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OL必學!上班族運動、享瘦6訣竅

OL必學!上班族運動、享瘦6訣竅#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沒期待你穿著套裝做運動,但是即使上班很忙碌,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穿插一些身體活動。1)比賽/說到運動,競爭是很大的動力。很多人告訴我說,他們在辦公室加入減重比賽,因而減了多少公斤,同事也跟著減了。這是很適合在辦公室裡發起的活動,因為可以培養動力、支持,以及同事間的情誼,找愈多人一起加入愈好,把辦公室分成幾個減重小組,接著為比賽而和同事組團運動,例如在晨會前一起上瑜伽課,或是下班後一起參加跑步團。培養類似的競爭,不僅能加強你在辦公室的健康生活立場,也可以為所有的參與者營造更快樂、更健康的環境。2)邊走邊講/講電話時站起來走動,若你的辦公室隔間很小,可以左右來回踏步,微微抬起膝蓋,或是一邊講電話一邊做伸展動作。這樣每分鐘可以消耗2到4卡,別小看這區區幾卡,積少成多,講30分鐘電話就能消耗60到120卡。3)在坐位上運動/抱歉,我知道接下來我要給的建議,不見得是你想聽或想遵守的,但是做到這點很重要。每次我這樣做時都覺得很好笑,但我還是做了,因為相較於其他同事的異樣眼光,我更在意自己的臀部大小。我的建議是:在你的位置上做重量訓練,例如利用桌子邊緣做類似伏地挺身的動作、深蹲(每次都讓臀部碰到椅子)、小腿上提(calf raises)、弓箭步、椅子撐體再以三頭肌下壓。我每個小時都會做一套這些動作。多多關心你自己的健康,那一點也不愚蠢。工作時的NEAT訣竅• 把車子停在停車場的後方。• 走出辦公室,和同事一起走去開會。• 比目的地提早幾站下公車。• 走路上班。• 別搭電梯,一有機會就走樓梯。• 有事情要告訴某人,親自去告訴他,而不是寄電子郵件。• 自己倒垃圾。4)玩球/坐在抗力球上,而不是椅子上,這樣可以強化腹部和背部,以及改善姿勢。坐在球上可以整天強化你的核心肌群;坐在球上彈動,或是做坐式抗力球屈體動作,可以增加血液循環,促進大腦運作。你也可以在回家以前的休息空檔,用抗力球做幾下捲腹、下蹲、伏地挺身的動作。5)裝備妥當/把一個檔案櫃或辦公隔間的一角設為運動櫃,我希望你在那裡放一雙運動鞋,以便在休息時間穿上運動鞋快走一下,或是在午休時間走久一點。準備一條抗力繩,在辦公隔間或辦公室裡就可以做一點抗力訓練,也可以把它當成延展工具,用來抒解久坐的肌肉壓力,講電話或開會的空檔,就可以擠出一點時間,迅速做幾下動作。你也可以準備啞鈴,你的背部和上半身會因此感謝你的。6)設鬧鈴/在手錶、手機或電腦上設鬧鈴功能,以提醒你每小時站起來移動身體。7)利用休息時間走動/利用上班的休息空檔多活動,換上輕便的鞋子,別走去咖啡機或加入閒聊團體(當然,你也可以邀請他們加入你),而是走約800公尺到1.6公里的路(在公司裡或公司外)。走800公尺約10分鐘,走1.6公尺約20分鐘。你走多長,端看你有多久的休息時間而定。回來的路上買一杯咖啡再走回座位,我覺得這有雙重好處:運動又順便補充咖啡提神。(本文摘自/7天狠甩9公斤!全美第一健身女王教你打造最高效率的燃脂環境/柿子文化出版)

【免費講座】淋巴水腫預防運動

【免費講座】淋巴水腫預防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淋巴水腫對許多癌症病友而言,不但造成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腫脹感更會對他們造成心理壓力,產生沮喪、絕望等負面情緒,進而對治療造成影響,雖然淋巴水腫的原因不是患者可以控制的,但早期預防,仍可減少淋巴水腫的發生率。對此亞東醫院特舉辦「淋巴水腫預防運動」講座,邀請韓宗樺復健師主講,教導如何按摩及運動,才能夠促進淋巴管收縮、減少淋巴液產生、並促進其回流,有效預防或緩解淋巴腫脹的不適感,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淋巴水腫預防運動時間:4月7日(二)10:00~12:00地點:亞東醫院(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六樓第六會議室洽詢:02-7728-1709

缺乏運動者 罹患糖尿病風險增4倍

缺乏運動者 罹患糖尿病風險增4倍#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網站指出,一般人的心肺耐力自25歲以後,每年約減少1%,因此到了75歲時,心肺耐力可能只有年輕時的一半。而缺乏運動者若又與經常運動者相比,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將會增加1.5~2.4倍,發生糖尿病的機率會增加2~4倍,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則增加2至5倍。因此,據估計如果全民均從事適當運動,人口中因上述疾病而死亡的人,可減少三分之一,且養成運動習慣,不僅可減少疾病風險外,也可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高血壓、高血脂等,有益無害。每天只要15分鐘 就可邁向健康之路國民健康署自2002年起推動健走,希望民眾能把走路融入日常生活,建立健走、健身的健康觀念,每天健走15分鐘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然而,健走時基隆市衛生局也建議,可運用健走口訣,「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來達到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的功效。

久坐、少運動 老年臥床機率大增!

久坐、少運動 老年臥床機率大增!#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希望60歲以後不會臥病在床,也不用別人照護,延長健康壽命的話,維持並提升骨骼及肌肉功能是必做的功課。隨著年紀增長, 肌肉會出現明顯衰退。這種現象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意思就是肌肉(sarco)缺乏(penia),運動不夠或男性賀爾蒙分泌功能變差都是導因。因為這兩個因素,使得肌肉合成量變少,肌肉就跟著減少。尤其60歲以後,與肌肉有關的男性賀爾蒙分泌量會大幅減少,導致肌肉容易衰老,肌肉量也變少。肌肉好比是燃燒脂肪的引擎,也是體熱的來源。另一方面,脂肪是能量來源,好比是汽油箱。就算有汽油,如果燃燒汽油的引擎衰退,汽油只會囤積,換言之就是容易發胖。想維持及提升免疫力,胺基酸也能發揮輔助作用,其中最重要的「麩醯胺酸」就存在於肌肉裡。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也就是指胺基酸池,換句話說就是負責免疫功能的一項要素──麩醯胺酸的儲存庫空了,免疫力當然下降。我之所以說60歲以後鍛鍊肌肉是重要的功課,目的不是只為了強化腳力及腰力。因為維持及強化肌力,可以維持與提升免疫力。想打造六十歲以後的強健身體,就從細心與自己身體對話開始。買一部精密的體重計,定期測量體脂肪率及肌肉量,第一件必做功課就是瞭解自己的身體。那麼,如何才能預防肌少症,維持肌肉量?基本關鍵當然是飲食及運動。為了有效維持及增加肌肉量,在飲食方面宜攝取肌肉製造材料──魚或肉等動物性蛋白質。運動方面重點在於強化「深層肌群」的腰大肌等背骨周圍肌肉。下肢肌力強或弱(肌肉量的增減)嚴重影響健康壽命。平日不常使用下肢肌肉的人,過了70歲臥床的機率很高。現代60歲人士有許多人都是活力充沛,應該很難想像未來自己會臥床不起。可是,就算是健康人士,從現在的日常生活狀況,也能找出「可能會臥床的危險因子」。• 在家的時候經常躺在沙發上或坐著不動。• 走路速度慢。• 步伐幅度變窄。• 不太愛爬樓梯,常搭電扶梯或電梯。• 出門都搭車。• 搭電車看到空位馬上坐下來。有以上現象的人,下肢肌肉會最早衰退。只要上述習慣符合一項,就該趁現在開始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就算年紀大了,手臂等上半身肌肉量並不會有任何改變,但是大腿肌肉或腹肌的肌肉量會大幅減少。到了60歲,最粗的大腿肌肉量會比20歲時減少三成。即使年輕時有運動鍛鍊,一旦停止運動,肌肉量就會開始減少。只是坐著或躺著,沒有活動的話,肌肉量會快速減少,比方說因生病或受傷住院一週,肌肉量會減少兩成,住院三週則減少六成。(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大腸癌年輕化!少運動、少蔬果是元兇

大腸癌年輕化!少運動、少蔬果是元兇#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自民國95年大腸癌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後,發生人數便開始呈現逐年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然而,攝取過多的肉類與脂肪、飲食中缺乏蔬菜水果纖維、生活中缺乏運動等,都是造成大腸癌的元兇,且往往等到發現時,已是癒後較差的第三第四期了,由此可見,大腸癌防治刻不容緩。只要大腸有腫瘤、瘜肉 通常都會造成出血台南市衛生局表示,若是大腸有腫瘤或瘜肉的話,通常都會造成出血,並且附著在糞便上跟著排出,所以,只要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就可以檢測出糞便表面肉眼看不見的血液,達到大腸癌防治的效果。所謂的大腸瘜,指的是發生在大腸黏膜層的隆起物,好發於左側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與直腸,雖然大部分的大腸瘜肉為良性,但隨著時間演變某些型態的瘜肉會演變成癌症,而大腸瘜肉其實不容易在內視鏡底下用肉眼觀察,所以,需要透過進一步檢驗才能得知。腺瘤性瘜肉 較有演化成癌的機會一般來說,瘜肉病理組織主要可分為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腺瘤性瘜肉三種,第一增生性瘜肉在大腸中最常見,但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會癌化;第二發炎性瘜肉,主要是大腸發炎引起,本身較不會產生癌變;第三則為腺瘤性瘜肉,較具演變為癌症的機會。大部分的大腸瘜肉沒有症狀,除非瘜肉大於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有可能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非特異性症狀,所以,發現大腸瘜肉或腫瘤仍需仰賴大腸鏡檢查。預防重於治療 3成以上死亡是可被預防雖然癌症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但3成以上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預防的,因此,衛生局呼籲民眾,「預防重於治療」是癌症防治必備的理念,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其實,預防癌症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源頭做起,只要堅守第一道防線,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已知的危險因子,加上定期癌症篩檢的第二道防線,遠離癌症一點都不難。

哪個時間運動較佳?研究:晚餐後最好

哪個時間運動較佳?研究:晚餐後最好#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到底餐前運動,或是餐後運動?不少人為此爭論不休,眾多資料同樣說法不一,產生拉鋸,但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最佳的運動時間,落在晚餐四十五分鐘之後,有助於降低血糖,就連血脂也一併能遭「處理掉」。不只有運動強度 就連時間點也要挑對此研究來自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找來體重過重,且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受測者,進行實驗,首先,研究人員先讓這些人,於每日的晚餐之前,先做一定程度的運動,第二階段,再轉由晚餐後的四十五分鐘,而運動內容多為肌肉鍛鍊,其中,實驗期間,餐飲的熱量、碳水化合物的多寡,都經過嚴密的控制。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晚餐前運動,僅僅能降低血糖,餐後運動,讓體內的血脂也一併獲得明顯降幅。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的人都只在乎運動的強度以及長度,但事實上,就連運動的時間點,也應該獲得關注。

【免費講座】下背痛的運動衛教

【免費講座】下背痛的運動衛教#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下背痛的情形有越來越普及的趨勢,曾有醫師研究,約有九成的人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會為下背痛而苦,是一種僅次於感冒,第二常見的疾病,大部分是因為久坐或久站,以及姿勢不良所造成,因此透過運動,將有助於改善這個毛病!對此,高雄長庚醫院特別舉辦「下背痛的運動衛教」講座,邀請復健科張瑞坤職能治療師主講,增進社區長輩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下背痛的運動衛教時間:3月18日(三)上午10:20~11:20地點:高雄市大寮區中興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大寮區中興里中華北巷4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運動後鐵腿非正常 恐是運動過量所致

運動後鐵腿非正常 恐是運動過量所致#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運動風氣的興起,不管是路跑、馬拉松等都相當盛行,但也因此在臨床上,出現了許多因平日疏於訓練,結果為了搶搭熱潮,造成肌肉、韌帶拉傷的患者,對此醫師表示,其實運動後隔天出現鐵腿現象,就表示已經運動過量了,因此,對於久未運動者,建議從應從健走開始,讓自己習慣動起來後,再循序調高強度,以避免產生反效果。正常運動量 應已隔日不影響生活為主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陳弘洲醫師表示,這些因瘋馬拉松來求診的人,明明已經跑得很累了,還勉強繼續跑,使得運動量超過自身負荷不適而求診,一般來說,合理的運動量,應該是以運動隔日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為原則,但有些人運動隔天,整個鐵腿,甚至連走路都有困難,這樣的反應就表示已經超過負荷量了。肌肉反覆拉傷 長期累積恐會形成肌腱炎鐵腿其實就是內部肌肉、韌帶小拉傷,通常一、兩天後即可自然修復,但跑馬拉松者甚至在跑完四、五天後,鐵腿的情況仍存在,醫師表示,這類情況會先開立消炎藥物緩解,但若肌肉拉傷的情況一再出現,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形成慢性肌腱炎或慢性韌帶發炎。運動可從健走開始 避免傷害又可達到效果運動好處雖多,但為了避免傷害,建議民眾可先從國民健康署最推薦的運動「健走」開始,除了容易進行外,還可預防慢性疾病、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加速代謝脂肪、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提高腦內啡釋放、降低情緒壓力等,以累積的方式,朝每天走一個小時的目標前進為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