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家有氣喘兒別禁足!美研究:運動有助控制病情

家有氣喘兒別禁足!美研究:運動有助控制病情#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我的小孩氣喘,能不能讓他體育課多休息?」不少氣喘兒的家長因為孩子運動後出現胸悶、咳嗽與呼吸困難等症狀,擔心相同情形再次發生,而不鼓勵孩子從事運動。其實氣喘兒不運動,體適能狀況會下降,對於氣喘的控制反而會惡化,家長更害怕讓孩子運動,產生惡性循環。但據美國研究,其實規律與適度的運動可以明顯改善氣喘患者的運動能力、肺功能及呼吸道過度收縮反應症狀!只要能把握運動三準則:充分熱身、規律運動、避開誘發因子,不但不用擔心氣喘發作,反而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家長憂發作   氣喘兒少運動症狀更惡化!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葉國偉理事長表示,當孩子確診氣喘時,由於擔心氣喘發作,父母、師長通常都不鼓勵兒童參與運動,久而久之,氣喘兒參與戶外活動的機會比一般的孩子少,體適能鍛鍊較為不足,導致體能狀況較一般健康學童差,反而不利於控制氣喘,形成惡性循環。運動改善肺功能、呼吸道異常反應葉國偉進一步補充,許多國外的研究都已證實,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氣喘患者的健康:觀察氣喘病患在運動訓練後,發現可減少呼吸道異常反應、減少運動誘發性氣喘及最大攝氧量增加;甚至也能提高氣喘兒童生活品質,例如:增加心肺耐力、幫助睡眠、減少因氣喘發作而缺課的機率。針對氣喘兒開始運動前,他特別提出三大準則,必要時搭配藥物的使用,也能健康運動:1)充分熱身和緩和運動/建議應包括10-15分鐘短暫、重複的熱身運動,和結束運動後,至少要有10分鐘的緩和運動。2)規律運動/每日從事規律性運動,慢慢增加運動時間與強度,待氣喘狀況改善後,其他如游泳、棒球、體操等亦可考慮。3)避開誘發因子/不要在空氣品質不佳、氣候劇烈變化的地區運動,另外,也應注意空氣中是否可能有含量較多的過敏原(如:粉塵)。破除迷思  控制病情也能快樂動因此,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今年舉辦「樂踢一夏 足球小將養成營」,教導患有氣喘的學童足球運動的技巧,希望能透過台北、台南兩場足球營活動破除大眾對於「氣喘兒無法正常運動」的迷思,讓家長們了解運動對氣喘的病徵控制及肺功能、生活品質等皆有實際的幫助。

逾8成民眾常抱怨工作 培養運動習慣最紓壓

逾8成民眾常抱怨工作 培養運動習慣最紓壓#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董氏基金會舉辦「釋放你的紓壓氣球」活動,針對網友紓壓留言分析,發現有8成4民眾最常抱怨工作,董氏基金會指出,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面臨職場要求、生活步調與可能居住環境的多項改變,要預防各種壓力發酵影響到自己的身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建立定期檢測自己的情緒狀態及紓壓習慣,運動就是一項好選擇。壓力大提高癌症發生率 運動可助放鬆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曾有研究指出,情緒的強度會影響癌症的發生與結果,當人們有著憤怒、憂愁與壓力,且沒有疏緩或發洩管道時,產生癌症的機率可能提高,因此找出好的紓壓方式,無疑是建立心理健康的第一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說,國內外已有多篇研究證實,運動不僅可健身,更能促進心理健康,因在運動過程中,大腦血清素濃度上升,可以使心情變好,也可轉移注意力,讓我們不再拘泥於一時的挫折與壓力。運動項目因人而異,只要能達到「喘」的目標,就有助於維持大腦中的血清素濃度;像是健走就是老少咸宜的休閒活動,在運動保健之餘,還可欣賞美景與音樂,讓身心舒適,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參與,不僅能紓壓,還能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自我情緒篩檢 為心理健康把關除養成定時運動紓壓的好習慣外,同時妥善利用工具,如董氏基金會線上篩檢、DS憂鬱情緒檢測APP,來定期檢視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好準備。董氏基金會為提倡職場員工能適時紓壓,於2012年起提倡「企業紓壓日」,提供企業一系列多元化且有趣的紓壓課程,四年來已有超過萬人參與,幫助企業朋友營造更良善的職場環境。

每日運動3分鐘 助舒緩關節炎疼痛

每日運動3分鐘 助舒緩關節炎疼痛#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因免疫系統異常,引起關節自發性的發炎反應,雖然臨床的症狀總是令人苦不堪言,但其實只要規律服藥以及每日養成運動3分鐘的習慣,不僅能緩解關節不適外,也能改善關節的活動度、維持肌肉力量等,有益無害。口服藥物、生物製劑 RA治療選擇多亞東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張婷惠醫師表示,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選擇多,輕、中度的患者通常依賴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NSAIDs)、類固醇,或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來減緩關節疼痛及不適感,但每個患者疾病進程不同,少數可能因傳統治療成效不佳而引起關節病變。所以,民眾也可選擇使用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進行治療,但生物製劑治療需長期打針,對有些患者來說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和不便,至於小分子口服藥,對害怕打針的患者來說,可望提高治療意願,不必至醫院施打也能有效控制病情。藥物+運動 治療效果加倍提升除了藥物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平時規律運動很重要,張婷惠醫師表示,運動搭配醫囑適當用藥,將使治療效果加倍提升,且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RA患者多做伸展及強化肌肉耐力的運動,有助於增加關節的靈活和柔軟度,減少受傷的機率。但運動的類型相當多元,也不是每種都適合RA病友,所以,建議與醫師討論運動方式與頻率,並依照自身關節的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以免造成關節更嚴重的損壞。

多交朋友、多運動 10大長壽秘訣

多交朋友、多運動 10大長壽秘訣#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洛杉磯猶太人之家是美國最大的九旬長壽族群之一,他們的平均壽命較其他人多六歲。他們都相信自己會長命百歲,更深信自己有達成這個目標的最佳方法。該寓所的醫療總監瑞克‧史密斯指出,每位九旬老人都有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身體的親密接觸、終生學習及旅遊等,當然還包括純屬運氣的良好基因。不過,他們的生活方式整體來說非常簡單,其中最大共通點就是充滿活力與希望,保持積極與活躍。史密斯醫生認為,大家都應向這群長壽族學習,他根據他們的生活智慧,總結出十大長壽秘訣:1)決定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一方面;若能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許多生活中的小煩惱就會顯得微不足道。2)多做適合自己體能條件的運動。3)多做腦部訓練,保持思考的清晰,因為思想如同肌肉,必須經常鍛鍊。4)保持營養均衡,注意飲食。5)避免自我孤立,找一些有共同興趣的朋友。6)學習輕鬆生活,不要被壓力擊垮,年齡越大越會了解不為小事煩惱的重要。7)不要吸煙,不要過度飲酒。8)有精神寄託與信仰。9)每天多些笑容,因為快樂是長壽的良藥。10)增加生活中的「調味品」,無論是添加於食物中的調味品,或是閱讀、愛情等生活上的調劑。順從生理時鐘的運轉想要培養健康的心態,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體的生命活動是在生理時鐘的嚴格控制之下有節制地進行運轉,如果順從它、遵循它,就會使你容光煥發,活力顯現;如果不順從它、違背它的規律行事,就會使你顏枯形槁、生活暗淡。在生命的歷程中,有人活得燦爛、精彩,充滿活力與希望,有人卻是消沉、黯淡,茫然的看待時光流逝,唯一最有效的良方,就是樂觀純真、樂於學習,才能同時擁有健康與長壽。(本文摘自/心靜的力量/好的文化出版)

運動後30分鐘進食 助降體脂增肌肉

運動後30分鐘進食 助降體脂增肌肉#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多數人努力運動的背後,不外乎就是想要減肥瘦身、維持體態,但每次運動完後,總是不敢進食,深怕只要一吃東西,剛剛所消耗掉的熱量就會瞬間補回來,甚至還可能增加更多,對此營養表示,其實只要把握運動後的黃金30分鐘,不僅塑身減肥的效果不會大打折扣,也不會影響肌肉恢復。運動後攝取適當營養 不發胖還可減體脂肪林若君營養師表示,一般民眾經常錯誤認為運動後吃東西易發胖,事實上運動後及時補充營養,減脂效果好,同時也能增加肌肉,因為運動會大量消耗肌肉中的肝醣,運動後的1~3小時內肌肉中吸收儲存能源的機制會大量提高,合成脂肪的酵素活性會明顯下降。所以,運動後吸收好對肌肉是真的、對脂肪組織則完全相反,運動後攝取適當的營養不但不會發胖,更應該在運動結束後儘速攝食,根據一項人體實驗發現,與隔4小時後相比,運動後立即用餐,體脂肪可減少25%。營養師教你 運動前中後該怎麼吃除此之外,營養師更針對了運動前、中、後,提供了營養補充建議,幫助愛運動的民眾加強運動成果,增加肌肉、減少體脂:1)運動前/運動前一小時補充,挑選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或者可選擇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可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維持體力。2)運動中/每10至15分鐘補充150~200c.c.的水分,也可選擇含有電解質的飲料。3)運動後/建議於30分鐘內早點用餐,比延後用餐相比,體脂肪減少效果多25%,肌肉增加效果多6%。因為運動後是肌肉對養分競爭最強的時機,故養分被脂肪吸收的配額減少,就能產生明顯的塑身效果。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要延緩病情惡化程度、避免併發症上身最佳的方式就是控糖,只是,普遍民眾在控糖上的觀念,多半只著重在於飲食、藥物上,卻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以至於長久下來成為了控糖死角,進而增加7成的死亡率。控糖三管齊下 飲食、運動、藥物不可少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醫師表示,由於台灣糖尿病人口多半是因胰島素量不足所致,且胰臟分泌功能的退化速度,以每年5~10%在進行中,因此,當病患無法分泌出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時,就會增加心臟、腦血管、視網膜、腎臟、神經等病變風險。所以,若想降低各項風險,就得從「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來進行,只不過,在全台170萬名糖尿病中,約有55%、85萬名糖友沒有運動的習慣,可見大家都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運動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降低死亡率據國外先前一項研究發現,沒有中強度運動習慣的糖尿病患,如快走、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每分鐘心跳在94~117之間的運動,相較於能做到規律性中強度運動習慣族群,死亡率高出7成。除此之外,醫師也表示運動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葡萄糖利用,有助體眾及血糖控制,相關致死率也能因此下降,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以上的好習慣,且若是參加團體運動,還能拓展社交,使身心達到舒坦及愉悅狀態。糖友的配偶 罹病風險竟增2倍雖然運動有助於降低糖尿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但若是親友們總是以口頭來提醒,並沒有身體力行來陪同的話,久了反而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反效果。另外,除了過去已知的家族史、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外,美國糖尿病學會2015年研討會中更發現了一項有趣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沒有血緣關係的另一半、配偶,罹病的機率竟比一般人高出2倍。由此可見,糖尿病不單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人的事,所以糖尿病關懷基金會邀請有氧舞蹈教練潘若迪擔任運動控糖大使,設計出運動MV,邀請大家一起做運動,減重、控血糖,只是建議在早午飯後的1.5~2小時運動為佳,應避免在飯後、晚上,以免導致低血糖。

長期吃素又沒運動 老婦一滑倒就骨折

長期吃素又沒運動 老婦一滑倒就骨折#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年約70多歲的女性,因長期吃素且缺乏戶外運動,一日在浴室滑倒之後就倒地不起。就醫後發現手、腳共3處的骨折,且都是複雜的粉碎性骨折,已是「嚴重骨質疏鬆」的等級。不僅要接受手術的皮肉之痛,骨折癒合後還有冗長的復健之路,甚至未來可能需長期坐輪椅,生活無法自理。斗六成大醫院骨科許凱嵐醫師表示,骨質疏鬆被稱為隱形的殺手,因為患者平時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常疏於預防。而骨鬆的病患若不幸跌倒,往往都會造成嚴重的脊椎或髖部骨折,進一步引起失能、生活無法自理,最後慢慢走向死亡。髖部骨折恐奪命   3要點及早存骨本加上有統計指出,髖部骨折的患者,一年內死亡率達20%,不可不慎!因此,許醫師說明,骨質疏鬆首重預防,可透過日常保健來「存骨本」:1)鈣質的補充/可以多攝取牛奶、豆漿、小魚乾等食物,若是茹素者也不用擔心,如黑芝麻、紫菜、芥蘭菜裡也都含有不少的鈣質,年紀較大的女性可適量補充鈣片。2)足夠的日照/每天15分鐘的日照可以提供身體合成體內所需的維生素D,促進骨骼生長、減緩骨質流失;3)足夠的運動/其中有承重的運動如健走、槌球等,對於骨質的合成幫助較大。許醫師又說,停經後的女性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所以,這些人除了平時日常生活的保養外,也應該接受骨質密度的檢查。

研究:運動刺激腦細胞生長 降低失智風險

研究:運動刺激腦細胞生長 降低失智風險#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熱愛自己的大腦,所以當我看到許多研究指出運動有許多好處,不光是有益身體健康,大腦也能受惠,便感到振奮。在一項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中,研究員召集59位志願者,他們身體健康但生活靜態,年齡介於60至79歲,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做有氧運動,一組做「塑身伸展」運動,為期六個月。志願者在展開運動計畫前與結束後,都以掃描方式測量大腦尺寸。結果很有意思:做有氧健身運動的那一組腦部尺寸明顯變大,只做塑身伸展操的人則沒有。這種現象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運動會使各種蛋白質在腦中釋出,包括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這種蛋白質有助於保護現存的腦細胞,並促進新細胞的生長。大腦因而長大,八成也比較不會失智。在另一項耐人尋味的研究中,研究員追蹤兩萬名男女,測量他們在1971年及2009年間的基礎體能。在這段期間,其中1659人罹患失智症。可怕的是,體能最差者罹患失智的可能性,是體能最佳者的兩倍。由於這不是運動介入的研究,我們無從得知假如志願者展開健身計畫,是否能夠降低失智風險。但似乎不無可能。(本文摘自/速效運動/三采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