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運動時間越長越好?醫:錯!恐會造成反效果

運動時間越長越好?醫:錯!恐會造成反效果#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俗話說「要活就要動」,維持每天運動的習慣固然健康,但丹麥最近有項研究顯示,每週運動三次最適當,若是過多恐會造成反效果,且帶來的副作用和「久坐不動」是不相上下,甚至可能造成心血管負擔,進而提高死亡率。激烈運動前 檢查心血管及肺功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群耀醫師表示,運動過量的確會對於心血管造成負擔,但對於過量定義因人而異,在自然界法則中,人類可藉由運動維持健康,但對於心血管有問題的人來說,在進行強烈或是需要長期耐力的運動(如馬拉松)前,需透過檢查,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避免意外發生,達到運動的目的。此外,運動過量除了會造造成脫水,進而肌肉損傷,導致橫紋肌溶解,使肌蛋白暴露於血液中,增加腎功能受到傷害的機率外。在心血管方面,也會有血管堵塞、心律不整的問題產生,所以,提醒民眾增多加留意。運動勿超過1小時 以防運動傷害找上門運動過量除了會帶來心血管問題外,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黃士瑋醫師也表示,運動依據每個人體適能做調整,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建議普通成人每週運動可達3~5次,每次以30分鐘~1小時為佳,並且依個人的能力做調整,以預防運動傷害。一般來說,運動分為有氧及無氧,有氧指的是所謂的快走、慢跑、有氧舞蹈等,先從消耗肝醣開始,達到一定程度後開始燃燒脂肪,並能增加新陳代謝率,而無氧運動則是重訓等訓練爆發力的運動,建議一週2次就好,每次的時間則看每個人訓練項目而定,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下都是安全的。食慾不佳、無力感 恐是運動操練過度在這個瘦就是美的時代,越來越多女生為了減肥會激烈跑步,常常一跑就是超過一個小時,黃士瑋醫師指出,過度的運動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包括肌肉拉傷、肌肉痠痛、過度運動造成的乳酸堆積,另外,過度跑步最容易出現肌腱發炎的情形,可怕的是,剛開始發炎時,你可能因為正在跑步,身體產生熱能而不易察覺,累積下來常導致嚴重後果。運動傷害中,肌腱的撕裂傷甚至斷裂則是不可逆的,肌腱中最容易受傷的前十字韌帶,對籃球員等運動選手來說尤其要小心,嚴重者甚至需要開刀,復健到恢復是一段漫長的日子,因此,運動前暖身及運動後收操很重要,可以預防運動傷害發生,而有些人運動完後會產生食慾不佳,無力感,肌肉痠痛等症狀,醫師表示,像這些感冒的症狀,其實是所謂的「運動操練過度」,表示身體在向你抗議,需要給自己一段時間休息。鼻子吸嘴巴吐 避免口乾舌燥喉嚨痛最後,黃士瑋醫師提醒民眾,在冬天運動時,應以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或運用兩段式呼吸才對,如此一來,就避免嘴巴呼吸,所造成的導致口乾舌燥喉嚨痛。

不菸不酒、愛運動 婦人竟罹患肺腺癌

不菸不酒、愛運動 婦人竟罹患肺腺癌#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注重養身、愛運動,她竟然罹患肺腺癌!日前,一名69歲的女性,不僅維持每天運動的良好習慣外,也注重養身,不煙不酒,一生中也沒生過什麼大病,更別提住院甚至動手術,是人人稱羨的老當益壯。直到有次的偶然機會,她接受了子女的建議,進行第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結果發現,她的左側肺部有個約0.8公分的小結節,後來決定以胸腔鏡手術的方式取得確切的診斷,而術中也確診為第一期的肺腺癌,因此,她最後接受了標準的胸腔鏡肺癌手術,目前術後追蹤了六年,沒有任何的復發跡象。肺癌發現晚 五年存活率僅5%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陳百璽醫師表示,肺癌之所以可怕,在於無法及早發現,根據統計結果指出,約略有七至八成的病患,在發現肺癌的同時,已無法手術治療,只能單純靠化學治療或者標靶藥物來控制疾病,結果至今仍無法令人滿意,若以五年的存活率來說,約只有5%。因此,肺癌和其他的癌症一樣,最好的處理方式仍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其近年來的資料也發現,肺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往上提升,且發生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甚至一些未曾抽煙的年輕女性也患有此病,因此,如何早期篩檢,實為改善肺癌癒後的一大課題。內視鏡治療肺癌 可降低副作用發生率隨者影像檢查的進步,除了較為普遍的胸部X光片檢查外,目前各大醫院或是健檢中心有電腦斷層可提供更詳細的胸部檢查,所以,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然而,在治療方面,陳百璽醫師表示,過去傳統的肺癌手術需要在胸壁上劃一個15~20公分的刀口,甚至需將肋骨切斷,病患在術後常需忍受劇烈的疼痛,也因為傷口的關係,導致了其他不樂見的併發症,但現在由於胸腔內視鏡手術的純熟,對於肺癌的診斷、摘除,及胸腔淋巴節的清除,皆可以經由內視鏡來完成,也因此,幫助民眾減少感染的可能性,以及手術相關之畏懼與焦慮。

「深蹲下去擦玻璃」鍛鍊腿部肌肉 多消耗350大卡熱量

「深蹲下去擦玻璃」鍛鍊腿部肌肉 多消耗350大卡熱量#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又長期久坐,在不見得有時間運動的情況之下,體重異常超標,就成了普遍上班族的困擾,不過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小巧思,例如,上班時間盡量用走的上班,下班吃飽飯,也可選擇悠哉的時刻,走路到想到達的目的地,除了走路,在做家事之中,如果能配合一些深蹲、彎腰、伸直等動作,事實上也能達到微運動的效果,有助消耗過多的卡路里!掀起為運動風潮 輕輕鬆鬆消耗卡路里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忠教授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但其實有不需另外花太多時間的辦法增加活動量,例如多從事融入生活型態的體能活動,像是做家事、通勤走路、到垃圾、走樓梯、做園藝、遛狗、散步等,將勞動變運動,便可增加熱量消耗。根據美國科學家實驗結果顯示,每天少坐多動,移動和走路的次數較頻繁者,非運動性熱量消耗會比平常人多,每天可多燃燒 350大卡,這表示日常生活多活多動,並不須大費周章,採買各式運動器具,或是千里迢迢到健身房,才能有運動效果,只要記住生活小巧思,多動多走多爬樓梯,勤做家事勤拖地,除了能夠維持家裡乾淨,也能甩肉兼備:1) 深蹲下去擦玻璃/深蹲擦拭窗戶,活動髖關節,促進血液循環外,還可鍛鍊大腿和臀部肌肉,有效消耗卡路里。2) 微蹲下去拖地板/向下微蹲呈弓箭步,右膝弯曲90°使小腿與地面平行但不碰地,左膝盡量彎曲使大腿與地面平行,有效提升肌耐力。3) 雙手打直洗碗盤/手臂打直與地面呈平行,左右來回擦抹盤子各10下,可活絡肩關節,降低五十肩。4) 阿蜜陀佛看電視/坐在椅子上,雙手合十,雙腳膝蓋彎曲,大腿和背部離開椅子,用腹部力量支撐,停留約20秒,可鍛練腹部肌肉,進行核心訓練。5) 成雙成對爬樓梯/爬樓梯時建議可一次爬兩階梯,有效訓練大腿肌 、消耗熱量。規律的運動好處多,除了能消耗大量能量,降低肥胖,亦可減少內臟脂肪量(使腰圍變小)及血液中胰島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濃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濃度,降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冠狀心臟疾病死亡率,使代謝症候群的不利影響減至最低。

出一張嘴!7成民眾靠「嘴巴」運動

出一張嘴!7成民眾靠「嘴巴」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跑個兩三下就喊累,亦或者今天心情不太美麗、工作太累,就不想出門運動,這是許多人給懶得運動所找的藉口,根據最新的調查發現,有高達七成二的國人,自稱有所謂的「運動習慣」,但極為矛盾的是,這些有運動的人,卻有三成比例體重過重,顯見眾多人運動是嘴上說說,距離要真正動起來,動得健康有效果,恐怕還差之千里!調查報告顯示:眾多人身陷代謝症候群威脅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所發布的「2014代謝症候群與運動認知度調查報告」赫然發現,國人對於代謝症候群與運動習慣上的認知程度,分數可說是滿江紅般的慘烈,也因此讓眾多人身陷健康危機之中。事實上,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極為廣泛,包括民眾所熟知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都與之息息相關,其中,死亡率在2013年佔31.3%,已高過惡性腫瘤所佔的死因比例,達近五年的高峰。三高是什麼?竟只有三成民眾知道既然代謝症候群威脅如此之大,理當國人應對此疾病極為熟悉,不過,事實正好與此相反,調查發現,能正確回答三高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僅約三成、能正確回答出五個代謝症候群指數僅約一成九、正確回答男女健康腰圍標準值僅約一成五、正確回答腰圍代表內臟脂肪僅約二成八,顯見國人對代謝症候群認知度偏低。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強調,內臟脂肪會分泌過多的游離脂肪酸而致使代謝異常,而內臟脂肪的堆積會使腰圍增加,因此腰圍若是超過標準,女性應低於80公分,男性應低於90公分,表示內臟脂肪堆積多,代謝症候群及三高的罹患率自然也會增加。再進一步觀察國人的運動習慣,調查顯示,達七成二的國人,都口述有運動習慣,但探究其中竟發現,卻有32.9%的民眾BMI過重,26.3%有三高或代謝症候群,可見運動二字,大多數人只是光說不練,嘴上說說,千禧之愛呼籲,避免代謝症候群,應要勤勞控制腰圍、血脂、血糖、血壓,並且減少高油高鹽高糖食物攝取,真正落實每周運動的好習慣,才能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危害。

週週運動150分鐘 輕鬆樂活又健康

週週運動150分鐘 輕鬆樂活又健康#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每每工作完回到家,總是累得不想動,但其實長期缺乏運動,容易使身體健康亮紅燈,所以,為了避免此現象發生,只要你願意,建立起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整個城市都會是你的健身房。工作、通勤都能動 運動不分室內外為幫助民眾養成運動習慣,基隆市衛生局,列出4項平常很容易就可以做得到的運動方式,,並且提醒民眾,成人每週只要達到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或是75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就可以讓生理達到最基本的健康效果。1)工作時/伸展筋骨、少搭電梯,避免久坐,每30分鐘離開位置,簡單動一動上下樓層多爬樓梯。2)通勤時/走路前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騎腳踏車上下班,提前一站下車,多爭取走路的機會。3)放假時/在室內游泳、做有氧舞蹈、做體操、室外健走、慢跑騎腳踏車、網球、籃球,與家人去爬山或從事戶外活動,步行前往超市、逛傳統市場、花市等,參加運動社團(如元極舞、太極拳、土風舞)。 4)在家時/伸展運動居家簡易肌力訓練(如仰臥起坐、彈力球、彈力帶)、家庭有氧健康操幫忙家事(如擦地板、園藝、抱小孩)。量力而為 過量運動造成反效果衛生所提醒,運動應依個人體能狀況與需要,一步步地增加運動量,確立合理目標、配合天候變化及每次做記錄等原則來擬定,若突然的過量運動,就容易因疲累,使體力過度損耗,反而沒有益處。

久坐危害遍及全身 就連運動也救不了你

久坐危害遍及全身 就連運動也救不了你#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在普遍民眾的觀念裡,都知道多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可遠離肥胖、疾病纏身,但你知道嗎?根據《內科醫學年鑑》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如果長時間都處於坐著的狀態,就算是有運動習慣,也會增加心臟疾病、癌症等風險。多做少動 恐增罹患癌症、糖尿病機率該研究主要是由多倫多大學David Alter的團隊,檢視過去的研究發現,坐著時間越久,不管是看電視、玩電腦等,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的風險就會越高,姑且不論是否有運動習慣,這些久坐的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高出90%、死於心臟疾病機率也會多出18%,整體來說平均死亡率則高出24%。對此,研究人員表示,久坐會影響新陳代謝,就算是每天固定運動半小時至一小時,也僅能減少15%的不良危害,因為大部分的時間,仍處於坐著的狀態,因此,建議民眾應多動少坐,才是預防的最佳方式。久坐超過半小時 屁股變大機率增且過去也曾有許多研究指出,久坐對身體的危害程度,是從外到內皆有影響,還記得「久坐屁股容易變大」這個說法嗎?其實是有根據的,在美國有項研究指出,女性每天若坐超過30分鐘以上,肥胖機率就會增加1.53倍,且時間若拉更長,超過6小時的話,其增胖風險更會增加約2倍,整體而言,包括屁股整個身體都會變的比較「大」,而這就是所謂外在風險。快起來動一動 有助於遠離骨鬆、早死至於內在影響,除了肥胖、慢性疾病外,其實就連壽命、骨頭也會連帶受影響,在國外曾有研究指出,25歲以上的人,每坐在沙發上或椅子上超過一小時,就會短少22鐘的生命,換算下來,每天若持續長達6個小時,久坐不動的話,一生的壽命將會少掉5年。而在台灣,中華民國骨鬆協會也曾對上班族調查發現,有5成上班族沒有運動習慣,且長期待在辦公室裡久坐不動,都是罹患骨鬆的主要原因。定時遠離椅子 是最簡單得保健之道綜觀以上種種久坐的危害,民眾除了要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外,也要定時的遠離椅子,起來走走晃晃,不管是上廁所、喝水都好,都能減少久坐時間,藉由簡單的保健之道,就能降低各種毛病的發生率。

肥胖、運動使關節軟骨退化 關節炎患者趨年輕化!

肥胖、運動使關節軟骨退化 關節炎患者趨年輕化!#運動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許家瑋/採訪報導)近日天氣轉冷,常聽人說天氣一變化膝蓋關節就會跟著疼痛,林口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游家偉指出,身體會隨著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使體感溫度改變,其中,因關節靠近身體表面,關節肌腱因此容易受到拉扯而產生不適感。需要注意的是,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專利,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關節炎主分為二 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自遺傳游家偉醫師說明,關節為骨頭的末端,在外層有平面的軟骨,讓兩個骨頭之間互相摩擦,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過度使用、運動、身體重量過重或是喜好爬山、慢跑的民眾;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遺傳的體質,自體免疫細胞會攻擊關節構造,造成全面性的關節功能損傷,是全身性的破壞,可經由驗血檢驗出。而市售強健關節與軟骨的保健食品多種,游醫師說:「葡萄糖胺是唯一對於膝蓋關節退化有治療效果,葡萄糖胺能藉由血液循環提供給軟骨再生能力,而且臨床被證實的。」其他如鯊魚軟骨、各類軟骨素等,目前為止並沒有被證實具有療效,民眾食用後如沒有特別的妨害,可當作保健食品食用或心理安慰劑使用,也許有療效。維持體重、改變運動項目 皆是保養關節的良方!游醫師建議,有關節炎的民眾,體重需要維持不過胖;在運動上可改變爬山、慢跑等項目,改為游泳、散步,也要買一雙適合運動的好鞋;平時減少走樓梯、拿太重的東西或維持一個姿勢過久。另外,治療關節炎的方式很多,除了服用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外,也有施打玻尿酸、血小板PMP等方式,但皆須經過醫師專業評估後,才能獲得有效果的治療。保健食品效果有限 主要須看產品吸收能力目前葡萄糖胺分為三大類別,第一為硫酸鹽葡萄糖胺,第二為不含鹽基的葡萄糖胺,第三為鹽酸鹽葡萄糖胺,不同類別,功能性皆不同,但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為國內核准以藥字號所列管的產品。其中,和維骨力類似的複方產品很多,但是不一定有效果,還是要看產品對於身體的吸收能力,建議民眾服用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專業建議,才能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罹患關節炎年輕化?醫:運動、肥胖是原因!

罹患關節炎年輕化?醫:運動、肥胖是原因!#運動

(撰文:許家瑋)(採訪諮詢:林口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游家偉)(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近日天氣轉冷,常聽人說天氣一變化膝蓋關節就會跟著疼痛,林口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游家偉指出,這是因為身體會隨著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使體感溫度改變,其中,因關節靠近身體表面,關節肌腱因此容易受到拉扯,膝蓋就會產生不適感。需要注意的是,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專利,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關節保健的迷思與討論也越來越廣泛,以下為游家偉醫師所做的說明,一次戳破大眾對於關節炎的迷思!關節炎主分為二 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自遺傳 游家偉醫師說明,關節為骨頭的末端,在外層有平面的軟骨,讓兩個骨頭之間互相摩擦。而支撐著軟骨與活動的,是由韌帶、肌腱、肌肉、關節囊與附著的肌肉組織,組成了一個可重複使用數十萬次活動的構造。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游醫師進一步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過度使用、運動、身體重量過重或是喜好爬山、慢跑的民眾;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遺傳的體質,自體免疫細胞會攻擊關節構造,造成全面性的關節功能損傷,與退化性關節炎磨損只有部分位置的狀況不一樣,是全身性的破壞,可經由驗血檢驗出。關節損傷三迷思 聽聽醫師怎麼說 對於關節與軟骨的保健,討論欲加廣泛,游家偉醫師針對常聽見的關節的三大迷思做了說明:1)氣溫驟降,關節感到疼痛是真的嗎?這是有可能的,就如同雞腿在冷凍庫後,關節無法扭動的狀況是一樣的,關節靠近身體表面,血液循環低,使關節在與周圍的肌腱拉扯時會比較緊繃,造成不適感。2)折手指會導致慢性發炎?游醫師打趣的說:「先說明手指修不修長是跟爸媽遺傳基因有關啦!而長期折手指除了關節變粗之外,變形也是有可能的。」他進一步說明,關節旁的側韌帶與肌肉、肌腱可能因長期折手指受傷,導致慢性發炎,變粗就是這樣來的。3)體重對於關節的耗損真有這麼大嗎?體重都是由髖關節與膝關節承受,其中膝關節是兩個平面的結構組成,平面摩擦受到重力的影響會比較集中,使得膝關節較髖關節更容易磨損,體重越重,磨損力越大,相對地就容易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如果選擇帶護膝保護膝關節,護膝對於身體的重量並沒有額外的支撐,效果有限。保健食品效果有限 主要須看產品吸收能力 而市售強健關節與軟骨的保健食品多種,游醫師說:「葡萄糖胺是唯一對於膝蓋關節退化有治療效果,而且臨床被證實的。」其他如鯊魚軟骨、各類軟骨素等,目前為止並沒有被證實具有療效,民眾食用後如沒有特別的妨害,可當作保健食品食用或心理安慰劑使用,也許有療效。游家偉醫師進一步說明,葡萄糖胺能藉由血液循環提供給軟骨再生能力。在購買葡糖糖胺時,須選擇正式、合格的藥廠,有GMP、衛福部與多國認證的就是安全的藥品。其中,和維骨力類似的複方產品很多,但是不一定有效果,還是要看產品對於身體的吸收能力。游醫師建議,有關節炎的民眾,體重需要維持不過胖;在運動上可改變爬山、慢跑等項目,改為游泳、散步,也要買一雙適合運動的好鞋;平時減少走樓梯、拿太重的東西或維持一個姿勢過久。治療關節炎的方式很多,除了服用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外,也有施打玻尿酸、血小板PMP等方式,但皆須經過醫師專業評估後,才能獲得有效果的治療。雖說,葡萄糖胺可以舒緩關節炎症狀,目前葡萄糖胺分為三大類別,第一為硫酸鹽葡萄糖胺,第二為不含鹽基的葡萄糖胺,第三為鹽酸鹽葡萄糖胺,不同類別,功能性皆不同,但其中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為國內核准以藥字號所列管的產品,建議民眾服用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專業建議,才能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關節補給站:http://focus.uho.com.tw/arthritis/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