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後腦相連」連體小姐妹分離手術大成功!「第一次對看照」感動所有人

「後腦相連」連體小姐妹分離手術大成功!「第一次對看照」感動所有人#媽媽寶寶

文.整理/黃煜嵐 連體嬰的分離手術本身就非常困難,尤其當連接的器官碰到需要一分為二的時候,更是風險極高,若不幸只能保留一位孩子時,對父母來說更是無比煎熬。 關於連體嬰的成因,目前學術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胚胎一分為二的過程比正常時間晚了一些,於是原本應該是雙胞胎的寶寶,因為只完成了部分的分離,導致成為了連體嬰;另一種的說法為,可能在胚胎分離之後,兩個胚胎的某些部位貼在一起,於是這些身體部分在發育過程中相連了。常見的連體嬰部位多在胸部、腹部或者髖部。 以色列有一對1歲大的連體嬰姐妹,而她們相連的部位在後腦勺,一直以來都如同背對背擁抱的她們,原以為永遠無法面對面見到彼此,再經過專家與醫師的共同努力下,幸運的透過分離手術看到對方!   經歷12小時的艱難手術,手術不僅成功且恢復狀況良好 根據外媒《BBC》報導,為了這次的連體嬰分離手術,以色列的醫學中心特別聘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事前準備好幾個月,包括:將充氣矽膠袋植入孩子頭部,循序漸進延展她們的肌膚、頭骨重建後,以植皮方式恢復女嬰頭部的完整性、為了讓女嬰的家屬們放心,還採用3D虛擬實境模型。 歷經長達12小時的手術後,終於完成姐妹倆的頭皮移植,手術完成後,她們的恢復非常良好。姐妹的整形外科負責醫師表示:「她們目前都能獨立呼吸和進食。」而讓人開心的是,這樣的腦部連體嬰分離手術,全世界只有20例動刀個案,這次手術也是以色列醫學史上第一次。參與的醫療團隊都感到與有榮焉。 也因為分離手術把握孩子發育前的黃金期進行,導致雖有生理缺陷,但若如期康復,身體及認知能力能趕上一般孩子,讓姊妹們可能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醫療團隊希望盡早進行分離手術的原因! 這對雙胞胎姐妹從連接到分離就像一場奇幻旅程,如今終於像是重獲新生,可以「獨立」的面對未來的生活,而他們的父母也對參與這場手術的所有人,感到萬分的感激,自己的寶貝孩子們,終於可以「面對面」看到彼此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吃這些東西,會影響寶寶膚色?

孕期吃這些東西,會影響寶寶膚色?#媽媽寶寶

文/楊雅亭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營養師魏賓慧 寶寶生出來皮膚黑,難道是媽媽懷孕時吃太多醬油的關係嗎?坊間常常流傳這樣的說法,想要寶寶皮膚白晰,多吃蘋果等食物準沒錯!真的是這樣嗎?營養學家告訴你真正的密秘。 有人說身為孕婦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想像小寶寶出生時的模樣,是否有著一對明亮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嘴巴,還有美麗的肌膚呢?有趣的是,眾人都深信,孩子的五官取決於父母的遺傳基因,但是膚色呢?卻有另一番看法。坊間我們經常聽見婆婆媽媽對著媳婦女兒們,傳授如此偏方:「懷孕時吃了沾上醬油的食物,嬰兒皮膚就會變黑;如果經常喝豆漿、牛奶,多吃珍珠粉、燕窩,嬰兒的皮膚才會白嫩嫩。」 孕婦吃進的食物會影響寶寶的膚色嗎?其中有哪些營養學原理?還是這一切只不過是缺乏實證的傳說罷了? 膚色天生就註定 「膚色從受孕那一刻就決定了,皮膚黝黑的父母,生出小麥色肌膚的寶寶機率較高;相對地,膚色白晰的父母容易生出白寶寶。」萬芳醫院營養師魏賓慧表示,胎兒的膚色主要取決於父母的遺傳基因,與孕期的飲食無關,千萬別過量補充偏方。反而容易導致準媽媽的飲食不均衡,影響健康;建議準媽媽們不妨養成均衡飲食的好習慣,體內維生素不虞匱乏,寶寶的皮膚自然也會比較健康。 以下就最常被討論的影響膚色的食物類型,一探究竟。 【迷思1】造就白寶寶的食物 *牛奶 絲裐般色澤的牛奶、豆漿以及杏仁奶茶,不禁讓人想到經常喝這些飲料的孕婦也比較容易生出白嫩嫩的小寶寶?魏賓慧營養師表示,孕婦牛奶、豆漿為豐富的蛋白質食物來源,有助於孕婦及胎兒的組織修補、建造,胎兒生長發育良好。牛奶除了提供豐富蛋白質外,每杯(240c.c./杯)牛奶亦含有250-280 毫克的鈣質,有助於胎兒的骨骼生長,並可降低媽媽懷孕中後期的抽筋現象,建議孕婦們每天要喝2杯牛奶。 *豆漿 而有「植物性牛奶」之稱的豆漿,則提供有乳糖不耐症的孕婦的另一種選擇,雖然豆漿的鈣含量遠低於牛奶,但鐵質含量卻是牛奶的4倍,是補充蛋白質食物的良好來源,為避免攝取過多的糖分加重身體的負擔,魏賓慧營養師建議孕婦可考慮選擇低糖或是無糖的豆漿,並增加其他含鈣食物的攝取〈例如小魚乾、豆類製品、綠色蔬菜〉, 以補充足夠的鈣質。 *杏仁奶茶 那麼「杏仁奶茶」營養成分又如何呢?魏賓慧營養師表示,堅果類的杏仁含有豐富礦物質鎂,適當地補充可以安撫孕婦緊張、焦躁的情緒,對神經系統有穩定的作用,除了減少孕婦的情緒化的反應,亦可以調節肌肉收縮的現象,改善抽筋的問題。不過,市售的杏仁奶茶,要小心糖分問題。  *蘋果、梨子、芭樂 「想要胎兒白,孕婦就要多吃蘋果、梨子,還有芭樂。」針對這個觀點魏賓慧營養師表示,水果中的維他命C,除可以增加免疫力外,亦有助於膠原蛋白的合成,但是不足以影響胎兒的膚色。她強調不同水果,含有不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植物性化學物質,只要適當地均衡攝取,皆有助於寶寶的發育。 *珍珠粉及燕窩 有不少孕婦相信,懷孕時吃了有滋補養顏聖品之稱的珍珠粉或是燕窩,寶寶肌膚想必也會白晰亮麗。魏賓慧營養師特別提醒媽媽們,在補充這些補品時,必須留意產品的成分、來源及建議用量,以免造成一些微量物質殘留身體,危害健康。 【迷思2】造就黑寶寶的食物 *醬油 醬油則是坊間最盛行的造就黑嬰兒的流言,魏賓慧營養師表示,此為無稽之談,只是孕婦的確必須減少攝取高鈉食物,舉凡由醬油、味素、辣豆瓣醬等醬料,或醃漬、罐裝食品均須少吃,以改善孕婦在懷孕中後期所出現的水腫現象,特別是高血壓的孕婦;因此烹調用鹽要減少、選擇新鮮食物為主要的飲食重點。 【迷思3】造就黃寶寶的食物 每天大量地吃木瓜及芒果,你很可能出現皮膚泛黃的現象,這是β -胡蘿蔔素攝食過量產生的副作用——胡蘿蔔素血症,於是有人好奇如果孕婦大量地吃著含有β-胡蘿蔔素的南瓜及芒果,寶寶會不會也成了黃寶寶?魏賓慧營養師表示,別擔心,β-胡蘿蔔素並沒有毒性,只要孕婦減少β -胡蘿蔔素的食用量,維生素自然就會代謝掉了,泛黃的膚色自然有所善。 均衡飲食 選擇顏色多變的蔬果 魏賓慧營養師指出,懷孕期間最重要的是適當地攝取均衡飲食,而選擇顏色多變的蔬果,自然能夠吸取多種維生素及抗氧化物質,無論是對準媽媽或是胎兒的肌膚都能產生最佳的保護作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2歲男童性侵10歲女童,辯:爸媽每天都這樣!別讓幼兒看見父母做愛,撞見更別說謊

12歲男童性侵10歲女童,辯:爸媽每天都這樣!別讓幼兒看見父母做愛,撞見更別說謊#媽媽寶寶

整理/游資芸 當幼兒看見爸媽做愛別當沒事,因為你不知道孩子會怎麼想!越南順化一名年僅12歲男童到鄰居家玩耍,發現大人不在家,竟將10歲女童拉到房間內性侵,男童被逮捕後對警方說:「爸媽平時在家都這樣。」他只是「有樣學樣」而已,令人震驚! 受害鄰居女童被性侵後身心受創,向外婆訴苦,讓她氣得趕緊報警!男童來到警局供稱,自己會這樣做是看到爸媽每天做一樣的事,於是自己也學起來。而男童媽媽回答警方的話更讓人搖頭,她說:「兩個小孩子在一起根本不會發生什麼事,只不過是鬧著玩而已,我兒子平時很乖的。」 偵辦警察對於兩人說法雖無法置信,但由於男童年僅12歲,按照越南法律規定,無法追究男童的刑事責任。 孩子最好別看見父母性行為 這起男童性侵女童事件提醒父母,性教育刻不容緩。當代心理學網站2019年10月7日發表「我的孩子看到了我做愛!」文章提醒,孩子最好不要看到爸媽的性行為,保持適當的「界限」很重要!父母在做愛前,應該先鎖上房間的門。 如果撞見了,請不要說謊 但是,如果孩子無意中看見父母做愛,爸媽千萬別叫喊、生氣或羞愧,否則孩子會意識到父母情緒不對,就會跟著害怕,「父母需要隱私,但性並不可恥。」 如果父母已建立隱私的「界限」,那麼第一句話可以說:「你敲門嗎?」對孩子重申尊重隱私的重要性。如果剛好正在做愛,孩子走了進來,可強調:「請回到你的臥室,我們很好,但現在需要隱私。」 日後孩子問起父母當時在做什麼,都要誠實回答:「我們正在做愛,這是大人在彼此關心時所做的,但我們需要隱私,所以鎖門,也希望你敲門。」 小心孩子留下心理傷害!不同年齡做法不同 性學家列維科夫(Logan Levkoff)表示,不同年齡的孩子,父母要用有不同的方法。嬰兒時期可能還好,孩子還無法理解父母所做的事。但到了幼兒時期,「孩子有時會認為這是暴力或令人恐懼的事,應該加以解決。」 一位媽媽曾分享,當兒子在學步期時,一次她和先生做愛時,她的「聲音太大了」,兒子認為繼父正在傷害媽媽。 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助理教授高松景強調,當孩子不小心看見父母在親熱,可能會感到好奇、或受到驚嚇,以為爸爸在欺負媽媽。當夫妻行房被孩子撞見,許多人因為當下感到尷尬、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解釋,便以各種理由搪塞,例如:做瑜珈、摔角、玩遊戲等等。 但高松景指出,不應迴避孩子的疑惑,要用健康的心態應對,告訴孩子事實:「爸爸媽媽很相愛,在做親密的行為。」在孩子3歲以前,不需要談到性交的細節、跟孩子做過度的解釋,重點是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讓孩子在心裡留下陰影,產生錯誤的聯想。 若孩子已經年紀比較大,仍然感到好奇,會進一步追問,家長可以尋找合適的繪本,讓他了解性行為是愛的表現,也能藉機介紹生命的誕生。但高松景提醒,雖然夫妻之間的性行為是一種愛的展現,但夫妻在做愛時仍不宜讓孩子看見,因為性是隱私的事情。 當孩子上小學後,對性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另有專家建議,若孩子對性話題太不舒服,可以先不用熱烈討論。但當孩子到10歲以上,如果不小心發現了父母做愛,甚至表現出極大的反感,「這是一個好時機,讓孩子了解性在成人關係中是一種令人愉快的私人活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把讚美換成敬重與欣賞,婆媳間不再劍拔弩張

把讚美換成敬重與欣賞,婆媳間不再劍拔弩張#媽媽寶寶

文/曾郡秋 讚美,比罵人的學問還多,還要更複雜,婆媳間該如何讚美?才能真正表達你內心的感謝和由衷之意?才不會被人視為背後隱藏著心機或挖苦之意? 人們常說要讚美別人,但讚美別人真的不容易。仔細觀察,在美言之後,事實上隱藏許許多多關係上的錯縱複雜與位階高低。所以在職場上,當一個主管讚美下屬:「你處理這件事很有效率,非常好!」有可能只是一種便宜行事的開端,因為主管想要這個下屬在短時間內完成更多事。 有時候,同儕間的讚美:「你的包包好好看喔!你變瘦囉!你好美喔!」可能是她正在隱藏自己對社交上面的不安;有時候,親子之間的讚美,恐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開端。 婆媳相處掌握2原則 亞洲的婆媳關係,確實缺乏了讚美,心理師葉北辰表示,當我們談讚美一個人,或稱讚一個人,其實是站在一個有位階高低關係上。如果我們把「讚美或稱讚」換成「敬重與欣賞」這樣的角度,就會消除位階高低。因為我敬重或欣賞你,不一定有位階高低,若是站在這個觀點,婆媳間如何在生活裡表達對對方的敬重與欣賞,便可以依循二個簡單的原則來處理: 1.具體事實 比如當老人家行動不是那麼方便,走路都有困難,但她出門為全家買早餐,這是一種照顧力的展現。當媳婦的人就可以說,「謝謝你」、「我很佩服,我覺得這很不容易」,因為對一個走路都有困難的人來說,這確實不容易。 所謂的具體事實,就是: 1.你看見了對方做了什麼。 2.你真心覺得這件事以對方的能力來說非常不容易。 3.你真心覺得在這件事裡,你可以看到對方的用心、努力,和為什麼事情在付出的態度。 因此,根據具體事實而發生的讚美,不能是刻意的或多出來的。比方,如果上述老人家行動自如,且常常出門運動後順便幫家人帶回早餐,你可以對老人家說「謝謝。」但若又多說了「我很佩服,我覺得這很不容易。」真的會讓人覺得很詭異。一句好話若變成了有詭異感,就不如不說! 2.比例原則 如果媳婦之前老是吃很辣,婆婆都會念,又或者可能忘了把某件物品放在原位,或交代要買某個東西卻買錯了,但有一天,婆婆在某一種情境下居然不念了,當然可以對她做適度的表達。 倒過來也是一樣的,比如婆婆常常穿黑衣服,有一天,突然穿了件花色的衣服顯得整個人很精神,又或者不常化妝卻突然為了出席某個場合化了妝。 生活小細節 都能延伸成任何讚美 對於這些生活裡不常見,但對方突破了原本的習慣做了某些改變的事,就值得去表達敬重和欣賞。你可以說「謝謝你接納我這麼做」、「謝謝你願意表達支持」、「我很感謝你有看到這件事」、「你的支持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很欣賞你對我做的這件事」等。 葉北辰表示,婆媳之間,要常常靠著話語,鼓勵好行為的出現,或是鼓勵對方做多一點讓彼此感覺更好的事。一段關係若是常存在著善意,就會引發更多的善意,表達方式「對的」、「無對立位階感」的善意,也會更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那種關係裡不必要的緊張,也會消除。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會生也會養!「林叨囝仔」即將迎接六寶,獨特風格教養帶出獨立乖巧的孩子

會生也會養!「林叨囝仔」即將迎接六寶,獨特風格教養帶出獨立乖巧的孩子#媽媽寶寶

文/謝佩妤 採訪諮詢/「林叨囝仔」親子部落格經營者 林叨媽咪Sydney 孩子是恩典!婚後不避孕、旁人眼中最敢生的親子部落客「林叨囝仔」,今年再度驗到兩條線,全家歡喜迎接六寶的到來。雖然手把手將孩子帶大不容易,但林叨媽咪享受當媽媽的過程,並以其獨特的風格教養,培養出乖巧獨立又惹人喜愛的林叨囝仔。 爽朗的笑聲,伴隨靦腆的笑容,在俏麗姣好的臉龐下,隱約能感受到一份單純,與生俱來的「樂天」、「勇敢」,成為她最吸引目光的特質,她是「林叨囝仔」的媽咪,也是親子部落格的經營者,Sydney。 與擔任獸醫師的林叨爸結婚十多年來,生養了五個孩子,將孩子視為「上帝的恩典」,兩人在婚前即達成婚後不避孕的共識,以喜悅的心迎接每位孩子,並持續等待著更多孩子的到來。 今年四月,Sydney再度宣布懷孕的消息,不僅成為發燒話題,更讓許多網友們佩服不已,忍不住留言「恭喜,太厲害了!」不過,面對即將迎來第六個孩子,她卻笑說:「等很久了!」雖然與上一胎出生僅僅隔了一年三個月,對她而言,卻是漫長的等待時光。看到兩條線浮現眼前,有如中樂透般驚喜,如今已有六個月身孕的她,談起當時情景,仍舊藏不住內心喜悅,就像一位初次迎接新生命的準媽咪般,散發出滿滿幸福感。 懷孕過程的辛苦 有孩子們的體貼與溫暖 許多人好奇,Sydney生養這麼多孩子,是否懷孕過程都順利且輕鬆舒服?事實上,她是容易害喜的體質,每一胎都得經歷三個月的害喜過程,每一次乾嘔也會折騰她到全身癱軟,但她並不特別在意。由於平時需照顧孩子,加上事業忙碌,無暇顧及自身不適,因此,害喜的日子也經常就在邊吐邊做之中度過,反倒是孩子們心疼媽咪的貼心舉動,成了難以忘懷的感動。 Sydney提到,他們都是最佳幫手!讓她印象深刻的一次害喜,孩子們居然自動自發自行準備午餐,有趣的是,當時剛結束前一份錄製工作,攝影機仍置於腳架上,他們還特地按下錄製功能,對著鏡頭闡述:「媽咪今天身體不舒服,我們要自己做飯。」並將製作過程一一記錄下來,Sydney形容,看見影片的當下,一顆心簡直被他們的可愛之舉暖到融化了! 不僅是神隊友 林叨爸也是十八般武藝精湛的高手 談起另一半,相信許多媽咪們會有同感,若對方願意主動分擔家事,可說是最幸福的事。林叨爸在這方面是行動派代表,在Sydney此次懷孕期間,不僅從洗衣、曬衣到整理衣服一手包辦,有時也會烹煮餐點、照顧孩子,為她減輕不少負擔。Sydney笑說:「他時常嘴巴上不說,就默默地把事情做完」,那些未曾以言語表達的體貼,都被林叨爸化為最實際的行動,付諸於生活。 在Sydney的眼裡,林叨爸就是超級神隊友,待在他身邊,常覺得自己像他的女兒般,備受呵護與寵愛。不僅如此,這位年紀長她十歲的枕邊人,也如同武林界的高手,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一出手一切妥當,不僅家事處理明快,在孩子的帶領上也很有一套。 猶記拍攝當天,為了讓工作順利進行,看見林叨爸將孩子們召集起來,講定規矩,話語中不帶任何負面情緒,不慍不火的聲調中像藏了神奇魔法般,字字句句都紮實地傳遞至每一位孩子心裡,攝影棚內,彷彿多了一間小小幼兒園教室,輕輕鬆鬆搞定五個孩子!當時,林叨爸一手抱著睡著了的五寶悠悠,一邊交代孩子們彼此照顧,從身後望去的背影特別帥氣! 不過,林叨的爸爸可不僅擔任這些角色,在Sydney無助時,也膽任她精神上的堅強後盾。 樂天性格積極面對挑戰 開銷大兩人一起扛就不卡關 現代人不願意生孩子或生得少,多半是因為擔心經濟上無法負擔,當然對於生養了五個孩子的林叨,在經濟上也是一大考驗。孩子們的吃喝、尿布、衣服等物品以及教育,樣樣都是花費,Sydney與老公兩人得一肩扛起,加上上有父母需供養,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光用想的都讓人壓力山大。 但這旁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務,對於樂天的Sydney而言,卻鮮少遇到喘不過氣的窘況。或許是個性使然,在經濟上,遇見迎面而來挑戰,她總能先將壓力置於一旁,專注於解決事情,一但找到辦法就解除警報,並且過了就忘,也不會讓壓力成為不快樂的來源而影響心情,她說:「身旁的親朋好友都不會感覺到我經濟壓力很大,反倒覺得我一派輕鬆的樣子,好像任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當然,Sydney也經歷過被金錢追趕的緊要關頭,真的撐不住時,就會找另一半訴苦,好好大哭一場後,靜下心來聊一聊,再一起振作、想辦法,有了老公作為支柱與陪伴,即使再難過的關卡,也能提起勇氣面對與度過,一起過關斬將。 秉持共同信念 在安全範圍讓孩子各方嘗試 養育孩子極其不易,不僅開銷支出龐大,在教養上更需花費心思,但Sydney與老公秉持著共同信念:「相較於將孩子生下來卻放任不管,滿足孩子們的需求,用心對待與教養才是負責任的態度」。兩人不僅在婚前就做足功課,參加各式家庭教育課程講座、看教養書,不時展開一場場的兩人會議,討論帶孩子的方法與觀念,並在孩子出生後,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 對待孩子,兩人努力滿足其生理需求,又不過分強調心理需求,在教養上,更適時給予彈性,劃分出明確界線與範圍,只要不危及生命安全,都願意讓孩子們盡情嘗試。 Sydney強調,讓孩子嘗試各種事物時,也會確實告知危險性與注意事項,若孩子不小心受傷,兩人也不過於緊張或展現焦慮情緒,腦海中更從不上演各種小劇場,比孩子提前緊張,當爸媽從容自在,孩子也能坦然面對挫折,受了傷就包紮,跌倒了就站起來,她說:「林叨的孩子從不覺得跌倒、受傷了就該哭,而是從中得到經驗後,未來更懂得如何拿捏分寸並保護自己。畢竟,世界上沒有爸媽能夠永遠保護孩子,訓練孩子獨立不僅僅是愛的表現,更為孩子的未來奠定良好基礎。」 夫妻倆也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從做中學,鼓勵他們身體力行,像是縫紉、烹飪、畫畫等,孩子們自然而然在生活中練就這些本領。以嘗試為起點,以執行爲過程,漸漸地,培養出一項又一項技能,無形中,也成為林叨獨一無二的標誌。 從小訓練作息、大的帶小的 爸媽也能享有充電時光 若長期關注林叨IG就會發現,Sydney不像許多媽媽疲於照顧孩子,犧牲生活與休息時間,讓孩子霸佔生活的全部,在工作、家庭照顧孩子之餘,她不僅能做指甲、學烘焙,將自己打扮漂亮,還能時常與老公浪漫約會,維持夫妻感情如戀愛模式,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撇步就是從小訓練孩子規律作息及生活自理能力。 讓孩子從小養成午睡、晚上固定時間就寢的習慣,這期間有約莫十二小時,就是Sydney與老公真正的下班時光,於是聊天談心、散步或是出門看電影、啜飲一杯酒,好好享受一番,就能真正充電,不僅維繫夫妻感情,也為生活開一扇窗,透透氣,抒發壓力再帶著愉悅的心情,轉換回爸媽的角色,少了忙亂與焦躁,也才能教出快樂、身心健康的孩子。 而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也已漸漸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年紀長的孩子更會帶領著弟弟妹妹遵守家中的規範,讓生活更有秩序,這也減輕了Sydney許多負擔,她打趣得說:「我算是很閒的媽咪,帶這麼多個比帶一個輕鬆多了!」 告狀太無聊 爸媽不當裁判也沒有處罰 孩子多,難免也會引起爭執、相互告狀,通常爸媽不是花費心力扮演和事佬,就是得換張臉當上裁判,但在孩子多的林叨,卻有與眾不同的處理方式。 沒有懲罰機制,不會看見愛的小手,不會聽見孩子被鞭打時發出的哀嚎聲,更不會看見孩子們面壁思過,就連相互告狀的戲碼也鮮少發生。「罰站、鞭打等看似簡單、快速的懲罰方式,但實際上的教育意義是零,還會產生許多負面效果。」 Sydney說:「我們就不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裁判,若發生爭執,就讓孩子們自行溝通,林叨還有一個家規,告狀之前,必須先說出對方2個優點,加上沒有懲罰機制,即使孩子來告狀,也不會給予另一個孩子懲罰,甚至還得讚美對方,於是告狀漸漸的也就變成了孩子眼中的無聊行為。」 不過,即使少了懲罰,孩子們仍必須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承擔起後果,當遇到無法承擔後果的情形時,Sydney就會透過體驗讓孩子了解自身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傷害。例如:孩子不吃飯,就得承擔餓肚子到下一餐;若孩子將沙子丟向他人眼睛,就矇住他的眼睛,讓他同理對方的感受,孩子就懂的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 自身過往經驗 帶孩子踏上與眾不同的自學旅程 在孩子的學習方面,林叨爸媽也沒有少下功夫。走在台灣教育體制外的想法,是相信每個孩子的獨特與價值,也是源於兩人自身經驗的對照。 對比不愛念書、聰明愛玩,學習了各種技能的老公,Sydney從小是學霸,每天埋首於教科書堆中,考試滿分,但出社會後,卻發現自己無精通的一技之長,深怕孩子們只專注學科而侷限了其他技能發展,於是決定帶孩子們踏上自學這趟教育旅程。 在家自學,可享有學校的資源,也能選擇想上的科目與決定是否到校上課,於是Sydney讓孩子們一兩天到校學習、參加學校球隊,了解學校的運行方式,並與其他小朋友接觸、互動,希望他們看得更多,也能學會如何和學校老師及同學相處。其餘時間,就在家中,自己教導孩子學科與才藝,例如:音樂、美術、裁縫等,希望孩子能發展出許多專長,最大的期許就是他們能養活自己。 登山、環島也是自學計畫的一環 Sydney與老公也熱愛帶著孩子們上山下海,體驗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Sydney提到,戶外活動也是自學計劃的項目之一,深入大自然,孩子們可以接觸各式生物、開啟想像空間,同時,也是給孩子們的一點挑戰,特別是登山、環島過程中,不允許輕言放棄,得靠著堅強意志力與耐力,一步一步倚著冒險精神咬牙走完旅程。「孩子會不斷喊著腳痠、好累,但在鼓勵之下,也沒有放棄,直到攻頂的那一刻,那種滿足實在難以言喻。」 Sydney回憶,帶老大糯米前往嘉明湖時,糯米曾出現喘不過氣的情形,兩人趕緊拿出氧氣瓶讓他吸並陪伴他,還好不久後就恢復體力,一路活力滿滿到山頂。「辛苦又好玩」是糯米對這趟旅程下的註解,Sydney也發現,孩子也藉由這些過程累積了經驗,對自己更有自信,在這些挑戰中,能看見孩子成長,是爸媽最欣慰的事。 近十年的積累 當媽早已駕輕就熟 配合此次拍攝,林叨一家特地由高雄北上,中途在外住宿過夜,Sydney在IG上分享,過去幾乎不曾與孩子們同睡,這一晚看見熟睡中的五寶格外有感,遙想第一胎到現在,歷經十年淬鍊,帶孩子們看不同的世界,從生活中培養興趣與技能、探索大自然的神祕與生機,這些都讓一家人一同成長。而在教養路上,雖然帶孩子的大原則未曾改變,卻也讓自己有了更多彈性,不若當初面對大寶、二寶時,想掌握好所有照顧細節,現在的她,成了一位隨興的媽咪,心情更為放鬆與自在。 對於當媽早已駕輕就熟的Sydney,一打多早已不是什麼難事,接下來即將迎接六寶到來,仍會以其獨特的教養風格來帶領,並繼續等待、陪伴更多孩子,「能生幾個就生幾個,生下來,我們就會好好養他、愛他」,源於「孩子是恩典」的堅強信念,在平凡日常中培養獨立、各有特長的孩子,將是他人眼中不平凡的林叨囝仔。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家有雙胞胎!教養要注意這些事…

家有雙胞胎!教養要注意這些事…#媽媽寶寶

《媽媽寶寶》編輯部 擁有一對雙胞胎抱在懷中,可說是父母最溫暖的慰藉,但新手爸媽光是照顧一個新生兒就已經手忙腳亂,更別說是同時要照顧兩個寶寶,背後所要承擔的辛苦及付出的心力,可能比兩倍還要多更多! 從小就要找時間分開單獨帶孩子出去玩,讓他們覺得自己獨一無二 雙胞胎在一起可以互相依賴,有伴陪在身邊很安心,但寶寶都會有向外探索的欲望,建議家長必須要滿足孩子的欲望,更要讓孩子有與父母單獨相處的機會,從小就要找時間分開單獨帶孩子出去玩,讓他們覺得自己獨一無二。  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特質,雙胞胎雖然總是在一起,關係緊密,但在成長過程中也必須要學習我的、你的及大家的差異,讓他們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界線。等孩子漸漸長大,則最好讓雙胞胎分在不同的班級上課,因為即便是雙胞胎,一定會有一個比較獨立、發號施令,另外一個則比較依賴、負責跟隨執行,所以要讓他們學習獨立,培養即便單獨與外界接觸也能具有安全感。 父母總會無形中,賦予兩個孩子中年紀比較大的重要任務,並且對事情做決定,所以許多雙胞胎家庭選擇不分辨孩子的年紀大小,都叫名字來稱呼,讓他們知道彼此是一樣的,兩個人都很重要,或者是家長會讓兩個人輪流當哥哥或姐姐,學習承擔責任。 雙胞胎最討厭被問到「有沒有心電感應」的問題,因為雙胞胎朝夕相處,通常更懂得彼此的想法及需求,加上遺傳基因的影響,做事情決定的方式也相似,但這並不代表有心電感應,只是人們會不斷地放大及以偏概全,彷彿雙胞胎就等於「心電感應」。 誰身高比較高?誰身材比較豐腴?誰長得比較可愛?誰功課比較好?誰比較會彈鋼琴?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比較,家長自己也難免會比較雙胞胎的外表、學歷與能力,即便自己秉持著從不比較的心態,週遭的親朋好友也總不免要詢問一番,此時父母的回答格外重要,透過父母的回應,可以化解孩子心裡的疙瘩,且為了避免直接性比較,競爭更加激烈,成長過程不同班是較好的選擇。 雙胞胎是彼此最好的夥伴,互相支持不孤單,準備東西給雙胞胎時,應事先做好記號或使用不同顏色,以利孩子及父母分辨物品的所有人,但有時候不可能所有玩具或用品都準備兩份,因此,家長要適時教導孩子分享的概念,別讓他們認為自己的物品備感威脅,等到雙胞胎開始懂事就會學習互相分享,但可能對於雙胞胎以外的孩子有距離感,這時家長也必須要好好跟孩子溝通,避免打罵。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來同理心培養還有分歲段~心理師不藏私3招同理心培養小方法:認識情緒、學習付出、善用繪本

原來同理心培養還有分歲段~心理師不藏私3招同理心培養小方法:認識情緒、學習付出、善用繪本#媽媽寶寶

文.整理/黃煜嵐 採訪諮詢/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洪意晴心理師 同理心的發展與寶寶的先天氣質有所相關,每個寶寶有著自己的先天個性,其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會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因此,也會造成寶寶發展同理心時的差異。例如:若寶寶的情緒較穩定,就比較有能力去感受他人的情緒,反之,則較難去關注他人的情緒;或是若寶寶天生充滿好奇心、喜歡與人互動,就比較有助於孩子認識他人情緒,進而培養同理心;否則,若對於新事物比較容易出現退縮反應,則可能較難主動體會他人的感受。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即便先天氣質會影響寶寶同理心的發展,但只要父母願意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不評斷孩子的每個發現、不過度主導孩子的學習、並且總是接納、讚美他的每個創意,讓他能安全探索這個世界、安全地表達自己,他就會對周遭的人始終保持好奇,並自然地去關懷與覺察他人的情緒,進而發展出對人的關懷與同理心。   .1歲前:自我概念尚未成熟 對於「我」的概念尚不明確,透過聽到自己的哭聲、動動與嚐嚐自己的小手小腳,寶寶才開始熟悉自己的身體,並對於自己的身體動作有所認識。 .18個月後:以自身出發去感受旁人情緒 寶寶逐漸開始有了「我」的意識,此時,對於別人的不幸,他會以「我也有不幸」來表示同情,例如:當有其他小朋友跌倒了說痛痛,他也會指出他曾經受傷的地方說痛痛,或者他會企圖以自己遭遇不幸時所獲得的安慰方式去安慰他人,例如:寶寶可能會摸摸那個人跌倒受傷的部位,因為他之前被這樣對待過。 .2~3歲:開始意識到他人的情緒 幾乎已經能視自己為一個生理上有別於他人的個體,對於「別人的感覺」或「別人對自己的感覺」有更多的重視,孩子會愈來愈基於別人的感覺而行動,不再只是基於自己的感覺而行動,洪意晴心理師表示,這是因為寶寶此階段開始發展「角色取替」的能力,係指一個人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待一種情境的能力。所以他們會開始知道,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不一樣。 .4歲:清楚辨別情緒 孩子就能很清楚明確地分辨出他人的快樂與悲傷。 .6歲後:同理心發展大至成熟 此時已能擴及到其他人的生活情境中,會去體會他人的遭遇。例如: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分離、對未來的期待或種種的得失等,明白每個人的感受是生活經驗所影響的,而不只是對當前的情境所引發,此時,孩子的同理心發展幾乎已臻於成熟。   3方法教出同理心寶寶,天下父母心皆希望孩子善良,也能被世界溫柔對待 1.帶寶寶認識情緒:教導孩子辨認當下情緒,讓孩子了解此時的感受是屬於何種情緒,並協助他正確表達,如:「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不能出去玩」或「現在不能看電視讓你好生氣」等,提供孩子日後辨別他人相同的情緒感受並給予同理,家長也須同理孩子的心情、給予接納,使孩子日後也能在相同情境下,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他人。   2.學習對他人付出關心:爸媽可以教育孩子隨時給予他人小小的幫助,並引導孩子去感受其中的快樂,同時,觀察孩子的表現,並適時給予具體讚美,也能讓孩子感受被關心的感覺,當孩子被稱讚,他會知道自己的能力被看見,使他更有信心、也相信自己能夠為他人付出關愛。   3.善用繪本或故事引導:對孩子來說,遊戲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孩子用來學習或認識這個世界的媒介。透過有故事情節的遊戲或繪本,爸媽可順著故事情節,讓孩子深入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去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場去感受該角色的感覺,也能有機會練習用他人的立場去表達感覺。   請避免冷漠與強勢的教養態度,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避免冷漠以對 照顧者總是冷漠以對,會讓寶寶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需求得不到回應,進而認為環境不友善,並因此失去對人的興趣,阻礙了孩子同理心的發展。對1歲內的寶寶而言,雖然他們還未能發展出同理心,但已經能開始跟他人的情緒產生共鳴,也會複製照照顧者的態度去面對人群。   .避免強勢教養 家長若時常用懲罰、強勢的態度與說理方式來教養,孩子容易覺得自己的情緒不被了解,相對也比較難以了解別人的感受。如:當寶寶再大一點時,也許會比較有自己的主見與要求,想要買東西時,如果父母只是禁止,跟孩子說:「不能買」,那麼孩子只學到規則,他們的心情並沒有被同理,此時孩子就很難學到如何同理別人。如果父母能多加一句:「我知道不能買讓你很難過,來,媽媽抱抱安慰一下」,孩子的心情能立刻被了解,他們也就能夠間接學習到如何同理別人。洪意晴心理師認為,當孩子的心情被家長照顧到時,他們日後才有能量去照顧別人的心情。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在幼兒園沒玩伴?當孩子說:「沒有同學想跟我玩」,先別慌張!讀懂背後真心話,3狀況一次解析

孩子在幼兒園沒玩伴?當孩子說:「沒有同學想跟我玩」,先別慌張!讀懂背後真心話,3狀況一次解析#媽媽寶寶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友緣基金會臨床諮商心理師陳奕安 當孩子跟爸媽反應在幼兒園沒有玩伴,不免讓爸媽感到擔憂。由於小小孩的社交經驗不足,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沒有同學想跟我玩」的感覺,專業心理師分享3個常見狀況,並提供爸媽實用的因應對策! 狀況1.孩子不知道怎麼邀約同學一起玩 如果孩子不知道該如何主動邀約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爸媽可以先在家中跟孩子進行練習角色扮演,讓自己成為孩子練習邀約的對象。 跟孩子練習角色扮演 友緣基金會臨床諮商心理師陳奕安指出,如果孩子完全沒有概念該怎麼做,可以由爸媽先進行示範,例如說:「我現在這裡有很好玩的玩具,你要不要跟我一起玩?」,接著再反問孩子,「你聽到這句話時,會想要跟我一起玩嗎?」讓孩子從一來一往的對話中,想想怎麼邀約會比較合適,一步步練習表達內心的想法。 先陪伴孩子進行邀約 由於小朋友的社交經驗不足,有時候由爸媽直接跟孩子說怎麼做,不過,孩子無法理解而覺得太過困難,或者孩子在和爸媽練習時,能順利說出想講的話,但實際跟其他孩子互動時,仍然遇到阻礙,這時候如果狀況允許,爸媽不妨陪同小朋友一起去邀約其他孩子,在一旁適時提供輔助。 例如,爸媽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說:「我現在是xxx的傳聲筒,他現在想跟大家講一些事情,但要自己講還有點困難,所以我先幫他傳話喔!」或者跟孩子提議,「你要不要試著自己講一半、我講一半?」陪伴孩子累積表達的經驗,讓孩子能漸漸由自己獨立進行邀約。 狀況2.孩子不知道怎麼參與遊戲 如果爸媽了解到的情形,是孩子會坐在其他孩子旁邊,看著別人玩遊戲,一心想著要跟其他孩子玩,但遲遲沒有說出口,可能代表孩子的同學並不曉得孩子想要參與遊戲。因此,爸媽一樣能透過角色扮演的練習,協助孩子對其他同學表達內心的想法。 先陪伴孩子在家中玩遊戲 陳奕安心理師指出,有些遊戲有明確的開始及結束時間,如桌遊,導致孩子要中途加入遊戲會比較困難,因此,也可以協助孩子判斷遊戲何時結束,什麼時候適合跟其他孩子進行邀約。如果孩子遇到的困難,是不熟悉遊戲規則,導致難以加入別的同學正在玩的遊戲,爸媽也可以先在家中陪同孩子一起玩,幫助孩子了解遊戲如何進行。 狀況3.孩子與同學發生爭執 陳奕安心理師表示,另外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孩子本來在跟同學一起玩,但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事情,讓孩子和同學不歡而散。 觀察孩子與同學的互動情況 爸媽可以根據自己跟孩子互動的經驗而進行推測,例如,若孩子感到挫折時,就會有想動手打人,或者跟孩子玩遊戲時,孩子常常中途鬧脾氣、不願服輸,或想要更改遊戲規則,要同學全聽他的話,那麼可以想見,在跟其他同學玩遊戲時,也有可能發生相關問題。藉由先了解孩子跟其他同學互動的情況,再針對不同問題,陪伴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相信能更加幫助孩子與其他同學順利地一起玩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