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腸病毒感染注意事項

腸病毒感染注意事項#發燒

雖然H1N1的疫情令人擔憂,但醫師提醒,腸病毒的預防仍不可掉以輕心。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表示,99.9%以上的腸病毒感染無嚴重併發症,請注意但不要過度擔心:1. 高燒時:洗溫水澡、睡冰枕、貼退熱貼、多喝水、解熱止痛藥。2. 避免脫水,多補充水分,多休息。3. 清涼的流質飲食或較軟食物,如布丁、豆花、果凍、冰淇淋等。4. 較小寶寶餵奶時奶嘴不要放太深,泡奶不要泡得太熱。5. 小心處理病患排泄物(糞便、 口鼻分泌物),處理完畢後應立即洗手。方醫師指出,有下列症狀時,請立刻帶小朋友回醫院檢查:1.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2.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3. 持續嘔吐。4.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心律不整等。

小嬰兒打完疫苗後發燒 仍須小心注意

小嬰兒打完疫苗後發燒 仍須小心注意#發燒

很多父母帶小孩去打疫苗時,最擔心的副作用就是發燒了。而這些疫苗當中又以傳統的白喉、破傷風、全細胞型百日咳疫苗(即俗稱的三合一疫苗)特別容易發燒,即使目前有許多自費的多合一疫苗(從三合一疫苗到六合一疫苗),這些多合一疫苗主要是將傳統的全細胞型百日咳成份改成非細胞型百日咳成份,以減低身體不良反應,但發燒仍是無法完全避免的。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王竣禾醫師表示,日前有位兩個月大的嬰兒,在衛生所打完三合一疫苗後的隔天,發高燒到40℃。因家屬感覺嬰兒在家中眼神呆滯,將他帶至本院求診並住院治療。住院後先給予經驗性的抗生素治療,之後小嬰兒的燒就慢慢退了,後來嬰兒的血液培養長出細菌,證實為菌血症,經適當的抗生素療程後,已出院返家。王竣禾醫師指出,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由於有母親抗體的保護,一般而言並不容易發燒。因此,一旦這個年齡層的小嬰兒有發燒情形時,小兒科醫師都會小心評估是否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必要時須住院做血液、尿液、甚至腦脊髓液的細菌檢查,並在報告出來前,先給予經驗性的抗生素治療,以免細菌過度繁殖,造成病情迅速惡化。王竣禾醫師表示,以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合一疫苗為例,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打傳統全細胞型疫苗發燒至38℃以上的機率高達四成,即使是自費的非細胞型疫苗也在百分之七以上;但是傳統疫苗高燒至40℃以上的機率只剩千分之二,而自費疫苗更低至萬分之三。因此,施打疫苗後發燒,年紀越小或是發燒溫度越高,越要考慮疾病的可能性。王竣禾醫師提醒家長們,雖然發燒是打完疫苗後蠻常見的反應,但若嬰幼兒有高燒不退、精神活動力不佳、食慾減退等現象時,仍須帶去給醫師診察,而非只是一味地退燒,以免寶寶因生病引起發燒卻沒發現而造成延誤。

幼童反覆發燒超過五天 肺炎併發腦血栓

幼童反覆發燒超過五天 肺炎併發腦血栓#發燒

花蓮慈院最近收治一名肺炎病童,疑因細菌循血液循環侵襲右邊中耳,導致併發輕微的腦血管栓塞,幸經小兒科團隊搶救得宜,小男孩已復原返家。小兒科主任朱家祥表示,肺炎併發腦血管栓塞雖少見,但家長應注意小孩若反覆發燒超過五天,則非一般感冒症狀,須儘速送病童到醫院積極求治。 這名六歲的鄭姓小男孩早期出現發燒症狀,先在住家附近的診所治療,但因反覆高燒約一星期,診所醫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經X光檢查,發現小孩肺部已布滿痰液並出現積水的狀態,隨即住院接受治療。怎料病情發展快速,不到一星期,細菌隨血液循環至右側中耳,不僅出現發炎症狀,並引發罕見的腦血管栓塞,造成左側肢體無力,病情十分危急。幸小兒科醫護團隊及感染科醫師搶救得宜,小男孩在兒科加護病房獲得良好的照護,六天後轉到一般病房。左側肢體無力症狀也在復健科團隊的悉心引導下,逐漸復原。 男童的父親表示,真的很感謝小兒科醫護團隊不僅搶救孩子的生命,也鼓舞他和妻子的心。 鄭父說,在復健過程,發現孩子有扁平足症狀,原來過去小孩常喊腳痠,夫妻倆總以為孩子是「成長痛」,不以為意,幸好在這次住院治療過程找到病因,並且為孩子訂製矯正鞋,這對於即將在九月上小學的孩子而言是最好的禮物。他也要利用暑假陪兒子騎腳踏車鍛鍊腳力及體力。 朱家祥主任說,雖然肺炎併發腦血栓的病例不多,但家長仍應慎防小孩發生肺炎,特別是B型嗜血桿菌或肺炎鏈球菌引發的肺炎往往有致命的風險,因此建議家長若在經濟允許下,最好自費讓新生兒接種疫苗。 B型嗜血桿菌致病力強,容易引起侵襲性感染,如會厭炎、關節炎、肺炎、心包膜炎及敗血症等,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細苗性腦膜炎,這些疾病不僅死亡率高,嚴重者復原後也可能留下失聰、智障等後遺症。 另因台灣的肺炎鏈球菌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幾乎沒有一個抗生素能保證在短時間內挽回嚴重肺炎鏈球菌感染者的性命,因此,注射疫苗是很重要的預防措施。老年人與嬰幼兒都是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風險群,通常在病毒感染呼吸道、破壞表皮黏膜後,即入侵人體,可能引起肺炎、菌血症、敗血症或腦膜炎。肺炎鏈球菌同時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常見的病因。 朱家祥主任說,通常小孩出現發燒、咳嗽等感冒症狀,家長即須帶孩子看醫生治療,而且三天後仍須追蹤病情,若小孩反覆發燒超過五天仍不退,則已不是一般的感冒症狀,家長應隨即送病童到醫院積極診斷病因、治療,不可輕忽病情的演變,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旅遊急救包!學會感冒自療法

旅遊急救包!學會感冒自療法#發燒

端午連假將至,許多民眾已做好短程旅遊的計劃,但在這段期間如果不幸遇上感冒,還真是掃興。北醫附醫家醫科醫師們表示,假期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經由眼睛、鼻子或嘴進入孩子的身體。用有病毒的雙手去摸臉是孩子得到感冒的主要途徑。大人都認為自己不會用手去摸臉,但事實上這也是大人的感染途徑。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一項感冒病毒傳染途徑實驗中,研究者觀察在同一屋子內的一群人,暴露在感冒病毒存在的環境下,發現這些人平均在一個小時內不自覺的觸摸自己臉部至少十五次以上,而且大部分的人因感染而致病;而在另一個類似的實驗中也顯示,如果有任何衣物或手套可以減少手直接觸摸的機會,則得到感冒的機會就少得多。出外旅遊,孩童被他人碰觸的機會難免較多,但最好還是減少次數,避免感染。 旅遊中,若小孩突然感冒,北醫附醫家醫科建議可做以下處理,以減輕不舒適感:◎ 保持溫暖: 保持溫暖可以幫助將身體的能量直接用在免疫系統迎擊病原體的戰鬥中,而不是僅用在禦寒方面。◎ 休息: 在免疫系統與病原體戰鬥的最初幾天,是很耗體力的,因此,應讓孩子多休息,使身體有足夠的能量,以幫助免疫系統能正常的運作。 ◎ 漱口藥: 試試漱口藥,將頭向後仰,讓漱口藥深入到喉嚨後面使藥水濕潤不舒服的喉嚨,使喉嚨得到短暫的紓解。或者將一茶匙的鹽巴溶於溫水 中,每天漱口四次。或者含有單寧酸的茶,可以使黏膜較緊貼,減少喉嚨癢的感覺。◎ 多喝開水: 發燒將使身體產生脫水,並且失去鹽分,因而更需要補充足夠的水分。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下八大杯(每杯二百五十CC))水,但在感冒時,量還要更多。如果你的尿液呈現黃色,就表示你還沒喝夠水分,須多喝直到尿液看起來清澈。用溫度適中的溫水幫孩子擦洗身體,還可以給予皮膚適當的水分。

麻疹病毒再現江湖 疫苗接種提早防範

麻疹病毒再現江湖 疫苗接種提早防範#發燒

近月來,疾病管制局發佈台灣本島南北部均發生麻疹案例。事實上從民國92年以來,除了93年無案例外,每年均有麻疹案例的發生,從92年的6例,94年的7例,95年的4例,96年的10例,至去年97年的12例;麻疹發生的案例有逐年遞增的現象。根據疫情調查,這些案例均屬境外移入案例,患者均是由中國染病再傳染給其他患兒。近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密切,料想麻疹案例必會越來越多。過去20年來台灣麻疹零感染率已經破功,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 - 邱文維醫師提醒,不祇醫護人員對麻疹要提高警覺,一般民眾更要有所認知。麻疹的感染原為麻疹病毒,可經由空氣,口沫傳播,或是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直接接觸而感染。流行季節為冬末春初。它的潛伏期約7-18天(平均14天),發疹前後4天內有感染力。邱文維醫師指出,麻疹的臨床症狀如下:◆ 前期症狀:發高燒、咳嗽、鼻炎、結膜炎。之後3-4天在口腔兩側下臼齒對面內側黏膜上會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斑狀紅色丘疹期:柯氏斑點出現後,發燒持續1-2天,之後於耳後出現斑狀紅色丘疹,再擴及整個臉部,慢慢移至軀幹及四肢,最後擴及全身皮膚,此紅疹可延續4-7天。出現紅疹的時期即是疫情的高峰期,並會持續高燒。紅疹出現3-4天後,高燒及紅疹逐漸消退,之後皮膚上會出現脫屑性的麟狀皮並留下褐色沉澱物。少部份的麻疹患者(約5%)會有併發症,諸如中耳炎,肺炎,腦炎等。目前對於麻疹並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上主要為症狀支持性療法。邱文維醫師表示,因為麻疹的傳染力很高,一發現有疑似症狀的病人,需立即做適當的隔離(不一定要住院),避免疫情擴散。值得注意的是患兒欲返校上課,必須是在發疹4天後才可以。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接種疫苗。一般注射麻疹活性減毒疫苗可以讓90%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民眾欲前往麻疹流行區如中國或東南亞國家前可先檢驗本身是否具有麻疹抗體,或是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在流行地區與麻疹病患接觸,邱文維醫師建議,若民眾未曾接種麻疹疫苗者,可在接觸3天內先接種MMR疫苗,若已超過3天,則應在3-6天內接受一劑免疫球蛋白;回國後若發現有麻疹相關症狀出現,須立即就醫。現在幼兒預防接種時程表,是在出生後12個月接種一劑MMR疫苗,在國小一年級時施打第二劑MMR。由於麻疹的傳染力很強,對於家中已達MMR接種年齡但尚未完成接種者,應盡速前往醫療院所接種。

健康要做”足” 重視下肢血管疾病

健康要做”足” 重視下肢血管疾病#發燒

下肢血管疾病是相當常見,但又最容易讓人忽略,以致延誤就醫時間,導致後來需截肢的噩運。下肢血管疾病可分成動脈及靜脈造成的問題。在動脈方面,一般皆與動脈硬化有關。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 許傳智醫師指出,曾經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的患者皆是高危險群,其疾病發生率約為一般人的三倍。據統計,超過六十歲者約有5%的男性及2.5%的女性會有間歇性跛行(行走約100公尺感到下肢疼痛無力而必須休息才能再走),即下肢動脈血管狹窄阻塞的症狀。其他合併的危險因子有:抽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老年人及男性等。在臨床表現方面,剛開始症狀可能不明顯,接著可能會有因下肢血流及帶氧不夠造成間歇性跛行,因為休息一下症狀就緩解了,所以許多患者常輕忽它的嚴重性。到了休息也無法緩解疼痛的程度,將來必須截肢的比率高了好多倍。及早就醫是避免截肢的不二法門。許傳智醫師表示,一般只要有下肢(含臀部)不舒服像:疼痛、冰冷、麻木感、顏色發白發紫或間歇性跛行,均應儘快至血管外科就醫。在門診醫師可經由理學檢查,分段血壓及超音波來評估是否為血管問題,若檢查為輕度阻塞可以藥物控制,若為中度以上阻塞,則需住院接受血管攝影檢查,再評估治療的方式。目前外科手術以血管繞道為主,成功率達99%以上;之後再輔以藥物控制及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戒煙、血糖及血脂等。根據文獻報告,血管繞道手術是緩解症狀避免截肢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在靜脈方面,最常見的是靜脈曲張,這也是大家常輕忽的問題,一般認為較不美觀而已。許傳智醫師說,其實它隱藏著許多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深部靜脈栓、肺栓塞等。在臨床表現上,除了難看的靜脈瘤外,患者也會感到頭暈、下肢脹痛抽筋、皮膚會癢、顏色變深、傷口不易癒合等。若是深部靜脈栓塞,造成肺栓塞則有生命危險。靜脈曲張因形成機轉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有些只需穿著彈性襪或注射硬化劑治療即可;有些則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故儘早就醫治療可避免一些併發症的產生。另外,深部靜脈栓塞也是常發生於下肢深部靜脈的疾病。若發生於膝膕近心端,約有一半會合併肺栓塞。在臨床上,有些病患會呈現下肢腫痛、發燒等症狀,但有三分之二患者無明顯症狀。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有癌症、大手術後、年過四十歲、敗血症、中風、肥胖、妊娠、充血性心衰竭、外傷、心肌梗塞、藥物濫用者、靜脈曲張等。其治療方式有注射血栓溶解劑及抗凝血劑或以外科手術將血栓清除。許傳智醫師說,以上所談下肢血管疾病,目的在於提醒社會大眾,要多注意下肢及足部的健康。我們常注意手,卻忽略了足部的健康。若嚴重到需截肢以保生命,就後悔莫及了。不僅個人身心受創,家庭及社會醫療成本亦提高許多,所以多關心腳的不舒服,儘早就醫治療,才是全方位身心保健之道。

日本腦炎疫苗3/1起開打

日本腦炎疫苗3/1起開打#發燒

日本腦炎疫苗開打囉!本年度日本腦炎疫苗,自三月一日起開始接種,臺中市衛生局提醒,家中有出生年滿十五個月幼兒,及去年度完成二劑之幼兒,需再追加接種一劑,請家長速攜帶上述幼兒,至衛生所及合約醫療院所,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臺灣地區現行日本腦炎流行期在五至十月,因此預防接種時間,集中於每年三至五月,希望幼兒都能在流行期前完成接種,出生年滿十五個月幼兒接種第一劑,間隔二週接種第二劑,隔年再接種第三劑,國小一年級再追加一劑,以提升免疫力。日本腦炎是由三斑家蚊、環紋家蚊等病媒蚊傳播,病媒蚊易孳生於水田、灌溉溝渠、池塘、草地積水、大型容器等,其習性為屋外棲息,偶有發現於住宅內;夜間活動,吸血高峰期為黃昏時及黎明時分。衛生局提醒民眾,在流行期間,盡量避免於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在孳生地點附近活動,或應穿著長袖長褲、塗抹防蚊液以避免蚊蟲叮咬,也可降低感染的風險。感染日本腦炎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如發燒、頭痛、疲倦、咳嗽、噁心嘔吐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若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不清等腦炎症狀,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遺留智能、運動障礙、性格情緒及自律神經失調等後遺症。因此,衛生局鄭重呼籲有前述幼兒的家長,應儘速帶幼兒完成接種,以確保健康。另外,成人若欲施打日本腦炎疫苗,請自費並洽詢署立臺中醫院。臺中市衛生局諮詢專線04-23801151

中醫養生茶飲 讓你「便」,才無礙

中醫養生茶飲 讓你「便」,才無礙#發燒

便秘是門診中患者常常抱怨的症狀之一,臨床表現包括排便次數減少,經常3、5天或6、7天,甚至更久才能大便1次。或者雖然次數不減,但是排出量少、質太乾燥、堅硬。少數患者,雖有便意,大便並不乾硬,但就是經常排便困難、不順暢。從國人的飲食習慣來看,現今的食物普遍太過精緻,肉類吃太多,富含纖維素的水果、蔬菜吃太少,使腸內容物對腸壁的機械性刺激不足,蠕動相對變差。再加上現代人因為壓力大、生活焦慮緊張、常熬夜,沒有固定上廁所的習慣,日子一久想便也便不出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楊佩龍指出,便秘從體質上可以簡單分成實熱型便秘、氣滯型便秘、虛寒型便秘三類。通常實熱型便秘兼有煩熱,口臭口乾、口舌生瘡、小便短黃等症狀,多半因為飲食不節制、辛辣燒烤厚味吃太多導致。氣滯型便秘表現為便不甚乾結,但排便困難不暢,多半與情緒因素或平時久坐少動有關。老年人或體質較弱、氣血虧虛的患者,由於大腸傳送功能不佳,也可能會出現怕冷、四肢冰冷,有便意但排便困難這類虛寒型便秘。◎ 便秘養生茶飲1.木耳蜂蜜湯材料:木耳120克、蜂蜜30g 作法:先將木耳以水500c.c.煮沸至200c.c.,趁熱加入蜂蜜即可服用適用:腸燥陰虛之便秘2.芝麻桑椹飲材料:鮮桑椹100克、黑芝麻30g 作法:取新鮮桑椹搗碎榨汁後濾去渣,再加入黑芝麻,即可飲用適用:老年人氣血不足的便秘便秘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起居調攝,進食和水分都要適量。在日常飲食物中,常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粗米、蔬菜,水果、豆類,保持情緒安定心情舒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這些都對習慣性便秘有改善作用。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慢性或習慣性便秘患者,不應該養成服藥通便的依賴思想。因為常服瀉藥通便,使腸壁經常受到刺激,反而容易導致腸蠕動反應減低。中醫治療習慣性便秘,並非一味地單用通下的方式,而是依照個人體質不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建議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可以找中醫師診斷,針對體質調理,才能真正遠離便秘,有「便」才無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