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吸菸加速老化 罹癌、失智風險大增

吸菸加速老化 罹癌、失智風險大增#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香菸不僅會導致肺癌,也會造成食道癌、胃癌及其他所有癌症。然而香菸的危害卻不只於此。吸菸也會讓外表加速老化,容易增加皺紋。尤其是口部周圍會直接接觸香菸,更容易增加嘴巴附近的皺紋。整形外科特別將這條皺紋稱為「菸槍紋」。另外,香菸也會讓血管老化,還容易引發阿茲海默症,造成動脈硬化。香菸之所以如此危害人體,是因為這會增加體內的「活性氧」。活性氧物質是萬惡的根源,會讓人體生鏽,導致老化和疾病。不過,相信也有人想盡辦法也戒不了煙吧。無論如何都斷不掉菸癮的人,希望你們能記得攝取「維他命C」和「蘋果果膠」。蘋果果膠是一種膳食纖維,顧名思義,就是蘊含在蘋果內的物質。維他命C則不用說,是富含在所有蔬菜和水果裡的物質。研究報告指出,攝取這兩種成分後,就能減輕香菸的危害。但要請各位當心,這只能「減少」危害,沒辦法降到零風險!常言道,「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話並不完全虛假。附帶一提,蘋果不必吃一個,只需半個就足夠了。不過,為什麼蘋果能減輕香菸的危害呢?這是因為蘋果果膠和維他命C都是「抗氧化物質」,能夠抑制活性氧造成的生鏽。(本文摘自/臉部鍛鍊法:消除法令紋,這樣做就對了!/健行文化出版)

嚼口香糖好處多!消除不安 減肥也有效

嚼口香糖好處多!消除不安 減肥也有效#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來說,在他人面前嚼口香糖,會帶給人不禮貌的印象。所以裝壞、耍狠的國、高中生們,才會故意嚼口香糖並且發出嘖嘖聲。然而,撇開國、高中生不談,有些成年人也經常嚼口香糖。舉例來說,在電視上的棒球比賽轉播,我們經常看到特寫鏡頭的選手個個都嚼著口香糖。藉此壓抑不安的感覺 穩定心情就算他們知道這樣看起來很不禮貌,不知為何卻還是執意要這樣做?其實,「咀嚼」這個動作,具有消除不安,平靜心情的效果,近年運動心理學界,也建議選手嚼口香糖。而除了棒球之外,足球選手及田徑選手也會利用嚼口香糖來安定精神。各位身邊如果有經常嚼口香糖的朋友,或許他們是在無意識間發現這個效果。至少嚼口香糖比利用抽菸舒壓來得健康。口香糖還有其他效果,例如「增加唾液分泌,預防蛀牙」、「促進腦部血流,防止失智」、「刺激飽食中樞,幫助減肥」。但是,如果在不適合嚼口香糖的場合,還是我行我素發出嘖嘖聲,可能已經是習慣中毒。(本文摘自/圖解人際關係心理學/漫遊者文化出版)

預防失智!綠茶、咖哩5大健腦食物推薦

預防失智!綠茶、咖哩5大健腦食物推薦#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的家人開始作菜,設法讓他們採用可活化大腦、改善認知機能的食材吧!目前最建議大家注意的食材是「椰子油」。美國一名女醫師讓罹患早發型失智症的丈夫攝取椰子油,結果發現可稍微抑制病症惡化,這則消息引起我的關注。在歐美,椰子油是超級市場販售的商品,主要成分是植物性「中鏈飽和脂肪酸」。因為用途跟奶油一樣,可混在沙拉醬或咖哩等醬汁中,或是用來炒菜,運用範圍很廣。女醫師建議在燕麥中加入兩大匙椰子油,每天三餐攝取。椰子油效用的秘密,在於中鏈飽和脂肪酸會在體內合成酮體。本來人類的大腦會優先以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但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出現無法完全燃燒葡萄糖的症狀,可說是「腦部的糖尿病」。事實上,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也比較高。神經細胞會漸漸退化,最後壞死。由於運用酮體作為能量來源,可阻止細胞退化。由於阿茲海默症沒有特效藥,椰子油的作用可說是劃時代的發現,對於同樣屬於腦神經退化的巴金森氏症似乎也有效。除此之外,建議攝取的脂肪還有紫蘇油、荏胡麻油、核桃等堅果;沙丁魚、竹莢魚、青花魚等青背魚以及甲殼類海鮮所含的「Omega-3系列多價不飽和脂肪酸」,可減少造成動脈硬化的三酸甘油酯、改善高血壓。有實驗資料提出,核桃可提升記憶力。另外,有報告指出,初榨橄欖油所含的辛辣成分「刺激醛」(Oleocan thal)可控制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腦部發炎,緩和症狀。蔬菜中所含的微量營養素—植生素當中,特別引起注意的是米糠中含有的「阿魏酸」。國立醫療機構菊池醫院的木村武實臨床研究部長確認可緩和失智症的外部症狀,也很容易買到補充製劑。綠茶所含的「兒茶素」可降低血液中使動脈硬化惡化的高半胱胺酸(homocysteine)。根據東北大學調查,一天喝五杯以上綠茶的人,因腦中風死亡的機率明顯降低許多。另一方面,佐賀女子短期大學的長谷川亨名譽教授證實兒茶素有恢復認知機能的作用。在此也建議大家將茶葉運用在烹飪方面。咖哩粉的黃色成分「薑黃素」透過老鼠證明,可阻礙導致阿茲海默症的β類澱粉蛋白形成。常食用咖哩的印度人,阿茲海默症發病率只有美國人的四分之一,或許要歸功於薑黃素的作用。最後要介紹的是紅酒中的白藜蘆醇。根據美國范斯坦醫學研究所的實驗,白藜蘆醇有促進β類澱粉蛋白分解的作用,而且有消除活性氧的高抗氧化力。當這些食材的效用以科學方法證實後,不由得敬佩先人根據經驗發現健康食材的智慧。我們也可以透過作菜、一起享用,讓失智症遠離全家。(本文摘自/要美也要長壽/天下雜誌出版)

缺牙、咀嚼力不佳 恐提高失智風險

缺牙、咀嚼力不佳 恐提高失智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目前已知,咀嚼能力不佳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以4425位65歲的高齡者為對象追蹤調查了4年。結果發現,因失去牙齒而無法咀嚼的人,其失智症風險最多可增加1.9倍。此外,還有一篇東北大學齒學部的渡?誠名譽教授,以1173位高齡者為對象調查失智症和殘存齒關係的報告。詳細情形之後會再敘述,根據這份調查,剩下的牙齒愈少,記憶和運動方面的能力都有變差的傾向。這應該是因為,沒有牙齒而無法咀嚼時,控制咀嚼的神經或主宰感覺等部份的腦神經會萎縮,也就是出現無機能症候群。無機能症候群是指不使用功能就會變差。人類的身體機能只要不用就會變差。臥病在床不活動,會出現病態的功能低下,腳的肌肉衰弱無力,因而無法行走。換言之,無機能導致肌肉萎縮、退化,又或陷入肌無力的狀態。雖然也會發生在孩童或年輕人身上,不過更常發生在高齡者身上;有時候,一個星期就無法走路了,復原要花很長時間。無機能症候群也會發生在咀嚼上。咀嚼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會以複雜的方式用到多種器官,算是高階的腦部運作。失智症會導致腦部的高階機能變差,因此,失智症患者即使有牙齒也變得無法咀嚼,這正是因為大腦和咀嚼的關係很密切。重要的咀嚼功能衰退,也意謂著腦部、腦部延伸出來的神經和運動機能也會變差。之所以強調要維持咀嚼能力,正是因為「咀嚼」提供了人類活下去的基礎。(本文摘自/0~100歲都需要的咀嚼力/天下生活出版)

每5長輩有一人憂鬱纏身 恐增失智風險

每5長輩有一人憂鬱纏身 恐增失智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陳奶奶高齡70,自杏壇退休後擔任志工,與社區民眾關係良好。但近半年,陳奶奶經常有胸痛、肚子不舒服等症狀出現,夜不能寐,食不能嚥,志工活動也不見她身影,家人帶她四處求訪名醫,才發現陳奶奶竟是得了老年憂鬱症,除了上述症狀外,心情低落也維持一段時間了,經適當藥物及環境調整後,陳奶奶在數月後痊癒,繼續快樂銀髮生活。情緒低落、疲倦 恐是老年憂鬱作祟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21世紀三大失能疾病之一,而老年憂鬱症更是造成長輩生活功能受損的大元兇。在台灣本土研究中,發現南部的老年憂鬱症盛行率高達21.7%,代表約每5位長輩,就有一位深受憂鬱症之苦。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張維紘醫師表示,老年憂鬱症診斷準含9項主要的症狀,包括持續性情緒低落、缺乏興趣、動作遲緩或過於激躁、睡眠或食慾改變、疲倦、注意力不佳,自責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符合5項以上,並且時間持續兩周以上,則可診斷為老年憂鬱症。但需注意的是,老人憂鬱症臨床上更多是以身體抱怨為主。因此,往往長輩出現老人憂鬱症症狀,卻被誤認為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因此,若長輩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慢性疾病史、家庭有重大變故,或是有明顯社會心理壓力等,都是罹患老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當上述危險因子存在時,在排除相關身體疾患所造成的影響後,必須特別考量憂鬱症的可能性。此外,老人憂鬱症也會增加失智退化的風險,務必及時給予適當治療。調藥速度慢 切勿心急而中斷治療張維紘醫師指出,治療上除了在生活、環境上,甚至在壓力事件的處理調整外,適當的藥物治療及輔助心理治療,均可以改善老人憂鬱症。唯老人憂鬱症藥物治療必定以「藥物起始劑量低,調整速度慢」為原則,往往時間需要4至6周以上才會有效果,治療前要跟家屬及長輩溝通,切莫因心急導致治療中斷。後續的維持治療亦十分重要,因為老人憂鬱症復發機率高。在高齡化社會的悄悄來臨之際,民眾需要更正視憂鬱症的重要性,才能讓長輩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高齡社會的重要課題:老年憂鬱症

高齡社會的重要課題:老年憂鬱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身體疾病跟憂鬱症之間的關聯,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年憂鬱症。年老本身並不會引發憂鬱症,包括臺灣在內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甚至指出:老年世代被診斷出重度憂鬱症的機會,比年輕世代來得低。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老化,各種毛病也陸續出現,視力模糊、齒牙動搖、行動不便、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健忘等等,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漸漸消失,心情難免容易沮喪和低潮。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心理和情緒的壓力,如喪偶、孤獨、經濟狀況不佳、家庭關係不良、人際支持網絡不足、失能等,就會大大增加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是身體不適還是心理不適?老年憂鬱症很容易被忽略,因為老年人的身體病痛多,常把「我不舒服」掛在嘴邊,家人聽多了,往往不太在意,這又讓老人家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而感到無助失落,心情更加挫敗。麻煩的是,老人家感受到憂鬱情緒時,通常不會說:「我不開心、我心情不好。」而是以「抱怨身體不舒服」來表現,只會描述自己失眠多夢、沒胃口、頭痛、便秘、拉肚子、感冒、骨頭痠痛、手腳抽筋無力、頻尿等。帶他們到醫院檢查,也找不出毛病來,家人就更容易認為他們是無病呻吟,而輕忽病情。老人憂鬱症有時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病人或家人常常以為這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吃了一堆安眠藥或止痛藥,效果卻不佳,這才發現是憂鬱症在作祟。一般來說,年紀越長、身體疾病越多、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的程度可能就越高。是大腦退化還是憂鬱症?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健忘。這種情況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不過,跟失智症不同的是,憂鬱症經過治療之後,隨著情緒的好轉,健忘的情況也會改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許多老年人退化性的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它們常常會合併憂鬱症狀,甚至它們的早期症狀是以憂鬱症來表現。臨床上常常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區分憂鬱與大腦退化之間的關係。總之,如果家裡有個不斷抱怨病痛的老人家,可以先透過內科或神經科的檢查,或是與精神科共同照護。除了確認身體健康狀況,也要留意他們的情緒狀態。若發現他們常常躺在床上、坐著發呆、不願出門、不愛活動,或者有悲觀、心情悶悶的、焦慮不安、自我否定、容易生氣、看什麼都不順眼、生活自主能力降低、體重莫名減輕等情況,最好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來進行診斷和諮詢。老年憂鬱症經常被低估臺灣已經逐步進入高齡化社會,可以預見的,老年憂鬱症將是未來精神醫療的重點之一。臺灣老年人憂鬱症的盛行率,其實並不少於國外。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黃宗正醫師曾指出,臺灣社會正在快速老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60萬人,若依照國外的調查數據,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12%來估計,國內至少有31萬名高齡者,深受憂鬱症困擾。而根據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在石牌地區所作的調查得知,社區中的老年憂鬱症人口盛行率大約是9.8%,女性比男性多。老年憂鬱症的嚴重程度,通常與鰥寡孤獨、身體疾病(如中風、認知功能障礙)、低社經地位有密切關係;尤其身體的疾病,是引發憂鬱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身體的毛病越多,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會越高。臨床發現,不僅住院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情況相當普遍,一般家庭中也有許多老人出現憂鬱症狀,由於尚未達到診斷標準,而被家人忽略,以致沒有受到合理的協助。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併發的行為症狀將很令人頭痛,也會讓原有的身體疾病雪上加霜。例如很多老人生病之後容易失去鬥志,不聽醫囑、不想起身活動、自暴自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甚至長出褥瘡等,讓原有的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更加惡化,然後又更加重憂鬱症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病友心聲】有沒有可能人在家中坐,憂鬱自然來?我要做些什麼事,才能夠預防憂鬱症發生。憂鬱症是本世紀最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經常有病友或家屬很關心地問:「憂鬱症是可以預防的嗎?要怎麼預防?」「我的憂鬱症已經治療好了,要如何預防它再復發?」我很誠心地告訴各位讀者:所有的疾病都一樣, 防重於治療,憂鬱症當然也是如此。由於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最好的預防之道當然是多管齊下,從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等三方面共同著手,盡量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其中,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良好的壓力管理。 (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別放棄!失智症可醫療 早中期仍有救

別放棄!失智症可醫療 早中期仍有救#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調查,台灣地區失智症人口約有近23萬人,而失智症至今仍被大多數人誤以為是無藥可醫的。南投醫院失智中心李志銘醫師表示,近年來失智症治療已有許多的進展。近10%是可以治癒的;而35%的血管性失智症,可經治療而遏止惡化或改善病情的;其餘約55%阿滋海默氏病,仍然是可以醫療的,尤其是在早期或中期更見療效。李志銘醫師表示指出,失智症的早期臨床症狀多因人而異,但常是由短期記憶力減退、忘東忘西開始,在治療失智症的部分,如硬腦膜下腔出血,常壓性水腦症,則應開刀。如果是維他命B12缺乏,則應補充,只要對症治療就有可痊癒的機會,而藥物能改善失智症病人的認知功能障礙,改善生活品質,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其次,約半數病患會有焦慮、憂鬱、焦躁不安、妄想、幻想等精神行為症狀,須以行為改善方式或藥物來治療。初期血管性失智症   有恢復機會李志銘主任特別提及腦中風後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表示這不僅可以遏止,有許多證據顯示部分是可以恢復的。初期血管型失智症的病人更有近3成可明顯進步到脫離失智病況。目前也有數種藥物使用在慢性血管性失智症的病人,可稍微改善其智能狀態。簡而言之,失智症患者,倘若能夠即早診斷、即早治療、預防,是能夠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亦能減輕照顧者、家屬的照顧負擔。

獨居長者過量使用安眠藥 恐增失智、憂鬱風險

獨居長者過量使用安眠藥 恐增失智、憂鬱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許多行動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缺損的身心障礙者或獨居老人,需要仰賴居家照顧服務員幫忙生活起居的打理,而此類病人,因為疾病、年紀等因素,使用安眠鎮靜藥品機率高,而不正確使用的風險也較高。靠觸摸辨識 易造成錯誤服藥有鑑於此,彰基反毒教育資源中心與切膚之愛基金會合作,培訓居家照顧服務員正確使用安眠藥觀念,居家照顧服務員化身為偵測社區民眾潛在藥物濫用的哨兵,藥師可藉由第一線居服員的個案轉介及共同家訪,將藥事照顧從醫院延伸至居家。藥師與居服員合作,進行居家服務過程中,發覺不少個案具有鎮靜安眠藥物之用藥相關問題,如發現獨居個案因年紀大、視力不佳,服藥時無法準確取用藥品,都是靠觸摸來辨識,導致無意間服藥錯誤;藉由提供藥盒並協助個案整理用藥,使個案能夠自行取用正確藥物,以提升用藥安全。不同醫院就醫 導致過度用藥切膚之愛基金會居服督導員廖坤瑚表示,有時進行居家服務時,發現個案有精神不濟的狀況,詢問之下才發現,個案會到不同醫院就醫,同時拿很多藥,造成用藥過度或是重複用藥的問題;此外,也發現部分患者,藥品未依正確時間服用、習慣性囤積過期藥物、取用家人藥品服用,或因症狀未改善而自行調整用藥等不正確的用藥觀念及行為。幸照服員能敏銳的察覺個案狀況,及早發現安全風險,當發現個案有用藥問題,也能夠與藥師連繫,請藥師藉入,進行一對一的藥物諮詢,讓個案有正確的用藥觀念及習慣。16%中老年人 過量使用安眠藥此外,根據研究指出,逾16%四、五十歲以上人口,有過量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現象,鹿東醫院歐陽文貞醫師表示,在台灣鎮靜安眠藥取得容易,長期使用除有上癮之虞,也容易造成失智、中風、心血管問題,更可能增加憂鬱症風險,因此呼籲民眾,有問題應先求助專業醫師或藥師,以預防上述問題找上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