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不可逆,但可以預防!失智症起因於大腦神經系統失調,除導致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退化、語言失調、行為異常等症狀外,也與憂鬱、情緒低落等身心健康問題有關。醫師提醒,想預防失智,先從日常生活型態下手,更提供每個人都該學會的10招「健腦大法」,幫助儲備腦力更靈活,從今天開始遠離失智風險,別嫌早也不嫌晚。
失智症不可逆,但可以預防!失智症起因於大腦神經系統失調,除導致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退化、語言失調、行為異常等症狀外,也與憂鬱、情緒低落等身心健康問題有關。醫師提醒,想預防失智,先從日常生活型態下手,更提供每個人都該學會的10招「健腦大法」,幫助儲備腦力更靈活,從今天開始遠離失智風險,別嫌早也不嫌晚。
照顧大腦認知功能退化患者是一個漫長歷程,依著退化嚴重程度不同,有些患者無法做出合適的行為表現,也有些患者出現敵意、妄想等精神症狀,使照顧者疲於應對之外,也會產生困惑、無力、挫折、害怕、失望,甚至是厭惡等情緒,更可能還會引起照顧者的罪惡感,但照顧者的痛苦遠不只如此⋯
台灣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每4名65歲以上長輩就有1人有認知衰退狀況,醫師提醒,大腦認知功能在40~50歲開始有退化的現象,別把失智誤認為正常老化,可透過3關鍵降低認知衰退危機。最新研究也發現,綜合維他命能減緩認知衰退6成。
台灣國寶級雕刻家朱銘22日晚間,被發現於台北士林區住家輕生身亡,享壽85歲。據媒體報導,他晚年身體狀況不佳,罹患慢性病需長期用藥,曾向家人多次表達負面情緒,研判為久病厭世,家屬對此解讀並無異議。當晚妻子報案後,警方在客廳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我上樓了」,成為朱銘的最後遺言。
失智症的治療藥物,是扮演控制病情、延緩退化速度的重要角色,能改善認知、行為和情緒等等病徵,並非無法治癒就不用治療用藥。研究指出,早期診斷、藥物介入者較晚期佳,也證實服用藥物,對於退化型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其延緩惡化的效果較為顯著。
失智症的長輩在初期到中期時,他的行動能力並沒有受限,但失智症者由於認知功能退化,在生活中易出現空間認知障礙問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因此照顧者可透過友善的失智症患者居家環境,持續提供失智症者適度的刺激與足夠的知識,並調整照顧與溝通的方式,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而減少問題行為,減低照顧者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在金馬獎獲最佳劇情長片的電影《瀑布》中,由賈靜雯飾演的女主角羅品文,是一位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母親,揭露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居家隔離期間,因性格壓抑、失婚而接連出現幻覺,造成與女兒的一次次爭執、情感撕裂,也是繼《與惡》一劇後,再度喚醒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重視。
老年失智證實可逆轉!台大醫院最新研究統計156位、平均年齡82歲的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合併失智患者,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術前有近4成屬輕度失智患者,術後持續追蹤1年,有超過1成病人改善至脫離失智症。此研究成果近期已在國際頂尖老年醫學期刊《老化》(AGING-US)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