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

吃冰消暑?!一週最好不要超過二次

吃冰消暑?!一週最好不要超過二次#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今年夏天特別熱,又適逢暑假,各式冰品賣得嚇嚇叫,台南市立醫院與社團法人台南市秀傳之友會為慶祝父親節特別舉辦「爸爸消暑呷剉冰」比賽活動,除了前三名可得獎金外,現場也免費提供500份冰品,吸引許多民眾前往。不過台南市立醫院也表示,吃冰比賽純屬趣味,讓爸爸們紓壓,民眾夏日吃冰還是該適可而止,一週最好不要超過二次。比賽最後由35秒吃完冰品的年輕爸爸得到冠軍,也有高齡94歲與84歲的兩位劉姓老伯伯來參加,現場氣氛因此達到最高潮! 台南市立醫院也請來營養師張麗娟提供民眾幾點吃冰建議,也安排健美國手李佾明帶動健康操暖暖身子。首先張麗娟營養師指出,吃冰要注意熱量,像是冰品配料中高濃度鮮奶油、焦糖、巧克力夾心或脆皮等都是高熱量的代表;「剉冰」中的芋頭、綠豆、紅豆等,都屬主食類,澱粉高熱量高,需要體重控制者,就不建議加入這些配料,另外像是一支紅豆冰棒熱量約150卡,雪糕、甜筒約250~300卡、剉冰依選擇內容而不同,加上糖水也高達350卡左右。此外,張麗娟營養師提醒民眾,許多顏色鮮艷漂亮的冰料,大多是添加人工色素,多吃對身體無益。民眾若吃刨冰,最佳吃法應先挑選低熱量配料如愛玉、仙草、杏仁豆腐,再來選擇兩種紅豆、綠豆、粉角等,最後糖水、煉乳、果醬等調味醬汁則是能省則省,一來不會攝取過多熱量,也不會越吃越渇。張麗娟營養師說,若能自製水果冰沙是最衛生安全的;民眾可先將香蕉、奇異果或火龍果等切塊冷凍備用,結凍後取出加上優格、鮮奶、水果及冰塊即可攪打成好吃的水果冰沙。不過,張麗娟也提醒,冰品屬於刺激性食物,一週最好不要超過二次,除了多吃會胖之外,以中醫的角度來看也是對身體無益的。

外食族聰明吃 享瘦又健康

外食族聰明吃 享瘦又健康#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100年6月開始設置0800-367-100健康享瘦專線,讓有減重需求的民眾,有諮詢的窗口。此外也建議國人依據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一天攝取2~4份水果,並等比例的增加蔬菜的攝取。例如需攝取1500大卡熱量的民眾,應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需攝取2000大卡熱量的民眾,應攝取4份蔬菜、3份水果;需攝取2500大卡熱量的民眾,應攝取5份蔬菜、4份水果,可多食用蔬菜增加飽足感。外食族方面,建議需選擇多樣化的菜色,例如於中式餐館、快炒店、自助餐點菜時,建議減少油炸烹調的料理,增加各種不同顏色蔬菜,其中須包括一份深綠色蔬菜。若至麵店用餐,麵食中常無法提供足量的蔬菜,建議民眾可加點一盤燙青菜,或選擇涼拌類的小菜,如涼拌海帶、涼拌小黃瓜,以增加蔬菜類的攝取量。而衛生局健康管理處也曾指出,民眾可記錄每日飲食、運動及體重,藉此幫助減重者控制體重,雖然減重者可藉著控制熱量方式來減重,不過千萬不可完全禁食等,減重者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1,200大卡,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取300大卡熱量,加強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每週成功減重約0.5公斤,每月體重就可減輕約2公斤。減重目的是要減掉多餘的脂肪,遵守「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秘訣,再加上適當的肌力訓練,能讓身體曲線更緊實玲瓏有緻。

吃完粽子體重飆 均衡飲食健康甩油

吃完粽子體重飆 均衡飲食健康甩油#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端午節過後,除了飽嚐各式粽子的美味外,站上磅秤是否也變得更加「穩重」了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北體重管理APP」提供免費線上營養諮詢,幫助市民享用美食後,也能兼顧身體健康及體重管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一般市售肉粽每顆約有450~600大卡的熱量,相當1.5碗至2碗的白飯,稍不留意,很快便使體重扶搖直上。營養師表示,佳節大啖美食後,可依個人體重及活動量估算熱量需求,再略為減少,一般而言,女性一天約需要1500 ~1800 kcal(大卡),男性約需2000~2300 kcal,如果計畫減重時,建議女性可選用500 - 600 kcal的餐飲,而男性可選用700~800 kcal的餐飲,還要配合適度的運動,才能有效減重。另外營養師強調均衡飲食,也是非常重要,而所謂均衡飲食就是吃到符合人體所需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的飲食,注意攝取適當的豆蛋魚肉類、多一些的蔬菜及水果、足夠的全穀根莖類,並注意減少高油脂的烹調方式,選擇多樣化的蔬果,這樣的輕食原則,才是現代人的健康飲食之道,除了運動外,若能技巧地選擇健康營養的輕食,就能幫忙甩掉悄悄上身的肥油。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莉茹表示,民眾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健康體重管理專區」,或至Apple App Store或Google Play下載、安裝使用「臺北體重管理APP」,並利用相片上傳功能記錄每日飲食,營養師會依個人一週內登錄的飲食、運動及體重紀錄,提供線上諮詢與建議,幫助民眾以更健康更有效率的方式管理體重。

端午佳節好「享」瘦 健康好食粽

端午佳節好「享」瘦 健康好食粽#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端午佳節,一般傳統肉粽,粽子的熱量依粽子大小、食材和料理方式有所不同,平均來說,一個250公克,包了豬肉、香菇、蛋黃、蝦米並用油炒過的傳統肉粽、熱量約500到600大卡,相當於2碗飯的熱量。爲建置健康飲食支持環境,雲林縣衛生局號召轄內醫療院所專業營養師所設計的八種「健康粽」,也鼓勵民眾可藉由提供的「健康粽食譜」,製作端午佳餚,讓民眾在食用肉粽時,享受又享「瘦」,好食又健康。 除了在粽子的食材上下足功夫,如何聰明的吃粽子也是不可忽略的,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另提出下述3點提醒民眾如何聰明吃粽子的小祕訣: 一、 應與主食替換: 採購前先了解家中的需要,列出採買清單後再購買,切勿購買過量。避免端午節過後,因剩下過多的粽子而餐餐吃粽子,繼而併發身體的不適。糯米加上高油脂食物都會延長胃腸排空時間,遂而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氣、上腹部悶痛或噁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狀發生,食用時應細嚼慢嚥。若將粽子作為正餐,食用時需以飲食中的主食類、肉類及油脂類做代換。 二、 搭配蔬菜: 享用粽子時,多搭配一些蔬菜,如燙青菜、涼拌小菜或蔬菜湯,餐後攝取足量的水果,以達到均衡飲食。 三、 減少醬料: 吃粽子時常使用的番茄醬、甜辣醬等醬料,鈉含量較高,而灑在粽子上的花生粉,油脂及熱量較高,皆應酌量添加。 更多健康改良粽資訊,將放置於國民健康局肥胖防治網,及「享受健康App」健康大秘笈中,讓民眾參考使用,教導民眾如何聰明選食材、健康包粽子,並提供有對外販售的改良粽相關購買資訊。

慢性病患吃粽子 須注意攝取量及熱量

慢性病患吃粽子 須注意攝取量及熱量#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端午佳節的來到,家家戶戶總會飄著粽香,因南北文化差異,所以各地粽子種類特色也都不相同。粽子怎麼吃,才會吃的美味又健康呢?奇美醫學中心營養師張景泓表示,粽子隨著大小和內餡不同,熱量也不同,一粒粽子熱量有四百到六百大卡,相當於一碗半到兩碗的白飯加上約2份肉類,因此一般市售粽子大多過油、過鹹或過甜,並不適合糖尿病及患有心血管等的慢性病人食用。奇美醫學中心營養師張景泓提出三少一多的建議,也就是少油、少鹹、少糖、多纖維,一天三餐中盡量只選擇一餐吃粽子,且一餐中避免吃超過2顆粽子,對於消化狀況不佳的民眾盡可能於中午吃粽子;當然吃粽子也不能少掉纖維素的攝取,纖維的來源是蔬菜、水果及五穀雜糧,因此於糯米中,加入五穀雜糧,例如紫糯米、薏仁、栗子、糙米、燕麥等,也可搭配一碗蔬菜湯,如冬瓜、竹筍、絲瓜等湯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糖尿病人要吃粽子,最好用五穀米代替糯米並注意攝取量,避免在粽子餡料中加入粟子、山藥等高澱粉質的食材,以免血糖升高,可以用蒟蒻及菇類取代肉類;腎臟病人則不能吃五穀米包的粽子,因五穀米的磷含量高;餡料則需用滷的代替油炒減少熱量,應避免以含磷過多的堅果類及肉類當做內餡,如此慢性病人不僅能品嚐健康粽,更不會傷了身體。對於慢性病患者,千萬不要因節慶而讓身體增加負擔,因此特別提醒慢性病的民眾應注意粽子攝取量,如:糖尿病患者應避免攝取過多主食類及熱量,而腎臟病患者應避免攝取過多的磷,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攝取過多的油脂及高膽固醇的內餡,能如此相信人人都可過個健康又快樂的端午佳節。建議民眾吃粽同時搭配各攝取一碗蔬菜湯及水果,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另外要避免過多沾醬食用,以減少過多鈉的攝取,對於患有慢性病的民眾在粽子攝取時應當淺嘗即止,才能在端午佳節過得快樂又健康。

悠「油」生活 少油多纖固健康

悠「油」生活 少油多纖固健康#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脂肪的來源有許多種,動物性食物包括肉類、內臟類、香腸、熱狗等相關加工產品,就含有動物性脂肪。而使用的烹調用油、奶油、沙拉醬、以及堅果類,都是我們攝取到脂肪的食物來源。每日飲食建議油脂類約需2~3湯匙,多以蒸煮滷烤的方式烹調,避免油炸、油煎。脂肪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必須透過攝取脂肪獲得必須脂肪酸。所以不是不吃油,而是要吃對油。等量的油脂產生的熱量比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如澱粉質)多出兩倍,油脂攝取過多,過多的熱量會轉變為體脂肪囤積在體內,容易有肥胖問題產生。烹調時加入適量的油,可以促進脂溶性維生素 A、D、E、K的吸收利用,增加食物的芳香味和飽足感。成年人建議每天攝取2~3湯匙的油脂類(每湯匙約15克),但要盡量避免動物性脂肪,因為動物性油脂富含飽和性脂肪酸與膽固醇,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吃入了太多脂肪,會使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類固醇荷爾蒙增加;這些荷爾蒙會導致腸道內膽酸(bile acid)分泌增加。膽酸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轉變為催化腫瘤成長的代謝物,加速癌症的產生。攝取過多的反式脂肪酸(trans fat ty acid)更會增加血液中壞的膽固醇(LDL-C),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機率。由脂肪所獲得的熱量不得高於每日攝取總熱量的30%,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血中膽固醇濃度增加,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之一。要少油多纖,可以將肉類食物的時候去皮去油,避免油炸,尤其裹粉炸更容易吸油、喝湯時先撈去浮油或將浮油撇開、減少使用黏稠度較高的醬料,因為可能含有較高的油脂、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及2份水果,保持足夠的纖維攝取。(資料來源:衛生署-衛教週報161期)

想保持苗條身材 均衡飲食比計算熱量重要

想保持苗條身材 均衡飲食比計算熱量重要#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編譯)徹底計算卡路里的攝取就能讓自己變瘦嗎?這個答案可能是「錯」。調查發現,法國人吃東西的時候並沒有考慮熱量多寡,而美國人則是詳細閱讀熱量標籤,瞭解食物當中的脂肪有多少,但弔詭的是法國人肥胖率只有12%,但是美國人則是高達36%以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Université Laval)的莫瑞斯(Maurice Doyon)教授表示,這代表擁有多少營養和熱量的知識,並沒有辦法解決肥胖的問題;透過均衡飲食、慢食,遠比計算卡路里還重要。莫瑞斯教授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份關於熱量與營養測驗,邀請超過300位的法國人、加拿大人與美國人接受測試。測驗結果顯示,43%法國人不知道測驗中問題的答案,13%加拿大人不知道,而美國人只有4%不清楚。至於答題的正確率,以美國人最高,其次是加拿大人,最後才是法國人。但奇怪的是美國人肥胖比例最高,其次是加拿大人,最後才是法國人。針對這個奇怪的現象,莫瑞斯教授認為,法國人在飲食方面強調均衡、慢食。透過這個測驗結果證明一件事情,就是瞭解越多的營養知識、精密計算卡路里,無助於維持苗條身材;但如果懂得學習法國人的飲食習慣,把重點放在如何均衡飲食、慢食、運動等方式,就能夠持續保有苗條身材。

高低熱量比一比 輕鬆健康減重做伙來

高低熱量比一比 輕鬆健康減重做伙來#熱量

現今工商社會發達,婦女就業機率高,長期外食所攝取的高糖、高油、高鹽、低纖的飲食型態,讓代謝症候群問題越來越嚴重,衛生署豐原醫院鄭秀英營養師提醒,改善平日的飲食、生活及運動習慣,讓體位及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內能減低代謝症候群的發生,遠離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威脅。豐原醫院鄭秀英營養師表示,現代人飲食最大的問題就是烹調用油過量,如果想要減重或是控制體重,減少平時烹調用油的量效果較好,1公克油脂即會產生9大卡的熱量,一顆滷蛋熱量70大卡,荷包蛋熱量卻有160大卡,烹調方式不同,熱量卻足足高出兩倍多,同樣是餃子類,一份以12個計算,如果吃的是煎餃或是鍋貼,那會比吃水餃多吃了至少15公克的油,等於多了135大卡;同樣是飯類,一碗飯的量,如果選擇炒飯,會比選擇壽司多了至少20公克的油,等於多了180大卡,降低飲食熱量需少用油炸、油煎、油酥、糖醋、蜜汁等高油、高糖的烹調方式,多使用低油烹調法,如蒸、煮、燉、烤、涼拌,少用半成品,如漢堡肉、甜不辣、各種餃類、丸子、炸物等,所以用餐點菜的時候,如果能慎選烹調方式,一天三餐吃下來最多可以省下1,000大卡的熱量。鄭秀英叮嚀,選擇用油量較低的來吃,減少總熱量的攝取量,即能幫助體重的控制,選擇一個健康的減重方式可以讓體重減下來,可以維持減重後的體重,對身體健康無害,飲食高低熱量比一比,油脂減多少賺多少,做一個聰明的點餐高手,相信一定可以幫助你減重,讓自己的體位在正常範圍內,維持健康的身體,遠離疾病帶來的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