調、肌耐力訓練及身體本體感覺提升。做好復健治療,才能降低再受傷時、前十字韌帶再次斷裂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運動、健身風行,40幾歲的劉小姐是愛運動的熟女,每天健走或騎飛輪,放假還騎腳踏車。最近一個月左膝前側隱隱作痛,特別是上下樓梯時,擔心自己是否運動過度。就醫確診髖骨關節疼痛症候群(膝蓋前方的骨頭),好發於年輕、愛運動的年輕人。如果不好好保護膝蓋,可能使年輕的關節提早退化。無運動習慣者突然過量運動 易造成膝關節問題一般民眾都認為年紀大才會引起退化性關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許芳靜表示,有筋骨痠痛和膝蓋痛的現代人愈來愈多,很多都是動靜失衡造成,比如有些人沒有運動習慣或已有退化性關節炎,肌肉、膝蓋都很脆弱,突然運動過量,例如爬山爬太久,很容易引起腰部及膝蓋疼痛。另一些人則是運動過量,持續使用不當加上休息不夠,慢慢累積一些運動傷害,造成各種膝關節問題。膝關節是全身上下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不分年齡。但如果平常就能好好保養,還是可以延緩關節的退化,即使年紀大了,仍可順暢使用。如果想減輕膝蓋的負擔,可把握以下幾個原則:1) 減重,儘可能維持標準體重。2) 少做長期蹲、跪的動作。3) 多訓練膝關節周圍的肌肉。4) 運動中感到不適立刻停下來,不要勉強。5) 充足的休息。6) 了解自己的極限,量力而為。7) 如果要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與量。規律運動增肌力、減重 降低關節負荷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運動能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在關節組織的流動,促進新組織再生。規律的運動能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進而減少關節的磨損,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許芳靜護理師提醒,但是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應在從事走路或其他活動前,增加溫和肌力訓練,增強肌肉的能力,保護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馬拉松熱、三鐵熱、野跑熱等比賽越來越盛行,一場比賽的距離從原始的全馬42k到超馬的100K,甚至是24小時的比賽,跑步跟關節的退化一直是大家爭論的話題。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主要有2個論點,反對跑步的意見認為過量的力量到膝蓋會加速關節的退化,支持跑步的論點來自於運動可以強化關節週遭組織,進而強化及保護膝蓋。運動後雖然軟骨厚度減少 但會增強周遭肌肉、韌帶強度方啟榮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膝蓋會承受3.3倍體重、走路膝蓋會承受3至4倍、爬樓梯會承受4.3倍、下樓梯會承受6倍、走下坡8倍、慢跑9倍、而跑步則會高達14倍。照這邏輯,難道乾脆不跑步了?其實身體為了承受這些力量,膝蓋週遭有相當多肌肉、韌帶等組織保護膝關節。跑步問題爭論不休,因此有研究使用核磁共振去比較跑步或是跑馬拉松後對關節軟骨的影響。雖然最後發現運動後的軟骨厚度有減少的趨勢,但對於整體是否會構成關節的退化還是無法確定,畢竟軟骨還是有生長的潛能。膝關節退化手術病人 大多數都無運動習慣方啟榮醫師表示,既然現況無法預先知道跑步是否會造成關節退化,就有研究試圖由關節退化的手術病人去回推先前的運動量,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有跑步的病人是正常人的0.46倍。也就是說,在換關節的病人族群裡面,大多數的病人是沒運動的族群。簡單來說,到目前的研究並無法證實跑步或是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反而如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是發生運動相關的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的傷害,則是真正加速關節退化的因素。方啟榮醫師建議,很多人靠運動跑步來達到減重的效果,但務必適量為主。達到良好的體能、肌力狀態後再進行更進階的比賽,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或受傷後經一循序漸進的休養及回復,才能運動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