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如何判斷小孩有心臟病?爸媽必觀察「4症狀」恐有心雜音、心律不整

如何判斷小孩有心臟病?爸媽必觀察「4症狀」恐有心雜音、心律不整#心律不整

面對台灣少子化浪潮,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節前夕,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張嘉侃提醒家長,在孩童時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因統計指出,約每1,000名出生嬰兒當中,就有7~10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即使孩子已長大,仍要留意有無心臟雜音及心律不整問題。

誤以為做瑜珈太疲勞!醫揭「心臟房室傳導阻斷」喘又累:1主因最常見

誤以為做瑜珈太疲勞!醫揭「心臟房室傳導阻斷」喘又累:1主因最常見#心律不整

32歲魏小姐有高血壓,每天都花費2~3小時做瑜加運動,血壓在規則服藥下控制良好。最近1個月在家中量測血壓時,心跳每分鐘只有40~50次,而且做瑜珈時容易感到喘和疲勞,有時候甚至會頭暈,就醫經心電圖檢查後,醫師診斷魏小姐是罹心臟房室傳導阻斷,住院安裝左束支傳導心律調節器後,心房和心室傳導恢復正常傳導。魏小姐在休養幾週後,再度從事熱愛的瑜珈運動。

50歲以上注意!爬樓梯易喘恐心衰竭,醫:別忽視老化徵兆

50歲以上注意!爬樓梯易喘恐心衰竭,醫:別忽視老化徵兆#心律不整

心臟是人體的馬達,「心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導致心臟無力、血流輸出受阻。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適吉醫師表示,心衰竭是一種心臟無法有效供應全身所需血液的慢性疾病,導致器官供氧不足,並可能引發體液滯留,使水分無法順利排出。心衰竭的三大典型症狀為「累、喘、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患者,以及某些需要固定用藥的癌症患者,都是心衰竭的高風險族群。 心衰竭5年死亡率高達50% 蔡適吉醫師指出,心衰竭由於早期症狀不易察覺,如果沒有及時就醫,不僅預後差,更會讓心臟功能持續惡化,導致日後嚴重心律不整、猝死機率提高,心衰竭5年死亡率就高達50%。當心臟無法有效供應血液,直接影響到器官健康,像是會讓腎臟、肺部積水,末期心衰竭更會導致肝纖維化。 心衰竭分為4等級,蔡適吉醫師說明,第一級往往沒有太明顯症狀,日常活動沒有太大影響,第二級是運動時與以往相比變得比較喘,第三級是只要日常活動像是打掃即會喘,第四級即便是休息或是平躺狀態也會喘,已經相當嚴重,因此早期篩檢和及時治療對預防心衰竭與惡化至關重要。 蔡適吉醫師表示,高血壓、糖尿病年輕化,加上抽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使心衰竭發生年齡提早。然而,目前已有有效藥物可減緩或預防心衰竭進展。若三高患者的心臟結構已發生變化,應及早介入藥物治療,以維持心臟功能。即使患者已有症狀,透過適當治療,預後仍然樂觀。 早期篩檢、有效用藥預後相當好 心衰竭的篩檢可透過心臟超音波、心電圖、血液檢查及胸部X光來檢視心臟功能。其中,「心臟超音波」是最常用且精確的檢查,可評估心臟的泵血能力、瓣膜功能及是否有心臟擴大情況。檢查過程簡單,不需空腹,約30分鐘內可完成。 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每年進行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蔡適吉醫師提醒,三高患者最需關注心血管疾病,並可進一步安排運動心電圖以評估血管阻塞情況。 糖友第二期心衰竭即時用藥,繼續跑步運動重回正軌 蔡適吉醫師分享,一名60歲糖尿病患者,血糖、膽固醇長期穩定控制,並定期運動。然而,近期發現跑步時特別容易喘、力不從心,心臟檢查初步無異常,進一步進行電腦斷層才發現心臟一條血管90%阻塞,確診為第二期心衰竭。經緊急心導管手術與藥物治療後,患者恢復良好,並能繼續運動。 醫師提醒:喘、累、腫不是單純老化,心衰竭可透過共病管理降低風險 蔡適吉醫師呼籲,50歲以上或三高患者若出現喘、累、腫的症狀,應及早檢查,不應簡單歸因於老化或運動不足。除了藥物治療與篩檢預防,日常生活應控制飲食(少油少鹽)、規律運動、避免熬夜,並在冬季特別注意保暖。 台灣目前推動共病照護計畫,針對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心衰竭等疾病,透過跨科團隊整合治療,幫助患者更有效管理疾病風險。

高血壓可以泡溫泉嗎?醫揭「4原則」避免心臟病:溫泉水別超過●●度

高血壓可以泡溫泉嗎?醫揭「4原則」避免心臟病:溫泉水別超過●●度#心律不整

隨著天氣變冷,低溫或溫度驟降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包括引起心房擴大、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狀況;高血壓不只傷害動脈血管,還會導致血液流經的心臟、腎臟、腦部、眼睛出現併發症。對此,醫師建議平時應有定期量血壓的好習慣,提早控制有機會逆轉高血壓。

運動喘不過氣快暈倒?小心「肥厚型心肌病」恐猝死:平常多喝1物

運動喘不過氣快暈倒?小心「肥厚型心肌病」恐猝死:平常多喝1物#心律不整

肥厚型心肌病是種因為心臟肌肉的變化而帶來的問題。通常是因為基因體顯性遺傳,影響了肌小節的肌纖維排列,導致心臟肌肉變得肥厚,尤其是左心室與右心室之間分隔的心肌最容易出現肥厚變化。除了心肌變肥厚,還會讓左心室變得僵硬、延展性小,因此帶來不少問題。《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肥厚型心肌病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亮相 顯著提升心房顫動治療安全性與效率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亮相 顯著提升心房顫動治療安全性與效率#心律不整

創新醫療技術的引進正改變著心房顫動病人的治療格局,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引進最先進的脈衝場消融術(簡稱PFA),這項技術將會大幅提升治療的安全性和效果,並於7月15日成功完成了首例手術,病人術後恢復相當良好,這一新技術不僅展示了其巨大的潛力和優越性,也體現了萬芳醫院在醫療技術上的前瞻性視野和卓越實力,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心臟病治療領域的領導地位,為更多心房顫動病人帶來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療新選擇。 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疾病,病人有心悸、疲勞、頭暈及呼吸短促等症狀,易導致中風及心臟衰竭等嚴重後遺症 傳統治療方式有射頻消融術和冷凍消融術,已被廣泛應用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這些治療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萬芳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說明,射頻消融術產生的熱能,可能會損傷肺靜脈周圍正常組織,且手術時間較長,需約3至4小時,手術時間越久相對增加了併發症風險;而冷凍消融術手術時間平均約90分鐘,雖然時間縮短一半,但也可能會傷害到心臟附近組織的風險,像是橫膈神經或食道,而且冷凍氣球接觸面積受限,並不適用於複雜或難治性心房顫動病人肺靜脈以外的病灶。 在這樣的背景下,萬芳醫院引進最先進的脈衝場消融術,是治療心房顫動的重大突破,謝敏雄指出,脈衝場是一種新型且高度精確的消融技術,能夠有效又快速地消融異常心臟組織,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周圍健康組織,且手術過程相當快速,降低了術中併發症的發生率,使得整個手術過程更加高效,病人術後的恢復時間也相對縮短,術後也沒有像傳統手術後胸悶等不適感,大部分病人在術後1至2天內即可出院。 萬芳醫院分享心臟內科醫療團隊已於7月15日完成首例脈衝場消融術,為一名42歲男性病人治療持續性心房顫動,該病人受到心房顫動的困擾已一年多,同時合併心臟衰竭,病人先接受心臟電擊術治療,過幾天又復發,且心房顫動藥物治療無效,最終選擇最新脈衝場消融術治療疾病,當日手術過程相當順利,約40分鐘即完成脈衝場消融術,病人隔日即出院返家,後續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萬芳醫院採用新技術已治療3名心房顫動病人,不僅提升治療效果,同時降低併發症風險及縮短病人的恢復期,隨著這一先進技術的應用,展示了在心臟病治療領域的卓越實力,謝敏雄表示,台灣目前65歲以上人口,每20人就有1名心房顫動的病人,脈衝場消融術對醫生、病人來說是最快速又有效的治療方式,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成為治療心律不整的主要方法之一,使更多心律不整的病人受益,隨著醫療設備和技術的精進,萬芳醫院將為更多心臟疾病病人提供更優質的治療服務。 ▲萬芳醫院引進脈衝場消融術為心房顫動患者帶來了更安全、高效率的治療選擇。(圖/萬芳醫院提供)

別把心臟操過頭!醫警告「心跳超過最大心率」很危險:每分鐘●●下

別把心臟操過頭!醫警告「心跳超過最大心率」很危險:每分鐘●●下#心律不整

67歲黃先生退休後都會郊區爬山,但最近這半年內自覺時不時有一些心悸及胸悶的現象,且連爬樓梯都感覺較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表現,於是拖了一段時間才來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心臟功能約莫只剩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