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嘔吐腹瀉、微發燒⋯老人確診「4大症狀」醫示警:非典型才是典型

嘔吐腹瀉、微發燒⋯老人確診「4大症狀」醫示警:非典型才是典型#發燒

潛在的新冠死亡黑數,可能就發生在你我身邊!尤其有越來越多老年人個案,因骨折、肺水腫陷入生命危機,卻在安排住院或手術前,被發現新冠陽性確診。但這些真的是巧合嗎?主診斷到底該是骨折、中風,還是新冠肺炎?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透過案例分享,歸納出老年人在感染新冠時,更可能出現4種「非典型症狀」。

家中孩子確診了,該怎麼照顧?症狀、觀察指標、處理方式一次看

家中孩子確診了,該怎麼照顧?症狀、觀察指標、處理方式一次看#發燒

家中孩子確診了,該怎台灣邁入疫情流行高峰,確診數不斷攀升,不少孩童也因此染疫,雖然小孩確診症狀多半是輕症,但多數醫護仍建議,兒童確診新冠肺炎後,家長於居家照護期間仍應積極觀察病況發展、記錄每日身體狀況。具體究竟該怎麼做?孩童又有哪些主要症狀?《優活健康網》特別整理讓您一次看。麼照顧?症狀、觀察指標、處理方式一次看。

反覆發燒多日治不好,醫見「鮭魚紅疹」揪出成人史迪爾氏症

反覆發燒多日治不好,醫見「鮭魚紅疹」揪出成人史迪爾氏症#發燒

南投37歲的小惠,日前因反覆發燒畏寒,一度擔心自己罹患新冠肺炎,身體四肢還出現鮭魚色斑丘疹,吃了抗生素和退燒藥甚至服用類固醇腫成月亮臉後,依然沒有改善,經轉介到大千醫院,在醫師抽絲剝繭之下,確診為罕見的「成人史迪爾氏症候群」,所幸定期服藥後,症狀大幅緩解。

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癌現5症狀因「體內積痰」

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癌現5症狀因「體內積痰」#發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病患來求診時看起來臉色蒼白、滿臉倦容,並表示自己在今年初時身體沒有不舒服,但卻在頸部摸到有一顆小硬塊,至耳鼻喉科檢查為淋巴瘤,之後轉到大醫院不斷地做化療、電療,療程真的很不舒服,因此希望可以透過中醫調理身體。什麼是淋巴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身體裡有許多地方充滿著淋巴組織,例如小腸、扁桃腺及皮膚、眼窩、鼻咽腔、甲狀腺等等,而這些淋巴系統與組織內的淋巴球細胞,當它自幹細胞分化及成熟的過程中,某一個時期若發生惡性變化而增生,就會形成所謂的淋巴瘤,是屬於惡性腫瘤的一種。男性罹淋巴癌機率為女性2倍淋巴瘤佔台灣癌症死因的第9位,每10萬人口死亡人數約4人。淋巴瘤是急性的疾病,分為何杰金氏症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者好發於15~40歲青年,在台灣較少見;後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發生機率為女性的2倍,台灣則是以此型較為常見。淋巴瘤的早期症狀很不明顯,只有少數會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 發燒 夜間盜汗 體重減輕 疲倦 食慾不佳所以,蔡易昌提醒,如果有摸到不明的硬塊,就要即早就醫檢查。在治療上則是以化療、干擾素、放療、免疫療法為主,嚴重的則需要骨髓移植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以台灣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惡性淋巴瘤為例,病人若不接受治療,一般而言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到2年。但接受適當的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者,達成完全緩解的機率約佔6到7成。淋巴瘤病因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蔡易昌表示,淋巴瘤在中醫是屬於「惡核」、「瘰癧」、「石疽」、「失榮」的範疇。瘰癧之名,最早見於中醫古籍《內經.靈樞.寒熱篇》:「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是指發生在頭側耳後皮裡膜外,累累如串珠的結核,大者屬瘰,小者屬癧,後期往往延及頜下、缺盆、腋下等處。東晉著名的醫學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後方》中提到「表現為肉中生核,小如豆粒,大如梅、李,推之能移,且患處疼痛,還可伴有惡寒發熱等症。其病因為風熱毒邪搏於氣血,復為風寒乘襲所致。」描述了詳細的症狀,到了清朝著名醫家王德維的《外科全生集》則說:「大者惡核,小者痰核」,區分了不同的名稱。中醫認為,淋巴瘤主要的發病成因是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虛血瘀,寒痰凝聚,或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郁,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侵擾,痰火結郁而成。中醫治療淋巴瘤,分為4種證型明代著名醫家薛己所著的《立齋外科發揮》提到:「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增寒發熱,或拘急者,邪在表也,宜發散。因怒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抑鬱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將各種不同病因集不同表現的瘰癧,作出不同的治療指引。蔡易昌說明,延伸到後來,治療上多以不同證型加以不同調理,臨床常見的分型有4類: 寒痰凝滯 氣鬱痰結 痰瘀互結 肝腎虧虛另外會搭配專病專用的藥物,來作針對性的治療,也可以配合西醫的化療、放療、免疫療法來作適當的輔助,促進療效並降低副作用。在經過幾次調理後,病患的臉色明顯改善,且表示至醫院回診時,腫瘤科醫師也說目前身體狀況不錯,腫瘤也清得差不多了,再好好配合身體調養即可。(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發燒起疹全身癢⋯醫:小心別抓傷「這種併發症」更可怕

發燒起疹全身癢⋯醫:小心別抓傷「這種併發症」更可怕#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30歲女性日前因為全身起疹子,有搔癢、發燒等症狀,擔心是吃了紅毛丹之後引發的過敏,至醫院就診後醫師發現女子全身除了搔癢等疑似過敏症狀,另外還出現了水泡,因此判斷其症狀都是水痘引起的。初期水痘受到二次感染的機會逾85%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水痘主要是經由飛沫傳染或皮膚直接接觸,因此保持雙手乾淨也是重要的預防之道。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受到水痘感染的患者,在初期受到二次感染的機會高達85%。廖嘉宏主任表示,水痘病毒感染時,通常除了會出疹之外,通常會合併有發燒、倦怠等症狀。目前國內已經有活性減毒疫苗,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難呼吸、意識改變 要注意是否有併發症一般來說,水痘好發於兒童,通常在春季與冬季比較常見,但在成人與其他季節也都偶有零星個案。感染水痘首要症狀通常為發燒,2、3天後伴隨紅疹小水泡,2~4星期內會形成粒狀結痂。廖嘉宏主任表示,一般水痘感染多採支持性治療,觀察病情變化,待皮疹結痂脫落即可痊癒。如果發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抽搐等等症狀時,即必須要注意有無肺炎、腦膜炎等嚴重合併症,若症狀嚴重則建議立即就醫治療。出生滿12個月就可施打水痘疫苗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也提醒民眾,長水痘時要注意別因為覺得皮膚太癢而抓出傷口,尤其是幼童面對發養的傷口時,容易搔抓導致留疤,嚴重甚至可能引發感染。提醒家長出生滿12個月的幼兒可施打公費水痘疫苗。洪弘昌院長也表示,期待透過醫院的各專科團隊合作,落實在地化醫療及整合照護服務,提供給民眾更完整的醫療服務。編按:此文為2017年發表,文中人、事、物背景或已有調整、變動。原文為:紅毛丹吃完發燒起疹?原來是長水痘

不只新冠!發燒又咳嗽⋯出現6症狀還可能是「這疾病」

不只新冠!發燒又咳嗽⋯出現6症狀還可能是「這疾病」#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發燒又咳、疲累感越來越重,小心,不只是新冠肺炎或感冒才有這些症狀,有可能是淋巴癌上身警訊!前期症狀包括咳嗽、發燒,專家呼籲,若民眾出現「腫、燒、汗、咳、瘦、累」6大症狀,務必及時就醫檢查。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失控增生且喪失凋亡機制的淋巴細胞,可能引發淋巴癌。其中,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前者發生率較高,高達9成患者屬於此類型。周文堅進一步指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致病原因不明確,但可能與老化、病毒或病菌感染、遺傳、自體免疫病變等原因有關,雖然仍需更多研究才能確認本土的風險族群,但根據已發表的國內外文獻可推測,高齡、具C肝病史、淋巴癌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患者、BMI過重者、幽門螺旋桿菌患者等,可能有較高發病機率。淋巴瘤病程快又猛,數月內恐轉移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醫師林耘曲說明,何杰金氏淋巴瘤之中以惡性程度頗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最為常見,約佔5成,病程發展通常快又猛,若沒有好好控制,可能在數月內就轉移至其他器官、組織,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所幸,今日治療武器多元,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整體治癒率高達7成,10年存活率可達4成5,且隨著細胞治療問世,佔3成以上的難治與復發患者可望獲得治療曙光。」林耘曲解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程發展又急又猛,但絕非不治之症,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為主力的第一線治療中,就有半數患者可治癒;若復發或屬於難治型,可接續自體幹細胞移植。「拳擊女王」陳念琴也分享,2019年確診淋巴癌時,她正處於拳擊生涯巔峰,正準備迎戰2020東京奧運,卻因淋巴癌打亂賽前訓練,讓她心情掉谷底,但她決定正面迎戰,「抗癌其實跟拳擊很像,只要勇敢出擊,就能得到最後的成就。」原本連拳頭都無法舉起的她,也順利成功控制病情,並於去年打進奧運八強賽。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淋巴瘤是免疫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盜汗與體重減經,初期有可能會出現淋巴結腫脹,「但也有可能腫塊發生在身體深處,胃部、肝臟或肺部,就不容易發現。」尤其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症狀不典型,與老化、疲勞症狀相似,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柯博升呼籲,民眾若發生「淋巴結腫脹、發燒超過38℃且持續2周以上、夜間盜汗、久咳不癒超過1個月、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疲累感越來越嚴重」6大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檢查,有些淋巴瘤進程相當緩慢,臨床上只需要追蹤不需要治療,但有些可能相當猛進,短期內病程進展快速,掌握黃金治療期,才能爭取長期無疾病存活並避免未來生活品質受衝擊。淋巴癌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常見Q&A問:淋巴癌的致病機轉?答: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淋巴細胞會失控增生,或是喪失凋亡機制,導致衰老而功能下降的淋巴細胞不會被淘汰。而又多又無用的淋巴細胞,就可能引起淋巴癌。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什麼樣的疾病?答: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簡稱DLBC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屬於淋巴癌中惡性度頗高的類型,未及時控制短短數月就可能有性命威脅。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不治之症嗎?答:因為今日治療武器多元且治療反應良好,臨床以長期無疾病存活為首要目標。整體而言,患者治癒率達7成,十年存活約有半數,且隨著細胞治療問世,難治與復發患者也有望爭取長期無疾病存活。問:什麼是細胞治療?答:顧名思義,就是透過細胞工程強化免疫細胞大軍,把人體的免疫細胞作為治療武器。目前臨床上的細胞治療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大量複製免疫細胞,補充更多免疫細胞大軍,以量取勝。另一種則是在免疫細胞上安裝可以鎖定突變細胞的基因,幫免疫大軍裝備自動瞄準系統,使其可以精準且持續性的殺滅突變細胞,重量更重質。

9旬嬤發燒又嘔吐⋯原來是體內「2顆膽結石」作怪

9旬嬤發燒又嘔吐⋯原來是體內「2顆膽結石」作怪#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已年過90歲的阿嬤因為發燒、嘔吐就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且進一步檢查後發現阿嬤的膽囊及總膽管各有一顆約1~2公分的結石,醫師為她施行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成功將膽囊內及總膽管之結石全部移除。 8大膽結石症狀 恐因數量和大小不同而異膽結石是常見的疾病,通常是因為膽汁中的膽固醇過多而產生結晶,形成膽結石。膽結石依每位患者的結石數量與大小不同,不一定會有症狀。但若結石卡在膽管,就可能導致以下症狀: 右上腹或上腹疼痛 背痛 右肩痛 噁心嘔吐 黃疸 發燒 畏寒 尿液呈現茶色或淺色糞便 且膽管阻塞,可能導致膽囊發炎、引發劇烈疼痛,恐造成胰臟炎、併發敗血症等嚴重反應,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臨床治療以手術移除膽囊為主。不過由於家屬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擔心麻醉風險,而拒絕手術。 肝膽道引流+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 精準定位免切膽囊南投醫院放射科醫師蔣咸嘉表示,與家屬討論後決定讓阿嬤接受經皮穿肝膽道引流,先緩解發炎情形,接著再施行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皮穿肝膽道引流是先透過電腦斷層掃描,定位引流位置,再放置引流管將鬱積的膽汁引流出體外。而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則是藉由放射線透視及超音波的引導輔助下,使用針導管經皮穿肝進入膽管,並擴張形成人工膽道廔管,再使用取石網將結石取出。 蔣咸嘉說明,膽結石是相當常見的疾病,其治療方式會依患者的年齡、結石大小、阻塞位置及膽道是否感染等狀況,討論並採取適合的治療方式。因此若出現以上膽結石相關症狀,建議需就診由專科醫師診療,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保障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