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高齡化社會 骨質疏鬆成頭號殺手!

高齡化社會 骨質疏鬆成頭號殺手!#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成大醫院骨科統計,98年至101年4月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髖部(即大腿上端與骨盤相接的關節)骨折至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5歲以上民眾,其中女性121位、男性62位,術後曾接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者為42%。因此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羅春生主任表示,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症的認知與治療仍不如其他疾病普及與重視,呼籲民眾應多加重視。成大斗六分院骨科羅春生主任表示,依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資料指出,75%的骨質疏鬆性骨折都發生在65歲以上。其中髖部骨折有最高的死亡率及併發症,髖部骨折後的第一年死亡率可高達20至24%;有40%的人會因髖部骨折而無法獨立行走, 但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髖部骨折接受手術治療後,而能持續藥物治療一年以上者僅為18.5%。可以看出民眾對骨質疏鬆的認知不清以及對醫囑遵從性偏低。羅春生醫師指出,多數至該院骨科求診的50歲以上民眾皆是因為骨質疏鬆引起骨折問題,由於老年人對外界的反應比較遲緩,因此在突發性意外或是環境改變、壓力等因素之下,容易因跌倒而造成骨折;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因為女性賀爾蒙減少分泌,不但心血管產生變化,骨質疏鬆的問題也逐漸浮現;但別以為骨質疏鬆是女性的專利,男性骨質疏鬆以及骨折的機率也不斷上升。隨著我國進入高齡化社會,伴隨而來的骨質疏鬆症正是老年人的頭號沈默殺手,但由於骨質疏鬆症並無明顯症狀,因此民眾常輕忽,直到跌倒、彎腰甚至咳嗽等小動作導致脊椎變形或骨折,才發現骨質已嚴重流失,所以骨質疏鬆症於50歲以上之年齡層中,是特別需要重視的疾病。羅主任醫師補充,一旦骨折,終生都有再骨折的風險,因此需要持續藥物治療,以免骨質繼續流失而再發生骨折,除了可抑制骨質流失,也可以增加骨質密度,並降低骨折發生率。羅春生醫師呼籲民眾必須建立起保持良好生活飲食習慣,運動及日照習慣,定時追蹤骨質密度檢測,預防跌倒,遵從醫師囑咐按時服藥治療,這樣才是保骨本、好骨氣的最佳良方。

骨質疏鬆治療 經皮氣球式椎體整形術

骨質疏鬆治療 經皮氣球式椎體整形術#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症是指人類在老化過程中,骨質經由吸收與形成的不平衡,以致骨質密度逐漸減少。脊椎結構的組成就好像堆積木般,若是積木本身結構出問題,容易造成積木倒塌或壓扁,造成進一步的駝背與後遺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浩儒說,這些病患通常一開始會有嚴重的背痛,需要長時間臥床與背架固定,造成患者身心問題,引發心肺功能的併發症。昔日治療方法是長期臥床與背架治療,加上止痛藥物的長期給予,甚者需要開刀治療脊椎因骨折而不穩定的問題。傳統開刀需要打上鋼釘與骨融合手術,但是此方法的傷口大,破壞正常骨頭與組織較多,而且患者多是老年人,開刀的風險亦增加許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引進新的「經皮氣球式椎體整形術」,即是透過骨髓針將人工骨水泥注射入脊椎體,傷口僅有針孔大小,先經由氣球充氣,將塌陷的椎體撐起並創造出骨水泥空間,之後注入骨水泥以填充因為骨質疏鬆引起的脊椎體壓迫性骨折,不只增強脊椎穩定性,並且可矯正因壓迫性骨折而引起的駝背問題,病患手術後皆快速達到止痛效果,隔天即能下床活動,幫助早日恢復正常生活作息,且亦達到矯正駝背的變形,減少後遺症發生。羅浩儒指出,經皮氣球式椎體整形術適合的病人包括由骨質疏鬆、轉移瘤、血管瘤等造成的壓迫性椎骨骨折引起的急性疼痛,一般術後只需住院觀察1至2天,配合背架使用,就能早日下床活動,減少患者與家屬照護上的負擔。醫學研究證實能有效改善背部疼痛與恢復正常脊椎生物力學的穩定性,而且併發症低於百分之一,為目前治療壓迫性骨折的一項安全與有效的選擇。

老年人骨質疏鬆易骨折 跌倒後先求救

老年人骨質疏鬆易骨折 跌倒後先求救#骨質疏鬆

82歲的何老太太像平日一樣,帶著小狗旺旺出外散步,不料旺旺那天似乎特別興奮,急著往前衝,何老太太拉不住,一下子重心不穩,踉蹌跌倒在地,阮綜合醫院骨科主任建議患者跌倒後先坐著或躺著不要動,並大聲求救。再檢查是否有嚴重腫脹、骨頭變形、無法移動肢體、劇痛。若造成骨折,可就近取木板或長型硬板(長度要超過傷處上下的關節),以紗繃或絲襪、毛巾做簡易固定,限制傷處活動,避免加重損傷和減少疼痛,但須小心不能綁的太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立即送醫檢查、治療。後何老太太在在路人協助送下醫後發現頭部撞傷、眼睛腫起來,手腕附近橈骨骨折、肩膀也脫臼,傷勢相當嚴重。阮綜合醫院骨科主任黃泰元表示,隨著年齡增加,人體骨骼內骨量減少,易造成骨質疏鬆症,稍有外傷就骨折。 進入冬季,老人出現骨折的現象明顯增多。關鍵原因在於隨著年齡增加,人體骨骼內骨量逐漸減少,造成骨質疏鬆症,只要輕微的外傷就容易導致骨折。一般來說,四十歲以上的人,骨質即可能開始疏鬆,女性比男性更甚,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因為內分泌不平衡,疏鬆得更厲害。此外,氣溫降低、活動量減少、衣服穿得過厚等種種因素有關。尤其老年人行動遲緩,應變能力、肢體活動協調較差,如果罹患中風、心臟、腎臟等毛病,又無家人照顧起居,更容易發生意外而摔跤。  許多老人抵抗力弱,因為骨質疏鬆,讓原本罹患的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病更嚴重,長達半年的復原期,常會挺不過來,或是因為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褥瘡、泌尿道感染,甚至會越來越沒胃口,造成營養不足。另有些老人跌倒過後,會害怕再次跌倒,自我限制活動,久而久之失去行動能力,身體功能越來越差。醫師表示,骨質疏鬆即骨質新生率小於代謝流失率。營養不良、蛋白質缺少、缺乏運動、長期臥床、長期石膏固定、內分泌(賀爾蒙)不平衡、抽煙、喝酒等,都會減少鈣質吸收,導致骨質疏鬆。骨折本身不會直接造成患者死亡,但最常遇到的狀況是,老人家一旦骨折,或跌坐脊椎壓迫嚴重,復原時間至少三到六個月以上,且常留下後遺症。據統計,如髖部骨折,則在1~2年內之死亡率比一般人高,提醒老年人多注意。

骨質疏鬆年輕化 怕曬太陽是主因?

骨質疏鬆年輕化 怕曬太陽是主因?#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骨質疏鬆一般被認為是老年人專利,但現在6、7年級生愛美不曬太陽、不運動、作息不正常、甚至愛喝咖啡、喝酒紓壓,這些情況都成為年輕族群骨質疏鬆的潛在風險,台灣骨質疏鬆照護協會,昨天(4日)在高雄舉辦衛教宣導,請到7年級年輕女性李小姐,因擔任護理人員,平時不運動又不常曬太陽,除了作息不正常外,下班後更常相約飲酒紓壓,現在骨質疏鬆程度已如同60歲。(照片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User:Lykaestria)李小姐表示,因為工作關係,輪班制度讓他作息不正常,除了很少曬太陽外,又沒有好好運動,加上每天習慣喝上3杯咖啡,下班後更是常藉著飲酒來紓壓,去年因為長期腰痠背痛的問題,到醫院做檢查,卻意外發現骨質疏鬆的問題,骨密度檢測為負2,骨質流失的情況如同老人家,嚇的李小姐趕緊改變生活作息,抽空去曬太陽、運動、補充足夠的鈣質、維他命D等,今年檢查骨密度才幾乎回復到正常標準。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彰化醫院衛教文章也表示,骨質疏鬆症並非是老年人才會發生的疾病,而預防方式最好從年輕開始,均衡飲食攝取,尤其要吃含鈣豐富的食物,例如牛奶及乳製品、豆類等,適度的曬太陽,幫助體內維生素D的形成,適度的運動,每週至少三次的運動,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避免抽煙、喝過量的咖啡、茶及酗酒,而更年期的女性,若有骨質疏鬆的問題更應該依醫師指示適當的補充女性賀爾蒙,並注意每日鈣質的攝取,以免情況惡化,一般青少年每日鈣攝取量約1200毫克、成年婦女約1000毫克、停經後婦女約1500毫克,最後定期健康檢查,才是預防的不二法門。

女性愛喝咖啡不運動 恐骨質疏鬆

女性愛喝咖啡不運動 恐骨質疏鬆#骨質疏鬆

一般人認為女性骨質流失的時期,應在停經年齡約50歲左右後開始愈來愈嚴重,但隨著現今的飲食生活改變,現代女性面臨骨質疏鬆的年齡恐怕曼曼下滑,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楊榮森表示,尤其現在許多女性都是隨手一杯咖啡,又鮮少運動也時常外食,容易造成骨質密度愈來愈不足。國內日前一項針對35至49歲女性做調查,發現在572名受調者中有1成的女性出現骨質流失現象,其中高達7成5女性都是每天一杯咖啡,又是外食族且幾乎完全沒有運動的習慣。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表示,外食族通常會有營養不均衡的情況,才會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建議女性一天最好補充1000毫克的含鈣食品,如多喝多吃奶製品、深綠色蔬菜(芥菜、莧菜、菠菜等),抑或是傳統豆腐、黑芝麻與小魚乾,以幫助顧骨本。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楊榮森表示,女性平均自35歲起的骨質會慢慢減少,到了更年期甚至會減少約15%,倘若現在不注意鈣質的補充,加上喝咖啡、少運動的情況下,未來恐怕在50歲就面臨骨質密度過低的情況,導致骨折的機率愈來愈高,如60歲可能有脊椎骨折的風險、70歲甚至有髖骨骨折的危險。而屬於骨盆地帶的髖骨是人體最重要的關節部分之一,過去曾有調查發現,髖骨骨折患者由於術後行動不便造成其他併發症,如肺炎、褥瘡、腸阻塞等,高達30%在1年後逝世。營養吳映蓉師建議,女性除了一天最好攝取1千毫克的含鈣食品之外,也可多往戶外走走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以幫助鈣質吸收,維持骨本的健康。

醫訊/如何防治骨質疏鬆

醫訊/如何防治骨質疏鬆#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進入中年時期後,隨著年紀增長,就越有可能受到骨質疏鬆症的威脅,很多人以為這是老人病之一,但其實已經慢慢年輕化,目前有效的檢測方法有骨質密度測定法等,其可以在骨折尚未發生之前便已經檢測出來有無罹患該症為此,高雄長庚醫院將舉辦「社區醫療巡迴講座」,這次主題為「骨質疏鬆」,邀請濕過敏免疫科邱文燦醫師主講,他將分享骨質疏鬆的特性及症狀,預防與治療的方法,回答常見問題。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社區醫療巡迴講座時間:102年1月16日(三)下午14:30~15:30地點:大樹統嶺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95號)洽詢:07-731 7123轉2023社服課 紀宗緯先生

過輕、過重都不好 易有骨質疏鬆問題

過輕、過重都不好 易有骨質疏鬆問題#骨質疏鬆

國民健康局98年針對20,927名15歲以上國人所做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有7.6%經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男、女比率分別為4.6%、10.5%,女性明顯高於男性,並隨著年齡而增加。前述調查結果亦發現,在骨質高峰期(30歲以前)的骨質疏鬆情形,男、女均低於1%;但30歲以後骨質逐漸減少,到了50歲以後骨質流失更形嚴重,75歲以上老人將近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比率亦高達20%~35%。骨質疏鬆症患者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會造成骨折,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過去一年跌倒次數平均都在2次以上,比沒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跌倒次數來得多,在骨鬆和跌倒的加成效應下,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住院、失能等不良預後,不僅增加整體醫療耗費與社會公共健康照護體系之負擔,骨折的老人長期臥床的結果經常併發感染而造成死亡。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民國99年年底,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為2,487,893人,佔全國總人口數10.74%,以20%的老人骨質疏鬆盛行率估計,約有50萬左右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過重、肥胖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根據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過輕、過重、肥胖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健康局建議民眾,維持理想體重,不但可以減少骨質疏鬆問題,同時也可以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當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2] <18.5或BMI≧24,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民眾一旦證實罹患骨質疏鬆,仍需養成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應提高警覺,慎防跌倒,以降低骨折發生的機會。

停經婦女骨鬆與鈣無關 是缺乏「保骨素」

停經婦女骨鬆與鈣無關 是缺乏「保骨素」#骨質疏鬆

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女性過了50歲後,骨質疏鬆症罹患率相較於50歲以前高出4到7倍。根據一項於台北市骨科專科診所進行的骨質密度檢測結果顯示,40歲以上就診婦女當中,近4成骨質密度不足,每3位有1位骨質疏鬆。醫師表示,骨鬆的發生是骨頭上「保骨素」作用不足所致,未及時治療恐引發骨折,骨折後一年內的致死率更達2至3成,知名媒體人陳安儀的婆婆也因骨質疏鬆,導致肋骨輕輕碰撞就骨折。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表示,過去對於骨質疏鬆,一直沒有找到關鍵的致病機轉,近年科學家找到停經後骨質流失的致病關鍵,就是人體內『保骨素』與RANKL蛋白質競爭的作用不平衡。停經婦女之所以常發生骨鬆,起因於雌激素(荷爾蒙)濃度下降及RANKL蛋白質過多,造成體內『保骨素』作用不足所導致。所謂的『保骨素』,是人體內一種天然的蝕骨細胞抑制因子,可以在蝕骨細胞被RANKL蛋白質活化『啟動』之前,就先佔據啟動開關而抑制蝕骨細胞的形成、作用和生存,因此,若保骨素作用不足,將使得蝕骨的速度大於成骨速度,骨質流失狀況加劇,引發骨質疏鬆症。根據研究顯示,骨鬆性骨折會發生在人體任何骨骼,但是最常發現骨折的部位分別為脊椎、髖關節或手腕骨折。黃兆山醫師表示,目前骨鬆治療對於降低骨折風險皆有不錯的效果,因為目前的藥物主要針對已經被活化的蝕骨細胞作用,降低其活性並促進蝕骨細胞凋亡。除此之外,大型的臨床研究證實,透過保骨素機轉治療骨質疏鬆的類保骨素骨鬆針,可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同時提高骨密度。目前類保骨素骨鬆針也獲衛生署核准,可以治療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為骨鬆治療新選擇,只需要半年皮下注射一次,每次僅需數秒鐘就可以預防骨質疏鬆。防骨鬆 鈣補充劑與維他命D共同服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72臨床指引面面觀 骨鬆治療有撇步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07影音/愛美、怕黑 5成中年女缺維生素D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6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