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春節期間 呼吸道感染人次再創高峰

春節期間 呼吸道感染人次再創高峰#發燒

今年農曆春節期間五天連續假期,羅東博愛醫院急診24小時服務。根據院方7日統計,今年五天年假期間,就診人次高達2,332人次,較去年同期1,485人次,增加847人次。其中,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一名,多達860人次求診,腸胃疾病與跌倒、意外傷害分居二、三名。羅東博愛醫院指出,今年農曆春節期間,呼吸道感染、腸胃疾病及跌倒/意外傷害,仍位居求診項目的前三名。其中,二月二日(除夕)到二月六日(初四)五天年假之中,因呼吸道感染就診多達860人次,佔36.88%,與去年除夕至初四期間共360人次因呼吸道感染求診,佔24.24%相比,高出許多。急診醫學科許智翔醫師表示,今年農曆春節期間,A型流感與諾羅病毒大流行,家庭聚會增加群聚感染,放假期間一同外出旅遊或出入人潮眾多之處,也增加傳染的機會。許智翔醫師提醒民眾,未來幾天將有另一波冷氣團報到,心血管疾病患者請注意保暖;孩童以及老人最好減少出入公共場所的次數,且出門時儘可能戴上口罩,並養成常洗手的習慣。一旦有發燒、倦怠、喉嚨痛及肌肉痠痛等症狀,應即就醫。小兒科簡仁宗醫師則說,農曆春節期間小兒科求診以流感就診居多,往年流感高峰期是十一、二月,今年則落在一月。加上過年前寒流一波接一波,過年期間雖然天氣轉好,但家庭聚會與出外旅遊,均增加感染的機會,他提醒家長有感冒症狀,務必先戴上口罩,以免傳染給小朋友。延伸閱讀「諾羅病毒的感染症狀」及民眾求診統計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886

酒精對腸病毒無效!洗手才是避免感染的王道

酒精對腸病毒無效!洗手才是避免感染的王道#發燒

台灣今年隨地球暖化效應氣候的丕變,一些體質較弱的如老人、小孩、孕婦等較容易因天氣的變化而感染疾病。天主教聖功醫院皮膚科張賴妙珣醫師表示,今年除了流感疫情嚴重,另外腸病毒病情更顯得不一樣!醫師特別提醒民眾多留意,以免延誤診斷。張賴妙珣解釋,腸病毒這個名詞經由大眾傳媒長期的報導,一般社會大眾並不陌生,只是認識不深而已。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喉嚨腫痛或輕微嘔吐等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少數重症併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等,甚至多年前在台灣曾有造成人心惶惶的致死案例。典型的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具特色的橢圓形灰白色小水泡(旁邊合併一圈紅色外圍),主要分布於口腔內部及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疼痛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張賴妙珣說明,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潛伏期為2~10天,平均約3~5天。夏季、初秋是腸病毒大流行時期,通常9月開學後為高峰,之後疫情會漸緩,但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表示,今年10月疫情持續上升,未見趨緩。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6歲以下幼童居多,但今年出現較多青少年及成人患者。根據報導,香港今年的腸病毒破十年紀錄,成年人感染腸病毒的案例也明顯增加。腸病毒是常見疾病,即使症狀不嚴重,也要就醫檢查,如果罹病,最好能停止上班、上課,居家隔離1周在家多休息,並消毒接觸過物品及環境,避免傳染他人。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喉嚨破、喉嚨痛難以進食時,可多吃涼的食物,例如布丁、牛奶、豆漿或果汁)。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若孩子高燒三天不退、不能吃、不能睡,且睡覺有抽搐現象,即是腸病毒重症的初期症狀,應立即送孩子赴大醫院救治。張賴妙珣提醒民眾,腸病毒不怕酒精,不怕含抗菌成分的消毒液,因此吃飯前後、如廁後、幫小孩換尿布後,一定要用清水及肥皂將手洗乾淨,且洗手後,盡量不要用手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處,避免感染。腸病毒的預防包含出門要戴口罩,少去密閉、人多的空間,避免被感染。咳嗽時,要記得掩口,減少口沫散布。孕婦、新生兒及幼童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當然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是預防保健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腸病毒案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17

吃過量或太快 是「體寒」的元兇?

吃過量或太快 是「體寒」的元兇?#發燒

對於預防及治療疾病而言,「改善體寒」及「清理因代謝廢物而混濁的血液」這兩件事的重要性,在第一章已充分說明。這一章我就針對「食」的方面,說明讓身體溫熱的方法。首先,為了去除「體寒」,在飲食方面有兩個重點: 少量並充分咀嚼。充分攝取纖維豐富及有利尿作用的食物。這兩個要點是飲食的基本原則。若無充分咀嚼,囫圇吞棗的結果,不僅會造成消化不良,而且會因為沒有得到飽足感,一不小心就因飲食過量而導致肥胖。我想大家都知道,吃得過量和肥胖是造成血液混濁的元兇。另外,就算不是吃得過多,一旦便祕,原本應該和大便一起排出的膽固醇、脂肪、糖等多餘物質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液混濁。防止便祕也是使血液乾淨的重要條件,所以平時就要多吃海藻、豆類、胚芽、玄米、蔬菜等,攝取食物纖維以促進排便。糖、脂肪等營養過剩物質、和食物一起吃進體內的化學調味料、農藥、戴奧辛、致癌物質等……以上各種「有害身體健康」的物質,食物纖維能把它們和大便一起排出體外,可說是「腸內的清道夫」。而且,食物纖維能使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增生,此類菌能改善腸內環境、產生各種維生的作用。譬如說,胡蘿蔔或蘋果等所含的維生素BX(對胺基苯甲酸,PABA)就是乳酸菌的發育因子。因為有利尿作用,也可作為淨化血液之用。血液中的代謝廢物會隨著汗、眼屎、鼻屎、糞便、尿、痰等排出體外,其中排出最多的是尿。換句話說,能夠利尿的食物,如紅豆、黑豆、葡萄、梨子、花草茶、紅茶等,都對淨化血液有很大的效果。曾有某位德國醫學家直言:「世上有兩位名醫。一是發燒、一是食慾不振。」感染症等發炎性病症當然不用說,膠原病、癌症、風濕、心肌梗塞等,絕大多數的疾病一開始的症狀都是發燒、食慾不振。如果說「發燒」、「食慾不振」是生病的結果,那麼生病的原因儘管如此,現代醫學的治療,只要一發燒就急著退燒,又以「為了補充營養」為由而讓病患吃多。這並不符合自然法則。包括日本在內的先進國家,雖然醫學進步日新月異,但各種病症和病患人數卻有增無減,這都是因為治療時違反了自然法則。從野生動物們沒有醫院、醫生、護士照顧,但絕大部分都能身體健康、安享天年這一點來看就知道了,因為野生動物們生病時,絕不會勉強吃東西,發燒時也不會去做退燒這種蠢事。發燒是白血球強化吞噬病菌及殺菌力的一種現象。另外,發燒時淋巴球、NK 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力量也會上升,也就是增強免疫力。而身體會產生食慾不振的現象是為了讓腸胃休息。腸胃負責消化功能,可說「胃腸力=生命力」,所以,食慾不振是身體需要時間讓腸胃恢復功能,是治療疾病的自然反應。無論未來的醫學會出現多麼神奇驚異的治療法,我想都不可能勝過「發燒」及「食慾不振」這兩位名醫吧!本文作者:石原結實。摘自: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野人出版社發行。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book.asp?id=1000

換季防流感 首重提升免疫力

換季防流感 首重提升免疫力#發燒

秋高氣爽,本是一年之中最宜人的季節,但也是冷、熱交替氣溫多變化的時節;稍一不甚易受風寒,常見疾病仍是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流行性感冒。因此,秋冬時節首要保健為感冒的預防及免疫力提升。天主教聖功醫院家醫科 - 謝偉倫醫師表示,預防流感,首要瞭解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有何不同;一般流感跟感冒一樣都會有咳嗽、喉嚨痛,少數也會有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但是流感發生38度以上高燒及其他如頭痛、全身痠痛的症狀較明顯、同時會有嚴重的疲倦有如被擊倒般的疲累。在老人、小朋友或嬰兒因表達能力較差,產生的生理反應:高燒不退、突然的活動力減低或是嚴重嗜睡,一旦有以上症狀應儘速就醫。今年適逢新型流感大流行,謝偉倫醫師強調,大家應該更注意平時的保健與免疫力提升。而新型流感跟一般的流感有何不同?實際上流行性感冒每年都有,而新型流感的症狀與過去季節性流感也都相同,依過去的統計死亡率約千分之二到五,每年也有人因為流感併發症而死亡。此次H1N1是過去沒有流行過的流感病毒,一旦大流行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免疫,因此被感染人數恐會增加;雖然目前預估的新流感死亡率與過去季節性流感相比,並未明顯增加,如果感染的人數眾多,死亡人數仍會相當可觀。至於流感的保健與一般傷風感冒的預防保健並無不同,仍以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飛沫及接觸傳染為重。若出現類流感症狀,如發燒、咳嗽等症狀,請及早就醫。就醫後宜盡量在家休息,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如有外出,請記得戴上口罩,並注意咳嗽禮節,以手捂住口鼻,避免病毒傳播。流感的飲食保健,謝偉倫醫師則建議宜重清淡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含豐富維生素C,易於消化,有助提高免疫力,對抗病毒)並應多喝水,避免大魚大肉過度進補,反而降低免疫力;另外身體免疫力最重要的養分,叫做「睡眠」,生活規律並充足的睡眠,才是最好的養生與保健之道。

腸病毒感染注意事項

腸病毒感染注意事項#發燒

雖然H1N1的疫情令人擔憂,但醫師提醒,腸病毒的預防仍不可掉以輕心。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表示,99.9%以上的腸病毒感染無嚴重併發症,請注意但不要過度擔心:1. 高燒時:洗溫水澡、睡冰枕、貼退熱貼、多喝水、解熱止痛藥。2. 避免脫水,多補充水分,多休息。3. 清涼的流質飲食或較軟食物,如布丁、豆花、果凍、冰淇淋等。4. 較小寶寶餵奶時奶嘴不要放太深,泡奶不要泡得太熱。5. 小心處理病患排泄物(糞便、 口鼻分泌物),處理完畢後應立即洗手。方醫師指出,有下列症狀時,請立刻帶小朋友回醫院檢查:1.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2.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3. 持續嘔吐。4.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心律不整等。

小嬰兒打完疫苗後發燒 仍須小心注意

小嬰兒打完疫苗後發燒 仍須小心注意#發燒

很多父母帶小孩去打疫苗時,最擔心的副作用就是發燒了。而這些疫苗當中又以傳統的白喉、破傷風、全細胞型百日咳疫苗(即俗稱的三合一疫苗)特別容易發燒,即使目前有許多自費的多合一疫苗(從三合一疫苗到六合一疫苗),這些多合一疫苗主要是將傳統的全細胞型百日咳成份改成非細胞型百日咳成份,以減低身體不良反應,但發燒仍是無法完全避免的。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王竣禾醫師表示,日前有位兩個月大的嬰兒,在衛生所打完三合一疫苗後的隔天,發高燒到40℃。因家屬感覺嬰兒在家中眼神呆滯,將他帶至本院求診並住院治療。住院後先給予經驗性的抗生素治療,之後小嬰兒的燒就慢慢退了,後來嬰兒的血液培養長出細菌,證實為菌血症,經適當的抗生素療程後,已出院返家。王竣禾醫師指出,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由於有母親抗體的保護,一般而言並不容易發燒。因此,一旦這個年齡層的小嬰兒有發燒情形時,小兒科醫師都會小心評估是否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必要時須住院做血液、尿液、甚至腦脊髓液的細菌檢查,並在報告出來前,先給予經驗性的抗生素治療,以免細菌過度繁殖,造成病情迅速惡化。王竣禾醫師表示,以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合一疫苗為例,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打傳統全細胞型疫苗發燒至38℃以上的機率高達四成,即使是自費的非細胞型疫苗也在百分之七以上;但是傳統疫苗高燒至40℃以上的機率只剩千分之二,而自費疫苗更低至萬分之三。因此,施打疫苗後發燒,年紀越小或是發燒溫度越高,越要考慮疾病的可能性。王竣禾醫師提醒家長們,雖然發燒是打完疫苗後蠻常見的反應,但若嬰幼兒有高燒不退、精神活動力不佳、食慾減退等現象時,仍須帶去給醫師診察,而非只是一味地退燒,以免寶寶因生病引起發燒卻沒發現而造成延誤。

幼童反覆發燒超過五天 肺炎併發腦血栓

幼童反覆發燒超過五天 肺炎併發腦血栓#發燒

花蓮慈院最近收治一名肺炎病童,疑因細菌循血液循環侵襲右邊中耳,導致併發輕微的腦血管栓塞,幸經小兒科團隊搶救得宜,小男孩已復原返家。小兒科主任朱家祥表示,肺炎併發腦血管栓塞雖少見,但家長應注意小孩若反覆發燒超過五天,則非一般感冒症狀,須儘速送病童到醫院積極求治。 這名六歲的鄭姓小男孩早期出現發燒症狀,先在住家附近的診所治療,但因反覆高燒約一星期,診所醫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經X光檢查,發現小孩肺部已布滿痰液並出現積水的狀態,隨即住院接受治療。怎料病情發展快速,不到一星期,細菌隨血液循環至右側中耳,不僅出現發炎症狀,並引發罕見的腦血管栓塞,造成左側肢體無力,病情十分危急。幸小兒科醫護團隊及感染科醫師搶救得宜,小男孩在兒科加護病房獲得良好的照護,六天後轉到一般病房。左側肢體無力症狀也在復健科團隊的悉心引導下,逐漸復原。 男童的父親表示,真的很感謝小兒科醫護團隊不僅搶救孩子的生命,也鼓舞他和妻子的心。 鄭父說,在復健過程,發現孩子有扁平足症狀,原來過去小孩常喊腳痠,夫妻倆總以為孩子是「成長痛」,不以為意,幸好在這次住院治療過程找到病因,並且為孩子訂製矯正鞋,這對於即將在九月上小學的孩子而言是最好的禮物。他也要利用暑假陪兒子騎腳踏車鍛鍊腳力及體力。 朱家祥主任說,雖然肺炎併發腦血栓的病例不多,但家長仍應慎防小孩發生肺炎,特別是B型嗜血桿菌或肺炎鏈球菌引發的肺炎往往有致命的風險,因此建議家長若在經濟允許下,最好自費讓新生兒接種疫苗。 B型嗜血桿菌致病力強,容易引起侵襲性感染,如會厭炎、關節炎、肺炎、心包膜炎及敗血症等,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細苗性腦膜炎,這些疾病不僅死亡率高,嚴重者復原後也可能留下失聰、智障等後遺症。 另因台灣的肺炎鏈球菌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幾乎沒有一個抗生素能保證在短時間內挽回嚴重肺炎鏈球菌感染者的性命,因此,注射疫苗是很重要的預防措施。老年人與嬰幼兒都是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風險群,通常在病毒感染呼吸道、破壞表皮黏膜後,即入侵人體,可能引起肺炎、菌血症、敗血症或腦膜炎。肺炎鏈球菌同時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常見的病因。 朱家祥主任說,通常小孩出現發燒、咳嗽等感冒症狀,家長即須帶孩子看醫生治療,而且三天後仍須追蹤病情,若小孩反覆發燒超過五天仍不退,則已不是一般的感冒症狀,家長應隨即送病童到醫院積極診斷病因、治療,不可輕忽病情的演變,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旅遊急救包!學會感冒自療法

旅遊急救包!學會感冒自療法#發燒

端午連假將至,許多民眾已做好短程旅遊的計劃,但在這段期間如果不幸遇上感冒,還真是掃興。北醫附醫家醫科醫師們表示,假期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經由眼睛、鼻子或嘴進入孩子的身體。用有病毒的雙手去摸臉是孩子得到感冒的主要途徑。大人都認為自己不會用手去摸臉,但事實上這也是大人的感染途徑。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一項感冒病毒傳染途徑實驗中,研究者觀察在同一屋子內的一群人,暴露在感冒病毒存在的環境下,發現這些人平均在一個小時內不自覺的觸摸自己臉部至少十五次以上,而且大部分的人因感染而致病;而在另一個類似的實驗中也顯示,如果有任何衣物或手套可以減少手直接觸摸的機會,則得到感冒的機會就少得多。出外旅遊,孩童被他人碰觸的機會難免較多,但最好還是減少次數,避免感染。 旅遊中,若小孩突然感冒,北醫附醫家醫科建議可做以下處理,以減輕不舒適感:◎ 保持溫暖: 保持溫暖可以幫助將身體的能量直接用在免疫系統迎擊病原體的戰鬥中,而不是僅用在禦寒方面。◎ 休息: 在免疫系統與病原體戰鬥的最初幾天,是很耗體力的,因此,應讓孩子多休息,使身體有足夠的能量,以幫助免疫系統能正常的運作。 ◎ 漱口藥: 試試漱口藥,將頭向後仰,讓漱口藥深入到喉嚨後面使藥水濕潤不舒服的喉嚨,使喉嚨得到短暫的紓解。或者將一茶匙的鹽巴溶於溫水 中,每天漱口四次。或者含有單寧酸的茶,可以使黏膜較緊貼,減少喉嚨癢的感覺。◎ 多喝開水: 發燒將使身體產生脫水,並且失去鹽分,因而更需要補充足夠的水分。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下八大杯(每杯二百五十CC))水,但在感冒時,量還要更多。如果你的尿液呈現黃色,就表示你還沒喝夠水分,須多喝直到尿液看起來清澈。用溫度適中的溫水幫孩子擦洗身體,還可以給予皮膚適當的水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