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穩定控糖卻爆心肌梗塞 醫:未做共病管理恐致命

穩定控糖卻爆心肌梗塞 醫:未做共病管理恐致命#健康醫療網

2020-07-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中共病比例最高前三名為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但不少糖友只在意血糖數值高低,而忽略血壓、血脂等三高共病管理的重要,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危機。一名罹患糖尿病長達10年在外院治療的男子,糖化血色素一直都維持在目標值內,某天卻突然心肌梗塞發作被送到急診,緊急裝了兩支心臟支架才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 血糖控制在7%內 心血管併發症卻悄悄找上門 收治這名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松昇表示,基本上糖尿病患每3個月抽血檢測糖化血色素,一般認為目標值為7%以內,但是醫師會根據病患情況而有不同標準。男子的糖化血色素6.4%,雖然在目標值內,但收縮壓高達150毫米汞柱,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達200mg/dl,不僅遠遠超出標準值許多,本身又是老菸槍,這些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先前卻都未注意亦未治療。 血糖、血壓與血脂三高慢性病如同隱形殺手。因數值超標並不會立刻讓人感覺到不舒服,多數患者很容易輕忽,直到「3大3小併發症」找上門,甚至生命受到危害,這時才驚覺必須好好控制三高。所謂3大血管是指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四肢等週邊血管疾病(如糖尿病截肢);而3小血管是指視網膜、腎臟與神經病變。 共病管理慎選用藥 降血糖更要顧心 「糖尿病共病管理就是要兼顧所有細節,控制好整體狀況,才能活得又長又好。」蔡松昇醫師說,糖尿病的用藥選擇相當多元,包括雙胍類(metformin)、磺脲類(SU)、鈉葡萄糖共同轉運通道抑制劑(SGLT-2i)、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胰島素等,而大部分傳統降血糖藥物如SU類雖然能夠控制血糖,卻可能無法額外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不過,新一代藥物如SGLT-2i等,它主要機轉是透過尿液將糖排出,讓糖份無法被身體回收再利用,達到控制血糖效果。不僅可以有效降血糖,還能避免發生低血糖、體重增加、血壓升高等情形,降低糖尿病共病機率,並且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近四成的死亡風險(因任何原因所造成)。他呼籲糖尿病患若本身血糖控制不佳,又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建議可主動跟醫師討論藥物選擇及治療方式。 儘管新一代降血糖藥對於糖尿病共病管理的成效良好,不過蔡松昇醫師也強調,糖尿病患除了按時服藥,平時還需配合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三餐定食定量,並隨時控制體重,養成每天規律運動習慣,建議可做有氧運動,像是游泳或騎腳踏車、慢跑都是不錯選擇;且運動應謹記「533原則」,也就是每週5次,每次運動30分鐘,量力而為讓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唯有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及藥物多管齊下,才能穩定控糖遠離心血管疾病危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766

新冠疫情免群聚 腹膜透析在家洗!雲端醫療很方便

新冠疫情免群聚 腹膜透析在家洗!雲端醫療很方便#健康醫療網

2020-07-14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今年度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方興未艾,但末期腎病的患者即便疫情當前,還是得持續接受治療不能說停就停。在美國、英國、義大利等疫情嚴重的國家,不少專家建議,病患可優先選擇居家腹膜透析,像是最新型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治療,就結合了「病患端雲端醫療管理平台」,與「醫療端遠端掌握治療情形」的智慧醫療技術,醫病雙方治療過程都安心。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腎臟內科林軒名主任表示,醫師在遠端就能監測病人的治療狀況,病人若有需要調整處方,但可能不會操作,醫師也能透過雲端操作。在歐美等疫情高峰地區,不管是由醫護人員到病患家中診療病患,或是病患回到醫療院所就醫都有增加感染的風險,,所以透過全自動腹膜透析治療,減少至醫療院所就醫機會減少感染風險,醫療品質也能不打折。 睡覺也可自動洗腎! 自主性高、殘餘尿量留更多 林軒名主任把腹膜透析轉換成「腹膜水療」這個新穎又通俗易懂的名詞。不同於傳統的血液透析「洗血」,腹膜透析(腹膜水療)是將腹膜透析藥水引入腹膜,過濾體內毒素、代謝廢物及水分後再將藥水排出體外。這個過程可以選擇每天3到4次,每次20分鐘手動操作引流換液,或是每晚睡覺時讓機器協助「自動洗」。 林軒名主任指出,腹膜透析最大的優點就是自主性及便利性高,而且能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也就是病人殘存的尿量。像是曾有一名40歲女性患者,腹膜透析洗了好幾年,殘餘尿量都還剩約1000-1500毫升。擁有了更多的殘餘尿量,意味著患者相對可以擁有較自由飲食空間與生活品質,不必每天擔心有過多的水分、毒素排不掉。 透析治療非二選一 順序決定生活品質 此外很多患者擔心的感染問題,醫師表示,腹膜透析雖然需要在居家自行操作與治療,但相對血液透析需要穿刺血管,其侵入性較低。台灣在腹膜透析的感染率相比美、日、英患者約3年半一次的腹膜炎感染率,近7年才可能發生一次,可以說是全世界照護品質的優等生。 然而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的選擇方面,林主任也提出新的思維。他認為這個問題應該不是選擇題,而是優先順序的概念。林主任進一步說明,在末期腎臟病初期,針對適合的病患如果能優先選用腹膜透析治療,可以保存殘留餘尿量,並保存病人生活自主性。雖然若干年過後,殘存尿量持續下降,屆時再進入血液透析。如此一來,進入透析的前幾年,生活仍然能四處遊玩享受自由,不受被血液透析兩天一次的治療模式限制了生活的可能性。 中老年患者操作也OK! 籲從源頭避免腎臟問題 在專業團隊衛教下,多數患者都能掌握腹膜透析的訣竅。老年或行動不便的病患在家人的協助下,通常也能順利操作,這也減少了兩天一次血液透析的舟車勞頓。此外醫師呼籲民眾,腎臟的保養要從年輕做起,好好控制慢性病,不隨意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止痛消炎藥物,從源頭避免腎臟出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安心腎利」的目標。 林軒名主任指出,腹膜透析最大的優點就是自主性及便利性高,而且能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也就是病人殘存的尿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752

留意子宮頸癌5症狀! 化療併用標靶納保打破5年0存活

留意子宮頸癌5症狀! 化療併用標靶納保打破5年0存活#健康醫療網

2020-07-14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隨著子宮頸抹片篩檢及HPV疫苗普及化,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還是有許多患者一診斷就是晚期子宮頸癌。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亞洲婦癌研究團體榮譽理事長賴瓊慧教授表示,子宮頸癌病患當中,約四成從來沒做過抹片檢查,所以才會發現就是晚期,實際上只有2至3成會確實每3年做一次抹片檢查。等到晚期時,多數以疼痛表現,譬如說癌細胞已經擴展到子宮的旁邊的坐骨神經,患者才會有腿痠疼痛的感覺。 晚期子宮頸癌復發率高 化療併用標靶降3成死亡風險 此外,晚期子宮頸癌還會擴展到膀胱、大腸,或遠處轉移到肺部、肝臟,治療困難,以往只能持續化療,但腫瘤反應率低、療效有限,復發率也很高。 研究發現,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有助提升晚期子宮頸癌治療的反應率近5成,而且能降低2-3成疾病惡化及死亡風險,6月起健保也將這樣的組合療法納入給付範圍。 賴瓊慧教授說明,把刺激腫瘤生長的新生小血管阻斷掉,就不會有血管輸送營養給腫瘤細胞,等治療到一個程度,營養不足的腫瘤就會死掉。研究中,患者合併化療及抗血管新生標靶的存活時間延長至近1年半,算是在統計上顯著的延長。 賴教授指出,癌症復發在放療後無法切除,或是有遠處轉移的子宮頸癌患者,在過去幾乎5年存活率是0,在這樣的組合療法之下,現有好幾位病患都在病情控制得很好且無惡化狀態,或是復發後也能受到穩定的控制。 免疫治療興起 衛福部通過林口長庚DC-CIK臨床試驗 除了化放療及標靶治療,近幾年興起的免疫療法是透過提高癌友本人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認識,加強對癌細胞的攻擊。而衛福部也在6月中通過了林口長庚醫院特異抗原的DC-CIK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 賴教授解釋,先將患者的癌症腫瘤做定序,合成腫瘤特有的正常細胞沒有的抗原表位(epitope),然後教導患者的免疫細胞辨識,篩選出反應良好的免疫細胞才將其放大,打回體內,就能有效發揮功能,並避免傷害正常細胞。 提早發現子宮頸癌! 留意5大症狀 治療癌症的武器越來越多,不過醫師還是提醒民眾,除了子宮頸抹片及HPV疫苗,也要認識子宮頸癌5大早期症狀:不明原因疼痛、排尿不適、陰道異常分泌或出血、性行為後莫名疼痛及出血、還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提高警惕,早期發現最重要。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754

孕婦擔憂食安懼食 恐影響胎兒陷健康!

孕婦擔憂食安懼食 恐影響胎兒陷健康!#健康醫療網

2020-07-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過去比較常見孕媽咪因擔心自己或胎兒體重過重而偏食或懼食,但近來因環境污染及食安問題時有所聞,更讓孕婦擔心肚子裡寶寶的健康而害怕吃下太多不安全的食物,長期引發懼食問題,估計人數激增了二成。 牛津大學生化博士、高雄師範大學副教授許惇偉表示,一般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殘留物或者是重金屬,的確已被證實不利胎兒健康。由於動物和農作物會接觸到環境中的塑化劑、殺蟲劑及戴奧辛等化學物質,長期吸收累積,進而在一般食物中含有這些環境賀爾蒙汙染物,這些環境荷爾蒙和胎兒的生殖系統發育息息相關。 胎兒健康來自媽媽營養 建議孕期補充有機營養品 李世明醫師說,胎兒健康來自媽媽孕期的營養補充,因此孕婦除了要攝取足夠的營養,更要注意食物的來源,建議選自獲得國家有機認證的天然食材或乳源,避免參雜其他化學或重金屬物質,確保媽媽和胎兒的健康。許惇偉副教授補充說明,孕期若能選擇有機認證的食品和補充品,避免農藥和重金屬殘留,媽媽可以不必懼食,兼顧營養充足和飲食安全。 降低孕期食安疑慮 慎選媽媽有機營養補充品卡安心 李世明醫師提醒,孕婦在懷孕期間應避免過胖或是減重,體重正常變化控制在增加原體重的四分之一(約10-12公斤),更不該懼食或偏食,建議可以在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下,選擇市面上孕婦專用有機營養補充品,以獲取天然又健康的營養素。許惇偉教授也建議有預備懷孕的女性,可以在懷孕前半年開始補充有機營養品,提早營造一個純淨適合寶寶的健康受孕環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733/

疼痛控制選擇多元化 多模式止痛成新趨勢

疼痛控制選擇多元化 多模式止痛成新趨勢#健康醫療網

2020-07-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45歲的陳阿美(化名),由於右上腹部絞痛,又伴隨發燒等症狀,就醫確診為膽結石造成急性膽囊炎,並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治療。術後由於傷口不大,主治醫師告知隔天即可出院,但怕痛的阿美擔心除了傷口疼痛外,還會有腹內臟器疼痛的問題,因此諮詢手術麻醉醫師,希望能降低術後疼痛。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麻醉科主任李欣恩醫師表示,每位患者對術後疼痛的感受都不一樣,因此目前醫界對於手術麻醉止痛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術前給患者很好的準備、術後透過「多模式止痛」,例如:阿美術後使用七天型長效止痛藥再搭配其他非類固醇的口服止痛藥,幫助術後快速恢復活動力,回復原本的正常生活。 急性疼痛是身體保護機制 微創手術降低慢性疼痛後遺症 李欣恩醫師説,術後疼痛並不是都不好,尤其急性疼痛對患者更是一種保護機制,但如何避免手術後造成的慢性疼痛是醫界相當重視的課題,因此目前許多腹腔鏡的手術都採用微創手術方式進行,如膽囊切除、盲腸炎、婦科疾病或泌尿科攝護腺手術等,目的就是手術傷口小,可以讓患者加快術後傷口的恢復速度,避免造成日後的慢性疼痛。不過,微創手術的表面傷口雖然很小,但還是會破壞身體裡面的組織,造成術後的臟器疼痛,因此疼痛控制對患者手術前後的止痛效果就相當重要,而「多模式止痛」是目前比較新的疼痛控制概念。 疼痛控制選擇多元化 多模式止痛是新趨勢 李欣恩醫師指出,疼痛控制在台灣的發展愈趨成熟,選擇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過去傳統的術後止痛就是當患者感到疼痛時,會先跟護理師反映,再通知主治或值班醫師,醫師必須先確認患者開什麼刀,用過什麼藥物,再開立止痛藥物,由護理師去領藥及施打藥物,間隔時間至少要半小時,對正在疼痛的患者來說是相當煎熬的過程。後來就有了患者自控式的注射止痛機器(PCA),由醫師控制好每次按壓的間隔時間及劑量,患者疼痛時就可以自行止痛,若止痛效果不佳,醫師會在巡房時再額外開立止痛藥物提供給患者使用,以減緩疼痛。 如果臨床的疼痛沒有處理好,很容易變成慢性疼痛,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李欣恩醫師補充,最好的疼痛控制就是在止痛藥物還有效的期間再接續,讓疼痛保持在標準的水平之下。「多模式止痛」是目前止痛的新趨勢,透過使用不同種類的止痛藥,作用在全身疼痛路徑的不同位置,減低單一止痛藥的劑量及降低副作用。例如輕度到中度疼痛的患者,可使用七天型長效止痛藥再搭配其他非類固醇的止痛藥,止痛效果滿不錯的,使用後的滿意度高達七成五。 李欣恩醫師提醒,止痛不只是要讓身體不痛而已,而是要讓患者在術後快速恢復,並避免造成慢性疼痛,目前疼痛控制選擇性相當多,患者可以跟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多模式止痛方式,擺脫不愉快的手術醫療經驗。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737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檢驗科「心」升級 全自動智能化設備打造新里程碑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檢驗科「心」升級 全自動智能化設備打造新里程碑#健康醫療網

2020-07-0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檢驗科引進全新「實驗室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致力於提供病人「新」設備、「心」服務、「馨」體驗,讓檢驗服務從瑣碎的傳統手工作業,提升到全自動化流程整合,把重複的事情留給機器去完成,讓醫檢師有更多的專注力可投入與病人的互動,提供更專業且有溫度的服務。 彰化秀傳檢驗科 全面「心」升級 「每每到醫院空腹抽血,往往得餓著肚子坐在昏暗老舊的環境中等候多時,好不容易抽完血之後,還得等上一個禮拜甚至一個月後才能看報告」,相信這是許多民眾曾經有過的抽血經驗。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為了要提供給病人像家的溫馨醫療服務,利用疫情期間積極改造檢驗科全新風貌,以「全新先進」的設備、「同理心」的服務、打造「溫馨有感」的體驗,將檢驗科整體全面「心」升級。 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院長楊基滐表示,檢驗醫學是醫療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歷經近2年的籌劃和建置,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正式引進自動化檢驗設備,不僅可減少醫檢師手工作業的步驟與時間,也能讓檢體輸送更流暢便利,先進的資訊設備能讓抽血排程公開明確,讓病人身份辨識多道防線,也讓候檢空間更溫馨舒適。 引進全自動智能化設備 打造檢驗科里程碑 檢驗全面自動化是趨勢,更是醫院重要的里程碑。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檢驗科引進全自動智能化設備,其擁有智慧抽血櫃檯及報到系統、自動化備管、空中檢體運送軌道、自動化前處理系統、生化免疫分析儀、自動化冰箱儲存系統,建置嶄新模式整合實驗室。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檢驗科主任楊玉英提到,秀傳醫療體系是第一家體系中有三家醫院同時引進實驗室全自動化檢驗和軌道系統,不僅提供醫師精準檢驗報告,病人抽血時間由原本的17.3分鐘,縮短為6.5分鐘,大幅縮短抽血等候時間,提升醫師、醫檢師與病人的溫馨互動,進而提升醫院整體形象。 關心病人也關注檢驗科同仁發展 營造更高醫療品質 彰化秀傳不僅追求更高檢驗品質的展現,對於提升病人就醫的服務品質與環境,更是不遺餘力。檢驗科主任楊玉英特別分享到,好多病人因為疫情關係已經一、兩個月沒來醫院,疫情趨緩後,再度踏進醫院時,發現檢驗科已經跟以往不一樣了,「檢驗科變得很新、很漂亮」、「服務很好很周到」許多病人稱讚著,最受到鼓舞的是病人對我們說「你們真的很棒,這種時候你們並沒有因為疫情停滯,而是一直在進步」。 彰化秀傳檢驗科,一直以來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理念,相信唯有提供專業且有溫度的服務,透過「新」設備、「心」服務、「馨」體驗,營造最動人心弦的醫療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695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當心染肺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當心染肺炎?#健康醫療網

2020-07-08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在新冠肺炎新聞密集播報期間,許多慢性病患擔心自已是高危險群,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因為是自體免疫疾病,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更憂慮「免疫功能不好,會不會更容易感染?」 台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呂政勳表示,病友的疑慮可以理解,據統計資料,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終其一生可能有10~20%左右的機率發生間質性肺炎,難免令病人對肺部問題特別警覺。「其實間質性肺炎是自體免疫問題,和病毒、細菌引發的肺炎不同。」呂政勳強調,在多種免疫調節藥物中,只有長久依賴類固醇容易造成較多副作用,現在藥物選擇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只要疾病控制穩定,藥物調整單純,因感染引發肺炎的風險和一般人差不多。 「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都養成勤洗手、進入人潮密集室內空間戴口罩的習慣,這段期間流感重症也因此減少,可見有一定防護效果。」呂政勳也建議病友在生活中保持「防疫」習慣,畢竟現代都巿多密閉空調環境,即使健康人一年感冒超過1次以上的機會也不算少。一旦有感冒症狀時可就近先到診所看診,若症狀嚴重,呼吸會喘、發燒2、3天不退,就需要盡快回醫院檢查與治療。 而屬於自體免疫問題相關的間質性肺炎,現在已有藥物可幫助更有效地控制,若有乾咳、運動變得容易喘等症狀,要及時警覺。呂政勳表示,一般的胸部X光敏感性不足,對症狀有警覺,與利用肺功能檢查有助偵測早期的病變,配合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可以幫助確診,關鍵是要早期治療,在初期發炎階段盡快控制,保住肺功能,否則等到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時就難以逆轉病情。 呂政勳強調,控制不佳的自體免疫疾病,就像個內戰不斷的國家,這時細菌、病毒等外敵更易入侵,適當的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當然,沒有一個藥物是完美的。」呂政勳說,幸運的是現在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除了傳統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口服藥等,陸續有新藥問世。醫師會依據病人的健康風險—例如肝腎功能、是否曾感染肺結核或B肝帶原等條件,並參考臨床經驗及文獻報來篩選用藥;同時也會考慮病人的需求—例如怕打針、常出國的人可選擇小分子標靶口服藥。重點是要持續追蹤,療效不如預期時需要調整用藥,才能與疾病和平共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676/

消除C肝不宜等 找出潛在患者是關鍵

消除C肝不宜等 找出潛在患者是關鍵#健康醫療網

2020-07-07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造成肝病的主因之一,據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罹患C肝的人數有41萬人,其中約有20萬人感染C肝而不自知。為有效滅除C肝,政府於2020年編列健保82億預算開放各級別肝臟纖維化及任何基因型的C肝患者使用,更同時推出篩檢策略及加強衛教宣導,呼籲民眾接受篩檢及C肝病患接受治療。 全基因型口服藥物益處多 副作用低可痊癒 事實上近年來治療C肝的方式多以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腸胃科系教授簡榮南表示,政府於今(2020)年初開放全基因型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健保給付,每天一顆副作用低,再加上不限級別肝臟纖維化的患者皆可治療,著實為C肝患者帶來偌大的益處。儘管C肝治療可以痊癒,目前仍有約50%的C肝感染患者尚未被篩檢出,顯然是政府面臨消滅C肝的最大課題。 國家C肝防治計畫揪出潛在患者 有效落實篩檢成效 所幸,國健署原來就有病毒性肝炎篩檢計畫,就是民國55年後出生的國人可在45歲那年進行免費篩檢B、C肝乙次,原住民則可提前至40歲,對此簡副院長說,除了政府積極推行篩檢政策外,台灣還有許多NGO(非政府組織)如肝病防治基金會,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等同時協助配合,甚至各地區醫療院所譬如長庚體系也統計近20年來檢測出C肝陽性的患者,進而以電話召回(CALL BACK)的方式請患者到院進行治療,由產官學三界齊心守護C肝患者的健康。 不過針對台灣C肝的篩檢與治療,簡副院長也額外建議,最好的方式是國家公權力的介入,地方政府及各區衛生所與鄰里共同合作找出潛在病患,以彰化縣政府來說,據悉目前該縣40歲以上已篩檢近七成的患者,相對其他地區更加落實地方政府對C肝篩檢的成效。 積極治療C肝特殊族群 落實2025滅除C肝 簡副院長更進一步提出,在台灣C肝患者主要分為兩種,其一是早年醫療環境使用到消毒不完全的針頭因而感染;另一較年輕族群感染途徑部分為毒癮或HIV。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罹患C肝的特殊族群如洗腎、HIV以及毒癮患者等,佔有一定的比例,對此政府也應針對高風險特殊族群訂定不同防治政策。簡副院長呼籲患者,肝臟的保健很重要,若家中有C型肝炎的患者建議一同進行篩檢,發現C型後請盡速就醫治療。C肝治療不宜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遠離肝病迎向彩色人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67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