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

預防諾羅病毒 勤洗手避免生食生飲

預防諾羅病毒 勤洗手避免生食生飲#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可以感受到最近天氣變得越來越冷了!小心也是感冒的盛行時期,許多民眾就出現了腹痛、吐瀉、畏寒等症狀而掛病號,但別以為就只是感冒而已,多件案例經醫師診斷為諾羅病毒感染引起,嘉義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務必勤洗手、避免生食生飲,加強個人飲食衛生,以減少諾羅病毒感染。諾羅病毒簡單來說就是病毒侵犯腸胃道黏膜,以食入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及接觸被諾羅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病人之排泄物、嘔吐物等為主要感染途徑,常發生於冬天及人口密集場所,各年齡層皆有可能遭受感染,潛伏期一般為24至48小時,症狀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和感冒症狀有相似之處,所以也稱為「腸胃型感冒」。一般而言,小朋友的嘔吐症狀較明顯。嘉義市衛生局提醒,食品從業人員若感染諾羅病毒,為了預防把疾病傳染給其他人,應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始得從事與食品接觸之工作,另請民眾除落實勤洗手等個人衛生管理,也應要避免生食生飲,少出入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

腸胃炎好發季節 醫師:勤洗手防傳染

腸胃炎好發季節 醫師:勤洗手防傳染#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秋冬季正好是「腸胃型感冒」好發的季節,腹瀉就診病人已明顯增加。提醒民眾,毒性所引起的腸胃型感冒,可能是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等感染所引起,呼籲民眾要勤洗手,隨時注意個人衛生管理,避免受到病毒感染。嘉義基督教兒童醫院醫學部主任王壯銘表示,引起「腸胃型感冒」的通常是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不過,輪狀病毒一般都是發生在學齡前的幼兒身上,且通常發生在冬末初春。而諾羅病毒所引起之腸胃型感冒好發於秋冬較為涼爽的季節,最近門診幾乎每天都有腸胃型感冒的病患就醫,加上諾羅病毒傳染性極強,很容易發生群聚感染。另外,由於諾羅病毒不僅僅是小孩容易受到感染,也常見於大人身上,因此很容易造成家庭成員間的交互感染。王壯銘表示,諾羅病毒所引起的腸胃型感冒,明顯的症狀有嘔吐、發燒和拉肚子三種情形,症狀嚴重者才會發燒,有時會伴隨著呼吸道的症狀,如咳嗽、流鼻涕等。諾羅病毒引發病症後,可能會因腹瀉造成脫水,因此多補充喝水、電解質可幫助儘快恢復。此外,病患和家人都要常洗手,以免再度傳染。感染控制室組長楊淑玲指出,腸胃型感冒通常是透過「飛沫」與「接觸」感染,傳染力極強,所以當有呼吸道感冒症狀時,記得一定要戴口罩,此外,要記得一定要勤洗手,隨時保持個人衛生。若家中有人出現腹瀉發燒情形時,建議在家休息,除了讓患者本身得到充分的休息,也預防在學校或工作場所發生交互感染。

宜蘭腹瀉案例增 洗手、打疫苗防流感

宜蘭腹瀉案例增 洗手、打疫苗防流感#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及宜蘭縣衛生局監測發現,宜蘭縣已經連續3週出現腹瀉案例,佔醫院門診、急診就醫民眾中4成5。而台灣已進入流感流行期,因不同於一般感冒,容易併發肺炎、心肌炎等併發症,尤其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幼兒為高危險群,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施打流感疫苗。根據疫情監測資料,去年流感併發症病例,造成死亡案例絕大多數病例都沒有施打流感疫苗。疾病管制局表示今年截至12月5日為止,幼兒流感疫苗全國使用率僅有6成。由於六歲以下幼童罹患流感後產生併發症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的七倍,接種流感疫苗才會產生保護力,並降低流感併發症的機會。家長應儘速帶家中幼兒施打疫苗,除了預防流感,也可降低嬰幼兒因流感引起的住院率。目前前正是腸道諾羅及輪狀病毒好發時節,也是造成嚴重腹瀉最常見的致病原因。因此,宜蘭縣衛生局局長劉建廷呼籲民眾出入公共場所,應加強洗手、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落實個人衛生好習慣,生病不上班不上課,讓大家安心度過這段傳染病高峰期。 

病毒性腸胃炎好發期 腹瀉就診病例增

病毒性腸胃炎好發期 腹瀉就診病例增#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最近全國腹瀉就診病例明顯增加,花蓮縣衛生局特別通令全縣十三鄉鎮市衛生所及三十五座衛生室加強衛教宣導,增進民眾防範傳染疾病蔓延的警覺。花蓮縣衛生局徐祥明局長表示,依據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秋冬季節經常是病毒性腸胃炎好發時期,最常見的病毒分別是為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感染。民眾身體不適就醫時,醫生常會告訴民眾得了「腸胃型感冒」,其實多數是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等感染引起,病患會有腸胃道症狀又伴隨呼吸道症狀。一旦感染這兩類病毒,多數會出現腹瀉、嘔吐、腹痛、痙攣與發燒等症狀。而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的感染途徑,主要是經由糞口傳播,此外也可能經由與病人密切接觸而感染。由於這兩類病毒能長時間存活於患者嘔吐物及糞便中,如果患者及家屬們處理患者嘔吐物及糞便不當,便容易污染環境,並且在學校及其它人口密集機構引起大規模感染。徐祥明特別提醒,諾羅病毒的病原具有高度的傳播能力,民眾應格外注意。另外貝類水產,像是生蠔等,具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生食受到污染水域生產的貝類,也容易感染諾羅病毒等腸道傳染病而造成腹瀉。徐祥明強調,民眾應特別重視環境整潔衛生,並做好個人衛生管理工作,包括飯前便後及出入公眾場所後,應該徹底用肥皂洗手,做好濕、搓、沖、捧、擦完整的洗手動作,此外應避免直接使用未經煮沸的山泉水或地表水生飲、烹調及漱口,水產類食物儘可能以熟食為原則,如此便能降低感染腸胃道疾病的風險。

慎防病毒性腸胃炎 注意飲食衛生

慎防病毒性腸胃炎 注意飲食衛生#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10月起基隆市陸陸續續,接獲醫院有零星腹瀉個案發生,從疾病管制局的監測資料亦顯示急診腹瀉就診病例百分比有逐漸升高趨勢,其中檢出多起為病毒性腸胃炎,其中又以諾羅病毒感染為主。衛生局呼籲民眾仍需多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防範群聚疫情發生。腹瀉等腸胃道感染疾病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能經由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嘔吐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其中諾羅病毒的病原具有高度的傳播能力,常於校園及人口密集機構引起大規模的感染。另外,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具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生食受污染水域生產的貝類,也容易感染諾羅病毒等腸道傳染病而造成腹瀉。基隆市衛生局呼籲民眾落實「勤洗手、不生食及不生飲」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腹瀉最重要的措施。此外,在照護病人或清理病患嘔吐物及污染的環境時,建議配戴手套及口罩等防護措施,並於清潔環境後確實洗手,以防止因接觸或吸入污染物而造成感染。

細菌感染引發腸胃炎 幼兒應避免生食

細菌感染引發腸胃炎 幼兒應避免生食#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家中小朋友感染腸胃炎,常讓許多家長模不著頭緒,以為是小朋友亂吃,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師陳品君表示,感染性腸胃炎,多半是病毒、細菌或寄生引起,且兒童感染性腹瀉中,70%是病毒引起的,也有可能經由未煮熟的食物傳播,醫師建議,幼兒應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以防止細菌感染。腸胃炎原因可分為兩大類:感染性腸胃炎跟非感染性腸胃炎,通常的潛伏期為12~72小時,常見感染寄生蟲為梨型鞭毛蟲、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在兒童族群中只佔10%以下發生率,雖少見但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也因為許多家長對於幼童又吐又拉感到相當擔心,因此醫師多半會開止吐藥、止瀉藥給病患,較少見藥品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只有細菌引起的感染性腸胃炎才可能使用。感染性腸胃炎又以糞口傳染居大多數,病毒會出現在糞便裡面,若手不小心沾到排泄物而誤食或吃到被排泄物污染的飲水或食物,就會遭到感染良好衛生習慣與環境是最重要的,做好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濕、搓、沖、捧、擦),約需40~60秒。更要注意洗手5時機: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上廁所後、看病前後、擤鼻涕之後,才能降低感染的發生。哺餵母乳也可提升嬰兒免疫力,同時降低疾病發生頻率與持續時間,避免可能被汙染的食物或飲水或接種疫苗,另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世界衛生組織於2009年開始建議全面接種,出生6~12周就可開始接種。民眾常誤以為運動飲料等於口服電解質液,其實兩者並不相同,多數運動飲料糖分過高,需用水稀釋1~2倍後可供較大的兒童或成人使用。若發生腸胃炎應以清淡飲食為主,而國外小兒科常使用傳統的BRAT飲食療法,B是banana(香蕉)、R是rice(米飯)、A是apple(蘋果)、T是toast(吐司),可提供參考使用,並可適度使用益生菌、酸奶或優格製品,腸胃炎是一種可依靠自身免疫力康復的疾病,若非嚴重感染否則不需使用藥物。若幼兒若有發燒、腹瀉或嘔吐情形,將很容易導致脫水,須適時並盡速補充水分餅使細菌盡快排出體外。

幼童當心!夏季腸胃炎住院比率增3成

幼童當心!夏季腸胃炎住院比率增3成#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腸胃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指出,今年暑期兒科門診腸胃炎的病患明顯增多,且7~8月兒科住院病人中,腸胃炎就佔了約五成,相較於3月份,住院病人腸胃炎的比率增加約3成!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主任吳靜淑表示,腸胃炎典型的症狀是上吐下瀉,也有以嘔吐或拉肚子為主的病例,通常合併肚子痛、發燒、腹脹、輕微感冒症狀等;腸胃炎又可分為「細菌型」及「病毒型」,潛伏期視病菌種類而定,由數小時到數天不等。細菌型腸胃炎主要是細菌感染所造成,其中以沙門氏桿菌最常見,也盛行於炎熱的夏季,主要由食入的食物和水所傳染。病毒型腸胃炎則主要由病毒感染所造成,最著名的為輪狀病毒,於秋冬季較盛行,但在台灣一年四季皆有病例發生,經由糞口傳染,有時也經呼吸道及飛沫傳染。吳靜淑主任指出,腸胃炎治療上,多數採取支持性治療法,其中主要是矯正水分及電解質的不平衡現象。脫水嚴重病例則禁食並給予靜脈點滴注射,於症狀漸緩時開始餵食。腹瀉較不嚴重的疾病,可以口服電解質液補充,嬰兒改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避免喝牛奶、果汁或運動飲料。餵哺母乳的嬰幼兒,則可以較少量的母乳搭配口服電解質液餵食,可視臨床症狀改善情況,適度增加母乳的餵哺。一歲以上或更大孩童則可以稀飯、土司、饅頭等餵食,應避免乳製品或過分油膩食品。適逢暑假,孩子外食及戶外遊玩的機會增加,吳靜淑主任提醒父母應協助小朋友維持良好的個人、食物及環境衛生;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如廁後,以及處理嘔吐物或糞便後都須徹底用肥皂洗淨雙手,並即時用稀釋家用漂白水或70%酒精消毒受污染的物件表面。八個月以下嬰兒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來預防輪狀病毒。家長也要特別注意小孩糞便若有血絲、有脫水跡象、活動力減弱(尤其三歲以下幼童)、腹瀉合併發燒兩天以上,都應盡快送醫!

炎炎夏日病從口入 當心腸胃道發炎

炎炎夏日病從口入 當心腸胃道發炎#腸胃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食物的衛生及保鮮問題須更謹慎注意,因為十二、十三日接連兩天,各有十多位遊客因為集體腹痛、腹瀉,疑似食物中毒,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求治,所幸經過醫護團隊給予藥物及適當的水分補充後,近三十位遊客皆無大礙,陸續出院。經過檢查後,花蓮慈院檢驗醫學科主任陳立光醫師研判應該是前一天的飲食遭到細菌汙染,導致個案腸胃道發炎,造成腹痛、腹瀉等症狀。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四季如春,食物中毒的發生不受季節限制,但是因為夏季氣侯炎熱,食物若是沒有經過適當的保存,很容易就會遭到細菌汙染,人一旦把這些食物吃下肚裡,就很可能會造成胃與小腸發炎,進而出現腹痛甚至上吐下瀉等食物中毒症狀。陳立光醫師表示,還好近三十位個案都很有警覺性,在凌晨出現症狀後,一大早馬上就來到醫院治療,經過適當的藥物與靜脈點滴輸液治療後,症狀都在幾個小時內得到緩解,陸續出院。花蓮慈院急診部主任胡勝川醫師表示,食物遭細菌污染的原因包含加熱或冷藏不足,生食熟食互相污染,工作人員與處理環境衛生不良,水源受污染等。可能感染的細菌也有很多種,依照個案情況不同會產生不同中毒症狀及嚴重程度,嚴重者甚至可能因此有生命危險,所以,胡主任提醒民眾,除了平常要落實洗手習慣,在非正常狀況下,如果短時間內出現多次腹瀉症狀,就應該到醫院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