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生活忙碌不愛運動 3成國人有肥胖問題

生活忙碌不愛運動 3成國人有肥胖問題#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由於現代人生活繁忙,導致鮮少有機會可以運動,但俗話說的好,要活就要動,只要動起來就能促進身體健康、享瘦人生,就連走路也是一項很好的選擇,也較不會造成肌肉痠痛,使得普遍大眾較能持之以恆,養成習慣。根據體委會99年運動城市的研究調查顯示,有19.4%的國人是無運動者,54.5%更屬於不規律運動者,其中值得注意的是,BMI指數屬於過重與肥胖的比例,更高達3成。適時運動有助增加於體力 促進身體健康南投醫院洪弘昌醫師表示,肥胖可能引發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臟、腦血管疾病及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等,而慢性病如果控制不佳更會提高致死率。為此,南投醫院更積極辦理各項促進民眾健康的社區活動,並鼓勵醫院員工也能踴躍參與,醫師表示長時間工作壓力大的醫護人員,更應注意自身的保健,利用假日與親人多接大自然,適時的運動才能有好的體力,且員工身體健康才能提高醫療服務品質。

養成運動好處多 減重、抗憂鬱樣樣來

養成運動好處多 減重、抗憂鬱樣樣來#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運動風氣的興起,以致有越來越多民眾藉由 跑步等方式進行減重,但事實上運動的好處不僅如此,已有相當多研究指出,運動可有效幫助民眾提昇正面的情緒,且同時能緩解憂鬱症狀。因此,透過運動不但可保持身體健康、還能促進心理健康,主要是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改善睡眠週期,消耗掉身體內讓人感到壓力的物質例如腎上腺素,幫助身體放鬆,同時轉移注意力,不再拘泥於原有挫折與壓力,還能確立自我價值、增加自信心。 運動可提升體內大麻素 使人感到愉快與沉迷南投縣衛生局表示,中等強度(最高心率的70~80%)的耐力性運動,如50分鐘跑步機或單車測試等,能顯著提高血液中內源性大麻素 (endocannabinoids)的濃度。這類物質也有減少痛楚、使血管與氣管擴張、和令人感到安寧的作用,有利於運動的進行和延續,此外,內源性大麻素能激發腦部釋放多巴胺,所以,同樣會起著使人上癮的作用,因此,無論是體內所產生哪一種化合物質的效應,做運動往往會使人感到愉快和沉迷,特別是有氧運動。 其實,運動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有想讓自己健康的信念,簡單的運動對於紓解壓力,提升身體機能,甚至預防疾病,都有很大的幫助。  

假日運動族 膝蓋關節更容易發炎?

假日運動族 膝蓋關節更容易發炎?#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由於國人缺乏運動、姿勢不正確,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雙和醫院骨科邱彥碩醫師表示,臨床發現,國人大約從30歲起,膝蓋就開始逐漸退化,再加上現代人多為「假日運動族」,平時不運動,假日一到就突然大幅運動,當大腿肌力強度不夠時,就很容易造成膝蓋的損傷,使得退化性關節炎提早找上門。假日運動族最傷膝蓋邱彥碩醫師進一步提到,現代人往往都是假日運動族,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一到假日就長時間打籃球、爬山、跑步等,這樣的生活習慣其實非常傷膝蓋。主要就是因為當大腿肌肉強度不夠時,無法適當地支撐膝蓋關節,當負重的壓力全落在關節上,就很容易造成膝蓋的疼痛,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起退化性關節炎。3症狀 檢測自己有沒有退化性關節炎檢測自己有沒有退化性關節炎很簡單,只要有以下3種症狀出現,就很有可能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建議趁早就醫。1)上下樓梯膝蓋無力、痠痛。2)膝蓋活動角度變差,難以大幅伸展。3)膝蓋常常僵硬,伴隨痠痛感。膝蓋關節的保養其實很簡單!邱彥碩醫師表示,首先,可透過適當的運動增強膝蓋周圍肌肉的強度,建議民眾平時可做大腿等部位的肌力訓練;第二是改變生活習慣,避免做增加膝蓋壓力的運動,如:蹲坐、跪坐、上下樓梯等;第三則是補充保健食品,如:鈣質、維生素D3,以增加膝蓋軟骨及骨頭的強度。若真的確定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的方式則依病症分為初期的藥物治療(如:消炎藥物、硫酸鹽葡萄糖胺)、中期可能施打玻尿酸或類固醇,晚期則可能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起身來運動!揮別膝蓋痠痛感醫師提醒,若民眾有蹲下、上下樓梯困難、大腿或下肢肌入無力等問題,不妨可做以下2種運動訓練,早中晚努力做150下,幫助強化大腿的肌肉,約兩周的時間,膝蓋無力痠痛感會有明顯改善,一至三個月後可改善大部份不舒服的症狀。一、坐姿訓練1)坐有靠背的椅子,讓腰貼滿椅背,可減少腰部懸空產生的腰酸背痛。2)單腳伸直平抬,腳底板盡量回勾、腳背朝向自己,讓大腿肌肉繃緊用力,維持5秒後放下,換另一腳(如此重覆訓練30至50次)。二、臥姿訓練1)平躺床上,單腳伸直抬高腳跟30~40公分,腳底板盡量回勾,維持5秒後放下,換另一腳,如此重覆訓練30次。2)早中晚有空就做,每天努力做滿150~200下。

每周運動消耗1千卡 罹腸癌機率減半

每周運動消耗1千卡 罹腸癌機率減半#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癌症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病症,但有一些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美國癌症協會統計,規律運動可以維持良好的體重、改善血壓、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況,還能有效抵抗癌症。規律運動是良藥 遠離3癌 研究顯示,體能活動與降低癌症機率有明顯關連性,特別是乳癌、肺癌與大腸癌。不過必須是「經常性」的規律運動。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陳碧芳醫師表示,以乳癌來說,只要每週至少5次,每次進行20分鐘的中度或強力運動,並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罹乳癌機率也會減少。至於大腸癌的發生,則與高脂、低纖食物和缺乏運動有關。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運動量愈高和多喝水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愈低。因為運動會促進排空、腸子蠕動,加速糞便減少腸道與致癌物的接觸。                   以每周運動消耗一千大卡以下的人當基準,每周運動量消耗1000至2500大卡,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降低一半。運動量消耗超過2500大卡,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可大幅減少。 此外,運動也可以讓吸菸者或是曾吸菸者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運動為甚麼可以減少肺癌發生?可能的原因是運動時肺部換氣量大幅增加,有助於小支氣管中一些致癌物的排出。美國研究也曾發現,比起那些運動量低且強度輕的婦女,運動量多且強度大者,較不會罹患肺癌。癌症患者運動也不可少  可改善免疫力運動不但可以防癌,對已罹癌的患者也很重要。傳統上認為癌症患者應該多休息、少活動,但完全不運動,患者體能太差,影響生活品質,也降低對治療的忍受力。適當地運動可以促進體能,減少化療帶來的疲倦及不適,減少併發症,提高生活品質,也可以改善免疫能力。

鼓勵上班族運動 國健署辦健康操創作比賽

鼓勵上班族運動 國健署辦健康操創作比賽#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成人每周應運動一百五十鐘,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但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達到此運動量的上班族,僅有兩成左右,顯示我國上班族運動量即微不足,有待加強。活動獎金最高三萬元禮券 報名至九月五號截止為了鼓勵上班族能夠運動,並且打造職場健康友善環境,國健署舉辦「職場一齊SHOW健康」,請上班族發揮創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健康操,活動最高提供三萬元商品禮卷。國健署指出,職場若能提供上、下午時段各15分鐘健康操時間,鼓勵員工規律運動,不僅能保持活力,還可以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詳細報名方式,可上網查詢「職場一齊SHOW健康」。

貨車司機沒運動血糖控制差 視網膜病變險失明

貨車司機沒運動血糖控制差 視網膜病變險失明#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5歲的黃先生患糖尿病5年,平時暴飲暴食血糖控制差,加上本身是貨車司機,長時間開車不運動體重直線上升,直到視力模糊至醫院眼科就醫,經檢查右眼為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且併發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經緊急治療免於失明,而左眼也發現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而視力模糊,所幸經藥物注射後,視力有所進步。糖尿病患達172萬人   3成5恐發生視網膜病變新光醫院眼科鄭成國醫師表示,根據統計2013年台灣20至79歲人口中,糖尿病患可能達172萬人,其中約有35%的糖尿病患者會發生視網膜病變,主要是因為糖尿病造成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出血,而導致一連串的視網膜病變產生,而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一種併發症,約佔糖尿病患的7%,若無遵循每年一次眼底篩檢及良好的血糖控制,部分病患即可能發生視力損害或失明。鄭成國醫師說明,健保署自2013年2月起,由眼科醫師採事前申請方式,給付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患者抗血管新生因子(Anti-VEG)眼內注射針劑治療。但糖化血色素(HbA1c)數值小10%為健保給付條件之一,而血糖控制也是最重要、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治療能否獲得成效的關鍵之一。因此, 接受眼科治療的病患也接受到較嚴格的血糖監測。鄭醫師也說,過去許多患者不認真控制血糖,直到被轉介到眼科接受治療後,才了解眼睛併發症的嚴重性;除積極接受抗血管新生因子治療外,患者也變得更主動積極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值平均能維持在8%以下,以防發生眼睛病變。

不運動 罹大腸癌風險增25%

不運動 罹大腸癌風險增25%#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我國慢性疾病,與癌症病患不斷增加,而糖尿病患者,粗估約一百六十萬人,每年新增十萬名癌症患者,近三成五的民眾過胖,這些「高水準」數據,背後原因皆來自「民眾不愛運動」,為了自身健康,存錢之餘,也請存健康本,讓運動成為最基本的生活習慣。天天運動 助預防各種疾病根據國衛院的研究指出,運動不須多,不須喘氣大如牛,僅要每天健走十五分鐘,就能夠達到顯著的健康效果。此外,根據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數據指出,不孕不運動可能會增加約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風險。運動不必喘如牛 也可輕鬆分段累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每周5次每天30分鐘,才能避免各種慢性疾病與代謝症候群上身。此外,別以為每次運動非得撥出大段時間,才能達到效果,因研究證實,其實運動量也可分段累積,例如每次15分鐘分2次,或是每次10分鐘分3次完成,像是陪小孩走路上下學15分鐘、上班/家中做健康操15分鐘、或健走通勤10分鐘、騎自行車購物10分鐘、仰臥起坐與伏牆挺身10分鐘等,效果與一次做完30分鐘相同。

只要全民天天運動 竟能成為台灣經濟新動能

只要全民天天運動 竟能成為台灣經濟新動能#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我國慢性疾病與癌症患者居高不下的今日,社會不斷付出龐大資源,來應付這些疾病所帶來的衝擊,但事實上,近日台灣開始沈思,該如何防止各種疾病上身,並且在年老退休後,還能有足夠的健康本,來開啟退休後的亮麗人生,而在人們急於尋找各種方法時,無論保健產品、各種養生方法,所有加起來的效果,恐怕都不及於,運動!萬萬沒想到 運動竟能匯聚成推進經濟的動力萬萬沒想到,原來促成全民運動的觀念,能直接對國家經濟以及全民生產力,有巨大的提升,並且避免國家資源總是陷入空轉耗費的情況,其中原因,為倘若民眾天天養成運動習慣,將大幅降低各種慢性疾病與癌症的罹患率。根據國院院的最新運動指南指出,只要民眾每日撥空僅僅十五分鐘,就能得到良好的運動效果,以下為國民健康署所列出的四大原因,來解釋全民若養成天天運動的習慣,將如何對台灣經濟帶來不一樣的改變:1) 節省健保資源,臺灣人喜歡看病吃藥,但是多看病並沒有比較健康、吃比較少藥。而多運動,可減少看病、吃藥、住院、洗腎等,省下大量健保資源。2) 延緩人口老化、延年益壽、賺健康,因為運動可提昇健康,能減少糖尿病、心臟病、癌症風險,還能治療憂鬱症、避免老年癡呆,間接減少長期照護需求,然而健康是無價的,運動可賺到的健康豈只值數千億?3) 運動可改造大腦,提高工作效率、生產力,運動激發創意,產生又新又有用的點子,而提高工作效率的結果,增加國民生產毛額,全民運動是提昇生產力的關鍵之一。4) 運動可減少菸害,運動可提昇戒菸成功率,減少吸菸人數,吸菸者也減少菸量,共同減少買菸花費,還可提昇吸菸者健康,減少健保支出。據研究指出,不運動可能會增加約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風險,而我國糖尿病患約落在一百六十萬人,每年新增罹癌人數落在十萬人左右,倘若民眾能每日花十五分鐘,進行健走活動,對於國家資源,所耗費在癌症與慢性病的給付,將大幅減少。國民健康署則呼籲,全民應養成運動習慣,每天十五至三十分鐘的時間,就能幫助自己更加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