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班牙一名25歲男性,因為突然發燒、畏寒、頭痛至醫院求診,經開立症狀治療用藥、頭芽孢素抗生素後離院。3天後,該患者因持續高燒至39度合倂微喘,經急診胸部X光顯示雙側肺部浸潤,抽血發現白血球上升,合併肝指數異常而收住院治療。住院期間會診感染科,病史詢問得知10天前有至蘭嶼活動,通報疾管局後報告診斷為「恙蟲病」。
日前,西班牙一名25歲男性,因為突然發燒、畏寒、頭痛至醫院求診,經開立症狀治療用藥、頭芽孢素抗生素後離院。3天後,該患者因持續高燒至39度合倂微喘,經急診胸部X光顯示雙側肺部浸潤,抽血發現白血球上升,合併肝指數異常而收住院治療。住院期間會診感染科,病史詢問得知10天前有至蘭嶼活動,通報疾管局後報告診斷為「恙蟲病」。
半夜忽然上吐下瀉,一人傳染全家都中,小心是得了病毒性腸胃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指出,近兩週以來,兒童急診明顯以「嚴重嘔吐」症狀為大宗,其中大部分皆為諾羅病毒引發的「病毒型腸胃炎」,有時會合併腹痛、腹瀉、或發燒,嚴重時可能演變成脫水或低血糖。
發燒與貧血是常見的疾病徵兆,民眾容易忽略相關症狀,但這些症狀卻可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引起。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分享,1名75歲婦人因貧血到社區診所就診,醫生抽血檢驗發現不尋常,立刻轉診至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經詳細檢查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所幸,今日已有口服BCL-2抑制劑標靶藥可用,經過口服標靶藥BCL-2抑制劑合併低劑量化療,婦人病程已獲得良好控制,體內也無殘存癌細胞。 長輩、身體機能差者難承受高劑量化療 健保給付標靶藥減輕患者治療負擔 李典錕說明,台灣每10萬人中,約2至3人會發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尤其60至79歲族群病患數最多。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癌細胞很頑強,傳統上必須使用高劑量化療,藥物副作用強烈,除了嘴破、掉髮外,也容易損害心、肝、腎等內臟功能。治療期間,因患者免疫力驟降,容易病菌感染,可能造成生命威脅。 李典錕指出,許多患者得知需要接受高強度化療後,擔心自身無法承受副作用,可能消極面對治療。不過今日臨床上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使用,在降低治療副作用的同時,能維持甚至提升治療的成效。 相較單用低劑量化療搭配標靶藥物可將反應率拉高至近50% 治療有望不住院 李典錕強調,不同以往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只有化學治療單一武器,如今可藉由標靶藥物的協助,降低化療劑量,治療效果也大幅提昇,且已有部分藥物獲得健保給付。健保2020年開始給付FLT-3抑制劑外,2021年開放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用於75歲以上,或心臟或肝臟或肺臟功能不佳的75歲以下的患者。 李典錕進一步指出,不適合標準化療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過往僅能調降化療強度,但治療反應率僅13%,但現在標靶藥物配合低劑量化療,反應率可提升至近50%,副作用也僅約標準化療的十分之一。病人可以在最低副作用影響下,有效去除體內癌細胞,最好結果就是達到治癒目標。 李典錕分享,該75歲婦人是自己的臨床個案,起初同樣擔心自己無法承受化療伴隨的副作用,有鑑於其符合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的健保給付條件,透過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合併低劑量針劑化療期間都沒有住院,標靶藥物都是口服,配合低劑量針劑化療藥物,個案沒有出現噁心、嘔吐、掉頭髮等副作用,也已穩定控制病程至今。 面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不要害怕 積極面對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 李典錕呼籲,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就算是長輩或身體機能較差的患者,也能獲得妥善且可負擔的治療。鼓勵患者一旦發現有疑似症狀,務必立即就醫檢查。即便確診也不要膽怯,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積極面對治療,有機會獲得良好治療成果。
持續性胸痛、咳出血要注意了!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若出現發燒、咳嗽、胸痛等呼吸道症狀,不一定是新冠病毒造成,若採檢陰性症狀仍不減,可能就要注意是否是「肺膿瘍」。該疾病是因為肺的組織受到細菌感染,產生肺部化膿的現象,如果不好好治療,有時會有生命危險,胸腔內科醫師呼籲,若有相關症狀,應立即前往醫檢查。
女性懷孕期間免疫力會降低,罹患傳染病風險提高,一旦孕婦發生流感重症,胎兒就可能受傷害,最嚴重恐導致流產,因此準媽媽施打流感疫苗就顯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在懷孕28至36週時,孕婦接種百日咳疫苗,能讓孩子在出生前,先獲得抗體預防疾病,可及早守護家中寶貝健康。 免疫負債來襲環境下 流感疫苗是保護母親與孩子的重要武器之一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系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洪泰和醫師指出,在新冠肺炎防範管控下,同時也阻擋傳染病在社區擴散,尤其台灣已兩年沒有發生流感盛行,讓醫學界開始擔心「免疫負債」發生。因當免疫系統沒有適當刺激,身體的流感抗體會隨著時間慢慢減退,如果流感疫情重新燃起,許多人體內已經沒有免疫抗體,不論感染率與重症風險都會大幅提升。 洪泰和醫師提醒孕婦施打流感疫苗的重要,由於胎兒有一半基因來自父親,對母親身體而言,胎兒就像「外來物」一般,免疫系統有可能主動攻擊,因此在保護胎兒前提下,母體在懷孕期間會降低免疫力,確保胎兒能順利成長,但是免疫力調整後,卻提高病菌入侵風險,讓孕婦更容易罹患感冒或流感等傳染病。部分家長會擔心施打疫苗會傷害胎兒,但事實上接種疫苗才能保護孩子!因孕婦一旦罹患流感很容易引起重症,胎兒還可能因為處於血氧不足或發燒高溫的環境中,導致心臟、腦部、心肺功能發展受到衝擊。 洪泰和醫師提到,每年10月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孕婦與65歲以上長者相同,都會第一階段開放對象中,就希望保護懷孕女性,能在流感季期間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同時洪泰和醫師也說,保護胎兒不僅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也是重中之重,孕婦接種百日咳疫苗後,產生抗體能直接提供孩子,出生後來保護自己。 百日咳是新生兒健康嚴重威脅 母親打疫苗可給孩子提前保護 洪泰和醫師也呼籲,百日咳對新生兒是很嚴重健康威脅,除了劇烈咳嗽外,也可能導致缺氧發紺,再嚴重恐怕引起腦病變甚至死亡,雖然新生兒在出生滿2個月時,會注射第一劑百日咳疫苗,但是接種疫苗前,如果沒有從母親體內獲得抗體,就會有2個月的「空窗期」,孩子對百日咳桿菌幾乎沒有抵抗力。 洪泰和醫師解釋,孕婦在28至36週時,接種百日咳疫苗,身體所產生抗體能直接藉給予胎兒,讓孩子在剛出生時就有抵抗百日咳能力,如果母親沒有先打疫苗,讓嬰兒出生滿2個月後,才接種首劑百日咳疫苗,孩子會至少有2個月,體內沒有抗體能預防百日咳,一旦身邊大人感染就可能跟著發病。 大人實施善用疫苗「包覆政策」 築起免疫高牆保護孩子 洪泰和醫師也說,除了孕婦能在生產前,先打百日咳疫苗保護孩子外,小孩旁邊一起生活的大人,也最好一同接種百日咳疫苗,由於百日咳疫苗效力僅能維持5到10年,雖然大部分成人在小時候曾打疫苗,但抗體到了成年都已消失,只要不小心接觸到病原,就很有可能把百日咳帶回家傳染給家中嬰兒。 洪泰和醫師提醒,不論流感與百日咳,對胎兒與新生兒來說,都是健康嚴重威脅,如果母親與身邊成人能用疫苗實施「包覆政策」,讓大人們形成一圈高牆,將病菌擋在孩子生活環境外,就能降低流感與百日咳的健康威脅,大人們能夠善用疫苗,並且有良好衛生習慣,不但保護自己,也能讓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圖/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系主任 洪泰和醫師)
秋冬發燒、咳嗽卻不是新冠肺炎?小兒科醫師提醒,目前有3種病毒正在流行,包括A型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腺病毒,但都可能會引發咳嗽發燒、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到底該怎麼分辨?提供以下「症狀比較、好發族群、預防方法」完整資訊。
9月27日知名Youtuber彥婷發文紀錄兒子小黃金發生「熱痙攣」的過程,也引起許多爸爸媽媽對「熱痙攣」的關注,而彥婷也分享醫師的建議,在孩子發生熱痙攣的第一時間,除了4項照護措施,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做「1件事」。
42歲黃先生10多年前因肚子硬硬的而就醫檢查,竟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當下非常慌張,所幸在醫師解釋下,瞭解目前口服標靶藥物已相當成熟,穩定服用便有機會與疾病共存。黃先生表示:「我已用藥治療10多年,從20幾歲的年輕小夥子成了4個孩子的爸,穩定服藥下,我的生活如常、家庭事業皆未受限制。」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血癌的一種,資料顯示,近年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短短四年就成長了1.5倍。10月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警覺月,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啟誠提醒,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延誤治療將大幅衝擊存活時間。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補充,第二代標靶藥物只要持續使用,可使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穩定服藥為疾病控制的關鍵,病友切勿任意自行停藥。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難察覺,確診人數攀升,延誤治療死亡率增一成 血癌對國人的威脅持續上升! 不僅108年新增達到約2500位患者,更陸續在105年成為我國男性第十大好發癌症、108年上升至第九名。而在血癌當中,又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確診人數攀升較為顯著,佔總體血癌患者超過10%。李啟誠醫師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為基因變異,導致染色體轉位形成費城染色體,進而造成白血球異常增生。好發於40歲至60歲男性2,症狀包含疲倦、發燒、貧血、體重減輕和脾臟腫大等。然由於初期症狀難以察覺,甚至有半數以上的病人初期容易忽略、延誤治療時機!根據研究顯示,超過6個月以上才治療的患者,5年死亡風險多一成。侯信安醫師補充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三個階段,一旦疾病進展至加速期或急性期,恐大幅衝擊存活時間。所幸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趨於成熟,隨著第二代標靶藥物的出現,已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提醒民眾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把握早期治療的機會。 標靶藥雖助五年存活率、疾病緩解率達九成,然不規律用藥恐使死亡率增兩成 侯信安醫師表示,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發展已十分成熟,可以有效地阻斷癌症基因的活性,來抑制癌化的白血球增生,根據研究顯示,目前的口服標靶藥物可使疾病緩解率達九成以上、5年存活率約九成,已可與疾病長期共存。持續治療能達到深度治療反應,進而降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疾病惡化風險,也因此持續穩定的治療為重要關鍵。根據研究顯示,不規律用藥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且無法達到治療目標,五年死亡率恐增加20%。侯信安醫師表示,雖然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副作用的困擾,包括頭痛、腹瀉、噁心、貧血或水腫等,對生活造成些微不方便,可與醫師反應並討論後續治療策略的調整,同時監控疾病控制情形,大部分的副作用均可得到改善與緩解;但若是任意自行停藥恐使治療狀況變差,導致生存率大幅下降,甚至危及性命,得不償失,提醒病友切勿因副作用造成的不適就任意停藥。此外,對於那些治療狀況極佳且維持療效夠久的病患,可在醫師的判斷下具有停藥的機會。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非絕症!持續穩定治療,血癌就像慢性病 現年42歲的黃先生,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持續治療至今已10多年,不僅已婚,更為4位孩子的父今,為家中的重要經濟支柱。黃先生分享,罹病前後對於生活的影響並不大,也能夠因應工作要到外地出差的需求,對生活的改變僅是多了每日服藥、定期回診而已。黃先生主治醫師李啟誠表示,由於黃先生對於治療依從性高,且維持穩定的治療,雖然他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但整體疾病控制穩定,與常人並無不同。 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持續、規律的用藥為疾病控制的重要關鍵。然,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好好遵守用藥,也因此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侯信安醫師表示,自己就曾遇過一名50歲男性患者,罹病初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雖然很快達到理想的治療目標。然而,患者卻因為自認疾病控制表現佳,且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就決定自行停藥,也因此後續的兩、三次回診時,醫師發現患者分子療效反應變差、疾病控制出現狀況,恐對身體造成嚴重威脅。在經過侯醫師分析隨意停藥的風險後,患者總算恢復規律用藥,並於數月後重新達到治療目標。侯醫師嘆,臨床上偶爾有患者治療穩定後,對於治療反而鬆懈、甚至自行減量停藥,好在這位患者停藥時間不長,恢復用藥時間也快,否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失控惡化為急性白血病,得不償失。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情穩定可控的關鍵在於「規律治療,勿擅自停藥」,維持深度的分子學反應,可減少惡化為急性期的風險,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李啟誠醫師與侯信安醫師共同表示,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若對於藥物的副作用有任何疑慮,應主動與醫生討論,切勿因感到不適而擅自停藥,才能與疾病長期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