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洗腎病史,除末期腎臟病外,還有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5年前他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雖經下肢動脈介入治療後症狀緩解,仍反覆復發阻塞5次,直至近日他一早起床,突感雙腳嚴重疼痛、冰冷、麻木無力,警覺到自己的下肢血管可能又出現狀況,緊急送急診後,診斷為因股動脈急性栓塞,所造成的肢體缺血症。
69歲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洗腎病史,除末期腎臟病外,還有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5年前他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雖經下肢動脈介入治療後症狀緩解,仍反覆復發阻塞5次,直至近日他一早起床,突感雙腳嚴重疼痛、冰冷、麻木無力,警覺到自己的下肢血管可能又出現狀況,緊急送急診後,診斷為因股動脈急性栓塞,所造成的肢體缺血症。
廖爸爸長期有心律不整問題,一直有在心臟科拿藥吃。大約2年前曾因心房顫動,做過心導管電燒手術,狀況穩定維持了一陣子,但卻在最近1年內,因血栓導致中風2次,現在都還在復健中。雖已很努力配合治療了,但還是發生中風,所以才想要再加上中醫治療,避免再發生其他狀況。
疫情開放,搭飛機出國玩的人越來越多,但在安排下次旅程的同時,也要多留意自己或同行友人在坐飛機時,常會發生的不適感,尤其是易發生「經濟艙症候群」的5大風險族群,在超過5小時的飛行中,症狀輕則腳脹、腳腫、頭昏腦脹、咳嗽、胸痛,嚴重甚至可能血管塞住,有猝死風險!
冬天好冷不想起床,一定要開暖氣,先讓溫度提升再下床。營養師馬鳳吟指出,冬天本就是心血管好發季節,尤其早上5~9點,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峰期。除了低溫要注意保暖外,她也建議,想要維持血管暢通,可多吃3大「通血路」食物。
“阿嬤在吃晚餐的時候,突然手舉不起來,口水從嘴角流出來,然後也無法握起湯匙,站起來的時候沒有力就跌倒在地上” “昨天晚上還好好的,早上就叫不太起來,講不太出話來 ” 類似的劇情一直在急診室重複上演,我們也不時有看到名人腦中風的新聞。腦中風就是會突然的發作讓我們措手不及。 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尤其好發於60-79歲的年齡層。腦中風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和阻塞性腦中風。但不論是出血還是缺血性腦中風,都需要趕快到醫院就醫,儘快接受治療,讓腦部後續損傷和神經學症狀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一般來說,中風的位置、範圍、時間是影響預後的關鍵。 危險因子 腦中風有很多危險因子,其中包含了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所謂的三高),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頸動脈狹窄等。這些都是可控制的高危險因子,因此,我們要努力去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我們罹患腦中風疾患的機率。 如何快速辨別腦中風?要如何辨識是否有腦中風呢?請記住「快速」動作, 要 「FAST」,每一個英文字母的意義分別為,F:Face;A:Arm; S:Speech;T:Time。簡單來說,臉歪、嘴斜、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最後看到正常的時間),然後趕緊送醫。 腦中風的處置 腦中風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倘若病患在腦中風發現後3個小時內診斷為血栓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在病患符合規範下,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有助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 然而,現在缺血性腦中風已經不再只有靜脈內注射或是吃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已。在符合特定的條件,經醫師評估以後,我們可以進行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以外科介入的方式來治療在大血管阻塞的急性缺血中風。此項手術的另外一個好處在於對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的病患,但在6小時內大血管腦中風的病患,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之下,仍然能夠接受治療,讓中風的範圍減少。2015年1月在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MR CLEAN試驗,證實顯著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優於單純用IV rt-PA的治療效果。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是一種類似心導管檢查的手術的治療方式,醫師會在鼠蹊部穿刺並把微導管或同時置放支架送到腦部血管去抽吸血栓。簡單來說,血栓堵塞了血管,我們把血栓抽吸出來讓血管通暢,縮短腦部缺血或缺氧時間以降低腦部損傷的範圍,進而減少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病患後續仍然需要努力復健來慢慢恢復其功能性。 最後,重點是我們要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及早就醫」,要FAST! 慢性疾病也要好好的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冬天也要記得多保暖。 文章授權/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方耀榮
一名71歲男性罹患合併高血壓及糖尿病多年,10年前曾發生缺血性中風,近來反覆出現胸悶及呼吸喘,雖然沒有血管阻塞,但心律不整已10多年,且進展到持續型心房顫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更擔心再次中風。
80歲的黃太太有長年運動習慣,原本身體健朗,但近年來變得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常常皮膚泛紅過敏,以為是身體老化現象。直到4年前抽血檢查時發現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紅血球容積比等,各種數據都異常高,經轉診後才確診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所導致「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常出現不明暈眩、疲倦、夜間盜汗、發燒等症狀,且健檢時發現抽血數據有異常,就要當心可能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若不妥善治療,可能導致急性血癌,使原本能維持正常生活的壽命忽然劇減!但卻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直到出現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後,才確診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