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月經來的時候脾氣真的會變差嗎? 認識「經前症候群」

月經來的時候脾氣真的會變差嗎? 認識「經前症候群」#健康醫療網

2020-08-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月經來的時候脾氣真的會變差嗎?這可能是許多女性會有的經驗,而男性朋友可能也有所察覺,不當怪罪女性。國民健康署指出,女生月經來潮前一週左右開始,荷爾蒙會發生變化,容易發脾氣等身心不適症狀,經期後又消失,稱為「經前症候群」,建議不適的患者,可先尋求醫師專業診斷,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經前症候群」 保持健康生活來避免 國建署指出,女生月經來潮前一週左右開始,荷爾蒙會發生變化,有些人會出現腹部疼痛、乳房脹痛、腰酸、頭痛及心情煩躁、敏感、容易發脾氣等身心不適症狀,等到月經來潮或結束後,這些不適症狀即消失或減緩,一般稱之為「經前症候群」。 國建署強調,「經前症候群」所出現的症狀只有出現在月經週期前、後幾天才算,當月經來時症狀會消失,因此和月經來脾氣會變壞完全無關。其實,只要平日執行健康生活,充足睡眠、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保持心情愉快,必要時可依照醫師、藥師指示補充適量維生素B,就可以輕鬆跟「經前症候群」的壞脾氣說再見。 國建署提醒,「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因人而異,如果確實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先給專業醫師診斷,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後,自己也才比較安心喔! 月經期間可以發生性行為嗎? 盡量避免 此外,網路常見「月經期間可以發生性行為嗎?」等問題,國健署則說,女性經期來建議不要從事性行為較為妥當。月經來時性交會使經血逆流入腹腔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增加。此外,經期間因正值子宮內膜剝落,沒有完整的上皮保護,受感染而發炎的機率也可能會增加。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109

不孕也會遺傳?! 無精症基因恐導致後代男性不孕

不孕也會遺傳?! 無精症基因恐導致後代男性不孕#健康醫療網

2020-08-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日一對夫妻因結婚四年始終未有好消息,前往台北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進行不孕症檢測,經檢查結果發現,夫妻倆不孕原因竟是因為先生小囿(化名)患有無精症。小囿今年30歲,正處於體力旺盛的青壯年階段,得知自己是無精症患者後受到了打擊,更擔心即便透過人工生殖成功得子,若孩子為男性,可能也會導致兒子患有遺傳性無精症,讓他與太太陷入兩難,兩人關係一度處於冰點。 10%無精症患者為AZF缺失 且會持續遺傳下去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男性不孕症的原因很多,如性行為困難、精蟲品質不良、精索靜脈曲張、輸精管不通、精液逆流、荷爾蒙異常、精蟲過少甚至無精症,上述不孕原因並非完全無法生育,仍有望透過現今生殖醫療技術生子。 不過,精蟲過少及無精症在治療上較為困難,一般會先進行多項檢測來評估造成原因,較常見的原因包括輸精管阻塞及睪丸功能不良,另外有一成原因是Y染色體的缺失(簡稱AZF缺失)而導致,在過去技術尚未成熟時,無精症患者大多僅進行血液中荷爾蒙分析、睪丸副睪丸超音波檢查、精液分析及傳統染色體分析,現在則可以透過較新的染色體基因分析技術,分析染色體基因是否異常,而小囿就屬染色體微小片段缺失的案例,AZF缺失的患者,可能是上一代遺傳的結果,或者是新的基因突變,且會一直遺傳下去。 精蟲顯微注射及借精生子 二種方式均棘手 針對AZF缺失患者是否可以傳宗接代?李世明醫師說明,這類患者雖可透過睪丸取精及精蟲顯微注射(ISCI)進行人工生殖,但因取出的精蟲品質不佳,懷孕機率大約僅有10%~15%;若生出的下一代為男性,同樣也會遺傳到AZF缺失的無精症基因,即便不影響健康及胎兒發展,對男性來說仍是相當大的衝擊。目前透過「借精生子」是解決方式之一,但即便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大多數夫妻仍較難接受,故無論借精或是用使用自己的精子受孕,兩者均十分棘手。 不孕夫妻雙方均應檢測 攜手同心共創未來 李世明醫師表示,台灣在生殖醫療技術上不斷的進步,透過日新月異的科技,更能釐清不孕症的原因並給予治療。不過,臨床上遇見不少夫妻在過程中因想法不同導致溝通不良,甚至造成關係緊張。李醫師提醒,沒有人願意身受不孕症之苦,若夫妻在規律性生活且無避孕狀態下,一年尚未懷孕,就建議雙方應就醫接受不孕症檢測,並積極配合治療,更重要的是配偶應給予對方支持及鼓勵,透過溝通共同決定適合的療程,才能讓不孕變好運,共創美好的未來。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094/

乾癬性關節炎吃補會惡化? 醫師點出關鍵因素

乾癬性關節炎吃補會惡化? 醫師點出關鍵因素#健康醫療網

2020-08-13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手指、手腕關節腫脹,皮膚紅腫、脫屑,當心這不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除了紅色斑塊、皮屑脫落的皮膚症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的共病,根據統計,約有3成患者會發展出乾癬性關節炎。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手部會受到關節炎影響外,也容易在周邊出現小關節病變、不對稱關節病變、遠端關節病變,甚至可能侵犯到脊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化。 免疫不正常活化! 吃補恐加重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乾癬是因為壓力、環境等因素刺激,造成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許多患者一聽是免疫出問題,就想透過保健品或食補增強免疫力,不過小心吃補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 蔡秉翰主任表示,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系統失調,並非缺乏免疫力,若是服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會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或者食補,維持正常、均衡、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 避免關節變形 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訊號 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關節有高風險發生無法復原的變形。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及照光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第一線用藥會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發炎腫痛,通常還會搭配疾病修飾藥物合併治療,療效不理想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選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 蔡秉翰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鎖定發炎因子,阻斷發炎訊號,不僅可以改善皮膚症狀,也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風險。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警訊! 熟記336法則及早治療 提醒乾癬患者留意早期症狀,熟記336防禦法則: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以及關節出現僵、腫、痛等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乾癬性關節炎黃金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注意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不隨意吃補或保健食品,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有助於改善病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044/

小腿痠痛癢不能輕忽 女性靜脈曲張竟比男性高4倍!

小腿痠痛癢不能輕忽 女性靜脈曲張竟比男性高4倍!#健康醫療網

2020-08-0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相信女性朋友常常因為腿部不美觀而苦惱吧?中醫師沈瑞斌指出,女性機率是男性的四倍,這與先天血管彈性構造有關,靜脈曲張不僅會出現蜘蛛絲、蚯蚓狀的血管、色素沉澱、還有靜脈炎出現局部疼痛搔癢,嚴重可能潰爛發炎。沈瑞斌建議,平時一定要起來多活動,幫助血液順利回流,若初期出現蜘蛛絲可以盡早調理,早日恢復血管彈性。 推動靜脈血液回流 肌肉和瓣膜在出力 沈瑞斌指出,靜脈曲張有分可見或不可見兩種型態,人們熟知的痔瘡屬於看不見的靜脈曲張,而一般可見靜脈曲張常見於女性腳部,如藍紫色的蜘蛛絲、凸起的蚯蚓狀血管。 靜脈曲張怎麼發生?沈瑞斌表示,從生理學角度看,靜脈血液回流主要依靠肌肉和瓣膜力量推動,因此當瓣膜無力或閉鎖不全時,血液無法順利回流,易堆積大量血液於末梢;從中醫角度看,當氣血循行不良、瘀血、寒凝血脈時,導致血液凝於下肢無法順利回流,形成靜脈曲張。 靜脈血流循環不好 局部血栓易產生 關於出現靜脈曲張的機率,沈瑞斌表示,女性是男性的四倍,這與先天血管彈性有關,因血液循環不好局部會產生血栓,因此初期能看到一絲絲的小靜脈(蜘蛛網狀細紋);中期出現鼓脹粗大、蚯蚓狀的扭曲血管、皮膚色素沉澱,而最常見的靜脈炎,通常伴隨局部疼痛搔癢;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現潰爛、感染,甚至引發致命的肺栓塞。 姿勢長期不變化 腹壓增加循環慢  沈瑞斌表示,不僅有中老年人,包括百貨公司櫃姐、空姐、長期咳嗽、久坐、舉重、便秘者都是靜脈曲張的好發族群,姿勢沒有變化,腹壓增加以致血液循環不好,或是懷孕中的孕婦因荷爾蒙變化,血管彈性也鬆弛變得鼓脹,造成下肢血液量增加。 治療時機要趁早 恢復血管彈性最重要 至於治療時機,沈瑞斌表示,初期發現藍紫色的蜘蛛絲可以先行調理,搭配熱敷抬腳和運動改善,中醫致力於恢復血管和肌肉彈性,減少復發次數。他強調,中醫放血治標不治本,偶爾不舒服可以運用放血使局部達到舒緩的效果,但並不能從根本解決靜脈弱化問題,放血完會再長出來,所以仍要回歸根本治療。 沈瑞斌提到,不論治療上是選擇中醫或西醫,最終都要回歸找回血管的彈性。外科手術上,傳統手術除非不得已才選擇把大隱靜脈切除,犧牲血管的同時必須承擔手術的風險,至於是否會延伸周邊阻塞、淋巴水腫、靜脈炎等問題手術風險,必須依個人體質評估,而新型微創手術民眾也要先經專業醫師來判斷是否適合進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003/

偏頭痛慢性化? 小心恐失能影響生活品質

偏頭痛慢性化? 小心恐失能影響生活品質#健康醫療網

2020-08-07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頭痛主要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前者源自頭部組織本身的頭痛,主要以症狀描述為依據分類,偏頭痛就屬此列,一般以體質問題加上遺傳、飲食、環境等因素引起,大多數病人只痛一側;後者則像是腦瘤、腦中風等,由其他疾病連鎖引發的頭痛,在臨床統計上僅千分之四的機率。醫師表示,大多數的頭痛沒有明顯病因,卻大大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若沒有得到妥善的控制,邁入「慢性化偏頭痛」,可能造成生活失能,影響不容小覷。 誤診為暈眩症? 醫師分享自身偏頭痛經驗痛起來要命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劉瑞貞醫師大方以自身例子說明慢性偏頭痛患者的處境與困擾。「我就是一名慢性偏頭疼患者,還沒當上醫師時不瞭解什麼是偏頭痛,只知道常會突發性頭痛,待頭痛緩解後又像平常人一樣,身邊的人常以為我在開玩笑,甚至患者自訴症狀太誇張而斷診為自律神經失調。偏頭痛發作時,腦袋好像在玩雲霄飛車,真的非常痛苦,現在我決定要幫助偏頭痛患者,讓他們在面對頭痛症狀時可以提供正確的治療與衛教資源。」 偏頭痛會遺傳 多關心子女提早治療預防惡化 偏頭痛主要是多重基因影響的一種特殊疾病,若父母親一方有偏頭痛,則子女有50%的機率;若父母雙方都有偏頭痛,則子女則高達67%機率。劉瑞貞醫師進一步表示,偏頭痛好發年齡在10到14歲的年輕人,但因為她是偏頭痛的患者,因此小孩在4~5歲時就開始有頭痛症狀,安排減少誘發頭痛的環境及食物,幫助孩童瞭解自身的狀況,預防慢性偏頭痛症狀惡化;但多數孩子不擅表達,使得家長忽略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直到青春期開始反覆性發作,影響孩子學習。因此,父母若有偏頭痛問題,可適時與子女溝通,預防勝於治療。 頭痛症狀勿輕忽 肉毒桿菌素助提升生活品質 劉瑞貞醫師接著提到,若發現有頭部單側或雙侧顳葉或後枕葉出現疼痛、搏動式跳動,甚至是噁心想吐、畏光怕吵等,建議到神經內科就診。現在透過口服預防用藥可有效降低偏頭痛發作頻率,若希望積極治療則可選擇「肉毒桿菌素」治療,注射在頭部31處治療點,每月偏頭痛次數能降低至3至4天,效果能達到3至4個月,施打3次以後超過7成病人有效下降偏頭痛頻率發生。醫師也呼籲,民眾預防偏頭痛應從日常生活做起,良好睡眠習慣、適當的運動、多喝水,維持身心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027/

年輕乳癌殺手「遺傳性乳癌」 醫籲基因檢測找標靶

年輕乳癌殺手「遺傳性乳癌」 醫籲基因檢測找標靶#健康醫療網

2020-08-04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一名56歲乳癌患者,40多歲即罹癌,近來因癌症轉移,又罹患卵巢癌,轉院治療。個管師發現,她的家族姊妹也有乳癌、卵巢癌病史,基因檢測證實有遺傳性致癌基因「BRCA」突變,施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情況改善許多,目前持續用藥。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中心醫療長葉大成呼籲,年輕、有家族史等遺傳高風險因子乳癌患者,應基因檢測,有合適藥物越早介入越好。 遺傳性致癌基因「BRCA」 乳癌風險高5倍 葉大成醫師表示,一般人罹患乳癌的機率約12%,若有遺傳性致癌基因「BRCA」突變,帶有「BRCA1」機率約65%,「BRCA2」機率約45%,幾乎是常人5倍,也容易罹患卵巢癌。 醫師指出,年輕、三陰性乳癌,有家族史(二、三等親內),包含男性乳癌、前列腺癌,都是遺傳性乳癌的危險因子,臨床上要提高警覺,其治療策略和一般乳癌不同。 遺傳性乳癌特殊 醫籲「BRCA」基因檢測 針對遺傳性乳癌特性,葉大成醫師提到,雖無研究證實,但臨床觀察發現,似乎有易轉移的傾向。醫師強調,目前機轉不明,推測這類遺傳性乳癌,因為基因突變,即使手術切除腫瘤,其他細胞仍存有突變基因,且「BRCA」與基因修復有關,若沒相對應治療,癌症轉移機率相對較高。 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中心主任謝惠珍補充,遺傳性乳癌常發生在「三陰性乳癌」和「荷爾蒙陽性乳癌」,若用一般乳癌的治療方式,化療不容易抑制,容易惡化或轉移,因此需要特定治療。 「BRCA」基因突變乳癌 有合適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 「遺傳性乳癌重點是診斷分型,確認BRCA基因突變存在,有合適標靶藥物。」葉大成醫師指出,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可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適用在原發性癌症的手術前的前導治療,有助降低復發風險;或用於癌症轉移後,與化療併用,有助改善存活率。 不過,葉大成醫師提醒,「PARP抑制劑」副作用是有疲憊感,但化療的副作用相較明顯。謝惠珍主任補充,其實使用兩個月後副作用會改善,且因癌症也改善,許多症狀會趨緩,病人情況漸佳,已有許多患者使用4個月以上,鼓勵患者有風險應檢測,至少是一個機會。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團隊 診斷、遺傳諮詢下苦功 為給予乳癌患者最好治療,葉大成醫師說,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中心在乳癌診斷下了很大功夫,由於年輕乳癌患者較不適合乳房攝影,因此引進3D立體超音波,施行全乳房篩檢,減少死角且更早發現病徵。 謝惠珍主任則說,澄清醫院團隊,無論是早期乳癌、三陰性乳癌、高惡性和轉移性乳癌,經驗豐富,且除了專科醫師,還有提供乳癌遺傳諮詢的個管師,可以找出高風險患者,給予精準的治療建議。此外,醫院每季舉辦乳癌家族遺傳基因的座談會,讓民眾了解遺傳癌症風險,及早預防做好準備。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806

胃藥回收後,民眾用藥怎麼辦?聽專家說如何挑胃藥顧生活

胃藥回收後,民眾用藥怎麼辦?聽專家說如何挑胃藥顧生活#健康醫療網

2020-08-04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許多胃酸逆流、腸胃不適的人,會上藥房買藥吃,不過食藥署7月30日公告36款雷尼替丁(ranitidine)成分胃藥在致癌疑慮之下,自8月1日起全面暫停使用,民眾可與藥師、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選擇。 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提醒,台灣胃酸逆流患者多,不適者應就醫診斷,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後,可使用藥物治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目前為治療首選,患者若在接受完整療程後,若仍出現胃食道逆流,可考慮至藥局購買低劑量PPI藥物緩解症狀,以達到理想的生活品質,同時應在藥師與醫師指導下使用,並注意藥物副作用。 每4人就有1人胃食道逆流 醫師解析常見藥物 台灣胃疾患者多,錢政弘醫師指出,目前調查顯示約每4個人就有1個有胃食道逆流,且就醫比率不斷增加,又以40-60歲中年族群為主要就診族群。通常醫師在臨床診斷出胃食道逆流,或胃鏡檢查發現糜爛性食道炎後,醫師便會開立處方藥物治療。 錢政弘醫師分享目前常見的胃食道逆流藥物有四種,包含制酸劑:鎂鋁製劑,可降低胃酸酸性,短時間內緩解症狀,適合輕度患者;H2受體拮抗劑:抑制胃酸分泌,適合輕、中度患者;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主要抑制胃酸分泌,可加快黏膜恢復速度,適合中、重度患者;胃黏膜保護劑:保護胃黏膜,多作為輔助用藥。由於胃食道逆流通常會出現胃酸過多、消化道黏膜受傷的狀況,PPI藥物抑制胃酸分泌效果最佳,不僅改善症狀,也讓食道黏膜能得以修復,成為長期胃食道逆流患者的首選,且PPI藥效可以持續一整天,只要一天服用一顆,比較方便。 PPI長期吃免擔心 妥善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錢政弘醫師分享,有一位中年男性台商長期交際應酬,不僅三高纏身,還深受胃食道逆流困擾,常常半夜被胃酸嗆醒。因生活作息和飲食控制不佳,需要長期服用PPI藥物緩解胃和食道不適,以維持生活品質。在今年疫情影響之下,他不用應酬,三餐恢復正常,還能空出時間去運動,體重意外下降八公斤,原本的高血壓、高血脂,和胃食道逆流都因此獲得改善。錢政弘醫師呼籲患者應先從改善飲食習慣和嘗試減重著手,在接受醫師診治後,若有突發症狀,可在藥師與醫師的指示下,至藥局購買PPI藥物。 對於長期服用PPI藥物的疑慮,錢政弘醫師說明,目前長期服用此類藥物的安全性有醫學依據支持,患者不必過於擔心,倒是長期胃食道逆流沒有接受治療的話,反而會增加其他疾病的風險。現在PPI類藥物除了醫師的處方用藥之外,在藥局通路也有低劑量的PPI指示用藥,購買前應遵循醫師與藥師的指示,注意副作用,若有其他疑慮也可洽詢專科醫師,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來建議不同的服藥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991/

復健師卵巢癌指數破萬 醫師為她做了這三件事逆轉病情

復健師卵巢癌指數破萬 醫師為她做了這三件事逆轉病情#健康醫療網

2020-07-3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一名56歲的復健師,不幸已卵巢癌第四期,腫瘤擴散到全身各處,癌指數CA125破萬。考量卵巢癌治療後反覆復發的特性,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副院長曾志仁醫師先開刀清除腫瘤,再施以化療合併「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做一線治療,第三次化療後癌細胞就消失無蹤,六次後回歸正常,至今都處於緩解。醫師表示行醫經驗中,能從癌指數破萬到維持正常的機率比「登天還難」,坦言新一代口服標靶是卵巢癌治療的重要改變! 無聲殺手卵巢癌 發現晚、長的快、復發快 卵巢癌名列女性十大癌症,堪稱無聲殺手,曾志仁副院長表示,由於沒有症狀,直到腹水、腹脹,半數發現都已晚期,且癌症生長快、復發快,治療難度高,存活率並不理想。 針對第三期卵巢癌,傳統上一定要手術徹底清除腫瘤,還必須化療盡可能清除所有癌細胞,然而由於卵巢癌化療劑量強,能夠接受完整手術和化療成功率僅40-70%。不過,只要接受完整治療,緩解率達9成,才能爭取5年內50%存活率的機會。 不幸的是,大部分治療後一年後就會復發,醫師坦言,一旦復發,永遠都會再復發,目前患者需反覆化療,影響生活品質,是卵巢癌最折磨人之處。 卵巢癌有致癌基因 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精準打擊 曾志仁副院長提到,BRCA1/2基因已知是導致卵巢癌的重大原因之一,有這類致癌基因的人,罹患卵巢癌機率高達40-60%(若有BRCA1),在卵巢癌患者中,每5人就有1人帶有BRCA1/2基因。對此,已有針對BRCA1/2基因開發的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可以延緩癌症生長和復發,增加患者生活品質。 自從抗血管新生標靶已經從2005年在台灣上市至今,在卵巢癌復發病人可以合併化療做使用,可以增加反應率及延緩復發時間;對於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延長存活時間使用。而新一代的口服標靶PARP抑制劑的產生,更是替卵巢癌病患帶來新的福音。 根據大型臨床試驗研究指出PARP抑制劑的時機,一是用在卵巢癌手術後,並以輔助性化學治療接續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證實可作為卵巢癌手術後的第一線治療,提升治療成功率,並延緩復發時間。曾志仁副院長根據臨床經驗表示,一線治療成功率可達77.6%,大幅提升患者緩解的機會,成為卵巢癌治療的黃金典範。而復發後的卵巢癌病患使用PARP藥物治療,可以延緩復發的時間,延長進入化療的時程,進而提升病患生活品質及降低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 曾志仁副院長分享了在臨床診療經驗實際案例: 1.卵巢癌病患,反覆復發,近三年的時間都在化學治療當中度過,但因化學治療產生強烈的副作用使其生活品質降低,最終放棄化學治療,而改以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作為維持性治療,結果讓癌指數成功下降且延緩疾病復發,使其生活品質大大提升,目前得與癌症和平共存。 2.一名78歲的卵巢癌病患,診斷時已多處轉移到到腹腔、腹膜及肺臟,當初就診時因肋膜積水、腹水的壓迫而導致呼吸喘及合併心肺功能差,生活功能完全無法自理,上下床皆需須仰賴家人給予協助,也因其年紀大醫師亦不敢貿然動刀,故當時以傳統化學治療6次,期間加上3次抗血管新生口服標靶降低腹水、胸水產生,並於化學治療結束後輔佐以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作為維持性治療,不僅使癌指數下降,在電腦斷層檢查中也發現腫瘤有大幅度的萎縮、腹水及胸水也有減少,病患於返診期間也表示腹水及肋膜積水的減少,呼吸喘情形大大改善,使她可以上下床活動、恢復其原有的生活功能,家屬也樂見病患症狀上的改善,後續持續的使用PARP抑制劑作為維持性治療。 曾志仁副院長提到,當病患經濟許可之下,依其病患症狀可在傳統化學治療當中再加上抗血管新生口服標靶一起使用,使得症狀獲得緩解,並於化學治療後輔佐以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作為維持性治療,其療效獲得「1+1>2」的加成效果,但副作用不疊加,新一代的口服標靶藥物的產生,將成為卵巢癌治療的多元武器。 醫籲超音波、抽血篩檢 勇於接受治療 雖然標靶藥物對於卵巢癌治療幫助大,患者應確實服藥,並定時回診,檢查肝腎功能。曾志仁副院長更提醒,卵巢癌的死亡、存活率差,治療也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建議超音波、抽血及早篩檢,若確診一定要勇敢接受治療,加上標靶藥物等新療法,存活率、生活品質都可以提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79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