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膽道結石

膽道結石#疾病‧預防

什麼是膽結石?膽汁中的膽固醇因過度飽和,或脂肪酸、膽紅素與鈣結合,而沉澱聚集的固體物也就是所謂的膽結石。依據其主要成分,膽結石因此可分為膽固醇結石、色素結石及兩種成分均有的混成石或混合石。膽結石可於膽道任何地方產生,如發生於肝內膽管的肝內結石、膽囊內的膽囊結石、以及總膽管內的總膽管結石。膽結石有什麼症狀?80%的膽囊結石病患,終其一生沒什麼症狀。臨床症狀的出現,多因為膽石阻塞膽囊管所致。患者多半在吃了油膩食物後,右上腹或上腹會微痛,但也可能是劇痛、絞痛。有時候這種陣發性的疼痛會延伸到背部、胸部或右肩,痛得厲害時,甚至會引起噁心嘔吐。如果膽石一直卡在膽囊管,則會引起急性膽囊炎。若膽石由膽囊管掉到總膽管且卡在總膽管末端,則會引起膽管炎,這時候就會發生黃疸及高燒,甚至演變成敗血症。此外,因為胰管末端是與總膽管末端匯合後再一起流向十二指腸,總膽管末端的膽石有時也會塞住胰管而導致急性胰臟炎。相較於膽囊結石,無症狀的總膽管結石較不常見,只有十分之一的病人沒有症狀。總膽管結石的症狀起因於膽石塞住總膽管,造成膽道壓力上升。壓力上升旋即造成右上腹部疼痛,也造成膽汁中的細菌及膽色素逆流回血液中,造成病人發燒、畏寒及出現臉色變黃及茶色尿等黃疸的症狀。肝內結石患者症狀的起因與總膽管結石類似,均是因膽石塞住膽管而起。差別在於肝內結石塞住的是肝內膽管,不是總膽管。因為膽色素仍可由其他沒被阻塞的肝內膽管排出,因此肝內結石患者鮮少有黃疸,但仍有右上腹部疼痛、發燒及畏寒的情形。其中較嚴重者,因阻塞脹大的肝內膽管中膽汁可進一步化膿,形成肝膿瘍。哪些人容易產生膽結石?直到目前為止,醫界對於膽結石形成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很清楚,但有一些狀況或體質是較易罹患膽石症的。以下則列舉一些常見的原因:年齡:結石是一點一滴形成的,因此年紀大的人自然較容易產生膽結石。一般說來,膽囊結石多發生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而肝內結石則多發生於30多歲之年齡。性別:女性較男性易罹患膽石症,比率約為4:1。主要是由於男、女性荷爾蒙對膽固醇的新陳代謝影響不一樣所致,此外懷孕及服用口服避孕藥也是造成此一差異的原因。人種:膽結石的罹患率會因為人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亞洲人較歐美國家容易產生肝內結石。飲食與肥胖:近來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西化,脂肪及熱量的攝取增加,造成高血脂(特別是三酸甘油酯)及肥胖人口增加也是原因之一。藥物、疾病與治療:降血脂的藥物,如果會促進膽固醇於膽汁的排泄,如纖維酸鹽(Fibric acid)之類藥品,也會造成膽固醇結石的形成。有些手術及治療也可導致結石,如切除迷走神經或長期使用全靜脈營養輸液引起膽囊收縮不全或切除末端迴腸造成膽鹽吸收減少均是。其他特定疾病:如溶血性疾病、肝硬化、膽道細菌或寄生蟲的感染,則易造成色素結石的產生。(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如何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

如何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疾病‧預防

以往的經驗與國內外的研究分析指出,儘量吃得乾淨及吃得清淡,以及不要吃太酸以及太甜食物,才能有效避免感染。目前知道幽門桿菌在水中一天後會轉成球形體,寄養在水裡面,其存活時間可長達一個星期以上,所以必須非常注意水的來源及乾淨,並注意盛水容器的清潔。另外,筷子的乾淨也要注意,尤其是木質的筷子,只要有水分,幽門桿菌就會寄養在上面。另外口紅、口水也可能會是一個傳染媒介,必須加以注意。目前科學家對於幽門桿菌如何吸附到胃上皮細胞,進而引發一連串免疫反應,最終產生不同疾病的過程仍然意見分歧。幽門桿菌究竟從何而來?人種的不同會影響感染的機率嗎?幽門桿菌是具有組織侵襲性的細菌嗎?感染幽門桿菌是免疫的疾病嗎?宿主因素是否決定疾病的演變?亦或菌株基因型的差異將決定一切?有沒有方法可以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即便發現幽門桿菌至今已超過20年,我們卻還未完全掀開這隻螺旋菌的神秘面紗。 幽門桿菌相關Q&A 洪小姐是一位27歲的上班族,經常不吃早餐,工作繁忙以致飲食不定。最近兩三個月來,每當肚子餓時,上腹便會疼痛,近日更是夜裡也會疼痛甚至於會痛醒。經由醫師診斷及內視鏡檢查發現,洪小姐有消化性潰瘍及幽門桿菌感染。在醫師建議下洪小姐接受一週的幽門桿菌根除治療。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且在六週後,經碳13-尿素呼氣檢驗確定除菌治療成功。洪小姐希望知道幽門桿菌根除後有何好處及是否須定期追蹤? 並希望瞭解如何避免再感染及是否有那些飲食需注意的地方?Q:幽門桿菌治療成功以後會有何好處? A:可加速潰瘍癒合與臨床症狀改善。  可避免潰瘍反覆發作。  進而避免潰瘍產生可怕的併發症如出血等等。 Q:是否須定期追蹤? A:如果是十二指腸潰瘍一般為良性病理變化,症狀復發再行追蹤即可。  但如果是胃潰瘍合併萎縮性胃炎,或為胃癌患者的一等親則須定期追蹤。 Q:如何避免再感染? A:改善生活飲食及衛生習慣。  改善飲水品質。  食物飲水容器加強清潔。  家庭內感染者之篩檢與進一步治療。  更新筷子、口紅、牙刷等經口器皿用具。  著重口腔衛生與牙齒保健。 Q:是否有哪些飲食需注意加強或避免? A:不喝生水。  避免生食。  避免太酸、太甜、太辣之食物。  定時定量。  多食用含有益生菌之食物如優酪乳(Yogurt)以抑制幽門桿菌之復發。 (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肝硬化-人生是怎麼變黑白的?

肝硬化-人生是怎麼變黑白的?#疾病‧預防

「醫師,我的肝是不是已經硬化?是哪一部分硬化?為什麼我都沒有感覺?」門診診間一位被診斷肝硬化的患者如是問。這是胃腸肝膽科門診裡常被問到的問題,同時也令醫師覺得惋惜。因為肝硬化是可以預防的,它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併發症的發生通常會進一步損害肝功能與危害生命。肝病堪稱為國病實不為過,因為據估計,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五千人死於肝癌,而每年死於肝硬化併發症者約有四千人之多。每年在衛生署的十大死因統計中,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細胞癌死亡者均名列前茅。彩色人生的基本條件──肝要好「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彩色人生的基本條件必須有健康的身體作為後盾。肝臟是身體最大的實質器官,所負責的功能也最為複雜,但偏偏肝臟非常容易遭受一些外來毒物的侵襲。雖然大部分引發肝炎的原因消失,肝臟機能亦多能恢復,但是有些因素卻會持續影響導致慢性肝炎的形成,而且長期發炎反應會使肝臟不斷的修復再生,肝臟不斷重覆破壞與修復再生的過程。因此,若導致慢性肝炎的原因不消除,而且造成的破壞超過肝臟的修復能力,便會改由纖維組織(俗稱的結疤)來加以修補,經年累月後產生之纖維組織,會逐漸擴展並進而圍繞再生之肝細胞形成結節並導致肝臟結構的不正常。於是纖維化合併再生結節,肝臟就轉變成肝硬化。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同樣地肝硬化是肝臟經過十幾二十年長期慢性發炎之結果。這樣的過程是在整個肝臟中同時進行,不會只限於局部產生,是整個肝臟有肝硬化的轉變。可怕的肝硬化如果肝硬化只是外表變化,為何讓人「聞硬色變」呢?其實外表變化只是冰山一角,重要是正常肝臟被大量纖維組織取代所引發之肝功能衰退,與門靜脈血流進入肝臟因肝硬化造成阻力增加導致的門脈高壓。肝功能衰退肝功能衰退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呢?肝臟猶如是一座大工廠,它不僅製造產品供身體維持正常生理與免疫功能、代謝分解體內外物質、過濾來自腸胃道有害病原、更提供膽汁以幫助營養素的消化與吸收等功能。而肝硬化類似於在這工廠內被一些佔空間又沒有功用的物品(纖維組織)所堆積,於是能有效運轉的空間減少,因而發生種種異常,包括:合成功能減緩:例如白蛋白因合成減少而降低,導致腹水與下肢水腫情形加重、免疫功能之蛋白質製造減少而增加感染機會、凝血因子不足導致易於出血等。代謝功能異常:影響人體對一些外來或內生性物質的清除產生障礙,如藥物代謝減緩使藥物作用時間延長、體內性荷爾蒙代謝異常致使男性出現性機能衰退與男性女乳症、胰島素與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代謝異常。黃疸症狀:因肝細胞排出膽汁不順暢,進一步出現皮膚變黃、茶色尿等。肝昏迷:因解毒機能不全,對於經腸道吸收而來或體內代謝產生之有害物質無法完全過濾排除,加上這些物質隨著門脈高壓而導引至側枝循環進入全身血液,進而影響腦部功能,並在特定情況下產生意識狀態改變,也就是一般所稱的肝昏迷。門脈高壓除了肝功能衰退之外,肝硬化會引起另一個容易引發併發症的是肝血流變化。正常情況下,門脈血流約佔供應肝臟血液的75%,是重要的肝臟血管。但肝硬化使得門脈血流因纖維組織扭曲肝臟正常結構而阻力增加。這樣就猶如在小水溝中不斷地丟入石頭(硬化之纖維組織)阻擋水流,因此流過石頭的水流(灌注肝臟血液)會逐漸減少,勢必引起石頭兩邊水位高低差異(門脈高壓);同樣地,血流進入肝臟變少,其他應流進而無法進入肝臟之血液就循其他側枝血管回到心臟。同時,門脈壓力變化使門脈管壁產生血管擴張物質(主要是一氧化氮);另外,也由於有效之血液容量於重要器官減少,導致作用於腎臟之血管收縮物質濃度上升,而不斷地吸收保留水分於體內。因此,門脈高壓會有合併側枝循環與體內周邊血液容量增加等表現。(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疾病‧預防

感染幽門桿菌的人口中,只有15%到20%會出現症狀。但種類和程度受微生物和宿主雙重因素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幽門桿菌接觸上皮細胞後產生胃炎,胃炎的型態和分佈區域對後續的病程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最常見以竇部為主的胃炎(Antrum-predominant gastritis),此類病人易進展為十二指腸潰瘍;若病人的表現是以體部為主的胃炎(Corpus-predominant gastritis)和多發性黏膜萎縮(Multi-focal atrophy),則易演變至胃潰瘍、胃黏膜萎縮(Gastric atrophy)、腸組織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甚至胃癌(Gastric carcinoma)。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會引起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胃癌和胃淋巴瘤。在70%到80%胃潰瘍患者、95%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及85%到90%胃癌和胃淋巴瘤患者的胃裡都能發現幽門桿菌,其與疾病間的強烈關係我們已能看出端倪,也因此在幽門桿菌發表11年後的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正式將幽門桿菌列入第一型致癌物質(Type I carcinogen)。致癌物質的分類可分為三類,其致癌作用依次減弱:第一類:直接致癌物,例如吸菸等。第二類:疑似致癌物,例如某些不健康的食品等。第三類:動物實驗致癌物,即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動物實驗,有可能使動物致癌。優酪乳有助提升成功率以目前的治療方式,治癒的成功率大約在八、九成左右。另外有些方法可以協助壓制細菌,特別是有好菌的優酪乳可以協助把壞菌做抗衡性的壓制,以提升治療的成功率。這方面在2003年英國發表的論文裡就提到,因食用殺菌藥會產生副作用,病人會比較不舒服,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飲用優酪乳可以降低吃殺菌藥的副作用,也會增加殺菌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殺死胃裡的細菌是未來的目標,但食用殺菌劑也會把好菌殺掉,因此殺菌完之後,配合優酪乳的飲用,對腸胃道的腸道菌種重建是很好的幫助。醫師可以鼓勵患者在治療幽門桿菌時搭配優酪乳的飲用,來增加治療成功率並避免一些副作用。此外,提供另一個重要的觀念,目前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成功治癒的患者,每年仍然有1至3%的復發率。為了降低復發率,醫師應要求病人好好注意飲水及器具的清潔,也必須注意到口腔的衛生習慣,若能再加上長期飲用優酪乳,復發率或許會有所改善,值得臨床進入追蹤研究與日常生活的保健參考。(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陽春麵的故事─漫談安寧緩和醫療

陽春麵的故事─漫談安寧緩和醫療#疾病‧預防

一碗陽春麵的故事打進無數人的心崁裡,但也同時讓許多人好奇,吳家媽媽在臨終前所住的安寧病房,是一個什麼樣的病房呢?那是末期病人藥石罔效的臨終場合嗎?其實安寧病房是一個專門針對末期病患而設置的病房,其中的醫護人員(包括醫師、護理人員、社工員、牧靈人員、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音樂治療師、藝術治療師、營養師、志工)必須接受台灣安寧緩和基金學會的緩和醫療照護訓練,以提供病患及其家屬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四全」照顧;不只關心病患,也關心照顧家屬;不只照顧病患到臨終,更協助家屬度過悲傷。「緩和醫療」﹝Palliative Medicine﹞緣起於英國桑德絲醫師有感於當時醫療環境對癌症末期病人照顧不足,於一九六七年在英國倫敦設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病院,從而發展成為全世界現代安寧醫療的典範。台灣的安寧療護則起於一九九○年成立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並於台北馬偕醫院淡水分院設立安寧病房。隨後新店耕莘醫院、台大醫院、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高雄天主教聖功醫院、花蓮佛教慈濟醫院、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台中大里佛教菩提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大德病房及省立桃園醫院也相繼成立安寧病房。衛生署亦於一九九六年定名「安寧療護」,希冀能在癌症居於國人死亡原因之首的今日,給予末期病患及家屬身心靈的照護。什麼樣的情況適合接受安寧療護呢?癌症末期:這要經過專科醫師確定,當開刀、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都不能治癒或延長生命時。非惡性疾病,但持續惡化的末期心肺疾患。嚴重型神經疾病患者:如進行性運動神經元疾病、末期老人癡呆症、閉鎖症候群(如嚴重出血性腦幹中風)等。第四是AIDS患者。有鑑於安寧病房設置速度不符合臨終患者需求,國民健康局亦著手推行安寧居家療護、安寧共同照護體系,提供病患及照顧者有關症狀控制、心理協商支持、復健、護理等所需之技能,安寧共同照護小組並在住院中,協同原照護團隊給予更完全的臨終照護品質;而居家療護並提供適時的轉介,使病患能於返家療養或赴院治療中尋求一個最適合的模式。安寧療護的目的在尊重生命、尊重病人臨終以前的意願和真正需求,而安寧療護就在癌症末期病人的臨終照護上提供了自主性,並尊重病人所做的決定。「生時燦似夏花,死時美如秋葉。」當您面對臨終將至,你希望受到怎麼樣的待遇。

腸激躁症候群

腸激躁症候群#疾病‧預防

李先生是一位35歲男性。多年來一直為反覆發作的腹痛及腹部不舒服所苦,每次發作時總是伴隨著硬便或便秘、大便解不乾淨(裡急後重)、解便要很用力、有便意感時就急於上廁所等症狀,有時候會感覺腹脹,甚至可以看到腹部脹起來。這些症狀雖然在解完便後可以稍微緩解,但是很快又會再來。李小姐是一位30歲的職業婦女,也有相似的困擾,只是症狀發生時是以軟便或腹瀉為主。她一直以為是吃壞肚子,但是即使她很小心飲食,仍然時常發作。他們都看了很多醫師,做了很多檢查,吃了很多藥,但是效果卻很有限。所以他們開始懷疑自己得了癌症,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些症狀也影響了工作、交友,甚至睡眠,讓他們非常的煩惱,也很難啟齒。其實這兩位是得了所謂的「腸激躁症候群」,簡稱「腸躁症」。英文的名稱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寫為IBS。何謂腸激躁症候群?腸激躁症候群,又稱為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其特性是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不舒服伴隨著排便的型態改變。而所謂的功能異常是指以目前的檢查無法發現有任何的器質性病變。它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患,全世界每五人中即有一人罹患。此症狀影響西方國家人口約15%到22%。雖然,腸躁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的男性或女性,但它好發於青春末期到中年的女性。一般來說,在西方國家,男女的比率約一比二。在東南亞的盛行率似乎比較少一些,但是台灣的盛行率卻與歐美國家相當,約有22%。唯一比較不同的是男女發生的比率相當。腸躁症沒有致命的危險性,也無法看到或客觀的評估。因此,罹患腸躁症的患者常覺得他們的症狀及不適的抱怨不被醫護人員所重視。然而,腸躁症會影響睡眠、工作、性生活、飲食、休閒、旅遊,甚至會引起憂鬱及焦慮。同樣的,腸躁症會引發相當的疼痛並且極度困擾著患者。這些症狀無法以手術的方法解除,也不會導致死亡或轉變成癌症。身體上也沒有任何改變可以檢查的到,而且一些臨床上的檢查皆是在正常範圍內。腸激躁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腸躁症的症狀以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腸道功能的改變為主。其主要的症狀像是持續的下腹痛、排便習慣的改變、腹部脹滿感或明顯易見的腹脹、老是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症狀偶爾會因為進食而加重,但常會隨著排便而有所改善。除了腹痛以外,或許會出現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的狀況(便秘型、腹瀉型及交替型),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覺得大便老是解不乾淨,出現可見的腹部脹大及腹部脹滿感,有時候糞便會帶有黏液。少數患者會伴隨有頭痛、背痛、胸口燒灼感、噁心、倦怠感或頻尿的情形。哪些原因會引起腸激躁症候群?引起腸躁症的真正原因仍然不明。腸躁症的症狀被認為是腸道功能的障礙而非器質性的病變所引起。亦即以現今的技術無法明確的檢測出任何的異常。病患症狀的發作可能與壓力、食物、藥物或腸道感染有關,其中主要的因素可能與情緒上的壓力有關。腸激躁症候群的症狀持續性下腹痛解便後症狀會減輕腸氣或腹脹便秘腹瀉糞便帶黏液如何診斷腸激躁症候群?首先要排除器官上的疾病,所以如果有體重減輕、大便有血、貧血、持續不斷的腹瀉、嚴重便秘、發燒、症狀在夜間發作、有家族性腸胃癌症病史或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及超過50歲才發生症狀者,都應接受進一步檢查。如果沒有以上的症狀,而且徵候符合腸躁症診斷標準者,一般不需要進行其他的檢查。診斷的標準以第二版的羅馬診斷準則為主,下表所列的項目即為此診斷準則。腸躁症診斷標準◎在過去一年當中,至少有12個星期或以上* 感到腹部不適或疼痛,並具有以下3項中的2項或2項以上的特徵:排便後腹痛或腹部不適的情形得以改善伴隨著排便次數的改變(變多或變少) 伴隨著糞便質地的改變(便秘或腹瀉)◎以下1項或多項症狀經常出現,且可以用來區別不同型態的腸躁症。這些症狀並非一定要存在,但出現的症狀越多越能確認其診斷:排便次數不正常(每日多於3次或每星期少於3次)糞便型態不正常(塊狀、硬或鬆散不成形、水便)排便不正常(需用力解便,急迫的便意感或解不乾淨的感覺)解出黏液樣的糞便腹脹※並不需要連續12週如何治療腸激躁症候群?目前腸躁症並無法根治,治療的目的在於減輕症狀及減少發生的次數。在此情況下,治療需依照其症狀來診治而且需包含教育、信心的建立、飲食、各種支持性療法、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教育及信心的建立:首先必須瞭解的是,腸躁症是一種疾患,不該說一般的檢查沒有問題就是沒病。患者應該瞭解這是一種慢性疾患,但不會導致結腸炎、癌症或減少壽命。當面對此疾患時,能夠坦然接受,並與醫護人員共同尋找治療的方法。注意飲食:一項簡短的過去飲食記錄,或是記錄5天至7天的飲食狀況(表3-1),就能呈現其食物問題的所在。一些平常的食物可能與腸躁症有所關聯,但在排除這些食物前,個別的仔細評估是需要的。舉例來說,穀類麥片、小麥製品、乳製品、薄荷、柑橘類水果、柳橙汁、馬鈴薯、番茄、酒精、咖啡、茶和奇異果建議少吃。病患可嘗試一些低脂飲食、蔬菜(避免一些容易引起腹脹的蔬菜)、新鮮肉類製品、魚、家禽類、羊乳起司及羊奶或豆漿。同時,也可嘗試食用薑,因其可減輕腸絞痛、放屁(排氣)、噁心及腹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使腸胃道運作的功能更好。每日三餐應定時定量。另外,應避免兩餐之間的點心及宵夜,並避免刺激性的東西。記錄食物及症狀:應記錄一段日子內每日所吃的食物及其症狀,包含排便的次數及糞便的性質、疼痛出現的時間長短和嚴重度。患者應注意有哪些食物會加重其症狀,如此一來,便可以排除會加重其症狀的食物。避免會引起腹脹的食物:1. 避免乳糖及含有人工甘味劑(山梨醇)的食物和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甘藍菜和豆類食物。2. 避免吃易產氣的蔬菜,像是萵苣、甘藍菜、包心菜及花椰菜。3. 避免豆類製品,像是豌豆、扁豆及以其他種類的豆類。 4. 避免喝會起泡的飲料,如可樂、汽水。 5. 避免吃穀類麥片、種子類食品或含多種穀類的食物。食用可減輕腹瀉的食物:避免奶類製品、玉米、小麥製品、柑橘類水果、咖啡和茶。避免食用人工甘味劑(山梨醇)。應多吃含麥麩的食物,因為可促進腸子的正常蠕動。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麥麩、糙米、大麥……等等),會增加糞便的量,使糞便在腸內停留的時間久一點,糞便較能成形。食用可減輕腹痛及便秘的食物:增加食物的非水溶性纖維質,像是燕麥、小麥、燕麥粥、乾杏、梅乾和無花果等皆可食用。除非醫師有限制水分,否則建議每日喝上8大杯的水。減輕精神上的壓力行為治療、催眠療法、生理回饋、心理治療都是非藥物的治療方法。患者應認清其壓力的徵候及症狀並確認壓力的來源,進而選擇合適及安全的治療方法,同時醫護人員協助給予適當的建議。另外多運用社會支持系統,例如:家庭支持系統、親朋好友的支持或諮商,也會有所幫助。(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縱火狂

縱火狂#疾病‧預防

近日國內多起的縱火事件,讓消防隊員疲於奔命,無緣無故機車或騎樓被燒著,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不知該找誰去求償。  在一次火警的現場,小黑(化名)站在旁觀的人群中,與旁人七嘴八舌的討論、關心著,心裡卻有著一股說不出的興奮與快感,那一團紅紅的火、眾人奔來跑去的忙碌,都讓他興奮不已。旁邊有人恨恨的罵了一句:「一定是縱火狂」。其實,絕大多數的縱火者,不見得都是縱火狂,只是縱火行為而已,其間有很大的不同。而真正的縱火狂,其定義有很嚴格的標準,真正符合這個標準的人非常多。真正的縱火狂有幾個特徵:一、縱火行為不只一次,且不一定在同一地點。二、患者對火的相關物事甚感興趣,甚至到著迷的地步,例如消防隊、消防器材等。國外曾有縱火狂的患者特地去擔任消防隊員的個案報告。三、患者在縱火之前會高度的緊張不安、神經緊繃等,不像一般人的思考模式。四、患者縱火往往是有計畫、有目的的,但這個行為是起因於行動,而不是為了保險或報復等目的,事後也不會湮滅證據,國外常見縱火狂患者在縱火現場留下線索,有些患者甚至是故意留下線索。五、患者縱火後往往會留在現場觀看,也會詢問、關心,甚至加入救火行列;有的患者更會假報火警,故意讓消防隊員疲於奔命。患者在縱火後會覺得有快感、舒服及放鬆的感覺,因此常會重複縱火行為,是為了加強這種快感,縱火行為後的虛脫,讓他不斷的重複,只為了尋找刺激。對於縱火狂,有些國家建議終身監禁,因為要改變患者的行為並不容易,患者已經習慣了此一行為模式及感覺。目前對於縱火狂的研究發現,患者血清張力素的分泌不足,所以衝動不容易控制;不過尚無法了解,為何患者的衝動是去縱火而不是其他如偷竊等行為。由於此一發現,因此患者仍可以藥物控制,例如抗憂鬱的藥物等。不過因為患者並沒有病識感、不太願意配合,且醫病關係建立不易、患者也沒有治療的動機(因為其他的行為或事物都引不起患者的快感),所以治療並不容易。

欠債還錢,不必還命!給辛苦掙扎中的卡債族

欠債還錢,不必還命!給辛苦掙扎中的卡債族#疾病‧預防

正當卡債問題被熱烈討論的同時,似乎有許多自殺的新聞也一定要牽連一下當事人的卡債狀況,且常常硬生生套上「卡奴」等字眼作為相關標題,然後再以「卡債逼死人」或更擴大到「政府無能逼死卡奴」作為結尾。然而這種對自殺原因的推論是否正確?而這樣的推論或看法又對苦無方法解決問題的卡債族有什麼幫助?當一個自殺事件被報導時,人們總是急於找一個原因去解釋,此時往往將當事人遭遇到的生活壓力事件放大來看,卻忽略了其他的因素。事實上自殺絕對不是單一的事件所促成的,而是當事人的特質與環境一連串互動下發生的一個致命的結果,這些相關的因素包含當事人的性格、精神狀態、體質、問題處理模式、社會適應能力與支持系統、生活壓力…等等。而其中,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就有許多來源,經濟因素只是其一,有債務的人可能並不只有卡債,有卡債的人也不一定是卡奴。甚至變成「卡奴」的原因也很複雜,持卡人這邊慾望無窮過度消費是個可能的原因,天災意外無力償還也是個可能的原因;而銀行徵信不嚴浮濫發卡有錯,過度膨脹消費者信用後,又突然緊急收傘的做法也不盡妥當,更別說滾雪球般的計息方式、出清債權、暴力討債、自由經濟下缺乏配套措施等制度面與制度外的各種問題。如果我們用過度簡化的推論方式去推論,可能會加重卡債族的無望感或負面感受,並且暗示了自殺也是解決卡債問題的方式,因為自殺的報導是有蔓延性的。每個人都有潛藏著自殺的可能性,但要發展到自殺的行為甚至達到自殺成功是需要經過一個相當的歷程,「卡債」本身常常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應當思考的是在當事人走到這個臨界點之前,我們能作什麼?從卡債的出發點去看,金融策略改變使得個人經濟狀況面臨巨變,則可能產生社會學家涂爾幹所提的脫序性自殺(又稱混亂性自殺),的確有許多社會層面的問題要一一解決,就像921大地震或是南亞海嘯後大家才想到許多過去該做卻沒做的事,因此相關的制度法規也在此事件後被催生,但由當事人的因素分析也有需要大家注意的一些問題,包括當事人的價值觀(是否過度崇尚奢華),自制力(會不會擋不住廣告行銷售手法),精神狀態(購物狂、躁症發作、壓力調適不良以消費行為來宣洩情緒),判斷理解力(連本金利息都算不清楚),自我評估能力(承擔大於自己能力的責任),風險管理能力,抗壓性及問題解決能力…等,這些個人因素又該如何補強呢?人的問題不能完全用制度來解決,況且大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這一波卡債效應或許很難像地震海嘯一樣獲得普遍的關懷,但即使還不出錢,也沒有一個人該死,當一個人有自殺的念頭時,其實是非常矛盾的,一面求死的過程中,其實也一面在尋找生存的理由。希望沒卡債的人聰明人能幫忙想一想辦法,有卡債的辛苦人也更勇敢一點,你們承受了這個社會問題的壓力,但一群活著的小蝦米才有力量改變大鯨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