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後,至今已歷時2年多,最近這一波Omicron BA.2的疫情,孩童罹病數比先前疫情更多,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宋玉蘭提醒,儘管18歲以下患者多以輕症為主,且通常能在2週內康復。但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可見哮吼、熱性痙攣、橫紋肌溶解症甚至腦炎、腦水腫等發生率增加趨勢,其中重症孩童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
自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後,至今已歷時2年多,最近這一波Omicron BA.2的疫情,孩童罹病數比先前疫情更多,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宋玉蘭提醒,儘管18歲以下患者多以輕症為主,且通常能在2週內康復。但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可見哮吼、熱性痙攣、橫紋肌溶解症甚至腦炎、腦水腫等發生率增加趨勢,其中重症孩童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
伴隨國內新冠疫情升溫,兒童確診人數節節攀升,而兒童康復後的長新冠症狀也讓家長們人人自危。面對兒童若出現呼吸道症狀、發燒等情形,有些家長為了減少染疫風險而不願帶嬰幼兒就醫,反而誤信網路相關資訊,寧可自行至藥局購買指示藥品,或直接以成人用藥給孩子服用,讓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疫情流行期間,發燒經常被視為染疫重要症狀,但也可能因此延誤察覺其他病症。中部一名9歲男童就因發燒多日不退,在家快篩陰性,就醫卻被要求回家等報告,心急如焚的媽媽拿著轉診單來到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宇正門診,請醫師檢視孩子腿部結痂,及時診斷出是「恙蟲病」,幸運救命。
潛在的新冠死亡黑數,可能就發生在你我身邊!尤其有越來越多老年人個案,因骨折、肺水腫陷入生命危機,卻在安排住院或手術前,被發現新冠陽性確診。但這些真的是巧合嗎?主診斷到底該是骨折、中風,還是新冠肺炎?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透過案例分享,歸納出老年人在感染新冠時,更可能出現4種「非典型症狀」。
家中孩子確診了,該怎台灣邁入疫情流行高峰,確診數不斷攀升,不少孩童也因此染疫,雖然小孩確診症狀多半是輕症,但多數醫護仍建議,兒童確診新冠肺炎後,家長於居家照護期間仍應積極觀察病況發展、記錄每日身體狀況。具體究竟該怎麼做?孩童又有哪些主要症狀?《優活健康網》特別整理讓您一次看。麼照顧?症狀、觀察指標、處理方式一次看。
南投37歲的小惠,日前因反覆發燒畏寒,一度擔心自己罹患新冠肺炎,身體四肢還出現鮭魚色斑丘疹,吃了抗生素和退燒藥甚至服用類固醇腫成月亮臉後,依然沒有改善,經轉介到大千醫院,在醫師抽絲剝繭之下,確診為罕見的「成人史迪爾氏症候群」,所幸定期服藥後,症狀大幅緩解。
因應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防疫需求,食藥署於4月17日邀請國內臨床醫學、小兒醫學、感染醫學等領域專家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同意核准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至11歲兒童的主動免疫接種,以預防COVID-19。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病患來求診時看起來臉色蒼白、滿臉倦容,並表示自己在今年初時身體沒有不舒服,但卻在頸部摸到有一顆小硬塊,至耳鼻喉科檢查為淋巴瘤,之後轉到大醫院不斷地做化療、電療,療程真的很不舒服,因此希望可以透過中醫調理身體。什麼是淋巴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身體裡有許多地方充滿著淋巴組織,例如小腸、扁桃腺及皮膚、眼窩、鼻咽腔、甲狀腺等等,而這些淋巴系統與組織內的淋巴球細胞,當它自幹細胞分化及成熟的過程中,某一個時期若發生惡性變化而增生,就會形成所謂的淋巴瘤,是屬於惡性腫瘤的一種。男性罹淋巴癌機率為女性2倍淋巴瘤佔台灣癌症死因的第9位,每10萬人口死亡人數約4人。淋巴瘤是急性的疾病,分為何杰金氏症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者好發於15~40歲青年,在台灣較少見;後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發生機率為女性的2倍,台灣則是以此型較為常見。淋巴瘤的早期症狀很不明顯,只有少數會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 發燒 夜間盜汗 體重減輕 疲倦 食慾不佳所以,蔡易昌提醒,如果有摸到不明的硬塊,就要即早就醫檢查。在治療上則是以化療、干擾素、放療、免疫療法為主,嚴重的則需要骨髓移植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以台灣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惡性淋巴瘤為例,病人若不接受治療,一般而言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到2年。但接受適當的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者,達成完全緩解的機率約佔6到7成。淋巴瘤病因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蔡易昌表示,淋巴瘤在中醫是屬於「惡核」、「瘰癧」、「石疽」、「失榮」的範疇。瘰癧之名,最早見於中醫古籍《內經.靈樞.寒熱篇》:「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是指發生在頭側耳後皮裡膜外,累累如串珠的結核,大者屬瘰,小者屬癧,後期往往延及頜下、缺盆、腋下等處。東晉著名的醫學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後方》中提到「表現為肉中生核,小如豆粒,大如梅、李,推之能移,且患處疼痛,還可伴有惡寒發熱等症。其病因為風熱毒邪搏於氣血,復為風寒乘襲所致。」描述了詳細的症狀,到了清朝著名醫家王德維的《外科全生集》則說:「大者惡核,小者痰核」,區分了不同的名稱。中醫認為,淋巴瘤主要的發病成因是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虛血瘀,寒痰凝聚,或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郁,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侵擾,痰火結郁而成。中醫治療淋巴瘤,分為4種證型明代著名醫家薛己所著的《立齋外科發揮》提到:「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增寒發熱,或拘急者,邪在表也,宜發散。因怒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抑鬱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將各種不同病因集不同表現的瘰癧,作出不同的治療指引。蔡易昌說明,延伸到後來,治療上多以不同證型加以不同調理,臨床常見的分型有4類: 寒痰凝滯 氣鬱痰結 痰瘀互結 肝腎虧虛另外會搭配專病專用的藥物,來作針對性的治療,也可以配合西醫的化療、放療、免疫療法來作適當的輔助,促進療效並降低副作用。在經過幾次調理後,病患的臉色明顯改善,且表示至醫院回診時,腫瘤科醫師也說目前身體狀況不錯,腫瘤也清得差不多了,再好好配合身體調養即可。(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