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總感覺「睡不飽」跟少喝水有關?腦復健專家祭「3招」急救愛睏腦

總感覺「睡不飽」跟少喝水有關?腦復健專家祭「3招」急救愛睏腦#大腦

到公司時總是昏昏欲睡?曾因無法早起而耽誤大事?你可能以為自己只是睡眠不佳,找一天睡飽就好了。在日本從事腦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在《告別拖延腦》分析了8種與拖延症狀有關的大腦類型與改善的練習辦法,其中關於「愛睏腦」就特別針對碰到正事就感覺到睏意,因而精神難以集中、浪費時間在發呆的人。以下為原書摘文:

想擺脫瞎忙?別讓大腦處理垃圾!心理專家揭密資訊過載「3大風險」

想擺脫瞎忙?別讓大腦處理垃圾!心理專家揭密資訊過載「3大風險」#大腦

每天打開手機,各種新聞消息總是迫不急待擠進眼前。但你可曾想過針對這些資訊,一一反思求證嗎?心理學博士黃揚名在《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分析,打發時間吸收無用訊息,可能不知不覺放棄求證、吸收了錯誤觀念,不如好好重新規劃自己的時間,利用可信的資訊管道,減少大腦處理訊息的壓力,把時間更有效的活用在正確的地方。以下是原文書摘:

火燒屁股才著急?「拖延症」無關性格,你其實正在「傷害大腦」

火燒屁股才著急?「拖延症」無關性格,你其實正在「傷害大腦」#大腦

有些人做事總習慣拖到最後一刻,每次在死線前追趕進度、吃盡苦頭時,心中暗自發誓下次絕不重蹈覆轍,但同樣戲碼依然反覆上演,從未改善。在日本從事腦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在《告別拖延腦》中想告訴大家,越拖會越傷腦,別再自嘲懶惰、歸咎給性格,這一切其實能透過行為科學的實驗,逐步改善,停止傷害大腦的拖延行為。以下為原書摘文:

精緻糖吃多傷腦!營養師教減糖「天然甜」3道食譜輕鬆煮

精緻糖吃多傷腦!營養師教減糖「天然甜」3道食譜輕鬆煮#大腦

一般談及「減糖」,直覺聯想是為了「減肥」,但其實對大腦而言,也非常重要。《腸道菌對了身心就健康》一書中解釋了糖如何透過「腸-腦軸」刺激我們越吃糖越渴望更多甜食,為避免過多糖份,影響身體甚至腦部記憶力,營養專家教你聰明選擇能夠釋放天然甜份的食材、降低精緻糖的攝取。以下為原書摘文:

最新研究》「這樣走6個月」就能讓大腦年輕9歲!

最新研究》「這樣走6個月」就能讓大腦年輕9歲!#大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走路太平凡了,畢竟多數人都會走路,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創造多走路的機會。最新科學發現,只要前腳接著後腳一步步往前走,走6個月,就能將大腦裡的時鐘往回轉。發表在《神經學期刊》(Journal Neurology)的臨床研究發現,只是走路或是其他如騎室內腳踏車等中等強度的運動,僅僅6個月,就能增進年長成人的大腦思考敏銳,如果還搭配改變飲食,甚至可以逆轉大腦年齡9歲。大腦的4種能力都因運動變好這個研究特別的是,受試者增強了大腦的執行功能,也就是專注力、自律能力、組織能力和達成目標的能力,都因為運動而變好。此研究共有160位55歲以上、沒有運動習慣的成年人,已經有高血壓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自認很難下決定,記憶不好,也難專注,經過測試也確認有認知功能下降現象,但尚未確診失智症。受試者隨機分成4組,第1組吃「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是一種低鹽、低油、多蔬菜、多全穀,對抗高血壓的飲食方式,這組受試者必須跟隨得舒飲食指南,但不用運動。第2組被要求運動,但不被鼓勵改變飲食。這組是被監督在心肺功能的運動設施上,他們要做10分鐘的暖身後,再走路或騎腳踏車35分鐘。第3組則是既運動也改變飲食。這組受試者既遵循得舒飲食,還要每週運動3次;而第4組則是接受衛教,不要求改變飲食,也不用運動。經過6個月,有運動的兩組的結果都展現大腦執行功能進步,只有衛教的那組則認知功能持續下降。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阿茲海默預防診所主任艾沙桑(Richard Isaacson)對CNN說,即使在非常短時間裡從事有氧活動,對大腦依舊有重大影響,「就算你付錢,也沒有人能幫你恢復健康,但你自己就可以,而且只需要6個月。」改變飲食組,心智功能卻沒有太大變化。艾沙桑說:「我必須很謹慎地說,在這研究裡飲食發現沒有幫助,但我相信飲食會有幫助,因為大腦是身體的一部分,任何改變都會影響身體,也會影響大腦。」運動並改變飲食的那組進步最大。這組整體執行思考能力測驗達47分,高於只有運動的42分和改變飲食的38分,甚至逆轉大腦年齡9歲。這怎麼算的?第1作者布魯曼陀(James Blumenthal)對CNN解釋, 研究之前,這組受試者的平均心智執行能力是93歲,和真正生理年齡相仿65歲的人相比,有28歲的巨大距離,但經過6個月運動和改變飲食,受試者的心智年齡降回84歲。研究人員相信,此研究支持一般概念裡的健康生活形態,可以保護老化的大腦。而且,這是臨床研究,實際將運動放入受試者的測試裡。以往證實生理活動可以增進老年人心智敏銳的研究,都無法證明因果。運動要成為規律必須非常方便不過,也要提醒,運動要成為規律,必須非常方便。受試者1週走路或騎自行車3次,布魯曼陀對《Web MD》說,「他們不是訓練去跑馬拉松,但幾乎每個人每天都起床運動,並一星期流汗幾次。」研究人員也認為這研究規模還太小,看不出各組之後的變化,未來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證實。這研究結果還是令研究人員振奮。因為這群資深受試者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也有慢性病的風險,更是常常久坐。但「無論幾歲,開始永遠不會太晚」,阿茲海默協會科學專案主持人法果(Keith Fargo)接受《Web MD》採訪時說。走路已經大有效益,但你還是可以讓走路更好。就是將步伐加大,比平常走路大10公分,就能加快速度,增加腳跟接觸地面的壓力,更能鍛鍊臀腿肌力。站起來,我們出門走走。(本文摘自/活好: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和自己呼吸合拍的生活/重版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