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呼吸道融合病毒案件急增 2歲以下最易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案件急增 2歲以下最易感染#健康醫療網

2020-11-05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天氣忽冷忽熱,抵抗力較弱的小孩在這時期最容易感冒,根據疾管署公告,近期0至6歲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檢出陽性件數呈明顯上升,今年第43週(11月)檢出數佔疾管署監測呼吸道病原體76%。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說,2歲以前感染的嬰幼兒,尤其是早產兒,重症住院的比例相當高。  九成患者為2歲以下幼兒 越小重症機率高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對2歲以下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流行高峰在11月-3月,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高達九成為2歲以下的嬰幼兒。 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也可能是接觸到眼淚、鼻涕、口水、痰等分泌物進而感染;潛伏期約4天,症狀類似感冒,如流鼻水、發燒、咳嗽等,但咳嗽症狀最為明顯,由於病毒感染呼吸道,造成支氣管水腫、發炎,可能出現呼吸急促、困難,嚴重甚至會呼吸衰竭。江明洲主任強調,2個月以前的嬰兒若感染,住院戴呼吸器,或小兒加護病房的比例很高,不可不慎。 1歲前重複感染 日後易誘發氣喘 江明洲主任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很常見,其實全年都可能感染,30週前的早產兒、有慢性肺病的35週前早產兒、心臟病童皆為重症高風險群,因此目前健保有給付疫苗施打,以每月補充施打方式,透過被動免疫機制,有效避免RSV的侵襲。但他也強調,最實際且有效的預防方式,還是用肥皂徹底洗手。江明洲主任特別提到,若在1歲前重複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日後很容易誘發氣喘。 最佳預防方法 戴口罩勤洗手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度民眾的個人防護措施很完整,因戴口罩、勤洗手的緣故,10月左右通報數比往年還低,但疾管署表示,11月時突然快速上升,很有可能因防疫措施鬆懈導致,提醒民眾不要掉以輕心。江明洲主任也指出,目前為止,因RSV造成的小兒重症住院數確實較少,顯示戴口罩與洗手功不可沒。也提醒感染的幼兒,若出現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急促時,必須立刻就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998/

糖友伸手不見五指! 長效類固醇助患者眼底不漏水

糖友伸手不見五指! 長效類固醇助患者眼底不漏水#健康醫療網

2020-10-28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53歲的推拿師,33歲時確診糖尿病,當時的他仗勢自己年輕,不但沒有良好控制血糖,更沒有積極追蹤檢查,未料20年後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就這樣找上他,視網膜與玻璃體也有出血的狀況,視力剩不到0.05,幾乎是伸手不見五指,因而無法繼續從事推拿工作。起初接受8次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黃斑部水腫的狀況未獲改善,所幸,今年3月健保德政,在醫師建議下他轉換使用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施打後黃斑部水腫的狀況獲得緩解,視力也有所提升,目前仍繼續積極治療中。 逾一半的糖友有視網膜病變危機 黃斑部水腫不宜拖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眼科部鄭凱駿主任指出,糖尿病與身體中的血管息息相關,若血糖失控,恐造成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病變、神經病變等,其中糖尿病患者中,隨著糖尿病史越長,視網膜病變風險越大,逾一半的患者會因為糖尿病而產生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會使身體細微血管產生變化,使得眼睛血管中漏出的水分累積在黃斑部,導致黃斑部水腫,影響視力,所見物體影像可能會扭曲變型,嚴重更可能導致失明。 眼內注射成趨勢 健保有條件給付轉換機轉治療 目前針對黃斑部水腫的治療以眼內注射為主,鄭凱駿主任說道,大部分的患者會施打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阻止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增生,減少微血管的滲漏,但部分患者成效不彰,無法有效且長期的控制黃斑部水腫的狀況,今(109)年起,針對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依據病況申請健保給付,轉換使用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除了能抑制血管增生,還可以抑制發炎因子,且長效的特性,可提供4至6個月的治療效果,回診次數減少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療順從性。 視力異常不宜拖 及早治療維持好視力 鄭凱駿主任呼籲,糖尿病患者應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好血糖管理,並定期回診與追蹤各器官的狀況,倘若眼睛出現視力模糊的狀況,應立即就醫檢查,且勿拖延病症,及早治療才能避免靈魂之窗發生不可逆的狀況。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918

辨識腦中風「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打119送醫是關鍵!

辨識腦中風「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打119送醫是關鍵!#健康醫療網

2020-10-28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田柏升報導 注意腦中風徵兆,把握黃金治療時機!腦中風是台灣十大死因第四位,臨床卻發現,逾9成腦中風患者於發作時未及時就醫。義大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謝孟倉呼籲,出現臉歪嘴斜、單邊肢體無力、口語不清等中風徵兆,應盡速打119送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預防腦中風 積極控制三高危險因子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平均每45分鐘有1人因腦中風死亡,且腦中風也是失能主因,每10人有7人無法回復原有工作。 謝孟倉主任表示,預防中風應積極控管腦血管、心血管危險因子,包含心律不整,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疾病,應及早接受治療,並改變生活習慣,戒菸酒,運動保健也很重要。 此外,雖然中風族群以65歲中老年人為主,但是有越來越多年輕族群罹患中風,這些年輕人都有三高、體重過高、代謝症候群等特徵,呼籲年輕人也要注意危險因子。 溫差也是危險因子 冬天、夏天都是中風好發季節 義大醫院臨床也發現,夏季及冬季是南台灣地區腦中風好發的高峰期,夏季以7月和8月最高,11月至隔年2、3月冬季達到最高峰。 謝孟倉主任表示指出,冬天寒流來時,中風比率確實大幅增加,天氣冷三高不容易控制,呼籲民眾要做好保暖;至於夏天則是因為天氣太熱,民眾喝水不足,導致脫水而增加中風風險。 腦中風黃金救援時間 越快越好! 腦中風以血管阻塞所造成的缺血性中風最為常見,佔所有腦中風七至八成。針對缺血性中風的治療,謝孟倉主任說明,可以用「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將血栓打通,及「動脈取栓手術」將血栓吸出;急性期後,則應注重中風危險因子預防,包含藥物控制三高等疾病,並積極復健。 不過重點仍是接受治療的時間點,腦中風每延誤一小時疏通血管,腦部將加速老化3.6年,每提早15分鐘接受治療,就能增加4%機率恢復正常活動功能、降低出血機率與死亡率。 謝孟倉主任指出,根據台灣與國際臨床指引,靜脈血栓溶解劑在中風4.5小時內可以使用,預期可達3成進步,甚至達到康復,若超過時間效果則不好,死亡風險會增高。 義大到院2小時內 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超過15% 義大醫院肩負南部地區腦中風急救重任,每年收治約600多位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今年成立腦中風中心救治成效卓越,從病發至到院2小時內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比例超過15%,符合適應症接受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比例兩年達100%,且血管疏通率高達71%。 謝孟倉主任說,義大醫院縮短了到院檢查時間,完成腦部電腦斷層、抽血等報告,病人很快接受治療,並接受神經內外科、急診部、營養師等團隊照護,協助中後期三高、飲食控制。 腦中風掌握黃金三步驟「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打119送醫是關鍵! 謝孟倉主任呼籲,民眾可參考腦中風徵兆口訣,及早察覺腦中風徵兆,及早撥打119送醫: 微笑,請病友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舉手,請病友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無力而垂下; 說你好,請病友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快打119,記下發作時間,爭取3小時內送醫的黃金救治時間。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880

腹瀉、喘咳、胃潰瘍 神經內分泌腫瘤千變萬化 平均5-7年才確診

腹瀉、喘咳、胃潰瘍 神經內分泌腫瘤千變萬化 平均5-7年才確診#健康醫療網

2020-10-22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新一代蘋果手機於不久前上市,再掀搶購熱潮,而9年前因為胰臟癌離世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他罹患的其實並非傳統長在胰臟上的腫瘤,而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此疾病因賈伯斯才漸漸被大眾認識,故神經內分泌腫瘤又有「賈伯斯病」的暱稱。 三軍總醫院51病房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佳宏主任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是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產生病變造成的腫瘤,因為疾病所產生的症狀沒有特殊性,所以難在早期就即時發現。 影響全身神經內分泌系統 症狀紛雜不明難確診 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身體各部位,進而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其中又好發於腸胃道,使得胃酸分泌過多導致消化道反覆潰瘍;影響支氣管神經而引發咳嗽、氣喘;其他症狀包括慢性腹瀉、低血糖嚴重飢餓感、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因症狀紛雜不明,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導致患者平均需5~7年才能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 陳佳宏主任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於腸胃道者約佔6成、肺部約佔2成、其餘部位佔約2成。腫瘤依生長及分化程度可分為三個等級,預後較好的G1、G2,以及惡性程度較高的G3。除了手術切除、電燒、放療外,G1、G2等分化好的細胞,即使有遠端轉移,以體抑素類似物及標靶治療仍有不錯的效果,但G3分化差,僅能以化學治療。 七旬婦腫瘤復發難手術 健保給付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助縮小腫瘤 陳佳宏主任分享,門診中有一名居住澎湖的73歲婦人,罹患G2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曾使用手術切除,不料一年後再度復發,導致她腹痛、腹瀉不止,生活大受影響。經醫師建議後接受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治療,至今使用一年多,症狀已明顯獲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且檢查結果顯示腫瘤已縮小近四分之一,讓患者與家人重拾笑容。 陳佳宏主任說明,該患者狀況評估後無法手術,故替她申請健保針對G1、G2,有轉移或無法手術切除者給付的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相較傳統體抑素類似物注射疼痛感更低且使用便利性更高。此外,據臨床試驗顯示,對於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相較未用藥組別能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達20.5個月,另有研究指出,針對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也能有效緩解腹瀉及潮紅症狀達7成以上。 陳佳宏主任補充,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因施打體積較少,所產生的不適感與副作用也較低。不同於以往需每月回診的傳統體抑素類似物治療,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經醫護人員指導後,患者有機會在家由親友或自己完成注射。上述提到的73歲患者,經醫護人員教導,目前在家即可由家人協助完成施打,無須每個月進出醫院,大幅提升日常生活便利性。 神經內分泌腫瘤全解析! 專家醫師著作9月問世 為普及一般民眾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知,陳佳宏主任與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安寧照護科呂敏吉主任、三總社會服務室蔡惠芳社工師共同著作《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一書,已於今年9月份出版,深度解析神經內分泌腫瘤罹病警訊、治療選擇、醫療照護及心理適應。 陳佳宏主任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千變萬化,症狀與許多常見疾病類似,民眾若有類似症狀,應多加留意。若不幸確診也無須過於擔憂,目前治療選擇多元,建議應與醫師充分溝通,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降低疾病負擔,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845

老年人肌肉痠痛只貼貼布、戴護膝? 醫:長期未解應考量骨骼問題

老年人肌肉痠痛只貼貼布、戴護膝? 醫:長期未解應考量骨骼問題#健康醫療網

2020-10-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骨質疏鬆常伴隨骨質減少、肌少症、關節疼痛,許多只知道民眾貼貼布、戴護膝來緩解疼痛。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表示,民眾光用貼布、外在保護產品可緩解不適,無法阻止肌肉的流失,若身體長期有痠痛、無力,排除其他疾病後,應考慮是否有肌肉量、骨骼支撐或環節機能降低的問題,呼籲從50歲後要重視骨骼保養,進行骨質密度測試,可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痠痛貼布短暫緩解 無法阻止肌肉流失 陳榮邦表示,人體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造成機能下降,但是行動能力會因為「長期使用治標不治本的緩解方法」、「不正確的飲食觀念」和「沒有依照年齡調整運動習慣」三種常見行為,導致鈣質和蛋白質攝取不足,流失大量肌肉,提前進入行動力危機。 他舉例,老人在肌肉疼痛或關節行動不便時,常常會購買貼布、護腰、護膝以減緩痠痛症狀,雖然能夠短暫減輕肌肉負擔,卻沒有辦法讓肌肉產生肌力,更無法阻止肌肉的流失。若身體長期有痠痛、無力,排除其他疾病後,應考慮是否有肌肉量、骨骼支撐或環節機能降低的問題。 預防肌肉流失危機 陽光、蛋白質、維他命不能少 陳榮邦表示,骨質疏鬆主要好發於年長者,特別是停經後婦女受荷爾蒙影響,大概每三位婦女就有一位骨質疏鬆,臨床中發現骨質疏鬆患者常有少曬太陽、蛋白質、維他命攝取不足的問題,部份患者還伴隨胃不好、吸收不佳的問題。飲食攝取上多補充蛋白質,應優先選用牛奶,因鈣質含量為豆漿14至15倍,如果民眾以喝豆漿為主,可能鈣質攝取不足。 提早重視骨骼保養 進行骨質密度測試 陳榮邦指出,除了補充營養、運動外,建議停經後婦女、50歲以上男性應主動前往醫院做骨質密度篩檢,假如骨質密度T值介於-2到-2.5間,代表骨質密度較低,可能一至兩年內會產生骨質疏鬆,應及早介入改善,但不表示要打針、吃藥;假如骨質密度T值低於-2.5,應積極治療。 陳榮邦鼓勵,適當曬太陽對骨骼有幫助,提早重視骨骼保養,可有效提升銀髮期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857/

相應世界紫斑週一起健走去! 紫斑瘀青、異常出血ITP別跑錯科

相應世界紫斑週一起健走去! 紫斑瘀青、異常出血ITP別跑錯科#健康醫療網

2020-10-15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身穿紫衣快樂邁步前行,相應世界紫斑週,日前中華民國紫斑症病友會舉辦2020《紫願x友你同行》ITP健走活動,聯合多位血液腫瘤科醫師及衛教大使Selina任家萱,讓民眾更了解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症ITP。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周文堅理事長指出,ITP是一個血小板缺乏的疾病,與免疫有關,患者身上容易出現紫色的出血、瘀青斑點,必須維持血小板的數量,才不至於影響生活。 紫斑症目標5萬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成治療新趨勢 除了健走,現場還有闖關活動,讓民眾從遊戲中了解疾病資訊。周文堅理事長提到,正常人有15萬到40萬血小板,嚴重的ITP病友卻只有2萬,而目標是血小板維持在5萬以上,才不影響日常生活。 中華民國紫斑症病友會陳佳美理事分享,病友偶爾會牙齦流血,或是年輕女性經血異常,但往往很多病友都不知道這就是ITP。患者不能提重物,因為很可能會造成顱內出血,是非常致命的,所以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小心,若日常生活有瘀青、紫斑,以及異常出血症狀,需盡快到血液科就診。 ITP一線以類固醇治療居多,但肥胖、骨鬆等副作用讓人卻步,多數患者也不願切除脾臟,所以目前二線的血小板生成素治療是最新治療趨勢。 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邱宗傑主治醫師解釋,血小板生成素主要是刺激骨髓中血小板母細胞,進而生長、分裂成血小板,以維持血中血小板的數量,並抑制血小板破壞速度過快的問題。 周文堅理事長補充,若確診為ITP,排除非ITP以外的因素造成血小板異常下降,只要兩次抽血數值是在2萬的血小板數目以下,就能申請健保給付治療。 因為不凡,選擇勇敢 籲病友就醫看對科 活動主題「因為不凡,選擇勇敢」呼籲病友勇敢面對,只要積極就醫維持血小板數量,也能跟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若有瘀青、月經異常、異常流血等狀況,就建議盡快到血液科就醫。 「如果我們一起努力,你積極治療,還是有機會重新擁抱夢想。」Selina鼓勵ITP病友,只要積極治療,就可以持續進行自己喜愛的戶外活動或休閒娛樂,因此不要躲在自己的小小角落,也鼓勵社會大眾多給予陪伴與同理,一起面對疾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781

學名藥跟原廠藥的療效真的有差嗎?消基會教你保障用藥安全

學名藥跟原廠藥的療效真的有差嗎?消基會教你保障用藥安全#健康醫療網

2020-10-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原廠藥跟學名藥的療效真的有差別嗎?消基會雜誌社社長胡峰賓律師表示,學名藥與原廠藥的療效、用途、品質都是一樣的,民眾應打破原廠藥較好的迷思,特別是學名藥不僅有助減少健保的財務負擔,還能讓病患用較低的價格享受同等的藥品品質,應多推廣學名藥,不論是學名藥或是原廠藥若發現有藥品瑕疵或發生不良反應,應立即時使用通報系統,以確保市面上藥品的品質。 學名藥與原廠藥 兩者品質療效都一樣 原廠藥和學名藥差別在哪裡?胡峰賓律師表示,兩者最大的差別點在於專利期。原廠藥是指經過長期研發與實驗,經申請而獲得專利的藥品,在專利期內具市場獨佔性,也就是說在專利期間內只有研發的藥廠能夠生產該藥品,為了回收其投入研發成本,因此價格較為高昂。 至於學名藥則是在原廠藥專利過期後,經核准的合格藥廠依照正常申請程序生產、製造與原廠藥相同成份、劑量及劑型之藥品。由於學名藥沒有投入新藥的臨床試驗成本、價格便宜,但兩者價差不等於療效也打了折扣。胡峰賓律師強調,學名藥是已通過檢驗、療效品質皆與原廠一致,民眾應打破原廠藥較好的迷思。 國內藥品把關嚴格 國際認證品質 為了確保用藥安全,藥品上市前必須層層嚴格的把關,上市後也有安全防護的監測。胡峰賓律師指出,國內藥品都經過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 GMP)的國際製程標準。依照法規,學名藥上市前,必須執行藥物生體可用率(BA)及生體相等性(BE)的試驗,以確保藥品的身體吸收率與療效與原廠藥的療效一致,且其製造商亦須取得符合國際優良藥品製造標準PIC/S GMP認證。因此學名藥的療效品質與原廠藥是一樣的。 學名藥費用低 可以減輕健保財務負擔 胡峰賓律師指出,例如憂鬱症的「百憂解」作為抗憂鬱的藥品,原廠藥剛上市一顆價格 49 元過了專利,目前原廠藥一顆價格2元左右,學名藥則是一顆2元,專利期間跟專利期過後,價格相差很大,因此並不是貴就代表好,這是專利期滿原廠藥價格大幅下降的例子,但也有專利期滿,原廠藥降價不多,這時國內有許多合格的藥廠可提供相同成份的學名藥作為補位。這對於藥品市場具有著重要意義,因為學名藥的補位,可以讓更多患者受惠,讓病人可使用到便宜又同樣安全的藥品。 對此,胡峰賓律師進一步表示,學名藥確實可讓民眾用較低的價格享受同等的品質,具有便宜的經濟效果,品質又不會打折。此外,透過降低藥費還能讓醫事人員的專業付出調高相關給付,這樣對整個醫療體系的健全會更有幫助。 維護自身的用藥權益 全國不良品通報系統 不過,胡峰賓律師提到,學名藥便宜的優勢,缺點是劑型未必都一樣,至於不同的劑型是否會對個別病人造成不同效果從而影響療效,胡峰賓律師回應相同成份的錠劑或膠囊,其安全性與有效性都是一樣的。 至於一般民眾該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及用藥品質呢?消基會提醒,民眾應遵從醫囑來服藥,如發現藥品有品質瑕疵、疑似療效不一致或對藥品產生不良反應,應立即通報「全國藥品療效不等通報系統」或「全國藥物不良品通報系統」或是通過醫藥人員即時通報,讓食藥署可以及時監控,快速啟動相關調查,以確保市面上藥品的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779

芒草心以攝影展呈現無家者無奈 期待社會理解發揮同理心

芒草心以攝影展呈現無家者無奈 期待社會理解發揮同理心#健康醫療網

2020-09-28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黑白照片,呈現著無家者的所有家當。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在吉立亞醫藥基金支持下,日前在剝皮寮舉辦「防疫下的弱勢-無家者攝影展」,展出疫情衝擊下無家者的生活樣貌,也透過「真人圖書館」敘說無家者故事及街頭導覽行程,為無家者創造就業機會。 「期待民眾理解之後會同理。」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李盈姿秘書長希望民眾透過觀看攝影展後能理解,無家者到底是在什麼處境下生活,藉此放下看待他們的異樣眼光或是負面的刻板印象及排斥感受。 從無家者小物 帶民眾看見露宿街頭無奈原因 除了攝影作品,展中還從「行李、居住、露宿、工作」出發,讓民眾從無家者的貼身物品感受他們的人生。根據調查,7成無家者有工作但收入微薄,不得不露宿街頭,也因此可能造成睡眠品質低落而影響精神及免疫狀況,就算生病也必須以工作優先,卻落入勞動而讓身體狀況更差的惡性循環。 芒草心近期的計劃,是建立無家者的友善宿舍。李盈姿秘書長說,提供好的硬體空間及無家者可負擔的租金,也提供他們跟其他的認識的街友一起共住的居住經驗,除了街友只需負擔部分租金外,芒草心也會協助他們儲蓄,希望在約半年到一年後,能建立起他們對居住的信心。 善盡企業責任 吉立亞盼為弱勢創造可能 疫情之下,無家者防疫也是一大挑戰。作為新冠肺炎治療打頭陣醫療大廠吉立亞,更善盡企業責任,發揮影響力,希望能讓社會大眾重視無家者的防疫與健康困境。 台灣吉立亞醫藥彭國書總經理表示,弱勢族群除了常聽到的偏鄉孩童、獨居老人,也包括這些平常較少被關注的無家者,吉立亞跟芒草心合作,是為了讓他們能在疫情底下能得到適當的照顧,以及資源的支持。 彭國書總經理進一步指出,新冠肺炎產品的開發,後續能如何提供給台灣需要的病人使用非常重要。所以本次也是這透過這樣的活動跟社群建立鏈接,讓需要幫助的人能夠得到適當的幫助。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雖受到控制,但仍有許多社會弱勢的生活需要被看見,期盼吉立亞醫藥拋磚引玉之舉,能讓更多企業投入資源協助弱勢群體。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60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