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遠離大腸癌 飲食、運動為關鍵

遠離大腸癌 飲食、運動為關鍵#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國人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肥胖人口大幅增加,因此,體內環保成了一項重要的事情,只要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預防癌症做起,就能力行體內環保,幫助身體越來越健康。對此,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連續6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榜首,每年新發生大腸直腸癌病例數約1萬4千人,且病例數正逐年上升外,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大腸癌除了遺傳外 飲食也是重要關鍵之一雖然大腸癌的成因除了會受遺傳因素影響外,飲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賴煌仁醫師表示,目前有研究發現高纖維、高鈣的飲食,加上持續規律的運動,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像是蔬食的飲食方式就可以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幫助腸道蠕動,排泄有毒物質,避免腸道產生癌化的病變,另外,也可增加人體的活力與免疫力,輕鬆達到體內環保、遠離癌症。腸胃大掃除很簡單 多吃蔬果多喝優酪乳花蓮慈濟醫院劉詩玉營養師表示,讓身體的腸道適時的大掃除,把累積的毒素廢物清一清,也是一種體內環保,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飲食做起,像是可多吃當季的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或是未精製的五穀雜糧、麥片、火龍果等。因為這些食物裡,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水溶性纖維、乳酸菌、果寡糖,另外,像是優酪乳、優格、AB菌中的益生菌,也能有助於整腸、體內環保,幫助身體促進正常排便。每周運動280小時 可促進身體代謝除了蔬食飲食外,養成每天規律的運動,也能幫助腸道運動,排除消化吸收後的殘渣廢物,減少體內有毒物質殘存,花蓮慈濟醫院許文林副院長表示,平日養成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而週六週日運動1小時以上,一星期總運動時數須達280分鐘以上的運動,像是慢跑或是持續走路30分鐘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促進加速身體的代謝,幫助體內大掃除。

養成每天運動半小時 有助於增加壽命

養成每天運動半小時 有助於增加壽命#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我們都知道養成運動好習慣,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外,更能獲得愉悅心理、改善負面情緒,但根據統計顯示,台灣有近7成的民眾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其中又以女性運動量不足比率佔世界第一,男性則與日本並列第一。對此,臺南市衛生局表示,若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恐會增加6%心臟病、7%第二型糖尿病、10%結腸癌等慢性疾病的危險性,此外,乳癌發生率與缺乏運動也有關,所以,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是保持健康的首要條件。成年人每週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而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指的是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舒服的對話,但無法唱歌,讓人覺得有點累,心跳及呼吸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好比像是快走、拖地、健康操、普通速度騎自行車、登山健行等。在成人部分建議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30分鐘運動分3次 可增加代謝率研究指出,運動時間是可以分段累計,把一天30分鐘的運動分成3次完成,也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因為運動後代謝率的增加會持續一段時間,分次運動時,代謝增加的次數累積起來就會比單次運動還要多,所以分次運動的效果不輸單次長時間的運動。所以,不要再說沒時間運動了,只要每天撥出3次10分鐘,即可輕鬆累積身體活動量,立即享受運動的好處,例如:降低血糖、增加新陳代謝率、減少憂鬱、促進睡眠、促進認知功能等。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更可以增加壽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癌、乳癌、強化肌肉和骨骼,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幫助控制體重,而且肌膚看起來也會更年輕。運動前後的飲食 會影響健康效果除此之外,運動前後的飲食也會影響到運動的效果,若忽略運動前後的飲食和水份的攝取可能讓身體產生脫水或是營養不均衡的現象,因而傷害身體,因此,衛生局提供民眾3點運動過程中要注意飲食事項,幫助大家養成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以維持並增進健康。1)運動前/可攝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提供肌肉活動所須熱量。2)運動中/不管是前中後,都要隨時都要補充水份,喝純水最好,以避免身體流失大量水分。3)運動後/可以選擇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補充能量,蛋白質的食物修復受損的肌肉組織,注意熱量要控制在300大卡以內為宜,例如一杯無糖豆漿加上一條香蕉,健康營養又不怕胖。

做對6件事打造無害運動人生

做對6件事打造無害運動人生#運動

人人都知道運動好處多,但不知道的是錯誤的運動不但不養生,甚至還比不運動更傷身!不過別緊張,只要注意6個小地方,就能快樂運動,享受流汗快感。 聰明運動,汗不白流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要活就要動」的說法。因為,要使身體機能達到最佳的狀態,除了要靠「飲食均衡」,以及「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適量運動也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國外的研究就曾顯示,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腹部肥胖,有助體重管理、降低血脂、血壓、血糖及增加心肺功能。例如一項由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與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合作的研究,並發表在2013年12月的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的結果計算出,每天多走2000步,可降低8%到10%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光靠走路 不喘也有運動效果而研究也同時發現,走得越多,心血管疾病風險可降更多。若每天走2000步的民眾能增加到4000步,一年後可降低16%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果日走6000步則可降低24%風險。另一項研究則顯示,運動4到6週之後,情緒及心肺功能都會感到明顯的進步。這項研究可以說打破過去國內醫界認為運動一定要達到微喘、流汗程度才有效,但有動比沒動好,走路也能達到一樣效果。只不過,不論是哪一種運動,都必須持之以恆,並養成生活習慣才行,否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之下,反而更會增加心臟負擔,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風險。所以,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建議您最好養成隨時隨地輕鬆運動的習慣,或依個人的體能與喜好,從低強度且遵從度高的活動開始,慢慢增加運動量,並持之以恆。一個念頭帶來5種好處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說法,運動與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主要是因為運動具有以下5大好處:1)提升心肺耐力、肌力和肌耐力的功能,增進健康體能。2)可以促進心理的健康,避免憂鬱和改善心理認知功能。3)改善疾病發生的危險因子,像是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壓和高膽固醇。4)增進身體功能性的能力,就是維持身體從事每日生活所需的活動之能力。5)降低疾病死亡率,例如冠心症、中風、部分癌症、第二型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只不過,雖然運動與健康的關係密切,如果沒有良好的觀念與運動方式,非旦可能無法讓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有可能因為運動傷害,加重身體的負擔。對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就曾經建議有心運動的民眾,必須做好一些事前準備。這是因為,規律運動雖然可以促進健康、增加生活情趣與活力。但對對有些人而言,例如罹患心臟病者,在開始從事運動之前,應該要先詢問醫師意見,並且遵照其指示辦理。緩和運動做對 才能清除代謝廢物規律適量的運動固然有益身心,但仍需有正確觀念與準備措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這些正確觀念與措施包括以下6大重點:1)運動前先做暖身運動(warm-up),並續做伸展運動5至10分鐘/暖身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並且均衡地分佈在肌肉中,以達到逐漸增加體溫與肌柔軟性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預防運動傷害。伸展活動可以有效增加關節活動度,以及肌肉伸展性,進一步減少運動的傷害。一般的運動只需要做簡單的伸展動作即可,但是,如果要從事特別劇烈的運動,必須確實執行伸展運動。2)運動後應續做緩和運動(cool-down)10至15分鐘,整個運動才算結束/運動後應留一些時間做緩和運動(像是走步或伸展肢體),讓身體回復至休息狀態。活動量的逐漸減緩有助於清除因運動,而產生的代謝廢物,並且幫助血液流回心臟。3)運動時應使用適當裝備及護具/使用裝備首要考慮適合的鞋子。不同種類的運動,應選擇不同功能設計的鞋子。例如慢跑及快走,必需穿著慢跑鞋。運動時需要保護的其他身體部位,還包括了頭部、牙齒、眼睛、膝蓋及肘關節…等。4)注意運動過勞現象/運動時感覺疲累或缺乏興趣,很可能是因為運動量增加太快或太大所致。這個時候,需要減少運動強度及頻數,讓自己獲得足夠的休息。至於運動期間感覺疼痛或不舒服,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警訊。他可能是運動過量,甚至是已經造成傷害的徵兆。5)運動時身體若感覺不適,應立即休息並停止運動/不舒服時立刻休息,可以有效減輕因活動所引起的身體不適,並起避免傷害繼續加劇。如有傷害發生時,就應該儘快找醫師。6)休息、冰敷、壓迫、抬高是處理急性運動傷害的4大原則/運動時若發生急性挫傷、關節韌帶扭傷或肌肉肌腱拉傷,都應該要立即休息、停止運動。在此同時,也要對受傷部位進行冰敷。之後,再用彈性繃帶施以壓迫性包紮,並且抬高患部。(冰敷要領:每次時間不超過20分鐘,但可重覆多次使用)(本文經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廖俊凱醫師審閱)      Box、運動前7大問,Are You Ready? -活動量簡易自我評量方法 下列7個問題,是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轉譯成中文,可供15~69歲的民眾自行作答,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決定在增加活動量前是否須先詢問醫師的意見。但是,假設您已超過69歲,且原本不常活動,在增加活動量前,都應該先詢問醫師的意見。   活動量簡易自我評量表(適用於15~69歲年齡層)                                             1.  是 □  否 □  醫師是否告訴過您:您的心臟有些問題,您只能做醫師建議的運動?  2.  是 □  否 □  當您活動時是否會有胸痛的感覺?  3.  是 □  否 □  過去幾個月以來,您是否有在未活動的情況下,出現胸痛的情況?  4.  是 □  否 □  您是否曾因暈眩,而失去平衡或意識的情況?  5.  是 □  否 □  您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且可能因活動而更惡化?  6.  是 □  否 □  您是否有因高血壓,或心臟疾病而需服藥(醫師處方)?  7.  是 □  否 □  您是否知道您有任何不適合活動的原因?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答案解說》 *一個以上的問題答「是」時:在開始增加活動量或做體能測定之前,應該先詢問醫師的意見,並告訴醫生那些問題的答案為「是」。而回答「是」有兩種可能。一種的「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增加活動量,仍然可以從事任何活動;至於另一種「是」則在顧及安全的考量下,必須禁止某些活動。此時,應該告訴醫生您想做的活動,並徹底遵循醫師的建議 *所有問題都答「否」時:可先做體能測定評估,這是確定您的基本體能最好的方法,以進一步計畫您增加活動量的方法。或是可以開始增加活動量,但是,必須逐步且漸進地增加,以確保安全  《答案解說》一個以上的問題答「是」時:在開始增加活動量或做體能測定之前,應該先詢問醫師的意見,並告訴醫生那些問題的答案為「是」。而回答「是」有兩種可能。一種的「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增加活動量,仍然可以從事任何活動;至於另一種「是」則在顧及安全的考量下,必須禁止某些活動。此時,應該告訴醫生您想做的活動,並徹底遵循醫師的建議所有問題都答「否」時:可先做體能測定評估,這是確定您的基本體能最好的方法,以進一步計畫您增加活動量的方法。或是可以開始增加活動量,但是,必須逐步且漸進地增加,以確保安全 (文/本文經《財訊》雜誌「30歲就該存的3張健康保單」授權轉載)

樂閱讀/運動社團 能使心理素質變強

樂閱讀/運動社團 能使心理素質變強#運動

無法承受挫折的人變多,分析箇中原因,我認為和學校的運動社團活動減少大有關係。各種運動社團和啦啦隊等組織,可以說是集矛盾與不合理於一身。在這麼民主與自由的環境中,各種運動社團或啦啦隊內部的管理,卻非常不自由,像是必須絕對遵從學長的命令、在學長喊「停」之前不能休息,即使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服從等等。我絕對不是在肯定這種絕對服從的做法,但是就人際溝通的訓練來說,這種做法可以培養孩子接受、面對挫折的能力。因為孩子在步出社會之後,勢必將面對各種不合理及莫名其妙的事。但現在,學校裡的運動社團活動一年比一年式微,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有運動社團背景的人,也是企業最喜愛採用的對象。因為經過運動社團的磨練後,這些人通常具備人際溝通的能力。運動社團出身的人,面對主管的要求不會囉哩囉唆,會勇於行事,確實是公司有力的戰力,而且也不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受到打擊而情緒低落。一位負責人事的朋友告訴我:「擁有運動社團的背景,在找工作上,比以前更有價值了。」這也是無法承受挫折的人變多了的最佳明證之一。(本文作者/小倉廣)(摘自/現在的部屬不能罵,你該怎麼辦?/大是文化出版)

養成健走好習慣 每日5公里可消耗375大卡

養成健走好習慣 每日5公里可消耗375大卡#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現在全球肥胖人口持續增加中,根據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每2位男性就有1個過重及肥胖,每3位女性就1位,連兒童都有四分之一體重超標。而南投縣成人體重過重或肥胖人數16萬8059人,平均每10人有3.5人為過重或肥胖,且現在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真正讓人變胖的原因可能是環境,而非單純只有基因或生活習慣,唯有透過環境改變,才能克服多數人的肥胖問題。養成運動好習慣 降低癌症發生率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走是最容易執行,且最被建議的身體活動項目,因為健走時不需要特殊裝備、不需額外的費用也不受場地的限制,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運用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以4公里/小時的速度,日行萬步約5公里,就可消耗約375大卡。最後南投縣衛生局表示,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以預防慢性疾病,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加速代謝脂肪,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提高腦內啡的釋放,降低情緒壓力,所以,建議民眾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幫助自己走向健康。 

乳癌術後即早復健 助於減緩手臂腫脹

乳癌術後即早復健 助於減緩手臂腫脹#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環境,飲食的改變,使得國人國人罹癌人數正逐漸增加中,由其是乳癌發生率,已經突破萬人大關,平均每天約有28名女性罹患乳癌。且乳癌患者在治療過程後,容易有胸肌萎縮、胸部塌陷問題,因此對於他們而言,他人的鼓勵與支持很加重要,除了心理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透過物理治療來維持肩關節及手臂的正常活動範圍、日常生活,同時也預防了肺部擴張不全,促進手臂淋巴側肢回流、減輕手臂腫脹及痠麻問題。術後24小時內開始復健 幫助減緩身體不適大林慈濟醫院徐千惠復健師表示,乳癌病患最好在傷口拆完線後,做大角度的肩關節運動,使其皮瓣能穩固附著於胸部及腋部,而每天最好維持運動15分鐘,運動則以練習次數、時間及範圍,採漸進性增加,以不引起疼痛不適為限,手術後24小時內儘早開始復健運動,可利用橡皮球輔助,術後第一天運動則可選擇仰躺或坐姿下活動肩關節,避免不動而造成僵硬。為了提高肩關節活動度,徐千惠更指出,手術後第二天可藉由延展的動作去釋放肩關節的壓力,術後第三天可由患側上肢活動,加上非患側的協助,使其恢復到術前的狀況,在術後第四天時,可使其降低患側與非患側上肢的差異,平時也可做一些像手指外展或內收運動、鐘擺運動等,都可達到預防及減少淋巴水腫的產生。

抓緊運動「有效心率」概念 肥肉立即捨命逃離

抓緊運動「有效心率」概念 肥肉立即捨命逃離#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陳承璋/採訪報導)炎炎夏季,短袖短褲紛紛著上身,但也因身上的遮蔽物大幅減少,讓民眾的贅肉幾乎現出原形,出來示眾,所以減肥!就成了民眾在夏天的一大難題。減重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是歷久不衰的話題,多種運動減重法,相信部分民眾也能了解一二,但如何正確運動,達到減重效果,民眾似乎還處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對此,有醫師就提出所謂的「有效運動心率」公式,讓民眾了解需運動至何種程度,才能助於減重。如何計算有效心率公式報你知對於運動的概念,民眾普遍認為要運動的久、且要達腰痠背痛的程度,才會真正見效,但事實上,真正的有效運動,卻要維持在一定心率範圍上,才有助減重。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指出,健康成年人的有效運動心率,應維持在最大心跳率的60%以上,以220減去實際年齡即為成年人的最大心率。運動至最大心率的百分之六十到最大心率之間,才叫有效的運動,例如,某人的年齡二十歲,即220減去20,再乘上0.6,等於120,就是所謂的有效運動心率最低標準,也就是每分鐘心跳至少120以上,才會達到有效消耗熱量的標準。然而,每分鐘心跳若超過200以上,對身體將造成負擔,包括痠痛、脫水,甚至是中暑,嚴重恐怕猝死,所以在運動的過程中,能適當的把心跳指數控制在範圍內,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並且消耗熱量。運用零碎時間 也能拼湊出足夠運動量林頌凱說,現今上班族,因為工作過於勞累忙碌,高達五成以上,並無法完整撥空一段時間,好好運動,所以他建議,民眾最好能利用零碎的時間,例如上下班能快速走路、爬公司樓梯上下班、拖地等等,但切記要維持在自身的心率最低標。值得注意的是,每天零碎的時間,加總起來須每日三十分鐘,每周五天才能達到國健署建議運動標準量一百五十分鐘,他說,要掌控運動心率情況,若沒有監測工具,將會無從得知,建議民眾能找尋能監測心跳並能記錄的運動輔助工具,才能事倍功半。

近2成女性不愛運動 竟因為胸部太大

近2成女性不愛運動 竟因為胸部太大#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年齡逐漸變大,身體的機能與代謝功能卻逐漸在老化,若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能幫助身體消耗過多的熱量,更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的抵抗力,但根據資料統計,台灣女性是最缺乏運動第一名。女性不愛運動的因素 與動機、時間、健康等有關日前,朴茨茅斯大學有項最新的研究指出,表示多數女性不愛運動的原因,其中一項竟然與胸部大小有關係。該研究主要針對18~64歲的女性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他們不想運動的原因,主要是缺少能量與動機,接著依序是缺少時間、健康因素、胸部太大。其中胸部太大佔17%,詳細原因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運動內衣,若是穿著機能性內衣又會感到不適,另外,就是在運動過程中胸部晃動會使他們感到尷尬。該研究發表於網路期刊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