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8成5乾眼是眼瞼腺體功能障礙 小五學童也難逃!

8成5乾眼是眼瞼腺體功能障礙 小五學童也難逃!#健康醫療網

 2019-08-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現代人用眼需求大幅提升,長時間盯著螢幕、手機等,加上配戴隱形眼鏡、特殊體質、免疫疾病、高齡老化等種種因素,讓乾眼症逐步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三軍總醫院眼科部梁章敏主任表示,來門診求診的乾眼症病患人數連年創新高,且年齡有下降趨勢,年紀最小僅國小五年級,因男童向父母反映視力不清,求診後才發現是乾眼症作祟!梁章敏主任呼籲,乾眼症的症狀相當多樣化,舉凡:眼睛刺激感、眼皮異物感、眼球灼熱感、不透明的絲狀黏液性分泌物、遠方視力模糊、眼睛搔癢、眼睛紅疹、張眼畏光、乾澀腫脹、眼角溢淚…等,都是患者常見的的困擾,輕者造成生活工作上的不便,嚴重者可能造成角膜破損或感染,導致不可逆的視力損傷;然而乾眼症的成因除了缺水,更高的比例是源自於瞼板腺功能異常而導致的缺油型乾眼,針對瞼板腺功能異常的患者,一旦嚴重萎縮後再開始積極治療是無法回復的,積極求診諮詢醫師,才能避免病況惡化、產生不可逆的視力危害。 乾眼症缺水、更缺油 眨眼頻率是油水平衡關鍵 乾眼症主要分為缺水型和缺油型,過去大多是上了年紀的長輩,或是乾燥症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才有淚液分泌不足的問題。梁章敏主任表示,現代人用眼需求已超出眼睛負荷,過度專注盯著3C產品或書本,導致眨眼頻率下降,然而藉由適當的眨眼頻率從瞼板腺擠壓油脂,是保持眼睛油水平衡、降低淚液蒸發速度的關鍵,眼睛油脂持續分泌不足,瞼板腺也會隨之發炎、阻塞。梁章敏主任強調,缺油型乾眼症通常在早上起床後感覺最為明顯,因睡眠缺乏眨眼而在起床後感到眼睛灼熱不舒服;若是下午才開始感到眼睛不適,則較可能是缺水型乾眼症。不過許多症狀嚴重的病患是眼睛缺油又缺水,一般民眾都會誤解眼睛乾只是因為淚水不夠,但除了淚液分泌不足,油脂分泌不足而導致蒸發速度太快也很常見。因此長時間注視導致眨眼頻率不足、沒有適當擠壓瞼板腺產生油脂並讓淚液重新均勻分布,就可能造成乾眼症狀,由於乾眼症成因非常多樣化,一旦有眼睛不適,最好盡速就醫檢測以釐清病因,才能從根本解決。 三軍總醫院成立乾眼中心 完整方案控制乾眼症    由於乾眼症病患數量增加,大家對於眼部保健的知識與診斷需求也更五花八門,過去單純的染色與照燈檢查並不足以了解不同病患的乾眼成因,為此三軍總醫院也特別成立乾眼中心,檢查項目與評估方式更加完善,不僅僅以病人的生活經驗與自述為主,如今還可測量眨眼次數,並針對瞼板腺進行透視照相,確認腺體功能與分泌是否正常,幫助病患全面檢測乾眼症,積極治療。 梁章敏主任表示,乾眼症已經是全民危機,罹病族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門診就曾有國小五年級男童,因腺體分泌旺盛、用眼習慣不佳而導致瞼板腺阻塞,而年輕族群偏好配戴隱形眼鏡也是乾眼症病因,曾有一名年紀輕輕的空姐因眼睛輕微不適求診,經檢測發現罹患乾眼症,瞼板腺、淚液穩定度都不好,梁章敏主任說,許多病患從青少年學生時期就開始配戴隱形眼鏡,到了20歲出頭,瞼板腺居然已萎縮大概八九成、難以恢復,年紀輕輕的靈魂之窗卻大喊罷工! 梁章敏主任強調,絕對不能認為眼睛不舒服購買眼藥水滴即可,應求診檢測,才不會使病情惡化、產生併發症。尤其年輕病患的組織細胞再生力強,積極治療約2周至1個月內症狀就能有明顯改善;而年紀大的病患組織細胞老化、再生力差,但透過藥物控制也能「與病共舞」、維持病況穩定,不讓乾眼症影響生活品質。 幫眼睛熱敷「馬殺雞」 擺脫乾爹乾媽的困擾 梁章敏主任建議,病患居家保養眼睛時,可以使用熱毛巾熱敷眼睛,幫助阻塞的瞼板腺油脂軟化、加速排出,若覺得熱毛巾保溫不易,市面上也有插電型、拋棄式熱敷眼罩可以使用;在家保養效果有限,而為了讓乾眼症治療有更好的效果,病患回診也可使用儀器「馬殺雞」眼睛,將儀器裝置安裝在眼睫表面,上下夾在一起,同時加熱以及按摩,清理瞼板腺阻塞的油脂,透過藥物以及物理治療,幫眼睛擺脫「乾爹」、「乾媽」困擾!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170

60歲老菸槍像被掐住脖子般無法呼吸...竟是這原因

60歲老菸槍像被掐住脖子般無法呼吸...竟是這原因#健康醫療網

2019-08-13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台灣夏季氣溫年年創新高,悶熱空氣吸入肺部,刺激支氣管,恐使肺阻塞患者病情急性惡化。一名60歲的老菸槍,菸齡超過40年,長期出現喘、咳、痰的症狀卻以為是感冒好不了,而不以為意。近來,連日高溫讓他走沒兩步就喘的上氣不接下氣,某天早上只是起身坐著,就像被人掐住脖子、無法呼吸,緊急送醫後確診為中重度肺阻塞。 非秋冬專屬! 高溫35度 肺阻塞急性惡化住院率增4成 過去大家總認為肺阻塞好發於秋冬,事實上「高溫」會讓患者病況變得更嚴重。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鄭世隆主任表示,肺阻塞為慢性發炎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疾病,而高溫容易導致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高,當心臟負擔變大、心跳加速,連帶會讓喘的症狀更加明顯。另一方面,當血管擴張時,體內發炎物質也隨著血液循環到達肺部,無形中也使得肺阻塞患者急性惡化、住院率隨之提升。 從門診觀察,夏季肺阻塞發作的就診率並不亞於秋冬。美國研究也發現,攝氏29度以上,只要每增加1度,肺阻塞住院風險就增加7.6%,台灣7、8月動輒高達35度,推估急性惡化住院率恐增4成之高。 喘咳痰年奪6千人性命 階梯式治療助遠離致命風險 肺功能受損不可逆,肺阻塞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7位,年奪走6千人的性命。鄭世隆主任指出,喘、咳、痰多半被誤認為感冒,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因此,建議民眾一旦持續出現喘、咳、痰長達1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便能降低急性惡化的死亡威脅。鄭主任表示,臨床治療建議採取階梯式治療,病況輕微者,可使用一種或單方氣管擴張劑;病情較嚴重者,則可使用2種擴張劑,一旦發炎狀況持續且反覆發作,則會建議加上吸入型類固醇,3種藥物一起使用,改善慢性發炎問題。 定期檢查 亞東醫院肺阻塞衛教階梯即刻開跑 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強化民眾對肺阻塞症狀的認知,今年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亞東醫院等全台10家醫院合作,於醫院設置肺阻塞衛教階梯,並結合「一分鐘登階.肺阻塞罹病風險評估量表」,讓民眾在登階時,同時評估罹病風險,並從衛教資訊中找到正確就診科別。 鄭世隆主任最後也提醒,40歲以上抽菸族、長期接受粉塵曝露的職業,若長期出現喘、咳、痰問題,且一分鐘無法爬完30階階梯,為肺阻塞的高危險群,建議盡快到胸腔內科檢查,確保健康身體。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089

帶因檢測疾病 準爸媽孕前避風險

帶因檢測疾病 準爸媽孕前避風險#健康醫療網

 2019-08-12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準備結婚的準夫妻們,多數會去婚前健檢,以確保彼此身體狀況,避免日後突然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但基本婚前健檢中關於生育部分僅包含能否生育,卻忽略更深入了解寶寶是否會有其他遺傳疾病。根據官方統計,全球因先天性缺陷死亡的新生兒約3-6%,其中約有20%是遺傳疾病造成。而為了大幅降低隱性遺傳疾病的風險,其實現在已可抽血檢驗是否有基因變異,做「帶因檢測」來降低下一代罹病的風險。 帶因檢測讓媽媽避險已是國際趨勢 抽血檢驗是否有基因變異稱之為「帶因檢測」,基因檢測公司執行長蘇怡寧醫師表示,遺傳疾病太多,罕見疾病大多是遺傳疾病,而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可做更多基因檢測,一次能篩檢好幾百種疾病,帶因檢測目的則是不要等到孩子出生發病才檢查,可以事先知道會更好,從源頭做起,讓媽媽來避險,已是國際趨勢。 避險首要確認父母是否帶因 蘇怡寧醫師指出,基因遺傳性疾病分成顯性、隱性與性聯遺傳。顯性遺傳就是可能會將症狀傳給下一代;隱性遺傳則是父母兩人有帶因,父母本身不會發病,但是小孩卻有四分之一機率罹患疾病;性聯遺傳則是與性染色體有關係,媽媽帶因沒有症狀,但是傳給男嬰就會發病;所以,要避險首先就要確認父母是否帶因。 可選擇健康胚胎懷孕生子 至於帶因檢測出具有遺傳疾病的夫妻又該怎麼辦呢?蘇怡寧醫師進一步指出,可以於孕期10週時透過絨毛採樣、或是於孕期16週時透過羊膜穿刺等產前檢測來診斷寶寶是否有遺傳疾病的可能;另可透過胚胎著床前的基因診斷,在還沒有懷孕前,透過人工生殖的技術,拿到胚胎的細胞DNA來篩檢,並可選擇健康的胚胎植入媽媽的子宮懷孕生子。 帶因檢測與羊水晶片檢測大不同 至於帶因檢測則是與一般羊水晶片檢測有所不同;基因檢測公司總經理洪加政博士解釋,羊水晶片檢測染色體中是否有微小片段缺失或重複,帶因檢測則是利用最新的次世代定序技術,可以檢測基因的單點突變(1個鹼基異常);羊水晶片主要是檢測肚子裡面的胎兒,是否有自發性的顯性遺傳疾病;帶因篩檢主要針對夫妻雙方檢測是否帶有特殊遺傳疾病隱性遺傳基因,若發現夫妻都帶有相同遺傳疾病的異常點位,可能將此異常遺傳給下一代,寶寶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病。 帶因檢測只需抽取3-5毫升周邊血即可進行 而帶因檢測是否會有風險或副作用?所有的人都適合檢測嗎?洪加政博士表示,帶因檢測只需抽取3-5毫升周邊血即可進行,部分疾病帶因率在台灣人族群中比例不低,例如地中海貧血、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等,目前可提供20、60、333項遺傳疾病一次檢驗。這種檢測就和買保險一樣,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對疾病風險的擔憂程度做選擇,檢測越多項疾病就可以降低越多的遺傳疾病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153

擺脫「大鋼牙」印象 牙醫解析新型隱形矯正

擺脫「大鋼牙」印象 牙醫解析新型隱形矯正#健康醫療網

 2019-08-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暑假是兒童矯正牙齒的高峰期,許多家長利用暑假期間帶小孩諮詢牙齒矯正,提早「調整」笑容;牙醫師吳碧礽指出,牙齒矯正的黃金時期在7-12歲,部分影響咬合的矯正,一定要及早治療,才能避免骨性的咬合問題。 擺脫「大鋼牙」印象 新型隱形矯正新選擇 傳統牙齒矯正是採用金屬牙套箍在牙齒上,施力將牙齒引導到正確的位置,因此過去牙齒矯正的印象就是「大鋼牙」,傳統的矯正器在清潔上有較多死角,若是清潔不慎,容易造成蛀牙,且剛開始戴牙套和換線的適應期較長,兒童容易牙齒無力,嚴重影響食慾;現在牙齒矯正有新的隱形矯正可選擇,除了可以便於清潔,也較不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發展。 美觀好清理無掉落問題 漸進式療程助齒歸位 吳碧礽醫師指出,新一代的數位隱形牙套是透過電腦3D模擬整個療程,醫師可以全方位詳細的看見牙齒,準確的把牙齒排列到整齊且合適的位置。矯正過程中,全程採用醫學塑料「聚氨酯」製作的透明矯正器,可完全服貼在牙冠上,每兩週換一個新牙套,採漸進式的療程,讓牙齒慢慢走到正確的位置上。 此外,隱形牙套的外型透明美觀,在飲食上較沒有使用上的限制、更沒有口腔磨損的問題,配載者可如常刷牙、使用牙線,保持良好口腔衛生不用擔心矯正器掉落等優點。 督促孩童清潔牙齒 親子相伴矯正適應期 吳碧礽醫師提醒,隱形牙套在進食時,可輕易拿下,只要記得飯後刷牙、剔牙,保持口腔清潔,不用擔心矯正後,會有蛀牙的情形發生。 醫師建議,隱形牙套每天必須戴足22個小時,除了吃飯刷牙的時間外都要戴著,如果沒養成規律的配戴習慣,效果就會不如預期,家長可以利用暑假,教導孩子正確的潔牙觀念,督促孩子餐後清潔口腔戴回牙套,陪孩子一起走過戴牙套的前期適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168

北投業者盼打造「養生樂齡宅」 創銀髮商機

北投業者盼打造「養生樂齡宅」 創銀髮商機#健康醫療網

2019-08-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北投地區是臺灣北部溫泉文化與產業發展的根源,擁有陽明山國家公園、地熱谷、北投圖書館、北投溫泉博物館、新北投車站、關渡平原等山水綠資源、溫泉與文化景觀,已成為臺北重要觀光據點。考量臺北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集團有意投入銀髮宅行列,希望藉由北投具備山、水、綠、溫泉、文化景觀等宜居環境,創造「銀髮好宅」的發展願景。 北投環境得天獨厚 「銀髮好宅」寶地 北部目前除了長庚養生文化村、中和樂陶居外,近期又以北投幽雅路上的商業不動產為熱門討論地。傳聞該案原是為了滿足使用者的身心靈需求,籌備為產後護理之家。但屆臨完工以後,因多組集團著眼於北投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豐富醫療資源,以及大台北區域對於老年長照、抗衰老醫美的需求日漸增加,紛紛嗅到商機積極洽談。 「養生樂齡宅」長輩空間 出門就有社交環境 建築物內部明亮氣派的大廳,在白天陽光的照射下,自然採光將左側長廊的空間感嶄露無遺,上樓即可以看到整齊劃一的房間規劃、寬敞的走道設計及每間房間均有自然採光,往窗外望去一覽無遺的丹鳳山美麗景致。還有圖書室、健身房、娛樂室、教堂、佛堂等空間讓長輩使用,每位長者不但擁有自己的休息空間,出房門就等於擁有了所有的社交活動參與,非常便利, 附近還有北投公園露天溫泉以及環山步道環繞,除了深度的文化底蘊之外,北投區醫院家數計 6 家,佔台北市醫院總家數 16.2%,居全市之冠,顯示北投區醫療資源充足。 1,600坪可達50房 樂齡宅有望成市場焦點 此棟建築物共5層,總樓層面積大約為1,600坪,可規劃房間數保守估計有50間。頂樓可作為空中步道開放日光浴與健行,另少見附有平面及地下2處停車場,車位充足、三部電梯可供乘坐。目前B1樓層設有中央廚房供膳場所,以及大教室作為長者聯誼交流或課程進行區。 過去建商取得土地多興建住宅,然而近年住宅市場反轉,且商用不動產市場活絡,筆者預料此案將有愈來愈多開發商積極開價洽談,成交金額將成為市場矚目焦點。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132

罹患乾癬紅皮症 積極治療遠離危「癬」

罹患乾癬紅皮症 積極治療遠離危「癬」#健康醫療網

2019-08-0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年約50歲的中壯年男性,罹患乾癬已超過30年之久,過去都以類固醇塗抹患部為主要的治療方式。但長期使用類固醇,卻干擾、抑制腦下垂體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混亂荷爾蒙分泌。之後雖併發乾癬性關節炎,也只能靠消炎藥緩解疼痛症狀,長期治療效果不彰。最後竟還引發難纏的乾癬紅皮症,需反覆住院治療,幾乎無法出門工作,更無生活品質,導致生活陷入「癬」境。 乾癬紅皮症難纏! 嚴重恐引發關節變形 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主任林子凱醫師指出,台灣乾癬患者約10萬人,發生率雖比國外低,但民眾常輕信網路偏方或中醫治療,就診時多半已併發其他疾病,出現關節變形而影響行動力及生活品質。 林子凱醫師補充,乾癬好發於20-30歲、50-60歲兩大族群,且以男性居多,門診常見情況穩定的尋常性乾癬,症狀為皮膚有紅斑塊、且有脫屑情形,範圍除四肢外,也多見於頭皮或皮膚皺摺處,因此容易與濕疹或脂漏性皮膚炎混淆。 「難纏的膿皰型乾癬,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與上述病患相同的乾癬紅皮症,常會畏寒或發熱,且皮膚病灶面積大、會刺痛且不斷掉屑,經常要反覆住院治療。」林子凱主任說,病患不只皮膚狀況嚴重,甚至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後果,也容易引發三高等其他代謝性疾病。 新一代生物製劑 可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不過,林子凱主任表示,「現在治療乾癬的武器進步,症狀輕微者可用藥物塗抹控制,對大範圍的皮膚症狀,也可採取照光治療,更嚴重且無法配合照光的病患,可考慮搭配口服藥物,大幅降低後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 針對口服藥物,傳統藥物以調節免疫作用為主,較無專一性,需定時追蹤藥物副作用,且可能影響肝腎功能。「近年陸續有針對乾癬特殊致病機轉所研發的新藥問世,屬於免疫生物製劑,可提升乾癬的治療效果,可說是目前最好的治療方式之一。」林主任表示,上述年約50歲的病患案例,近期在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後,不但乾癬皮膚症狀已獲得控制,且已願意走出戶外,生活品質有很大進步。 戒菸酒、少壓力 網路偏方莫輕信 林子凱主任提醒,菸酒是造成乾癬惡化的因子,一定要少接觸,而壓力、氣候變化等也可能導致乾癬反覆發作,須懂得心理調適,減少壓力源產生。重要的是,有些藥物會令乾癬惡化,若就醫其他科別時,也要記得特別提醒醫師。 此外,網路上流傳許多治療乾癬的民間偏方,這些偏方不只會讓皮膚症狀得不到改善,還有惡化可能,不可輕信。林主任強調,「一旦皮膚上有反覆出現的疹子,且可能存在於固定位置,都不是普通的濕疹,有必要找醫師進一步評估,只有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日後併發症。」 本內容僅提供相關疾病之醫學及衛教資訊。關於您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建議您應向醫護人員諮詢專業意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152  

中醫受國際肯定!中醫師全聯會攜手大愛台 推中醫系列節目免費看

中醫受國際肯定!中醫師全聯會攜手大愛台 推中醫系列節目免費看#健康醫療網

 2019-08-08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近期與慈濟大愛電視台簽訂合約,將電視台「看中醫」系列節目免費授權給全台3600家中醫療院所於候診區播放,讓民眾能藉此獲得正確的中醫藥知識。 榮登國際檯面! 新版國際疾病分類納中醫專業 中醫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經驗累積,而隨著西方醫學逐漸蓬勃發展,中醫漸漸被許多民眾認為只是傳統療法。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旺全表示,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把中醫納入世界醫學綱要中, 另外,2020年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納入中醫疾病診斷專業用詞,可見國際已經開始重視中醫藥的養生治療、實證醫學及精準醫療。希望藉由各中醫療院所聯播「看中醫」系列節目,傳播正確中醫藥知識,讓民眾從深入淺出的節目中更了解中醫治療成效,正視中醫。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副執行長葉樹姍指出,從墨西哥、莫三比克、約旦、甚至是中美洲的墨西哥,大家對中醫的偏愛已經近乎粉絲階段,不論是傷科、把脈、針灸,中醫醫療在海外都已深受重視,而台灣也做了很多努力,像是「看中醫」節目嘗試一改中醫形象,以年輕有活力的中醫師團隊,把深奧細緻的科學跟生活結合,用更友善的方式傳達中醫知識。 中西合療成效佳 醫院院長試過也說讚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說,中西醫合療已是目前的治療趨勢,目前已應用於開腦手術、腦中風等治療,許多病患都會主動要求在西醫手術後接續中醫治療。他以自身經驗分享,關節痠痛兩個月,晚上睡覺一動就會痛醒,看西醫吃藥效果都不盡理想,後來求診院內中醫科,經過針灸、復位、耳針貼布治療後,一次療程就解決了困擾已久的問題。而中西醫合療也有了健保,許多病人病情恢復更迅速,不需要一直跑門診,病人方便,也幫健保剩下不必要的支出。 花蓮慈濟整合中西合療一條龍 中醫全聯會盼廣傳中醫之美 為中醫師公會及慈濟大愛台牽線的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中醫師的何宗融醫師指出,花蓮慈濟醫院已經開始逐步從門診、急診、長照到加護病房實踐中西醫合療,希望在各領域病人,都能提供中醫服務,是台灣少數提供中西醫合療的醫療院所。 中醫納入世界醫學綱要,多年來終於盼到的肯定,對偏愛中醫治療的民眾而言,未來治療選項更豐富多元,也期盼中醫師全聯會這一推廣之舉,讓更多民眾願意打開心胸,認識更多中醫藥、中華文化智慧結晶之美。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159

等到你發現時就晚了! 大腸癌治療前先這樣做

等到你發現時就晚了! 大腸癌治療前先這樣做#健康醫療網

2019-08-08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台灣十大癌症 大腸癌連續11年位居榜首 台灣美食千百種,隨著民眾越來越習慣西化的飲食,同時也記得千萬要慎防大腸直腸癌。據衛福部十大癌症最新統計,大腸癌居然已經連續11年居冠。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戴承正主任表示,很多病人都是症狀嚴重時才就醫,超過三成病人發現時都已經是晚期或末期的大腸直腸癌。 標靶藥物攻略 先做RAS基因檢測 前三期大腸直腸癌因為沒轉移,治療以手術切除再透過化療預防復發為主;晚期大腸癌因為轉移,手術時機有所不同,得視情況搭配化放療及標靶藥物精準治療縮小病灶,但選擇標靶藥物前,醫師建議先進行RAS基因檢測,了解癌細胞對藥物的基因表現。 戴承正主任解釋,當RAS基因出現突變時,表示癌細胞未來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機會會比較高。如果病人有產生RAS基因突變的話,一般會選擇血管上皮細胞抑制劑治療;如果RAS基因屬於野生型,也就是沒有突變的,則會選擇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治療。 選對標靶 晚期也有機會長期存活 曾有一位大腸癌肝轉移的病人,透過RAS基因檢測,確認癌細胞屬於野生型基因後,以標靶藥物縮小肝轉移病灶,進行局部處理,最後才把大腸癌腫瘤切除,讓原本末期的他,因而重獲長期存活的機會。 戴主任指出,讓病人在早期就給予標靶治療,像是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這一類的藥物,再加上化學治療,比以前單純只是化學治療,得到完全控制的機會高非常多。標靶治療若針對末期病人提早使用的話,雖然五年存活只有24%,可是相較沒有使用時的11%,已有大幅的提高,用與不用算是有著顯著的差異。 不良飲食是主因! 籲癌友積極配合治療 不良飲食方式是大腸直腸癌末期的主因,醫師鼓勵癌友積極配合治療,全面控制率可以大幅提升,也呼籲民眾注意飲食,每兩到五年一次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提早治療。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15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