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睡前追劇難入睡 大腦易「當機」!

睡前追劇難入睡 大腦易「當機」!#大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幾年的劇沒有最好看,只有更好看!我的病人群和朋友圈,很多人都陷入瘋狂追劇的生活中,平常大家回到家吃完晚餐,洗完澡,再做做手邊的事,最好的追劇時間,就是趁睡前的那段空檔了。但必須要跟大家聊聊,睡前追劇可能會造成的大腦負擔!如果有腦霧問題的時候,還是要小心追劇為妙。睡前追劇是腦霧致命傷?!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吧,隨著劇情的高潮起伏,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被歐巴寵愛的幸福中;有時劇情急轉直下,來個驚心動魄的場面,哇! 這下子不得已關掉手機或是平板的時候,常常心情還是久久無法平復。大家想想看,如果睡前的時候,心情的起伏那麼大,無法好好放鬆,是不是入睡的過程也許就不會那麼順利了?加上盯著電子產品散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我們在頁數提到,褪黑激素是大腦中很聰明的睡眠誘發因子,因此褪黑激素的短缺,會導致大腦過於亢奮而睡不著,就算睡著了,搞不好夢裡千百回想的念的,都是剛剛糾結虐心的劇情,這更有可能會讓我們的睡眠品質下降。睡前追劇的腦霧高風險久而久之,如果我們總是沒有辦法睡得夠長夠深,我們的神經系統就容易不穩定。再加上追劇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靠在床邊,用手拿著手機或平板觀看,有時劇情高潮迭起,一個姿勢維持1-2個小時都沒有調整,這種不正確的姿勢,長時間累積也會造成問題: 像是頭痛、頭脹或是頭暈,就會比較容易發作。 明明沒有發生什麼特別惱人的事,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容易焦躁和易怒,好像看什麼都不太順眼。 工作的時候也常常提不起勁,總是覺得自己十分地疲勞和倦怠。 還時常丟三落四,老闆或是客戶交代的事,一轉頭就忘得一乾二淨。 容易造成肌筋膜的發炎或緊縮,所以就比較容易感覺手臂、頸子、肩膀或是背部,開始產生痠、痛、或是緊繃的現象。 因為眼睛離螢幕過近和時間過長的使用,容易產生乾澀或是模糊的現象。幸福追劇指南下次追劇的時候,千萬要注意: 接近睡覺前的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 ,追劇就記得先暫停下來了,讓自己的腦袋和心情,能夠有一段舒緩平復的時間,聽聽 OST(原聲帶)也不錯啊! 將電子產品的亮度調暗,或是切換到夜間護眼觀看模式,讓眼睛適度休息,可以避免睡前藍光的刺激,使得腦子過於亢奮。 在觀看的時候,盡量找一個能端正坐好的位置,讓背部有良好的支撐 ,避免癱靠在床上,記得將床留給睡眠就好。 將電子產品放在固定的台面,或是投影到比較大畫面的電腦螢幕或是電視上, 不要讓脖子必須過度前屈凹彎,也盡量避免用手,長時間去支撐電子產品。能夠確保睡眠的品質,讓大腦還有神經、肌肉系統獲得適度的休息和保護,遠離疼痛和情緒不穩的偷襲,這樣我們才能盡情地享受追劇帶給我們的小確幸呀!(本文摘自/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三采文化出版)

講座/煩惱與大腦

講座/煩惱與大腦#大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會恐懼未來,擔心,期待,只因為你有個正常功能的大腦?面對物質環境時,人們慣常使用的是腦袋的「知性」與「理性」,也就是推理性的思維,我們可以從腦袋的意識心讀到內在潛意識的訊息,只要強烈的感覺與信念湧起,就可以學會看到自己的內在訊息,這便是「覺察」 ,即認識自己。(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主題:煩惱與大腦講師:邱聖聰 /壽山診所內科 醫師時間:107年9月14日(五)下午2:00-4:00地點: 賽斯教育基金會 台北分會(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49號6樓)洽詢: 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醫學會(02) 2219-3379   賽斯教育基金會  台北分會(02)8252-4377

生活缺乏變化 認知能力退化致痴呆

生活缺乏變化 認知能力退化致痴呆#大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是學習的動物,每個世代都得學習大量事物,才有辦法瞭解社會如何運作;長大後又必須快速學習新事物, 才能夠走過一生之中不免出現的變動。最後年紀大了,也一定得活到老學到老,讓大腦維持基本功能。微精通是最佳的學習策略,也是找出可以研究什麼事物的方法,對一生都必須學習的人類來說有眾多好處。大腦是可塑的:用進廢退多年來,人們還以為大腦灰質的容量是終身固定的,而二十歲之後多多少少會日漸退化。我們現在知道這種說法完全不正確,大腦神經在一生中會持續成長、改善。大腦可塑性最重要的研究者麥克.梅策尼希博士寫道:「大腦可塑性是一種物理過程。灰質可能萎縮,也可能增強。有可能出現新的神經連結,不斷強化,也可能減弱或中斷。例如學到新舞步,大腦就會冒出下達那個舞步指令給身體的新「連線」(神經通道)。忘記別人叫什麼名字時,也反映出大腦的變化—曾經連結記憶的「連線」退化,甚至中斷。顯示大腦中出現的變化可能帶來進步(新舞步),也可能帶來退步(忘記名字)。」活用大範圍 使大腦重建連結「用進廢退」這幾個字,實在太適合拿來形容大腦的可塑性。微精通顯然與大腦息息相關,豐富多元,而且學起來很快,讓我們有機會不斷運用大腦,在一生中持續鍛鍊腦筋。從演化的觀點來看,充滿微精通的生活比較自然,比較接近我們的獵人採集者祖先所過的多元生活,不像現代人的生活處處受限,一切繞著電腦螢幕打轉。微精通可以帶來演化方面的好處,高度專精反而有危險。古典吉他等音樂家大量使用身體的某一部分,例如手跟手指,而其他地方不動,會造成大腦認為手指與手腕周圍的區域無用。時間一長,由於「用進廢退」,差異日漸放大,造成未使用的區域被關閉,就連彈吉他需要用到的部位,大腦都失去掌控,最終造成吉他手失去演奏能力。療法是不能只用手指,得改用整隻手臂彈奏,重建連結,慢慢讓大腦重新出現平衡(也就是不過度專精)的身體神經「圖像」。生活缺乏變化 少用感官而認知能力退化海伯定律是基本的神經科學觀察。痴呆症為何如此普遍,梅策尼希提出看法:因為我們讓生活太過缺乏變化,太少用上各種感官,很容易就過著自動駕駛的生活。然而,那種日子過久了,基本認知能力不免退化。世上其實僅有三.四%的人是「天生的專家」,其他人則是因為外力不得不專做一件事。然而企業界推崇的「造雨人」(rainmaker),卻是藉由跨界,把傳統的點子應用在出乎意料的領域,發明出新產品,甚至創造新市場。那樣的人才過著豐富多元的生活,除了自身認知能力獲得提升,還得以過著美好的物質生活。用進廢退,讓大腦有事幹吧。(本文摘自/微經通/大塊文化)

肉食不好?適度食用有益大腦!

肉食不好?適度食用有益大腦!#大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大腦老化,大致來說即是指額葉萎縮或衰退。若想要對抗老化,日常飲食生活究竟能發揮多少作用呢?日本人常說「年紀大了要多吃粗茶淡飯」。由於日本的飲食習慣自一九七○年代以後快速歐美化,引發不少肥胖問題,因此產生這種說法。飲食歐美化指的是飲食中含大量肉食與脂質。但是這個飲食的問題癥結,在於攝取脂質含量多的肉食與暴飲暴食,而不是肉食本身。適食肉類攝取色胺酸 可延緩年老血清素減少請不要忘記,受到飲食歐美化影響而改以肉食為主的日本人,就是因此才變得長壽。因為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在戰後才超過五十歲。至於歐美的平均壽命,比日本早五十年、也就是在邁入二十世紀之前便已超過五十歲。日本人便是經由肉食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因此提高平均壽命,這一點毋庸置疑。尤其是到了六、七十歲後,飲食習慣會自然減少吃油膩的食物。話雖如此,實際上是因為變得難以吸收油膩食物。因此,反而應該多吃肉類,幫助大腦維持運作。許多荷爾蒙與腦內物質都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分泌也不例外。不過,研究指出,如果適度食用肉類,從中攝取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即可延緩血清素減少的速度。日裔夏威夷人吃較多肉 反而比一般日本人長壽以下再為各位說明肉食的好處。肉類攝取量高於日本人平均量的日裔夏威夷人或沖繩縣民,比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更長壽。他們吃的肉比當地的日本人還多,結果反而比較長壽。就基因背景而言,日裔夏威夷人比沖繩人更接近日本本地人士,由此可見氣候或食物的影響甚大。因此,即使是中高齡者,也須適度攝取肉類。關於這一點,有些人不免擔心脂肪的問題,但是研究已證實,稍微豐滿的人最為長壽。也有研究指出,脂肪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蔬果含抗氧化物質 有助抗老化另一項可經由飲食防止老化而備受矚目的成分,便是抗氧化物質。長壽地區的人民經常食用有助預防老化的食物中,就富含抗氧化物質。身體與鐵一樣,一旦氧化就會生鏽,這就是造成老化的原因。抗氧化物質就是能抑制氧化的物質。最為人所知的典型抗氧化物質有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等等。含有這些成分的食材大多是水果與蔬菜,而這些食材在流行病學研究權威者看來,同樣對長壽貢獻卓絕。順帶一提,歐美各國更盛讚大量使用蔬菜的日本飲食為健康的飲食法。日本人不論男女皆健康長壽,便是最佳證明。也就是說,日本原有的飲食生活本來就已富含抗氧化物質,再加上受到歐美國家西化的影響而多吃肉類,平均壽命因此快速成長。像歐美那樣一天吃兩百至三百公克的肉,確實有可能造成問題;但適度食用肉類,據知對大腦的確是有幫助的。(本文摘自/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時報出版)

男女思考大不同 跟大腦細胞有關!

男女思考大不同 跟大腦細胞有關!#大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你正站在鐵軌上,一列火車朝著你的方向疾駛而來,此時此刻,你大概不會好奇地駐足沉思:「咦,這火車的速度有多快啊?火車上有多少乘客呢?這列火車從哪一站出發呢?要多久才會抵達目的地?」你若真的這麼呆立原處而自問,你極有可能隨即命喪軌道上。親密關係中想到壞事 是為了能獨立一人存活極度危機需要有不假思索的快速行動,而我們大腦內最急速行動的區域,完全不管任何具體與數學計算的內容,也不理會任何耗費時間的元素。它最首當其衝的重要任務,是保護我們免於送死。因此,大腦在確保我們好好活著的任務與功能上,是不是完美而稱職呢?肯定是!不過,面對愛,它是不是澈底沒轍呢?絕對是!我們大腦的求存技巧與法則,一旦遇到愛與親密關係,就顯得一無是處,格外不對盤。其實那是不難理解的,因為那些保護我們免於被殺的事情,往往正是保護我們免於投入親密關係,或使我們盡可能維持獨立一人的狀態。女性大腦擅長平衡 男性則擅於緊急反應最近,坊間有許多涉及大眾心理學的論述,特別針對女性與男性大腦之間的差異,多所著墨。例如,我們從丹麥學者派肯柏與漢斯.甘德森的研究中得知,男性在出生時,便比女性擁有更多的大腦細胞。然而,神經科學家保羅.麥克蘭卻發現,女性大腦在平衡對稱與融會貫通的能力上,遠優於男性。從物種演變的角度來看,男性大腦在「反應的連結」上,比「威脅感的連結」還要強烈。在《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這本書中,作者薩波斯基指出,男性在面對威脅時,比女性更快速反應,迅速行動,而且維持較長遠的警戒狀態。而女性則為了確保自己的安全,傾向把他人拉進來一起攪和或私下了事。除了男性與女性之間大腦與神經系統的些微差異之外,身為人類,不論男女,我們共享了一般生存與親密關係的動力和欲求。我們大腦內部最基本的機制其實是一樣的。(本文摘自/大腦依戀障礙/橡實文化)

大腦額葉掌控情緒 算術、朗讀可活絡

大腦額葉掌控情緒 算術、朗讀可活絡#大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早在一九三○年代,便已提出「情緒是由邊緣系統產生」的假設。經過後人日益的研究,有了更重大的發現。事實上,過去早已假設控制情緒的具體位置,就在腦內的大腦新皮層中,即命名為「額葉」的區域。大腦新皮層覆蓋邊緣系統周圍,並根據各部位分成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其中,額葉在頭部前方,相當於額頭的內側。額葉受損不影響智力 而是控制情緒的能力為什麼說「額葉負責掌控情緒」呢?舉個例子。若是罹患腦梗塞或腦瘤等腦部疾病,病患會因為腦部受損部位所影響,有的人失去計算能力,有的人則會說不出話來。因為大腦各區域負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額葉如果受損,智力測驗的成績並不會下滑,受影響的反而是控制情緒的能力。葡萄牙籍的埃斯加.莫尼茲醫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一九三五年發明了額葉切除術,一九五○年代則證實這項手術產生的後遺症,因而也令人聯想到額葉與情緒的關係。額葉切除術是從人體其他部位進行切除額葉的手術。方法有許多種,有的是在頭蓋骨上鑽一個洞,利用細長的手術刀切除額葉;有的是將冰錐插進眼窩,切斷神經纖維。額葉切除術後 病患缺乏感情、失去自我當時已假設額葉會造成負面情緒,為了改善尚無治療方法的思覺失調症及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才發明了額葉切除術。美國精神科醫師渥特.富利曼等人對精神病患施以額葉切除術後,發現可抑制精神病患的暴戾性情,這項劃時代的治療方法因此風靡世界各地。發明額葉切除術的莫尼茲醫師於一九四九年獲頒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得獎理由是「發現額葉區域腦神經切斷療法,對特定精神疾病具有治療效果。」在施行額葉切除術後,如果病患的智力完全不受影響,確實是一項能穩定情緒的劃時代療法。然而,自從莫尼茲醫師獲獎後,卻陸續發現有些病患變得無精打采、缺乏感情,失去了自我。原以為是「奇蹟手術」的額葉切除術,頓時成了「惡魔手術」而遭到全球禁止施行,但是人們也因此了解情緒的掌控是與額葉息息相關的。人驚慌時 額葉血流量大減到了一九九○年代後期至二○○○年代初期,隨著檢測大腦活動的科學儀器日新月異,已能利用磁振造影技術具體呈現腦內的血流量,腦科學因此急速發展。經過研究證實,人的所作所為,是由大腦的某個區域主導。例如讓接受試驗者進行算數與朗讀,會發現腦部血流量活絡的區域各不相同。透過實驗即可得知,「算數是與腦部某個區域有關」。一般來說,角迴是算數中樞;顳葉則是語言中樞,與朗讀時的語言理解能力有關。這些行為確實能增加該區域的血流量,但是研究顯示,額葉的前額葉皮質血流量更多。由此可知,算數及朗讀可活絡額葉。另一項實驗則顯示,人處在驚慌狀態時,額葉的血流量會大減。由此便能大致了解,額葉功能不佳時,即無法有效掌控情緒。(本文摘自/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時報出版)

感情升溫卻期待壞事發生 是大腦搞鬼

感情升溫卻期待壞事發生 是大腦搞鬼#大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交往的熱戀期間,情侶對心中深切的希望殷殷期盼,心嚮往之。當兩人的親密關係逐漸加溫而雙方日益親近、越來越相互依賴時,伴侶圈圈可能於焉成型,而他們對天長地久的渴望與感知也與日俱增。當然,那可是他們最期待、互許對方的未來。親密關係中 開始期待糟糕的壞事然而,有時候,伴隨「安全感」而來的,卻是一種截然相反的狀況。源於早期生命對依賴的期待與恐懼,因為沒有在交往熱戀或約會期間出現,卻在親密關係的升溫與互許承諾時被啟動了。結果是,伴侶們竟在他們的親密關係中,開始期待最糟糕的壞事發生,而非好事臨門。期待最糟的壞事,從達成目的的角度而言,一點兒也不合邏輯,從表面的意識與警覺性來看,也毫無必要,因為這一類的期待置身於大腦深層的非語言區域。身為伴侶與別人的伴侶,我們大部分人首當其衝要面對的,是最基礎的生存法則,以及幾近獸性與本能的自我。大腦最初的連結 是爭奪而非愛事實上,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人類是因為簡單的一條命令「你不可被殺」而安然歷經數千年的。愛與爭奪,同時是我們大腦的生存條件。雖是這麼說,然而大腦最起初、最重要的連結是爭奪而非愛。顯然,大腦最首要的功能,是要先確保我們以個體與物種的本質,先求能讓個體好好活著。其實,這是異常美好而重要的事。不幸的是,我們大腦中那個善於保護我們免受殺害的部分,同時也有點魯莽與愚蠢。它們最基本的信念是:「先殺再問」。(本文摘自/大腦依戀障礙/橡實文化)

總愛「貼標籤」?是你的大腦搞的鬼!

總愛「貼標籤」?是你的大腦搞的鬼!#大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期待已久的遠足即將到來,不知道那天會是什麼天氣。請問,你是哪種人呢?「我出門一定是晴天」、「我出門一定是雨天」、「以上皆非」?A:因人而異(正確答案是3)我都說自己是「雨男」,因為,翻開學生時代的相簿會發現,我去旅行時多半會遇到下雨。當然,就算我沒去,那些地方那天應該本來就是會下雨。所謂「雨男」的說法不過是迷信。血型占卜有同感 大腦重視與假設一致的事不過,大腦的判斷有點複雜,它會特別重視跟我們的假設或信念一致的事例。比方說,很多人看血型占卜或動物占卜時,會莫名地深有同感,認為:「對耶,對耶,我就是這樣」,這也是出於此效應。這種效應若擴大至整個社會,就會產生各種迷信。結果,人會只看符合自己想法的部分,只要與信念一致,我們就會更相信。相反地,與信念不同時,我們會覺得那是例外而忽視。像是以下這些刻板印象(不論哪個都不正確):鄉下人比較親切、滿月的夜晚,出生率比較高、在黑暗中看書,眼睛會變差。大腦先入為主的習性 當心總在貼標籤社會的一般共識很難修正,但我們不可忽視大腦這種以先入為主觀看世界的習性,因為如果發展成將人事物區分類型、貼標籤的狀況,如:「B型人就是這樣!」、「女人果然就是怎麼樣」、「反正黑人就是如何如何」,就會產生偏見與歧視。這種大腦習性,甚至也會在警察辦案及處理證據,或是學者做實驗等專業領域中,造成問題。網路上雖然有各種資訊和意見,但事實上,我們會傾向去讀跟自己信念一致的內容。再者,在社群網站上,我們也會加入跟自己同類型的人,所以在此機制下,本來就比較容易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而且,近來網路瀏覽器還會依據使用者過去瀏覽的頁面,自動將使用者感興趣的網站排序提前,以至於更助長個人確認其信念。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人們都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對於不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則會被忽略。(本文摘自/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