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動得對不對? 正確運動有保障

動得對不對? 正確運動有保障#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規律運動可促進健康、增加活力。對一般人而言,從事健身運動是安全的,但若有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民眾,在開始從事運動之前,建議應先詢問醫師意見。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曾主任提醒大家,運動固然有益健康,但運動前後仍有些事情必須注意,避免造成運動傷害而得不償失。像是運動前的暖身、伸展運動,運動後的緩和運動,如何慎選不同種類的運動鞋,還有運動時若發生急性挫傷、韌帶扭傷或肌肉肌腱拉傷均應立即休息、停止運動,並對受傷部位進行冰敷,之後再用彈性繃帶施以壓迫性包紮,並抬高患部。而冰敷時間每次不超過二十分鐘,但可重覆多次使用。基隆市仁愛區每天早上在行政大樓中庭都有運動團體在做運動,可上網查詢基隆市e化健康博物館,有基隆市健走步道及各區運動團體介紹,一起加入健康的行列。

醫訊/大自然郊外踏青健走運動

醫訊/大自然郊外踏青健走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會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的賀爾蒙,使身體獲得舒適與愉快的感覺,提高對疼痛的忍受力;規律的運動與正確呼吸方式,也可以紓緩緊張壓力,保持體態、促進心肺功能、幫助睡眠品質、增進免疫力等好處。緣此,財團法人法鼓基金會特辦理推動大自然郊外踏青健走運動,由農禪寺院承辦,邀請大家來到郊外接觸大自然,享受清新空氣與單純健走的感覺,路線為北投的芝山岩附近山坡及道路,行前會做簡單的柔軟放鬆有氧體操運動。活動請聽工作人員的指示,未經同意請勿私自離隊,請勿踩踏農作物,或任意摘取水果、隨時注意環境乾淨,果皮紙屑自行攜帶下山。小心火苗,保護山林安全,防止森林火災。請自備個人物品(如飲食、水、雨具、寬鬆衣物、毛巾、慣用醫藥、帽子、防滑鞋、防滑拐杖、自行投保、健保卡)報名資料完整方受理,名額有限,額滿截止。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需事先線上報名,準時出發逾時不候,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而向隅,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輕鬆走.遇見禪時間:101年12月4日(二)、16日(日)上午7:30~11:30地點:台北捷運芝山站1號出口7:30集合洽詢:02-2893-3161活動推廣組分機573服務;農禪(知客)處分機801~80412月4日(二)報名12月16日(日)報名

抗癌三寶:聰明吃、健康重、規律運動

抗癌三寶:聰明吃、健康重、規律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是全球首要的死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2008年全球約有1270萬癌症新增患者,760萬死於癌症,如果沒有介入預防行動,預估2005到2015年間會有8400萬人死於癌症。 面對癌症威脅與日俱增,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聰明吃、健康重、規律運動這三招可以讓民眾遠離癌症找上門!肥胖除了是致癌因素外,對罹癌病友來說,更有可能增加其轉移與局部復發的風險;根據衛生署國健局2008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顯示,大腸癌、子宮體癌、乳癌與腎癌,肥胖者罹癌相對危險性是正常體重者1.2-2.8倍。另外,美國癌症協會也指出,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肥胖與癌症復發是有關聯的,健康的體重不僅可以減少罹癌病友復發機率、降低疾病惡化,進而更能增加罹癌病友治療後康復與痊癒的機會。運動除了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空,減少腸道與致癌物的接觸外,因運動時肺部換氣量大幅增加,有助於小支氣管中致癌物的排出,因此,運動對罹癌的病友來說,更是重要。一般認為罹癌病友應該多休息、少活動,但完全不運動,是會降低病友對治療的忍受力,因為癌症病友在接受手術、化療、放射線等治療後,身體會很虛弱,若有適當的運動,除了可以促進體能,減少治療所帶來的疲倦不適,並可改善免疫能力,提高生活品質。2012世界抗癌聯盟(UICC)指出,人們若是能夠落實戒菸、維持健康身體質量指數(BMI)、改善飲食、增加體能活動,即可降低癌症發生率50%-85%;而改變生活型態不僅能有效降低癌症發生率,罹癌病友若能獲得足夠的身體活動、健康的飲食與體重,更能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癌友確診後,可能會產生沮喪、疲勞、焦慮等負面情緒,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其改變生活習慣,進而讓生活品質下降,若沒有適時與適當地解決,都會影響病友的治療, 癌症是可預防的,預防癌症的方式,除了杜絕致癌因素、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的觀念宣導外,更重要的是全民的關注與身體力行! (圖/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鼓勵上班族運動 舉辦體能檢定運動會

鼓勵上班族運動 舉辦體能檢定運動會#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上班族工作忙碌,運動量低,多半坐的多動的少,加上飲食習慣不均衡,容易產生健康危害,為鼓勵上班族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好體能,南投醫院今年度承辦體委會101年職工上班族體能檢測站計畫,針對18至65歲之上班族進行體適能的檢測。每檢測站前1500名體能檢定合格者並頒予「飛天龍運動健身激勵獎章」。南投縣長李朝卿在救國團南投縣團委會慶祝60週年團慶的表揚暨聯誼年會中,更親自參與了南投醫院設置的體適能檢測站,響應健康體能活動。南投醫院院長林克成表示,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是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南投醫院不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更注重民眾的健康促進與預防保健,而且更以自家醫院員工為推動對象,將於12月舉辦員工運動會,由院長、副院長、秘書等主管領軍,鼓勵員工多運動。南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副護理長黃依欣表示,體適能檢測項目包含: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登階測驗。項目雖然簡易且非為激烈運動,但是對於一般久坐的上班族而言,要在限時內完成可是一大挑戰,目前已檢測服務1200位民眾,凡參與檢測民眾,除可獲精美宣導品一份外,各機關團體及有興趣之民眾,可與南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聯絡,安排檢測事宜。

運動幫你甩掉壞情緒 提升生活幸福感

運動幫你甩掉壞情緒 提升生活幸福感#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運動會使人感到更開心及幸福,特別是在心情低落的一天,運動會幫你甩掉沉重和壓抑感。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日常生活的運動鍛煉會直接影響了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度。此項研究的參與者包含了18至25歲之間,他們正處於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的階段。因為年輕人常常處於很多的變動中,從第一次離開家上大學到開始出社會工作。不安定以及充滿挑戰和壓力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幸福度直線下降。因此我們研究人員決定找到一些能讓年輕人受益的方法,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度。研究對象共被分為兩組,第一組約190人,每天上網寫日誌,持續8天。第二組約60人,每天從事衝浪等活動,持續14天。研究人員還評估了參與者的個性並要求他們完成一份調查問卷,內容涉及他們的幸福度水平數值。研究人員發現,日常的運動鍛煉有助於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滿意。運動機能學教授大衛•康羅伊說,憂鬱症,焦慮症和壓力肯定會影響一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此外,疲勞造成的體力下降,也會導致生活滿意度下降。且最近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即使年齡到了70歲左右的老年人也會因為鍛煉身體而遠離老年痴呆症。(照片翻攝自/Medical Daily)

少吃多動也不瘦 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作祟

少吃多動也不瘦 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作祟#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採訪報導)如果你已經嚴格控制飲食、加上規律運動,卻還是瘦不下來,甚至體重更增加,小兒科專科醫師指出,除了瘦不下來之外,若還有疲累、注意力不集中、便秘、水腫及代謝變慢等症,恐怕是罹患了「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小兒科專科醫師潘俊伸表示,一名10歲小弟弟近兩年來體重增加約10公斤,即使多運動又在很嚴格飲食控制之下,仍無法減重。經檢查後發現他有甲狀腺刺激素偏高,但是甲狀腺素卻正常,進一步檢查更發現合併有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偏高的狀況,原來他是罹患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造成體重失控。這名小弟弟目前投以口服藥物治療中;通常服藥兩個月就會明顯改善,但不排除需要終身用藥。潘俊伸說,甲狀腺激素能影響蛋白質及脂肪的代謝,促進碳水化合物在腸道的吸收,對生長及骨骼發育有重要影響。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的患者在臨床上無明顯症狀,往往是在一般健康檢查的例行篩檢中或因為其他原因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而意外發現。潘俊伸指出,甲狀腺機能低下最常見的原因,在成年人多是因甲狀腺手術後、放射性碘治療後、及橋本氏甲狀腺炎造成;其它原因尚有甲狀腺萎縮、碘缺乏或過多、腦下垂腺手術、電療、下視丘異常等。小孩則可能因母親懷孕時缺碘、甲狀腺生成不良、先天性賀爾蒙合成障礙等造成。但現今因新生兒篩檢普遍,小孩之甲狀腺機能低下已較少見。潘俊伸提醒,自認體重過重想要做體重管理者,但即使少吃多動卻一點成效也沒有,用盡各種方式也無法有效減輕體重。應該經由醫師的診斷及檢查,找出造成體重不易控制的因素。(圖/記者廖詠琦攝)

健康模範家庭:遠離菸酒、運動加均衡飲食

健康模範家庭:遠離菸酒、運動加均衡飲食#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知道什麼是健康行為嗎?您知道如何吃的聰明、動的健康嗎?豐原醫院承接國民健康局社區健康營造計畫推動健康模範家庭,倡導「遠離菸檳酒、健康久久久」,為了讓每個家庭都能有正確的健康觀念,豐原醫院於9月24日至10月15日辦理為期三週的「推動健康模範家庭」活動,透過健康補給站問卷填答及健康行為測驗,將健康觀念帶給豐原地區的民眾。社區醫學中心張立人主任表示,本次推動健康模範家庭活動主要目的,是希望將正確的健康資訊推廣到每個家庭,讓家庭成員都能有健康123的觀念,1.遠離菸、檳、酒等有害物質,2.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及均衡的飲食,3.定期參與預防保健健康檢查(如國民健康局所推動的成人健檢及四癌篩檢等)。參與「推動健康模範家庭活動」報名共計580家戶參加,確實完成線上健康問卷家戶數計有334戶,而平均答題正確率為99.1%。豐原醫院將於10月26日上午舉辦「推動健康模範家庭暨社區健康促進成果展」活動,當日除了頒發參與「推動健康模範家庭活動」獎項外,另有社區關懷據點帶來的活動表演及健康義診活動,歡迎民眾一起共襄盛舉,為自己及家人的健康邁進。(圖片/豐原醫院提供)

孩子不用動因為懶?現實阻礙多!

孩子不用動因為懶?現實阻礙多!#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總統馬英九日前出席路跑活動表示,國人不運動是因為太懶惰,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兒福聯盟21日公布了一份「2012年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發現國內學童的運動概況普遍有「喜歡運動卻不運動」、「體育課程時數低、缺乏運動社團」及「不運動的白斬雞體質」三大樣貌;在現實中更有阻礙孩童運動的四大因素,包含「場地少、設備舊,找不到地方運動」、「體育課程種類少、無法啟發運動興趣」、「缺乏運動觀念、很難達到運動效果」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此,兒盟提出「S.P.O.R.T」運動五大訴求,呼籲國人重視學童的健康議題,期盼透過政府、學校及家長的共同努力,打造友善且良好的運動環境。兒盟研究發展處組長邱靖惠說明,「2012年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是為瞭解國內學童的運動現況,以及學童缺乏運動的主要因素,於2012年5月29日至6月22日,針對台灣19個縣市31所國小四、五年級學童進行抽樣。共計發出128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15份,在95%的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不超過正負3.08%。此外,研究也歸納出國內學童運動普遍存在三大樣貌及四大阻礙。研究發現,91.7%學童表示喜歡運動,71.1%的學童每週運動不到2小時,不到看電視時數的七分之一,上網時數的五分之一。若進一步了解學校的體育課程安排發現,台灣國小學童每週上體育課的時間約80分鐘,遠低於美國、中國大陸、日本或新加坡等國家。此外,僅有38.2%的學童曾參加過校隊或學校運動類社團;14.3%曾參加過學校運動類型的課後活動;而曾參與過校外運動課程或活動者也佔少數,僅有15.8%,學校課程似乎也不鼓勵運動,孩子似乎也沒有什麼運動機會。不常運動,也造就了孩童的「白斬雞」體質。調查發現,57.7%的學童曾經操場跑一圈(400公尺)就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的狀況,也有24.7%的學童曾在運動過程中因為身體不適而停止運動,甚至昏倒,體能狀況堪憂。除此之外,有28.1%的孩子坦言每個月都在感冒、四成以上孩子BMI值不是過輕就是過重。少動也容易引發肥胖問題,我國6至18歲的兒童或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高達26.8%,位居世界第十六重,從小未養成正確運動習慣是原因之一。為什麼孩子不運動,因為現實阻礙多!兒盟調查發現,有35%的學童曾因沒有場地而不去運動,亦有33%的學童曾因運動器材或設備上的不足而放棄運動;在空間不足的情況下,竟有20.2%學童只能選擇「宅」在家做一些簡單的體能伸展,無疑減少了運動對人體健康的益處。有近四成學童表示,一整個學期所做的運動種類不超過三種,體育課程的內容幾乎大同小異;此外,22.6%的學童反映上體育課時,老師經常不在場上指導或教學,反而放任學生自行摸索,卻未意識到如此可能造成孩子的運動傷害。而家長及老師認為孩子應該要以學業為重,下了課不是安排去補習班就是學習才藝,卻忽視運動其實也能培養孩子的品格教育。調查發現,逾半數學童曾經因為功課太多而無法運動;47.8%則因為考試或補習等原因而犧牲自己運動的時間;甚至有四成學童因為爸媽要求唸書而無法運動。學校課業至上的態度,也讓體育課時段往往成為考試或課業輔導下的犧牲品,38.1%學童表示體育課曾被借去考試或另做他用。針對調查結果,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表示,國小學童正處於體能與心智發展的黃金期,除了專注在課業的學習上,體能發展更需格外重視,也是打好基礎的關鍵時刻。家長應多鼓勵孩子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且要多元接觸各類不同的運動,才能達到強健體魄並激發潛能的雙重效果,父母若能適時放下手邊工作,加入孩子的行列,也可藉此提升親子關係,並同時達到健康的目的。    為讓孩子能夠快樂動、健康動、持續動,兒盟提出「S.P.O.R.T運動五大訴求」,包括「場地設備要更新」(Space)、「課程教學更專業」(Profession)、「走出戶外多動動」(Outdoor)、「親子運動要規律」(Regulation )及「運動時間要充足」(Time ),呼籲政府、學校以及家長共同努力,營造良好及完善的運動環境。

Menu