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一夜好眠」不再是奢侈的追求!

「一夜好眠」不再是奢侈的追求!#失眠

文/康聯預防醫學 蔡志孟醫師談個人化的睡眠(Personalized Sleep)睡眠應該是件私密且令人放鬆的事,然而現代生活的重重壓力,使得一夜好眠常常成為奢侈的乞求。事實上,「因人順時而眠」,才是好眠的首要之道。常常聽到很多關於睡眠的建議,例如一天要睡八小時、早睡早起身體好、11點到凌晨1點是身體排毒的時間,所以11點以前一定要就寢…等等。姑且不論這些建議是否真有科學證據支持,很多人聽了這些建議之後,心理不免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做不到怎麼辦?」做不到的原因很多,有些人純粹因為生活方式太多采多姿,對生活節奏採完全放任制,想醒就醒、痛快玩樂,要睡就睡、每天睡到自然醒;生活能如此愜意,人生夫復何求。但是這種生活方式很容易將生理節奏打亂,年輕時體能好尚可負荷,但中年之後,身體找不到節奏感,不僅容易產生睡眠障礙,其他生理系統也容易出問題。偶一為之(例如一個月一次)還好,但頻率太高對身體一定會產生負面衝擊,沒有專家會建議這種生活方式。另外有一部份人因為工作型態特殊,不得不採取非常態(例如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這類人士如果勉強要改成”正常”的睡眠方式,也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以下就是一個案例:A先生是一位成功的藝術創作者,長久以來一直維持上午11點起床,午餐以及梳洗後,下午2點開始上課以及指揮樂團,享用晚餐後稍事休息及運動,每晚10點之後才是他一天最具創造性的時段,一杯紅酒、一壺咖啡陪他度過每一個靈感泉湧的夜晚,直到凌晨3、4點。五十歲後,他小病了幾場,也開始感覺到歲月的壓力,周邊親朋好友建議他回歸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在專業諮詢及藥物的幫助下,他順利的將睡眠時間提前到晚上10點上床,早上6點起床;生活節奏是回歸正常了,但是白天卻一首樂曲都寫不出來。有時為了趕作曲他只好又偷偷改回從前晝伏夜出的方式,樂曲完成後再調回正常的作息方式。只是50歲之後的體能已無法適應短時間內快速的生活節奏調整,幾次之後他開始發現常常該睡覺的時候睡不著,該工作的時候卻睏到無法集中精神,半夜時分的靈感也大不如前。經過轉介,他到了我的門診求助,我讓他戴著「活動腕表」(一種居家型的檢測儀器,形狀像一個手錶),紀錄一個星期的醒睡周期變化與活動情形,再安排他在睡眠中心的套房睡一晚,用專業儀器紀錄他晚上的睡眠結構,將所的資料分析後得到的結論是:他原有的睡眠方式,不論是時間長度、睡眠深度或規律性都很好,對他個人而言就是最適當的生活作息方式,唯一的問題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樣」。因此,努力將他的睡眠節奏改成一般人的睡眠方式,立意雖然良善,卻沒能大幅提升他的睡眠品質,反而把他從傑出的藝術家變成一個普通人。他需要的並不是一般人通用的睡眠方式,而是針對他個人的特點,為他量身打造的睡眠方式!經過深入解釋與討論後,我們還給他一個藝術家型的生活作息建議,讓他的身心比以前更健康。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有異於常人的表現。個人化睡眠,甚至個人化醫學的觀念,就是針對每個人的特別需求與生理狀況,量身打造的健康規劃,讓顧客更健康、更快樂、更成功。【健康辭典】目前一般睡眠檢測有四種類型,針對不同需求進行檢測,幫助失眠或有睡眠障礙者找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或治療。蔡志孟醫師 個人部落格:http://tmjmaxtsai.pixnet.net/blog

適量飲用咖啡可提神 過量恐失眠

適量飲用咖啡可提神 過量恐失眠#失眠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咖啡因限作調味劑使用,可使用於飲料,用量以食品中咖啡因之總含量計為320mg/kg 以下。行政院衛生署並規定含有咖啡因成分,且有容器或包裝之液態飲料,其咖啡因含量標示方式應符合下列要求:每100ml所含咖啡因高於或等於20mg者(即≧20mg/100ml),其咖啡因含量以每100ml所含咖啡因之毫克數為標示方式,其標示值之誤差允許範圍,請業者依廠規確實品管。每100ml所含咖啡因低於20mg者(即<20mg/100ml),其咖啡因含量以「20mg/100ml以下」標示之。咖啡、茶及可可飲料,每100ml所含咖啡因等於或低於2mg者,得以標示「低咖啡因」替代前述「20mg/100mL以下」用語。適量飲用咖啡具有提神、利尿、舒壓的效果,但過量飲用會引起失眠和焦慮症狀,若一天食用咖啡因超過500毫克,容易出現煩燥不安、焦慮、易怒、心悸、噁心感及尿液增加等咖啡因輕度中毒現象;若一天攝取超過10公克,可能引起全身抽搐、昏迷、嚴重腦水腫、低血鉀、或心律不整、心臟麻痺等嚴重症狀。行政院衛生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咖啡因會經由胎盤及乳汁傳遞到胎兒及嬰兒身上,因此建議懷孕及哺乳婦女最好不要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腦部尚在發育階段的幼童,也應避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延伸閱讀「咖啡因攝取要適量」: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735

你生活壓力大嗎?頭痛+失眠=患「精神官能症」

你生活壓力大嗎?頭痛+失眠=患「精神官能症」#失眠

現代上班族工作競爭激烈,導致身心壓力逐漸增加,隨之而來可能有記憶力退化、長期失眠、偏頭痛、心跳加速、噁心嘔吐與頭暈等狀況出現,若就醫後仍查不出病因又遲遲未好轉,可能就得去身心科或精神科看診,檢查是否患有腦神經衰弱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官能症,要針對症狀趕快就醫,否則惡化就成了嚴重的焦慮症,再嚴重些就成了恐慌症。

歌手陳綺貞聽力太好! 小雜音都能影響睡眠

歌手陳綺貞聽力太好! 小雜音都能影響睡眠#失眠

聽力太好不見得是件好事,藝人陳綺貞就是一個例子;一般人正常聽力在10到25分貝之間,陳綺貞卻可以聽到0至1分貝的超微細聲音,尤其是在睡覺時任何雜音都聽得到,導致她睡眠品質大打折扣,從小飽受失眠之苦。陳綺貞表示,她聽力太好,任何雜音都會影響她的睡眠品質,從國小開始就飽受失眠之苦,睡覺時旁人的呼吸聲會讓她無法入眠,躺在床上聽到飯店玻璃震動都會感到暈眩。除了聽力太好不見得是好事外,也有許多人飽受聽力不好之苦。一般人可能因病毒、細菌感染、腎病等慢性病、外傷、噪音等造成聽力受損症狀。醫師提醒,民眾如出現耳朵有悶塞感且不定時會耳鳴,或不易聽到較大音量,症狀較嚴重應盡快就醫,至於狀況時好時壞患者,最慢也不應超過兩周就醫。醫師建議,除了避免處於噪音環境中,亦可多多利用中華民國慢性病患關懷協會提供的線上聽力問券、以及做進一步的聽力檢查來評估自身聽力狀況,若已出現聽力損傷,也建議使用助聽器輔助,藉此提高生活品質。˙早產兒的聽力問題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每餐八分飽 精神百倍迎大考

每餐八分飽 精神百倍迎大考#失眠

酷熱的聯考季節即將來臨,此刻考生們已進入倒數計日階段。在此最後衝刺時期,考生該如何保持規律生活、正常飲食和適度運動,以保持健康身心迎接煎熬考季,並獲致最後勝利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洪若樸說,由於考試壓力造成考前失眠症,機能性腸胃障礙、經期緊張症、食慾不振等,的確會影響考生每天準備聯考所需體力及精力。引起考生壓力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因為情緒因素造成焦慮、緊張、便祕、睡眠不足,也可能受外在環境因素如噪音所造成,因此首應找出造成考生壓力原因,再對症下藥。洪若樸表示,對於聯考迫在眉睫,疾病卻蠢蠢欲動,此時考生應慎防聯考症候群悄然上身,並要有正常作息,安靜睡眠及規則運動,以減輕壓力。其次,考生飲食首重三餐定時定量,調理要得當。一般而言,熱量需求(若每日攝取2,000大卡)計算建議,早餐約佔四分之一(500大卡),其餘熱量平均分配在午、晚餐(約750大卡)。若是熱量需求較大,則可分配點心方式額外補充,蔬果精力湯、牛奶、餅乾等食物。並注意食物清淡衛生,使營養均衡多樣化。同時父母在替孩子準備三餐時,應注意哪些富含強化腦力成分營養素呢?洪若樸提出以下幾項營養素:維生素B1:又稱為精神性的維他命,對於腦神經組織及精神狀態有安定效果,通常以酵母,優酪乳、小麥胚芽、花生、堅果等含量豐富。補血元素:即鐵質、維他命B12、葉酸,這些都是製造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攝取不足,血紅素減少,會使得血液帶氧量減少,影響腦部氧氣及養分供應。此可由奶、蛋、肉及深色蔬菜(如菠菜、芥藍…等)獲得。鋅:有助於腦部靈活運作,如:葵瓜子、糙米、全穀類製品等。此外,必須注意有些食物會使頭腦遲鈍,宜盡量避免攝取,。天然植物性化學物質:植物元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一定要從多樣五彩繽紛蔬果中獲取。像是葉黃素有助於眼睛視網膜黃斑區,一般得由深綠色蔬菜獲得,像是甘藍菜、菠菜等。每人每天都需要攝取5份以上不同種蔬果,才能攝取多元化植物性化學物質。洪若樸最後提醒,考前飲食原則首要注意食品衛生,以清淡為宜,養成吃早餐習慣,每餐保持八分飽,不宜食油膩食物及零食、泡麵等。一天基本上要吃半斤蔬菜及兩份水果,保持腸胃道暢通。進食時間要有規律,配合適當運動。如此,相信考生一定可以精神百倍,迎接聯考到來。延伸閱讀「示範一天2,000卡食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038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失眠

「醫生,我都睡不著怎麼辦?」剛踏入診間、苦著一張臉的病人問道。失眠是很多人心中的惡夢,根據大規模研究調查顯示,國人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失眠的問題。怎麼樣算是失眠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賴虹均醫師表示,失眠的現象包括晚間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上過早醒來、或睡眠無法令人精神復甦,而導致白天疲倦、記憶力受影響、注意力不能集中、甚或影響情緒。常見造成失眠的原因有不良的睡眠環境、壓力、不規則的生活作息、焦慮憂鬱等精神疾患、生理疾患或身體不適、藥物或食物的影響等。賴虹均提醒不要只看到失眠,卻忽略其他潛藏的問題,想要治好失眠,不啻緣木求魚。要擺脫數羊的漫漫長夜,賴虹均提供以下「好眠八大要訣」你不可不知:製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睡覺的地方要盡可能舒適,臥室宜維持黑暗並安靜,涼爽的溫度有助於睡眠。固定睡眠的時間:大腦中有一塊掌管生理時鐘的地方,影響我們的日夜睡醒節律;起居作息中睡意的強弱,往往有其規律性,值得留意並依此訂出一段最適合(最有效率)的睡/醒時間。試著每天晚上定時就寢,每天早上定時起床,養成規律的作息,切忌在此段時間以外的時間補眠。避免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對晚上有睡眠困擾的人來說,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可能會抵消掉晚間睡眠的時數,造成夜間睡眠的惡化。一般來說,若非得要午睡,建議是在早晨起床後八個小時左右(約下午2~4點),恰當的午睡長短為半小時,最長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日間規律的運動可改善睡眠,但睡前三、四個小時內做運動則會干擾睡眠。注意睡前的飲食習慣:睡前喝杯熱牛奶、吃點小點心的儀式化行為有助於引導睡眠,但睡前大吃大喝反而不利於睡眠。避免刺激性物質:睡前四到六小時內應避免攝取咖啡因。避免在就寢之前或半夜抽菸。白天飲酒勿過量,且不要在睡前兩小時內喝酒,酒精之放鬆鎮靜效果雖可能助於入睡,但反而會造成半夜醒來、睡眠片斷,影響睡眠之持續性。善用制約反應,增強「床」與「睡眠」間之正向聯結:又叫「刺激控制行為療法」。避免在床上進行睡覺與性愛以外的事,睡眠時間還沒到之前就不要去躺。倘若躺在床 上15~20分鐘都睡不著的時候,起身去另外一個房間,進行一些較放鬆或較無趣的靜態活動,如閱讀一本難懂的書或聽較安靜的音樂,只有在真的想睡了才回床(此步驟如有需要可重覆操作)。固定早上起床時間,無論總睡眠時間是多長,並避免白天躺床。進而形成一個自然而然的反射:只要躺在床上就會睡著。使用放鬆技巧:利用各式放鬆技巧以助減壓,包括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瑜珈、催眠及想像法等方法。於睡前1~2小時泡個熱水澡,或是做一些緩和的伸展操,也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有助於睡眠。賴虹均說明,遵循以上八大要訣,養成健康睡眠習慣,可幫助擺脫「失眠」惡夢,讓你愈睡愈養生,愈睡愈有活力。

睡的不好嗎?心理師教你如何睡好覺

睡的不好嗎?心理師教你如何睡好覺#失眠

現代人壓力大夜晚睡不好,往往連帶影響到白天的工作表現。臺北市衛生局與政治大學睡眠實驗室楊建銘教授合作,將於6月24日到8月5日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辦理「好眠團體」,針對因心理困擾造成睡眠問題的民眾提供科學化的團體課程。好眠團體的協同帶領者詹雅雯心理師表示,入睡時間大於30分鐘,入睡後夜間醒來時間大於30分鐘,及輔以睡眠效率(實際入睡時間/總躺床時間)低於85%,是睡眠醫學專業判斷是否沒睡好的依據。而一週三天以上,持續一個月以上符合睡眠困擾的情形,已達到急性失眠的狀況;如睡眠困擾持續1到6個月或更長,就可能屬於慢性失眠的問題。而根據臺灣睡眠醫學會統計,在臺灣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民眾,即至少600萬人有睡眠障礙,其中慢性失眠,也就是入睡需要30分鐘以上,失眠超過1個月的人口就高達250萬。因為睡眠不足,一個人的警覺力、注意力、記憶力與判斷力會減低,造成學習效果差或工作反應慢;也容易導致身體免疫功能失調、內分泌不平衡,成為身體健康的隱憂。政大睡眠實驗室楊建銘教授表示,近10年來睡眠醫學發展快速,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BT)理論,好眠團體的帶領者就像教練一樣,找出影響個人睡眠失調的原因,並進一步調整與促進個人睡眠品質。心理師將現場說明「睡眠日誌」的使用。好眠團體中會教導民眾對睡眠機制與失眠病因的正確認識,以DIY方式進行自我狀況評估,並學習以正向信念取代原先錯誤的睡眠觀念;教導行為上維持調整個人的生理時鐘,及學習放鬆技巧來協助改善睡眠狀況。參與的民眾若經評估,且本人同意接受研究測量,將安排至政大睡眠實驗室使用睡眠儀器進行夜間多頻道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利用活動腕表(actigraph)進行睡眠中的生理或行為監測,以徹底了解嚴重睡眠困擾者的睡眠品質。衛生局進一步說明,好眠團體基本上適合因情緒或短暫身體不適造成之急性失眠者,如果因疾病造成之慢性失眠,或已造成個人重大痛苦,或損害社會、職業功能表現,則建議民眾應尋求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門診治療,再由醫師評估轉介心理師的諮商及衛教進行睡眠習慣及認知、生活形態的調整。好眠團體報名到5月31日,目前尚有餘額,額滿即停止受理報名。請有睡眠困擾民眾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網址http://mental.health.gov.tw/,下載報名表單傳真(02)3393-6588,或電洽(02)3393-7885。

換個心情找工作 別因短暫失業誤了一生

換個心情找工作 別因短暫失業誤了一生#失眠

「不想出門!只想待在家裡,盡量少跟朋友聯絡,以減少開支!」、「沒工作、沒錢,跟家裡要錢被家裡人看不起!朋友約也不好意思出去!」、「急躁!脾氣不好,覺得自己沒價值!容易跟家人吵架!」上述自白也許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中算是少數的真實案例,但這波經濟復甦浪潮,部分待業者的經濟狀況與心情仍未改善,失業問題仍持續地影響一部分人的生活。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佈99年度1月份失業率達到5.68%,全臺失業人數高達62.6萬人,經濟困境雖已有緩解的現象,失業率卻仍是近年來的高點。此外,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104人力銀行針對待業族的抽樣調查顯示(N=1,216),待業時間長達3個月以上的民眾幾乎都有心理健康及人際關係變差的狀況。其中,有37.9%的待業民眾變得「不敢和朋友、家人接觸」,而產生「恐慌、焦慮感增加」及「沒有自信、不如人」等負面反應,分別各佔24.3%和21.8%。另外,臺北市衛生局在職場心情溫度計調查也發現:待業民眾中具有中、重程度以上心理困擾的比例,是有工作的民眾的4.5倍(待業民眾32.33%;就業民眾7.25%;N=566),其中更有將近1成的待業民眾曾有過自殺的意念。有鑑於此,長期處於待業者除了因為長時間心情低落與社會退縮不利於求職外,感到「未來不確定性」亦將成為身心調適不良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附設門診部劉宗憲醫師表示:近半年因為經濟或工作環境壓力而來求診的民眾約一成左右,其求助的類型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上班族因為裁員預期心理壓力的影響,出現嚴重的失眠與焦慮症狀,影響日常生活而來尋求協助者,另一種則是正面臨失業待業問題的族群,是我們不可以忽略的一群,一般人在面對失業困境時,首先覺知的是自我及家庭的經濟困境與壓力,並因急於尋求經濟資源而忽略自己的身心壓力狀況,即使出現失眠、焦慮或是其他的身心症狀,也會視若無睹或茫然未覺,再加上長期缺乏自信與社會退縮,少與人接觸,有些待業民眾甚至在出現嚴重的精神症狀,被家人或是朋友發現才尋求醫療的協助,因此在此呼籲求職或待業的民眾,在努力尋求工作的同時,也應時時注意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狀態,並找到人傾訴,及尋求協助,避免發生因為身心俱疲而喪失就業能力的憾事。一位失業長達6個月的民眾分享在失業期間的紓壓建議,希望能夠協助其他還在待業中的朋友一起度過難關;首先,他認為待業的壓力是會累積的,與他人接觸及傾訴是必須的紓壓方式;另外因為失業期間沒有收入,所以提供幾種不花錢的紓壓方式如下:睡眠充足: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情緒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後果,有了充足的睡眠才能讓身心的疲倦得到緩解,這點很容易被忽略。少吃會增加壓力的食物:如過量的肉食或油炸的食物、咖啡、菸、酒精、高鹽分的零食等,不只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對情緒也有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適度的運動:維持定期運動的習慣對身心健康會有正面的影響,但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每天規律運動半小時,絕對比久久才去激烈運動好幾個鐘頭要來得有益身心。最後也呼籲待業民眾的家屬及朋友可以遵守「四不、六要」的原則,不要給待業的民眾太大壓力並適時的給予支持,才是幫忙待業者最好的方式。「四不」─不要指責、不做人身攻擊、不冷嘲熱諷、不刺激。「六要」─要體諒、要包容、要關懷、要鼓勵、要給機會、要陪伴。此外,臺北市衛生局及勞工局針對該待業民眾高危險群,已規劃以下一系列的服務方案,協助民眾在待業期間藉由保持身心健康以度過當前的難關:第一、「職場心理健康」宣導系列活動為積極協助求職民眾能夠有愉快的心情與萬全的心理準備,面對求職的壓力與重返職場,臺北市政府99年度將假臺北市勞工公園廣場,每月舉辦1場「『薪』花 朵朵開」小型就業博覽會(時間表詳如附件),當天活動現場除了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將設置”心情UP~服務站”,為當天的求職民眾進行心理檢測外,也可以提供簡單的壓力紓解技巧及諮詢服務,讓待業民眾能夠舒緩心情後,到勞工局就業服務站邀請之「立即上工計畫」廠商及多家知名企業攤位上,進行面試與媒合,提高錄取率。相關訊息:請至臺北人力銀行(http://www.okwork.gov.tw)、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網站(http://www.esctcg.gov.tw/)查詢或電詢就業服務專線(02)2597-2222。第二、「職場OGENKI元氣」系列宣導活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藉由整合「性別關係」、「人際關係」、「休閒生活」、「理財規劃」、「身心保健」及「心理健康」六大主軸議題的教育課程,提昇企業員工對健康職場及多元生活場域經營的概念,從重新經營不同的生活面向中,用踏實平穩的生活步調來面對日趨嚴苛的工作環境。洽詢電話:臺北市勞工教育中心2550-9874 或 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1999轉7101 。第三、 「前進職場巡迴宣導」講座針對本市想要提升員工壓力調適及身心健康之事業單位或高壓力的產業單位,進入該職場針對現有員工進行心理健康宣導活動。99年度規劃40場次,即日起受理申請,額滿為止。洽詢電話: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1999轉7101 游心理輔導組長。另外,衛生局在勞工教育館、國家婦女館、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另辦理「心情電影院」等心理衛生宣導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與。上述相關活動最新訊息請至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查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