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醫訊/「過動症與早產兒之關聯性」

醫訊/「過動症與早產兒之關聯性」#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為鼓勵早產兒寶寶家長們的努力與辛勞,林口長庚特舉辦本活動,邀請醫護人員及表演團體與小朋友、家長同樂,彼此分享照顧早產兒寶寶成長的心得與喜悅,本次特別邀請兒童心智科詹翔琳醫師主講「過動症與早產兒之關聯性」,並於現場安排相關檢查活動,讓家長對孩子們的成長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歡迎家長與寶寶前來共襄盛舉。時  間:5/5(六)上午9:00~中午12:00地  點: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大樓1樓第一會議廳聯絡方式: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王嘉瑋小姐(03)3281200轉5128

維持標準身材體重 仍有脂肪肝風險

維持標準身材體重 仍有脂肪肝風險#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始終維持48公斤標準身材的Maria(化名),在一次健康檢查中卻從腹部超音波顯示有輕微脂肪肝,一般人印象中總以為體重過重的人才會有脂肪肝,因此Maria覺得很疑惑,不是體重過重的人才會有嗎?檢查出脂肪肝後,要怎麼辦?會不會哪天變成肝硬化或肝癌?由於現在經濟生活條件好,飲食習慣偏油膩,很多人喜歡吃燒烤食物,卻不知無形中攝取過多的營養熱量;再加上運動量減少、體重過重,使得現代人脂肪肝情形越來越常見,根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調查顯示,國內成年人約有33%有脂肪肝,這也使得脂肪肝成為國內醫界繼B、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後的新熱門議題。康聯預防醫學肝膽腸胃科主任林姿伶說,脂肪肝俗稱「肝包油」,脂肪肝名稱的由來,主要是因為肝臟細胞內有脂肪滴的堆積所造成的現象,而非一般人誤解的指肝臟被油包裹住。通常有脂肪肝在生活上不會有什麼異樣感覺或症狀,頂多偶而產生疲憊或食欲不振等感覺,所以並不會特別至門診就醫,因此,大多數人或者因其他健康問題、或健康檢查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被醫師診斷出有脂肪肝。若是情形嚴重並長期置之不理的話,部分患者會造成肝細胞發炎,成為所謂的「脂肪性肝炎」,少數情況嚴重者,會導致肝硬化。林姿伶主任也提醒大家,雖然脂肪肝不是疾病,但卻代表一種身體健康情況的症狀與相關疾病發展的可能性。民眾若想要消除脂肪肝,第一還是要運動,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讓自己養成運動的習慣。第二、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除了三餐定時外,還要少油、少鹽,並且讓生活作息正常。第三、若有飲酒習慣者,要減少或改掉喝酒的習慣。第四、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透過健檢中的腹部超音波以及肝功能、血脂、血糖等代謝相關的血液檢查,就可定期了解脂肪肝的狀況與變化,提醒自己在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以達成健康人生的終極目標。(來源:康聯預防醫學肝膽腸胃科主任林姿伶,健康九九健康專欄)

運動前應先暖身 運動傷害不上身

運動前應先暖身 運動傷害不上身#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對青少年而言,在課業忙碌之餘,運動不僅可以紓解壓力更能強身健體,但一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扭傷、骨折等傷害。嘉義17歲的範姓少年,國三時右手就因舊傷感到不適,卻遲遲未就醫,直到最近前往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習慣性脫臼造成肩關節盂破裂,經由聖馬爾定醫院骨科林宗志醫師以手術方式在脫臼處植入鋼釘固定治療後,才逐漸好轉。 林宗志醫師表示,一般運動傷害分為「急性運動傷害」與「慢性運動傷害」兩種,前者為身體遭遇突如其來的外部衝擊導致損傷,通常患者會有明顯疼痛、腫脹感,例如骨折、扭傷、脫臼與關節錯位等;後者則是長期累積下來的微小傷害所造成,患者時不時會有輕微疼痛感,因此慢性運動傷害較易被民眾忽略而不予理會。另外,青少年因精力旺盛加上正值青春期,骨骼發育尚未成熟,更是運動傷害危險族群之一。 如何防治運動傷害的發生?林宗志醫師認為除了運動前暖身的鐵則外,青少年應避免練習過度、在易受傷部位確實配戴護具與運動前評估自我身體狀況等原則。如不幸已造成運動傷害,切記下列五步驟,(1)保護:防止二次傷害;(2)休息:讓患部充分休息;(3)冰敷:應於48小時內進行,除了減輕疼痛,也避免患部腫脹;(4)壓迫:對患部進行施壓,以及;(5)抬高:將患部抬高於心臟,減少組織液滲出與出血的發生,最後則立即到院尋找專業醫師診治。 

上班族的「重大職災」適度運動助改善

上班族的「重大職災」適度運動助改善#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根據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中小企業重大職災發生時間大多在中午、下班前時段,因為在這兩個時段身體和心理處於萎靡的狀態,所以事故也比較容易發生。對於廣大的上班族而言,在辦公室好像不太可能會發生「重大職災」,但長時間使用電腦加上坐姿不良,卻容易引起滑鼠手、電腦症候群等上班族的「職業傷害」,若不加以預防及治療,嚴重可能會讓身體健康亮起紅燈。中午休息及晚上下班前這兩個時段,是上班族身體和心理最為疲累的時候,在椅子上稍微駝背休息、窩在螢幕前偷偷上網看社群網站放鬆一下感覺很放鬆,但醫師警告,這樣的姿勢和使用電腦的習慣雖然讓你有短暫舒緩的感覺,但長時間下來對身體健康可是一種傷害。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指出,一般而言,上班族因為長時間使用電腦,身體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滑鼠或使用方式不當,容易出現滑鼠手和電腦症候群,產生肩頸痠痛發麻、手指關節疼痛、手腕手肘關節不適等情形。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且不改善,會造成脊椎、關節、肌肉、神經的傷害,對身體健康危害頗大。劉燦宏醫師建議,要杜絕上班族的職業傷害,可在持續工作一段時間後,起身伸展及看看遠方,避免過度使用肌肉和視力。放假時,也可以先從強度較弱的運動做起,加強腰部及下半身運動,以改善平時久坐造成的不適。不過醫師也提醒,像是背部、肩膀、手肘和手腕等部位,平時就已過度使用,因此在運動時也應避免選擇會對上述部位負荷較大的器材,並注意運動安全,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專業健身教練王明田指出,上班族的職業傷害有將近九成是出現在肩頸的部位,其次是後腰、手腕及手肘等處;而上班族的職業傷害可從全身性的運動及重點痠痛部位的訓練來改善。王明田教練建議,運動開始前務必要熱身做好準備,接下來可以進行全身性的運動,像是跑步、有氧舞蹈、游泳、瑜珈等。第二部分是針對痠痛肌肉的加強,像是肩頸痠痛可以做肩上推的動作,手腕、手肘等處可用啞鈴來加強肌耐力的訓練。此外,運動後也要進行伸展拉筋的收操動作,以免運動隔天肌肉痠痛不適。王明田教練指出,現代人普遍運動少,尤其是上班族根本抽不出時間運動。因此,在運動時,應該以負荷量小但次數多的方式進行,這種循序漸進、逐漸加強的運動模式,可以大幅減低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同時,王明田教練也提醒,現在運動中心都有諮詢窗口,如果不知道運動器材如何使用,或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可以先做諮詢再開始運動。在開始運動前,也應先閱讀器材說明書,如果說明書圖示不清或仍無法確定正確使用方式,則應尋求教練指導,讓自己能夠健康、有效的運動。※影片為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五克拉」畢業製作團隊製作,取自youtube,說明處理運動傷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

運動使人愉悅 保持良好心情擺脫憂鬱

運動使人愉悅 保持良好心情擺脫憂鬱#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美國國家全人健康學會所下的定義,健康的定義已經超脫早期的身體健康,更包含情緒的健康、智能的健康、靈性的健康、社會的健康以及職業的健康,5項都與心理健康有關。因此,如何追求多元、平衡的健康狀態,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運動心理學及公共衛生學者的研究發現,運動不但可以降低焦慮及憂鬱症兩大心理疾病,更可以增加生活的品質及滿意度,建構一個人的正向自尊、促進個人心理安寧和消除壓力。投入一項運動更可以增加生活的重心,從中獲得成就感。以跑步或快走來說,是門檻最低的有氧運動,只要換上一雙適合跑步及走路的鞋子,走出戶外,立刻就可以讓自己增加全人健康!在情緒調節方面,學者們認為運動時腦垂體分泌一種類似嗎啡的化學物質,稱為腦啡因,具有止痛和欣快感的作用,可能會降低憂鬱的消極情緒;活動的過程中能調整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等和負面情緒相關的內分泌激素。此外,運動伴隨的生理機能改變,更可以增加一個人的自我駕馭感,提高自尊及自我概念,產生卓越的成就感。根據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民眾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分析發現,近期民眾主訴的問題多為夫妻溝通、親子溝通導致的情緒困擾,溝通的過程常發現當事人容易侷限某個角度看待問題,並因為堅持立場而導致關係日趨緊張;我們也鼓勵民眾能培養興趣和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促進多和別人交流的機會外,運動本身可分散或轉移注意力,因而減緩焦慮的情緒,並且活化思考的彈性;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全民一起「聰明吃,健康動」,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時時注意自己的健康,隨時測量心情的溫度,創造神清氣爽的人生。

失智症重早療 多運動能使大腦活躍

失智症重早療 多運動能使大腦活躍#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社會人口結構不斷的老化,年齡越高,老人失智症也愈來愈多。當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健忘,或有些異常行為,家人可能會誤以為他故意在找麻煩,其實可能是得了失智症。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巧霓醫師表示,老人失智症,已經是老年化社會必須要共同面對的疾病。目前還沒有可以讓病人完全恢復功能的方法,因此早期治療顯得特別重要。事實上,引起老人失智症,常見的病因之一是阿茲海默症,為一種腦部退化萎縮病變,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多在數年內漸漸發病,愈來愈嚴重。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病患歷經一次或多次中風後,智力及行為退化,有的會伴隨因中風造成的行動不便,語言或吞嚥上的障礙。多半是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目前已知道有些危險因素,對導致失智形成和惡化有重要的影響,所以若能積極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如中毒、感染、腦室積水、腦瘤或代謝異常等疾病,也都可能會表現出失智症狀。對預防血管性失智的發生有重要作用。若能早期發現、早期就醫,輕度阿茲海默症對藥物反應較佳。高血壓是造成血管性失智和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對老年失智症也有影響,因此有高血壓的人應選擇長效降壓藥,讓血壓能控制在24小時內都保持平穩,另外心臟疾病、冠狀心臟病和心肺功能不全都可能影響腦血液供應,誘發失智的形成和發展。高血糖、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可能引發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腦中風,影響腦部代謝而誘發失智,所以適當運動、保持愉悅心情,讓人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是預防老人失智的有效方法。

運動吧!因為運動立即有好處!

運動吧!因為運動立即有好處!#運動

由美國密西根大學所進行的研究指出,當人們被告知運動對當下的生活有幫助時,運動的動機較高,這句話同時也被放在4月份出版的大家健康雜誌「憂鬱症新知」一文中所介紹,密西根大學針對隨機選出的ˇ385位年齡介於40~60歲的女性,結果發現認為短期目標(如減輕壓力)較重要的女性比認為長期目標(如減重)重要者來得常運動,這些為了生活品質而運動的女性,約高出其他組女性15%~34%。研究顯示,「有益心臟健康」的說法可能還不如「讓你更滿意現狀」來得有說服力。因為當人們被告知運動對當下的生活有幫助時,運動的動機較高。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學系徐錦興教授說,從推廣運動紓壓的角度來說,運動可以產生血清素、腦內啡、甚至是正腎上腺素等,能讓我們感到愉悅、改善憂鬱的情緒。透過體委會建置的各縣市「運動地圖」來了解自己周遭的運動環境,增加自己運動機會,減低開始運動的門檻,就是開始體驗到運動好處的第一步;其次當然是透過加入相關社團或是與親友、同好一起進行運動,都會是幫助我們養成運動紓壓習慣的好方法。等運動維持了一段時間時,你就會發現,運動的好處,真的是多到說不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國內外都有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身心有許多的助益,努力想一個讓自己運動的理由,例如,讓自己快樂、證明自己可以、紓解壓力、讓腦子放空、讓生活有活力等,就是要去運動。找到一個強而有力的動機,那動機將會幫助你克服不運動的理由,像是,下雨天、天氣太熱、太飽等。運動會讓你較有體力、活力。再仔細想想,除了紓解壓力,如果你是父母,可能會令你更有耐心對待孩子、或是對已婚的另一半更體貼等,運動的確有許多立即的好處,至少,不會無聊或沒事可做!

動一動、跑一跑 運動讓你健康快樂

動一動、跑一跑 運動讓你健康快樂#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是一句你我都可琅琅上口的健康宣導短語,用來鼓勵現代人多動少坐,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國人自述具規律運動習慣者(每週至少運動 3 次、每次 30 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健身運動者)約在 15% 上下,目前臺灣地區民眾中,超過1/3的男性及超過2/5的女性,並無參與運動的動機或習慣,顯示要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運動健康的概念,仍是一項艱鉅的挑戰。越來越多的科學實證告訴我們,身體活動程度與範圍已成為個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影響個體健康四大因子分別為,「生活型態因素」、「生物因素」、 「環境因素」及「醫療照護因素」的比例上,生活型態的影響程度達 51%,超過其他三項的總和。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常以電梯 取代樓梯、以自動門取代手推門等和我們的祖先相比,可說是典型的坐式生活。董氏基金會100年的五都國、高中職學生運動與憂鬱情緒相關性調查發現,因情緒不佳而運動的學生中,有84.2%認為運動過後心情會變好。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John Ratey教授強調運動可改變人們的3Q:一是讓人更聰明的IQ,二是消除壓力與焦慮、讓人情緒穩定、心情變好的EQ,第三是增加體力或體能的HQ。中、老年婦女每天快走累積超過90分鐘,可有效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平日看電視時間過長者,可能因為少動,有略高的憂鬱症風險;少躺沙發、多活動,的確有助於發展自信和自我控制感,也會增加血中腦內啡。佩戴計步器就可以知道每日的步行步數,那麼一天到底要走幾步才夠呢?美國政府健康部門提出對國民每日步行步數的建議量:成人每日應至少步行 8 千 5 百步、7 ~ 16 歲的男孩是 1 萬 3 千步、女孩是 1 萬 1 千步以上,方能達到動態生活的基本要求。臺灣也提出「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的口號。不論是每日 8 千 5 百步或1萬步,甚至是 1 萬 3 千步,七堵衛生所鼓勵民眾「動」起來,以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