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女童胃發炎變成心肌炎? 家屬控醫療疏失致死

女童胃發炎變成心肌炎? 家屬控醫療疏失致死#發燒

台中市有一名12歲的邵姓女童,因為腹痛就醫,經過醫師診斷應該只是「胃發炎」,沒有想到本月(12)2號,女童病情突然迅速惡化,甚至呼吸困難,家屬表示,發現女童狀況不對的時候,就緊急按了求救鈴,但是卻只有護士到場,一直到女童情況十分危急,急診醫師及主治醫師才陸續趕來,最後醫師診斷為「心肌炎」猝死。醫院表示,處理過程是由急診醫師先前往救治,主治醫師則在隨後趕到。但是家屬十分無法諒解,為什麼「胃發炎」會變成「心肌炎」,認為醫師誤診害命。(圖片為心臟,翻攝自維基百科)根據高醫醫訊的文章表示,急性心肌炎是心臟的肌肉層發炎,可發生在各年齡層,包括新生兒也可能受到侵襲。急性心肌炎常跟病毒感染有關,尤其是腸病毒中的克沙其病毒B及伊科勒病毒(Echovirus)。在嬰幼兒期的心肌炎大多為急性發作,甚至是猛暴性而造成死亡;較大孩童或青少年則發病較緩慢,但可能發展成鬱血性心臟衰竭或擴張性心肌症。事實上,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包括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色蒼白、胸痛,甚至休克。該文章表示,早期在沒有加護病房的年代,病重者常於發病二十四小時內死亡。今日由於加強照護及各種支持性療法的進步,如強心劑、利尿劑、呼吸器及減少心臟負擔的藥物等等,死亡率已大幅降低。但猛暴性心肌炎的預後仍然不佳,死亡率可能高達50至70%。該文章提醒家長,有時候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可能演變成有致命性的心肌炎。希望父母親能提高警覺,多注意孩子的變化。若有不尋常的症狀出現,立即就醫,如此必可免去許多不幸的後果。優活推薦:心臟病以為是胃潰瘍 男子感冒引發心肌炎險送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42感染腸病毒 恐引發腦膜炎、心肌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94「心因性猝死」突然意識喪失到死亡一小時內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156

侵襲多個器官!紅斑性狼瘡會致死

侵襲多個器官!紅斑性狼瘡會致死#發燒

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李一賢指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因人體免疫系統失調導致人體自己形成抗體來對抗自己的器官或組織,而造成血管及結締組織炎症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發生於女性。其臨床表徵為多變性,可由症狀極輕微至嚴重之多重器官系統侵犯。其病程之轉變常常是反覆而迅速,令人無法預測。一般而言,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則往往會造成死亡。李一賢醫師說,紅斑性狼瘡會使全身各個器官組織都可能受到影響。每個病例受影響的器官或程度其實不盡相同。較常見的症狀為關節炎、關節痛、臉部紅斑、頭髮脫落、光敏感導致的臉部紅斑、腎病變、肺肋(或心包)膜炎等。紅斑性狼瘡病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為女性,在任一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但多集中於孕齡(18歲至40歲之間)。紅斑性狼瘡的病因,到目前仍未完全明瞭。但由臨床及檢查之證據顯示,紅斑性狼瘡的成因是免疫、遺傳、環境及內分泌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李一賢醫師說,藥物是紅斑性狼瘡治療非常重要的一環,醫師會根據病情侵犯器官的不同及其嚴重度,來選擇適當藥物。常用來治療紅斑性狼瘡的藥物有下列幾種:非類固醇消炎藥、抗瘧藥物、類固醇及免疫抑制藥物。紅斑性狼瘡是一個慢性發炎性疾病,可能經過多次的緩解與惡化。因此病患必須與醫師充分合作並長期追蹤治療以達到控制病情、減少復發、延長壽命、提高生活品質。

美出現新型豬流感病毒!出國別碰豬

美出現新型豬流感病毒!出國別碰豬#發燒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表示,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日前發布,今年11月中旬在愛荷華州再出現3名兒童感染新型豬源性流感病毒,包括之前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州及緬因州的個案,感染該病毒之個案自2009年以來已累積有18例,多數個案具有豬隻接觸史。疾管局提醒計畫前往該些地區的民眾,應避免接觸豬隻,加強個人防護措施避免感染。疾管局表示,依美國CDC發布資料,新型豬源性流感病毒是經由豬源性A型(H3N2)流感病毒與人類H1N1新型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組演變而成,屬自然演化,感染後有發燒、咳嗽、喉嚨痛及肌肉酸痛等臨床症狀,與一般季節性流感相似。目前僅出現在美國部分地區。新型豬源性流感防治重點與一般季節性流感病毒相同,平時應勤洗手、注重個人衛生與呼吸道咳嗽禮節,避免接觸豬隻或至農場參觀。由於新型豬源性流感病毒與季節性A型(H3N2)流感病毒基因組成有所不同,目前的流感疫苗僅能提供有限性的保護,但克流感及瑞樂沙等抗病毒藥劑,對該病毒仍具敏感性。疾管局呼籲國人出國旅遊,應避免接觸豬隻,並加強個人衛生,養成勤洗手習慣。返國時如出現發燒或類流感症狀,可於機場尋求檢疫人員協助;返家後倘有身體不適,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向醫師說明旅遊及接觸史,以利醫師儘速診斷、治療及通報,該局同時也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如發現有疑似個案,應主動詢問旅遊/接觸史,及時給予用藥治療,並儘速通報衛生單位。此外,禽畜相關從業人員於工作時,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避免與動物相互傳播病毒,造成病毒重組的可能。

愛吃生魚片、活蝦 小心染沙門氏桿菌

愛吃生魚片、活蝦 小心染沙門氏桿菌#發燒

81歲吳姓老翁右股溝突然腫脹且出現高燒不退的症狀,由家人帶來童綜合醫院檢查後,發現「沙門氏桿菌」感染,經由心臟外科吳清文主任施以手術與抗生素治療,解決了右股溝腫脹難耐的情形。心臟外科吳清文主任表示,患者的總股動脈感染「沙門氏桿菌」,在進行「血管瘤切除術」與「血管繞道術」時,須從左邊的總股動脈接人工血管到右邊的總股腫脈,術後患者發燒情形改善,右腳腫脹亦消除。因患者的血管瘤受到感染且有破裂情形,因此治療原則除給予手術治療,術後須予以四到六週的抗生素治療。臨床上發現海線一帶的民眾感染「沙門氏桿菌」的患者較多,可能與民眾飲食習慣有關,有些民眾喜愛生吃海鮮如生魚片、活蝦及生雞蛋等,剛好該老翁曾喝過鱉血;因此吳清文主任建議民眾儘量不要生吃食物,食物要煮熟,水要燒開再食用,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定期運動提昇免疫力,以避免「沙門氏桿菌」的侵襲。

不想得胰臟炎 就戒酒、別暴飲暴食

不想得胰臟炎 就戒酒、別暴飲暴食#發燒

苗栗大千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徐承毓說,胰臟是位於胃後方,介於十二指腸與脾臟之間,長度約6~9吋的器官,具分泌功能,它的分泌物為:外分泌:可幫助食物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內分泌:可分泌胰島素及昇血糖素。胰臟炎是指胰臟受到本身分泌的酵素所消化,而導致發炎的現象,至於那些人容易得胰臟炎?徐承毓醫師表示包括以下幾個原因,1.酗酒:急性胰臟炎最常發生在酒精中毒者;2.膽道疾患:膽結石;3.穿孔性消化性潰瘍;4.外傷導致胰臟受損;5.代謝異常:高血脂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6.藥物造成的副作用:如磺氨類藥物,口服避孕藥,四環素;7.暴飲暴食;8.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蛔蟲感染。若是喝酒所造成的胰臟炎,當然要戒酒才能防止胰臟炎的再發。對於飲食的建議,則希望病患能少量多餐,少吃油膩的食物,以預防膽結石的生成及胰液過度的分泌。

流感病毒每年流行病毒株不同 需每年重新施打

流感病毒每年流行病毒株不同 需每年重新施打#發燒

天氣逐漸轉寒,流感疫情蠢蠢欲動,但許多民眾仍對是否施打疫苗抱持觀念態度,大林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林名男表示,施打流感疫苗後,約需一個月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建議民眾儘早公費或自費施打,以提升自我保護力,預防感染。林名男醫師表示,流行性感冒的症狀多為肌肉酸痛、發燒、頭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一般感冒常見的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較少,目前前來看診的病患,仍以一般感冒居多。流感疫情多於十二月中旬開始流行,在農曆年前達到高峰,而疫苗施打後需約1個月後才會產生足夠的抗體,所以不管是公費或自費施打疫苗的民眾,最好能及早施打,才能及時獲得保護力,避免感染。林名男醫師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主要實施對象和去年一樣,包括65歲以上老人、安養養護等機構對象、年滿6個月以上到國小4年級學童、醫事防疫等人員、禽畜養殖及動物防疫等工作人員、重大傷病及罕見疾病患者,符合資格的民眾,要把握機會儘早施打。林名男醫師指出,流感病毒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同,所以需要每年重新施打,而越多人施打流感疫苗,越能預防爆發大流行。對於有些民眾擔心施打疫苗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林名男強調,流感疫苗屬於死疫苗,基本上不必擔心,只有少數人會有局部腫痛、輕度發燒等輕微症狀,民眾不必因為這樣就不施打疫苗。不過林名男醫師也表示,施打流感疫苗後大部份的人都能產生保護力,但有少數人可能因體質特殊,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平時仍需做好個人衛生防護,例如多洗手、戴口罩、不以手觸摸口鼻、不出入人多的場所等,才能預防流感或其它病毒所引起的感冒,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男染恙蟲病 高燒一周不退、全身紅疹

男染恙蟲病 高燒一周不退、全身紅疹#發燒

40歲的陳先生因呼吸困難、全身紅疹、持續高燒一周不退,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就醫,診斷結果為恙蟲病併發急性呼吸衰竭。陽明院區感染科醫師顏永豐提醒民眾,登山旅遊若出現全身紅疹、持續高燒等症狀,小心感染恙蟲病。顏永豐醫師表示,該病患前往蘭嶼、台東旅遊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症狀,於一般診所就診並服藥多日,但卻無改善。之後因呼吸困難至醫院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指數異常,胸部X光兩側浸潤併發呼吸衰竭,因懷疑恙蟲病感染,在加護病房治療期間,給予四環黴素類抗生素,三日後,症狀獲得大幅改善。顏永豐醫師指出,陳先生症狀為典型的恙蟲病例,在蘭嶼、台東地區為該傳染病流行區域,若至流行區旅遊後,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紅疹等症狀,需盡快至醫療院所檢查有無恙蟲病感染。

癲癇、躁鬱症患者吃藥前必看 先讀用藥須知

癲癇、躁鬱症患者吃藥前必看 先讀用藥須知#發燒

由於癲癇、三叉神經痛及躁鬱症患者常用的老藥「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可能引發嚴重皮膚過敏反應—史蒂文生強生氏症候群/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有致命危險,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日前參考美國FDA作法,公告最新的風險管理計畫,並首次以一般民眾為對象,公布淺顯易懂的「病人用藥須知」,提醒患者使用含該成分藥品之前,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禁忌病史與併用藥物,為自身用藥安全多一道把關。卡巴氮平是神經科醫師常開立的處方藥,國內核准含該成分的藥品包括癲通(TEGRETOL®)、癲妥(TETOL®)等共15張藥證,為了降低卡巴氮平可能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衛生署多年前即推動相關研究,找出關鍵過敏基因,且證實「用藥前基因篩檢」是有效預防方法。此外,衛生署也根據上述實證研究結果,推動多項降低用藥風險的措施,例如:仿單加註警語及注意事項、加強藥袋標示、要求醫藥專業人員提醒、健保給付用藥前基因篩檢、修正健保藥品給付規定並要求事先審查等等。這份藥品風險管控計畫分別從病友、醫師與藥師不同角度,提醒用藥注意事項,期望透過多重把關,將卡巴氮平可能造成的藥物副作用風險降到最低。「病人用藥須知」中除了介紹卡巴氮平可治療的疾病包括:癲癇、三叉神經痛、腎原性尿崩症、雙極性疾患(躁鬱症)、原發性舌咽神經痛,也提醒用藥者,該藥並非一般止痛藥,不能用於治療一般疼痛或末梢神經痛,需經過醫師診斷後,才可使用。有鑒於民眾就診時,往往僅告知醫師不適症狀,可能造成處方時資訊不足,忽略其他疾病或併用藥物的風險。因此「病人用藥須知」中,也提醒患者應告知醫師充分的資訊,以協助醫師診斷及處方;包括「是否曾有自殺意念或情緒問題?」、「是否罹患過血液疾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是否患有肝腎或心臟方面的疾病?」、「是否有眼壓過高(青光眼)以及「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等。此外,卡巴氮平也會破壞口服避孕藥的功能,可能造成無預期懷孕,因此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藥的患者,應該要考慮採取不同的避孕方法。卡巴氮平有可能造成胎兒傷害,因此準備懷孕的婦女、已懷孕的準媽咪,用藥前也一定要先和醫護人員討論。用藥須知中也提醒患者,開始服用卡巴氮平後,如果出現喉嚨痛伴隨發燒、嘴破、皮膚紅疹或水泡、眼睛癢、黃疸、腹痛等症狀,要立刻回診告知醫師或藥師,因為這些症狀很可能是皮膚、肝臟、免疫系統等嚴重不良反應的前兆,絕對不能忽視,早期治療,就能避免更嚴重的傷害發生。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若是在醫師處方下使用卡巴氮平後,因藥品副作用導致嚴重疾病(需住院)、障礙或死亡等情形,可檢附資料向藥害救濟基金會提出藥害救濟申請,經過衛生署審議通過後,即可領取最高200萬元的救濟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