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中醫治療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中醫治療#疾病‧預防

一般來說,罹患糖尿病後10~20年左右,會有將近50%的患者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神經損傷症狀,且隨著時間增加,其中最常見的是周邊神經病變,也稱為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多神經病變。但是也有無臨床症狀的神經病變。而在超過25年以上者則是最高危險群。通常是先侵犯感覺神經,症狀常是由下肢遠端開始再進行至上肢,和神經纖維損傷有關。 隨著時間及病情進展麻木會呈現如戴手套或襪子般,若血糖繼續控制不良,再末期驅幹也會有感覺喪失的危險。 血糖控制不良、合併高血脂、高血壓、體重過重、超過40歲是出現神經病變的高危險群。 糖尿病神經病變,包括: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病變三種。運動神經病變會引起病人小塊肌肉萎縮,力量失衡,足部變形,及足壓增加等。感覺神經病變可以造成病人手腳發痲、刺痛,症狀時好時壞,尤其晚上症狀會加劇,須靠止痛藥及一些抗憂鬱劑來減輕疼痛。此外,感覺神經病變常使病人腳部、腿部及指頭對震動、溫度、及痛的感覺日漸喪失,最後完全喪失感覺。自主神經病變則使病人汗腺失去功能,皮膚乾裂,容易感染。而且自主神經病變也可影響到內臟自主神經,造成消化障礙,男性性器勃起功能障礙而造成性無能等,病人應到泌尿科檢查再作進一步治療。 中醫常以其臨床表現分型治療: 一、氣陰兩虛,風寒濕傷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加倦怠乏力,動則汗出,或口乾多次,手足心熱,五心煩熱,舌質紅,偏瘦,苔薄白,脈細弱。治法:益氣養陰,祛風除濕。常用處方:生脈散、左歸丸。二、肝腎陰虛,血脈瘀阻 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加口乾咽燥,腰膝酸軟,脅疼,耳鳴、健忘,手足麻木,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補益肝腎、破血逐瘀、搜剔經絡。常用處方:獨活寄生湯、小活絡丹。 三、脾腎陽虛,痰瘀阻絡 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加畏寒肢冷,腰膝以下疼痛,遇寒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治法:溫補脾腎,化痰消瘀通絡。常用處方:金匱腎氣丸、丹參飲。 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之最基本且有效方法,就是良好控制血糖。糖尿病期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已有許多報告顯示,糖尿病的控制與神經病變之間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發生神經病變原因有的與血液循環有關,有的與代謝異常有關。臨床症狀病人可能出現膀胱無力、腹脹、便祕、瀉肚、陽萎、對冷熱感覺差,另外造成手腳無力酸麻刺痛,嚴重時連走路掉了鞋子病人都因感覺遲鈍而不自知,甚至當腳底出現傷口時,病人也沒有感覺疼痛,因此糖尿病人要特別注意足部的護理照顧,每晚睡前一定要好好檢查腳底是否有傷口。

僵直性脊椎炎的中醫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的中醫治療#疾病‧預防

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的一種,也是最典型的代表。所謂『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是一群疾病的總稱,主要包含五種疾病:僵直性脊椎炎、萊特氏症候群、乾癬性關節炎、發炎性大腸疾病及未分化型脊椎關節病變。因為血中的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的是陰性的,所以稱為血清陰性(seronegative)。又因為這一群疾病主要造成脊椎及週邊關節的發炎,所以成為脊椎關節病變,也可以簡稱為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以前被認為是男性獨有的疾病,但最新研究證實,女性也有不少的患者,只是其臨床症狀較男性輕微很多。因此,有相當多的女性患者,終身沒有診斷出來。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在廿至卅歲的年輕男性,遺傳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5%以上的患者皆可發現。最常見典型的主訴是:慢性的下背晨間僵硬及酸痛。其特色是這些不舒服,可藉由活動腰部獲得改善。而症狀的輕重度,在不同病患之間的差異極大,最嚴重的便是有所謂的「竹竿背」。整條脊椎從腰椎往上至頸椎全部因慢性發炎而鈣化,脊椎間黏著硬化,脊柱活動範圍嚴重受限,頸部或身軀不能迴轉,甚至有時因侵犯胸椎,而造成呼吸困難。幸好,大部分的患者主要的病變只侷限薦腸關節及下背腰椎處,雖有反反覆覆的下背痛,但僅有輕度的脊椎彎曲受限,並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     僵直性脊椎炎屬於中醫『腰背痛』及『痺症』範疇,尤其與『骨痺』、『腎痺』、『督脈病』相類似。在皇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提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而在<素問.痺論>記載:『ㄎㄠ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與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十分相似。     在中醫的治療方面,依據臨床症狀辨證來治療:一、早期,多以實症為主,以祛風、散寒、逐濕、溫通經絡為主。常用處方如:蠲痺湯。常用藥物如:獨活、桂枝、蓁艽、當歸、川穹、海風藤、桑枝、乳香、防己、麻黃、牛膝、木瓜、威靈仙、薑黃等。二、中期,多為虛實夾雜,以通絡蠲痺、溫陽益腎為主。常用處方如:烏頭桂枝湯、溫腎逐淤湯。常用藥物如:桂枝、人參、草烏、生姜、乾姜、肉桂、淫羊藿、補骨脂、鹿銜草、熟地等。三、晚期,多為陰陽氣血俱虛。常用處方如:黃耆桂枝五物湯、腎氣丸加減。常用藥物如:附子、黨參、白朮、細辛、獨活、桑寄生、杜仲、續斷、防風、巴戢天、山茱萸、何首烏等。   臨床治療上,中醫藥對於僵直性脊椎炎,以湯藥配合針灸推拿,不論是在急性疼痛期,或是緩解期,其治療效果皆不錯,若您已經受此病困擾許久,建議儘速接受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

淺談冷凍治療

淺談冷凍治療#疾病‧預防

冰箱中的低溫可保存食物,是現代人都有的科學常識,但你或許不知道「低溫」還可以用來治病呢!許多人到皮膚科看診時,聽到醫到醫生要安排冷凍治療,不明究理的人還真有點懷疑與害怕;為了讓大家對冷凍治療有多一點的認識,以下就粗淺地就它的起源、原理、適應症與注意事項提出來供大家參考。(一) 起源:遠在西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人,就已經知道把冰塊直接放在創傷的位置上,以減輕傷口的疼痛與腫脹的程度,可稱得上是冷凍治療的鼻祖;現代冷凍治療的誕生則是在西元1877年的聖誕夜,一位法國的科學家與一位瑞士的工程師,分別提出方法成功地將氧氣和一氧化碳液化;而首先在人體施行冷凍治療的人,則是一位在紐約執業的皮膚科醫師—懷特,他基於天生的好奇心與研究熱忱,在西元1899年先利用液化氣體治癒疣、痣及皮膚前期腫瘤;此後,冷凍療法的發展一日千里,各種不同新設備與研究結果陸續提出,也為人類的健康福祉奠定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二) 原理:它的原理其實很簡單,以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液態氮(LN2)為例,氮在液體狀態時的溫度約為零下196℃,與正常環境下的溫度(室溫)差別很大,所以當液態氮直接與皮膚接觸時,由於溫差的關係,液態氮會以極快的速度變成氮氣,這個過程需要吸收大量的熱能,而與液態氮直接接觸的皮膚自然成為能量的供應者,由於能量傳導的作用,使接觸點附近的皮膚因深淺與距離的遠近不同,形成一明顯的溫差階梯,距離較近較淺的不正常細胞,因急速的溫度降低,而使細胞內容物結晶化,導致脫水,造成細胞的冷凍性壞死(Cryonecrosis),距離較遠較深的正常細胞,則因為溫差較小,而受到較少的影響;此外,因為正常細胞的機能較健全,在相同溫差下,所受的傷害也較小,利用這種差異性,可以把皮膚中不正常的細胞殺死,而使正常細胞的傷害減到最低,因此皮膚缺損的部份,也很容易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自然回復到正常的外觀。(三) 適應症:冷凍治療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下,幾乎所有的皮膚疾病都曾被嚐試過,比較有成效者列舉如下:良性以及前期皮膚腫瘤:如纖維瘤、老化性角化症、老年性角化症、脂漏性角化症、黏膜白斑病、黏液囊腫,脂腺增生及病毒疣等。雞眼,尤其是病灶中心的半透明角栓。圓形禿髮。痤瘡,尤其是囊狀、結節狀或是膿泡狀。血管瘤。蟹足腫。倒生毛。(四) 注意事項:就個人門診治療的經驗提供大家作參考:禁忌:若有血小板缺乏、自體免疫疾病、血液惡病質者或是有對冷刺激無法忍受的體質或常出現有間歇性肢體蒼白或發紺的現象或是被診斷有冷凝纖維蛋白原血、冷凝球蛋白血的特殊疾病亦或是目前正接受洗腎、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的病人,均應避免接受冷凍治療。施行冷凍治療的過程,僅有少許的刺痛感,大部份不需麻醉,不必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治療後,會有程度不同的疼痛,紅斑、皮下水腫、皮下出血、色素沈著或色素脫失的現象,絕大多數都會完全消失,所以只要妥善地照顧傷口,預防感染,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成果。治療的過程,往往需要2-3次以上,間隔約2-3週,所以也需要點耐心,否則半途而廢,才是治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認識經皮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

認識經皮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疾病‧預防

腰椎椎間盤突出症,是脊椎最常見疾病之一,造成脊椎神經的壓迫,病人常感到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其疼痛會因彎腰、咳嗽、提重物都會使疼痛加劇,躺著時會較為舒服,嚴重時會出現足部麻木、下垂無力之症狀。輕微的腰椎椎間盤突出症,可藉由藥物及復健治療獲得症狀的改善,然而在較嚴重的情況或經過治療,仍有持續性的坐骨神經痛症狀,就須評估是否應接受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把突出之椎間盤切除使神經減壓,傳統的腰椎椎間盤手術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需撥開脊椎旁的肌肉、並咬除部分的脊椎骨板,對組織的損傷頗大。術後下背部會留下約5~10公分大的疤痕,並約需住院5~7天,需要數週的休養期,三個月內需穿背架並避免劇烈活動。傳統的腰椎椎間盤手術後較易造成腰椎不穩定,組織、神經瘢痕沾黏等後遺症。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是在內視鏡下進行手術,可在螢幕監視下直接達到病灶處,僅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而不減少中央髓核組織,具有確實之療效,亦可保持椎間高度及脊椎穩定度等之優點。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不須經全身麻醉,只需做腰部之局部麻醉,傷口為約0.8公分的皮膚切口。醫師在即時X-光透視機的導引下,將內視鏡放進椎間盤內。經由脊椎內視鏡及影像系統可以直接看到椎間盤,藉由椎間盤切除器械,可以切除及夾除突出之椎間盤組織。目前更配合光纖雷射系統,可以直接將不易刮除及難以夾到的椎間組織直接加以氣化去除。另外,輔以雙極射頻機組之使用,產生止血的功能,所以出血極少。合併使用這多樣的先進科技設備,順利的將突出之椎間盤切除。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為微創手術,傷口很小,因此術後沒有難忍之疼痛,可以不必做術後之疼痛控制。手術前的不適症狀通常可迅速獲得改善,術後恢復時間可明顯縮短,手術的成功率可達90%以上。藉由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病患可免除以往接受傳統手術的心理恐懼,而改善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造成的不適症狀。但並非所有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以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來治療,手術前須經由核磁共振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詳細的評估臨床症狀,確實且慎選病患才可以成功的將椎間盤突出部分切除,如病人併有其他腰椎病變,例如脊椎狹窄、滑脫、多節椎間盤突出,嚴重退化及變形等,都不適合此微創手術。總括來說,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的優點是傷口小、侵襲性低、不須全身麻醉、恢復所需時間短;但如其他脊椎手術一樣,都可能有其併發症,如神經受損或傷口感染等。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手術後的感染率,據國內外之統計發生率約為1%左右,而神經受損之併發症極少,由有經驗之專科醫師執行,機率遠比傳統開刀低的多。進行腰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是不直接進入椎管,所以神經組織不易被拉扯,不至於產生組織、神經瘢痕沾黏之缺點,萬一日後仍須進行脊椎傳統手術亦不受影響。因腰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是採用遠側手術,手術視野及器械操作空間受限,故較傳統脊椎手術更為困難,因此執行此種手術之醫師,必需經過專精的訓練及具有相當之經驗,方可順利為病患完成手術,改善病患之不適。

結節性硬化病的皮膚表徵及治療

結節性硬化病的皮膚表徵及治療#疾病‧預防

王小姐,28 歲,剛結婚,半年前因兩次氣胸發作,發現肺臟腫瘤,因為臉頰和鼻子的紅色突起物被醫師轉介給皮膚科專科醫師後,發現在牙齦處有突起物,背部和腿部有白斑,從這些皮膚症狀,確認為結節性硬化病的診斷病徵,才被診斷為結節性硬化症患者。詢問過去病史,病人母親告知在嬰兒時有幾次痙攣的發作,但是後來就停止。18 歲時曾在臉部施行雷射手術治療紅色突起物。經詳細檢查後,在她的肺、腎臟和腦部等器官發現許多小腫瘤。這些腫瘤除了肺臟以外,目前仍未引起任何主要的醫學問題。結節性硬化病是屬於基因疾病,主要症狀出現在皮膚、眼睛、心臟、肺臟、腎臟及中樞神經系統,有腫瘤生長及抽搐。結節性硬化病對部分患者有嚴重影響,但有部分患者的症狀表現較輕微,因此通常未被診斷出。部份罹患結節性硬化病有發展遲滯、心智遲緩及自閉的情形。但也有許多患有結節性硬化病的人生活獨立,是位健康的個體享受挑戰性的專業如律師、醫師、教育家、音樂家及研究人員。目前估計每6000 人中有1 人罹患結節性硬化病,全球將近有100 萬人罹患結節性硬化病,在台灣約有3800 人。還有許多未被診斷出的案例是因疾病的表現不明確與症狀的表現較輕微之故。結節性硬化病主要是先天性基因遺傳或是基因的突變。父母親其中之一罹患有結節性硬化病,其小孩50%的機率會因遺傳罹病。目前,僅有1/3 的結節性硬化病個案知道是由遺傳所致,另外2/3 結節性硬化病患者則被認為是先天基因突變所造成,造成基因突變的原因仍是未知。輕度結節性硬化病的患者可能會生出較重度結節性硬化病的小孩。事實上,有些人的病徵非常輕微以致於他們比較重度影響的小孩被診斷出結節性硬化病後,才發現他們也有結節性硬化病。結節性硬化病是屬於非癌症性的腫瘤,但仍會造成許多嚴重的問題。長在腦部的腫瘤會阻擾腦室內腦脊髓液的流通,會造成行為的改變、抽搐、噁心、頭痛、或是其他的症狀。在心臟部位的腫瘤,稱為心臟橫紋肌瘤,在出生時腫瘤會最大,隨著年紀長大腫瘤會減小。若出生時,這些腫瘤阻斷了血流或引起嚴重心律不整會造成問題。長在眼睛的腫瘤並不常見,但若腫瘤長大並且蓋住太多視網膜也會出現問題。在肺臟的腫瘤(LAM),會影響正常的肺功能,有些個案會產生氣胸、肺臟衰竭的併發症。在腎臟的腫瘤(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會長得非常大,甚至最後影響整個正常的腎功能。非常極少數(小於2%)的結節性硬化病患會發展出腎臟惡性腫瘤。多數結節性硬化病患者會有正常的平均餘命,若無治療,會造成某些器官如肺臟、腎臟、腦部的合併症,甚至死亡。為降低這些風險,病患須接受早期診斷與終生醫師的定期追蹤,以避免出現潛在的合併症。TSC1 與TSC2 基因皆可抑制身體腫瘤的生長。當這兩個基因其中之一有缺陷時,腫瘤就不會被抑制,導致結節性硬化病。這些基因在早期胎兒腦部及皮膚的發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皮膚的病變是診斷此病的最重要指標,包括有指甲旁纖維瘤、臉部血管纖維瘤、白色斑等。以下簡述皮膚病變及其治療方式。結節性硬化病人的皮膚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斑點與腫塊,腫塊會慢慢長大,有可能在臉部、手指甲、腳指甲周圍或是全身任何部位出現紅褐色腫塊。小的腫塊也可能會出現口腔內,通常會出現在牙齦。這些斑點會比周圍的皮膚較深或較淡,為橢圓或其他的形狀。臉部的血管纖維瘤及手腳的指甲旁纖維瘤5歲以上的結節性硬化病患者有八成會有臉部的血管纖維瘤,呈現的是紅色的小斑點或隆起突出物,青春期後因荷爾蒙的關係會增大。一般出現於臉頰和鼻子之間,所以容易影響到病人的美觀自信及社交功能。目前對平而不突的血管纖維瘤最好的方法是用血管性雷射來專一性的打擊血管內的血紅素而破壞血管纖維瘤,在門診即可完成。但對於一些已有相當纖維成分的血管纖維瘤,則需要用到開刀切除或雷射療法來移除,如二氧化碳雷射或鉺錏鉻雷射。磨皮的深度需要相當的經驗,磨的過深則易導致疤痕的產生,磨的太淺則易復發。而指甲旁纖維瘤可能導致疼痛、穿鞋不便、感染或流血。此時最容易的方法是手術切除並配合磨皮雷射來精確移除纖維瘤而不傷害到周圍組織。及早治療是必要的,建議應由有經驗的皮膚科專科醫師來處理。白色斑白色斑在身體的任何部份都可能會出現,它的數目形狀大小不一,在頭皮或頭髮會導致白頭皮及白頭髮。白色斑可能在出生時就有一直維持到成年,但有一些隨著時間會變淡。有時候白色斑需要在皮膚科特有的紫外線烏茲燈下才可顯現出來。白色斑的黑色素細胞並沒有減少,只是它們製造黑色素的能力降低。治療白色斑雖不容易,但可針對患處照射氦氖雷射或門診的紫外線照射來治療。比較簡便的方法是用化粧品來蓋住白色斑。另外要注意的是用中度防晒指數SPF 的防晒劑是必需的,因正常部位晒黑易形成對比且白色斑易因日光照射而灼傷。白色斑及纖維瘤是結節性硬化病患者的外表印記,良好的處理及治療是必要的,對小朋友的自信、自尊及社交、心理層面有很大的影響,尤其青春期後容易快速增長的臉部血管纖維瘤更是要積極的治療。最後要強調的是結節性硬化病需要各種不同專科的醫師的團隊合作,家長及小朋友的配合,及社會團體幫助,才能對患者有最好的照護。感謝研究的發現及醫藥治療的進步,預期可改善結節性硬化病患的健康照護。 (本文作者為 高雄醫學大學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志宏、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洪千惠,由社團法人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提供)

淺談膝部骨關節炎治療的新利器─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

淺談膝部骨關節炎治療的新利器─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疾病‧預防

如果您年滿55歲以上,常常感覺膝關節在潮濕的天氣裡容易疼痛?或是在一段不活動的時間,像是睡覺或坐太久,膝關節感覺僵硬?甚或在大量運動後出現疼痛?還是您曾經有過在您的膝關節隱隱作痛一陣子,然後接著比較不痛?又或者您曾感覺膝關節的活動力消失?假如您曾出現上述情形之一,請注意,這很可能是膝部骨關節炎在作祟,您最好詢問一下骨科醫師,如果長時間未改善,您也許需要接受目前最新、而且侵襲性最小的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MinimallyInavsiveSolution;MIS)。骨關節炎是一種退化性關節疾病,會破壞人體正常關節裡的軟骨,使骨頭間的緩衝消失,導致骨頭與骨頭間互相摩擦,最後喪失行動能力,尤其年齡超過5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較易罹患,不可不慎!通常而言,骨關節炎常會出現疼痛、活動僵硬受限、活動時關節內有辟啪聲、關節腫大或變形等症狀,最後造成活動力的喪失。目前對於膝部骨關節炎的治療有下列幾種方式:第一、治標不治本的藥物治療;第二、暫時性治療的關節內視鏡;第三、軟骨置換;第四、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術;第五、即上述提到的目前最新、而且侵襲性最小的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就醫學觀點來說,必須視病患的病灶給予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以期達到對症下藥的功效,不過,如果係屬於需要動手術的病患,則醫師通常會建議採用侵襲性最小、健保也有給付的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對於醫病雙方都有助益。與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術最大的不同在於,以往病患接受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治療後,會留下約15~20公分的傷口、同時住院時間約需10天、還得花2個月的時間來恢復;而目前最新、侵襲性最小的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則擁有住院時間短(僅需24小時或更少的時間)、失血少、恢復快(預估可在5星期內恢復)、傷口小(疤痕較小,僅約6~8公分)、復原後可恢復手術前原來最大的活動範圍、而且只需移除患病部份的膝關節,可保留膝關節健康的部份。。不過,如果您想要接受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提醒您還是先找骨科醫師詳細評估一下,因為目前僅建議針對年齡大於55歲之病患、服用藥物及接受關節內視鏡治療或軟骨置換術沒有效果的病患與患有膝部骨關節炎,且病灶只發生在膝關節的單一部份病患進行手術。台灣已逐漸進入高齡化社會,對於中高年齡層醫學及健康產業的重視將與日俱增,為了您自己,更為了家人,希冀您在注重生活休閒之際,也能夠了解各項醫學技術的新趨勢;現在醫界出現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這種簡單、安全又有效的新手術方法,可以真正地治療膝部骨關節炎所造成的病痛與日常生活的不便,使您過著愉快的健康生活,建議您抽個空與您信賴的骨科醫師好好的聊聊天。

反覆性多發軟骨組織炎

反覆性多發軟骨組織炎#疾病‧預防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這是一種少見之全身性疾患,發生率約在每百萬人3.5-4,其特徵為全身軟骨組織反覆的發炎與變性,典型患者在雙耳出現紅、腫、熱、壓痛,但不侵犯耳垂,另外也會侵犯耳、鼻及呼吸道軟骨。其它影響部位還包括眼、心血管、周圍關節、中耳、內耳、及中樞神經。此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約有30-70%患者會有抗軟骨膠原蛋白抗體(第II, IX, XI型),尤其是第II型膠原蛋白抗體高低與疾病嚴重度成正比。第II型膠原蛋白抗體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出現,但抗原決定位(epitope)不同。其他不同的軟骨抗原可能與不同部位的軟骨侵犯有關,如matrilin 1的抗體常代表侵犯氣管。Tanaka也作過反覆性多發軟骨組織炎患者自體抗原研究,找出五種自體抗原,包括tubulin-alpha ubiquitous/6, vimentin, alpha-enolase, calreticulin, coligin-1/2,多數這些自體抗原在其它自體免疫疾病也會出現,但IgG的tubulin-alpha抗體就具有較高特異性,可用來診斷反覆性多發軟骨組織炎。在遺傳上,HLA-DR4是一項指標,相對風險為2倍,白種人較常見,但無性別差異。在組織學上,以淋巴球、中性球浸潤為主,其他也包括CD4+NKT細胞,浸潤於軟骨周圍,軟骨組織失去正常嗜鹼性染色及炎性。作為免疫性疾病,反覆性多發軟骨組織炎也會合併其它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血管炎(5-18%),皮膚血管炎(5-7%),甲狀腺疾病(4-6%),類風濕性關節炎(2-11%),系土統性紅斑狼瘡(1-5%),乾眼症(Sjogren, 3-5%),潰瘍性腸炎(2-3%), Crohn氏病(1-2%),混合性結締組病(2-3%),其它<3%的相關疾病還有Takayasu artiritis、mesenteric panniculitis, spondyloarthropathy, 糖尿病、Reiter syndrome/乾癬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雷諾氏徵候群、腎絲球炎、惡性貧血、Behcet disease, 乾癬、扁平苔蘚、原發性膽硬化。疾病本身併發症還有眩暈、耳鳴、聲因沙啞、關節變型、會厭炎、結膜炎、鞏膜炎、虹彩炎、長期氣切、肺炎、眼盲、胸廓變型、呼吸衰竭、主動脈回流、僧帽瓣回流、主動脈剝離及腎絲球炎引發腎衰竭,另外也有合併口腔及生殖器潰瘍的報告(MAGIC徵候群)。反覆性多發軟骨組織炎的診斷有時不易,由初發症狀到確定診斷平均為2.9年,約有1/3以上是看了超過5個醫師才正確診斷。診斷的標準不一,最常見的是McAdam所提出的六項要件符合至少三項,包括1.兩側耳軟骨炎、非侵蝕性血清陰性多發關節炎、鼻軟骨炎、眼發炎、呼吸道軟骨炎、聽前庭受損(聽力受損、耳鳴、噁心、嘔吐、眼震、眩暈),但Damiani & Levine則認為只要符合以上任一條件加上病理,也可以確定,或符合兩項條件加上以類固醇或dapsone 治療有效也可以診斷。在實驗室檢查上,可能有貧血、ESR/CRP上升,白血球高,其它異常則要看所侵犯的器官有那些。在影像醫學上,胸部X光可看氣管狹窄、軟骨鈣化及肺部血管炎,也可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進一步確認症狀,核醫檢查 (Tc99m)則可以找出發炎部位。如有呼吸症狀則可安排肺功能檢查,還有心電圖以發現心肌缺血,心臟超音波以發現主動脈病變。. 臨床症狀在予prednisolone20-60mg 治療下,一般迅速獲得緩解,8年存活率達94%,死因為類固醇併發症、呼吸障礙、血管炎以其不相關的癌症。在統計上,發病小於51歲者,鼻馬鞍樣變型、全身性血管炎、呼吸道狹窄、關節炎及貧血患者癒後較差。發病大於51歲,貧血患者癒後較差。另外不管年齡,有腎侵犯者癒後差。輕微患者也可嘗試dapsone (25-200 mg/d)、azatioprine、methotrexate、cyclophosphamide、cyclosporine,生物製劑如infliximab、etanercept(恩博)、anakinra 也曾經報告有效。至於一般鎮痛消炎藥(NSAID)則無效。

前列腺疾病(ProstaticDiseases)

前列腺疾病(ProstaticDiseases)#疾病‧預防

前列腺(Prostate),舊名攝護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它的位置在膀胱的出口處,腺體剛包圍著尿道,也剛好在男性骨盤腔的最下端,彷如擱在骨盤腔的地板(Pelvic floor)上。前列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前列腺液(Prostatic fluid),作為精蟲的營養補給,保護精蟲離開男性身體,安全順利地進入女性陰道,達到生殖的自然使命。文化的迷思我們平常所知悉到的精液(Semen)成份包括有:一、精蟲(Sperm),是真正有生命的活細胞,約佔精液重量的百分之五左右。二、貯精囊液(Seminal vesicle fluid)約占百分之四十五左右。三、前列腺液(Prostatic fluid)亦約百分之四十五。四、李氏腺(Littre’s gland)分泌液,約佔餘下的百分之五左右,李氏腺是在尿道周圍,小小的但是數量眾多。生殖功能的真正男主角當然是精蟲,正常成熟男性每次射精量大約三至八西西,每西西含精蟲約六千萬至九千萬隻。換言之每次射精,約有精蟲一億至七億隻之間,龐大的隊伍,需要很多的能量和補給,貯精囊液和前列腺液就是精蟲們的後勤補給來源。至於李氏腺分泌液,僅為跑龍套的小角色,功能在清洗尿道。原來平常尿道是尿的通道,尿液是微酸性,pH 6~6.5。在性生活時,尿道就變成為射精的管道,精蟲很不耐酸,精液本身是鹼性的pH 8~8.5。李氏腺液先把尿道清洗,變身為精道,流到尿道出口時,順便用來潤滑雙方性器官的接觸面,避免乾澀摩擦而疼痛。由於李氏腺液是跑龍套的先頭部隊,所以在男性性衝動的開始階段,便勤奮工作,年輕人多半是分泌旺盛,結果被認為是「見色流精」,我們根深蒂固的文化潛意識,甚至認為長期下去,必定拖垮身體健康,摧毀年輕人的大好前程,實際上這些跑龍套的小卒仔,雖然也是廣義精液的一份子,但僅為清道夫而已,說動搖國本,實在是誤會了。更進一步說精蟲、精液的自然功能是生育下一代,要達成生育,必須要離開男性身體, 進入女性的生殖器官內,也就是說大自然給精液們的命運,就是要離開身體,強留在男性身體內,反倒是違反「天命」,讓精蟲們鬱鬱而終,絲毫沒有固本培元的補身作用。所謂的「見色流精」、「大便滑精 」、「一滴精液十滴血」、「精盡人亡」等,都只是傳統文化,把恐懼感過度渲染,無限上綱,根本不符合正常人體生理狀況。當然囉!假如性生活十分頻繁,通常直接影響睡眠時間,如果加上菸、酒助性,有可能間接影響健康。前列腺在膀胱出口的正下方,尿道從它的正中央穿越,精囊從它的後上方往中間穿越, 在精阜(Verumontenum)進入尿道,所以前列腺恰巧是男性的泌尿道(Urinary tract)和生殖道(Genital tract)的合流處,位置極為重要。前列腺生病可能影響尿道,也有可能殃及生殖道功能。常見前列腺疾病包括良性前列腺肥大症、前列腺炎、前列腺結石、前列腺癌等。前列腺肥大症( 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 ) 是一個與年齡有關的病,男性大概五十五歲前後,對應於女性更年期,開始,因男性賀爾蒙的變化,內部組織開始增生(Hyperplasia)與變大(Hypertrophy), 由於這個年紀的身體,不可能配合發育長大,於是不斷變大的前列腺,就成為男性麻煩的來源。良性的肥大主要區域在尿道周圍,增生組織直接壓迫尿道,阻礙了尿尿的流量, 引起相關症狀,例如頻尿(Frequency)、夜尿(Nocturia)、尿流量縮減(Small caliber stream)、緊迫尿意感(Urgency),長期的尿尿不順暢可能造成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由於個人體質差異,前列腺從開始症狀,到非開刀不可,有可能短約半年,也可能長達二十年,症狀嚴重度會反反覆覆,也隨季節變遷而起起落落,通常熱天比較舒暢,冷天則十分難過。由於醫學對前列腺研究頗為透徹,現在有許多很安全有效的藥物,可以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假如要開刀,也有許多選擇,從健保給付的傳統開刀、經尿道內視鏡式切除術(TURP),到最新科技,需要部分付費的雷射手術,效果都很不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